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成長需要時間,而這過程就是最美的見證。您願意看著孩子一點一點成長嗎?一蹴而就的成長您覺得可能嗎?
12
回覆列表
  • 1 # 子雄7386

    一是責任,二是壓力,三是等不切,四是受到孩子的反作用力。

    首先,家長有愛心才有責任心,有責任心才有壓力,孩子的反作用力就好似炮仗中的紙,就象燒炮仗一樣,壓力越大,反作用力越大,爆發的力就越大。

    如果家長和孩子能找到宣洩壓力的辦法,就沒有"爆炸"了。

  • 2 # 我是傳麒

    家長在教育孩子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如果說家長和老師對孩子的教育實行股份制的話,那麼家長最少投入百分之五十一,許多家長心急往往會拿別人家的孩子和自家孩子比較,通常會忽視自己孩子的優勢。身教大於言傳,家長為孩子創造出什麼環境,孩子就會在這個環境中薰陶。這個環境不僅僅是物質上的,還有情感和精神方面的,家長要學會與孩子共同成長,瞭解他們的內心世界,要與孩子“遊戲”,在“遊戲”中成長,在成長中學會“遊戲”。

  • 3 # 為光君

    因為,孩子的錯誤會讓家長受挫。

    單純生物的角度看,每個嬰兒在生下來的時候,其實並不是一個完全的個體,而更類似一個發育未完成的胚胎。

    受限於人類的進化,人類擁有著自然界裡,最發達的大腦。這也就意味著,如果嬰兒的大腦,在子宮裡就發育成熟,母體將完全沒有辦法承受。

    胚胎模式的嬰兒,慢慢成長為幼兒,逐漸變成兒童時,這個孩子開始擁有獨立的意識,不再是那個吃喝拉撒都依賴父母照料的客體。

    這也就意味著,父母沒辦法百分之百的再去擺佈這個孩子。

    孩子學習,成長的過程,也是ta逐漸社會化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裡,孩子的大腦依舊沒有停止發育,很多神經系統並沒有發育成熟。這導致了孩子在一些問題上的反應很出人意料。

    在面對這些負面體驗的時候,家長有時候會暴怒。

    因為,ta會感覺自己的自尊心很受挫,下意識裡會覺得,這個孩子這麼笨,都是自己的錯。一部分人,會把這個想法,投射到伴侶身上。

    這個階段的家長,沒辦法把孩子看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更多的是,把孩子當成自己的一部分,自己的所有物。

    下意識裡會認為,孩子犯錯=自己犯錯/自己沒用。

    一旦自尊受到威脅,自然就沒辦法心平氣和的去面對孩子成長中的錯誤了。

  • 4 # 文畫老師

    家長不能平心靜氣地面對孩子成長中的問題,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許多家長都害怕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加上來自方方面面的壓力,對孩子期望值過高,所以一旦孩子出現問題,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打罵孩子。教育是慢的藝術,教育孩子就像牽一隻蝸牛去散步,當你嫌孩子走得慢時,殊不知孩子已竭盡全力。

    二、缺乏家庭教育知識。有些家長由於平時工作忙,沒時間去學習家庭教育知識,沒有意識到只有家長成長了,才能引領孩子成長。當孩子出現問題,有些家長不去尋找問題的根源,不去了解問題背後的正面動機,而是一味的指責。甚至有些家長針對的不是孩子的問題行為,而是針對孩子本身,說出了像“總是”、“又”之類的詞語。孩子是成長中的人,我們要學著接納孩子的問題,引導孩子解決問題,孩子才能在問題中成長。

    三、原生家庭的影響。有些家長的教育方式是模仿上一輩的,有些家長或許意識到上一輩的教育方式不妥,但害怕孩子會像自己小時候一樣犯錯,養成了不良的行為習慣。

    以上三點就是我認為家長不能平心靜氣面對孩子成長中的問題的原因!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但願我們都能控制好情緒,降低自己的期望值,用愛與智慧去守望,靜待花開!

  • 5 # 金墨白的育文雜記

    這個問題提的好,我覺得好多家長都應該去思考這個問題,家長為什麼不能平心靜氣教育孩子成長中的問題?不願意看著孩子一點一點健康成長嗎?

    首先要從我們家長身上找找原因。

    1.長期在外工作或出差,起早貪黑的忙碌著工作,回到家後看到孩子或妻兒老小時,認為自己在外辛苦掙錢養家,妻兒老小卻在家不省心,讓自己莫名其妙的發火,甚至打罵孩子。

    2.一個家庭中,父母長期處於夫妻不合睦,爭吵不斷,愛計較個人缺失的家庭,這樣就會無形中給孩子造成心理陰影,久而久之孩子的性格就會變得壓抑而扭曲,家庭沒有溫暖,更無幸福可言。

    3.性格暴躁,過於強勢的父母喜歡把家裡發生的事情去互相指責對方,孩子犯錯惹事了,為什麼不去管等,一味的批評的語氣打擊家裡人,很難在這個家找到溫馨的感覺。

    “子不教,父子過”或許這句話說的有些絕對,但是也不是毫無可取之處。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親和母親都對孩子有著很大的影響,兩個人的影響都是不可替代的。

    因此,在這裡我們要急切的呼籲,如果有不開心的心事或工作方面的原因,請一定要好好剋制下自已的情緒,如果剋制不了,也不要當著家人或孩子的面渲洩。

    家,是休息的港灣,家,是一個最溫馨的地方。

    因為我們在家裡的行為舉止,一個人的成就,不是以金錢衡量。而是一生中,你善待了多少人,有多少人懷念你。

    還有個典型的例子就是,西方國家周未的時候,都是家庭日,他們選擇更多的時間陪伴家人和孩子,而不是一味的工作上。

    所有的情感都是需要陪伴的,這些陪伴成為一個個美好的回憶,這都是每個家庭最寶貴,最重要的財富,遠遠超過物質的重要性。

    記得看過一個小影片,裡面的旁白講:

    “別做失陪族,別讓忙碌空白了回憶,家人的幸福,只因有你”。

  • 6 # 田園桂姐

    家長為什麼不能平心靜氣的對待孩子的成長問題?我認為有四點。

    一是著急,為什麼好孩子都是別人家的?每天都要叮囑一遍:好好學習,不要貪玩。結果是左耳進右耳出!所以崩潰!

    二是家長要面對生活和工作的壓力,心情有時也壓抑,壓抑就會爆發,所以也無法平心靜氣!

    三是每個人的性格不同,有的人心如止水,有的人天生爆燥,做不到平心靜氣!

    四是缺乏文化,面對叛逆的孩子不知道怎樣去溝通和教育!

  • 7 # 雙胞胎媽媽成長無小事

    因為我們付出的太多,可能家庭大部分收入都花在孩子身上。我們也知道自己力量有限,這樣做的原因也是對孩子期望過高。作為一個80後11歲孩子的母親,我在這個城市打拼近十幾年曾經我覺得啥都是為了孩子?直到孩子的一句話我醒悟了。不再嘮叨,養孩子天經地義,願意傾我們所有照顧他們,結果請不要糾結!物質財富讓孩子為所欲為,精神如為空虛,沒有愛,學習將是冰山一角,當我不能控制情緒時,我總是告訴自己,帶個好頭,我總是警告自己,這樣會激化矛盾。在最憤怒的時候,我總是不再吭聲。你說我秋後算賬也行,家不是一個講理的地方,我不是裁判,我無法終結所有的問題,一起擔當的結果就是,孩子感受生活的不易,感受到愛。我最近用蒸饅頭來解決憤怒。要知道我擇偶標準第一條是會蒸饅頭,因為我不會。而現在都變了,曾經的假小子也要變得賢妻良母。一切皆是因為孩子!

  • 8 # 朱老師說事兒

    我是朱老師!

    家長為什麼不能平心靜氣的面對孩子成長中的問題?這裡你所指的是孩子的各種叛逆行為和不聽話的表現吧!這個不僅僅是孩子成長中的正常現象,很多時候,家長的做法也是需要反思的。

    家長不瞭解孩子的成長規律

    孩子是從小長大的,他們年紀小,缺乏生活經驗和閱歷,也因為控制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精力旺盛好動等特徵而會出現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孩子的錯誤會惹惱了家長們,很多家長由於不瞭解孩子的成長規律,對孩子的個性缺乏瞭解,所以就不能接受孩子的錯誤和不聽話。

    家長總以成人的角度去衡量孩子

    很多家長朋友總是用成人的角度去要求孩子,給孩子制定了很多高難度的規矩,但是執行起來,孩子卻做的很不好。為什麼呢?這不完全是孩子的錯。因為規矩本身難度大,遠遠超出了孩子的執行能力,因而,家長們會很不順心,覺得孩子不聽話。例如,家長要求一個5歲的孩子每天要連續閱讀1個小時,所有的孩子都做不到。因為,5歲的孩子注意力的集中時間往往只有15分鐘。

    家長不能平等對待孩子

    很多家長受傳統觀念影響,覺得大人在孩子面前具有絕對的權威,孩子在家長面前就應該乖乖聽話,不能造次。所以,一旦孩子玩耍、打鬧,提出要求時家長朋友會很生氣,覺得孩子是在挑戰自己的權威。所以,面對孩子的要求,家長朋友很容易生氣。

  • 9 # 斜風急雨混不怕

    自己做了父母就會明白為什麼。前幾年學了一段時間心理學,以為自己能很好處理孩子的問題,但親身體驗後就會發現有些東西像我們做父母根本無法冷靜,比如後半夜發現孩子在用手機看網路小說,作業根本就沒完成。作為父母既擔心孩子身體,又擔心馬上到來的中考(孩子初三),又氣又急,實在無法冷靜。其實很簡單的一個道理,就是事關自己關心的人、愛的人就再也無法冷靜

  • 10 # 大森林1990

    我現在也是一位媽媽,我想想說說我的想法。

    我想,只要是愛孩子、責任感強的家長,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變得優秀,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不希望孩子有不好的習慣,面對孩子的叛逆行為,更是想盡各種辦法教育孩子,可能都效果不佳,總是恨鐵不成鋼。

    我家寶寶現在才3歲,調皮搗蛋,只要在家玩,就會鬧翻天,我經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會對他大火,甚至打他,事後又很後悔。我覺得不夠耐心,對他要求太高了,就像很多人說的,好脾氣都是在外人面前才有,面對家人朋友,容易點爆情緒,因為對外人的態度,更多的是與我無關,無所謂,所以沒有情緒,得罪了人可不好啊。

    所以,我經常會反思,對家人,對孩子要寬容點,要換位思考。有時候可能是我對他的要求太嚴格,他畢竟才3歲啊,不要催孩子,他會慢慢地成長起來的,我要溫柔點,耐心點,多抱抱孩子。

    家庭教育是啟蒙教育,父母的行為習慣會直接影響孩子,我家孩子現在經常模仿我發脾氣說話的樣子。所以,要做到平心靜氣,要與孩子多溝通,學會換位思考,不然,只是一味地要求孩子,只會期待過高,失望越大。

    真心地祝願每位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每位家長與孩子像朋友一樣相處地很好,一起成長,一起發現生活的美!

  • 11 # 兔丫丫說早教

    家長為什麼不能平心靜氣的面對孩子成長中的問題?

    個人答案:愛之深、責之切。

    01 不能心平氣和的原因

    (1)太在乎

    因為太在乎,所以我們希望孩子的行為都是規規矩矩,沒有差錯。每當孩子行為稍有偏頗,我們就擔心他們會惡化,從而極力地阻止。因為用力過猛,孩子無法承受,產生排斥。此時,我們更加氣憤,明明是自己帶的娃,為什麼不聽話呢。

    (2)都是別人家的娃惹的禍

    我們都知道“人比人,氣死人”。但是,我們還是不斷陷入對比的怪圈圈。從孩子出生,到孩子入學,再到孩子工作,最後結婚,沒有一個階段能阻擋我們對比。就算自己不想,也會不停地有人在耳旁吹風。

    當我們想讓孩子複製別人家孩子的成功,學習別人家孩子的長處和優點時,卻忽略了孩子的差異性。孩子可能天生對某方面不敏感,或者有學習障礙,導致他們不能短時間改變現狀,家長需要多一點耐心,看到孩子的閃光點。

    (3)屢教不改

    孩子某種不良的習慣養成後,真的很難改變。我們會發現,我們嘗試了不同人的成功經驗,但是一到自己孩子身上就失靈了。這讓我們覺得,孩子怎麼就跟石化了一樣,屢教不改。久而久之,我們一旦看到孩子的那種行為,彷彿自己心頭的一根刺,氣就不打一處來,氣孩子,也氣自己。

    02 副作用

    家長一聲吼,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對於孩子,會覺得父母不愛自己,不瞭解自己,無法溝通。久而久之,對於家長的吼叫也就習慣了,自動免疫。

    對於家長,每次吼完必後悔。擔心孩子被嚇到了,擔心孩子對自己失望了,擔心自己的形象就此毀掉了。即便如此,我們下次還會再犯。

    03 如何做?

    堅持四不原則:不恐嚇、不動手、不哭泣、不、不急於一時。

    (1)不恐嚇:任何時候,都不要說狠話“媽媽不要你了”。

    (2)不動手:君子動口不動手,棍棒之下無孝子。

    (3)不哭泣:堅持告訴孩子“哭解決不了問題”。

    (4)不急於一時:不要每次孩子一犯錯就逼迫他承認錯誤,搞得雞飛狗跳,嘗試一下“平靜中斷法”,父母和孩子都冷靜後再溝通。

    總結

    我想,再理智的父母再面對孩子的時候,都無法做到每時每刻心無波瀾。但是,當我們發現吼的作用越來越微弱,並且產生副作用時,我們就孩不斷吸取失敗的經驗。只要做到本可能10次發火,減到5次發火,本該“火冒三丈”,努力壓制到“一丈”,我們都是在把對孩子的傷害降到最低。接受不完美的孩子,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 12 # 漢堡驛站

    家長不能心平氣和麵對孩子成長中的問題,主要原因還是家長的心態和認識造成的。

    一、對孩子的成長缺乏正確認識

    人的身心發展規律具有順序性、階段性、不平衡性、互補性和個別差異性。

    1.順序性

    孩子的身心發展具有一定的順序,也就是說,孩子從出生到成人,有著特定的發展順序,是不可能跳過某一發展階段而進入另一發展階段的。換句話說,孩子身上出現的一些問題,尤其出現的必然性。

    2.階段性

    不同年齡的孩子表現出身心發展不同的總體特徵及主要矛盾。家長不應該用成人的標準去衡量孩子的情況。孩子在小學時的情緒會相對穩定,但是到了中學時期,會步入“青春期”。這一階段的特徵,孩子就是會有情感上發展不穩定的特點,也更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

    3.不平衡性

    孩子在統一方面的發展速度,在不同年齡階段發展的不平衡,也就是說,孩子在某一階段對某樣東西的學習能力很強,但是過了這一階段,孩子的學習能力就會下降。這並不是說孩子不努力造成的,而是一種正常現象。

    4.互補性

    人的身心發展各個部分具有互補關係,某方面機能受損時,可以透過另一方面彌補。孩子可能會存在某些方面的能力薄弱的情況,但是這些都是可以透過其他方面彌補的。家長要善於發揮孩子長處來彌補孩子短處。

    5.個別差異性

    個體只見的身心發展在不同方面都有所不同,所以家長不應該用“別人家的孩子”來和自己家的孩子作比較,這樣除了讓家長對孩子更不滿,和讓孩子更自卑之外,毫無用處。家長可以去發現自家孩子身上閃光點,並鼓勵其發揚光大。

    二、過高的期望和理想化的完美孩子

    “望子成龍”是中國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通病。期望可以激勵孩子,讓孩子朝著目標方向努力,但是過高的期望只是一個不切實際的目標,只會給孩子造成壓力。給孩子一個不切實際的目標,讓孩子如何能夠達到?而家長在無形之中,也給了自己禁錮,覺得孩子做不到,就是錯的,是不努力,是有問題的。

    如果孩子長久以往達不到家長過高的期望,家長會對孩子失望,孩子也會對自身能力產生質疑,從而形成自卑心理,導致不敢再去做,不但再去想。

    給孩子設定一個個小目標,以此來激勵孩子,讓能讓孩子朝著目標努力,從而獲得大的成就。

    家長要學會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三、壓力與比較

    現實生活給了家長太多的壓力,而家長又自覺為孩子付出太多,所以會產生過多的要求,而孩子也間接地承受了這份壓力。

    人與人交往之間,難免會產生比較,別人家如何如何,自己家如何如何,而比較自然會產生優劣,進而引發家長對自己孩子的不滿。但是家常從未考慮過,兩件事、兩個人是否真的有可比性。

    家長在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上,要放鬆心態,接受孩子的不足,並且瞭解孩子問題產生的原因,透過分析和指引,引導孩子往“正路”上走。一味地批評指責,只能讓親子之間的關係產生巨大的溝壑,而交流與理解,才能讓親子關係更和諧,孩子才願意給家長一個正向的積極的反應。

  • 13 # 庭爸談育兒

    家長為什麼不能平心靜氣的面對孩子成長中的問題?

    往往有這幾種原因:

    簡單來說,這4點是咱們很多家長常見的。

    第一,對自己的失望導致對孩子有過高的期望

    看到孩子調皮搗蛋,父母被勾起自己的過去,自己因為童年的調皮搗蛋不聽話,導致現在人生的不如意,因此,害怕孩子像自己一樣,不成才。

    同時,對孩子的期望過高,希望孩子能夠圓自己的夢,如果父母沒有上過大學,希望孩子能考上大學,甚至考上優秀的大學。

    似乎這樣就能夠讓孩子實現自己的願望,給自己出一口氣,所以對孩子的期望是“爭氣”

    爭誰的氣?

    更多是爭父母的氣。

    第二,對孩子總是進行各種比較,拿別家孩子的優勢比自己家孩子的劣勢,拿自己家孩子的優勢比別人家孩子的強勢

    不論怎麼比答案都是一個:

    那就是自己的孩子,離真正的優秀離成才還遠著呢!

    在不斷灌輸孩子這種思維,以強化他的危機意識的同時,實際上也把自己給麻醉了。

    時間久了之後,也會在這種自我暗示之下,認為自己的孩子真的什麼都差。

    第三,不瞭解孩子的成長規律,總是想著孩子能夠早點成熟,能夠減輕自己的壓力,能夠自動自覺的學習

    要求一個四五歲的男孩子,要一動不動的坐好聽老師上完一節課,要求一個七八歲的孩子能夠自己寫三小時作業,要求孩子上課的時候絕對不能走神,一次都不能分心。要求孩子門門考100分,科科第一名。

    不是說這樣不對,而是說這樣的一個目標,很多時候超出孩子的成長規律,就算超人都不一定能夠做得到。

    第四、把孩子當成出氣筒,在外面受了什麼委屈?在家裡面發生了什麼矛盾,自己有了什麼痛苦,會不自覺的一股腦的倒在孩子的身上

    而孩子又不會察言觀色,一旦一點小的問題被父母抓住,就會借題發揮。把所有的情緒都施加在孩子身上。

    以上這4個原因,導致了家長在面對孩子的時候,往往不會有一個良好和客觀的一種情緒狀態。

    對於孩子,我們總是缺乏溝通的意願,缺乏瞭解的興趣。只關注於自己的命令有沒有得到執行,只關注於成績考了多少分,只關注於自己的情緒是否變好。

    如果再在這種種行為的外面披上一層“你是我孩子我才管你”的外衣。

    那從道義上來說。別人也不能指責父母的不對。

    父母自己也覺得,我這麼做是“為了孩子好”,實際上這是害了孩子。

    對此,你怎麼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快中考了成績很差,我爸堅持讓我上高中,我唯一能考上的一所學校校風差管的嚴,我根本接受不了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