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書畫趙青山
-
2 # 高山我行61845
謝邀請!!!對本議題,應以嚴謹態度講,在入學書法任何字型,必須從楷書練好在先,任何人不贊成直接進入行書.行楷.行草,甚至於胯越進入草書,你的功底只能來自於自我的自由書寫習慣,自認為再提升一步,可以出現奇蹟?說明學意境界不夠,不但要從楷書練起,基本功有待紮實,從中可以求變化,而且需嚴謹認真把下以下基本功學習和臨摹:
1)認識《書法》詞義,也叫”法書“。漢字的書寫法則。主要講究執筆.用筆.結構.分佈(行次.章法)等方法。如執筆要指實掌虛.五指齊力;用筆要中鋒鋪毫;點畫要圓滿周到;結構要橫直相安,意思呼應,分佈要疏密得宜,變化錯綜,全章貫氣等等;都是在長期具體實踐中創造出來的經驗。
2)寫字要求:把字寫好的要求標準.正確.清楚.端正,整齊.熟練.美觀。這是功深底厚.最嚴格的要求及紮實基本功所需要。
3)七字法。筆勢.行筆.永字八法.一波三折(寫字筆法的細緻曲折。波,書法中的捺,折是轉換筆鋒的方向。技巧掌握).筆畫標準等。
4)漢字基本筆畫.筆順是書寫書法關鍵。楷體字的八種形狀的點和線。如漢字點(丶)‘橫(一).直(丨).鉤( j ).撇(丿).捺(\_)等等。即點.橫.豎.撇.捺.挑.折.勾。筆順:寫字時筆畫先後的順序:漢字的筆順.一般是從左到右,如“漢”.“語”等.從上到下,如“章”“常”等;先外後內,如“句“.“聞”等.還有少數字是先中間後兩邊,如“永”.“辦”等。
5)字型結構:用不同數量和形體的筆畫組成一個正確清楚,端正勻稱.美觀大方的漢字的現律.叫字型結構法。也叫間架結構,漢字的結構有左右結構,上下結構.上下結構.包圍結構三類。寫毛窀字要注意字型結構練習.(包括硬筆學書寫)非常關鍵。
所以,不先學習與楷書直接練寫行書草書,是錯誤的選擇,那一個歷史上書法大師,書聖都有著楷書起源影響.而發揮更有成就的著作作品為行書.草書碑文.版本.墨跡.拓貼.臨摹而傳至今人。
.宋.米芾的行書一一
如1)米芾。(1051一1107)北宋書畫家。初名敝,字元章,號襄陽漫士等。曾任書畫學博士和禮部員外郎,人稱“米南官”;又因狂放,並有法癖,也叫他“米顛”。能詩文.擅書畫,精於鑑別,好收藏名跡。行.草書能取前人所長,尢得力於王獻之,用筆俊邁,有“風檣陣馬.沈著痛快”之評,與蔡襄.蘇軾.黃庭堅合稱“宋四家”。存世書法有《苕溪詩》.《蜀素》.《虹縣詩》.《向太后輓詞》等產著有《書史》.《畫史》等。
2)王羲之。(321一379,一作303一361)東晉書法家。評者以為其草書濃纖折衷,正書勢巧形密,行書遒媚勁健,千變萬化,純出自然。由於他在書法藝術上的卓越成就,其書跡為歷史代所寶,影響甚大,故有“書聖”之稱。法書刻本甚多。此僅介紹.王羲之,王獻之楷書兩貼字一一
所以學習書法要從楷書入手。楷書是基礎,楷書寫好後再逐漸寫行.草書才能而正確的筆法,這個程式是正確的!
-
3 # 東方明月方勝利
當你開始學習寫字時起,你筆下的字就是行書或是孩兒字,當你稍微寫得好一些了,還是行書,爾後慢慢走向楷書了。所以可以先學習自己喜歡而又簡單容易寫好的行書開始學起。你喜歡寫字了,對把字寫好有了興趣了,這時你就必須重新返回學一些點畫線條和結字用筆的基本功了,橫要橫平豎要豎直,一撇像刀,一撩似掃,要把楷書寫的到端莊穩健的。你問這個問題,想必你楷書一定很有基礎了。或者的話什麼都不能學好的。先立後行這是千古定律,謹記。
-
4 # 一人筆記
我是一人。米芾後期成型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區別很大。
想要寫當然沒有問題,只要想練練都行。如果想要系統的練習,那麼最好有一定的楷書基礎,而且王羲之和後期的米芾並不是一路。這個問題最後變成了學誰的楷書,誰的楷書值不值得學。我們現在學習書法,很多人都想要自己學。
和他們說要按照具體的順序學,楷書行書草書這麼一路練一遍,不少人根本不聽。不讓他們練字也不行。
理論上和實際上,我們當代人學習行草書要有一定的楷書基礎。不要拿古人說事情,古人沒有手機電腦不能打字。寫字都是用毛筆,不要以古人的書寫環境套用到現在。
表明態度:我個人認為,我們當代人想要學些行書和草書,必須要學習楷書。
還要說明一點,我們當代學習書法當然要學習楷書,不只是田英章的楷書。
並不是幫田英章吹噓,只要有楷書的基礎都可以,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的楷書都是可以學的。
不過事實上,除了田英章說自己學歐楷,現在其他楷書實在沒有領頭人。
現在一提到學習楷書大部分都想到田英章,這是田英章的問題,還是整個書法圈的問題。
千萬不要因為不喜歡田英章或者對田英章有想法,就覺得楷書沒有必要。不要因為一個人影響學習楷書的過程。
一人有感米芾最終成型的字和王羲之真的不是一路子,下圖著名的米芾帖子《蜀素貼》。
學習行書非常不推薦學習蘇軾、黃庭堅、米芾最終成型的字,很難學會也很難學到自己。
-
5 # 拂塵山人
個人觀點“一定不行”。事物都有客觀發展規律,如人也不是一下子成為“人”的。古人_智人_現代人。小孩也是先學爬行,再站立,再行走,再快跑。想一蹴而就,萬難之難。我看過很多人的文章,有得人說沒有楷書之前就有行書,所以認為不先學楷書也可以。怎麼說呢,練武之人不扎馬步也能打得過同級別的人。但你說他是武術大師嗎?學習書法不要急功近利。切記這四個字。把楷書寫穩,會不自覺的帶出行書,草書。另建議:學習書法先把一家書學透,他的(楷,行,草)再兼學各長。有人覺得鍾紹京的楷書不錯,學的很透徹。但發現他別的書體不怎麼樣。到底還繼續學下去嗎?是不是很尷尬?建議先學王羲之各體書法,融會貫通。學習書法非一朝一夕,非心血來潮。望成功!
-
6 # 雲雪書畫
不會走就想跑,是乎挺有道理!其實不然。大人學書法,直接寫草書是可以的,因草法和楷法沒啥聯絡。說楷書是書法的基礎是誤區(小孩除外)。
-
7 # 木板屋閒抖
對於“不先學習寫楷書直接學習寫草書或者行草(比如米芾,王羲之)行嗎?”的問題,我認為是不行的,你還是先學習寫楷書吧。至於其中的道理,我之前回答過一個“有人說學習毛筆字前要先學好硬筆字,對此你怎麼看?”的問題,同樣可以用來回答你這個問題,我把它複製如下:
時常有一些朋友問我,看怎麼把字寫得好一點。他們問的是怎麼把鋼筆字也就是硬筆字寫好。而題主問的是毛筆字,並把硬筆字帶了進來。其實都是一個問題,就是練習硬筆字與寫毛筆字的關係問題。我對那些想把硬筆字寫好的朋友的回答是:去練毛筆字吧!毛筆字寫好了硬筆字自然就好了。話雖這樣說了,但究竟道理在哪裡沒認真去想過,只弱弱地感覺到鋼筆字是從毛筆字那裡來的,就應該以毛筆字來帶動鋼筆字。再就是自己平時寫寫毛筆字,硬筆字沒練過也寫得不錯。今天看到這個題目,還真思考了一番,似乎找到了理論依據,那就說說吧!
古訓是怎麼說的
學毛筆字不能從練習硬筆字開始,或寫好硬筆字要先學毛筆字的理論依據是學書畫的都知道的一句古語,叫做”取法乎上”。”取法乎上”出自《易經》,原文為:”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取法乎下,其下下矣”。其實這幾句古話不止《易經》上有,其它一些古典上也有,被當做學習方法論在各個領域廣泛採用。其大概是,法,就是方法,法度,任何技藝都是要循法度的。學習法度就要從這個領域最好最上等的開始,而不能從最差的開始學起。而且學上等還只能得到中等的;學中等的還只能得到下等的;學下等的不僅什麼都得不到,反而有害。
千萬不要讓孩子跟江湖書畫家學書畫
把“取法乎上”的思想應用到書畫學習上來,要在這樣兩點上體現:一是,學習書畫是有一個學到老的臨摹過程的。臨摹就是臨摹別人的字畫。而臨摹必須追古溯源,臨摹越上古的人的作品越好,從中吸收的營養會越多。取法乎上的“上”在這裡也有上古的意思。而一開始不提倡臨摹今人的東西。道理很簡單,今人的法度也是在臨摹中從古人那裡得來的。二是學習書畫要從最好的老師那裡去學,不能在一般的老師那裡去學。因為一般的老師沒有掌握到真正的法度,反而會有許多不合法度的毛病。跟這樣的老師,學不到真法度是肯定的,還有可能把老師的毛病都學了。而這些毛病一學到手,要改掉非常團難,還會影響真法度的學習。目前社會上好多書畫培訓班就是一些江湖書畫家開辦的,不少家長把小孩送到這些培訓班學習,按照“取法乎上”的理論是不足取的。
硬筆字與毛筆字講究的不一樣
硬筆也叫鋼筆,最早還叫自來水筆,現在又發展成了簽字筆,是上世紀二十年代初從美國引入中國的,在中國還不到100年曆史。中國書法的基礎還是毛筆。硬筆字的書寫與毛筆字有明顯不同。毛筆字講究的是運筆即筆法及線條的變化。有輕重緩急,陰陽頓挫之分。而硬筆字,由於是硬的,也可以說它的筆劃的粗細是恆定的,無所謂筆法可言。它講究的是字型的結構變化。可以說硬筆字不講究筆法的持點,正是毛筆字的大忌。如果用寫硬筆字的方法來寫毛筆字,即使把字的結構寫得再好,也會是生硬無味的結果。再有,寫毛筆字的臂力也不會喊來就來的,而是一個長期操練的結果。如果只練硬筆,想寫好毛筆字,連拿筆都拿下穩,何從談起?
學書法可以練哪些貼
我的建議是,想寫好毛筆字,最好不要去練寫硬筆字。如果非要練,也要在練毛筆字的同時去練。而且要用硬筆去練毛筆字帖,這樣可能對寫好毛筆字有點點幫助。可選這樣一些字帖:
楷書
1、褚遂良《大字陽符經》《雁塔聖教序》
2、歐陽詢《九成醴泉銘》
3、虞世南《孔子廟堂碑》
4、顏真卿《勤禮碑》《麻姑仙壇記》
5、柳公權《玄秘塔碑》《神策軍碑》
6、趙孟頫《膽巴碑》《三門記》
7、《北魏鄭文公碑》
8、《北魏元懷墓誌》
9、《魏張猛龍碑》
10、《魏崔敬邕墓誌》
隸書
1、《乙瑛碑》
2、《禮器碑》
3、《張遷碑》
4、《石門頌》
5、《曹全碑》
6、《史晨碑》
行書
1、王羲之《蘭亭序》《聖教序》
2、李邕《李思訓碑》
3、顏真卿《祭侄稿》
4、蘇軾《寒食詩帖》
5、黃庭堅《松風閣詩》
6、米芾《蜀素帖》《苕溪詩》
草書
1、 皇象《急就章》
2、 王羲之《十七帖》
3、 孫過庭《書譜》
4、 張旭《古詩四帖》
5、 懷素《自敘帖》《聖母帖》《千字文》
6、 黃庭堅《李白憶舊遊詩》《諸上座帖》
7、 王鐸的草書
篆書
1、《散氏盤》
2、《石鼓文》
3、《嶧山碑》
4、李陽冰《三墳記》
-
8 # 小青年書法
書法學習是有一定的步驟和方法的,這裡我們來借鑑一下古法:
學習書法,如果你能喊出百名古代書家,通臨百篇經典碑帖,涉足百座古寺廟宇,發表百篇文學作品,結交百位知心書友,那,您的書法就應具底蘊了。
書法,如果只是隨意玩兒玩兒,字裡一定什麼也找不到。習字時要端正姿勢。端坐桌前,與桌保持一些距離,紙放正,右手運筆成字時,筆的位置,對準鼻的前方而稍偏右,頭正而稍偏左,可看得清楚些,又可使字不歪斜。兩腳踏實,八字開,到了寫較大的字幅,要端立,右腳可稍前踏出,因右臂右肩有時須前伸,上下取得一致。左臂或按桌上,或向後伸開些,也可取得姿勢平衡。腳樁站得穩不穩,也可影響字的穩不穩。故前人把"正腳手"作為習字的第一步驟。
習書,貴在久恆。堅持,可獲得加速度的收益;放棄,那隻好歸零了。
一個人的書法藝術是其生命所孕育的心肝寶貝,書寫的手不過是起了自我“接生”的作用。
毅力,就是在超理性的狀態下,堅定信念,磨鍊意志,蔑視障礙,粉碎阻撓,執著奮進的習書過程。
大家書寫的好字,看上去為什麼那麼美?是因為結字的高度精密與筆畫的極度精緻的融合,這是日積月累、反覆訓練所具備的功底。尤其小楷,筆跡失之毫釐,便謬以千里。所以,書法難。
學習書法,要像追求心上人那樣,痴迷而執著,方可獲得你的真愛。
學習經典,不僅僅只是臨摹古帖,人類所創造的所有藝術領域的經典乃至宇宙永珍迸發的全部文明,都要用心智去感悟,用情感去揣摩,用靈魂去觸碰,將尖尖的觸角探進深處,貪婪地吸食裡面的精谷汁液。
搞書法,不光寫,還需要了解很多事兒,明白很多理兒。
很多藝術形式,創作完成後,還可以不斷推敲、反覆打磨,直至作品精益求精。而書法不可,一切準備均在創作之前,它的創作過程其原理很像射出去的箭,落筆便一發不可收。所以書法的“打磨”要前置。
如果說學養將書藝推至人生的巔峰,那境界就需要血淚來滋養和提升了。
書法家的一生,也存在精力分配的問題,特別要兼顧好“一動一靜”:靜,過之則面,動,過之則燥。
楷書沒寫好,直奔行草,確實急了點。還裱了送人,就更不矜持了。
辦書展,多像是女人的一次“生產”,欣喜而莊嚴。如果是“早產”,就會令所有的人提心吊膽。
書法、書法家、書法作品,這些概念似乎一直很模糊,其實,它們的界定本該是很嚴格嚴明嚴肅的。什麼是書法?什麼樣的人是書法家?什麼樣的字是書法作品?如果這些一天不清晰,書界就一天不清靜。
人類所創造的無數文明成果,不斷被後人所超越。但中國的書法藝術為什麼難以超越或無可超越?是因為毛筆書寫退出了“仕途”?不再承重?還有什麼原因?
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將各行各業各領域劃分得極為細緻,但作家和書法家不要那麼“涇渭分明”,我覺得他們所從事的是一回事,不分你我。
小字無功底,大字僅毛皮;小字功夫深,大字含真金;小字學問大,大字書天下。
成就書法,要承認天賦。喜歡,熱愛,其實也有天賦的成分,但遠遠還不夠。
書法家所具有的眼界、擔當、胸懷、人格、氣質、風骨,可能最終決定其書藝風格。
書寫,其實就是“控制”。線條的質量取決於書家對毛筆控制的精準度。筆跡的濃淡、乾溼、方圓、提按、使轉以及書寫的速度、收放、開合、節奏、韻律,均在精心控制下完成的。聯想各行各業的佼佼者,亦無一不是“控制”的高手。學會控制,才有望成功。
王羲之《書論》曰:“夫書者,玄妙之伎也。若非通人志士,學無及之。”意思是說:“書法是種深奧微妙的技藝,如果不是學識淵博通達且有大志之人,是學不到手的。”因此,如果血液裡找不到書法的基因,那是否應該重新考慮你的選擇。
經典行書之筆跡,像是美麗動人的姑娘翩躚起舞,誰不想追求。可那是要付出很多的。但一旦到手,美妙的日子便來了,姑娘的一顰一笑,都令人陶醉,即使哭的時候,那也很美。
為什麼總臨得不像,那是你與大師差得太遠。
什麼時候將臨帖當做一件無比快樂無比幸福的事情了,就意味著你已經跨進了書法之門。
每個人學習書法,一定有其目的。這個“目的”決定了你書法之路的未來走向和價值取向。
我讚賞張旭光先生的行書取法路線圖:晉人——王羲之——《聖教序》——王羲之手札、尺牘——《十七帖》——《蘭亭序》。
永遠的跪拜羲之,敬畏古法,才是學習之法。
-
9 # 使用者2009535383084183
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先學什麼後學什麼沒啥規定:譬如穿衣服扣扣子,從上到下,從下到上,先中間後兩邊都不能諮不對。
-
10 # 使用者4379151806806
首先,毛筆字是過去時代的文字表達。楷書是公行體,草書偏向我行體,行書偏向藝行體。在什麼時候用什麼方式,熟能生巧,精益求精。
回覆列表
米芾平書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書為最大。南宋以來的著名匯帖中,多數刻其法書,流播之廣泛,影響之深遠,在“北宋四大書家”中,實可首屈一指。康有為曾說:“唐言結構,宋尚意趣。”意為宋代書法家講求意趣和個性,而米芾在這方面尤其突出。
米芾習書,自稱“集古字”,雖有人以為笑柄,也有讚美說“天姿轅轢未須誇,集古終能自立家”(王文治)。這從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米氏書法成功的來由。根據米芾自述,在聽從蘇東坡學習晉書以前,大致可以看出他受五位唐人的影響最深:顏真卿、歐陽詢、褚遂良、沈傳師、段季展。
元豐五年(1082年)以後,他開始尋訪晉人法帖,得到了王獻之的《中秋帖》。這先人為主的大令帖(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書令,人稱“王大令”),對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但生性不羈的米芾並不滿足於王獻之的字,早在紹聖年間就喊出了“老厭奴書不換鵝”,“一洗二王惡札”。
儘管如此,此時的米芾書法並沒有定型,他在元祐三年(1088年)書寫的《苕溪帖》《殷令名頭陀寺碑跋》《蜀素帖》,雖然寫於一個半月之內,風格卻有較大的差異,還沒有完全走出集古字的門檻。元祐六年(1091年)後,米芾卜居海嶽庵時,又學過羊欣書法。直到“既老始自成家,人見之,不知何以為主”時才最後完成了自己風格的確立,大概在五十歲以後。
在定型的書法作品,由於米芾過於不羈,一味好“勢”,即使小楷如《向太后輓詞》也是如此。這“勢”固是優點,但同時又成了他的缺陷。“終隨一偏之失”,黃庭堅之評價褒貶分明,應該是比較客觀的、公道的。宋人黃長睿評其書法,“但能行書,正草殊不工”,當時所謂“正”,並無確指,不一定是如今的“正楷”,倘指篆隸,倒也恰當。米芾篆隸,的確不甚工,草書也寫得平平。他後來對唐人的草書持否定態度,又囿於對晉草的見識,成績平平自然在所難免。北京大學教授、引碑入草的李志敏評價:“米芾謂‘草書不入晉人格,徒成下品’,此乃割地為牢,自欺欺人。元章草書之所以未見新意,正在不能突破古人藩籬也”。
米芾以書法,若論體勢駿邁,則當屬第一。證之其書法,二十四歲的臨桂龍隱巖題銘摩崖,略存氣勢,全無自成一家的影子;三十歲時的《步輦圖》題跋,亦使人深感天資實遜學力。三十歲時在長沙為官,曾見嶽麓寺碑,次年又到廬山訪東林寺碑,且都題了名。元祐二年(1087年)還用張萱畫六幅、徐浩書二帖與石夷庚換李邕的《多熱要葛粉帖》。
米芾書工各體,尤以行草見長,與蘇軾、黃庭堅、蔡襄合稱“宋四家”,其“刷字”書風至今盛行不衰。他首創以繁密的墨點堆疊成山峰,表現雲雨中山巒的渾厚潤澤,效果獨特,前無古人,畫史稱“米點山水”,推為文人山水畫的開山巨擘。可惜沒有真跡流傳於世,我們只能從他兒子米友仁的《瀟湘奇觀圖》以及後世無數仿學之作中見其端倪。米芾雅好奇石,留下過“米顛拜石”的典故。作為書畫家,他還特別喜歡羅致名硯和各種文房佳器。歷代名家的書畫精品當然更不肯放過。凡經他收藏、品題之物,無不身價倍增。
米芾一生官階不高,這與他不善官場逢迎,又為人清高有關。米芾是一個有真才實學的人,不善官場逢迎。使他贏得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來玩石賞硯鑽研書畫藝術,對書畫藝術的追求到了如痴如醉的境地,他在別人眼裡與眾不同,不入凡俗的個性和怪癖,也許正是他成功的基石。他曾自作詩一首:“柴幾延毛子,明窗館墨卿,功名皆一戲,未覺負平生。”他就是這樣一個把書畫藝術看得高於一切的恃才傲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