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希瑞多
-
2 # 青山故壘
《說文解字》中講:“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首句便表明的歷史是記事,也就是記錄過去發生的故事,而“又”字指手,“中”字是“冊”的省體,即簡冊,清代文學家吳大潡說:“史,象手持簡形。”
由此我們可以推斷,“史”的初義,是古代記事之官吏,也就是記錄歷史的官員。因此,從狹義上說,歷史其實就是過去的人在記錄故事,但是這些故事具有更大的特殊性,缺並不是說不清的。
劍橋大學的愛德華.H.卡爾曾經問過:“歷史是對過去事件的檢視,還是過去事件的本身。”對於這個問題,我們需要深刻的去討論,我們研究歷史,究竟是對歷史事件也就是歷史故事感興趣,還是對歷史上的一些發展規律,人生準則,個人風韻,思想啟發而不斷地發展著自己的好奇心。
我們可以問自己一個問題,歷史如果僅僅是單純的事件,那我們研究歷史還有什麼意義?也只是滿足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像如今的各種小故事,小笑話,就不需要再去細細斟酌和深入研究了。
李世民講:“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
然後我們可以舉一些例子:
秦始皇時期,在郡縣制和分封制之間而爭論不休,各方文臣都說出了自己的看法,最終採用了郡縣制,是因為分封制導致的混亂局面已經成為了警鐘,人們不想再去重蹈覆轍,演示周代的失敗。這件事表明,借鑑歷史,還對社會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諸葛亮出師北伐,寫下情意深重的《出師表》,盡顯忠誠,出師表中說:“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諸葛亮以漢朝末期的朝廷政權做借鑑,告誡劉禪要親賢臣,遠小人,按照歷史發展的規律來看,諸葛亮此言是及其正確的朱元璋以過去為借鑑,改革了自隋唐以來不斷延續的三省六部制,他以過去丞相把握實際權力的事件為借鑑,以“胡惟庸案”為藉口,斬殺功臣,毅然廢除了丞相。雖然在後來我們看朱元璋此舉過於殘忍,可是他此番作為缺對穩固大明江山而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由此,我們可以知道,歷史是過去發生的故事,但是其特殊性在於,我們可以從中而認知規律,懂得道理,學習品德,感受情感。至於歷史是否能夠說清楚,其實我們很早就已經在完成這個使命了。從《史記》開始到後來二十四史的通史撰寫中,我們能夠看到,他們都在努力的去把事件講述的更加真實,更加客觀,更加詳細。如果按照歷史的定義來說,歷史僅僅是過去發生的故事,那麼是能夠講清楚的。但有了時間的跨越之後,很多撰史的作者與所寫朝代已經隔了很長的時間,那麼在歷史故事的編撰上,是一定會有偏差的。
另外,歷史是關於人的故事,而每個人在歷史上的立場也會有不同,所以每個人對每個歷史事件的看法和評論會有所不同,所以,歷史無論怎麼講,都不可能去完完全全的還原其本來的面貌。我們能做的,僅僅是依靠自己的推斷,認知,感受而不斷的靠近真實,靠近客觀。
-
3 # 草竹道人
可以這麼理解,今天所有發生的事情,在明天看來都是“歷史”。
所以,歷史是一個宏觀的大概念,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人會說“歷史是說不清的故事”。就好比我們常說的中國古代史,二十四史(或二十五史),這也僅僅是一部分正史,其實在這之外,還有數量和規模相當龐大的野史。
對於正史和野史的劃分,其實簡單的說就是官方記載和民間傳說的劃分,在真正的文化價值和歷史意義上,正史可能被認為是比較準確客觀的表現歷史上某一時期的某一事件,但是事實證明,即便是流傳至今的《二十四史》,也是存在很多紕漏和杜撰的嫌疑,畢竟這些史書都是由當朝史官對於前朝文獻的整理,難免有褒揚當朝貶低舊朝的嫌疑。而野史就是完全不同的狀態,可以說有些記載的存在有一定歷史根據,也有些記載是完全捏造或杜撰,野史的傳播主要存在於民間的口口相傳或者是小說戲劇的藝術形式,所以很大程度存在對歷史事件的加工創造。
如此一來,把歷史題材作為一種文藝創作納入故事中,那麼規模就太龐大了。
就像我們至今還沒有被認定的第二十五史的《清史稿》,理論上還不能納入正史,為什麼!?因為這只是清朝遺老們撰寫的清史大綱,裡面有不少內容和史料並沒有完全考證,而作為整個清朝的歷史,《清史稿》的記載也是遠遠不夠全面的,所以清朝雖然已經滅亡百餘年,缺至今未能推出一部代表正史的《清史》史書,這也可以間接的說明“歷史是說不清的故事”!
-
4 # 伊人素素
歷史是一面鏡子,它照亮現實,也照亮未來。我們可以從歷史中找經驗,看未來。歷史的確是說不清的故事,因為我們不是當事人,我們只是用後人的角度去評價以前的人和事。這帶有客觀的意念。
-
5 # 問山聽水
記得小時候看《劉羅鍋》,主題曲中唱到“故事裡的事,說是就是不是也是,說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
聽起來很拗口,但從中能領會到,歷史上很多事說不清楚。真相,猶如戴紗少女,誘人揭開。
愛好歷史的朋友們,腦海中應該有很多歷史上真偽難辨的事。如,秦始皇到底是誰的兒子?
如,朱棣奪權後,朱允炆到底下落如何?
又如,雍正繼位是否為篡改康熙遺詔的結果?
史學家在考證、小說在演繹,成了後人街頭巷尾議論的故事。
網上搜索“秦始皇生父”這個關鍵詞,有183萬條結果,但他真正的生父是誰,甚至嬴政本人也不知道,我想只有趙姬自己知道,如果卻非秦國後裔,趙姬是死都不會說的。
歷史上也有很多是非難辨的事。商鞅進行變法,奠定秦國後續統一六國的基業。
但歷史評價卻不一樣。
班固:“孝公用商君,制轅田,開仟伯,東雄諸侯”。
賈誼:“商君違禮義,棄倫理“。
對待這些問題,應用辯證的方法去看問題。哲學上講,沒有絕對的正確和錯誤,福兮禍所依。
讀歷史不僅僅是讀一段故事,是背後蘊含的哲理,才能借古鑑今,用這些說不清的歷史,去解決今天看得見的問題。 -
6 # 藝文雜記
歷史就是歷史,說不清的事,最多是公論
只所以稱為歷史,就是不能親歷的過去。不是親眼所見,親耳所聽,親身所經歷的事情,肯定會有爭議,多是說不清的。即使是說的清,也只是公論或公認,大多數人認同而已,不一定真實發生的就是那樣,甚至與事實相去甚遠。但是反正誰也不清楚到底發生了什麼,也是認了。
即使有親歷者的記載,是否客觀?即使是有親歷者記錄下來了當時發生的事情,親歷者是否只是看到,而不知道事情的背景,所以記下的只是表相,而非根本。親歷者記錄的全面不全面?親歷者是不是客觀的記錄了當時發生的事情?親歷者記錄的事情,是不是被後人修改過了?史官筆下的東西,就真的可信嗎?欽定史書是不是更說不清?這些都是說不清的事情,所以歷史就是說不清的。
影像能客觀記錄,但人心難記錄或許有人說,現代有了影片記錄,是不是以後回看這段歷史就說的清了。其實也不然,攝像頭記錄的只是發生的情形,原因多在人的內心,所謂人心叵測,影像是很難記下來了。影像記錄全了沒有?影像記錄倒是客觀,但有沒有被人刻意剪輯過?
所以,只要是歷史,自己不能親歷的,就是說不清的。說的太清的事情,也就沒有吸引力了,自己親歷的日常是最能夠說的清的,但是人們誰會在意;反而等到忘記的差不多的時候,再回來尋找有價值的回憶。
可能說的極端了些,雖然歷史說不清,但也是給我們留下了很多過去發生事情的線索,也留下了過去發生的美好故事,有這些就夠了。享受歷史,不較真。
-
7 # 用詩品史
華夏文明上下五千年,歷史的長河滾滾向前,有人有故事才有歷史,人類在書寫著歷史,從歷史中來又續寫著歷史,歷史的畫卷充滿著悲歡離合,有正史有野史,有血的教訓也有心的感悟,成也罷敗也罷,好也罷壞也罷哪裡說得清?正所謂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
8 # 小兵T34
題主問的這個問題,個人理解就是想問歷史是不是完全真實?會不會弄虛作假?
先跟大家講一個《左傳》裡的故事,說是春秋時的齊莊公,也就是春秋五霸當中齊桓公前面的那個國君,個人能力那是非常強,由於他的工作出色,也為後來的齊國稱霸奠定了很好的基礎。但就是這樣工作中的一個好王,生活中卻是一個私德有虧的人,他有一個最大的毛病就是“好色",有人說古代君王好色不是很正常嗎?後宮佳麗三千嚯嚯去唄,其實不是這樣,這位齊莊公不僅在家好色,更喜歡到外面偷獵。偶然的一個機會,他看到手下上大夫崔杼的妻子棠姜長的特別漂亮,按理說作為人君,勾引自己手下臣子的老婆,那是要被人所不齒的,但是這位齊莊公精蟲上腦,不但置這些倫理綱常於不顧,反而倚仗權勢強迫崔妻就範,還常常乘著崔大人不在家時偷入崔府和崔妻約會。有一次齊莊公正和崔妻在崔府開心時,侍女跑進來說崔杼突然提前回來了,這可怎麼辦呢?千萬別為齊莊公擔心,人家早就為自己在後門預留了退路,只是撤退時忙中出亂,把崔大人的一頂漂亮的綠帽子給帶走了。按說齊莊公回來發現後要麼就想法給崔妻捎回去,要麼就直接銷燬了,可不知齊莊公咋想的,不但沒有這樣做,反而把綠帽子賞給了另外的一個大臣,(可能也是炫耀的心理吧),這位大臣一看是君王賞的,自然是倍加珍惜,每天除了上朝開早會,其他時間出門幾乎都要帶著它,這就是民間“綠帽子"的來由。再說這崔杼,看到別的大臣戴著自己的綠帽子到處亂炫,心裡自然生疑,旁敲側擊一打聽,大概也就明白了七八分,回到家裡給老婆一頓暴揍,崔妻捱不過去只好將實情招了,崔杼聽後心中黯然,思量過後,逼著崔妻定下了一個報復的計劃。這一天,崔妻託人帶信給莊公,說崔杼和朋友到遠處打獵去了,莊公一聽高興壞了,放下手頭所有的事,一頭就奔著崔府來了,結果一進崔府就後悔了,被崔杼和手下的十幾個家人一頓胖揍,也不知是故意的還是失了手,總之莊公是一命嗚呼了。打死了君王這還了得?在封建社會里,無論哪朝哪代,“弒君"都是滔天大罪,是要滿門抄斬的,但崔杼並不慌張,因為他是上大夫,君王死了後,他做主立了莊公同父弄母的兄弟為王,因為擁戴有功,他不但沒事,反而理所當然地監理起所有國政,成了位高權重的攝政大臣。雖然說崔杼暫時沒事,但已經發生的事卻在那明擺著,一件是"通姦",一件是“弒君",都是涉及到君王和重臣的熱點醜聞,處理不好的話,不僅有損皇室顏面,而且會給崔氏一族後來的安全留下隱患,怎麼辦呢?崔大人攪盡腦汁,耗費了無數的腦細胞,終於想到了一個好辦法,讓負責記載史實的史官太史伯把歷史改了,把莊公因通姦被大臣殺死改成暴病而亡,本想著自己權勢滔天,讓史官改史還不是小菜一碟,沒可承想把事一說,太史伯二話不說,在竹簡直接寫上“某年某月某日,崔杼弒君”,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秉筆直書",這可把崔杼氣壞了,一根筋到底了,綁到外面殺了,不識抬舉的東西,你不寫,有人寫。
故事講到這才到了正題,也算是進入了高潮,大家可能不瞭解,古代這個史官是家族傳承的,也就是說被太史他們家承包了,別人不能寫,就是寫也不能算數,沒辦法,老大太史伯殺了,崔杼只得把老二太史仲召來,一番好言,無奈和哥哥一樣說不通,崔杼一怒之下把老二也殺了,把老三太史叔再召來,還是在竹簡上直書4個字“崔杼弒君",崔大人有點崩潰了,殺,只剩下最後一個老四太史季了,崔杼說:“汝三兄皆死,汝獨不愛性命呼?如改其語,當免汝"。(你的三個哥哥都已經死了,你難道不想活嗎?如果把史實改了,你就可以活命。
季曰:“據事直書,史氏之職也,失職而生,不如死,某即不書,天下必有書之者,某是以不愛其死,惟相國裁之”!(根據事實記載是史官的責任,如果失職而活著,還不如死去,即便是我不寫,還有其他人去寫,不能聽您的話,您隨便吧!事情到了這個份上,崔大人只能一聲嘆息,隨便你們寫吧!
寫了這麼多,主要還是想說,古人在撰寫歷史事實時還是非常認真嚴謹的,但是,這是不是就可以把正史中的所有記載都看成是真的呢?我看也不盡然,因為凡事總有兩面性,畢竟不是所有的史官都能像太史兄弟那樣不畏權貴,將生死置之度外。至於有些歷史上的難點、疑案,不要說是普通吃瓜群眾,就算是著名的學者專家也是眾說紛紜,只能是霧裡看花、姑妄聽之吧!
-
9 # 閒看秋風999
歷史,不過是“選擇性的遺忘”;換言之,不是“說不清的故事”,而是有意將歷史變得“說不清楚、道不明白”——有的事兒可以說,有的事兒卻是說不得的!
遠的不說,就拿現代國家的歷史(過去發生的事)來說吧;以美國的9/11事件為例;美國的國家檔案館中就保留著大量的秘密檔案;
不過這些檔案被分成了各種級別的保密等級;有的規定解密期限為五年,有的是十年;時間長的檔案,其保密期為五十年!
那麼,如果五十年後,人們就可以看到歷史“真相”來嗎?不一定。過了五十年後,即使這些檔案解密,仍然會有不少內容是經過“技術處理”(馬賽克或者缺頁)的;比如當年美國總統肯尼迪遇刺一案,至今都有一筆“糊塗賬”!
造成這樣後果的重要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美國的兩黨政治——如果對自己不利的檔案,往往不會全部公佈;如果可以讓對手喲有所顧忌的內容,國會多數黨就會“如實”公開;
比如,涉及到“通俄門”的穆勒調查檔案,美國參議院(由共和黨控制)就沒有全文公開,甚至就連民主黨的眾議院議長佩洛西都無權看到全文!
如果再將時鐘倒播回二戰前夕,美國總統羅斯福究竟對日本偷襲珍珠港是否知情,直到現在,美國的史學家們仍然還是眾口不一;美國究竟是“主動”還是“被動”參加二戰,誰都說不清楚。
也許,正因為歷史有著如此的朦朧感以及神秘感才是她的魅力所在;歷史,都是受到現實社會的政治因素所左右的——不是說不清楚,而是有意為之。
-
10 # 善良才是自己的風水
歷史,是人類對過去的事件和行動系統的記錄詮釋以及研究!既然是人為的東西,那麼說歷史是說不清的故事也是非常有說服力的!但是如果用現代科技手段進行解釋(比如區塊鏈技術),那麼,真相只有一個!他就能說得清,分的明!只是人類科技和文明尚未達到那種層次而已!下面從正反兩面詳細回答歷史是否真的是說不清的故事!
1 歷史是說不清的故事,我非常認同!現有書籍記載未必全是真相!明朝方孝孺被誅十族案,可以比較客觀的說明這個問題!燕王朱棣成功奪取政權後,第一件要辦的就是為自己證“名”!最少是其合法化!當時他就提出讓方孝孺為其起草即位詔書!朱棣說到,我只是打算想要效仿周公輔佐成王而已!方孝孺問:周成王在哪裡?朱棣答:自焚而死!方問:為何不立成王的兒子?朱答:國家有賴於成年的君王!方問:為何不立成王的弟弟?朱答:這些都是我的家事!方無語,無所畏懼的拒絕了起草詔書的事!朱棣怒!遂殺之,並誅十族!這件事告訴我們,歷史大有無畏之人,但也不缺少怕死之人!那麼歷史長河中有多少是真,多少是假呢?它可不就是講不清的故事罷了!
2 歷史就是歷史,真相只有一個!這個是事實,不容辯解!現在的科技發達程度還遠遠達不到還原歷史真相的水平!可是,誰又能保證以後的幾百幾千年做不到呢?一旦科技發展到那一步,那麼就能還原歷史的所有事,它就不再是一部說不清的故事了!!
正史,野史,小說,演義等等,需要用懷疑的精神去學習!因為所有現存的人,事,物!只要存在就有存在的道理!如果違反自然規則,一定會被大自然淘汰!所以全面的看待歷史(正反面)會更客觀!再者,讀史非讀字,要通其意!懂得道理後,會對我們自身遇到並需要解決的問題有很好的幫助!至於是否能說清,就交給專家們解決吧!
-
11 # 大鵬展翅說膠帶故事
歷史就是歷史;故事就是故事!有人把故事寫進歷史;有人把歷史寫進故事!當慶餘年去年火爆的時候;其實就是一個穿越時空的劇情;但是裡面的情節曲折;故事引人遐想無限;如果不把歷史寫進一點引入故事;或許故事會顯得很空洞無力!當三囯的歷史人物形象原來就是被史記記載而記錄了歷史的時候;所有的影視作品如果不加入一點故事情節;可能會少去很多的吸引力!
耶穌受難被釘十字架後;被無數的崇拜敬仰;虔誠的信徒不計其數;而反對者以及質疑者也一直在發現耶穌的真實歷史;有人覺得耶穌是有後代留下的;並且引入了很多的證據;說是許多的作品當中都有痕跡;比如:“達芬奇密碼;”“最後的晚餐”以及“蒙娜麗莎的微笑”!這些作品已經成為了文藝的經典;藝術品的最高價值;那麼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不同的聲音呢?無非就是想證明耶穌不是神;更不是神話;他也是正常的人!而他虔誠的信徒們肯定不願承認和相信;他們一定相信耶酥是神!那麼到底歷史是什麼?這裡面什麼是故事?什麼又是歷史呢?有人說勝利者是可以改寫歷史的,但是如果歷史能被輕易改寫;那還算什麼歷史呢?
也許一切都是故事;或許一切都是歷史!
有故事的歷史才完整;有歷史的故事才精彩!
-
12 # 鯤鵬加風
要說了解歷史,有兩本書書不得不說:編年體的《資治通鑑》和紀傳體的《史記》,這兩本書我都看過,但都沒看完。比較輕鬆一點的就是看《百家講壇》,裡頭易中天說三國,我印象較深,還有就是一個說漢朝的老師講的比較好。你看我也是在說自己的一段歷史,遇到這種不詳盡的地方怎麼辦呢?司馬光和太史公也只能多方查證。但有的查得到,有的查不到,這就出現歷史模糊的地方。說不清主要有下面幾種原因:
1、記載的文字太少,沒辦法瞭解全相。大家如果看過兩本偉大的史書,你會發現年代越久遠記載的文字越少,連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也就一兩行字。字數越少內涵越大,這裡有想象的空間就大了;
2、史書都是人記載的,而人是有喜怒哀樂。在編寫史書的時候,除了編寫者的心情對歷史記錄產生影響外,編寫者對歷史人物的喜惡也會對歷史產生影響。我們都知道,皇帝的一言一行甚至連臨幸都有史官記載,但皇帝下令說哪一段不記錄我想史官也只能遵從;
3、有些史書之間就有衝突,連《資治通鑑》和《史記》都未能倖免,到底誰更貼近史實,還要藉助其他的史書,不僅正史要查閱,又是野史也要拿來佐證。就拿三國來說,正史大家都說是《三國志》,而人們津津樂道的卻是《三國演義》。曹操是忠是奸大家現在也不清楚。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這句話是不是唐太宗說的不是最重要的,“知興替”才是最重要的。歷史的真相也不是最重要的,歷史留下來的文明瑰寶才是最重要的。
回覆列表
說不清,歷史是很複雜的,我們想要了解歷史,只能透過一些相關書籍與資料,每個都有自己的理解,所以在說法上也各有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