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語文走四方

    三個運動都是近代華人尋求民族獨立和強大的探索之路。

    洋務運動從學習西方先進技術方面探索,最後失敗,但還是讓中國開始了近代工業化的發展。例如漢陽鐵廠,漢陽鐵廠的槍支為近代好幾場仗提供了武器。

    戊戌變法是有資產階級思想的年輕人和沒有實權的皇帝的一次失敗的合作。想透過不改變皇權的情況下實現民族的獨立和富強。在此假設,如果皇帝實權在握說不定有這種可能,中國會成為一個君主立憲制的國家。

    辛亥革命是有資產階級思想的激進的一些人,發動的國家獨立民族解放的運動。辛亥革命最大的功績在於結束了清朝的統治,有點像中國古代的農民起義,他們推翻了舊制度,但是新制度的發展還沒有成熟,所以說會失敗。從中國歷史的發展可以感受得到,一個王朝滅亡以後還要經歷一段時間的分裂割據時期,而辛亥革命之後的分裂格局跟這有點兒像。

    三個運動是人認識事物的發展過程的體現。

    在認識事物的過程當中,首先從外表上認識西方:為什麼強大,是因為他們技術先進,所以說先學技術。接下來從思想上開始慢慢改變,那麼改變是由溫柔到激烈。剛開始我們希望透過和平的方式來實現中國的獨立和富強,但是後來發現這個很難,因此採用極端的造反方式去實現。

  • 2 # 若磐齋

    洋務運動是清朝洋務派官員看到西方先進技術後而發起的一場自救運動,主題為“師夷長技以自強”。

    透過引入西方先進技術,開辦軍用工業和民用工業來求得封建帝國的延續,開啟中國近代工業化的先河。洋務運動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張之洞就說過:“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主張在維持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學習西方技術來實現富國強兵,這一主張由於強調了向西方學習,放下清朝天朝上國的姿態,具有進步意義,但是由於依然以維護封建帝國為目的,它的保守性還是比較濃厚的。

    甲午一役,清國慘敗。不少仁人志士看到了看似先進的北洋艦隊竟然被蕞爾小國日本打敗,幡然醒悟,看到了落後封建體制才是國家疲敝的根本,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興起,並且開展了帶有最佳化清朝制度,促進體制近代化性質的戊戌變法。

    然而中國內部的封建頑固守舊勢力的強大出乎意料,以慈禧太后為代表的守舊派發動戊戌政變,戊戌六君子紛紛赴死,維新失敗。

    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早就發覺中國封建體制根深蒂固,想要透過維新變法來改良它依然實現不了強國目標,唯一的辦法就只有推翻它,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於是革命黨人在1911年發動辛亥革命,最終推翻清王朝,推翻了當時已經成為“洋人的朝廷”的清政府,頒佈了憲法,建立了共和政府,在文化上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小結:總的來說,洋務運動到戊戌變法再到辛亥革命,是開眼看世界的華人對國家變革的不斷深化,具有明顯的承接特點,標誌著我們國家向近代化不斷轉型。從學習器物到學習西方先進制度,到後來民主共和思想的廣泛傳播,則是在思想領域開始改造愚昧的中國大眾人民,到後來新文化運動時期出現了一個高潮,標誌著我們國家對西方先進近代體系的完全理解和運用。

  • 3 # 國家文史

    這個問題非常好,很榮幸能夠回答。

    從洋務運動到戊戌變法,再到辛亥革命,它們之間有著深刻的內在關聯性。

    首先,回顧一下“三場運動”的基本史實。

    洋務運動,也稱自強運動,是從1861年(咸豐十年)到1895年,由清政府洋務派在全國掀起的“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運動。兩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對解決內憂外患分為“洋務派”和“守舊派”,洋務派主張利用取官辦、官督商辦、官商合辦等方式發展新型工業,增強國力,以維護清政府統治。

    戊戌變法,是指1898年(戊戌年)以康有為為首的改良主義者,透過光緒皇帝所進行的改良運動,主張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各方面的制度,發展農、工、商業等。這次運動遭到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強烈反對,僅僅進行了103天,就以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光緒皇帝被囚而結束,因此,戊戌變法也叫百日維新。

    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宣統三年)以武昌起義為導火索引發的一場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目的是推翻清朝封建統治,挽救民族危亡,爭取國家獨立、民主、富強,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長達兩千年之久的君主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推動中國近代以來反帝反封建運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下面,從社會發展的矛盾運動規律分析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絡:

    從洋務運動到戊戌變法,再到辛亥革命,雖然實施主體不同、措施主張不同、產生結果不同,但是它們的發生有一個內在聯絡,那就是帝國主義殖民世界的外部衝擊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內在需求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

    從時代背景上來看,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的發生,與資本主義世界第二次工業革命興起、加速、完成的時間軌跡基本一致。世界自大航海時代開始之後,就進入一個緊密關聯、相互作用的一體化程序,也就是全球化,中國也不能獨善其外。

    19世紀60年代以“電氣化”為標誌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極大地推動了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發展,紛紛走上帝國主義道路,列強在世界各地尋找“獵物”、爭奪霸權,並用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封鎖著的大門。

    面對“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機,中國有識之士、仁人志士開始了一波又一波的“救亡圖存”運動。

    第一波就是洋務派開展的“師夷長技以自強”運動,但是他們堅持“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只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而不學習他們的制度。學習效果怎麼樣呢?甲午海戰中國居然敗給日本,直接宣告了洋務運動的失敗,揭示了封建地主階級努力的失敗。

    洋務運動雖然作用有限,但是近代工業的發展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緩慢發展,也促進了新思想的傳播,在甲午戰爭失敗的刺激下,包括光緒帝在內的統治階層和資產階級知識份子,開始思考新的方案。

    於是,第二波“救亡圖存”開始,那就是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改良派,他們發動“公車上書”,推動“戊戌變法”,希望透過學習日本明治維新的經驗,吸收歐美先進的做法,革新制度,謀求國家強盛。但是由於觸怒了頑固派,特別是慈禧太后的干預下,很快就失敗了。

    於是,第三波“救亡圖存”運動如火如荼地展開了。從維新失敗到辛亥革命,中國實際上進入一個“改良與革命賽跑”的局面。由於清政府主觀上改革遲緩、腐朽無能,在“賽跑”中落了下風,而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得到迅速傳播。最終,清政府自己改革出來的新軍,成了推翻清朝封建統治的“主力軍”。

    最後,這幾次歷史運動的內在關聯帶給我們什麼啟示呢?

    第一,尊重歷史的整體性。歷史是一個連續的整體,不能割裂、孤立地看待歷史。比如,我們思考辛亥革命為什麼發生?那就要聯絡當時的世界局勢,聯絡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為什麼失敗來考慮。

    第二,看透世界的殘酷性。世界執行的法則是“優勝劣汰”,任何國家都不能例外。弱小的國家就會被強大的所欺凌,落後的制度就會被先進的所打敗,不思進取、頑固保守就必然被歷史和時代拋棄。

    第三,發揮人才的優越性。中國文化中始終存在著一股“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正氣,無論面對多大的危局,始終不乏挺身而出的仁人志士,任何時代都應該為優秀人才發揮作用創造好的機制,打通上行通道,避免“逆向淘汰”,保持向上的生氣和氛圍。

  • 4 # 有一點啟發

    洋務運動是清政府在面臨內憂外患情況下的一種反映。洋務派認識到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的重要性,提出“師夷長技以自強”,“中體西用”的口號,希望透過製造堅船利炮,提高國防力量,抵抗列強侵略,從而鞏固清朝統治。但是由於甲午中日戰爭失敗導致洋務運動破產。

    甲午中日戰爭失敗以後,華人痛定思痛,認為是立憲戰勝了專制,於是派留學生到日本取經。隨著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登上了政治舞臺。他們辦萬木草堂,創立強學會,向皇帝上書,宣傳維新思想,主張革新,實行君主立憲制,使人們看到了希望的署光,由於觸犯了頑固派的利益,慈禧太后發動戊戌政變,這次改革曇花一現。但是人們透過這次運動看到了清政府的嘴臉。

    隨著民族危機的不斷加深,廣大人民和帝國主義的矛盾日益激化。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成立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等革命團體,打動了一系列武裝起義企圖推翻清政府,都先後失敗。後來吸取教訓組建同盟會統一領導,於辛亥年發生了武昌起義,各地紛紛響應,清朝統治搖搖欲墜,最後在袁世凱的威逼下滅亡。

    這三個重大政治事件都是發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是不同階層反對侵略爭取民族獨立,實現國家近代化的探索。

    這給我們的啟示:

    1,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是近代華人民面臨的兩大任務。

    2,向西方學習,探索成功道路的精神是值得提倡的,但要結合國情!

    3,正是由於近代華人民的不斷反抗,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延緩了中國淪為殖民地的程序!

  • 5 # 當代曹植

    洋務運動是清朝看到西方先進技術後而發起的一場自強運動。

    透過引入西方先進技術,開辦軍用工業和民用工業來求得帝國的延續,開啟中國近代工業化的先河。洋務運動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張之洞就說過:“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主張學習西方技術來實現富國強兵。

    甲午一役,清國慘敗。不少仁人志士看到了清朝竟然被蕞爾小國日本打敗,幡然醒悟,看到了落後體制才是國家疲敝的根本,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興起,並且開展了帶有最佳化清朝制度,促進體制近代化性質的戊戌變法。

    然而康梁要圍園殺後,於是慈禧太后發動戊戌政變,維新失敗。

    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早就發覺中國封建體制根深蒂固,想要透過維新變法來改良它依然實現不了強國目標,唯一的辦法就只有推翻它,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於是革命黨人在1911年發動辛亥革命,最終推翻清王朝,建立了共和政府,在文化上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三個運動都是近代華人尋求民族獨立和強大的探索之路。

    洋務運動從學習西方先進技術方面探索,最後失敗。

    戊戌變法是有資產階級思想的漢族邊緣人士和沒有實權的皇帝的一次失敗的合作。

    辛亥革命是有資產階級思想的激進的一些人,發動的國家獨立民族解放的運動。辛亥革命最大的功績在於結束了清朝的統治。

    三個運動是人認識事物的發展過程的體現。

    在認識事物的過程當中,首先從外表上認識西方:為什麼強大,是因為他們技術先進,所以說先學技術。接下來從思想上開始慢慢改變,那麼改變是由溫柔到激烈。剛開始我們希望透過和平的方式來實現中國的獨立和富強,但是後來發現這個很難,因此採用極端的造反方式去實現。

    啟示:不要指望別人,首先要自己強大。

    綜上,洋務運動到戊戌變法再到辛亥革命,是開眼看世界的華人對國家變革的不斷深化,具有明顯的承接特點,標誌著我們國家向近代化不斷轉型。從學習器物到學習西方先進制度,到後來民主共和思想的廣泛傳播,則是在思想領域開始改造愚昧的中國大眾人民。

    但是,辛亥革命打斷了清末新政,使清朝的近代化轉型及工業化之路終止,並開啟了軍閥混戰時代。

  • 6 # 歷史直達

    三場運動都是華人向歐美學習,以解救中國的運動。第一第二次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天朝上國的美夢崩塌,華人開始意識到,中國之外,有比我們強大的歐美國家。因此,覺醒到要向歐美國家學習。不過,對歐美國家先進東西的認識也是有過程,這個認識的過程就提現在這三場運動裡。洋務運動是認為歐美技術先進,但制度還是中國行,因此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和“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向西方學習先進技術。但最後甲午戰爭失敗證明有了先進武器武裝的北洋艦隊也打不過日本,證明只學技術的失敗。戊戌變法是在吸收洋務運動失敗教訓基礎上,提出學習歐美的君主立憲政治制度,後來失敗證明依靠統治者的變革是行不通的。在戊戌變法失敗教訓上,孫中山提出了推翻清朝統治,學習歐美建立共和制度的辛亥革命。這三場運動的內在聯絡就是都是向歐美學習探索解救中國的富強道路,後一場運動都是在前一場運動的經驗教訓基礎上,不斷推動中國社會向前發展。給我們的啟示,就是主動學習,主動改變,不斷髮展,一成不變,將會被歷史淘汰。

  • 7 # 公子品史

    具體來說這是一個封建政權在新時代的變革中由被動改革到主動改革,再到終結的過程。具體原因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各個運動的內容

    洋務運動:在經歷了第一、第二次鴉片戰爭後,一部分清廷有識之士,已經明白了必須要對舊的體制進行一定的改革,他們提出了以“自強”為旗號,引進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創辦新式軍事工業,訓練新式海陸軍,建成北洋水師等近代海軍。並且創辦了最大的近代軍工企業在上海的江南製造總局,除此以外,還有福州船政局、天津機械製造廠等一系列軍用工業生產廠。

    此外以“求富”為旗號,興辦輪船、鐵路、電報、採礦、紡織等各種新式民用工業。如在上海創辦的最大的民用企業是“輪船招商局”。同時推動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還有創辦新式學校,選送留學生出國深造,培養翻譯人才、軍事人才和科技人才。如1862年在北京設立的京師同文館,就是中國最早的官辦新式學校。但是經歷了甲午戰爭的失敗後,標誌著它的失敗。

    戊戌變法:戊戌變法從1898年6月11日開始實施。主要內容有: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官,任用維新人士;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開辦新式學堂吸引人才,翻譯西方書籍,傳播新思想;創辦報刊,開放言論;訓練新式陸軍海軍同時規定,科舉考試廢除八股文,取消多餘的衙門和無用的官職。

    但是因變法損害到以慈禧為首的清廷守舊派的利益,遭到強烈抵制與反對。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發動戊戌政變,光緒帝被囚,康有為、梁啟超分別逃往法國、日本,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殺,歷時103天的變法失敗。雖然變法失敗了,但是它促進了思想解放,並且對思想文化的發展起了重要推動作用。

    戊戌變法後列強開始大肆瓜分中國領土範圍,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也激起了人們更加渴求變革、自強的思想。

    辛亥革命:指的是1911年 10月10日晚,新軍工程第八營的革命黨人打響了武昌起義的第一槍。漢陽、漢口的革命黨人分別於10月11日夜、10月12日攻佔漢陽和漢口。起義軍掌控武漢三鎮後,湖北軍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舉為都督,改國號為中華民國。武昌起義勝利後短短兩個月內,湖南、廣東等十五個省紛紛宣佈脫離清政府宣佈獨立 。1912年2月12日,清朝釋出退位詔書,中國封建帝制歷史宣告終結。

    他們之間的關係

    辛亥革命前,清廷曾經也進行了立憲改革,但是它成立的“皇族內戰”最終引起了廣大人民的反對,包括曾經的立憲派成員,他們看清了清廷統治的實際,表面改革,實質並沒太大變化。最終導致後來的辛亥革命推翻清廷統治。

    這些都說明一個封建政權在新時代的變革中由被動改革到主動改革,最後到終結的過程。它告訴我們必須順應時代的變化,從根本上改革,而不是表面上的,只有這樣才能成功。

  • 8 # 楓葉0829

    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可以算是當時中國國內不同階層展開的自救救國運動。

    洋務運動的主導者是當時朝廷上的一些大臣,以李鴻章,張之洞等為主,這些人主張救國,但是在不改變國家體制的前提下,寄希望於學習國外的先進科學技術來實現國家國防力量的增長,所以當時開辦的企業中大多以軍工企業為主。問題在於當時腐敗的清廷欠缺的並不僅僅是軍事力量,落後的體制無法改變當時的現狀,腐敗的政府以及軍事化的管理,不是上層幾個人物的努力就可以改變的,主要還是思想上的問題。但是也正因此,催生了一批資產階級力量。

    戊戌變法希望可以學習西方的體制,實行君主立憲制,康有為等人被稱為資產階級改良派,但是其中的君主立憲主張其實並沒有得到光緒帝的認可,再加上當時光緒帝並沒有掌握實權,導致變法不到百日即宣告失敗。但是卻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思想,引進了外國資產階級的概念。

    辛亥革命是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發動的革命,透過武力革命來實現國家的救亡圖存,最後由於當時革命力量的妥協,袁世凱上臺,辛亥革命僅完成了推翻清政府的歷史使命。

    三者之間的是不同階級對當時國情發動的救國運動,都是以救亡圖存為目標,希望國家可以擺脫帝國列強的控制,重新成為一個完整的強大的國家。

    可以看到,雖說目標相同,但是不同階級對於實現目標的手段和理解是不同的,而且也是在不同的嘗試中,走向了進步。

    沒有什麼事情是可以一次性成功的,所有的嘗試都是為了以後的成功做準備。

  • 9 # 馬兒說歷史

    自從鴉片戰爭一聲炮響開啟中國國門之後,一部分先進的華人開始從“天朝上國”的美夢中驚醒,知道自己是一隻“井底之蛙”,與外面的世界相差遙遠,開始出現了向西方學習的浪潮,開始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

    首先是統治階級發起的一場自救運動,洋務運動,主張向西方學習,學習他們的先進技術,企圖以此來增強清政府的實力,這是一場自上而下的地主階級的自救運動。19世紀60年代打出了“師夷長技以自強”口號,創辦了一批軍事工業,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和裝置,後來又打出了“求富”的口號,創辦了一批民用工業。清政府派遣幼童出國留學,創辦西式學堂等等,開啟了中國近代化的歷史程序。

    但是,中日甲午戰爭的失敗宣告洋務運動的失敗,洋務運動西方學習停留在器物階段,沒有上升到制度階段。

    所以,洋務運動並沒有中國落後的局面。

    其次,以康有為、梁啟超等資產階級激進派肩負起了向西方學習的歷史重任,主張向西方學習,實行“君主立憲”制度的戊戌變法。雖然沒有實現,但是開始實現了由器物階段上升到制度階段。在洋務運動的基礎上得到進一步發展和進步,戊戌變法如曇花一現,以失敗而告終,這是一場資產階級的改良運動。

    向西方學習也經歷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斷升入和發展的一個過程。

    最後,改良和自救運動都改變不了什麼,所以,最後實行的流血犧牲的資產階級革命運動,推翻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統治。歷史再一次證明封建統治已經適應不了歷史的發展,必將推出歷史舞臺,被一種新的制度代替。

    正如孫中山說的“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

    總而言之,歷史不斷的告訴我們,順應歷史潮流不斷向前發展的則興盛,反之,則滅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3000左右的手機哪款價效比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