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巫月蝶影

    寶寶的這種舉動很明顯是開始認生了。

    一、寶寶為什麼會認生?

    專家指出,認生,在心理學上叫做陌生人焦慮。

    寶寶出生的頭3個月,大部分寶寶都不會認生,他們喜歡所有的人。不論是媽媽逗他還是陌生人逗他,甚至帶一個笑嘻嘻的面具,寶寶都會笑。因為此時的寶寶只喜歡看人的臉,他們還不會區分陌生人和熟人,也就不存在所謂的陌生人焦慮。

    3-6個月的寶寶開始有點認生,在家裡和媽媽玩的很開心,出去後看到陌生人會變得很拘謹。此時的寶寶,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面部識別能力。

    6-7個月的寶寶,往往特別認生,特別是母乳餵養的寶寶,經常是緊緊抱著媽媽的脖子,根本不讓陌生人抱,甚至陌生人多看幾眼都會把寶寶看哭,說明寶寶的大腦已經有了非常好的面部識別能力。

    8-12個月的寶寶,通常已經具備了認知永久客體的能力,認生更強烈。

    二、如何幫助寶寶順利度過認生的階段

    在孩子已經開始認生的情況下,媽媽先不要焦慮,要從心底接受寶寶認生是一個正常的成長過程,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嘗試以下幾個方法:

    1.讓爸爸多帶帶寶寶。對於寶寶來說,最親近的除了媽媽就是爸爸了,畢竟,當寶寶還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就已經對爸爸的聲音很熟悉了。有實驗顯示,爸爸多陪陪孩子,孩子會變得更勇敢。

    2.擋住那些熱情的陌生人。大部分看到可愛的小寶寶都會十分欣喜,有時候就會有想抱的衝動。如果已經認生的寶寶,看到熱情的“陌生人”會使勁往媽媽懷裡鑽。此時,媽媽不要為了面子,生生把寶寶推出去,這樣會適得其反,讓寶寶更加沒有安全感。

    3.和陌生人一起陪寶寶玩。緩解寶寶焦慮最好的辦法,就是媽媽陪在身邊。和那些來看寶寶的叔叔阿姨一起玩。玩著玩著,寶寶可能就會對這個陌生人熟悉起來,也就不會那麼害怕了。

    寶寶的成長過程中,媽媽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在問題發生的時候,媽媽首先要做到就是不焦慮、不牴觸。

    每個寶寶都是獨立的個體,成長髮育的個體差異也很大,有些寶寶可能很早就認生,有些寶寶可能自始至終都不認生,這都是正常的。媽媽只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坦然接受寶寶的各種變化,寶寶就一定會是個可愛又聽話的好寶寶。

  • 2 # 久隱517

    “孩子現在只要我一個人抱,外婆奶奶都幫不上手,而且他又不喜歡坐不喜歡躺,一天到晚一刻不能鬆手,真是累死我了!”閨蜜訴苦道。當時我還不信,因為寶寶才4個多月,一般寶寶6-8個月才會明顯認生。於是我就試了試,我一抱過孩子他就猛烈的哭(並且是背對著抱),一還到他媽媽手裡哭聲就秒停了。“這應該怎麼破”閨蜜問我。

    對於寶寶認生期,首先得有個正確的認識。

    寶寶認生是他情感發展的第一個重要里程碑。寶寶可能會變得很粘人,只要碰到新面孔(哪怕是熟悉的人),他就會感到焦慮不安,會變的只要主要照護者接觸,表現激烈的還會一有其他人碰觸就猛烈哭鬧, 所以,媽媽如果碰到這樣的情況,不用感到奇怪,這是寶寶正常的表現。幾乎每個寶寶在一段時期都會經歷這個所謂的“認生期”。對於認生期的寶寶,只要家長能夠理解寶寶發展的規律和特點,並給予適當的幫助,寶寶就能夠安然度過猛烈的認生期。

    圖1

    如何知道嬰兒開始會認人?

    1、認得你的聲音。根據研究,嬰兒的耳感非常靈敏,會認得人類的聲音。這表示你的寶寶會辨識你的聲音和語調。所以當你說話時,你的寶寶就會轉頭注視你。2、不斷尋找著你。當你的寶寶已經能辨識你的時候,你會發現他經常在人群中搜尋你的臉龐,並且不斷地盯著你,這樣你會知道,你的寶寶知道你是他的主要照護者。

    3、凝視你的臉龐。當你餵養寶寶、擁抱寶寶的時候,他都會注視著你的臉龐

    4、辨識你的母乳。這是一種天然的能力,寶寶會認得你母乳的味道。基本上在新生兒階段,寶寶就是靠這個來辨識你是媽媽。如果你哺育的是配方奶,或是別人的母乳,就會引起寶寶的慌亂。

    圖2

    寶寶正常的認生期發展過程如何?

    小於4個月:一般不會認生。

    4—5個月:對陌生人會出現“警惕地注意”現象。

    5—6個月:在陌生人面前寶寶會出現較明顯的嚴肅、緊張的神態。

    6—12個月:有些寶寶面對陌生人會有哭鬧、迴避等較強烈的情緒反應。“認生”達到高峰。

    隨著寶寶的逐漸長大,以後“認生”表現會逐漸減弱。

    過於早認生的原因有哪些?

    ● 1、經常由一個人帶著的寶寶每天幾乎跟一個人打交道,很容易對其他人產生排斥心理,以至於有時爸爸抱幾分鐘,寶寶就會哭。

    ● 2、媽媽不經常帶出去接觸其他人經常把寶寶放在家裡帶,寶寶就失去了和其他人接觸的機會,寶寶的生活圈就會狹小起來,很容易一見到陌生人就產生害怕的心理。這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見識少”。

    ● 3、對有某種特徵的人產生害怕心理。可能有些寶寶對一些比較“奇怪”的人會產生“認生”,而對其他陌生人並不“認生”。比如對一些戴眼鏡或戴帽子的陌生人,看到他們寶寶就會哭,更不會讓他們抱。這可能是因為寶寶在家裡沒有看到過這樣的人吧!

    圖3

    認生期沒有過度好對孩子的成長有危害嗎?

    △ 1.認生期沒過度好容易造成孩子過於依賴,不夠獨立。

    △ 2.容易造成孩子性格膽小不自信,不敢於表達自己。

    △ 3.相對其他孩子會不懂如何融入別人的社交圈,影響社交能力。

    媽媽們都應該認真對待謹慎處理,幫助寶寶溫柔地度過認生期!

    ★ 2、分離初體驗:捉迷藏遊戲。到寶寶4個月,逐漸開始對周圍的事物產生興趣的時候,可以從藏寶寶喜歡的玩具開始,也可以從藏媽媽開始,當然也可以藏主要照護者。這個遊戲可以讓寶寶知道有的時候媽媽也需要離開,這時寶寶可能不得不跟陌生人在一起,但媽媽也還會再回來,這樣又能再看到媽媽了。

    圖4

    (二)認生期過程中,給予孩子足夠的鼓勵和豐富的環境。做到以下6點。

    ☆ 1、毫無條件地接受寶寶的“認生”,不要強迫寶寶與陌生人接觸。

    ☆ 2、媽媽應該鼓勵家人多跟寶寶玩,可以試著讓對方拿著寶寶喜歡的東西去接近寶寶,跟寶寶玩。

    ☆ 3、媽媽也可以分多次嘗試讓寶寶接近對方

    ☆ 4、要多帶寶寶到戶外,接觸不同的環境、不同的人與事,感受不同的生活氣息,對克服寶寶認生非常有幫助。,到了陌生環境,擁抱和親吻會給寶寶十足的安全感。

    ☆ 5、寶寶認生哭鬧時,不可責怪、甚至打他,要耐心安慰。

    ☆ 6、認生不是性格懦弱的表現,也不是認生早的寶寶就聰明。

    圖5

    結語:看完寶媽們應該都正確認識到了寶寶的認生期了吧!寶寶認生是正常的,當然也有些孩子是不認生的,在我看來不認生是不好的,不認生的問題更大。“孩子性格好,才會誰都可以抱”的看法是不對的。遇到這種情況,媽媽要想一下是不是母子依戀關係出了問題。這時候媽媽也需要好好反思了。

    隨著寶寶的年齡增長,很多寶媽都遇到了是否該讓寶寶識字的問題。作為過來人,我覺得應該尊重寶寶的意願,不能強迫他識字。要學會用正確的方法來引導孩子,最常見的方式就是透過遊戲和故事來接觸文字,潛移默化地教會孩子,同時與寶寶多互動,呵護孩子的興趣,讓他真正喜歡上識字。

    有些寶媽應該和我一樣平常工作忙,陪伴寶寶的時間少,爺爺奶奶帶孩子可能會遇到口音重,或者不識字的情況,購買讀物沒人陪寶寶互動,寶寶的興致也不高。面對這種情況,給寶媽們推薦一個APP【貓小帥識字】,同類型的產品有很多,但是為什麼我就推薦這款呢?因為它課程一次收費就能終生享受哦!

    課程以冒險故事為主,寶寶使用時有一種聽人講故事的體驗,課培養寶寶的閱讀能力,而且還有各種小遊戲作為複習環節,可重複學習,加深寶寶的記憶。

    擔心寶寶眼睛的家長也可在設定中設定學習休息時間,培養小朋友的用眼習慣哦。

  • 3 # 川媽育兒
    8個月大的嬰兒有什麼特點?

    1、動作發育

    8個月的寶寶不僅已經學會了自己坐起來、躺下,還可以扶著傢俱站立了,但是有可以站不穩而摔倒,所以需要父母很好的看管。寶寶這個時候的手指也就得十分靈活了,可以拿起不同的東西,寶寶的視力也已經接近成了人,視神經開始充分發育,對距離的分辯得更加清晰,房間裡的東西都能引起他的興趣。

    2、語言發育

    8個月的寶寶根據媽媽的聲音已經學會了一些簡單的語言,比如說“媽媽”、“爸爸”等,這時父母應該多用準確而又易懂的語言和寶寶說話,寶寶在反覆觀看和聽父母說話,並慢慢建立動作與詞的聯絡。寶寶在不滿時會發出憤怒的聲音,已經可以理解大人的表揚,會對相應的語言表現出高興或委曲的表情。

    3、心理發育

    8個月的寶寶的認人能力更加強了,看到熟悉的人會用笑聲表示認識他們,看見親人想讓他們抱。新鮮的事物會引起他們的好奇和興奮,如果拿走自己喜歡的玩具,寶寶會大哭大鬧,喂他吃東西,會用手推開把臉扭向一邊,會用哭聲來表達自己的不滿,需要父母的關注來獲得安慰。

    既然在8個月的寶寶有動作、語言和心理發育到了一個新的階段,那麼就很能理解為什麼8個月的寶寶會嫌人只要媽媽抱。

    8個月大嬰兒開始嫌人抱只要媽媽一個人抱該怎麼辦?

    8個月大的嬰兒開始認人了,之所以只要媽媽抱,肯定是媽媽平時帶的時間多,所以孩子對媽媽的聲音和氣味比較熟悉和有安全感。那麼我們該如何來改變孩子只認媽媽抱這個習慣呢?

    1、平時家裡的其他成員多些陪伴

    孩子在小時候基本是誰帶得多就跟誰親,所以家裡的其它成員,要參加到寶寶的日常成長和生活中來,比說,媽媽抱著時,坐在旁邊跟 孩子說話或是用玩具逗孩子玩。比如說跟媽媽一起給孩子洗澡,增加跟孩子相處的機會,孩子自然而然就會跟你親近,會要你抱。

    2、媽媽多向孩子介紹家裡的其他成員

    媽媽在帶孩子時,可以指著大人告訴他,這個是爺爺或奶奶,他們覺得你很乖,很愛你之類的話,或告訴他,這是奶奶給你泡的牛奶,奶奶跟媽媽一起陪你洗澡之類的,讓孩子透過媽媽對其他家庭成員增加安全感和信任感。

  • 4 # 小海豚的奶爸

    在小海豚8個月左右的時候,也出現了相同的情況。起初,小海豚只讓媽媽抱,別人剛張開雙臂,他扭頭就鑽到了媽媽的懷裡。當時,媽媽照顧小海豚著實費了不少辛苦。

    一般情況下,孩子大部分會出現只讓媽媽一個人抱的行為,但是也不能排除他只想讓奶奶抱或者是爸爸抱。

    這是孩子的一種心理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孩子的“依戀情結”。一般會在6到24個月之間出現。在這個階段的寶寶,一刻也離不開媽媽,看不到媽媽就會出現焦慮的情況。嚴重的情況下,則會出現“分離焦慮症”。一般情況下,孩子都是沒問題的。

    如果這個階段沒有處理好寶寶的“依戀情結”,孩子的這種現象則可能會延長到3歲、5歲或者更長。而且,這種情結對孩子和他人建立親密感情、人際交往、智力發育、個性發展都會產生一些影響。

    一般情況下,小朋友出現這個問題,只要不是太過頭,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會慢慢地回覆正常。

    如果需要緩解孩子的這種情況,媽媽可以嘗試以下3個辦法

    1)培養孩子和父親的親密感情。平時的情況下,媽媽要放下心來讓爸爸多帶一帶孩子。有一些媽媽可能因為太愛孩子,總是不放心爸爸帶孩子。這可能就會造成孩子對媽媽過於依戀,不利於培養孩子和爸爸之間的情感。

    2)當媽媽離開小寶寶時,要記得告訴他一聲。雖然他未必能理解你說的是什麼,但是透過你對他親密的語言,可以讓寶寶產生安全感。需要注意的是,答應孩子的事情一定要做到,這樣有利於培養孩子安全感。不要出現長時間離開孩子,然後告訴孩子馬上就會回來看他。這樣做不好。

    3)適當和孩子做一個簡單溝通,然後嘗試下“消失”。比如說媽媽告訴寶寶要離開15分鐘,然後回來看你。等到15分鐘時,準時出現在孩子面前。假如15分鐘過長了,可以依次地增加時間。比如5分鐘、15分鐘、30分鐘、2個小時……但媽媽要記得言而有信哦!

  • 5 # 探秘影視界

    非常高興能回答這個問題

    我將從幾個方面來講下

    孩子的生理和認知發育讓孩子最黏媽媽

    出生後到一歲之前,孩子的吃喝拉撒睡幾乎所有的活動都需要主要養育者的照顧,一歲左右開始走路了,能夠自己探索世界了,孩子才開始有自我獨立的心理。兩歲的時候,自我意識在孩子心中萌芽,而且他們更能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了,這個時候他們才能逐漸適應和主要養育者分離。在此之前由於孩子的身心還沒有發展到和媽媽分離的階段,孩子黏媽媽是再正常不過的現象了。

    媽媽最瞭解我,所以我只要媽媽

    一般情況下,孩子和媽媽一起度過的時間是最多的,透過長時間的陪伴,媽媽完全瞭解怎麼做才能讓孩子最舒服,能捕抓到孩子表情的微小變化,並且從這個變化中知道孩子想要什麼。這樣的待遇讓孩子覺得"媽媽最愛我,最瞭解我",對媽媽產生了依賴,習慣不管遇到什麼事情都先找媽媽。

    在全職媽媽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這一點就更明顯了。爸爸下班後也非常努力的想和孩子親近,但是爸爸總是在瞭解孩子需求方面比媽媽慢半拍,孩子剛哼哼了兩聲,媽媽就知道他想喝水了,而爸爸還不知所以的在堅持逗孩子玩呢。"這樣善解我意的媽媽和總是不懂我的爸爸,我當然黏媽媽了"是大部分孩子的心聲。

    孩子媽媽的焦慮感讓她不放心把孩子交給其他養育者

    很多時候,當老人或者爸爸照顧孩子的時候,孩子一哭,媽媽心裡就會想"你們應該這樣做啊,這樣做孩子才不會哭啊,你們這樣對孩子,我怎麼放心交給你們啊?"甚至有的媽媽短暫外出辦事也不放心別人看孩子,不時地給家裡打電話詢問情況,萬一在電話裡聽到哭聲,實在放心不下,事情也不辦了,急急忙忙跑回家的也不在少數。

    這樣的媽媽一般都是性格謹小慎微的媽媽,她們很擔心孩子和自己分離,有過度保護的傾向。媽媽的這種焦慮會讓孩子產生出一種"離開的媽媽的世界是很危險的"認知,孩子會更加的要留在媽媽身邊,因為他覺得離開媽媽就不安全了。

    媽媽的貼心和焦慮都讓孩子離不開媽媽。

    那麼有什麼方法讓孩子不這麼黏人,讓媽媽有時間去關照一下自己呢?

    首先,一定要讓爸爸積極地參與育兒工作

    如果你家爸爸在照顧大寶期間就是每天飄在空中的"雲伴侶",那有了二寶之後,是時候讓這位"雲伴侶"落地了。要相信爸爸除了母乳親喂這件事情不能做之外,什麼換尿布,洗澡,喂輔食,陪睡,陪玩都是能勝任的。甚至母乳這件事情,媽媽都可以事前把母乳擠出來存在母乳袋裡,讓爸爸餵給寶寶。這樣媽媽就可以有一整天的時間完全屬於大寶的了。

    而且爸爸育兒還有很多媽媽育兒沒有的好處,爸爸帶孩子由於沒有媽媽那麼面面俱到,所以更能培養孩子的獨立性,爸爸不像媽媽一樣完全以孩子為中心,孩子能透過和爸爸的接觸學會互相適應,這些對孩子的社會性發展都非常有利。

    爸爸參與育兒非常重要其次,遵守和孩子的約定,讓孩子不懼怕和媽媽的分離

    如果孩子不知道和媽媽分開後什麼時候才能見到媽媽,會覺得很擔心。為了讓孩子愉快的接受和媽媽的分離,媽媽一定要事先告訴孩子自己什麼時候回來,比如可以說"等你吃完這3塊餅乾,媽媽就回來了。"或者說"等天黑了,你就又能見到媽媽了。" 而且和孩子定好的約定,一定要遵守,一旦不遵守約定,失去了孩子信任之後,孩子會更黏著媽媽。

    最重要的一點:媽媽不要表現出焦慮情緒

    面對和媽媽的分離,剛開始孩子可能會哭,會鬧,會發脾氣。這個時候媽媽因為自己的擔心而表現出焦慮的話,孩子會更抗拒和媽媽分開。如果媽媽能表現輕鬆地對待分離這件事,孩子對離開媽媽也不會感到恐懼。容易焦慮的媽媽要明白孩子比我們想象的更能適應各種狀況,而且孩子能透過分離的過程找到自我調節的方法。

    媽媽們要記住:只要媽媽準備好了,孩子們具備隨時從媽媽身邊獨立的能力。

    我是一名海歸博士媽媽,育有擅長圍棋,喜愛樂高的非典型女娃一枚,在育兒的路上一路摸爬滾打,願意跟你分享我踩過的坑,排過的雷,在育兒的路上我們一起成長。

  • 6 # 隔壁家的大姐

    嬰兒的每個成長階段都有不同的變化,家長需要知道這些階段寶寶的變化有哪些。

    一 我來到這個世界了

    寶寶的生長順序是從剛剛出生的哭聲到開始尋找媽媽的奶味,到視網膜逐漸看見身邊親近的人,到大腦裡開始有了對人物的印象,到慢慢看見抱他最多的人這一個規律生長順序,這一個過程需要歷經十個月。

    在這十個月的時間裡,寶寶的感官系統也跟隨發育,有人逗了會笑,沒人抱了會哭,會吃手,會爬行,會開始慢慢叫爸爸媽媽。

    家長們會看到一個小寶寶如同一棵禾苗一樣,慢慢長大成人。

    二 孩子與媽媽

    在孩子的成長中,媽媽的角色最為重要,特別是對於哺乳期的寶寶們,媽媽就是口糧,媽媽就是溫暖的港灣。

    所以在寶寶的大腦裡,媽媽是最常見到的人,給他吃喝的人,大腦意識裡他就認定了這個是可以保護自己的人,所以在大腦裡慢慢有這個意識之後,就會非常粘媽媽。

    特別是八個月的寶寶,對媽媽的依賴更為強烈,使不得換個人來保護他,他的防備心理極為強烈。

    三 溫馨指導

    全員行動,家裡的爸爸,老人,阿姨都分擔一些媽媽的負擔,讓寶寶多接觸媽媽以外的人,平衡寶寶的依賴性,趕緊試一試。

  • 7 # 家庭教師ll曹洪榷

    看了別的回答,我補充一些:

    1.自少兒教育的角度講,這是家庭關係互動中,家長對少兒增進了解和認知的一個部分。也就是孩子讓家長了解自己的脾性。瞭解自己的天賦特性。這是個互動教育的過程。

    2.此時的媽媽(家長)做出的互動反映也是對孩子教育的一部分。這是非常非常關鍵的。

    3.孩子的視力發育在成熟,對熟人生人的區分能力在提高。

  • 8 # 暖爸萌媽育兒記

    八個月的寶寶,其實都早就學會認人了。他們當然分得清自己的媽媽跟他人的區別。

    那麼,為什麼會認生呢?歸根結底是因為安全感的缺失。一個寶寶來到這個世間,剛開始通常都是由母親陪伴在身旁,給他們食物以及溫暖。這種安全感也由此產生。

    如果孩子平時鮮少與外界接觸,一直都是由媽媽照看的話,那麼,對於外人肯定是會有所排斥的。

    另外,別人抱了孩子,在孩子眼裡也有“奪食”的嫌疑。因為,在孩子看來,你抱走了他,相應的也就等同於把母親給推開了。出於自私心理,他也會反抗。

    遇到這樣的情況,我們平時就要注意孩子所處的環境,偶爾讓母親與他保持一種若即若離的感覺,以便讓他適應。

    家裡其他親人也要多跟孩子交流,平時多逗逗孩子,哪怕只是眼神的交流。

    還有一個細節要注意,抱孩子的時候不要來個突然襲擊,而是要慢一點,跟孩子逗一逗,增加親近感,等到孩子接受你之後,再順勢抱起。這樣的話就容易得多了。

  • 9 # lanfengkd

    因為孩子從小就跟著你帶習慣了,對寶Bora說這是一種安全感,其他人都是陌生人,有種不安全的感覺。建議每天帶出來和其他小朋友玩一下,或和家人一起陪著小孩玩的時間多些,接觸下新鮮的人和事,慢慢就會不那麼依賴媽媽一個人了。

  • 10 # 湘村玲玲姐

    8個月大懂事了,可能平時只有媽媽帶,而且也出去的比較少,說以寶寶缺錢社交,膽子比較小,粘媽媽。只是個人看法,我老家是這樣說的。

  • 11 # 夏沫淺憶123

    我家寶寶平時是姥姥帶的,我在寶寶五個月時上班,寶寶有一陣也是這樣,只要姥姥抱,媽媽都不要,但我就帶她出去玩,玩玩具,下班回家到睡覺都是我陪著,晚上睡覺也我帶。一段時間就好了,現在你家寶寶已經8個多月了,可以多帶她出去玩了,多接觸接觸其他人,就會好一些的。

  • 12 # 兒科醫生魚小南

    每一個寶寶在成長的某個階段都會特別愛黏媽媽,這是一種必然的心理現象。這種依戀情感對寶寶將來的社會適應性、人際交往啥的,都有很重要的影響呢,是很多現代素質的基礎。

    如果寶寶對貼心照顧他的媽媽都沒啥依戀感的話,等長大成人了,怎麼很好地和別人溝通並建立信任感之類呢?

    這個階段,一般是在寶寶6-24個月之間,特別是1歲多時,很多寶寶一刻都離不開媽媽,一看不到就哭或者很焦慮,生怕媽媽不要他了。

    一般來說,小盆友們這種黏媽媽只要不是太過頭了,等到慢慢長大了就會恢復正常。

    想要緩解的話,可以這麼做:

    1、 讓爸爸或其他人多帶帶寶寶,培養感情,讓寶寶知道“呀,原來他們也是很愛很愛我的”。

    2、 媽媽如果有事離開寶寶,最好要告訴寶寶一聲,同時約定大概XX點就能回家,然後說到做到。

    3、 可以先嚐試“消失”20分鐘,然後準時出現在寶寶面前,寶寶知道媽媽言而有信,就會有安全感,這樣就可以逐漸把時間拉長到30分鐘、1小時、2小時……

    魚小南:80後兒科醫生媽媽,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主治醫師。

  • 13 # homework

    正常啊,才八個月大的寶寶,肯定跟媽媽最親,不找媽媽找誰報?對於寶Bora說,其他人都是陌生人,寶寶跟他們不熟,就不讓其他人抱。

  • 14 # 甜甜圈伐木累

    這是寶寶的認生情緒和分離焦慮情緒,是嬰兒正常的心理發育。

    寶寶從四五個月大時已經有了區分熟人和陌生人的能力,遇到陌生人想抱他時,他會覺得害怕,不願意被陌生人抱。爸爸媽媽離開寶寶並不會引起強烈的反抗,但如果爸爸媽媽離開的時間比較長,寶寶也會東張西望尋找爸爸媽媽。

    5~6個月的寶寶依然不喜歡和陌生人親近,看到熟悉的人時,會用微笑來表示友好,會喜歡和親近的人玩耍。對親近的人產生依戀的感情,是孩子與世界建立信任的關鍵時期。

    7~8個月的寶寶會變得更加依戀父母,同時更能敏銳的辨認陌生人、陌生的環境。一旦媽媽從他視線裡消失,他就會表現出明顯的不安,哭鬧。

    當寶寶處於認生和分離焦慮的階段時,爸爸媽媽可以:

    1、不要把寶寶塞給不熟悉的抱,當他人雙手遞過來,寶寶已經表現出抗拒的情緒,比如扭頭,埋在你肩窩時,就不要讓別人抱了。

    2、當媽媽要和寶寶分離時,可以先有一段緩衝期,和接替照顧著有一個替換的過程,讓接替者被孩子接受,減少孩子的焦慮和不適。

    3、培養寶寶獨處的能力,給寶寶餵過奶後、換過尿布以後,把他放在一個安全的地方,拿一個玩具給他,讓寶寶專注自己玩一會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選擇西班牙買房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