-
1 # 遇見明月心
-
2 # 趨勢為王
誠邀。快速有效記憶書本知識需要有良好的記憶力和記憶方法。
良好的記憶力包括多吃補腦的,加強體育運動,加強大腦鍛鍊,也就是平時要經常動腦子,如下棋、閱讀、背書和聊天等,還要有良好的心情和睡眠等,但多動腦是最重要的,俗話說得好,“常動腦、人不老”就是這個道理,關於記憶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如諧音法、聯想法和故事串記法等,比如jint速讀記憶訓練工具中的奇象記憶法就是把幾個詞串聯後編成一個故事來記憶,很生動,就是屬這類記憶法。
-
3 # 認知框架
個人也喜歡看書,每天平均起來都會看一本書中的一章,當然,看書就會面臨著如何記住知識點的問題。如果連關鍵知識點都不能記憶,都不能從長時記憶裡邊把它提取出來,那麼就更別談利用所掌握的知識點來思考問題。
記憶涉及到一個存量的基本問題,如果看一本書,這本書的知識點都是比較陌生的,對自己來說都是一些全新的認知。那麼此時要去記憶這些知識點,就會很吃力,因為大腦裡缺乏這方面知識的存量。存量不夠,記憶起來就會相對比較困難。
記憶是圍繞著”大腦裡的已知“跟”新學的知識"來展開的,也就是要建立這兩者之間的聯絡,透過“已知”來聯絡“新學的知識”來進行記憶。
大腦裡對某個領域的已知是一個存量的問題,它會影響到自己對新學知識的記憶,對某一領域的知識存量越多,對這一領域的新知識的記憶就會越容易。
在談記憶之時,很多人往往忽視了“存量”這個視角,當然除了“存量”這個關鍵的視角以後,剩下的就是記憶的一些技巧、技法。
比如你會用已知來詮釋未知。
比如你會用類比,把未知的知識類比成已知的知識。
比如你會用比喻,把一個新知識比喻成一個熟悉的東西。
比如你懂得建構,把所學的知識點建構成一個框架。
比如你會時不時的在大腦裡回想一下,這本書究境有哪些知識點。
比如你會用一些自己身邊熟悉的結構,比如“房間的結構”來關聯所學習的知識點。比如象棋的棋盤來關聯所學習的知識點。這個道理,也是把新學的知識點,跟已知的知識關聯起來,當然這中間需要加入自己對它們的詮釋。
以上這些都是技巧、技法,啥樣才能有效的記住書本上的知識點,個人有兩個根本的視角
一個是提高自己對某方面知識的存量。
一個是學習一些記憶的技巧、技法,當然這要回到大腦裡啥樣學習的這個根本點。有了對"大腦裡啥樣學習的一些“認知之後,這些技巧、技法才能靈活為自己所應用。
-
4 # 深思2485
把每個知識點都把它類比成生活中的一些現象。然後你就記住了啊。好好去想吧。
比如乙醇遇到濃硫酸170度啊。不生乙醚生乙稀啊
-
5 # 樂校遙
PQ4R讀書指導法是一種高效、新穎的學習“良方”,是一種最有效的能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的學習技術,謹在此介紹給廣大師生共享。一、PQ4R學習策略的來源。
它是由托馬斯和羅賓遜(Thomas&Robinson)1972年率先提出,並在實踐中得到發展和推廣的。它的原型是SQ3R學習法。SQ3R學習法始創於美國衣阿華大學,是羅賓遜(F.P.Robinson)於1961年提出的,是一種引導學生進行自學的讀書方法。
SQ3R是五個英文單詞的縮寫,代表了閱讀過程的五個步驟,即:縱覽(Survey)一發問(Question)---閱讀(Read)一-~背誦(Recite)一複習(Review)。經過實踐檢驗,效果顯著,很快得以推廣,但隨著認知心理學的發展,托馬斯和羅賓遜發現缺少一個反省認知的環節,即學習者的自我監控和調節程式,遂加以修改,發展為PQ4R學習策略。
二、PQ4R學習策略及操作。PQ4R學習法是在SQ3R學習法基礎上改進的。
它分別代表預覽(Preview)、設問(Question)、閱讀(Read)、反思(Reflect)、背誦(Recite)和回顧(Review)六個步驟。這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資訊的接受--一加工-反饋的作業系統與執行監控系統協調作用,保證了學習的高效進行。PQ4R學習策略的具體操作如下:
1、預覽:面對閱讀材料,從頭到尾快速瀏覽,對材料的基本組織結構和主題等內容作框架式的大體瞭解。找出你要讀的和學習的資訊(這些資訊包括內容提要、目錄、序言、大小標題、圖表、註釋等),先粗略地看--遍。
2、設問:閱讀時,圍繞讀物的主要內容(包括重點、難點)問自己一些問題。根據標題用“誰”、“什麼”、“為什麼"、“哪兒”、“怎樣”等疑問詞提問。
3、閱讀:帶著問題深人閱讀材料,可以邊讀邊圈、點、批、劃,並做筆記,試圖回答自己提出的問題。
4、反思:它是極其重要的--環,可以在閱讀中幫助我們監控過程,檢驗閱讀效果,改進閱讀方法。可以透過四種途徑,幫助理解資訊並使資訊有意義:
(1)把閱讀的資訊和你已知的資訊聯絡起來,用已知的知識理解未知的知識。
(2)把課本中的副題和主要概念及原理聯絡起來。
(3)閱讀要集中注意,試圖消除對呈現資訊的分心。(4)嘗試用閱讀的材料去解決聯想到的類似問題。
5、背誦:回憶複述材料並一問--答,反覆練習記住這些資訊。你可以使用標題、劃線詞和對要點所做的筆記來提問,鞏固學習內容。
6、回顧:最後一步,積極地複習材料,向自己提問,只有回答不出來時,才重新閱讀材料。PQ4R學習策略在運用時學得比較紮實,適用於需要記憶和深刻理解的精讀和必讀材料,但它費時多,不宜用於略讀材料。
三、PQ4R學習策略引入閱讀測試後衍變為“閱讀四次解題法":(1)定向略讀、整體認知:快速定向瀏覽閱讀材料後的試題,對測試的要求及重點大致瞭解,使隨後的閱讀有明確的指向性:略讀測試材料,要把握全文思路.線索、體裁及語言表達;速讀了解主要內容、中心主旨、體昧格調;尋讀抓住題眼.文眼、重點、關鍵語句。
(2)深讀識記、分割理解:指深讀材料,找出段落、層次、文路線索結構把握主次及各部分間的關係;同時注意從語言文字到具體內容,再到主題中心,逐步加深理解文章的內蘊;還要在閱讀時用鉛筆標記與文後試題相關的內容。如採用阿拉伯數字對應標註,以便讀後對照解題。
(3)反省修訂、綜合昇華:由分解回到整體,反思文章的內容及結構、主旨,檢驗閱讀的理解程度,發現有誤讀的地方立即修訂,從整體著眼,綜合把握全域性。
(4)確定思路、迅速解題:掌握解題思路很重要,這是答題速度的關鍵。解題前,確定從整體出發,從區域性人手,不就題論題,而是各個擊破的總體思路。解題的具體步驟是:先略讀全文,確定體裁,疏通文字,瞭解大意,明確中心,理清思路,然後再審明題意,找出考點,確定思維方向,調集知識,辨析正誤,篩選求真,排惑決斷,逐--解答。
四、運用“閱讀四步解題法”的注意事項:(1)預設閱讀和解題時間,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解答任務。
(2)注意運用標記法迅速從材料找出與題目相關的部分(字、詞、句段)。
(3)解題思路要正確化,清晰化,綜合題要分步解答再合併。
(4)注重對解題過程和結果的反思,考試後要及時總結解題思路.方法和技巧。
馬克思說:“任何一種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關係還給人自己。”有效的學習策略可以使學生從繁重的學習任務中解放出來,有利於他們的個性生動活潑、主動和諧地發展,掌握PQ4R學習策略無疑是掌握了“最有價值的知識"(達爾文語),擁有了開啟資訊之門的鑰匙。
1、《當代教育心理學》陳琦、劉德儒主編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4月第一版
2、《語文教學設計論》周慶元著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第一版
3、《高效新穎的讀書指導法-PQ4R學習策略及其應用》龔孟偉
-
6 # 婉清老師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學習書本知識不再是學生黨的專利,上班族同樣需要不斷學習書本知識,來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提高技能。
如何才能快速學習書本知識呢?給大家說幾點我自己的經驗:
一、主觀方面
1.首先要通讀目錄。
通讀目錄的目的,是能夠對這本書的知識結構體系有一個大致的瞭解,讓我們迅速地瞭解,哪些章節是重點,哪些章節需要精讀,哪些章節只需要粗略看一看就可以了。
2.做好思維導圖。
不得不說,思維導圖是很效的學習工具。當你能夠把正本書的思維導圖構建出來的時候,整體的書本框架也就瞭然於胸了,在框架裡添內容,加細節,會非常有利於書本的學習。
3.標註關鍵詞以加強理解。
學習課本知識,首先要理解其內涵,才能更好地學習和掌握書本的精髓。標註關鍵詞是非常重要的,不僅可以幫助我們快速地抓住重點,而且能很好地提高我們學習的效率。
4.學會做筆記,不斷重複學習。
遺忘,是很正常的現象,學習教育的人都知道“艾賓浩斯遺忘曲線”,遺忘具有一定的規律,我們需要掌握規律,更好地運用它。每個人每天需要做很多事情,可能一轉眼就會把剛剛還想著的事情忘記了。所以在學習書本知識的時候,一定要及時做好筆記,可以在書本內容旁邊做好標註,也可以在筆記本上整理下來,以便防止忘記,同時也有利於複習。
5.將知識付諸於實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任何的書本知識,如果只是讓我們知道了一些理論性的結論,而不能指導實踐活動的話,至少說明這不是一本好書。好書的意義在於,要不可以提高我們的專業技能,要不能夠引發我們的深思,而逐漸引導我們的言行向更好的方向發展。所以,在時間中加強對知識的運用,也能幫我們更快速地學習理論知識。
二、客觀方面
1.選擇高效率的學習時間段。
這個可以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選擇。
2.選擇相對安靜的讀書環境。
最大限度地減少外界地干擾。
3.如果學習的書本是技能類的,可以藉助工具書。
對於一些相對晦澀難懂的專業性書籍,如果靠自學,很可能效率低下,耗時較長也不一定能弄明白,這時可以藉助相應的輔助工具書,幫助自己更好地學習,提高學習效率,而且能幫助理解。
-
7 # 長白雪舞
如何快速學習書本知識,
我想學知識無法快速,
俗話說,欲速則不達,
急功近利者,不久
但是學習書本知識,可以採用提綱挈領的辦法,先讀目錄,再讀內容,再帶著問題去閱讀,之後可以做習題,加以鞏固。
-
8 # 青鯉教育
可以根據康奈爾筆記進行影象解析法。
在讀一本書前準備一張A4紙,紙頭寫下這本書或這一章的概略標題,下面部分右邊寫這本書或這一章的摘抄,左邊部分寫對重點部分的提煉,也就是中心詞。底部留一部分,寫下自己對這一章大致的評價。
一開始的時候速度可能沒那麼快,熟練之後基本上可以在五到十分鐘完成這一過程。
這樣做有三點好處:
一:避免出現讀了下一章忘記上一章的內容,第一是因為你係統地整理過不容易忘記,第二是因為你忘記的時候不必再去重新翻書,直接看你的筆記就行了。
二:當你這樣讀完一本書的時候 已經對這本書有了一個系統地概括,並且還能對章節之間的聯絡獲得更深層次的感悟。
三:最重要的一點,也就是回答了題設,在你熟悉了這一方法後,你對於書本的結構可以很快上手,快速篩選重要資訊,這樣一來輕重緩急都很一目瞭然,讀書自然就快了。
-
9 # 物格學堂
首推思維導圖,我已經把思維導圖處理事情和學習當成了習慣。
簡單來說就是將思維視覺化。以知識網路的形式鋪開,將中心主題包裹其中。在學習上,相對比傳統的隨堂筆記和協作框架,思維導圖還是有一定優勢的。比如思維導圖類似神經元的結構更直觀的展現大腦中的資訊;比如可以在思維導圖上找到各資訊之間的聯絡與層級關係;比如思維導圖的色彩、圖片等元素可以加深記憶;比如思維導圖的趣味性高一些,相較下來沒有那麼枯燥。
課堂筆記:在聽課或開會時,許多人會特別認真的將老師或領導講的話記錄下來,恨不得啊每個字都寫下來。最後往往發現寫得密密麻麻,毫無條理。最後成為寫完之後基本不會再看的那種筆記。此時可以用思維導圖有條有理的記錄關鍵詞,聽時用心,記時提煉。這樣更有效,也更方便日後翻閱檢視。
加深記憶:思維導圖軟體都有隱藏層級的功能,在製作思維導圖時,你已經有了一遍記憶。在製作完之後要如何加深記憶呢?你可以將分支收起來,看上一級主題去回想內容,達到記憶背誦的目的。畢竟是自己做的導圖,過程中一定有特別的記憶點。
檢查筆記:如上面提到的用思維導圖做筆記,之後檢查筆記也更加方便。課後開啟思維導圖筆記,回顧內容可以進行結構調整,也可以加上新的標註和見解。可以適當的加一些符號、標記,以突出重點,在此翻閱時可以快速鎖定重點內容。
閱讀理解:大多數人用思維導圖來做讀書筆記,可以整理文章/書籍的創作背景、分析人物、整理段落、整理時間關係等。
小組專案:不管是學習專案還是工作專案,沒有條理是很麻煩的,效率低下。可以用思維導圖的線性將專案展開,清晰的分配任務、安排日程計劃,讓每個人都明確的知道自己什麼時間負責什麼,不至於好像什麼都可以做,但又沒具體對什麼負責的情況發生。
製作PPT:大家都會知道,製作PPT邏輯性很重要,而正好思維導圖就是幫你梳理邏輯的好工具。使用MindMaster製作思維導圖的話,還可以一鍵生成幻燈片展示,直接按你的思路順序展現出來。加之有遍歷模式,在演講或是功課展示時,都可以很好的突出重點。
制定學習計劃:用思維導圖來製作學習進度計劃、工作列表。按照內容的重要程度,將時間和學習合理分配。
學術類寫作:用思維導圖可以梳理文章結構和寫作思路,避免邏輯混亂,記錄下筆前的靈感。
整理考點,準備考試:現在已經有很多人在使用思維導圖進行被備考和複習。可以用思維導圖按照科目章節,將重點內容提煉出來,將一本書的重點知識濃縮在一張思維導圖上,複習時更加方便。自己整理過來的印象也會更深。在中就有很多人分享自己整理的考試考點,可以參考裡面的一些內容。
-
10 # 大臉貓MY
一、多讀書,注意基礎
要想學習好,基礎知識的掌握尤為重要,而基礎知識就是指課本知識。
但在學習中,很多同學卻不重視課本的閱讀理解,只願意去多做一些題,因為考試就是做題。實際上這是一種本末倒置的做法,應當說,課本與習題這兩方面都很重要,互相不能替代,但課本知識是本,做題的目的之一是能更好地掌握知識。
所以我們主張多讀書少做題,不主張多做題少讀書。在做題的過程中,要發現自己哪些知識點掌握的還不夠,從而挑出來重新去看書鞏固記憶。
二、多思考、注重理解
"學而不思則罔",思考是學習的靈魂。在學習中,知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駕御知識的頭腦。如果一個人不會思考,他只能做知識的奴隸,知識再多也無用,而且也不可能真正學到好知識。
學會整合知識點。把需要記憶的資訊、掌握的知識分類,做成思維導圖或知識點卡片,會讓你的大腦、思維條理清醒,方便記憶、溫習、掌握。
同時,要學會把新知識和已學知識聯絡起來,不斷糅合、完善你的知識體系。這樣能夠促進理解,加深記憶。
三、多重複,溫故而知新
《論語》開篇第一句;"學而時習之"道盡學宗,不斷的重複顯然是學習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當然,這種重複不能是機械的重複,也不只是簡單的重複記憶。
我們主張每次重複應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重點,不同的目的,這樣每次重複才會有不同的感覺和體會,一次比一次獲得更深的認識。
知識的學習重在理解,而理解只能透過思考才能實現,思考的源泉是問題,在學習中應注意不要輕易放過任何問題,有了問題不要急於問人,應力求獨力思考,自己動手動腦去尋找問題的正確答案,這樣做才有利於思考能力的提高。
-
11 # lvse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這一點尤其適用於背單詞,經常在本子上不停的寫寫畫畫,你的肌肉會幫助你去記住這個單詞,當你拿起筆的時候,你下意識就會知道他是怎麼寫的。同理,背文章,要點也是如此。
先理解然後背,劃重點:文綜這類科目,如果理解了就很好背,並且運用的時候是手到擒來,但是如果上課沒聽就去背,即使背住了也是極其生硬的,很快就會被忘記。其實上課聽是第一步,背之前再梳理一次要點是第二步,之後根據每句話的側重點,去通篇記憶。
/
簡化法:先記住所背內容的核心,然後去擴充套件,以核心為主的記憶會方便你更好的在大腦當中搜尋資訊,然後再把找到的核心重新拓展在試卷上。這樣會大大減少背誦的繁瑣性,即便你忘記了詳細的拓展過程,你也可以透過核心自己組織語言。
-
12 # 威視通
第一、首先看書名
得到一本書,首先我們看到它的書名。因為“書名”決定該書的門類與大致內容,書名和封面可以算是書給人的“第一印象”。書的分類我們可以按照文理的分類來總體分類為:文科類和工科類。
按照中國圖書館分類法,包含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哲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綜合性圖書五大部類,和22個基本大類。為了方便讀者閱讀,很多書名很有門道的。
1.書名包含書籍分類,社科類往往就是XX學,如《魔鬼經濟學》是經濟學類的。
2.很多分類的書籍都有“入門”級市場圖書,如xx入門、從零開始xx、基本xx教程、xx基礎、xx一本通等,之後有中級高階或者專業。這種分類有利於讀者根據自身情況選擇。
3.根據門類不同選擇不同的閱讀方式:
經典類:所謂經典,就是在歷史長河中,那些經久不衰的書籍。該“慢慢讀、慢慢品味”。
思想類:對於思想類的書籍作者不提倡快速閱讀,需要長時間反覆閱讀和思考。
經管類:瞭解經管基本的理論和常識,便可嘗試快速閱讀相關書籍。
文學類:小說、詩歌和散文,把握作者、文章思想和表達情感。文學類的脈絡感是較強的,掌握文章脈絡和要表達的思想,就能很快的閱讀這本書籍。
科學類:分科普性質和專業性質,科普類記憶理解就好,部分科學門檻較高,外行人無法快速掌握的,而專業自有專業人掌握和研究,一般人可以看一些入門級的科普書籍。
工具書:工具書本身就起著查閱的功能,所以不要求掌握。就像字典一樣,知道查閱方法和技巧能查閱就行。
第二、讀前言和目錄前言和目錄很重要,它代表著書籍的框架。
前言是全書的總結和歸納,是作者創作宗旨和理念,以及創作方法和成果的介紹。所以前言很重要,讀懂前言就能很快解了整本書的思想和框架。
目錄代表了整個書的“框架”,讀清楚目錄就讀懂整個書的框架,就能簡單知道整本書寫的是什麼。就拿小說而言,小說三要素人物、情節和環境。而小說情節一般包括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部分。而目錄和章節可以根據這四部分來劃分的。掌握章節的脈絡,就掌握的書的框架。第三、粗看與細看“粗看”就是進行“快速閱讀”,就回答了“如何快速掌握書中的知識?”的問題,透過看書名和前言、讀目錄和章節,基本就知道書中的知識,並對整部書進行粗略閱讀,大致瞭解整本書的內容。不過要說到“掌握”,那就差的很遠了。所以粗看後要細看,細細評味書中的含義。
第四、記憶與領悟現在是“知識爆炸”的時代,作者不反對“快餐式閱讀”,畢竟我們要在“有限的時間與無限的知識”條件下獲取知識,閱讀效率是很重要。但要真正掌握一本書的知識。只有靠記憶與領悟甚至利用綜合方法去掌握一本書,單純的“讀”只不過是“走馬觀花”而已。
粗略的閱讀一百本書,不如好好領悟一本經典的書!
-
13 # 王三鳳理財
高效讀書方法
李笑來老師建議,一定要讀書。買好書,讀好書,讀懂好書,然後用知識改變生活。
先要明白一個問題,讀書是為了什麼?
是為了看完嗎?是為了積累讀書量嗎?是為了炫耀嗎?還是說,是為了獲取知識、應用知識,最後改變生活?
如果是後者的話,最重要的是什麼呢?是理解速度。
快速讀完十本書,和讀懂讀透一本書,哪個收穫大?讀完真的重要嗎?
閱讀,是為了理解,而理解這事兒,慢,即是快;快,便是無。
1)重視序、前言、目錄頁甚至索引
拿來一本書,就好像要打一場仗,打仗之前最好先考察一下地形吧?同樣的道理,拿來一本書,不應該是抓起來從第一個字開始讀到最後……應該先看看自序,再看看附錄、前言,作者會在自序中,梳理框架邏輯;在目錄中,提煉核心觀點。序、前言、目錄頁甚至索引,這些文字是作者藏在書裡,送給讀者的小禮物。
2)把注意力放在重點章節
如果是有目的的泛讀,在目錄中挑選幾個和主題息息相關的篇章進行閱讀,因為這些篇章實則基本囊括了整本書中最重要的知識點。
注意:不必擔心因為挑選閱讀而漏掉書中的某些內容,高速閱讀的秘訣就是讓繁忙的職場小夥伴巧用2/8原則,即花20%的時間得到全書80%的重點併為己所用,如果你總是抱著“滴水不漏”的想法讀一本書,你就會發現自己時間永遠不夠。
3)向後總結、向前預期
在閱讀的過程中,要不斷向後總結,向前預期——這是最基本的理解技巧。不斷總結已經讀過的內容,理清與剛輸入內容之間的關係。不斷預期之後的內容,讀書足夠多的情況下,容易發現新書與以前文章或書籍的聯絡。大量已有知識消除了新書的不確定性,因而可以預判作者後續要說什麼,跳過重複的內容,直接抓住重點。在良好的閱讀習慣下,理解速度會不斷積累,最終不斷加快。
我們還要思考,同樣的一個問題,為什麼另外的作者會有不同的觀點?他們說的是同一件事嗎?他們是在一個“問題域”裡嗎?理解過的東西越多,理解新的東西就越快。
4)讀不懂怎麼辦?
讀不懂怎麼辦?李笑來老師建議大家:硬著頭皮讀完,然後反覆讀很多遍。有一點弄不明白就放棄,那能學會什麼呢?更何況作者可能會不斷地重複自己的觀點,從不同的角度詮釋。其實,重要的知識,從來都是透過反覆學習才能獲得的。好書一定是值得慢慢讀、反覆讀,直到消化、實踐、改變生活。
當然,何帆老師推薦的另一個方法我覺得也很靠譜:交叉閱讀。一個時期讀一個主題,但同時開啟多本書。一是可以換腦,休息休息,二是可以參詳印證,激發思想火花。並且一本書裡沒說清楚的地方,說不定另一本會講得很清楚。
5)如何記錄讀書筆記
何帆老師提出,不動筆墨不讀書,一邊標註一邊讀,有助於集中精神。標註重點、圈出關鍵詞、總結內容、記下感想等等。每一段話,可以在旁邊寫上關鍵詞。每一小節,可以在開頭寫上內容總結。每一章的後面可以把自己的感想寫下來。因為閱讀時間碎片化,標註和筆記可以幫助你接續上一個碎片化時間閱讀的內容。
萬維鋼提出的“強力研讀筆記法”也強調:筆記清晰展現每一章的邏輯脈絡,帶走書中的亮點;還要有你自己的看法和心得,例如自己對作者觀點的理解,有哪些質疑,什麼值得肯定,本書又激發了你什麼靈感;發現並梳理這本書與其他書和文章的聯絡。
讀書筆記,不是抄金句,不是抄目錄,而是要用自己的話,把全書的內容複述一遍。
6)教,是最好的學
關於學習,劉潤提到著名的“費曼技巧”。用你的語言,把你的模型,講給別人聽。你很可能會發現,講著講著講不明白了;或者你覺得講明白了,別人就是聽不懂。這些地方,就是你理解的薄弱點。
記下這些薄弱點,回到泛讀資料裡,重新理解;或者上網際網路找答案;或者再請教專家。重新理解後,再複述。如此重複。
7)一定要用起來
在基本上“吃透”了整本書的知識點之後,如果想讓這本書對你產生最大價值,你還欠缺最後一步——自我發問。這本書除了直接給到我的知識,它提出的概念、方法論、這個道理,我還可以用在什麼地方?它所產生的啟示,在工作、生活中還能夠怎樣透過發散性思維放大使用?
這是讓你真正培養融會貫通能力的方式。所謂的聰明就是這麼來的:腦子裡有足夠多清晰正確的概念與方法論,然後它們之間還有正確應有的關聯…… 所以聰明的作業系統總是有更多的想法、更多的方案、更多的可能性。
-
14 # 香甜的玉米
掌握讀書方法,有助於快速掌握書中的知識。對於不同型別的書有不同的方法。
商務類書籍。對於商務類書籍,主要是學習別人的經驗和方法。需要我們對於相關概念反覆咀嚼,就某一概念,進行主題閱讀,把新的名詞和概念吃透徹。
經典文學小說。對於經典小說類書籍,如果你的閱讀水平不錯,可以直接讀原著,如果覺得原著不好理解,可以先從漫畫版、解說版、圖解版等簡單的版本看起,接著再看中等難度的注音版本和精編版本等。
藉助參考書和新華字典等工具。如百科全書、地圖、年表和網路搜尋等。
邊讀邊做筆記。與其讀完一本書什麼也沒記住不如邊讀就邊做筆記。雖然慢,但是讀完一個知識點就能掌握一個點,穩紮穩打。而且便於複習重讀。
看影片或者聽音訊,有些人天生耳朵比眼睛記憶力好。看四五遍都沒記住的東西,可能聽一兩遍就記住了,現在很多書都有相關的音訊和影片,根據多變的心情,隨時轉換方式,交叉進行。
6.製作思維導圖。準備支自己喜歡的筆和一張空白的A4紙,以及你想讀的書。圖片有時候比文字更形象,根據你想掌握的內容,讀書的目的,在書中一一找出答案,在導圖上只寫關鍵字,不要寫長段的句子。好看的視覺筆記,有助於緩解讀書疲勞,輕鬆把握書中的重點。
為了緩解視覺疲勞,我在文字中也增加了兩張圖片
我是愛閱讀愛分享的玉米。
-
15 # 絲瓜君的問候
文學模式的識別,部分原因在於天賦,但更多的不外乎是練習。
01 善於對書籍進行提問
只要一提到讀書,相信99%的人的第一動作都是開啟書籍第1頁,快速進入閱讀狀態。其實,這樣的做法會扼殺掉對書的整體認識。
正確的做法是:
1.拿到一本書,細細地觀察它的封面、封底、書脊、靳口、腰封,能對書籍進行最直觀、主要的瞭解
我們以《反溺愛》這本書為例,瞭解一下書的這幾個部分
2.現在,我們嘗試對每一部分進行資訊提取:
封皮:(1)《反溺愛》的作者是美國的羅恩·利伯
(2)這是一本教給孩子財富知識、幸福學問的書籍
書脊:(1)《反溺愛》的出版社是中信出版社集團
封底:(1)這本書裡有學校不會教的金錢觀
(2)財商教育可以培養價值觀和優秀的品格
(3)有5位經濟、教育、商學院的大咖聯名推薦
腰封:……
靳口:……
2.現在,我們嘗試對每一部分進行提問:
封皮:(1)這本書的溺愛和我所理解的溺愛有何不同?
(2)要培養自控、樂觀、堅毅孩子,如何把握與物質的距離?
封底:(1)如何培養教育觀?
(2)金錢從什麼時候開始接觸?
(3)如何同我自身情況結合起來進行金錢觀教育?
腰封:……
靳口:……
好了,腰封和靳口留給你了,現在,試著進行提取資訊和提問吧!
在拿到一本書的時候,把提取出來的資訊和提出的問題寫在前面的空白頁上,在讀書的時候帶著思考去讀,找尋答案的過程就是對讀書進行高效率閱讀的過程。
02 讀“大故事”類別的書
曹操的《短歌行》中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其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和“呦呦鹿鳴,食野之苹”就出自《詩經》。
不僅,中國的文學如此,國外的文學也如此。
《老人與海》中的老人,與大魚搏鬥了三天、拖回魚骨、重獲新生、揹著桅杆像揹著十字架、雙臂張開,對照《聖經》中的“基督式人物”,有很多相吻合的地方,如雙臂常常張開、揹著自己的十字架、獨自一人待在荒山野嶺、經歷了很多磨難。
很多作者在寫作的時候,常常會借用所讀過書籍的元素、名言、人物特質、片段,這樣人們在讀的時候會發現,這本書裡的內容之前也有讀過,既保持了故事的熟悉度,同時因為作者的再創作,又產生了新穎感。
所以讀書時,選擇“大故事”類別的書。
03 總結書中的主題
假如你在讀一個故事:
一名普通的16歲兒童,在1968年夏天,希望在入伍前能把臉上的粉刺治好,在去商店的路上,他騎著一輛補課變速的倒剎閘腳踏車,路上他與一隻德國牧羊犬有不太愉快的相遇、看到了自己孟總的女孩凱倫正在託尼·沃克斯豪爾嶄新的豪車裡面玩耍嬉鬧。這裡發生了什麼呢?如果你是一名英語老師,你會發現,你剛剛目睹了騎士遇到敵人的一幕。換句話說,剛剛出現了一次探險。
探險的必備因素有哪些?
Explorer、要去的地方、要去的公開的理由、途中的艱難險阻、要去的真正的理由
如果你的手頭有《馬克的完美計劃》這本書,請你開啟它,看看它的目錄,就能很快地羅列出這5項因素。
同樣主題還有《指環王》、《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星球大戰》和《別有洞天》。
04 看懂故事後面的大背景
法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司湯達小說中的大多主人公都是他們所處時代典型的“邊緣人”,他的許多作品膾炙人口、流傳至今,如《紅與黑》、《論愛情》、《阿爾芒絲》等。
司湯達的作品之所以久盛不衰,一是因為情,一是因為政治。而愛情、政治也是許多作品中必不可少的因素。
《賣火柴的小女孩》是丹麥童話故事家安徒生髮表於1846年的一篇童話故事。這一作品的屬於安徒生的中期童話,幻想成分減弱,現實成分相對增強,增加了對醜惡的鞭撻。
在公元前1萬年左右,日德蘭半島開始有人類居住;公元前4200——前3400年左右,進入新石器時代,公元前400年左右進入青銅時代。丹麥人擅長航海,常南下羅馬帝國以琥珀、燧石等換取穀物和其他用具,他們往往亦商亦盜。公元前793年丹麥海盜襲擊了英格蘭的林第斯法恩島,在此後的一千年裡,丹麥一直處於戰爭和動盪之中。
政治鬥爭最大的受害者是民眾,最苦難的是屬於底層的民眾。在社會背景下去解讀《賣火柴的小女孩》,或者是再去讀其他型別的作品,都會發現相通之處。
05 一種元素引申出多種象徵
托馬斯·福斯特認為書中的天氣不僅僅指天氣,下雨也並非僅僅指下雨。
雨可以設計情節、渲染氣氛、代表苦難,還可以代表乾淨、生命和新的希望。
春天與童年、青春有關;夏天代表成年、浪漫、激情和滿足;秋天代表機體衰竭、虛弱、中年、倦態、豐收;冬天代表老年、幽怨和死亡。
Tips:
1.讀書不止可以讀一遍,在讀完後第一遍的基礎上,可以進行二次發問,再閱讀
2.永遠思考如何將書中的知識轉換成提升自己的能力
3.看書不要侷限某一個領域,有時候攻克你困惑的恰恰是其他領域的知識
讀書是一場與書的對話,也是一場與自我的對話,我們在讀書中昇華自我;讀書是一個增加知識、輸出思想的過程。
在書中浸潤,未來大家一起讀書呦!
-
16 # 知足為樂
一個人要提高自己的表達能力,多閱讀,是增加他知識量的一個重要基礎。只有他的知識量積累到一定的程度,才能有效提高他的表達能力,那麼快速閱讀,並掌握內容,就是一個很迫切的基本功了,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呢?
第一步,拿到一本書,看到書的名稱以後,你把它蓋起來,自己認真的想一想,假如是作者,你你要解決讀者的痛點問題是什麼?是什麼情況促使你想寫這本書的慾望?你決定要寫這本書的時候,你將怎麼來寫這本書?怎麼來表達這本書的內容?從幾個方面來進行表達?當你把這些問題想清楚以後,就把這些問題列成一個清單。
第二步,開啟書的目錄,從頭到尾的把書的目錄看了一遍。他的目錄安排與你第一步想的內容有沒有重合的。如果沒有,那你想一下,他為什麼要安排這個目錄條目?然後從頭到尾,把這個目錄的內,內容大致的想一下,哪一個方面是這本書裡面的內容?哪一個章節,是這本書裡面的重點,他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同時,理清楚這本書的目錄安排的邏輯框架與結構順序。
第3步,把整本書從頭到尾認真的看一遍,在看每一章節的時候,先看看後面的習題或者思考重點。這樣你在看書的時候,就會帶著問題去閱讀,並想辦法在閱讀的過程尋找你問題的答案,也就是所謂的以“輸出強迫輸入”,同時,準備好一支筆讓你認為是問題答案的重點做記號,並寫下你的感悟和思考。
第4步,把書合起來,從頭到尾思索一下,哪個地方有印象,哪個地方沒印象,然後,再重點地印象的地方,以及書上做記號的地方再重點細讀,如此下來了以後,你就可以把整本書的內容都大致的把握起來,也大致的達到了快速讀書的目的。
-
17 # 廈九九
首先我們要樹立一個意識:不是一本書裡的所有知識你都要掌握。明確你想要掌握什麼知識比如何掌握更重要。
那究竟掌握什麼呢?這就要回到“你為什麼要讀這本書”這個問題上來。所以,讀一本書之前,問問自己想從中獲得什麼,搞清楚什麼問題。帶著目的和問題,聚焦要掌握部分,直奔目的,才能對這部分理解更深。
否則看完一本書,問你印象最深的是什麼,你可能說不出來,或者說出來的也和你當初讀這本書的目的、想解決的問題無關。那這樣的讀書對你的幫助就不大了。
所以關鍵還是要明確看這本的目的,想要獲取什麼知識,解決什麼問題,你才知道自己究竟要掌握什麼知識,然後才能談如何掌握的問題。
其次明確掌握到什麼程度才算掌握:會運用並內化為能力才算真正掌握知識。什麼叫真正掌握了知識?只是知道概念、記住知識點,不算真正的掌握。要會運用知識來解決問題,並內化為自己的能力,那才叫掌握。如今這個時代最不缺的就是知識,網際網路一搜就有,僅僅知道知識點,沒有多大意義。將知識轉化為思維能力、行動能力才有價值。
有了這兩點共識,接下來我們就具體說說如何快速掌握書中的知識。
掌握書中的知識,大概分為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提取吃透知識點;第二個階段是消化吸收建立知識之間的聯絡;第三階段是內化應用。一、提取吃透知識點
讀完一本書,找到要掌握的目標知識點,將涉及的章節反覆讀幾遍,提取、總結其中的重點知識、關鍵概念,逐一進行吃透。
切重點的時候,可以用九宮格筆記法、思維導圖。
拿到一本書大概瀏覽後,提出3個你最關心的問題,圍繞這3個問題選擇9個概念關鍵詞,並對關鍵詞進行解釋。
同時記錄下讓你覺得“啊哈”靈光一現的點,以及想要行動的點。
九宮格也可以轉化成思維導圖,提出的3個問題就是3個主幹,然後分別對應3個概念來回答。
二、消化吸收建立知識之間的聯絡
前百度副Quattroporte李叫獸有個很厲害的學習方法,他說:“我在看書或者接觸任意一種資訊的時候,一旦看到有用的知識、發現有價值的理論,總是問自己:還有哪些現象可以被這個理論解釋?還有呢?還有呢?(一般要找到5個以上)”。目的就是尋找聯絡——看看有什麼其他的現象能夠被這個理論解釋。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真正導致人與人之間知識水平差異的,往往並不是知識數量,而是知識之間的聯絡。而且隨著知識的增多,建立聯絡的收穫也會越來越大。
在接觸了一個新知識的時候,不光要想“過去的哪些現象可以被這個知識解釋?”,還要想“我的哪些行為可以被這個知識所改進?這樣才能真正建立知識點之間的聯絡。
RIA便籤讀書法運用的原理也是如此。RIA便籤讀書法是用便利貼來呈現你對書中某個片段或知識點的理解。
R就是你所讀的內容重點,I是指用自己的話複述一遍,A包含A1、A2,分別是回憶與這個知識點相關的經歷,或者可以解釋的現象,A2是今後我可以怎麼做?
三、內化應用變成能力
透過前兩個階段,充分理解吃透知識點並建立知識之間的聯絡後,就來到真正發揮作用的第三階段了。學完要有致用出口,才能將知識內化為能力,無論是思維能力還是實操能力。
這時候你需要刻意練習,回到你掌握這個知識的目的和用途,在真實的場景中去用,去解決問題,不斷練習 ,同時要有反饋,再不斷修正,練習,最終成為你能力的一部分。
如果你學到的這個知識點,在生活工作中沒有實際致用的出口,怎麼辦?那就自己創造。
檢驗一個知識點有沒有理解掌握,最好的方式就是輸出,你可以就這個知識點寫一篇讀書筆記或專題文章,如果覺得太複雜,也可以寫知識點分享卡片,或者直接講給別人聽。
最好是把這個知識點教給別人。在教的過程中聽的人會有各種問題和疑問,幫助你更深入去思考研究,而當你能用你的方式你的語言教會別人的時候,這個東西本身就內化成你的東西了。
-
18 # 百凌愛讀書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你對一本書非常感興趣,那麼肯定很容易就記住書中的內容,這就像吃美食一樣,自然而然的就吃完,不需要別人強迫。
如果你把讀書當做是美食,上圖書館挑書就像選美食一樣,會不會覺得特別愉快。問題來了,如何才能把讀書當做是挑美食。這就是一樣培養的過程。現在就需要回到方法論上面來。
《書都不會讀還想成功》的作者認為“讀書不是單純的閱讀,你可以把讀書想象成是藉助作者的思考,替代作者生活的行為過程。讀書不是用眼去看而是用心去讀,不是用大腦去認知,而是用身體去實踐。
讓讀書像吃美食一樣令人愉快,首先是選自己感興趣的書。有人會說我不知道什麼是感興趣的。那麼你就可以試試這樣子選書。再決定要不要看一本書之前先仔細閱讀封面文案、目錄和推薦序等內容,閱讀完就會對這本書有一個大致的概念,就像一個拿著美食選單一樣,提前看圖片和選單名字,雖然不一定是想象中的好吃,但是最起碼知道自己感不感興趣。
那麼決定要讀的話,不一定要重頭讀書起,挑你喜歡的章節讀,越讀越感興趣你就會想快速讀完,就會心情愉悅。
最後我介紹一點我親身經歷的,就是寫書評,如果你為了有所輸入還有所輸出,那麼你會讀下去,每個細節都不放過,因為怕錯過了某個重點,就寫不出什麼好書評。當然有人會問,我為啥要寫書評啊?可以為了寫作,可以為為了掙錢等等。其實也不一定是書評,可以是讀書筆記,可以是手帳,自己在本子上寫寫畫畫,心情也是會很愉快的,感覺就是自己的一個作品。當然你也可以選一個適用你專業的書,第二天馬上可以用到你的崗位上。
-
19 # 小小一座山
我是一名青年教師,業餘時間喜歡用閱讀來充實自己。去年的時候參加一個考試,利用我之前學習到的閱讀方法去閱讀理論書籍,拿到了第一的好成績,確實覺得比較驚喜,我想這和我認真學習閱讀方法是分不開的。
那到底地如何能快速掌握書中的知識呢?只要做到這兩點。
一、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輸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會讓我們的閱讀輕鬆很多,我是這樣做的:
1.先閱讀書籍的前言後記和目錄。
這樣可以讓我們宏觀把握整本書的結構和內容,大致瞭解書中寫了什麼內容,做到心中有數。
2.用最快速度將一本書讀完。
一些人的閱讀習慣是同時閱讀幾本書,或者嫌帶書比較麻煩,就家裡放一本,包裡放一本,辦公室放一本。我不喜歡這樣閱讀,這樣容易割裂閱讀的整體性,讓每次拿起書來的時候回憶半天之前我讀了什麼內容。
但是隻讀一本書就不一樣了,回家讀、坐地鐵讀、工作累了休息時閱讀……這樣可以強大腦對某樣知識的不斷重複,理解能力會加強,印象也會更加深刻。
3.強化對重點內容的記憶。
第一遍大致瀏覽之後,我會反覆閱讀重點部分,必要時候可以進行記憶,加深對內容的理解。
4.調動主動性,聯絡前後進行閱讀。
除了以上的閱讀之外,我在閱讀書籍的時候特別喜歡將前後相關的內容聯絡起來。比如我之前看心理學的書籍,一個心理學家的名字可能在書中出現了四五次,那我就會在他名字的旁邊記錄下,在其他部分出現的頁碼。
這樣的前後翻頁查詢做記錄,提高了我對書籍的熟悉度,而且後期查詢資料,整合資訊就很容易。
此外,用這種方法進行閱讀,充分調動了我閱讀的主動性和趣味性。早知道,這兩點一旦被調動起來了,你的閱讀的效率會提升許多。
以上這四點,就是我閱讀時的方法,也正是這四步讓我閱讀效率提升很多。但是,閱讀是輸入,輸入再好,沒有輸出也還不算真正的掌握知識,所以我們要想辦法輸出。
二、用多種辦法輸出知識。1.寫問答、書評、文章……
很多人以為只有作家才需要寫東西,其實不是,我們每個人都應當養成寫作的習慣。寫作是一種表達,也是檢驗輸入效果很重要的一點。
透過回答問題,寫書評、寫文章等方式,可以協助我們整合書中資源,引起我們的深度思考,提升對知識的理解度。
2.做讀書筆記。
讀書當然要做讀書筆記,這個已經被大家強調過很多遍了,在此不再具體說明。
讀書筆記可以幫助我們實現深度思考,想要快速掌握書中的知識,不要錯過這一點。
3.將知識應用於工作和生活中。
比如我學習了閱讀的方法,我就立刻將所學知識反饋到我的學習中,我一下子就記住了。
我讀《精力管理手冊》,說我們早在精力值高的時候適合做難度大的工作,精力值低的時候需要運動充電,我也立刻就去做了,效果很好。
當然我們不需要每件事都去做,我們可以嘗試,嘗試過後合適就繼續用,不合適就不管他。
實際去行動會很容易實現知識的轉化。
綜上,一個是輸入,一個是輸出,想要快速掌握書中的知識,這兩者的學習缺一不可。
-
20 # 慢成長小方法
1.有目的的讀
讀書之前,就想清楚,你想從這本書中獲得什麼?
有了目的,就會下意識的去找重點,忽略一些無關的資訊,這樣會提高閱讀速度,速度提起來了,記憶的就會更牢固。
如果不知道怎麼找目的的話,可以在讀這本書之前,先花一點時間讀一讀書評、簡介、別人的讀書筆記之類的。
2.讀完以後,寫讀書筆記或者書評
輸出,是檢驗輸入效果的一種方式。我們常說,學習最好的方式,就是把它講出來。
如果你能給別人講清楚,說明你才是真的學會了。
3.主題閱讀
可以在一段時間內,比如一個月,集中的去讀一個專題的書籍。因為同一個型別的書籍,總有一些相似之處,你在這本書中記不住,下一本再遇到你就會格外留意。
這樣就能加深印象。
回覆列表
閱讀就像吃過的食物一樣,會成為你的骨頭和肉,非常重要,在吸收知識的過程中,學會做讀書筆記,絕對是錦上添花,事半功倍。那麼,如何做出實力與美貌並存的讀書筆記呢?接下來分享一下我的經驗。
方法一:康奈爾筆記很多小夥伴也許都知道康奈爾筆記,而我也相信已經有很多小夥伴一直在使用康奈爾筆記法學習。那麼,什麼是康奈爾筆記呢?
比如一張A4的紙,分成四部分:頂端寫標題;下面分為左右兩邊,左邊寫摘錄,課堂板書,右邊記錄自己的思考和理解;最下面寫結論、總結、行動等。
康奈爾筆記的左邊相當於摘抄,而它的重點就在於右邊部分自己的思考和理解,以及最下面的結論。康奈爾筆記的模板印象筆記裡面就有,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去搜索來用。
方法二:思維導圖什麼是思維導圖就不用我說了,相信大家一定都不陌生,但事實上,卻很少有人在學習中記得去使用思維導圖。那麼,為什麼思維導圖那麼有用呢?
因為,思維導圖法的樹狀結構與網狀脈絡,讓思緒的層次更為分明、更加結構化,也提升了邏輯與批判力;加上影象、色彩的使用,更滋長了審美的素養與創意的激發。 因此,思維導圖法是一種在閱讀寫作時,有助於理解、分析、綜合、評鑑、創造的好方法,對記憶力的提升也有相當大的幫助。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愚蠢的人不用工具,聰明的人善用工具,天才自己製造工具。”那麼,現在這裡有現成的工具,為什麼不用呢?
以上就是我的分享,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我是明月。標籤:健身,閱讀,寫作,畫畫,自律管理,時間管理,英語達人,手帳達人,心理學研究者。希望在文字中跟更多志同道合的小夥伴相逢!且逢且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