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鍋煮了

    在最近熱播的《大明風華》中,朱棣在太孫朱瞻基的努力下,找到了建文帝,並且成功的與建文帝見面了,也算是了卻了朱棣的一大心事。

    但在正史中,這段劇情有反應的歷史情節並不存在,關於朱棣尋找建文行蹤的事兒,在《明史 胡濙傳》中有詳細的記載:

    “惠帝之崩於火,或言遁去,諸舊臣多從者,帝疑之。五年遣濙遍行天下州郡鄉邑,隱察建文帝安在。二十一年還朝,馳謁帝於宣府。帝已就寢,聞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聞對,漏下四鼓乃出。先濙未至,傳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內臣鄭和數輩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釋。

    根據這段史料的記載,朱棣至少派出了兩路人馬去尋訪建文帝,一路是派胡瀅遊歷天下的州郡鄉邑,暗中巡察建文的蹤跡,這一查就是十六年之久;另一路是根據建文遠赴海外的傳言,遣鄭和數次下西洋尋訪建文的下落。

    按照《胡瀅傳》中記載的,在胡瀅沒有回朝之前,朱棣始終沒有得到關於建文的確切訊息,包括鄭和數次下西洋,也沒能帶回來關於建文的資訊,直到胡瀅帶著自己尋訪的情報連夜彙報給朱棣之後,朱棣才放下心中的疑慮,雖然沒有記載胡瀅耗費十六年得到的是什麼結果,但是朱棣的反應來看,胡瀅顯然是找到了關於建文帝的確切資訊,並且確認建文對朱棣沒有任何威脅,所以,朱棣才能“疑始釋”。

    雖然沒有記載胡瀅耗費十六年得到的是什麼結果,但是朱棣的反應來看,胡瀅顯然是找到了關於建文帝的確切資訊,並且確認建文對朱棣沒有任何威脅,所以,朱棣才能“疑始釋”。

    至於建文帝去了什麼地方,目前只能推測出建文帝很可能是在胡瀅最後尋訪的地方,因為得到建文帝確切訊息以後,胡瀅馬上就回到朝中,並且是連夜去見朱棣彙報自己所瞭解到的情況。但是《胡瀅傳》中並沒有記載他最後尋訪的是哪裡,所以,對於建文帝到底去了哪裡,至今也沒有準確的論斷。

  • 2 # 歷史哥

    建文帝到底去向何方?話說明太祖朱元璋去世之後,他沒有把皇位傳給太子,為什麼呢?因為太子朱標在之前就已經去世了,所以那朱元璋十分悲痛,他就愛放在了他的孫子身上,也就朱允炆。於是朱元璋去世之後,就把他的皇位傳給了他的孫子朱允炆也就是我們說的建文帝。

    朱允炆上臺之後是什麼情況呢?當時朱元璋把他的兒子們分封到了全國各地去做藩王。各地的藩王傭兵自重,他們之中燕王朱棣最為兵強馬壯,朱允文上臺之後就聽了大臣的意見,進行削蕃,以鞏固他的中央集權。可是兵馬最強的朱棣就不爽了,於是那發動了以清君側為目的靖難之役,從北平發兵經過了四年,一直打到了南京。話說這個朱棣到南京之後,南京的皇宮已成一片火海,至於朱允文也下落不明。沒找到屍體也沒見到他的人,所以呢,朱允文也成了朱棣的一塊心病。自此朱允炆的下落就成了坊間各種段子。有的說當時他身邊的太監披了黃袍替他做替死鬼,也有說朱允炆從地下密道逃走了,逃出去了做了和尚。也有說去了雲南住在山中,之後朱棣的後代還把他接到了宮中,在皇宮去世的。

    各種說法絡繹不絕,但是在明朝的官方檔案記錄他已經被燒死了。綜上所述一種說燒死了,另一種說逃跑了,說他是燒死的在官方的記載居,多為什麼呢?歷史哥覺得朱棣之所以說朱允文死了,這才有了他登上皇位的正當性。

    具記載攻入皇宮之後,找了朱允文很多次都沒有找到他的屍體,只發現了他兒子和他媳婦兒的屍體,這當中官方記錄中,比如朱棣的兒子朱高煦曾經說過,朱棣曾經以皇帝的葬禮給他進行了安葬,還有就是朱棣給北韓的詔書說朱允炆是被人脅迫跳進了火海。

    那另一種說法以民間流傳居多,朱允炆當時逃走了,有的說他做了和尚,也有的說他去南洋,就是說朱棣讓鄭和七次下西洋來尋找建文帝,另一種說法甚至有人說他去了歐洲,然後在歐洲還有很多後代。

    歷史哥認為建文帝生的機率比較大,因為在記載建文帝死的檔案當中,最多的就是以皇家的政府記錄,他們是出於自己目的,為了他皇位的正當性,進行了這些記載。因此建文帝流落民間的機率是相當大,綜上所述,不管建文帝還是永樂大帝,都是明王朝時最重要的人物,當然是整個國家的重中之重,但縱觀整個歷史洪流,如今看來各個歷史朝代只不過是歷史車轍中的一粒塵埃,隨著時間的推移,不管是建文帝的生死還是永樂大帝的功勳,在歷史長河中他們終究是一瞬間。

  • 3 # 烽火野史

    個人認為建文帝已死在宮中。公元1402年六月十三日,發動“靖難之役”的燕王朱棣統領大軍開進南京。建文帝這個時候應該感到絕望,然後自焚而死。《太宗實錄》記載:“上(朱棣)望見宮中煙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屍於火中,還白上……備禮葬建文君,遣官致祭,輟朝三日。”雖然有人認為建文帝逃出了,但個人認為可能性不大,建文帝身邊伺候的人肯定很多,在大勢已去的情況下,幾乎沒可能掌控宮中局勢,瞞過大家耳目逃出,畢竟他不可能一個人逃走,否則生存不下來。而人一多,目標就大。古代可是要有路引等憑藉證明才可以移動的,並不是可以隨意流動,建文帝應該沒機會逃走。如果建文帝可以逃得掉,那歷史上李煜陳叔寶、孫皓、劉禪等那麼多亡國之君怎麼就沒有一個逃成功的?

  • 4 # 大漢劉建立

    我不喜歡打啞謎玩兒懸念,還是直接先把觀點亮出來,後面再做詳細的說明:朱棣一生都在查詢建文帝的下落,但是到死都沒找到。不過根據後人傳說,建文帝晚年又回到了北京,並在皇宮內度過了晚年。他的兒子被囚禁在安徽鳳陽老家,後來也被明英宗正統皇帝放了出來。

    建文皇帝朱允炆,是大明王朝的第二位皇帝。他的父親朱標,是朱元璋當年最喜愛的兒子,可惜朱標英年早逝,不過朱元璋並沒有改立其他兒子做太子,而是讓朱允炆以皇太孫名義登上帝位。當然,朱允炆的皇位並沒有坐穩,沒過幾年就被叔叔朱棣趕下了臺。下臺之後的建文帝去哪兒了?這不僅是朱棣一生的心病,也是很多讀者感興趣的話題。就連明朝當時的文人墨客,官員百姓,也都紛紛加入了這場“尋找建文帝”的神秘“遊戲”。

    明朝嘉靖年間的學者薛應旂,在所著《憲章錄》裡記載了這樣一件奇事:話說在明英宗正統五年(公元1440年)的一天,廣西思恩州的領導岑瑛下鄉體察民情,誰料想碰到一個奇怪的老和尚,站在路中間攔住了道兒,無論岑瑛的手下怎麼驅趕,老和尚就是不肯讓開。岑瑛覺得事有蹊蹺,就讓人去查他的度牒,也就是出家人的身份證。度牒上的名字是“楊應能”,老和尚說:這當然不是我的真名。其實我就是建文帝啊!當年“四叔”沒殺死我,讓我在外面漂泊了四十年,現在我已經老了,眼瞅著命不久矣。我心裡只有一個願望,就是回京師的老家看看,不知道你能不能幫我向上面反映一下兒?

    岑瑛一聽當然不敢怠慢,趕緊向他的上司彙報,最後層層報給了朝廷。明英宗朱祁鎮下旨,把自己的這位“堂爺爺”接回了京師。接是接回來了,不過也不能說認就認呀。當年跟隨建文帝的大臣,不是被朱棣殺了,就是年老還鄉了。最後實在沒辦法,只能找宮裡的老太監,一個叫吳誠的,也有人說叫吳亮的,前去辨認。吳誠左看右看上看下看,一會兒覺得像,一會兒又覺得不像,看了半天也沒辦法判斷。和尚笑著說:你也別看了。我給你講一件往事,你就能確定我的身份了。這事兒只有咱倆知道:某年某月某日,你伺候我吃飯,我當時一高興,用筷子夾了一塊兒肉要賞給你。你當時兩個手都拿著東西,實在沒辦法接,最後我只好把肉扔在地板上,然後你爬在地上用嘴叼起來。這麼有意思的事兒,難道你都忘了嗎?吳誠臉一紅,表明他也沒忘。他趕緊跑回去稟告英宗,英宗說既然是真的,那就把他接到宮裡吧,當然他不能稱皇帝,也不能稱太上皇,只能勉強稱為“老佛”,注意不是“老佛爺”啊!

    聽了上面這則故事,你是不是也像我一樣,覺得老朱家還挺溫情的。事實上在對待家人上面,明英宗朱祁鎮確實比較寬厚。話說當年朱棣起兵造反,雖然沒有把建文帝抓住,但是卻抓住了他只有兩歲的小兒子,不過朱棣也沒有把他殺掉,而是把他囚禁在了鳳陽老家。明英宗當了皇帝之後,下旨把這位小兒子放了出來。當時也有人拼命勸阻:說你就不怕他宣傳造勢,找機會造反嗎?結果明英宗大氣地說:如果他真有天子的命,那就讓他造反好了!當然,這個小兒子後來也沒能力造反,因為被關的時間太長,他已經變得呆頭呆腦,甚至連牛和馬都傻傻分不清楚了。

    明英宗既然能放了建文帝的兒子,那麼說他把建文帝迎回宮養老,似乎也完全符合邏輯。當然事實真相如何,歷史上還有不少的爭議。另外也有人提出:當年確實有個和尚,冒稱自己是建文帝,想要回皇宮頤養天年。明英宗派人嚴格審查,結果發現他並不是建文帝,而是想借建文帝的名義賺取富貴。明英宗一點兒也沒有手軟,立刻把這個和尚打進了錦衣衛的監獄,任由錦衣衛把他折磨致死了。

  • 5 # 秦時後浪

    由於建文時期的檔案史料已被銷燬,《明成祖實錄》又充滿謊言,已經難以核實其正確性究竟有多少。因此清代學者頗多懷疑,例如萬斯同在《明史稿?史例議》中就說:“明代野史之失實,無有如建文遜國一事。”乾隆時正式出版的《明史》,卷四惠帝紀,在寫了建文帝焚死之後,又加上“由地道出亡”一段文章,依然是一團迷霧。因此現在要確切考證建文帝的下落,猶如霧裡探花,那隻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根據各種史料,綜合起來大概有四種說法:

    一.城破宮內焚死說。

    清朝人編的《明史》,有這樣一段關於建文帝下落的記載:“谷王橞及李景隆叛,納燕兵,都城陷。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屍於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說這個燕王派宦官在火裡把皇帝、皇后的屍體找出來,過了八天以後安葬了。《明太宗實錄》也有關於建文帝下落的記載:“上望見宮中煙起,急遣中使往救助。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屍於火,還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騃耶。吾來,為扶翼爾為善,爾竟不諒,而遽至此乎!備禮葬建文君,遣官致祭,輟朝三日。”意思是說朱棣當時看到宮中著火,立即派宦官去救火,還當場哭道:“說你真是這麼傻啊!我進京是來幫助你清理身邊的奸臣,你怎麼就不理解我呢?怎麼就做出這樣的事情?八天以後,說安排了禮節安葬了建文皇帝,明成祖還為此放假三天不辦公以示哀悼。

    有人認為焚死說是不可靠的。主要理由有兩點:一是《明實錄》是明朝人自己編的,而且明成祖本來就是犯上篡位之人,為了給自己打掩護,所以對明實錄篡改太多,不足為信。二是說朱棣以禮安葬了建文帝,那麼自然是天子之禮。而天子之禮非常隆重,黃陵自然會在南京的明孝陵中,但是南京的明孝陵卻沒有建文帝的陵寢。顯然這個焚死說是不可靠的。當然會有人為了自圓其說,說建文帝安葬的時候“不封不樹”,在安葬的時候如果沒有封土也沒樹立石碑,那還安葬什麼?因此認為焚死說是不可靠的。

    這個是朱棣最希望的結果,這樣不僅可以平息江南未被收付地區軍隊、百姓的服從之心,而且也絕了後患,以防建文帝東山再起,要知道朱棣即使攻進南京,除南京外的廣大地區並未歸順。

    二.鬼門出亡後歸來說。

    城破,大家在大殿內慌作一團,翰林院編修程濟說,不如出走流亡。少監王鉞跪在地上提醒皇上,高皇帝昇天之前,留下一個寶匣,並且交代說,如有大難,可以開啟。眾人一起趕到奉先殿左側,開啟這個紅色寶匣,但見裡面有度牒三張,分別寫著“應文”、“應能”、“應賢”,裡面還有袈裟、僧帽、僧鞋、剃刀,以及銀元寶十錠。第一張“應文”度牒寫著:“應文從鬼門出,其餘人等從水關御溝而行,薄暮時分在神樂觀的西房會合。”程濟立即為皇上剃去頭髮,換上袈裟、僧帽、僧鞋。吳王教授楊應能表示願意剃度,隨帝流亡;監察御史葉希賢毅然說,臣名賢,無疑就是“應賢”,也剃度改裝隨從。當時在殿上的五六十人痛哭流涕,都表示要隨從流亡。建文帝說,這麼多人一起行動,勢必引起懷疑,決定由九人陪他前往鬼門,在神樂觀乘船至太平門。少頃,楊應能、葉希賢等十三人趕來。一行二十二人開始了流亡生涯。建文帝交代,今後互相以師弟稱呼,不必拘泥君臣之禮。

    兵部侍郎廖平建議,隨從不必多,更不可多,挑選沒有家室之累又有膂力五人足夠,其餘遙為應援。當場決定楊應能、葉希賢稱為比丘,程濟稱為道人,這三人左右不離建文帝;其餘六人往來道路,運送衣食。第一站來到吳江縣的史彬家中。八月十六日,建文帝與兩位比丘、一位道人同行,其餘人等星散。十月,來到襄陽的廖平家。獲悉跟蹤者也已到此,大家商議後便決定前往雲南

    明成祖派遣戶科都給事中胡濙前往西南地區,打著探尋道教宗師張三丰(即張邋遢)的幌子,其實是為了偵查建文帝的下落。訊息傳來,建文帝決定遁跡深山。

    永樂八年三月,工部尚書嚴震以出使安南(即今越南)的名義,至雲南秘密探訪建文帝的蹤跡。某一天,嚴震偶然在雲南道中遇到建文帝,兩人相對而泣。建文帝問他:你準備怎麼處置我?嚴震回答:皇上請便,臣自有辦法。夜間,嚴震自縊於驛站。建文帝見蹤跡暴露,再次躲進白龍山。

    長期的野外生活,使得他身心疲憊,顏色憔悴,面容枯槁。到了夏天,又患上痢疾,但因害怕被發現,不敢出山覓食、求醫,狼狽到了極點。這時史彬等三人趕來,境況頓時改善。幾天後,三人離別,抱頭痛哭一場。建文帝交代,今後不必再來,一則道路艱險,二則關津盤查嚴密。

    永樂十年三四月間,一直隨從建文帝的楊應能、葉希賢相繼病逝,建文帝收了一名弟子,賜名“應慧”。永樂十四年六月,建文帝足疾發作,程濟進城覓藥,才得痊癒。這使建文帝感到危機時時迫近,便口述流亡的經過,由程濟筆錄,寫成《從亡傳》,建文帝親筆寫了序言,命程濟藏於山岩中。此後幾年,建文帝奔走於雲南、貴州、四川之間。永樂十八年十月,在程濟的陪同下,建文帝登上了峨嵋山,賦詩一首,其中兩句為:“登高不待東翹首,但見雲從故國飛。”流露了他此時此地思念故國的複雜心情。

    永樂二十二年二月,建文帝東行。十月,在旅店遇到史彬。史彬關切地問起道路起居,建文帝說:近來強飯,精爽倍常。於是同史彬下江南,回到吳江史彬家中。這時史彬的從叔祖史弘從嘉興趕來,在客堂見到老和尚,問史彬:大師從何而來?史彬不答。史弘把史彬拉出,說:此建文皇帝也。史彬矢口否認,史弘說我曾在東宮見到過,是我的救命恩人。史彬只得如實相告。史弘頓首後,哭泣著詢問近況。建文帝說:賴各位從亡者給我衣食,得以周旋於險阻之間。二十年來,戰戰兢兢,今日想來,可以終老了吧!隨後在史弘的陪同下,遊覽天台山,到寧波渡蓮花洋。

    匆匆間,成祖死,仁宗即位,不到一年,仁宗死,宣宗即位,十年後英宗即位。皇帝已經更換了好幾個。政治環境的變換,是他再現真身的時候了。正統五年(1430年),正在廣西的建文帝對程濟說,我決意東行。

    建文帝有文才,流亡中經常詩性大發而賦詩,最著名的一首就是:

    流落西南四十秋,蕭蕭白髮已盈頭。

    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漢無情水自流。

    長樂宮中雲氣散,朝元閣上雨聲收。

    新蒲細柳年年綠,野老吞聲哭未休。

    人們常說,詩言志。從這些詩中,不難體味到一位流亡皇帝的心靈呼聲。

    明英宗正統五年,公元1440年,有一個和尚年90歲,竊得同一寓所出逃的建文帝的詩稿,跑到思恩知州岑瑛那裡,大言不慚地說,我就是建文皇帝!岑瑛大為驚駭,馬上報告藩司。藩司下令把和尚與建文帝一併逮捕,飛章報告朝廷。當朝皇帝下詔:押解回北京。皇帝命御史在宮廷中審訊,那和尚稱:年九十餘,且死,想葬於祖父陵墓旁。御史說:建文君生於洪武十年,現在是正統五年,當六十四歲,何得九十歲?後來查實得知,這和尚名叫楊應祥,鈞州白沙里人。報告皇帝后,和尚被判處死刑,下錦衣衛監獄關押。建文帝此時把實情告訴了御史,御史秘密上報皇帝,皇帝派曾經服侍過建文帝的老太監吳亮探望虛實。建文帝見到吳亮,脫口而出:你難道不是吳亮?吳亮說:不是。建文帝糾正道:我有一天在便殿就餐,吃子鵝,一片肉掉到地上,你手裡拿著壺,趴在地上把它吃掉了。還說不是你!吳亮伏地大哭。他知道建文帝左腳趾有黑子,檢視後果然,想不到幾十年後能夠見面,痛哭流涕,不能仰視。於是,皇帝下令把建文帝迎入宮中西內養老,宮中人都叫他“老佛”。壽終正寢後,葬於西山,不封不樹。因為很難給他一個名分,所以成為一座無名墓。

    這個有點野史演義的味道,尤其是朱元璋未卜先知,不僅準備了應急物品,連陪同的人和出逃路線都規劃好了,有點故事講到最後圓滿大結局的味道,可能大家希冀建文帝能夠有個比較圓滿的結局。電視劇編劇們最喜歡。

    三.遁逃出洋說

    當然還有一個說法是這樣的,有一天,明成祖朱棣聽到風聲,說建文帝跑到了國外,不知所蹤,他放心不下,所以派鄭和下七下西洋,順便打聽下建文帝,而且前幾年網文演義說法國球星裡貝里由中國血統,說是建文帝后代,並演繹了朱元璋和裡貝里的瓦刀臉型。

    這個有點誇張,亂聯絡了。

    四.在穹隆山為僧說

    穹隆山在江蘇吳縣,便是現在的蘇州市。《明史·姚廣孝傳》中有相關記載,說姚廣孝到永樂十六年的時候,當時已經84歲了,他在臨死之前向朱棣提了一個要求,要求釋放一個人,這個人叫溥洽。姚廣孝是當年幫助朱棣奪取天下的謀士,是朱棣最為信任之人,他在臨死之前為什麼要求釋放這個溥洽呢?原來這個溥洽便是是建文帝的主錄僧,據說當年建文帝得到了他的幫助逃走了,所以朱棣便把他關了起來,一關便是十六年。那麼建文帝最後是否真的藏在江蘇吳縣的穹隆山上呢?明史說“或雲”,也沒有肯定。

    第五種傳說建文帝藏在穹隆山,但是姚廣孝臨死前要求放溥洽這件事中,我們可以看出建文帝當時真的沒有死,而是逃走了,那麼他到底逃到了哪裡呢?我想如果要破解這個謎案,就要從一個關鍵人物朱棣身上去尋找。建文帝的生死,相信他是最為關心的,因為他很害怕有一天建文帝領著軍隊,重新跟他爭天下,所以他派了一個叫胡濙的人,以替其求仙為名,暗中替其找尋建文帝。

    胡濙,戶部給事中,為人沉穩。他得了密旨後,走遍了大江南北,直到了永樂二十一年,朱棣北征回到宣府時,朱棣都已經睡下覺了,這時候胡濙來求見,書上是這樣記載的,聞濙至,急起召人。兩個人徹夜長談,到四鼓時分,天都快亮了胡濙這才離開。胡濙和朱棣到底談了什麼內容,史書上沒有記載,我也不得而知,但是我們可以好好的推敲一番。

    胡濙個性沉穩,如果他沒有找尋到建文帝,就不會來找朱棣,肯定是埋頭繼續苦苦搜尋,但是他卻深夜來見朱棣,我想他肯定是找到了建文帝的下落。但是建文帝到底在哪裡?我也不知道,但是史料中還記載了一句,“至是疑始釋”,說的是朱棣,那麼朱棣為什麼會露出欣慰的笑容?我覺得可以從這句話當中好好的推敲一下。

    當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兒》一書中對此作過推論,他推斷說胡濙跟朱棣說,他見過了建文帝,並和他交談過,知道建文帝不想再爭皇位了,朱棣聽到這樣的話,所以露出欣慰的笑容。他說這個大機率事件,還一種小機率的可能是胡濙找到了建文帝,發現他已經死了。

  • 6 # 吉祥如意爹

    我覺得朱棣找建文帝就是個幌子,本來合法的繼承人就是朱允文,他是靠騙取寧王的八萬鐵騎發動兵變的,我覺得建文帝估計已經被殺害了。下旨尋找建文帝只是做給下面人乃至百姓看的。要的是消除大明帝國上上下下對他的異議。個人看法,僅供參考!!!

  • 7 # 史海勾沉

    建文帝是否被找到是歷史四大迷案之一。問題的關鍵就在於建文帝究竟有沒有駕崩於皇宮之中。

    史料只有簡短几個字:

    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

    如果說建文帝沒有駕崩於建文四年的皇宮大火,那麼假如他乘亂逃了出去,這一切才有了根據。但恰恰是這個不知所終,讓朱棣很難辦,畢竟朱元璋的意思是把帝位傳給建文帝朱允炆,你朱棣當皇帝是幾個意思?注意朱棣是打著“清君側”的名義起兵,而不是針對建文帝本身。

    所以建文帝找不到很讓朱棣頭疼,只能接著宮中大火,建文帝被燒死,國不可一日無君,自己是被迫當上皇帝的。建文帝是否活著永遠是朱棣心頭的一根刺,所以朱棣必須要找到他!

    明史也有記載,胡濙受明成祖朱棣之託,受命尋找建文帝。

    惠帝之崩於火,或言遁去,諸舊臣多從者,帝疑之。五年遣濙頒御製諸書,並訪仙人張邋遢,遍行天下州郡鄉邑,隱察建文帝安在。濙以故在外最久,至十四年乃還。所至,亦間以民隱聞。母喪乞歸,不許,擢禮部左侍郎。十七年復出巡江浙、湖、湘諸府。二十一年還朝,馳謁帝於宣府。帝已就寢,聞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聞對,漏下四鼓乃出。先濙未至,傳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內臣鄭和數輩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釋。

    但值得注意的是明史是清朝修訂。所以這種春秋筆法,給後人造成更大的誤解。

    個人理解:

    建文帝失蹤,才符合朱棣的利益,假如南京城破,只有三種可能:

    一、建文帝活著,君側也清了,朱叔叔您請回吧,你要是朱棣你會樂意嗎?

    二、建文帝死了,好傢伙,你朱棣清君側把皇帝給清死了,天下會共擊之!

    三、建文帝失蹤,找不到了,這才符合朱棣的需求,侄子是失蹤了,我這不是再一直找嗎?為了天下安定我先把皇帝做著,等找到侄子了,我再把位置還給他。

    到底是不是失蹤,只有朱棣知道,我們後人只能去猜測。

  • 8 # 寒武紀的寒

    尋找建文帝或者是其中一個理由。更為重要的是,靖難之變四年就結束了,戰爭機器剛剛運轉起來,一時停不下來,必須要有戰事延續,將士們立功之心才能得到安撫,所以南戰安南,北平遼東,七下西洋。

  • 9 # 史海撲通

    我認為不管最後建文帝在哪裡,朱棣應該是知道他在哪兒的,只是沒有確切的史料證明,留給後人一大謎團。

    首先朱棣到達南京皇宮時,宮中大火,只找到了馬氏皇后的屍體,建文帝不知所蹤,這時建文帝應該是已經跑掉了,所以朱棣派人四處暗中尋找。

    永樂五年,胡濙(ying)以拜訪張三丰的名義走訪南方各地尋找建文帝,一找就是十年,期間其母去世胡濙請命給母親料理喪事都被朱棣拒絕了。十年無所獲,永樂十四年被召回,任禮部左侍郎,三年後再次奉命出行,走訪江浙一帶。直到永樂二十一年,終於有了些線索,這時韃靼首領阿魯臺率眾襲擾明邊境,朱棣親征在外,胡濙於是火速趕往軍營稟報。朱棣已經睡了,聽說胡濙回來了,“急起召入”。兩個人一直聊到後半夜兩點左右,“至是疑始釋”。注意這裡,聊了這麼久,胡濙應該是有足夠的理由讓朱棣打消了疑慮,而且談話內容或許非常曲折動聽。沒有史料記載兩人具體都聊了些什麼,不過自此之後,朱棣就沒有再去找建文帝的下落了。

    我想胡濙帶回來的訊息可能是建文帝已經死了,要不然朱棣怎麼能輕易放過建文帝,何況朱棣已經到了垂暮之年,建文帝還年輕著呢。

    由於沒有史料記載,關於建文帝出逃的路線就五花八門,各地也有諸多傳說曾出現過建文帝的生活痕跡。廣西《富民縣誌·古蹟志》記載靈芝寺油建文帝留下的蒲團草,同時《藝文志》中又記載一首描寫建文帝所坐蒲團的詩文。此後重慶、廣西以及雲南各處縣誌又多次出現有關建文帝的記載。福建寧德還出現疑似建文陵墓,經史學家多番認定,寧德古墓與建文帝無關。

    沒有確鑿證據,一切都只是傳說,建文帝的最終歸屬,始終是個未解之謎。

  • 10 # 歷史爆破手

    這幾乎也成了一個懸案,幾百年來爭論不已。朱棣在位22年,期間搜尋建文帝的時間就將近20年,足見建文帝在朱棣心中的陰影。那麼朱棣尋找建文帝,到底找到了沒有?竊以為,朱棣最終找到了建文帝的下落。

    歷史上關於建文帝下落記載

    朱棣從金川門進入南京城,宮中火起。在永樂期間,修訂史書的時候,稱建文帝已經死了。但是當時的人們都不相信,反而是建文帝出逃的書籍滿天飛。最終,關於建文帝的記載為:“都城陷,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屍於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我們都知道,史官記載歷史的時候,如果有什麼顧忌,往往會使用春秋筆法,寓意曲折,這也使得後世之人,往往很難理解當時的情況。

    我們看這個記載中,“帝不知所終”和“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屍於火中”,是很重要的兩句話,而且這兩句話的前後順序,也是有很深刻的含義的。假如建文帝真的不知所終,那麼後面這一句,朱棣派遣宦官抬出了皇帝和皇后的屍體,又怎麼解釋?如果建文帝真的被燒死,那麼就不會是“不知所終”。而且先說“不知所終”,說明是朱棣不知道建文帝去了哪裡,那麼這兩具屍體就很有問題了。這是史官在委婉地向我們傳達資訊,只是不能明說罷了!

    朱棣為什麼這麼關心建文帝下落

    當時編史的史官,都認為建文帝沒有死,而且明朝時期的人,都相信建文帝沒有死。只不過朱棣為了名正言順地登基,便必須指定建文帝“已經死了”,不然朱棣就沒有理由登基。為此,朱棣還大肆修改史料,為了增加自己登基的合法性,朱棣還把自己的親生母親改為了馬皇后。這樣,朱棣就和朱標一樣,都是皇后生的嫡子。而建文帝已經“死去”,朱棣上面的三個哥哥也已經去世,那麼如此一來,朱棣登基就順理成章了。雖然朱棣成功登上皇位,可一直擔心建文帝回來奪取江山,所以才會這麼關心建文帝的下落,一直秘密查訪將近二十年。

    朱棣最終找到建文帝了嗎

    朱棣最終找到建文帝了,恐怕是找到了建文帝的下落。其中,有幾條史料可以證明這個觀點。在《姚廣孝傳》中記載,在永樂十六年的時候,姚廣孝已經八十四歲了。姚廣孝在朱棣靖難期間,出力很多,但他一直在當和尚,沒有還俗。朱棣登基後,封他為主管天下僧錄事。這次朱棣看望病重的姚廣孝,兩人的談話很高興。於是朱棣問姚廣孝有什麼想說的,姚廣孝趁機說道:“希望皇上赦免僧人溥恰!”因為當初朱棣進南京的時候,有人曾說建文帝扮成僧人逃去,而溥恰知道建文帝的下落。所以朱棣以其他的罪名,把溥恰逮捕起來。

    這樣一關就是16年,如果朱棣已經知道建文帝的下落,那麼溥恰便沒有了絲毫利用的價值。或者放了,或者殺了,而不會繼續關在監獄裡。這樣的請求,也就姚廣孝敢說,其他大臣都不敢吱聲。因為姚廣孝靖難期間有大功,而且他本身是個僧人,不用怕被朱棣懷疑有結黨或者其他意圖。再者姚廣孝一直等到84歲,身體不好說不定隨時就要掛了的時候,他才提這個要求,從側面印證了朱棣一直尋建文帝不得。

    再者,《胡濙傳》中記載,從永樂五年起,胡濙便被以尋找仙人張三丰的名義,到全國各地去悄悄查訪建文帝的訊息。而當初有人傳言建文帝出海,朱棣便派鄭和七下南洋,但最終沒找到。而胡濙是在外尋找最久的,第一次從永樂五年,一直找到永樂十四年,每到一個地方,他都把當地關於建文帝的傳聞告訴朱棣。期間,胡濙的母親去世,胡濙想要回家奔喪,都被朱棣拒絕。

    永樂17年,胡濙再次外出,這一次一直到了永樂21年才回來。那時朱棣還不在北京,而在宣府。胡濙卻是沒有在北京待著,直接找到了宣府。到了之後,朱棣已經睡著,聽說胡濙到了,“帝急起召之”。胡濙便把他所知道的都告訴了朱棣,“漏下四鼓乃出”,意思是胡濙一直談到大約晚上2點後才出來。

    從這些記載中可以看出,胡濙這次肯定是有了真材實料,才一直追到宣府。而朱棣的反應,更是讓人生疑。本來已經睡著,卻又起來急召,一直談到深夜才讓胡濙離去。這一次之後,朱棣便放下了心事,從此不再尋找建文帝。那麼這次胡濙帶給朱棣的是什麼訊息呢,大約是建文帝已死的訊息,這樣是最能讓朱棣放心的。最次,也是建文帝已經無意復國,並且在某個地方之後,再也沒有了蹤跡。只有這樣,朱棣才會放心。

    綜上所述,朱棣最終是找到了建文帝的下落,或者更確切地說,朱棣得知了建文帝的最後訊息。但此時的建文帝不論是死還是生,都已經對朱棣的皇位沒有了威脅,這才讓朱棣放下心來。朱棣在位22年,尋找建文帝將近二十年,一直到他駕崩,明成祖也算得上非常執著了。

  • 11 # 老梁說歷史

    這個問題至今沒有定論,甚至一說明成祖朱棣派鄭和下西洋最主要的一點原因便是尋找建文帝朱允炆,但是朱棣在位期間二十餘載,偏偏就是沒能找到建文帝,至少明面是記載上是沒有的。

    當初朱棣也只是為了掩人耳目,找了一具被火燒過後的屍體然後裝作是朱允炆的屍體而失聲痛哭,表示朱允炆已經自殺了。但是朱棣自己心裡清楚這不是,因為自己不是正統,所以他非常的懼怕建文帝再次出現,那樣勢必會導致內亂,這也是朱棣一直尋找他的原因。

    但是具體有沒有找到,至今是個未解之謎,不過據老梁猜測應該是沒有或者找到後就處死了,這才在後來便沒有了風聲。

    對此,你覺得朱棣找沒找到朱允炆呢?

  • 12 # 春秋硯

    靖難之役,朱允文自焚皇宮,八天之後被安葬,朝廷上下哀悼三天。正史上建文帝已經死了,但由於屍體被燒得面目全非,難辨真偽,有訊息說其已金蟬脫殼,從地道中潛逃,或漂洋海外,或隱居山林。朱棣心存疑慮,為防後患,命太監鄭和率龐大的船隊下西洋宣揚國威、交通各國;又命胡濙連續14年出巡各地,探訪民間隱情。兩人私下都肩負著尋找建文帝的使命。鄭和的海外之旅宣揚了國威,史料未見涉及建文帝的記載,但胡濙的陸上探查,有了讓人聯想的記錄。據《明史·胡濙傳》,胡濙走遍了天下州郡鄉邑,用了十六年,終於趕回朝來彙報。“帝已就寢,聞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聞對,漏下四鼓乃出。”兩人談了很久,猜測應該是有了一個結果,但兩人談論的是建文帝麼?如果是,找到了麼?如果找到了,又要怎麼處理?或者無需處理,已經撒手人寰?沒有人知道他們談了什麼,按照莫須有的說法,也許找到了建文帝吧!從歷史典籍中能夠推導的就是上面的結論,至於野史就只能姑妄聽之了。但近年來一些新出現的證據,雖未能得出定論,倒也非常有趣。一、紅崖天書聞名遐邇的貴州安順紅崖天書,來歷莫衷一是,或說諸葛亮南征遺蹟,或說藏寶圖,或說古彝文字等等,上海工程師林國恩根據潛心研究,認為這是建文帝頒下的一道討伐燕王朱棣的檄詔。天書以金文的變體加上篆體、隸體、象形文字、草書及圖畫的形義綜合而成的一種"雜體"書寫成的。從南京逃出後,建文帝藏匿於貴州的山谷之間,寫了這篇檄文,刻於山崖之上,號召臣民推翻朱棣的統治,內容可譯為:燕反之心,迫朕遜國。叛逆殘忍,金川門破。殘酷殺害,致屍橫、死亡、白骨累累,罄竹難書。使大明日月無光,變成囚殺地獄。須降伏燕魔做階下囚。丙午(年)甲天下之鳳凰一一允炆(御製)。如果林國恩破譯的內容為真相,起碼說明建文帝朱允炆是真的逃出去了。二、讓氏家譜讓慶光先生家裡有一本珍藏的《讓氏家譜》,這本家譜證實,他是朱允炆第15世孫。家譜上說,朱允炆逃出南京後,在湖南湖北一帶隱居。朱允炆隱居期間改名叫“讓鑾”,曾假扮僧道,遊於滇、黔、蜀、粵、桂、湘、鄂各省名山大川,晚年隱居於武昌,死後葬在洪山寶通寺的寶塔旁。讓慶光小時候寺內的和尚都能指引墓地位置,但後來滄海桑田,已經無處尋蹤。

    但這只是一家之言,只能等待其它的證據出現,相互印證。

    三、福建古墓福建寧德的一座古墓也讓人產生了聯想,大型的墓碑上面有皇帝才能用的閉嘴龍紋,上方還有火龍珠確定了墓葬屬於明代;碑上沒有任何文字,姓名、年齡、生平,完全空白,這種大型墓葬讓人匪夷可思;不遠處有座支提寺,寺中保留著一件明朝的袈裟,上部兩邊有9條金龍,中間還有5條金龍,恰合“九五之數”。還有一點,附近的上金貝村的族譜記載,他們的祖先名叫鄭三合,乃是明朝時期遷居於此。而當年可能陪同建文帝出逃的大臣中,有位鄭洽,“三合”正是“洽”字拆分而來,難道這只是巧合?一系列新的發現,讓朱允炆的蹤跡更加撲朔迷離,如果當初他真的葬身火海,後面的一切自然就是捕風捉影。在沒有信使之前,一切推論都是猜測。那麼,我還是願意相信,朱棣沒有找到建文帝!

  • 13 # 優秀的米老鼠96

    燕王朱棣攻克南京以後,命令燕軍在南京城搜捕建文帝,卻始終沒有找到。史書上於是記載“建文帝從此下落不明,後事不詳”等語。提到建文帝的下落,就如同“燭影斧聲”一般,始終是個謎案。那麼,建文帝是否真的失蹤了,還是在破城之日死在大火之中了呢?我來分析一下,請大家指正。

    首先來說,活要見人,死要見屍,朱棣攻入皇宮後,清宮三日,始終沒有找到朱允炆屍體。

    朱棣攻克南京之後,誅殺了首議削蕃的齊泰、黃子澄,但是重點是找到朱允炆,建文帝朱允炆在城破之日在皇宮中點起大火,事後不知所蹤。朱棣此時為了找到朱允炆,下令清宮三日,把所有宮女太監全部殺死,同時清點所有建文時期的在冊官員。在皇宮大屠殺進行的過程中,也是搜尋朱允炆的過程。在撲滅大火之後,只找到馬皇后和幾個太監的屍體,始終未找到朱允炆的屍體,由此可見,朱允炆並未在大火之中喪生,而是趁勢逃脫。

    第二,朱允炆失蹤以後,從來沒有露面,也沒有組織力量進行復國活動,證明朱允炆脫身後處於隱居狀態。

    朱棣篡位後,把尋找朱允炆作為重點政治任務。特別是在國內,全面搜尋朱允炆的行動一刻也沒有停下來。而重點是對福建沿海和雲南邊陲進行全面監控。但是,朱允炆就如同人間蒸發一樣,從此消失。

    朱允炆失蹤之後,作為篡權者朱棣,心有餘悸,生怕朱允炆逃走之後在支援勢力的幫助下復辟征討他,但是朱棣在位24年間,朱允炆也沒有任何組織復辟活動的蛛絲馬跡。從而證明了朱允炆脫身後,隻身生活,未與任何人聯絡。

    第三,朱允炆失蹤後幾十年杳無音信,明朝鄭和下西洋一共七次,尋找無果,證明朱允炆脫身後未與人往來,出家為僧的可能性極大。

    為了搜尋朱允炆的下落,朱棣派鄭和七次下西洋,名義上是交好東南亞各國,實際上是撒網尋找朱允炆,並透過明朝的強大國力向各個東南亞小國施壓,協助尋找,不得藏匿。由此說明朱棣懷疑朱允炆已經離開中國逃亡國外避難。朱棣在國內以強大的國家機器尋找未果,又派船隊以出訪名義尋找,可見尋找力度之大。朱允炆自此未能被找到,說明朱允炆未在平凡人家立足,而是出家為僧成為最大可能。元、明時期,寺廟和道觀經常成為朝廷打擊物件的藏匿之所,明太祖朱元璋也做過和尚,朱允炆作為朱元璋最喜歡的孫子前往寺廟躲避,應該是最佳選擇。

    第四,庸臣誤國、用人不當、眾臣背叛使朱允炆對國家失去希望,逃生後不再關注塵世。

    朱允炆在脫身後不再糾纏塵世,一心一意與僧寺為伴從他在位末期的表現上就能看出。朱棣的燕軍渡過長江後,南京告急。此時,備受朱允炆信任的谷王朱穗竟開啟城門投降燕軍。當初提出削蕃主張的齊泰、黃子澄本應該與朱允炆生死與共、同赴死難,但是這兩個小人卻率先逃跑。而最先提出支援朱允炆削蕃的解縉此時也投降朱棣去了。朱允炆經過一系列重臣的背叛,看破了人世間虛偽的關係,受此打擊,對塵世有了深刻的認識。

    朱允炆在削蕃問題上採納了齊泰、黃子澄的主張,沒想到這兩個人就是花架子,一介腐儒而已,明太祖朱元璋大殺開國功臣,臨終之時卻把齊泰、黃子澄這兩個庸臣作為託孤重臣。靖難之戰開始後,朱允炆任用“善守不善攻”的耿炳文,失敗後又換上了“敗仗將軍”李景隆北伐朱棣,而對具有軍事才能的鐵鉉不予任用,用人不當也是朱允炆失敗的重要原因。朱允炆對用人失策的懊悔也是他決定隱居山寺、與塵世絕緣的主要原因。

    第五,找不到朱允炆對朱棣稱帝的合法性具有有利因素。

    朱棣如此大費周章的尋找朱允炆,目的是為了殺害朱允炆,以絕後患,去除心病。如果找到朱允炆,朱棣必不敢明目張膽的加害,肯定要學習劉裕篡位後殺害晉恭帝司馬德文的方法,進行暗中下手。如此一來,他就會和劉裕、趙光義一樣得到一個不義的名聲。

    那麼找不到朱允炆正好符合朱棣篡位的政治意圖。朱棣大張旗鼓的尋找朱允炆,對朱允炆造成一種“政治恐慌”,朱允炆更不敢出來,造成朱允炆不知所蹤的絕好後果,正好由朱棣這一系來代替承襲大明正統。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在藩王裡實力最強,又具有繼承的身份,在朱允炆失蹤的情況下,代替朱標、朱允炆這一系,更具有合法性。

  • 14 # 浪漫星空81808118

    建文帝在朱棣功破皇宮之前自焚而死,朱棣為少些罵名編造謊言說他逃跑了,然後派人假意尋找,謊言說多了就變成真理,人們都想信了謊言。

  • 15 # 穿越社

    首先,朱棣應該沒找到建文帝朱允炆,如果找到的話,明史肯定會記載。

    關於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有各種各樣的傳說。前幾年讀過一本大理州文聯整理出版的《大理古佚書鈔》,裡面有關於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但是沒有得到史學界的公認。做為歷史愛好者,對裡面的記載頗感興趣。

    《大理古佚書鈔》是彙集整理明代《三迤隨筆》、《葉榆稗史》和《淮城夜話》三部著作。《三迤隨筆》的作者李浩,曾為太子侍讀,後編入定遠軍,是沐英隨身文職官員,平定雲南後擔任德勝驛千戶長,與平西侯沐英及其子沐晟等關係密切。《葉榆稗史》的作者張繼白是元朝時期大理總管府內臣,在明朝時期歸隱田園。張繼白與李浩是姻親,交往密切。《淮城夜語》作者李以恆,是李浩的第五代孫,嘉靖二十八年(1539)襲任天威徑鎮撫使。

    書中關於建文帝朱允炆的大概記載:建文帝在靖難之役後逃到雲南出家,找到世交平西侯沐晟,在沐晟、李浩及一幫僧道的幫助下,在雲南躲藏。當然朝廷也派人去搜尋朱允炆的下落,朱允炆一次次逃脫掉。朱允炆也曾到江南一帶拜會過舊臣,遊覽祖國的名山大川。

    書中記載的時間和雲南的地名也比較詳細,在雲南當地也有關於建文帝朱允炆的傳說,有興趣的話,可以到雲南去探聽關於建文帝的故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FPS類的遊戲你喜歡玩什麼?喜歡的原因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