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農人說
-
2 # 深藍醫生
這個問題,所指向的應該是核輻射,而並非單純的光輻射吧,二者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不過既然問題中提出,也簡單談幾句光輻射。
光輻射,按輻射波長及人眼的生理視覺效應可分成三部分:紫外輻射、可見光和紅外輻射。核武器爆炸後,如2萬噸當量核彈爆炸後,發光持續時間約2.4秒,其產生的溫度,各種波長的光輻射可使器材、建築物起火或熔化,使人員燒傷、致盲。但是,一切能遮擋光線的物體,都能減弱它的作用,所以白色和淺色的物體防護效果更好。
而核輻射就不同了。
核輻射,是原子核從一種結構或一種能量狀態轉變為另一種結構或另一種能量狀態過程總所釋放的微觀粒子流,可以引起物質的電離或激發,所以又稱為“電離輻射”。區別於電磁輻射的是,“電離輻射”能直接導致人體組織及細胞的損傷,DNA的斷裂,在不知不覺間,使人體遭受巨大的創傷。
核輻射透過電離作用損傷組織,導致受照射人員發生急性核輻射性損傷、慢性核輻射損傷、胚胎與胎兒的損傷等,其中血細胞、胃腸道上皮細胞和生殖細胞受輻射損傷最嚴重。
當短時輻射劑量低於100mSv時,對人體沒有危害,100-150mSv時,沒有疾病的感覺,但血液白細胞減少;1000-2000mSv時,輻射會導致輕微的放射線疾病,如疲勞、嘔吐、食慾減退,暫時性脫髮、紅細胞減少。2000-4000mSv時,人的骨髓和骨密度遭到破壞,紅細胞和白細胞極度減少,有內出血、嘔吐等症狀,大於4000mSv時,將直接導致死亡。
核輻射的長期危害,就是其生物效應和輻射累積效應對人員造成潛伏期危害,增加癌變、畸變、遺傳性病變的發生率,可以影響幾代人的健康。
一旦發生核輻射相關突發事件,就要立即採取相應的防護措施。
個人防護:
外照射的防護基本原則是“時間、距離和蔽護”,即儘量減少與放射源接觸的時間、儘量拉開與放射源的距離、利用建築物等快速進入隱蔽所。
內照射的防護,必要時穿相對嚴實的衣服,帶口罩和手套,飲用清潔水。來自汙染區的衣物立即更換,肥皂擦洗體表去汙,切忌注意避免損傷面板。
防護藥物的應用:輻射藥物的使用,必須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進行。因為針對不同種類的放射性核素,有不同的促排的藥物。如,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放射性物質主要為放射性131I洩漏並在空氣中擴散,事故後的第五天,日本核安全委員會建議從福島核電站20公里範圍內撤離的人員服用穩定碘治療。
-
3 # 核先生科普
核武器中最常被提到的就是原子彈,原子彈是利用不受控制的核反應能夠瞬間釋放大量能量的原理製作的炸彈,是利用核反應的光熱輻射、衝擊波和感生放射性造成殺傷和破壞作用,以及造成大面積放射性汙染,阻止對方軍事行動以達到戰略目的的大殺傷力武器。
原子彈的危害:原子彈依據殺傷性種類可以分為五類:光輻射、衝擊波、早期核輻射(即貫穿輻射)、電池脈衝輻射、放射性汙染。
光輻射又稱為熱輻射,是這五類傷害裡面最早出現的,在原子彈爆炸後的一秒內最長几秒內放出,原子彈之所以瞬間會放出大量能量,是因為核裂變中瞬發中子的放出的速度特別快,約在十的負十四次方秒內放出又會引起新的裂變繼續釋放能量,伴隨著巨大的能量放出會發出強烈的光,包括紫外線、可見光、紅外線,強烈的光不僅會使人視力受到傷害,嚴重的甚至會引起失明和面板灼傷。世界上最大的原子彈——5000萬噸TNT當量的大伊萬,在新地島引爆時熱輻射熱量極大,能使100公里外人受到三度燒傷,在270公里外的核試驗人員透過深色的護目鏡還能感覺到面板上熱辣辣的。
如何防護?看到爆炸閃光一瞬間,嚴禁拍照,不要有發朋友圈的想法,應該立刻轉頭,找就近的人防工程或者地鐵站躲藏,如果沒有找到低窪地勢先臥倒,背向引爆點,兩手保護頭部。隨著熱輻射來的就是衝擊波,衝擊波會對人造成擠壓傷害和對建築物造成嚴重損害,等幾十秒到1分鐘後這時衝擊波已經過去,要趕緊起來,躲避到室內,關閉門窗(如果是完整的),以防止隨之而來的放射性汙染。
-
4 # 放射科楊大夫
說起核武器,大家的腦海裡或許沒有一個非常明確的形象。但是說起原子彈,相信大家不會對它感到太陌生。從專業角度來分析的話,原子彈是利用核反應的光熱輻射、衝擊波和感生放射性等特殊的物質去造成重大的殺傷作用。一旦原子彈發生爆炸的話,將會在大面積範圍內造成嚴重的放射性汙染。
核爆炸光輻射是核爆炸的重要特徵,爆炸產生的高溫高壓火球以光的形式向外輻射熱量。核爆炸光輻射的特點核爆炸光輻射產生於爆炸早期。核爆炸時,首先出現強烈的閃光,形成核爆炸的第一個訊號及高溫高壓的火球。隨著火球的膨脹和向外擴充套件,不斷向外發射紫外(波長小於0.4μm)、可見光(波長從0.4μm~0.8μm)和紅外(波長大於0.8μm)波段組成的輻射能流,並在核爆火球發展的3個階段(輻射擴張、衝擊波擴張和復燃冷卻)產生2個特有的光輻射脈衝波形。
光輻射可引起體表面板、粘膜等燒傷,稱為直接燒傷或光輻射燒傷。在光輻射作用下,建築物、工事和服裝等著火引起人體燒傷,稱為間接燒傷或火焰燒傷。
光輻射的殺傷破壞主要取決於光衝量的大小。它的主要作用是著火燃燒,對人員的不同燒傷等級的參考距離見圖。燒傷分三度四等:一度只傷表皮;二度傷及整個表皮及真皮層;三度傷及面板全層以至皮下組織。
一等為輕度燒傷–––二度燒傷面積10%以下;二等為中度燒傷–––二度燒傷面積10~20%,或三度燒傷面積在5%以下;三等為重度燒傷–––二度燒傷面積20~50%,或三度燒傷面積在5~30%之間;四等為極重度燒傷–––二度燒傷面積在50%以上,或三度燒傷面積在30%以上。
光輻射在對人員的燒傷範圍內都可能引起房屋、莊稼著火燃燒,從而加重破壞效應。
人眼最容易受光輻射傷害,即便是1萬噸TNT當量的核爆炸,視網膜不受損傷的安全距離大於50公里,閃光盲安全距離大於100公里。
對核爆炸危害的防護方法
利用人防工程人防工程能在一定程度上防護核化生武器襲擊的各種殺傷因素,適合各類人員掩蔽。只要不直接命中,人員在工程內是安全的。因此,對核襲擊最好的防護方法,是在人防部門的組織下提前進入人防工程。
室內防護措施為減輕核爆炸對建築物的破壞,城市轉入戰爭狀態後,室內人員預先應準備好隨時可能的停水、停電、停燃氣。要關好門窗、並提前在窗玻璃上貼好密封條,堵住孔口,密封食品和飲水。
密封食品和飲水當發現核爆炸後,應避開玻璃門窗和易燃易爆物,立即在桌下或床下跪趴,或者在牆的內拐角或牆根處臥倒,也可以在較小的房間或門框處躲避,以防止衝擊波到達時引起間接傷害(如圖四)。
室內防護動作要領核襲擊後,如果房間的密閉性沒有受損,應儘量呆在室內,等待救援人員的救助。千萬不要到處亂跑。如果房間的密閉性已受損,應包裹一些沒有受到沾染的食物和水,儘快離開。
室外防護措施對來不及進入人防工程或其他掩蔽場所的室外人員,發現核爆炸閃光後,應立即就近利用地形地物進行防護。其動作要領是:立即背向閃光臥倒,同時,應半張嘴、閉眼、收腹,雙手交叉墊於胸下,兩肘前伸,臉部儘量夾於兩臂之間,雙腿伸直併攏,暫時停止呼吸直至熱空氣透過。就近利用地形地物,如土丘、矮牆、花壇等防護,可橫向爆心臥倒。也可利用溝、坑、渠等地形防護,方法是立即躍入坑內,採用跪、坐或臥等姿勢,雙手掩耳,閉眼、閉口暫停呼吸。防護時應避開高大建築物、高壓電線及易燃易爆物。
對放射性煙雲沉降的防護核爆炸後,為防止放射性煙雲沉降時隨呼吸道進入人體內或降落到面板上,室外人員要及時找一些方便材料進行防護。如紮好領口、袖口、褲口;用口罩、溼毛巾等捂住口鼻;披上雨衣或塑膠布;脖子上圍上毛巾等,按救援人員的指揮行動。如果當時沒有人組織指揮,應先觀察風向和核爆炸煙雲移動情況,儘量選擇上風或側風方向,以最快的速度及早撤出沾染地域或就近進入人防工程內掩蔽。在撤離過程中,應儘量減少與汙染的地面、物體接觸,避免揚起灰塵,儘量不喝水、進食,以免發生內照射。
-
5 # 時空通訊
核武器爆炸後,主要會產生五種危害,即光輻射、衝擊波、早期核輻射、核電磁脈衝、放射性汙染等效應對人體和物體殺傷和破壞。前四種發生迅速,暴炸後再幾十秒的時間內就完成了破壞,後者能持續幾十天甚至更長時間。
光輻射是核彈爆炸後第一波衝擊,最早以光速傳播,主要是可見光和紅外線,能燒傷人的眼睛和面板,並使物體燃燒,引起火災。光輻射,也叫熱輻射,比射到地球上的太Sunny要強千萬倍,它以直線傳播,作用時間只有8~15秒鐘,能瞬間汽化或燒焦人體,造成燒傷,導致暫時甚至永久失明,引起大面積火災。
光輻射作用時間雖短,但破壞力很大,尤其是距離爆心很近的地方,受到的危害無法避免。對於光輻射的預防有早期預防和臨時預防兩種辦法。早期預防就是可預見性的防護,在預知可能的核爆炸侵害前,儘快躲入按照防核等級修建的防護設施,如果在適當的距離內,可避過一劫。
到了臨時發生核爆空曠處無處躲避時,可利用任何掩體,突起物,頭朝爆心方向迅速臥倒;如果沒有任何遮擋物,應背向爆心迅速臥倒。臥倒方式:手心向下交叉護在胸下,收腹閉眼嘴巴張開,兩肘前伸,頭自然下壓於兩臂之間,兩腿伸直併攏,暫時憋氣。人員臥倒後,能減少衝擊波迎風面積;閉眼、遮臉、壓手、頭部下壓,能減少光輻射的燒傷。身邊有任何遮蓋物把它遮蓋在身上,白色物體更好,以減輕暴露軀體的傷害。就是離得較遠,也不要好奇觀望,眼鏡直視暴炸方向。因為人眼最容易受到光輻射傷害,即使1萬噸tnt當量的核爆炸,視網膜不受損的安全距離也在50千米,閃光致盲的安全距離大於100公里。
核爆炸是一個對人類威脅最大的武器,如果不限制發展和限制使用,很可能最終會毀滅製造它們的人類。所以,愛好和平的人們都應該反對核武器的實驗和製造,並推動世界核裁軍和核武器的銷燬程序,使人類不要被自己所摧毀。
回覆列表
核武器爆炸後的光輻射會對人體造成哪些傷害?這些傷害能否預防?
核武器常識及其防護
一、核武器的定義核武器是利用核反應瞬間放出的巨大能量起殺傷破壞作用的武器。按結構原理,可分為原子彈、氫彈和特殊效能核武器;按作戰使用範圍,分為戰略核武器和戰術核武器;按配用的武器,分為核導彈、核炸彈、核炮彈、核地雷、核魚雷和核深水炸彈。核武器包括核彈頭、彈頭運載工具和其他部分。一般說的原子彈、氫彈是指彈頭部分。運載工具是用來發射或投射核彈頭的工具,有導彈、火箭、飛機、火炮、潛艇、魚雷等。核武器的射程和命中精度與運載工具有關。
應對核武器襲擊的防護用品。
二、核武器的特點殺傷破壞因素多、程度重、範圍廣、時間長。
三、核武器的爆炸方式及外觀景象核武器可用導彈、火箭、火炮、飛機、艦艇等運載工具發射、投擲,還可製成地雷、魚雷使用。其爆炸方式有空中爆炸、地面(水面)爆炸、地下(水下)爆炸幾種。不同的爆炸方式,殺傷破壞效果不同,外觀景象也不同。一般是依次出現閃光、火球、塵柱、蘑菇狀煙雲,並在一定範圍內能聽到巨大的響聲。
四、核武器威力的表述單位核武器威力用“TNT當量”(簡稱“當量”)來表述。TNT當量是指核武器爆炸時所釋放的能量相當於多少噸TNT炸藥爆炸時所釋放的能量。
五、核武器的殺傷破壞因素核武器爆炸後,能產生五種殺傷破壞因素:光輻射、衝擊波、早期核輻射、核電磁脈衝、放射汙染。前四種殺傷破壞因素一般只出現在爆炸後幾十秒鐘時間內,因此統稱為瞬時殺傷破壞因素。放射性汙染持續的時間較長,可持續幾天或更長時間,稱緩效殺傷破壞因素。
五種殺傷破壞因素在能量中所佔的比例分別為:衝擊波約佔50%,光輻射約佔35%,放射性汙染約佔10%,早期核輻射約佔5%,核電磁脈衝所佔比例很小,可忽略不計。
(一)光輻射
光輻射(又稱熱輻射)是爆炸後1秒至10秒時間內的閃光及幾千萬攝氏度以上的高溫火球輻射出來的強光和熱,其殺傷破壞因素包括“燒”“爆”。光輻射直接照射無隱蔽的人員會造成燒傷。如果用眼睛看核爆炸的火球,會產生閃光盲或造成眼底燒傷,在爆炸中附近人員吸入被光輻射加熱的空氣,會造成呼吸道燒傷。光輻射能引起大面積火災,引燃、引爆其他易燃易爆物,同時造成人員的間接傷害。
(二)衝擊波
衝擊波是核爆炸時(幾十秒種內),高溫高壓火球猛烈膨脹壓縮周圍空氣而形成的高速高溫高壓氣浪。它對人員、物體能夠造成擠壓、拋擲作用。擠壓作用造成嚴重內傷,如肺、胃、肝、脾等出血;拋擲作用造成外傷,如皮肉撕裂和骨折。衝擊波可造成建築物倒塌,磚瓦拋擲造成人員間接傷害及堵塞交通。
(三)早期核輻射
早期核輻射(又稱貫穿輻射),是核武器所特有的一種殺傷破壞因素。早期核輻射是核爆炸最初十幾秒種內放射出來的人眼看不見的射線,作用於人體時無特殊感覺,能破壞人的組織細胞,使人得急性放射病。早期核輻射會使光學玻璃變暗、膠捲曝光、化學藥品失效,並能影響電子儀器效能。
(四)核電磁脈衝
核電磁脈衝是核爆炸瞬間產生的一種強電磁波。其作用半徑可達幾千千米,對人員沒有直接的殺傷力作用,但能消除計算機上儲存的資訊,使自動控制系統失靈,家用電器受到干擾和破壞。
(五)放射性沾染
放射性沾染是核爆炸後,從蘑菇狀煙雲中散落下來的放射性物質。它像塵埃一樣,隨風漂移,逐漸沉降,使爆心周圍和下風方向地區的物體、空氣和地面等受到沾染,並形成不同程度的放射性沾染區。
放射沾染的程度和分佈情況與天氣、地形、爆炸方式有關。
地面爆炸時,地面沾染嚴重,範圍大,作用時間長,對人員行動影響大。空氣爆炸時,地面沾染輕,範圍小,作用時間短,對人員行動影響小,甚至可能沒有影響。
風速大、風向不穩定,沾染範圍就大。下雨下雪,放射性灰塵可隨雨雪迅速沉降,加重地面沾染。
山谷、凹地、有植物的地面易滯留放射性灰塵,可加重地面沾染。
放射性沾染透過射線起殺傷破壞力作用,作用時間比早期核輻射要長,在沾染較嚴重的地區,通常在幾個月以上。
放射性灰塵的沉降,會造成三種傷害:當放射沾染隨空氣、水、食物透過呼吸道、消化道和傷口進入人體時,可引起內照射損傷;人員處在被沾染的環境中,人體周圍被沾染的物體向人體發出的射線會造成外照射損傷;面板落上放射性灰塵,或接觸沾染嚴重的物體會引起面板灼傷。
六、核武器的防護一旦發現爆炸閃光、煙霧聚起,遭遇核武器襲擊時,室內室外人員必須在殺傷破壞因素到達之前,迅速準確地做完防護動作,以求生存機會。那麼,什麼樣的防護動作才是迅速、準確、有效的呢?
(一)室外人員防護原則和方法
室外人員應從防護較嚴重的瞬時殺傷因素著眼,防護的原則是減少暴露表面,爭取重型屏障、重點保護頭部、減少碎片殺傷。
正確的方法是:發現爆炸閃光,應忌看火球,迅速進入各種人防工程防護,並不要隨意進出或走動,來不及進入人防工程時,迅速(2秒內)利用三五步內的地形物就地臥倒。遇到較大的地形物,橫向臥倒;地形地物較小時,面向爆心臥倒;無地形地物可利用時,背向爆心臥倒。
核爆時,如果身邊有江河、湖泊或池塘,應立即潛入水中防護。有條件的情況下,儘可能利用淺色衣物覆蓋身體,尤其是面板暴露部位。利用地形地物進行防護時應注意:必須利用地形地物背向爆心的一側,儘量利用堅固、穩定的地形地物,避開易倒塌、易燃燒、易爆炸的物體,以免間接傷害。
(二)室內人員防護原則和方法
室內人員防戶原則是:利用堅固的建築部位和傢俱,減少暴露,設定屏障,保護重點部位,減少碎片殺傷。
正確的方法是:發現閃光後應立即利用牆角臥倒,最好在靠近牆角的桌下或床下臥倒。應避免開門窗和易燃易爆物,以免玻璃碎片使人員擊傷或造成其他間接傷害。衝擊波過後,應立即抖落身上的塵土,迅速進入人防工程進行防護。若沒有人防工程,也可以進入衝擊波襲擊後未倒塌的建築內,關閉門窗,防止放射性灰塵進入室內。
(三)在放射性沾染區的人員防護方法
人員在沾染區行動時,應做好個人防護:戴口罩或面具、扎三口(領口、袖口、褲腳口)、穿雨衣或斗篷、戴手套、穿雨靴;不要隨便接觸沾染物品,不要坐臥和脫下防護器材;嚴禁在沾染區吃東西、吸菸和飲水。
行進時,應按照專業人員設定的標誌,避開沾染程度較高的地域。應選擇路面結實、街道較寬的背風牆側行。人與人之間要保持適當距離,腳步要輕,儘量減少灰塵揚起,快速行進,儘量縮短在沾染區的時間。
乘車時,除應做好個人防護外,要關閉車窗,蓋嚴棚布,加大車距,車上人員不要隨便下車,上下車要儘量不接觸車輪和擋泥板。
(四)在安全區轉移人員的防護方法
轉移安全區的人員,要有計劃,有組織地採取多種措施,消除身上的沾染。例如:人員應側風站立,人與人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將服裝一件一件的脫下消除,消除後,有順序地放在上風方向。對服裝消除的方法通常有拍打法、掃除法、抖拂法、洗滌法。
人員面板受沾染用毛巾或紗布擦拭。擦拭時應從上到下,順著一個方向進行。擦一次,將毛巾翻疊一次,防止已消除部位重新沾染。誤食了沾染食物和水,可採取催吐、洗胃、多喝水、利尿法排出,有條件時,可按照醫生要求服吸附劑、緩瀉劑加快放射性物體排出。
七、核事故的防護(一)掩蔽。有重大事故發生時,一般人員應立即停止戶外活動,迅速進入室內或地下室。要關閉門窗,堵住通風孔,防止放射性物質進入室內。
(二)交通管制。禁止人員、車輛進入危險區,防止放射性物質在更大範圍內擴散。(三)服用碘片。在必要時,政府會向市民發放碘片,以防止和消除放射性物質對人體的損害。(四)臨時疏散人員。這是放射性物質在本地區超過一定程度時所採取的極端措施,市民應在統一安排下,有組織、有秩序地撤離到安全區。(五)做好個人防護。外出時要戴好口罩、風鏡、帽子、面紗巾,紮好領口、袖口和褲腳口,以免暴露部位和空隙處遭受汙染。(六)做好食品和飲用水的管理工作。在還未受到汙染時,及時把堆放在室外的糧食、蔬菜、水果等食品收藏到室內,水井用塑膠布等包住井口後再加蓋。對可能受到汙染的食品和飲用水不能隨便食用,須經衛生監測部門檢測,並經清洗、存放及其他方法處理合格後才能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