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東東歷史

    謝安阻止桓溫稱帝的時候,桓溫都快不行了。歲數到了。快死掉了。謝安最大的功績不是阻止了桓溫,而是阻止了前秦。

    謝安絕對一牛人,而且懂變通。在打敗前秦之後,後面還根據各方勢力的變化,還幫助過前秦苻堅。

  • 2 # 酉長夫人

    雖說歷史不能假設,但我們還是有足夠的理由相信,如果沒有謝安的巧妙周旋,權臣桓溫必將篡奪晉朝江山、自立為帝。事情還得從桓溫第三次北伐開始說起。

    作為東晉統帥, 桓溫一直對北伐這事很熱衷,成天唸叨著要領兵出門,拿下北方,制定的方案沒有上千條也有幾百條。

    可惜,東晉政府的精英們很淡定,上至皇帝下至地方官員,都只想著混日子。甚至有的人還說:“咱們在南方待得挺好的,何苦再折騰回去呢?況且這兒山清水秀,要啥有啥,可比北方好多了。”

    桓溫見朝廷上下的人都沒有進取心,很是鬱悶。不過,好在他手中的權力夠大,要出門打一次仗還是有可能的。

    於是,他動用兵權,召集了數萬大軍去攻打前燕。當時前燕的領兵大將還是慕容垂,他可是出了名的能征善戰, 戰場上的桓溫根本不是慕容垂的對手。桓溫損兵折將,精心策劃的北伐就此失敗,統一北方的夢想也破滅了。

    重新迴歸朝廷的桓溫過得很不開心。試想一下,北伐如果能夠成功的話,他不就是天下人敬仰的英雄了嗎?然而,夢碎了,自己年紀也大了,要再出門打仗也不大可能了。

    他天天宅在家裡,暗自尋思:“咱都在官場混了這麼多年了,還依然只能是個拿死工資的官員。咱手握大權,按理說應該能為所欲為啊,怎麼到現在仍舊要屈居人下呢?”

    想到這兒,還哀嘆一聲:“身為大丈夫,碌碌無為最是可悲了。如果不能功成名就流芳百世的話,遺臭萬年也不枉活一世啊。”

    漸漸地,他不再安於現狀。天天上朝開會的時候就死死盯著皇帝的寶座,心想自己要是也能坐一坐就好了。心動不如行動,桓溫覺得自己現在雖然還不能坐上寶座,但是動用一下大權,玩玩廢立皇帝的遊戲也不錯,權當過把乾癮了不是?

    公元371年的時候,桓溫廢了皇帝司馬奕,改立司馬昱為皇帝,史稱簡文帝。

    簡文帝很沒有福氣,不僅一上臺就當傀儡,命還很短。他在位僅僅八個月,就一命嗚呼了。臨死前,把皇位傳給司馬曜,就是後來的晉孝武帝。 桓溫聽說這個訊息後,當場怒了,大罵:“好你個司馬昱,咱辛辛苦苦地把你扶上臺,你不感恩也就算了,臨死了還不把位子讓給我,真是忘恩負義啊!”桓溫一生氣,就領著大軍氣勢洶洶地進了首都建康。

    他這一次就是準備帶兵進駐建康,進而取得皇權的。朝廷的官員們嚇壞了,但是自認實力拼不過桓溫,都龜縮不出,只在背地裡罵罵。不過,凡事總有例外,謝安就非常淡定。謝安為了打消桓溫篡位的念頭,專門跑去找到對方,鎮定地說:“從古至今,有道義的將軍帶兵,只會在邊境和戰場上行使兵權, 您現在卻把士兵帶進京城,原因是什麼呢?”

    桓溫沒曾想有人敢這樣質問他,當時就愣住了,好半天才尷尬地回答:“我不過是想著現在新皇帝剛上臺,恐怕政權不穩,才帶了幾個人進京,以防不測。”隨後,他就讓將士們撤離了。

    桓溫雖然有心當皇帝,但還是很重視輿論的。他在建康城轉了幾圈後,發現儘管自己的權力很大,卻不招人待見,嫉恨畏懼他的人多不勝數。恢復理智的他明白,如果自己這時候還衝動行事,硬要搶個皇帝來當的話,恐怕最後不單單是遺臭萬年,還要死無葬身之地了。

    最終,桓溫不僅放棄了篡權奪位的想法,還把手中的兵權漸漸移交到自己的弟弟——桓衝手中。沒多久,62歲的他便病死在家中,也算得善終了。

  • 3 # 文史磚家

    雖然歷史不能假設,但我們還是有足夠的理由相信,如果沒有謝安的巧妙周旋,權臣桓溫必將篡奪晉朝江山、自立為帝。那麼,桓溫究竟是誰?他因何有實力問鼎皇位?

    他出身名門望族,因風度翩翩、才能超人,被皇帝選中為駙馬,年僅23歲又出任太守;他是東晉中期最有權勢的大臣,不僅長期把持朝政,還公然廢黜皇帝,令天下敢怒不敢言;他野心勃勃,大權在握之後便想著稱帝建國,但最終卻與皇位擦肩而過。這位充滿爭議的人物,便是東晉權臣、大司馬桓溫。

    桓溫出身於龍亢桓氏,是東漢大儒桓榮之後,東晉宣城內史桓彝的長子(內史即太守)。作為世家子弟,桓溫不僅是個風度翩翩的美男子,而且膽識過人(“溫豪爽有風概,姿貌甚偉,面有七星。”見《晉書·卷九十八·列傳第六十八》),年僅18歲時便因替父報仇、手刃仇敵而名震天下(桓彝死於兵變)。

    晉明帝因為欣賞桓溫的才貌膽識,便招他做駙馬。桓溫憑藉著駙馬的身份、卓絕幹練的才能駛入仕途升遷的“快車道”,年僅23歲便出任琅琊內史,十年後又出任荊州刺史。此後二十餘年間,桓溫以荊州為根據地,西滅成漢,北伐前秦、姚襄、前燕,在一連串的戰事中壯大實力,在官至大司馬的同時,盡掌軍政大權。

    桓溫自負才能過人,早蓄不臣之心,原本打算透過北伐建功立業、收攏民心,然而以此為資本回朝篡位。可人算不如天算,桓溫三次北伐中原不僅全都無功而返,尤其是枋頭慘敗(桓溫曾在枋頭慘敗於前燕)更讓他的聲望大減。眼見歲月流逝,已近花甲之年,但夢想卻離自己越來越遠,桓溫心中惆悵至極。

    在壽春之戰平定叛將袁真父子之亂後,桓溫曾意味深長地問謀主郄超,此次勝利是否可以一雪枋頭之恥?郄超明白桓溫的用心,搖搖頭表示不能,並乘機向他建議透過廢立皇帝來重建威權(“溫既負其才力,久懷異志,欲先立功河朔,還受九錫。既逢覆敗,名實頓減,於是參軍郗超進廢立之計。”引文同上)。桓溫雖有此意,但自覺沒有十足的把握,所以一直猶豫不決。

    某日桓溫躺在床上跟親信聊天,忽然間又想到此事,不僅感慨著對他們講:“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如果就一直這麼默默無聞下去,死後必定會被景帝(司馬師)、文帝(司馬昭)取笑的。”僚屬聽到這種包藏禍心之言,全都嚇得不敢吱聲。

    此時,桓溫霍然間撫枕而起,以一種毅然決絕的口吻說道:“大丈夫橫行人世間,如果做不到流芳百世,那就讓他遺臭萬年吧!”就此,桓溫定下進京施行廢立皇帝的計劃(“或臥對親僚曰:‘為爾寂寂,將為文景所笑。’眾莫敢對。既而撫枕起曰:‘既不能流芳後世,不足復遺臭萬載邪!’”引文同上)。

    太和六年(371年)十一月,桓溫帶兵入朝,威逼褚太后廢黜皇帝司馬奕,改立元帝幼子、丞相司馬昱,是為簡文帝。桓溫在廢立皇帝的同時,又在朝中剷除異己,不僅廢黜名望宿著的太宰司馬晞、新蔡王司馬晃,還把朝中顯貴庾希六兄弟或殺或廢,牽連甚廣。

    桓溫剷除完朝中異己後,本打算廢晉自立,但可能是覺得時機還不是很成熟,便離開京師建康,駐軍姑孰以考慮下一步的打算。半年多後,簡文帝病重,一晝夜內連發四道詔書急召桓溫入朝輔政,但都被後者婉拒。不久,簡文帝駕崩,太子司馬曜繼位,是為孝武帝。

    桓溫之所以婉拒入京輔政,是希望以此為要挾,讓簡文帝傳位給他,就算是不傳位,至少也要給他一個攝政的身份,好讓他以此為“跳板”,施行篡逆之事。沒成想,簡文帝的遺詔卻是讓他輔政,這讓他很是氣憤(“溫初望簡文臨終禪位於己,不爾便為周公居攝。事既不副所望,故甚憤怨。”引文同上)。

    桓溫在鬱悶、壓抑中,漸漸地也身染重病,眼瞅著身體一天天垮下去。桓溫此時很抓狂,為了能在臨死前過一把皇帝癮,便多次派人入朝威脅朝廷,逼迫孝武帝君臣賜予他九錫之禮,而人臣加九錫者目標無一例外是奔著皇位去的。

    面對如此直白的訊號,當時在朝執政的謝安、王坦之決定採用拖字訣,在同意桓溫請求的前提下,以相關人員所撰寫的錫文不好為由,多次下令讓其修改,以此來拖延時間。就這樣,在錫文被不斷地修改過程中,桓溫走完自己的一生,至死還是沒有當上皇帝。桓溫死於寧康元年(373年)七月,終年六十二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經過這一個假期,你對你的職業選擇和規劃有沒有什麼新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