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人間詞客

    原生家庭對於孩子的影響不僅巨大,而且深遠,甚至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1、原生家庭的夫妻關係影響著孩子的婚戀觀

    原生家庭關係中,夫妻關係和睦的,有利於孩子樹立正確的婚戀觀。反之,則會使孩子恐懼婚姻,對於婚姻不信任。尤其是夫妻雙方中有一方出軌的,孩子從小就會活在被拋棄和被背叛的陰影中,對於婚姻既懷疑又恐懼,甚至一直保持單身或者轉變取向。

    2.原生家庭的親子關係影響著孩子的一生

    父母給予了孩子生命,也是孩子生命裡的第一任老師。如果教育方式和方法不當,會在孩子心裡留下陰影,產生難以治癒的心理問題。親子關係融洽的原生家庭,孩子一般能保持比較積極向上的心態。反之,孩子心裡缺乏安全感,感受不到父母的關愛,很容易誤入歧途。

    3,原生家庭的思想觀念影響著孩子的發展

    原生家庭思想比較開明的,孩子的發展即使不會飛黃騰達,也能過得開心快樂。在孩子未來的職業選擇中,父母也不會橫加干涉,懂得尊重孩子的意願。。而那些思想保守而又專制的家庭,在人生道路的十字路口,很容易迷失方向而順應了父母的意願,活不出自己的價值。

  • 2 # 壯仔媽寶

    我們人的一生中有兩個家。一個是我們從小長大的家,有爸爸媽媽,也許還有兄弟姐妹。另一個是我們長大以後,自己結婚成家的那個家,我們把第一個家叫做原生家庭。

    在人際互動中,很多時候我們是在仿照自己在原生家庭裡不知不覺中學到的一些行為,有些時候也會反其道而行之。

    人在童年經歷過的一些非常強烈、痛苦的經驗感受,往往使當事人在不知不覺中做了影響一生如何待人接物的重大決定。

    不要把原生家庭當作不肯成長、改變的藉口,因為,你的幸福、快樂掌握在你自己手中。

  • 3 # 小樹懶的心理樹洞

    家庭對我們的影響是很深的,甚至到我們成人後,她們依然在影響著我們,而通常我們不會意識到這些影響的存在,早年家庭關係的某些方面,甚至被永久性地嵌入了你的大腦,因為這些家庭互動創造了新的神經通路,而一旦這些通路被佔領,它們就穩固下來了,神經,科學家指出,人腦對未來的期待是你過去所習得的東西作為參照的,你是透過過去的經驗來感知未來的。

    有一位姑娘,看到她的老闆走近自己的同事跟她說:“你犯了一個錯,把這個Excel上的資料都搞丟了。”當這個姑娘聽到老闆對同事苛責的語氣,不禁緊繃神經,嚇得幾乎要哭出來,但同事的反應卻出乎她的意料,她對老闆說:“哦,好的,請給我指出來。”這個姑娘原來以為同事會像自己一樣反應,要麼採取防衛姿態進行自我辯解,要麼哭哭啼啼歇斯底里,但是這位同事,也就是另一個姑娘,沒有這樣做,後來透過兩人的交談,才發現,這位同事並不覺得老闆對她苛責,相反,她把錯誤看成學習的機會。對第一個姑娘來說,錯誤只會招來指責,因為以前她每次犯錯都會遭到父母的指責,而如今父母不在身邊了,她卻學會了為犯錯而自責。

    當那些我們從家庭中學到的觀念和規矩,不知不覺控制了我們的思想情感和行為的時候,我們就會遇到麻煩,尤其是某些限制我們能力與創造力發展的規矩,對我們的禍害更大,因為這些觀念和規矩沒有經受過仔細的檢查,就偷偷溜進了你的大腦,這就像不管什麼東西放到你的盤子裡,你都要吃了她們,不考慮是否喜歡,也不考慮是否有逆,甚至也不問是否飢餓,你就是張開嘴把它們吞下去,而這會引起精神性消化不良。

  • 4 # 內因心理學

    原生家庭文化對孩子行為模式的形成,起著非常巨大的外塑作用。但是,對於成人起關鍵作用的並不是曾經的經歷,而是行為模式。

    行為模式(德、德行)形成受環境影響,更受個人選擇和控制方式制約,德行與事勢(勢)和門道(道)能否相搭,相匹配,決定著人做有用功或無用功,它決定了人的的狀態和境界。

    因此,我們可以說原生家庭只是影響孩子一生的外因,行為模式是否健康才是影響狀態和境界的內因。

  • 5 # 凜醬育兒手記

    原生家庭是對比孩子性格定性後組建的家庭來說的,是孩子從小成長的家庭環境。俗話說,小孩子就是白紙,家長就是靈魂畫手,寫下怎樣的性格就取決於原生家庭給予了怎樣的影響。

    一方面,正面的影響。托爾斯泰曾寫道:“幸福的家庭千篇一律,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幸福美滿的家庭關係,包括夫妻關係、親子關係、隔代關係、對外關係等,都被處理的很好,大家雖都各自有優缺點,但可以相互包容、相處融洽,對於出現的問題可以很好地得到解決,成員之間的需求也可以被大家滿足。這種家庭被愛與安全感包圍著,自然在這種原生家庭中長大的小孩子也會得到正面的影響,性格或溫厚善良或開朗樂觀,都是被正面滋養過的孩子。

    另一方面,負面影響。剛才寫了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家庭中的各種關係處理不好,甚至衝突連連,對於孩子來說,也會被染上負面的性格底色。

    第一,夫妻關係。很多爸爸媽媽關係並不好,並且無法修復雙方的問題,對孩子產生了極大的負面影響。很多影視作品中,因為父母離婚、父母一方出軌、父母之間的家庭暴力等等事情,對孩子的安全感、情緒的穩定性等都產生了極大的負面影響,很多孩子甚至因為這些陰影而無法正常處理與異性之間的關係。

    第二,親子關係。原生家庭中,父母子女關係有的時候處理不好,會極大的影響孩子的世界觀、人生觀。比如,如果父母對孩子總是惡語相向,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容易自卑、在意別人的眼光和看法;比如,如果父母對孩子的控制慾特別強,無法正常處理與孩子之間的距離,就會影響孩子無法正確從父母處習得正確的與人交往距離,容易滋生過度的控制慾。

    第三,對外關係。很多原生家庭父母在處理與外人的關係時比較緊張,過於內向,不擅於同外人打交道,自我封閉,這樣也會影響到孩子的交友機制。相反,有很多單身媽媽或單身爸爸與外人打交道,過於隨便,也會對孩子產生消極的影響。

    總之,原生家庭對於孩子的性格影響非常大,所以父母們在育兒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控制自己的言行,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潛移默化的環境,給予孩子正面的滋養和影響,培養出身心健康的孩子~

  • 6 # 米色日記

    總是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今天想到這句話,忽然覺得其實這跟原生家庭的意思是相通的,父母不就是我們的原生家庭嗎?

    所以父母是什麼樣的,孩子很容易就有樣學樣。

    在溫暖融洽的家庭中長大,孩子也大多溫和寬容,能容忍別人,對別人的一些小細節問題不會過分計較,善於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慮問題,不會出口傷人,平常很少會與人發生爭執。

    在父母責備抱怨打罵中長大,孩子也大多愛挑剔,總是愛指責別人,稍有不如意,便會與人衝突。脾氣暴躁,現在越來越覺得與其說是脾氣不好,還不如說是修養不夠。常常覺得這類人就是一個負能量桶,不知何時就會傾倒,破壞本來和諧的氣氛。

    當然也有些例外,可能會反其道行之,因為實在討厭父母的行為方式,而自悟自醒自律的,但畢竟是少數。

    為了孩子有一個幸福的童年,為了長大後有幸福的生活,真的希望每位父母都能做一個平心靜氣有修養的人,給孩子一個溫暖平和的原生家庭!

  • 7 # 糖果罐頭

    著名家庭治療師維吉尼亞•薩提亞說過:“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而這種聯絡有可能影響他一生。”

    從出生開始,我們每個人接觸最早的就是父母,而家庭成員的行為、思維、觀念、關係等等,都潛移默化,並且持續長久的產生影響。這個我們出生和成長的家庭就叫做“原生家庭”。可以說我們的成長環境塑造了最初的我們,所以中國古話“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也就是這個意思。

    無論是人際溝通、兩性相處…很多我們都會複製父母。在成長過程中,由於一些不恰當或者“創傷”體驗,我們可能對父母的某些行為思維會進行迴避,但是當成人甚至組成自己的家庭後,你會發現自己的某些行為或者思維,與父母的如出一轍。

    比如你父親對你超級嚴厲很少和你談心甚至聊天,你會厭惡這樣的關係,暗自下決心以後一定不這麼對自己的孩子,但是當你真的有孩子時,真的在遇到某些事或者孩子的某個年齡段時,你卻會像曾經父親對你那樣對孩子有同樣的表現,嚴厲、冷漠、迴避……尤其那些產生、發生過的過的“創傷”體驗。

    很多沒有組成家庭或沒有孩子的人一定會說不可能,但你不可避免的已經繼承了很多父母的“特質”,這是無法否定的。

    當然,並不是說現在我們表現出的特質、一些可能自己並不喜歡的行為觀念都是原生家庭的錯。畢竟一路成長一路走來很多都不可避免,即使我們自己做了父母,各種問題一樣是不可避免的。

    最後我想說,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確實有很大的影響,無論好的壞的。但我們每個人都是不斷成長的,我們完全可以用自己的成長和不斷的發展,去彌補可能不太完美的那一部分。

  • 8 # 時尚育兒圈子

    不和夫妻關係對孩子有什麼影響?

    夫妻的關係影響孩子的責任感。孩子看到父母的關係不好總想去幫,他不知道夫妻的關係是很複雜的,不是小孩可以幫到的。很多聰明的小孩會故意討好爸媽,裝得很可愛、很陽光,他的痛只有自己知道。但是小孩子最終會發現,不管他怎麼做,爸媽的關係也沒有因為他的緣故變好。

    這會給孩子帶來很多的無助感和無力感,進一步會帶來內疚感——我還不夠好,我還做得不夠。這些會造成孩子過多地去承擔責任,就是我們所謂的“拯救者”,如果“拯救者”常常去做超過自己能力的事情,當他長大後,就會覺得很委屈。這樣會造成孩子缺乏安全感。一個安全感不夠的人總是想辦法增強自己的實力,讓自己變得更加強大,掙更多的錢。另一個方面就是控制別人,遇到強勢的人就用強硬的方法控制,遇到弱勢的人就是弱勢的方法控制。

    不良的親子關係對孩子會有何影響?

    爸爸媽媽和孩子的關係不好,直接是在暗示:你是不可愛的,你是不值得的,你是不夠好的。這跟一個人的自我形象是正相關的。一個女孩即便不算優秀,如果爸爸媽媽願意肯定她,她給人的整體感覺是自信的。但是如果從小沒有從父母那裡得到認可,即便這個女孩很優秀,她給人的感覺也是缺乏自信的。如果一個孩子跟爸爸媽媽的關係不好,他沒有辦法獲得穩定的情緒,他所學習的情緒管理的方法也是用不上的。

    家庭成員會對孩子情緒帶來什麼影響?

    爸爸:爸爸主要是影響孩子的自我形象。如果小時候爸爸沒有給你足夠的肯定,當你長大後會非常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付出後總是希望獲得別人的認可,如果別人沒有肯定你,你會沮喪甚至憤怒。但是憤怒之後,會責怪自己怎麼這麼沒用,感覺自己無能。

    媽媽:相較而言,媽媽對女兒的影響比較大。小時候孩子跟媽媽的關係不好會缺乏安全感,長大後遇到很小的事情就會感到恐懼。

    兄弟姐妹:在一個有多個兄弟姐妹的家庭裡面,誰最被忽略,誰就容易出問題。長大後必然有很多情緒,人際關係也不穩。被忽略的孩子通常有兩種極端表現,一種是乖得不得了,付出、犧牲自己,爭取得到爸媽的認可;一種是對抗型的,遇到不公平的待遇直接就發飆,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叛逆。

  • 9 # 唐映紅

    先說問題,原生家庭對孩子未必是“傷害”,而且大多數情況下談不上“傷害”。所以,問題改為“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到底有多大”可能更恰當。

    所謂原生家庭,指的是一個人出生並經歷童年成長的家庭環境。這裡有兩個關鍵因素:出生、童年成長。

    出生意味著孩子是父母基因的結合,而且100%來自生父母。現代基因科學與生物學研究揭示,人類絕大多數行為傾向都源自基因的影響,至少交織了基因的影響。

    因此,這同時意味著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在很大程度上是與生俱來。而且父母本身也有著相同的基因以及主要由基因影響的行為模式及性情,孩子從小就模仿和適應父母對待自己的行為模式及表現的性情,先天與後天的因素交織成為塑造孩子的重要和主要影響因素。

    從這個意義,原生家庭對孩子有著不容小覷的重要和主要影響作用,特別是在孩子人格發展、三觀塑造、生活方式養成、社會情緒等方面。

    不過孩子的童年成長絕非只受原生家庭的影響。根據發展心理學家布朗芬布倫納(U Bronfenbrenner)提出的生態發展理論,孩子的社會化發展過程不僅受到家庭微觀環境的影響,而且家庭與學校等孩子密切互動的環境因素一起構成微系統。在外面還有間接和不那麼頻繁影響孩子社會化發展的中系統,如家校、家庭與社群等之間等關係;以及構成社會和時代影響因素的宏系統,如國家政策、法律等等。

    原生家庭對兒童成長有著重要但遠非決定性的影響,一個時代敗壞的教育政策和政治環境足以把一代孩子塑造成腦殘,這是家庭難以掌控也無能為力的。

    好了,綜上所述不難總結原生家庭固然對孩子的成長,特別是社會化有著不容小覷的重要影響,但同樣重要的因素還有更多,學校、社群、朋輩、社會、時代、政治,等等。不要把一個孩子長歪了、長殘了、長廢了的鍋統統甩給原生家庭,天下父母背不起,也沒有能耐背這些所有的鍋。

    再說另一層,個別孩子成長過程中原生家庭給他帶來了尤其負面甚至災難性的影響,使他成年後在人格上存在缺陷,在情緒上留下創傷,在行為性情上與周圍格格不入,在人際關係上匱乏能力,這鍋能甩給原生家庭麼?

    還是不能,至少大部分鍋不能。

    為乜?道理很簡單,因為一個人的成長分為兩個階段,原生家庭的成長,與離開原生家庭後的成長。原生家庭階段的成長,也就是一個人未成年時候的成長,父母當然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原生家庭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乃至決定了一個孩子在成人之前是發展為更好的他自己,還是平庸的他自己,抑或糟糕的他自己、廢柴的他自己。但是,離開原生家庭後,成長就是一個成年人自己的責任,是一個成年人自己的選擇和承擔。

    作為一名高校教授,作為泥巴學院的創始人和首席心理學家,我見識和見證了足夠多鮮活的案例,曾經有著糟糕原生家庭,曾經在原生家庭成長中傷痕累累的年輕人,憑著自己成年後自我的成長,選擇心智成熟的歷程,付出艱辛的努力,成就了更好更積極更完善的自己,無論事業、家庭、社交都出類拔萃,令人羨慕和欽佩。

  • 10 # 陽光下舞蹈2020

    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傷害是現在比較流行的提法。家庭對孩子的巨大影響是毋庸置疑的,只不過這個影響不併非只有負面傷害,也一定會有很多正面積極的影響。

    我們每一個人都來自於一個家庭。家是我們出生成長的地方,我們的先天基因來自父母,我們後天的言行舉止、性情也主要受家庭的長期薰陶養成,甚至我們的喜好也主要受家庭影響。當然這些影響

  • 11 # KDC家庭教育

    一張圖就可以清晰地告訴我們——原生家庭對孩子會帶來多大的影響。

    這張圖是布朗芬布倫納的生態系統理論圖,

    把我們存在和生活的環境按照範圍作了圈層排列,

    那對我們每個人來說,

    最開始、最裡層、最直接接觸的系統就是家庭,其次是學校等其他環境。

    所以,

    在0-6歲期間,也就是學齡期之前,我們最主要的活動環境就是家庭,

    而在7-18歲期間,最主要的活動環境是家庭和學校,

    由此可見,家庭系統是我們最初的存在和生活環境,

    對我們每個人的成長髮展來說具有最重要的影響。

    而這個影響是方方面面的:

    你對世界的認知,你的價值觀、人生觀,會成為孩子的視野;

    你對待情緒的態度和方式,會直接決定孩子會如何面對情緒;

    你和孩子的相處方式,會讓孩子直接帶到自己的人際交往中;

    你和孩子的關係質量,會直接影響孩子對其他人際關係的信心;

    ……

    一句話來概括這個影響,那就是:

    你會怎樣對待孩子,孩子就會怎樣來對自己、他人和世界。

  • 12 # 幼兒教育lulu老師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幸福的童年可以治癒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用一生去治癒。

    由此可見,童年的經歷及體驗是影響一個人一生性格發展最重要的因素。

    在一個人的生命中,很多重要的行為習慣,乃至於性格的形成都在幼兒時期,也就是0-6歲這個階段。

    而這個階段,對於孩子來說,最重要的影響都是來自家庭。

    一、父母的態度決定著孩子的性格父母對孩子有耐心、關心而不溺愛、支援多過批評,那麼孩子就會開朗、陽光、積極;如果父母對孩子急躁、總是習慣性批評打擊、掌控欲太強,那麼孩子就會變得內向、膽小、不自信;父母願意信任孩子,尊重孩子,孩子就會有主見、愛思考;相反,如果父母總是不相信孩子,什麼都要說了算,孩子只能聽自己的,那麼孩子就會變得焦慮、叛逆、依賴性強。

    父母對孩子的態度,直接影響著一個孩子一生的性格發展。

    二、家庭氛圍決定著孩子的脾氣一個孩子長大之後的脾氣是什麼樣,從他小時候成長的家庭就已經看到端倪。一個充滿愛的家庭,父母相愛,孩子長大之後,脾氣會很溫和、善良;如果一個家庭總是充滿了爭執,子女長大後脾氣暴躁的比較多,而且,很容易因為缺乏安全感而變得極端;一個冷漠的家庭裡成長的孩子,脾氣很倔強,不容易相信別人。

    環境造就人,家庭氛圍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環境,孩子從環境中學習、模仿,最後變成和環境中類似的人。因此,家庭氛圍的好壞,直接決定一個孩子的脾氣。

    三、父母的關係決定著孩子的婚姻

    特別是在子女的婚姻生活中,原生家庭的影響尤為重要。

    父母關係緊張,會讓孩子變得緊張、焦慮,沒有安全感,那麼長大之後,在尋找配偶的時候,會尤為重視在配偶身上是否獲得安全感;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很少受到父母的關注或者誇獎,在尋找配偶的時候,會比較喜歡花言巧語的人;我們在原生家庭中得不到滿足的部分,會希望在配偶身上得到滿足。父母恩愛,家庭關係和諧的,大多數子女在婚姻當中也是能找到幸福感和存在感的,他們會在婚姻關係中比較容易找到平衡,懂得體貼、關愛和包容。

    不過,大部分人並非出生在一個完美的原生家庭,原生家庭是什麼樣,是自己掌控不了的,所以,一個人只有不斷修煉自我的內心,長大之後,才可以逐漸脫離原生家庭的陰影,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 13 # 了凡心療愈

    原生家庭會給孩子帶來的傷害有兩種極端的傷害,一種就是人格失調,一種就是神經症,神經症包含了焦慮症強迫症感統失調導致的抽動症等,前者因過分依賴而引起的心理障礙,心理學家稱為"消極性依賴人格失調",這是最常見的一種症狀。患有這種疾病的人,只是想著如何獲得他人的愛,甚至沒有精力去愛別人,如同飢腸轆轆者只想著向別人討要食物,卻不能拿出食物幫助別人。他們寂寞和孤獨慾求不滿,永遠無法體驗到滿足感。尤為可怕的是,他們甚至不知自己患上了"消極性依賴人格失調"。他們不能夠突破限制性信念,其人生價值過度依賴於別人的關係。

    深層次的原因,這都是原生家庭導致的人格失調患者最大的特點就是心理年齡還停留在小寶寶階段,他們依舊遵循兒時父母的教誨而活著,所以他們的行事方式跟社會的整體價值觀相悖,當他們不能很好的跟這個社會相處,他們就會向孩子般將所有的責任錯誤歸咎於外界,歸咎於針對他們的每一個人,他們從來不會意識到自己的問題,無論他們年紀有多大,學歷有多高,究其原因不過是心理尚未成長的“巨嬰”。

    神經官能症患者為自己強加責任,患有人格失調的人卻不願承擔責任。與外界發生衝突和矛盾,神經官能症患者認為錯在自己,人格失調症患者卻把錯誤歸咎於旁人,如果發現錯誤並反躬自省,我們通常就會找出問題所在,並作出相應的自我調整。人格失調者不會自我調整,對自己的錯誤和陋習茫然無知。他們依照自己的限制性信念行事,無論何時何地。即使錯誤有跡可循,他們也不會做出自我調整,反而去抹殺掩蓋這些錯誤痕跡,併為此消耗他們大量的精力。不僅如此,他們還盛氣凌人,經常責備他人,將自己的意願強加於人,以保護他們自己的病態,這恰恰就是他們的痛苦之源,心靈之痛,通常和肉體之痛一樣劇烈,甚至更加難以承受。如果讓自己一輩子陷在限制性信念的樊籠裡,就很難活出自我,無論神經症還是人格失調他們都面臨一個共同的問題—感覺自己不能夠“對付”或改變現狀,因此產生恐懼、無助感和自我懷疑。

    “大多數人力不從心的根源,在於他們不能夠為他們的生命承擔責任。他們感到乏力,在於他們放棄了自己的力量。如果得到療愈,他們就會知道,作為成年人,整個一生都充滿選擇和決定的機會。他們接受這一事實,就會變成自由的人;無法接受這種事實,永遠都會感到自己是個犧牲品。同時糾葛在對父母的愛恨情仇裡難以自拔。毋庸置疑,父母的愛,決定了家庭教育質量的優劣。充滿愛的教育帶來幸運;缺乏愛的教育只能導致不幸。富有愛心的父母,善於審視孩子的需求,做出理性、客觀的判斷。他們也可能在面臨痛苦抉擇時,與孩子一道經受痛苦和折磨。

    孩子也當然會逐漸意識到,父母甘心陪著忍受苦楚的一片苦心。他們未必立刻流露感激之情,卻可以領悟到痛苦的內涵和真諦,他們提醒自己:“既然爸爸媽媽願意陪著我忍受痛苦,痛苦就不見得那麼可怕,而且未必是太壞的事。我也應該承擔責任,面對屬於自己的痛苦。”—這就是自律的起點。所謂自律,是以積極而主動的態度,去解決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則,主要包括四個方面: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尊重事實、保持平衡。自律的核心,就是學習自我照顧,承認自我價值的重要性,並採取一切措施照顧自己,這是走向自立的關鍵。

    自律,就是一種自我完善的過程,其中必然經歷放棄的痛苦,其劇烈的程度,甚至如同面對死亡。但是,如同死亡的本質一樣,舊的事物消失,新的事物才會誕生。承受痛苦是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任何人都不能迴避,我們力圖把責任推給別人或組織,就意味著我們甘願處於附屬地位,把自由和權力拱手交給命運、社會、上司。為遠離責任帶來的痛苦。數不清的人甘願放棄權力,實則是在逃避自由。自律,意味著可以放棄一些東西,放棄人生的某些東西,一定會給心靈帶來痛苦。失去平衡,遠比放棄更痛苦。

    我想不管是誰,經過人生旅途的急轉彎,都必須放棄某些快樂,放棄屬於自己的一部分。迴避放棄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永遠停在原地,不讓雙腳踏上旅途。一個人要想有所作為,在人生旅途上不斷邁進,或早或晚,都要經歷需要放棄的重大時刻,這也是我們常說的“斷舍離”自律,是解決人生問題的首要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的重要手段。自律需要調動極大的意識,意識是我們痛苦的源泉。倘若沒有意識,也就無所謂痛苦。

    但意識並不只是給我們帶來痛苦,它同時還會給我們帶來擺脫痛苦、獲得救贖的動力。而救贖本質上就是治療。那些沐浴著父母的愛的孩子,心靈卻可以健全發展。他們也可能因父母一時的忽視表示不滿,然而他們對父母的愛感激不盡。父母的珍視讓他們懂得珍惜自己,懂得選擇進步而不是落後,懂得追求幸福而不是自暴自棄。他們將自尊自愛作為人生起點,這有著比黃金還要寶貴的價值。真正的愛,不是單純的給予,還包括適當的拒絕,及時的讚美,得體的批評,恰當的爭論,必要的鼓勵和有效的監督,這是培養自律的必要土壤,也是少有人走的路!

  • 14 # 一陣文德

    所謂傷害,都是可以避免的,我們不能做好自己就把責任怪到家庭身上去。

    例如:有些人覺得自己長大以後,父母家庭干涉太多,什麼都想管,但是呢?你自己本身都不夠強大,生活也不能自理,沒有主見,還嫌棄父母管太多,在你自己適合年紀應該你照顧父母,但是你並沒有做到這個責任,反倒是父母對你照顧更多,然後還要說這是原生家庭的傷害。

    當然有些特別強勢的父母除外,那些畢竟是很少數,很多家庭父母強勢都是因為子女太過於懦弱,所以才會自己的事業、家庭都不能自己做主。

    之前我有認識一個朋友,想買一輛豪車,然後父母的要求就是他必須按照父母的要求結婚,物件和婚禮形式都得由父母決定,他才可以得到這輛豪車,然後他就答應了,結婚以後還要怪父母包辦婚姻。

  • 15 # 鳳啟雲飛揚

    看家庭裡父母可以作的程度,也看小孩子自己的逆商和情商高度。

    對於有的人,傷害變磨礪也是有可能的。

    對於有的人,完全萬劫不復也不是沒可能。

    具體情況具體說。

  • 16 # 不雨

    也許你也有這樣的體會: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發朋友圈都要遮蔽掉爹媽了;和爹媽說上兩句話,一有三觀不合的地方就想轉身出門;甚至,越來越多的時候竟然開始想“吐槽”自己的父母。前段時間,有一篇名為《北大留美碩士萬字長文控訴父母》的新聞刷爆了朋友圈,引發了一輪又一輪的熱議。一位化名為王猛的留美碩士,從小學習優異,高考是市理科狀元,本科被北大生物專業錄取,後來又成為美國名校的研究生。就是這樣一位“別人家的孩子”,卻12年不回家過春節,和自己的父母已經決裂了6年。

    王猛的故事並非個例,在豆瓣有一個非常有名的小組,叫做“父母皆禍害”。這個小組有十萬多個成員,他們的Logo是割肉還母、剔骨還父的哪吒三太子。開啟這個小組,光是瀏覽標題就能讓你感到一種撲面而來的怨氣。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本該水乳交融的家庭關係變成了劍拔弩張?那些對父母充滿戾氣的控訴根源在哪裡?是否有一種方法能夠改善子女與父母之間的緊張關係?、

    原生家庭就是影響人成長的源頭,瞭解自己原生家庭存在的癥結,能夠幫助我們理解家庭和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從而為備受家庭問題煎熬的人,找到一個和解的出路。

  • 17 # 正弦說事

    這個影響應該是全方位的,孩子從最初的一張白紙出生在家裡,他的認知,情緒,情感,意志,能力以及人格的形成,都與原生家庭有很大關係。

    在孩子長大以後的某一個階段,孩子開始慢慢形成屬於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所以任何一個原生家庭,本質上來說,都是有點沒那麼完美的,只是多少的問題,有的孩子長大以後會有甜蜜的回憶,因為從小生活在一個自己認為幸福的環境之中,他們對自己的未來,只需要進行一個微調就好了,而有的孩子,可能在父母的壓迫下長大,有的因為父母離異,單親家庭長大,或者某些原因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帶大的等等,有些孩子也會有幸福感,但也有很多人是不願意回憶起自己小時候的生長環境的。

    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可能會造成孩子自卑,不善言辭,恐懼社交,膽怯,焦慮,易怒等特點,而這些如果沒有對自身進行一個大的調整和訓練,會直接導致孩子糟糕的一生。

    說到這裡我想說一個我朋友的故事:

    朋友出生在一個算是知識分子的家庭,八零後,父母都是教師,父親還是某學校的校長,但是因為是那個特殊年代出生的人,某些思想嚴重,小時候不聽話,或者稍有違背父親的意思,父親不多話,就是揍,並且可以指著他大罵:你是我生的,打死你我都不用負責任。其實他一直學習成績好,高考的時候,以他的成績完全可以去一個更好的大學,因為他父親是數學老師,所以他父親認為,做老師是一個受人尊重的職業,逼著他上了一個師範大學。

    大學裡,因為他成績好,終於擺脫了家裡的束縛,在學校裡還當上了學生會幹部,四年後,也安排了工作,在一個離家四百多公里的城市教高中數學。在大部分人眼裡,也算不錯了,可他不甘心,申請調回離家近一點的學校一直回不去,一氣之下,他辭職不幹了,背上行囊去了北京。

    因為有不錯的底子,很快他在北京找了一份不錯的工作,並開始了戀愛,女朋友也是某大學的高材生,並且自己家裡有自己的家族企業,很大那種,兩人很快到了談婚論嫁的地步,朋友是家裡的獨子,兩人相約回家結婚。

    回家後兩人風風光光的舉行了婚禮,並很快有了一個小孩,在城裡也買了屬於自己的房子,朋友事業也越做越大。

    可是沒想到的是,他父親繼續在對他的人生指手畫腳,因為很多事情(不一一舉例了),直接造成朋友愛人的孃家人和他的父母親不和,雙方經常會吵幾句,發展到後來兩親家不和,甚至互不往來,兩口子感情也出現了裂痕,終於有一天爆發,他們離婚了……

    從此我這位朋友一蹶不振,他一方面內疚,覺得自己對不起老婆孩子,一方面開始仇恨父親,後來抑鬱成疾,足足困擾了他五年。

    好的是,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朋友終於慢慢從抑鬱中走了出來,但還是沒法化解對父親的那種恨,只是選擇了遠離,現在獨自一人做著自己的生意,每年例行公事的回家幾趟。

    和他泡茶聊天的時候,他都說:假如我當初不讀師範,假如我當初不選擇回家結婚,假如我當初……說起這些的時候,一米八的大漢,眼睛都是溼潤的。

    我知道他的苦,也知道原生家庭對他造成的傷害……

  • 18 # 日更達人

    1、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老師,也是終生老師,所以父母的價值觀、行為方式、生活習慣、夫妻互動模式等,都會影響到孩子。所以說,孩子是父母的影印件。孩子日後有問題,首先查詢父母的問題,父母改變了,孩子的問題才能解決。

    2、孩子往往容易傳承父母的情感模式。夫妻恩愛,關係和諧,能教會孩子人際關係技巧、愛的方法,孩子長大後以後也會有良好的婚姻關係。相反,夫妻之間經常吵架打架,孩子日後的戀愛與婚姻也容易出現問題。

    3、原生家庭給孩子造成的傷害,在孩子長大後也是可以得到治癒或把影響消除。這取決於孩子是否能透過不斷學習提升心智,或遇到良師益友,或遇到能量很大的伴侶。

    4、原生家庭影響孩子的一生,為人父母要持續學習,不斷改善,既讓自己幸福,也造福後代!

  • 19 # 平安是福251582986

    研究犯罪心理學的李玫瑾教授曾說,孩子六歲之前,父母要幫助孩子克服任性的問題,就是對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家長要予以制止和引導,既不能打罵,又不能不管不顧,在孩子撒潑地大哭沒了力氣之後,再進行積極溝通,講不滿足他的道理;也可以在三次合理要求後滿足一次,這樣既讓孩子不能任性,又立了規矩,還養成了與家長溝通後可獲得滿足的習慣。有了規矩意識,孩子以後就不會輕易去犯錯;養成願意與家長溝通的習慣,孩子的許多事情家長都掌握,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可以隨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而在現實中能這樣做的父母又有多少呢?獨子的家庭,很多是孩子要什麼,給什麼,甚至孩子不需要的東西也買回來一大堆,極盡滿足,唯恐不周。沒有節制的滿足,養成孩子任性、懶惰、自私和貪婪的個性。

    李玫瑾教授的研究成果認為,孩子12歲之前,還要幫助其克服自私、養成能夠忍耐的習慣和經受挫折的鍛鍊。在這個年齡段沒養成這些好習慣,到了青春期,家長再去管教孩子的不良行為,恐怕比較難。孩子不自私,就能夠尊重別人,可以為別人著想,將來在社會上與人相處就會比較融洽;孩子從小能夠忍耐一些東西,比如,真想吃的東西,讓其過一段時間再吃,而不是馬上吃到,可以告知孩子,過一段時間再吃,可以得到更多,這樣來訓練,有助於培養孩子的耐力,抵制誘惑,將來無論他的學習、工作或者做事情都會比較持久,相信任何事情都不會一蹴而就,抵制了當前的誘惑,將來可以得到更多。

    接受挫折鍛鍊,估計這樣的機會對孩子不會很多,因為大多數家長都只注重孩子學習,把孩子的事情都包辦了,孩子除了吃飯、睡覺,寫作業,基本沒有鍛鍊時間,更別說參加家務勞動,幫助他人做些事情了,更不可能接受家長方面的批評或經歷一些痛苦體驗了。參加勞動,可以鍛鍊人吃苦耐勞,磨練意志;接受批評,就是增強心理承受力,不至於在未來受到一點點挫折,就怨天尤人,甚至放棄自己的生命。如果經歷了痛苦的體驗,在別人痛苦時,他就能夠理解別人,有同情心,就會尊重生命。

    當然,有很多家庭自覺不自覺地把這些好的教育方法用在了孩子的培養上,以至於培養出樂觀、開朗、上進、意志堅強的好孩子,長大以後,作出了一番事業,甚至是巨大的貢獻。

  • 20 # 涵涵媽媽育兒

    孩子出生時是一張白紙,走路、說話、吃飯,一舉一動都是從他成長的環境中學習到的。我們成人都會發現,有時候,我們對待孩子的方式,不是我們的本心,反倒跟我們父母對待我們的方式一模一樣。或者是處理一些問題的方式方法也跟我們的父母一樣。為什麼呢?因為孩子是父母的影印件!

    父母遇事沉著冷靜,不亂髮脾氣,能夠認真聽孩子把話說完,孩子也不容易亂髮脾氣。如果父母一遇到事就對孩子大吼大叫,指責、辱罵、發脾氣,孩子也容易性格暴躁,行事極端,容易用暴力解決問題。

    在父母的吼叫中成長的孩子不自信,自尊低,自卑,消極對生活沒有熱情,沒有自我認同。

    所以父母們一定要學習如何做一個合格的父母,如何能夠給予孩子足夠的心理營養,讓孩子充滿Sunny快樂的成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成吉思汗臨死前給兒子們講了個故事,聽得兒子們脊樑發冷,他講了啥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