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寬和教養
-
2 # 沙雕青年雜談
語音,即學會正確發音及稱呼;懂話,即感受或理解,能夠把別人的話與現實的東西或者行為活動聯絡起來;表達,即用自己的話把思想講出來。因此,兒童的語言發展就是從發音到理解,再從理解到表達的過程。
孩子說話分為以下三個時期。
一般來說,0至1歲的孩子處於語言準備時期,基本上以簡單的發音和稱呼為主,我們總能聽到孩子咿咿呀呀說個不停,卻不知道孩子在說什麼。其實,孩子在積累語言資訊。1歲至1歲半,孩子處於語言理解階段,對大人的語言理解能力迅速提高,大人所說的話,孩子能夠很好的理解,但是往往還不太會表達,最多會用簡單的詞彙來表達自己的意願。比如:“飯飯”表示想吃飯,“奶”表示想喝奶。一般來說,孩子是先理解名詞,慢慢理解動詞、形容詞和副詞。1歲半後至3歲,是孩子語言發展的躍進時期,孩子學著用詞語和句子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要求,可以用語言與他人進行交際了。如果你的孩子處在這幾個階段中,那麼就是正常的,與智力沒有多大關係,說話早晚只是時間問題。
-
3 # lavender小姐
很多爸爸媽媽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早日說話,能準確地表達與人交流,以為這樣就代表孩子智商更高更聰明,其實不然。當我們瞭解了語言的發展過程,就不會這麼片面的認為了。孩子說話早主要是因為受到的刺激比同齡人多,如各種媒體,電腦、電視等,從而使得孩子詞彙豐富,能夠較早地表達,但是要判斷孩子的智力高低聰明與否,需考慮語言,動作,思維社交等多方面。
-
4 # 清請情感
孩子說話早晚和智力無關,和孩子的性格有關,有的孩子天生內向型,不願意表達自己的想法,就是不願意說話,我有個朋友的女兒,2年才開始說話,真的急死人了,但是她非常聰明,現在在讀小學了,成績非常不錯。
所以說晚開口和早說話只是孩子個性的問題,有的孩子追求完美,說不好就不開口,等說的好的時候才會開口。
-
5 # 文藝媽媽陪你選品
我家兒子28個月會說話的。也不叫會說,就是會完整表達自己,比如說出我想吃桃子這句話大概在28個月。
之前基本就是哼哼唧唧,吭哧吭哧的擬聲詞。
汽車說的qido,毛巾說的wajin。哈哈
那時候很著急,在他26個月的時候沒忍住送去了託班,那時候他還是個不會表達自己的小孩兒。
上了兩個月後發現他會說話了!
現在女兒4個月的時候就會說出爸爸這個音調。不過也不能很清楚表達。
不過我已經淡定很多。在孩子成長過程裡,孩子說話早晚都不會對智商有影響吧。
一般會有說話晚的,他的能量用在更有意義上,會有過人的能力。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
6 # 沛澤媽讀心理
我認為嬰兒說話早晚與智力沒有關係,我家兩個寶寶,在說話早晚上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大寶說話較晚,10個多月才會叫爸爸媽媽,到一週半之前沒說什麼話。但二寶七個多月就會叫爸爸媽媽了,而且發音非常清晰,現在二寶16個月,能簡單地說再見、拿、這裡等詞。
大寶雖然說話晚,但他現在是個十足的小話嘮,一天到晚都說個不停,故事也能講得繪聲繪色,才曾經代表他所在的班級上臺進行畢業發言,所以,我認為孩子的表達能力與說話早晚沒有關係。
我認為孩子說話早晚與語言刺激有一定關係,如果父母經常和孩子說話,對他進行語言刺激,他獲得詞彙量就多,雖然他可能還不會表達,但這些語言都會印刻在他的大腦中,等他想說話時,你會發現能一下子就蹦出很多新詞。這就是平時積累的結果。
所以,想讓你的孩子要說話,早期一定要多和孩子說,哪怕孩子還不會說,也要多說,孩子一旦開口說話,我們就要給予及時的迴應,從而刺激他發音。
-
7 # 愛育小小夢想
嬰兒說話早晚,當然跟智力是有直接關係的。歷史上很多神童都是,幾個月會說話,然後三歲能詩,五歲成誦。
當然說話的早晚,不能直接反映智商的高低。它只能反映出一個孩子是否願意模仿,是否願意表達。和家長對他的態度是有直接的關係的。一個每當孩子表達,就會微笑鼓勵的家長。和一個並不注意孩子是否在表達的家長。面對不同態度的孩子,都有不同的表現。孩子,說話的早晚是本家長,有直接關係的,如果一個家長每天給孩子講故事說話。那孩子說話跟你是還早一些的。如果是一個沉默寡言的代言人孩子說話的時間肯定不會早。
另外一個能表現出孩子的智力情況的表現,就是孩子的理解能力。跟你說什麼話,孩子都能聽懂的時候,說明他的智力,已經發育的比較完善了。再加上幼兒和嬰兒特殊的模仿能力,可能剛開始,說話不是很早,但是一旦開始說話,就可以說得非常的流利。
當然表達能力不能完全代表智力。小孩子,一歲兩歲的時候,這個差距可能非常大,但是如果家長沒有抓住這個關鍵詞進行培養的話,那麼之後的差距就會越來越小。你習慣良好的孩子,之後學習,會越來越好,智力表現會越表現會越來越好。一個習慣不好的孩子,這種智力的提前發育會慢慢慢慢的消磨掉,所以家長是一個非常關鍵的環節。
小孩子治理髮育提前,不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而是全家人的努力。像傷仲永那樣,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孩子,肯定是,在培養的時候出現了問題。
-
8 # 嗷嗷哺
對於寶寶“說話”這件事
不同月齡的寶媽們總有不同的擔心和疑問
從寶寶無意識的“嗯嗯啊啊”
到寶寶主動的模仿學舌
每一步都離不開媽媽的努力!
為啥你家寶寶說不好、不愛說?
很可能是你在養育過程中出了些小差錯
“是什麼耽誤了你家寶寶說話?
1、一歲了,還在吃粥、爛麵條
很多寶媽都會擔心寶寶嚼不爛、不好消化,而讓寶寶總吃過於細軟的食物。卻不知道這樣做,會影響孩子的口腔肌肉發育!逐漸讓寶寶難以接受一些有韌性的食物,哪怕吃硬一點的飯也有困難。口腔肌肉得不到鍛鍊。就會導致寶寶發音不標準、口吃。因為輔食過軟過細造成寶寶語言發育緩慢的例項可不在少數。
正確做法
在寶寶新增輔食2~3個月以後,就應該由細膩的米糊菜泥逐步過渡到大顆粒的食物,10個月左右就可以給寶寶一些略硬的食物(像胡蘿蔔條和芹菜條)不僅可以用來磨牙,還能促進寶寶的口腔發育。
2、TA不說你就懂,那TA就用不著學說話
寶寶指著桌子一“嗯”,媽媽馬上就知道ta要喝水;寶寶指著冰箱一“啊”,家長就知道ta要吃蘋果~寶寶一句“嗯啊”家長就能立刻理解,並滿足寶寶的需求,讓TA覺得溝通根本就不需要說話,這種“心有靈犀”可算得上是寶寶語言發育的最大障礙!
正確做法
平時有意“為難為難”寶寶,反而能增加TA表達的慾望。例如:當他指著某處大叫時,你要假裝聽不懂的樣子,然後告訴ta喊叫並不能讓媽媽明白你要什麼,然後問ta你是要碗?筷子?還是勺子呢?當寶寶清楚表達自己要勺時,才能滿足TA。
3、寶寶說錯了,你卻笑了!
每個媽媽都覺得自己的寶寶是最可愛的,當寶寶發出“錯誤的怪音”時,總會忍俊不禁,笑TA、甚至模仿TA,讓寶寶覺得這是一種鼓勵和喜愛,就強化了這種異常的說話方式,導致寶寶無法學習用正確方式說話。
正確做法
用略誇張的口型配合標準的發音,繼續和寶寶交流,讓TA慢慢調整,而不是笑TA和強制糾錯!
4、你說話太快,寶寶跟不上!
有些家長說話速度太快,沒有給寶寶一個充足的時間,讓TA “聽到→理解→回答”,這樣寶寶會很難接收到有效資訊。當寶寶下意識地追著你說的內容去聽,這時候TA的大腦和語言無法同步,就有可能會導致口吃或不愛說話。
正確做法
請和寶寶面對面、眼對眼的進行交流,有意識的放慢語速,並保持耐心和微笑,適時還要給予寶寶點頭鼓勵。
5、網路語,不適合寶寶!
小盆友、醬紫、選你、你造嗎、妹紙、男票……吃肉肉、睡覺覺、喝水水……這些網路用語和疊詞,都在影響著寶寶的語言發育和對事物的理解。
正確做法
在和寶寶對話時,對事物描述清晰準確:例如你教寶寶說汽車時,應該是細化到小轎車、公交車、腳踏車、摩托車,而不是“車車”!
糾正了錯誤之後
我們再來看看怎麼做
才能真正幫到寶寶開發語言能力
要知道語言能力不光意味著能說會道
更意味著TA一輩子的情商和人際關係
“你和TA說的越多,TA就越會說
從寶寶出生起,TA就開始在努力地“儲備語言”,你和TA說的越多,TA的儲備就越多。還能無意識的發出a、o、e音,來回應。
對於0~6個月的寶寶,不要覺得TA還什麼都聽不懂,化身唐僧,跟TA一直說一直說吧!
● 不斷地和寶寶說話,各種詞彙將會在寶寶大腦中留下記憶,當TA一旦會說話了,就會將記憶中的詞彙帶出,一張嘴就能說出很多。
● 當寶寶四個月上身力量增強時,可以抱著TA看周圍事物,為TA一一講解,告訴TA哪個是冰箱、哪個是電視、電燈、水壺……
● 用早教機、故事機來充當“唐僧”,替代年老的爺爺奶奶和有口音的保姆,也是懶媽媽的一個選擇。但要記得和寶寶面對面、眼對眼的用心交流,才是讓寶寶進步最快的方式。
“你和TA說的越豐富,TA就越會說!
一歲以內是寶寶語言的準備期,也是模仿期,你和TA說的越豐富,TA的理解力和表達力就越強。
對於6~12個月的寶寶,應該帶TA多去戶外、陌生的環境,接觸大量新鮮事物! 讓寶寶就將語言與事物連線在一起,當你問TA大樹在哪呢?TA會準確的指給你。
對於1~1.5歲的寶寶,結合生活中的場景, 增加寶寶對語言的理解。例如寶寶在繪本中認識了大象,就可以帶TA去動物園看看真實的大象。
● 這一階段要讓寶寶學會做一些簡單的判斷:要\不要,是\不是,你的\我的等,例如給寶寶分糖果時,強調“給你一個,給我一個,給他一個”。
“抓住“詞彙爆炸期”和“塗鴉期”
從19個月開始,寶寶掌握新詞彙的速度加快,平均每個月25個新詞,就是所謂的詞彙爆炸期。
這時的寶寶可是很愛“偷聽”大人聊天的,大人說什麼,TA就學什麼,如果你不想寶寶滿口方言、口頭禪,甚至髒話,那麼你就一定要時刻注意自己的措辭了!
寶寶在兩歲前處在“塗鴉期”,塗鴉可以刺激寶寶的語言表達 。
尤其是對那些語言發育緩慢的寶寶更是如此,語言能力有問題的孩子,一般情緒都不會太好,因為TA無法表達,不被理解,而塗鴉可以讓TA將情緒痛快的宣洩出來,這時家長應正確引導,假裝十分理解,並鼓勵TA說說自己畫了些什麼,讓TA養成用語言表達情緒的習慣。
最後附上一張
寶寶在各月齡語言發育的自測表
媽媽們可以根據這張表
來判斷寶寶語言發育的狀況
-
9 # 涵姐衡弟
寶寶說話早晚和智力有關嗎?根據專家們的回答,是沒有關係的!寶寶的條件不同,就會存在說話早晚的問題。
寶說話晚還可能存在以下心理或教養環境方面的原因 1、父母少言寡語,寶寶缺乏學習與模仿語言的環境。 2、父母對寶寶說話的要求高,一旦寶寶出現錯誤,父母總是急於糾正他的發音,或催促寶寶趕緊改正,父母的這種行為導致適得其反的結果,無形中抑制了寶寶的表達慾望。 3、父母說話速度偏快、偏長、偏於複雜,以致寶寶模仿困難。 4、父母喜歡包辦寶寶的一切,對寶寶照顧極為細緻,常常在寶寶發出需求訊號之前就已經滿足了寶寶的需求,或者習慣替寶寶表達需要,因此,寶寶無需透過語言來表達自己,他學說話的動機受到抑制。" 。
不同的孩子使用語言的能力也各不相同。比如,一個2歲幼兒可能不停地說;“涵涵要甜餅,涵涵有球”,而另一個則更早使用“我”這個語言。
有人認為,語言的發育可以預示小兒將來的智力,說話早的,智力水平也較高。但是也有例外,很多智力正常或者智力較高的小孩,語言發育也可能較晚。所以,不能僅僅根據說話早晚來判斷智力高低。著名的科學家愛因斯坦4歲還不會說話,他的父母甚至以為他是啞巴,直到9歲說話還不流利。
理解一個詞比說出這個詞要早得多,和孩子一起看畫冊時,你說出畫中的物品,他能指出來,但不一定能說出來。
正常情況下,每個孩子說話的早晚大不相同,有的孩子八個月就開始說單個的詞,不到一週歲就能說簡單的句子。也有些小孩智力發育很正常,但三、四歲才會說話,有的還要晚。一般來說,女孩比男孩說話要早一些。心理學研究證實了這個說法。從整體上說,女孩子說話是早於男孩子,學說複雜結構語言的時間也早於男孩子。然而,這僅是一種傾向,不意味著每個男孩子說話都比女孩子晚,更多地還是取決於孩子的自身情況。
-
10 # 教育秀秀看
關於嬰幼兒語言發展的問題,我們常常說每一個孩子的發展都有順序上的前後,我們應該知道孩子發展的過程是什麼樣的。
對語言發展來說,有一部分的孩子就會很早的學會說話,可能一歲多就已經可以表達幾個詞了,但是還有一些孩子,尤其是男孩子,說話就會比較晚,會在兩歲半前後才可以說成句子。詞語多少隻能表現孩子早期的語言積累期聽到的語言比較多,孩子聽到了就會收錄到大腦裡,就會慢慢的學會模仿。
孩子說話晚家長不用擔心,只要你發現你孩子的行為沒有任何問題,比如說他的思維反應非常快,那麼家長只需要給孩子讀更多的故事、兒歌等等來刺激他的語言發展,積累到一定階段的時候他就會突然成句的說出來。
所以首先,說話的早晚跟智力並沒有直接的關係,只能說跟與說話的環境有關係。第一,如果早期代養人不愛說話,那孩子的語言發展一定比較滯後。第二,如果早期經常的給孩子吃流食,孩子的咀嚼功能和吞嚥功能不好,也會影響他的語言表達能力。第三,如果孩子的聽力收錄的內容不夠豐富的話,也會制約到他語言表達的早晚。
其次,說話早的孩子也不一定將來的表達能力就一定優於說話晚的孩子,這也取決於語言發展的環境。如果孩子已經會說話了,後期他的表達能力還要取決於他是否自信,性格是否積極外向。
馬秀老師:長頸鹿幼兒園園長,兒童心理行為諮詢師
-
11 # 應舍
說話早晚跟智力沒有關係。
寶寶從出生開始,每天都是在長身體,與此同時,寶寶身體各方面的機能也在慢慢發育中,智力發育就是其中一部分。有些家長覺得自己寶寶在某一方面像是發育遲緩了,因此擔心寶寶是不是智力發育出現問題,要知道寶寶智力發育的水平,首先要了解要嬰幼兒智慧發育的主要表現。
嬰兒智力發育標準:
寶寶1個月大時,會開始微笑;
寶寶2個月大,俯臥扶起時能抬頭,會對人微笑,會注視人的面容以及玩具。眼、頭會隨著光轉動;
寶寶3個月大,仰臥扶起時頭不下垂,能認識奶瓶,能向發出聲音的地方轉頭;
寶寶4個月大,坐位抬頭會自由轉動,開始能用手握東西,能發出咿晤的聲音,能抓面前的東西;
寶寶6個月大,能翻身,扶持腋下能站,能跳,能用幾個手指握物,並能伸手抓東西,聽到呼喚時有反應;
寶寶9個月大,能坐穩,能爬,能認出親人和陌生人;
寶寶12個月大,能站立,扶床沿或攙著手能跨步,會用拇指、食指揀小球,能放下手中東西;
寶寶15個月大,會獨走,從坐位站起,能指出自己的眼、鼻等,能用姿勢表示要大、小便,能聽懂一些日常用語。
寶寶18個月大,能爬臺階,扶著欄杆上樓梯,會用鑰匙,會翻書,能認識圖中的部分東西。
-
12 # 鑫媽向前衝
有些孩子說話晚但是很聰明,被成為愛因斯坦綜合症。晚開口說話可能是因為他們過早的發展了分析能力
在人類的大腦中,控制大腦分析性思考的區域與控制言語能力的區域是臨近的。解剖愛因斯坦大腦時發現,他大腦左半球有個部位是正常人大小的兩倍,科學家認為這個部位為他發展數學和空間推理能力提供了更為豐富的資源。但是控制分析和空間推理的大腦區域的過度發展,擴散到那些正常情況下應該從事其他功能的領域,如臨近的操縱言語能力的區域,這就解釋了愛因斯坦到了3歲還不會說話。許多晚開口說話的孩子長大後卻成為分析能力出眾的工程師、數學家、科學家,也許就是不同的智力功能在大腦皮層的發展過程中競爭大腦的固有資源所帶來的結果。但是,人類童年早期整個大腦的發展產生非常多的可供各種功能發展的資源,讓早期被忽略的功能如言語得到充分發展。所以許多聰明但晚開口的孩子最終發展了口語能力,並不輸於其他孩子。 -
13 # 玫瑤老師說育兒
Hi,首先正常嬰兒說話早晚一般跟智力沒特別關係,要讓嬰兒學說話,就需要和新生兒、嬰兒多聊天,而且這是非常有必要的事情,對孩子將來的語言、認知、社交、情緒等各方面的發展都關係重大!
我之前遇過一個小孩,印象特別特別深刻,那個小孩2歲多來我的託班環境裡,但是孩子極少說話,能表達的語言特別少。當我和爸爸溝通,想要試圖找到原因時,我才瞭解到:孩子是一個單親家庭,爸爸平時要外出工作,平時就是爺爺帶,而爺爺是個啞巴!我頓時就明白原因了。想象一下孩子出生後的前兩年時間裡,幾乎都在一個“無聲的”環境裡,缺乏一個豐富的口語的環境,對孩子的語言發展怎麼會沒有影響呢?口語發展的遲緩還會直接影響到孩子與他人的社交、自信心(情感情緒)的發展。所幸孩子後來以前入園,在一個口語環境豐富的班級集體環境裡,到3、4歲的時候,已經變成一個活潑快樂善於表達的孩子了。
語言是很抽象的東西,人類是唯一一個把語言發展,並把它作為一種溝通工具的。其他的物種像鳥、猴子、海豚等等也有透過聲音、動作進行交流的,但是不會發展出口語、書寫、閱讀的表達能力來表達想法、能力、情緒和概念。蒙特梭利發現了人類在出生的前6年裡有許多敏感期,而語言的敏感期從出生下來就有,並且持續到出生後的6年: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一個新生兒,當我們在孩子清醒的時候,和他說話時,你會發現他會非常專注地觀察你的嘴巴,你的嘴唇、牙齒、舌頭、臉部的肌肉是怎麼同時運作發出聲音的。雖然這個時候他還沒有真正發展出口語,但是從出生的那一刻他就在觀察、吸收、內化。他透過吸收環境裡所有的感官印象,理解概念,逐漸理解到:詞是用來表達和命名這個世界的。環境裡一切的聲音都被他通盤吸收,以用來建構他自己,成為一個人。
因此多多和你的孩子說話吧,讀故事書、唸詩歌、唱童謠、這些都是很好的方式,讓孩子感受到語言的魅力,這些聲音都會被他吸收,並且在恰當的時機用他自己的方式被“創造”和表達出來!
我們小區有一個寶寶八個月就會叫爸爸媽媽,還沒有一歲簡單的語言比如我們去散步,那裡有油菜花之類的都能跟著大人表述清楚,已經優於其他同齡的小孩很多。這到底跟什麼有關係呢?
回覆列表
嬰幼兒說話早晚受兩個因素影響,一個是大腦發育程度,大腦中跟語言相關的系統發育成熟,是孩子能夠進行語言表達的生物基礎,而這個發育的快慢又跟基因相關,這屬於個體差異。
第二個因素也跟家庭環境相關,那些對孩子有耐心,積極迴應孩子情緒,也願意多跟孩子說話、給孩子讀繪本講故事的家庭中,孩子的語言能力也往往強於同齡人,這是後天培養的結果。
但是孩子說話無論早晚,只要語言能力跟年齡相匹配,在醫學認定的正常範圍內,家長就真的不必過度關注和焦慮,更不要去跟別人家孩子比較。語言能力跟智商確實相關,但不是說語言能力發展的早,就一定證明智商高。
有些孩子語言能力發展快些,有些孩子運動能力發展快些,有些孩子圖形思維發展快些,有些邏輯思維發展快些……這全部都屬於個體差異,任何一條都不足以證明孩子聰明或不聰明。
更何況,人生是一場馬拉松,很多能力,不是在“起跑”時領先,就能領先一生的。
網上有很多“聰明孩子具備哪哪些特徵,哪些特徵出現早”之類的說辭都不可信,那往往是為了迎合家長對寶寶的殷切期待,其實沒什麼意義。
希望家長不要總拿孩子發育中的小細節去跟別家孩子對比,徒增焦慮,要相信自己孩子一定有專屬的天賦,但凡家長能夠耐心的觀察和培養孩子的興趣,永遠對孩子抱有積極的信心,你家孩子一定不會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