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柚子愛歷史

    導語:

    宋朝已經將火藥研製成了火球、火藥箭、火炮、火槍等各種武器,並投入到了軍事戰爭中,從而開創了火藥用於戰爭的時代。經過南北兩宋的數百年改進,火器越發先進,最終,單兵使用的長竹杆火槍、突火槍等也被研發出來。

    然而,即便宋朝在火器研發和使用方面都具備了很大的領先優勢,但是在對外戰爭中還是屢戰屢敗,這是為什麼呢?原因有以下幾點:

    1、宋朝的火槍還不具備現代槍械以擊發子彈殺傷敵人的功能,只是靠火藥爆炸和燃燒的威力造殺傷,殺傷力有限,配備軍隊的數量也有限,對戰局的改變難以形成決定性力量

    火器的研製從北宋初年就開始了,開寶三年(907年)兵部令史馮繼升向宋太祖獻火箭。開寶八年,宋軍攻打南唐時,曾使用了兩萬支火箭,首開火藥用於戰爭之先河。到真宗鹹平三年(1000年)時,神衛水軍隊長唐福研製試製新型火箭、火球、火蒺藜等初級火器成功,由此也引起了宋政府的重視,開始鼓勵和獎勵火器的研發。

    據《武經總要》記載:宋朝研製的火器有有火箭、火球、火槍、火藥箭、火蒺藜、火炮等十多種,單兵武器有長竹杆火槍、突火槍等。但是宋代火器但都以爆炸和燃燒製造殺傷,只是最原始的初級火器,與現代槍支遠不能比。 如火球就是用火藥製成的一種燃燒性火器, 其成分除了硝、硫、炭之外, 大多是可燃燒性物質, 內 有桐油、黃蠟、瀝青等,先以拋石機拋擲到敵方陣地,然後透過燃燒的火球於敵以殺傷 。

    但是這些初級火器威力有限,且因為製作成本高昂無法配屬全軍,不足以成為扭轉戰局的決定性力量。

    2、你有我也有,宋朝發明並使用火槍後,其敵對國金國和蒙古也先後研發並配備,甚至猶有先進之處,抵消了宋軍火器的優勢

    靖康元年(1126年),金軍大軍進攻北宋,兵圍汴梁,宋軍在隨後的東京保衛戰時使用了火器。東京留守李綱奉命部署戰守, 他下令軍中, 如能用床子弩與火炮擊中金兵者,給予厚獎。宋軍士兵於是用霹靂跑玩命的轟擊金軍,金軍大駭,沒見過這麼牛掰的武器,於是驚叫不絕大敗而歸。

    但是金人雖然敗退,卻對火器的威力上了心,透過被俘的宋軍和工匠,金軍很快就學會了火器制 造與使用方法,隨即就大面積量產,而且還有更加先進的發明,如單兵火器飛火槍就是金人研製的。

    據《金史·蒲察官奴傳》記載,飛火槍的前端有槍鋒, 槍鋒後綁有一個用16層好紙糊成的長2尺的火藥筒, “內裝柳炭、鐵滓、硫黃、砒霜 (疑是硝石之誤) 之屬, 以繫繩槍端。軍各懸小鐵罐藏火, 臨陣燒之, 焰出槍前丈餘, 藥盡而筒不損......” 。火焰噴完後還可用槍鋒刺敵。

    宋人雖然首創火器但是金人包括後來的蒙古人都隨後也仿製和研發了火器,抵消了宋軍的這種武器優勢,所以宋軍無法透過火器取得絕對致勝優勢。

    3、雖然宋軍一部分軍隊配備了火槍,但是沒有在全國大面積推廣,尤其是沒有形成使用火槍的軍事體制及戰術,沒有充分挖掘出火器使用的優勢

    宋軍在戰爭中還是以刀槍等冷兵器為主,僅僅把火器當成攻城雲梯一樣的輔助器械,而沒有全面形成主戰武器並配屬於全軍。最主要的是沒有根據火器的使用特點形成有戰鬥力的軍事力量體系,沒有成分挖掘出火器的威力和戰鬥中的對敵優勢。

    4、宋朝所實行的“重文抑武”國策使得軍隊戰鬥力低下,“更戍法”又導致將不知兵,兵不知將,一支沒有戰鬥力、沒有凝聚力的部隊即便有先進的武器也是難以取勝

    宋軍弱的根源是在宋朝的國策和軍隊體系,而不在武器。宋朝初年就實行重文抑武的政策,武人地位低下,將領的帶兵練兵能力受到束縛。宋政府又透過“更戍法”等措施限制將領,導致兵不知將,將不知兵,軍隊極度缺乏戰鬥力,這個並不是透過使用先進武器就能彌補的。一群綿羊扛著火箭炮也不一定能夠打敗一群獅子,而一群獅子拿著燒火棍估計也能橫掃一片綿羊,就是這個道理。

    結語: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有很多,如計謀、軍隊數量及戰鬥力、天氣、地形因素等,並不是武器先進就能立於不敗之地。宋軍雖然具有火器優勢,但是並沒有將這種優勢持續領先於鄰國,最終隨著鄰國火器的研發這種優勢被逐漸抵消,再加上宋軍火器部隊沒有形成有效的軍事體制,只停留在器的使用層面上,並沒有發揮出人的因素,無法體現出它的優勢來,這就是宋軍首創火器卻在戰爭中屢屢失敗的原因。

  • 2 # 望歷史

    即使是明朝軍隊火器比宋朝先進的多,但也抵擋不住八旗軍的進攻。原因如下,當時的火器並不十分先進,對敵人的傷害非常有限;火器沒有全天候作戰效能,遇上陰雨潮溼影響嚴重。面對遊牧民族的鐵騎,宋軍火器所擁有的有限火力根本起不了很大作用!

  • 3 # 中華朝代興衰更替記元

    1.重文抑武的思想,趙匡胤文治天下的思想 2.宋朝經濟繁榮百姓生活好,有偏安一隅的思想 3 阿諛奉承多,諂媚誤國 4貪汙腐敗一直是歷朝歷代的通病 5 君主害怕武將功高等等,朝代的滅亡不是一件兩件事的失利導致,是長久的多方面問題爆發。

  • 4 # 叄牛不讀書

    題主這個問題問的相當有代表性。這個代表性體現在我們樂於站在本民族的單方立場上,主觀看待事物的發展。

    南北宋戰爭期間,宋朝人的確發展出了許多火器,更是發明了火槍投入戰爭中使用。但不可否認的是,金、蒙民族在火器的創造研究和使用上,更勝兩宋一籌。

    火器在宋朝時期的發展

    火藥被華人發明以後,華人很快就發現了,它激烈燃燒的屬性在戰爭中的價值。所以期初華人使用的火器,都是縱火類和爆炸類火器。

    北宋初期,朝廷大力發展軍備,軍中開始研究火器的製造和運用。

    公元1000年,神衛水軍隊長唐福的團隊研製出火藥箭、火毬、火蒺藜,並運用在海戰船隻上。此後,宋軍開始將這類火器逐步推廣到陸戰當中。

    這類火器都是用材質(大多是厚紙)將火藥和一些油脂按照配方包裹和紮緊,然後使用器械投擲到敵方,產生劇烈燃燒。

    其中火蒺藜更是運用燃燒後的爆炸衝擊力,將包裹在內的鐵蒺藜四散傷人。

    但是這類北宋初期的火器因為技術的侷限,存在很多缺陷。

    硝石的配比不夠高,所以爆炸威力並不是很理想。奪人眼目,晃人心神的作用更大。而且北宋這時的黑火藥還遠遠不能夠作用於發射火藥。

    這個時期的火藥比較難點燃,甚至用普通的火摺子去點也要有一個穩定的時間。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在火器的使用中,北宋軍隊往往要使用燒紅的鐵棒去引燃。

    還有就是這種火藥必須在空氣充足的情況下才能燃燒,在密閉容器中,燃燒很緩慢,而且很容易燃燒不充分,難以產生爆照力。

    金人在火器上的學習和運用

    北宋軍隊中製造出的這些火器,很快就運用到實際的戰爭當中。即便這些火器還存在著不少缺點,但在戰爭中卻發揮出了很大的作用。

    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正月,金軍包圍北宋京城開封。

    北宋奸臣蔡懋命令不得抵抗,凡是主動攻擊金人的宋軍將士都被抓起來,宋朝軍隊群情激憤。名臣李綱巡查城樓後,告訴士兵們不用理睬蔡懋,下令對金人進行防禦性進攻。

    於是憋著一口氣的宋軍,運用床子弩與火毬攻擊金人,並在夜間使用霹靂炮。金人大駭,驚呼不已。

    金軍被宋朝火器震撼驚恐,攻城不下。於是勒索北宋大量財富和土地後撤軍。

    這次北宋在戰爭中使用的火器,給金軍留下深刻的印象。金軍立即進行火器的仿製和研究,並進行實戰演練。

    十個月後,金軍東西兩路軍會和,帶著仿製成功的火器再次包圍開封。

    《三朝北盟會編》記載:“火炮如雨,箭尤不可計,其攻甚力。”

    看得出,這回金軍帶著的火器已經是最為比較主力的攻城武器了。此時的雙方攻防戰,火器對攻,在使用上應該不相上下。

    可惜的是奸臣再次誤國,宋欽宗寧願放下這麼有力的火器,轉而迷信郭京的騙術,能以六甲神兵擊退金軍。於是開啟城門出戰。金軍乘機攻破開封,演變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靖康之恥”。

    金人在火器上的超越

    北宋滅亡後,趙構在南京建立南宋。

    隨著南渡的大量漢人中,一些擁有軍工技藝的工匠和製造者,來到南方。

    南宋在這些優秀工匠的基礎上,成立御前軍器所。御前軍器所的規模逐步擴大,逐步為南宋製造出了數量眾多的火器。

    一百多年間,南宋製造的火器中,出現了一些新式火器。其中有南宋發明的,但更多的卻是金人的發明創造。

    前面我們已經說過,金人在靖康戰爭中,已經開始使用大量火器和宋軍對攻。金人在這場實際的戰爭中,逐步學習掌握了這個技術。並且越發認識了火器在戰爭中的作用和地位。於是開始又一輪的研究和創造。

    比如鐵火炮就是金人發明創造的爆炸性火器,這個應該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金屬火器。

    公元1221年,金軍進攻南宋蘄州,運用大量投石機發射鐵火炮攻城。這個火器讓南宋軍印象深刻,相比南宋軍的燃燒性火器,金軍的鐵火炮威力大大增加,南宋炮手完全被金軍壓制。

    金人的鐵火炮在之後的戰爭中進一步改進,並且運用到金蒙的戰爭中。震天雷於是踏上歷史舞臺。

    蒙軍在圍困住金軍後,往往被金軍的震天雷打通逃跑通道。

    公元1232年,蒙軍圍攻開封,金軍便大範圍使用包括震天雷在內的火器攻擊蒙軍。

    《金史》中描述震天雷:

    “鐵罐盛藥,以火點之,砲起火發,其聲如雷,聞百里外。所圍半畝之上,火點著甲鐵皆透。”

    由於震天雷的效果實在出眾,蒙軍在圍困開封十六天後,不得已撤軍。可見金人在火器運用上的優勢已經體現。

    火槍的出現

    南北宋時期的戰爭不斷,火器逐步運用。管狀火器終於出現。

    公元1132年,德安知府陳規首次在平叛李橫的戰爭中,使用了火槍。李橫在進攻德安的戰爭中,製造了一種大型攻城器械“天橋”。

    陳規為了抵禦天橋,派人用長竹竿裝上火藥,創造出了火槍。火槍由兩名士兵操控,待天橋接近,士兵便點燃火槍焚燒天橋。

    這火槍其實有些類似現代的火焰發射器,還是利用燃燒起到作用。最終陳規還是依靠一批火槍進行突圍。

    這種新式武器立即被金人學去。在此後的金蒙戰爭中,金人發明了“飛火槍”。

    飛火槍的使用效果比南宋的火槍更為出色。

    “又飛火槍,注藥以火發之,燒十餘步,人不敢近。大兵惟畏此物雲。”——《金史》

    這種火槍已經可以由單兵使用,特別是在突圍戰鬥中使用,讓前面的敵人根本不敢靠近。很適合步兵的前衛裝備。

    隨著火藥配比的進步,擊發型別的火槍也開始使用。

    《宋史》:“又造突火槍,以鉅竹為筒,內安子窼,如燒放,焰絕然後子窼發出,如炮聲,遠聞百五十餘步。”

    這個火槍,已經由原來的燃燒型別火器,轉變成爆炸擊發型別的火器。火藥的的爆炸效能起到了最為關鍵的作用。

    隨後,在宋金的戰爭中,這項技術又流入金人的軍隊中。金人在吸收新技術的手段上不得不讓人佩服。

    金人創造出了形式多種的擊發型別火銃,隨後運用到了宋金、金蒙的戰爭中。而蒙古人同樣在不停的學習新技術,隨後也掌握了這種擊發型別的火槍。

    如今,全世界公認的最早的金屬類管狀擊發火器,就是元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火銃。

    所以題主的問題很容易解釋。

    拋開其它因素不說,單說火器、火槍的運用,金人和蒙人在對火器和火槍的使用研發上,絕對不輸於宋人,甚至要超出宋人。

  • 5 # 三維策論

    火槍在當時已經是非常先進的武器了,可是為什麼裝備了火槍的宋朝軍隊還是屢屢戰敗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當時的火槍威力有限

    雖然和冷兵器相比較而言,火槍是更為先進的熱武器。但是宋朝時期火槍才剛剛被髮明出來,其運用也處於初級階段,威力非常有限,不能左右一場戰爭的勝負。

    最先出現的火槍是“飛火槍”:

    “又飛火槍,注藥以火發之,燒十餘步,人不敢近。大兵惟畏此物雲。”——《金史》

    飛火槍不是激發型別的火槍而是“噴火的槍”,類似於火焰噴射器。射程也只有十幾步,遠遠近於弓弩的射程。如果飛火槍和弓弩手對陣那麼還沒到達射程就會被射成篩子了。因此飛火槍只適合在守城戰中使用。

    (早期的“火槍”)

    到了南宋時期,才終於出現了激發式的火槍--突火槍。突火槍和飛火槍有著本質的不同,它是依靠火藥爆炸的威力將“彈丸”發射出去造成殺傷的,原理和現代的不強類似,但是威力卻遠遠不如。

    《宋史》:“又造突火槍,以鉅竹為筒,內安子窼,如燒放,焰絕然後子窼發出,如炮聲,遠聞百五十餘步。

    突火槍的槍身是竹筒,耐久度非常低,想象一下威力巨大的火藥在竹筒裡面爆炸的場景吧,因此激發火槍的時候很容易就會因此膛壓過高造成槍身爆裂。這個時候火槍兵可是個非常危險的兵種。

    同樣也是因為槍身是竹子,因此每一隻火槍的大小粗細都不相同,沒有辦法批次生產彈藥,也無法準確規定裝填火藥和彈丸的數量,只能依靠火槍兵的經驗。因此一隊火槍兵齊射往往會有很多“啞彈”。產生的殺傷力甚至還不如弓弩齊射。

    因此這個時期的火槍的效果以威懾居多,殺傷的效果並不顯著。因此宋朝很難依靠大量裝備火槍而贏得戰陣。

    (古代火槍)

    第二、火槍作為“特種”兵器並沒有普及全軍

    正是由於火槍威力有限、射程有限、精度也有限,所以宋朝的軍隊還是以冷兵器為主的。火槍兵只作為輔助兵種或特種兵種。因此火槍兵的地位在宋軍中的地位是不高的,畢竟當時的人可不認為熱兵器比冷兵器先進。對不熟悉火槍計程車兵來說,這是天雷,會嚇得心驚膽戰,但是對於聽慣了槍聲計程車兵來說,這只是一種中看不中用的兵器罷了。

    中國古代弓弩技術的巔峰時期就是宋朝,因此宋朝的遠端打擊部隊主要還是各種各樣的弓弩。這些弓弩不但射程遠,威力大,並且易於瞄準,命中率高。

    (宋朝弓弩)

    第三、北方的金國、蒙古也有先進的火藥技術

    從古至今,兩國之間的戰爭都不是僅僅侷限於戰場交鋒。政治談判、後勤補給、科技創新也都是敵對國家相互競爭的領域。宋朝將火藥技術運用於戰場上,北方的金國在見識過了以後也必然會學習探索這種新式武器。

    事實上,金國不但引入了火器,並且還在宋朝火器的基礎上推陳出新,開創了許多新式用法,比如前文提到的飛火槍不是宋朝發明的,而是金國發明的。除了火槍,金國還發明瞭鐵火炮以及震天雷等投擲型火器。這些鐵製的火器比突火槍擁有更大的殺傷力。

    “鐵罐盛藥,以火點之,砲起火發,其聲如雷,聞百里外。所圍半畝之上,火點著甲鐵皆透。”--《金史》

    到了蒙金戰爭的時候。金國軍隊已經大量裝備了火器,並且大規模運用於戰場。多次打退蒙古的進攻。所以說在火器的使用上,宋朝並不比金國強多少。

    (震天雷)

    第四、早期火槍技術簡單易學、火藥運用易於模仿

    對於相鄰而敵對的兩個國家而言,新技術的運用是不可能長久的保密的。在火器的運用上,無論宋國還是金國領先,一旦在戰場上使用以後,另一方都能夠很快學習到,並且迅速投入使用。究其原因,還是那個時候火器的製作科技含量不高。火器的運用也是簡單粗暴。在這種情況下,敵國抄襲模仿也是不可避免的。

    (簡單粗暴的火槍)

    綜上所述:

    宋朝時期,火器的製作和運用發展迅速。火槍也開始列裝部隊,但是由於那時候火器的發展尚屬於初級階段,火器的運用簡單粗暴,不但威力有限,也很容易被敵國模仿製作。再加上北方金國也重視火器發展,在宋朝的已有的基礎上推陳出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所以從火器運用這一點來看,宋朝和金國相比是沒有太大優勢的。因此在國內吏治腐敗,軍隊士氣不高的基本情況下,宋朝軍隊屢屢敗於北方士氣如虹的金、蒙等國。

  • 6 # 北洋海軍炮手

    這個問題無知的很,南宋才發明突火槍,只不過是竹筒做的,直到元朝中國才出現第一種金屬管火器。至於說兩宋軍事無能,主要是趙大和趙二這對兄弟作死的結果。

    因為趙大的皇位來路不正,再加上趙大出自沙坨集團,這個集團最不缺的就是武將,所以趙大也要防著手底下的認再玩一次黃袍加身把他給辦了。所以趙大最主要的事就是打壓武將,最後趙大透過杯酒釋兵權收了武將的兵權並授閒職給供了起來。之後就是提高知識分子的地位,擴大文官集團的規模,並以文官統軍的方式來打壓武將。

    趙二兩次虎頭蛇尾的北伐,不僅自己屁股中箭只能坐驢車逃命,而且徹底葬送了五代留下的軍事精英,導致北宋軍事力量徹底衰落。

    另外趙二和趙大也一樣,打的再慘也要打壓武將,因為要為了屁股底下的龍椅安穩,以文官統軍、武官天生矮文官一頭就成了政治正確。雖然能換來內部的穩定,但是必然會造成對外的疲軟。

    尤其是北宋在趙二之後,軍事力量徹底和五代不一樣。五代時候由於沙坨集團擅長利用重騎兵打快速突擊的戰術,所以五代的騎兵以重騎兵、大刀長矛見長,而且重騎兵和輕騎兵搭配合理,能夠相互配合。

    五代重騎兵基本上都是以沙坨騎兵為主,而且沙坨騎兵曾經多次大敗契丹,遼太祖耶律阿保機被打的甚至不敢再南下。即便是石敬瑭向遼太宗耶律德光稱臣,出自沙坨集團的後晉也兩次大敗契丹,耶律德光最慘的一次甚至騎駱駝逃命。

    但是北宋就不一樣了,因為北宋留任的五代軍事精英要麼戰場殞命,要麼被北宋徹底打壓,要麼投了契丹,所以北宋的軍事力量發生了退化。

    宋軍主要有兩個特點,一個是野戰極為依賴工事。野戰依賴工事得結果就是放棄了部隊的機動性,只能在工事裡被動挨打,雖然能夠一時頂住對方野戰兵團的攻擊,但是時間長了總會被對手找出破綻,最終就是工事被開啟缺口,功虧一簣。

    二是宋軍缺乏肉搏兵力。冷兵器時代除了要考慮武器、甲冑的精良之外,再就是考驗軍隊的肉搏能力。宋軍是怎麼配置的?可以說宋軍很愚蠢,因為宋軍不管是步兵還是騎兵遠射兵力佔據了極大的比例,甚至達到了九成的比例,只有一成練習刀矛。

    也就是說,宋軍當中只有一成的兵力是重步兵、重騎兵,剩下的九成都是輕步兵和輕騎兵。而北宋的對手,不管是契丹、西夏還是南邊的大理、越南,都不缺精於肉搏的重步兵和重騎兵,而且配置比北宋合理的多。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北宋只能依賴於工事野戰的原因,那麼這個仗怎麼打?實際上北宋的工事被攻破的例子很多,野戰時候經常被對方的重甲部隊追著打。

    實際上不僅是北宋,後面的明朝和清朝都走了北宋的老路,雖然清朝利用了當時熱兵器的取代冷兵器的勢頭取得了大量的勝利,但是清軍的肉搏能力越往後越弱,以至於每次都是在肉搏戰中崩潰。

    只不過清軍衰落的時間節點比宋明晚而已。

    全文完

  • 7 # 電視劇裡看歷史

    誠邀,如題。如果當時的火槍能有現在衝鋒槍一半的射速和威力,那麼小編敢肯定,宋朝一定不會輸給金人和蒙古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發達的朝代,沒有之一。拋開孱弱的軍事力量不說,有宋一代幾乎是古代士大夫的理想社會,當時宋朝經濟發達,文化繁榮,全球各地的商品都可以在汴梁或者臨安城找見,而且皇室對於官員也很是寬鬆,就連北方的遼國皇帝也恨不得生在南方。但是宋朝空有璀璨的文化,然而武力低下,終究只是任人宰割的綿羊罷了

    至於火槍,那時候的火槍威力並沒有想象那麼美好

    宋代的火槍其實很原始,那是的突火槍構造只是一個或兩個竹筒裝上火藥,射程在230m,而中世紀的長弓射程就在220m左右,射程方面火槍與金人的弓箭並無太大有優勢,而且火槍的射速是在太慢,流程繁瑣,火槍的鑄造投入比較大,所以並沒有大規模列裝宋軍隊。

  • 8 # 舊時光老影像

    原因有三:

    重文抑武

    宋代政權一反之前統治者的統治策略,對待軍事持保守消極的政策,崇尚讀書,長於見識,但不重視國家軍隊力量的發展,倍受推崇的文化方面,在社會經濟的推動下,取得了長足進步。“蘇門六君子”,宋詞,宋徽宗的“瘦金體”,中國四大發明,科學大師沈括和他的《夢溪筆談》等都競相綻放。可是歷史的迴圈往復永遠逃不過“誰掌握了軍權,誰就控制了對手的咽喉”這句至理名言,當北方遊牧民族騎馬紛至沓來,侵擾不斷時,宋朝廷只能被迫接受“檀淵之盟”,後以趙氏皇族被俘獲為標誌,宣告了北宋的滅亡。

    中庸思想

    這就像一個名氣很高,有絕頂武功的世外高人突然宣佈歸隱田園,修身養性,尋求中庸生存之道一樣,然而,世事更迭,潮起潮落,適者生存,朝代的輪迴註定一個國家不能像個人一樣中庸。眾多周知,宋明兩朝,由程頤、程顥兩兄弟開創的程朱理學思想盛行,他認為理是宇宙萬物的起源,它宣揚的天理是道德神學,講究中庸之道,所以,當北方大敵侵犯時,宋朝統治者選擇了求和。

    遼、金的發展壯大

    宋朝,北方民族學會了農耕,開始了定居生活,不再是逐水草而居。有了農耕文明,解決溫飽問題。所以經濟基礎有了極大改善,這其實是從野蠻步入文明的進化。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遼在情報方面做的比宋朝好,所以在多次的宋遼戰爭中,遼總是提前摸到了宋的底牌,或者是提前做了軍事部署。在軍事方面,遼和金當時是世界上最先進機動的軍隊,作為北方的遊獵民族,從出生起,就習得一手馬上功夫,為了生存和發展的需要,他們更是向內陸步步緊逼,以圖取而代之。

  • 9 # 子由拍案驚奇

    毋庸置疑,宋朝在其所處的時代裡,是最富裕的王朝,我們用相關經濟資料比較,就連唐朝的經濟實力也比不過宋朝。尤其有一點更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宋朝不僅僅經濟上獨大,而在軍事基礎上,也是遙遙領先於同時代的其它敵對政權。

    宋朝建國之初,就開始注意對軍事技術的更新和關注,震天雷、霹靂炮、鐵火炮等火器在軍中普遍使用,而突火槍的使用,使得宋朝軍隊軍事技術更有了基礎性的夯實。

    那麼,“宋朝時發明了火槍並投入軍事上使用,為何還屢屢戰敗呢?”

    宋朝的軍隊,在人數上有充分的補充保障,在軍事技術上有一定的裝備,但是,為什麼每次臨敵之時,總是敗多勝少,以至於喪師辱國呢?這個根本性的原因,應該上溯到宋太祖趙匡胤等王朝的統治者身上去追根溯源。

    宋太祖趙匡胤立國之初,所定下的基本國策是先南後北,而北方的對手又是最兇悍的遊牧民族契丹遼國,恰恰這契丹遼國,對於北宋來說,又是一個消弭不去的噩夢,佔據著幽雲十六州的契丹人,面對著失去天然屏障的宋朝,幾乎隨意到任性,只要秋高馬肥,只要災荒年少糧少米,就會大軍南下,騷擾宋境。

    有宋一朝,雄奇不過趙匡胤吧?但即使是趙匡胤,也不過是不斷地把掃平南方十國所得金帛財物收集到一起,專款專用,準備用這些錢,贖回幽雲十六州。

    僅從這個角度來看,就容易得出結論,宋朝統治者從立國之初,就對北方遊牧民族政權非常忌憚,或者說是恐懼,更不想去和對手硬碰硬。

    比如,澶淵之盟是在宋朝御駕親征,並且軍事上取得一定勝利的情形下,與遼國定下的盟約。同樣,當北宋西北的小國西夏出問題之時,實際上宋朝已經打敗了西夏,可是,依然答應按年度,逐次給予西夏輸送歲幣銀。

    宋朝的統治者基本上已經達成了共識,他們認為打仗要花軍費,莫不如直接給遼國或者金國錢財為宜。當時的遊牧民族政權整個人口基數小,經濟力量薄弱,具體到軍事技術方面更是沒有宋朝先進,最直觀的說,冶鐵、火藥製造這兩方面都遠遠落後於宋朝。

    可是,他們所面對額宋朝,偏偏文恬武嬉,君主闇弱,這也終將鑄成一個王朝的悲哀。

    由於多數宋朝皇帝的傾向性,在宋朝,武將被充分的壓制,統治者們一味的使用文官掌握軍隊,這也使得宋朝的武將存在感極低,到了朝廷急需用兵之時,只能靠家軍治國,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軍事技術的不斷更新,能夠使得軍隊得以充實,但是,一支沒有核心、沒有靈魂的軍隊是不能與茹毛飲血的遊牧民族政權血拼到底的。

    武將心不存君父,文官賣主求榮,商人不論家國,私自巨量的運輸軍用物資到敵國,百姓們喪失了一定的底限與價值觀。

    澶淵之盟後的近百年時間裡,皇帝不思進取,百姓安於享樂,軍隊腐朽不堪,以至於北宋碰不了契丹,沒擺平西夏,被金國兩戰而覆滅,至於南宋,也終被蒙元所滅,值得後人深思。

  • 10 # 起居郎雜記

    決定戰爭勝負的永遠是人,而不是幾件先進的武器,儘管新武器的出現有可能會改變戰爭的形式,但是這個過程是不是一蹴而就的,新武器需要在戰場上找到他的定位,這個定位恰恰就是使用武器的人。

    火槍的出現看似很高階,紙上談兵會覺得他跟冷兵器兵器有代差,穩壓使用冷兵器的軍隊一頭。可實際上它的真實功效是怎樣的呢?它在戰場上的應用依然脫離不了遠端投射武器的範疇,所以它必須遵守投射武器的幾個原則,下面我就當時的幾種主流遠端投射武器來進行對比:

    第一標槍

    在實戰中,短矛近可刺,遠可投,是重要的武器裝備。宋代以後,標槍被列為軍中的常規作戰兵器。宋高承《事物紀原·戎容兵械·旁牌》:“《宋朝會要》曰:太宗聞南方以標槍旁牌為兵,令蕭延皓取廣德軍習之。軍士之用標牌,此其始也。”蒙古騎兵尤其善用標槍,風格獨特而技藝精湛。他們使用的標槍既可兩頭刺敵,又能投擲殺敵,在縱橫歐亞的戰場上發揮了巨大作用。

    優勢:可遠可近,基本不收天氣地形因素影響,由於其長度還能給沒有戰鬥經驗的人員以距離上的安全感,價格便宜製造簡單,培訓成本低廉。

    劣勢:投射距離過近,能投個二三十米深,身體算不錯的,且準確性不佳,攜帶量有限。

    第二.弓箭

    宋弓

    宋代對箭術的重視,相較唐代似乎更勝一籌,有所謂“軍器三十有六,而弓為稱首;武藝一十有八,而弓為第一”的說法。北宋神宗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九月,宋廷頒佈了《教法格並影象》,其中對步射、馬射等各類箭術,以至執弓、發矢之類的細節,均有文字說明和圖解

    南宋孝宗時就規定,弓箭手在六十步(約93.6米)開外射8箭,射中5箭為合格。

    優勢:射速較快,在不追求十分精準的情況下,每分鐘五至六發。射程適中一般的也有小兩百米,更別提蒙元那邊精銳射手,有號稱能射百米的,就當個參考吧。可以拋射,形成火力覆蓋。

    劣勢:訓練週期長,一般以一年為期,對風雨抵抗能力較差,對個人身體素質要求高,直接反應就是能連開多少箭,而且很有可能越射開弓越拉不滿,威力下降。

    第三、弩箭

    神臂弩

    北宋仁宗時制訂的《禁軍選補法》:“凡入上四軍者,捧日、天武,弓以九鬥(弓力約68.36公斤),龍衛、神衛,弓以七鬥(約53.17公斤);天武,弩以二石七鬥(約205.09公斤),神衛,弩以二石三鬥(約174.71公斤)為中格。”選補班直(相當於近衛部隊)的要求標準更高,“弓射一石五斗(約113.94公斤),弩蹠三石五斗(約265.86公斤)”才算合格。到了南宋寧宗時,選拔精銳士兵的標準則為穿著甲冑後,“射一石(約75.96公斤)力弓,三石(約227.88公斤)力弩為上等;射九鬥(約68.36公斤)力弓,二石八斗(約212.69公斤)力弩為次等”。

    優勢:瞄準穩定,經常能打出暴擊,射程較一般的弓箭遠。有待機發的功能,只要能上玄,所有人使用的威力都一樣。

    劣勢:射速慢,弩箭製造工藝複雜,保養困難,成軍成本高。

    第四、突火槍

    宋理宗開慶年間,宋軍發明此種管狀火器。以巨竹筒為槍身,內部裝填火藥與子窠--子彈。點燃引線後,火藥噴發,將“子窠”射出,射程遠達150步(約230米)。

    優勢:威力射程都還可以,弩箭有的優勢基本上他都有,還有最重要的是對體能沒有硬性要求,起碼比別的投擲武器要求低多了,所以體力不如人也能用,且威力不減。

    劣勢:射速極慢,製造成本高,射程並不佔優勢,最重要的是一根竹管能用幾次?

    看了上面的介紹,如果你作為指揮官你會想著淘汰冷兵器,而是專門使用火器嗎?我是個有智慧的指揮官,會把精力放在如何,將這些兵器更好更合理的搭配?可以當時宋朝的大環境,你會的這些還不如文臣會做幾句詩詞歌賦,所以能夠挽救宋朝的是宋朝的人,而不是幾件先進的武器。

  • 11 # 霄林天

    唐憲宗年間,中國的煉丹師們就在無意中發明了黑火藥。及至北宋年間,火藥製成的火器已經正式成為武器。題主所說的“宋朝發明的火器”,實際是指宋理宗開慶年間發明的“突火槍”。

    “開慶元年,又造突火槍,以巨竹為筒,內安子窠,如燒放焰絕,然後子窠發出如炮聲,遠聞百五十餘步”——《宋史·兵志》

    所謂的“子窠”,是類似碎瓷片、碎鐵塊、小石子之類的混合物,在黑火藥點燃後產生的爆燃動能衝擊下殺傷敵人,已經有所類似後世的霰彈槍。

    但是火器的發明卻並未能挽救宋朝的國運,北宋、南宋在與北方異族的爭端中屢戰屢敗,其原因主要有兩點。

    其一,宋代火器的戰鬥力有限。

    火藥用於軍事用途,其殺傷性大致有三種手段:

    形成噴射狀的火焰進行攻擊,燒傷敵人或者引燃谷堆等重要設施,是現代火焰噴射器的雛形;

    以火藥爆燃為動力,或是帶動箭矢、或是透過管狀火器將彈丸噴射而出,用動能擊傷或者擊斃敵人,是現代各式槍支的雛形;

    以火藥的爆炸產生的衝擊和爆炸物中的鐵彈片來殺傷敵人,也就是現代各式炸彈、炮彈、導彈的雛形。

    很明顯,第一種簡單用於噴火的火器,只是稍具威懾性和震撼性,很難有巨大的殺傷作用。

    第二種火器雖然已經是現代槍支的雛形,但是殺傷力依舊不大。著名的“突火槍”以“巨竹”為槍筒,不僅難以標準化製作,而且竹筒的粗細不一、密封性差,極大地影響黑火藥爆燃後的能量釋放。況且各種瓷碎片、鐵塊和小石子組成的彈丸,殺傷力可能比不上強力的弩箭。更何況這種突火槍需要事先填裝火藥和彈丸,短時間無法重複使用,在戰場上純粹是一次性武器,哪裡比得上弩箭連射的效率。

    第三種火器已經是大炮的雛形了,但卻是金人發明,南宋晚期才被宋朝學會,能夠製造的數量很少,在戰場上使用的機會也極少,對戰爭局面的影響也微乎其微。

    由此可見,各種火器在宋朝時期難以形成武器代差,戰場上主要還是依靠騎兵和步兵,火器只是在城防時可以提前部署,起到類似弓箭手和弩兵的作用。

    其二,火器的學習成本低。

    火器雖然先進,但是製造技藝和操練方法並不是太難學習。

    不僅宋、金兩朝,連遼國也曾擁有火器,而且各自都有發展和創新,這讓宋朝人難以在火器上佔多大優勢。

    具有跨時代意義的爆炸性火器,是金朝率先使用的,後來才傳入南宋。而蒙古和南宋一起滅掉了金朝,金朝的火器技術和火器匠人自然就流入到蒙古手裡,很快為蒙古人所用。

    而13世紀蒙古人被阿拉伯人在敘利亞擊潰後,留下了大量火箭、毒火罐、火炮、 震天雷等火器,這些都隨著阿拉伯人和歐洲人的戰爭,逐步傳到了歐洲。

  • 12 # 尖刀出鞘

    宋朝時期的火槍並不是真正現代意義上的火槍,而只能說是現代槍支的鼻祖,其發射原理與現代槍支一摸一樣,但當時宋朝也僅僅是將這種槍支用於特殊任務,而在軍隊應用規模上來看幾乎忽略不計,因此宋朝的火槍並沒有在軍事上起多大作用;

    宋朝火槍並不等同於現代手槍,火力強大卻機動性極差;

    在北宋初期是沒有槍支的概念,直到南宋時期才出現了突火槍,射擊彈藥主要為黑火藥,由於工藝條件的限制,射擊精度和射程準確度很難控制,常常瞄的是這個人,打的卻是旁邊的人,而且突火槍的槍管是竹子,根本就扛不住火藥的多次灼燒,因此非常容易炸膛,就算精度後期得到控制,製作材料能換成稍微較好的鐵器,但是設計過程極慢,首先需要在巨竹筒內部裝填火藥與子彈,然後點燃引線,火藥噴發,這才將“子彈”射出,整個操作過程需要兩人配合,射擊一發之後再射擊第二發可能需要一分鐘左右,因此火槍的火力雖大但機動性卻極差,實用性不高當然也就無法大規模應用在軍隊之中,而少數的火槍並不能主宰戰場局勢;

    宋朝將軍地位地下,軍隊主要以步兵為主、騎兵為輔,平時戰備鬆弛;

    燕雲十六州的丟失,讓宋朝既失去了抵禦北方騎兵南下的天然屏障,也讓宋朝失去了盛產戰馬之地,而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造成宋朝的文強武弱局面延續整個宋朝,當時武將平時是沒有兵權,只有戰時才會臨時接受朝廷印符去接管軍隊迎戰前線,這就造成了當時的“將不識兵,兵不識將”的局面,而這樣不僅讓軍隊平時訓練堪憂、戰備及其鬆弛、戰鬥力低下,也讓將軍、士兵之間的信任度極差,要知道雙方平時基本不見面,而戰場生死攸關時刻,陌生將領的指揮對於士兵來說簡直就是一次挑戰,而騎兵少、步兵多,作戰力薄弱的宋朝軍隊,即使在擁有先進武器的情況下,也在與大遼、西夏、後金、蒙古等國的戰爭中敗多勝少;

  • 13 # 漩渦鳴人yy

    這就有了一個問題了,宋朝的這些火槍如果真的應用在戰場之上,首先對付的目標是誰呢?

    毫無疑問,對於宋朝來講,他們最主要的壓力來自於北方,來自於北方的騎兵,正是這一把達摩克利之劍一直威脅著宋朝的安全,到最後也正是這股勢力消滅了北宋,消滅了南宋。

    但是,我們去看一下歐洲,即便是火槍已經發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可以進行單兵使用,甚至於出現了比較優秀的燧發槍,但是部隊裡面仍然還是要配備一定的騎兵部隊,比如說沙俄內戰的時候,當時就是以騎兵作為主導,而前蘇聯的元帥布瓊尼就是著名的騎兵統帥。

    對於騎兵部隊來講,他們的突擊速度快,而且具有一定的防護能力,所以這些部隊能夠在短時間之內衝到敵人的掙錢,並且對敵人展開屠殺,而這個新槍兵一旦把敵人放進到自己的身邊的話,那這些槍兵就面臨著必死無疑的局面。

    一直到,馬克沁重機槍發明出來之後,槍兵主導戰場的時代才真正到來,正是由於這些無情的收割機,他們的射速以及高威力使得任何形式的充分都變得徒勞無意義,所以槍械才成為戰場上面的主力騎兵才真正退出了歷史的舞臺,成為一個附屬的兵種。

    宋朝發明的火車可實際上威力究竟有多大?大家心裡都有數黑火藥短槍管,而且子彈和槍管之間的契合度不高,這就使得子彈發射出去能有個幾十米的射程就已經算是很不錯了,而且還有可能出現炸膛射速太慢等等一系列的問題,等你把子彈裝好發射出去,別人早就衝到你面前,一刀朝著你腦袋砍下去了!

    而且北宋出現了火槍,但他沒有出現第二項武器刺刀!

    你不會覺得刺刀一開始出現的意義是方便步兵之間的捉對廝殺,但實際上不然刺刀真正出現的意義是代替長槍在軍隊中的配備,這樣的話長槍跟火槍一起組合形成了刺刀加火槍的這樣的組合,這樣的話部隊裡面的長槍兵可以淘汰掉了,全部只剩下火槍兵遇到敵人的騎兵衝鋒。把刺刀裝在槍上面對準前方,你這支部隊就立刻變成了一群長槍兵。

    就當時北宋的生產能力而言,生產一把刺刀那是不可能的,刺刀這個東西雖然看起來沒什麼生產難度,但事實上這個東西最考驗的工業化程度,刺刀雖然很小,但是他的韌性,硬度以及鋒利程度都考究著一個國家的工業實力,如果工業視力不達標是不可能大規模生產刺刀的,如果不能大規模生產刺刀,那你這刺刀的陣型根本就是一個擺設。

    沒有了刺刀,那你這些火槍靠什麼去執掌戰場?

  • 14 # 火器工坊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要先闡述兩個論點:

    1.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前,軍事武器並不能決定戰爭的勝負。

    2.宋代的火槍和後來的火槍其實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東西。

    第一點其實不難理解,遍觀整個中世紀、文藝復興和啟蒙時代,不乏武器落後的民族戰勝了軍事科技先進的民族。能不能打勝仗,關鍵還是看軍事素質如何以及後勤供給的情況。

    至於第二點,宋代的火槍和後來的管狀火槍確實是大相庭眾的。後世的火槍是透過火藥燃燒產生的大量氣體來推動彈丸發射出膛,而宋代的火槍則是一個超大號的呲花,靠的是火藥燃燒噴射出的含著大量鐵砂的火焰去攻擊敵人。所以從威力上來講,宋代的火槍和後世的彈丸火槍相比真的是相去甚遠。

    所以宋軍的武器裝備並沒有說比遼金的強到哪裡去,事實上不管是北宋和遼國還是南宋和金國,軍事裝備方面相差都是不大的。那真正導致了宋代軍事實力水平不高的原因就是制度問題了。

    宋代軍事上的軟弱,並非以文統武(因為今天各個強大的國家為了保證國家的穩定都是以文統武,比如美國的國防部部長就是文職),而是對以文統武這個制度的操作不當。

    掌管軍事的文官沒帶過兵也沒什麼軍事素養,導致他們幾乎不能判定軍事形勢。尤其是北宋的軍隊還經常被皇帝千里傳音的指揮作戰,自然是在排程上是十分不堪的。

    此外宋代的軍隊訓練極差,廂軍成了救助災民的臨時崗位,禁軍的訓練水到光站站崗就好,除了西南和西北的軍隊經常打仗戰鬥能力比較強,其他的軍隊真的只能說是頂著軍隊名字的混混罷了。

  • 15 # 傳媒問手

    每一場戰爭,除了裝備以外,更多的是人的因素,如果僅僅只是談裝備的話,那解放軍怎麼打過?全部是美式裝備的蔣軍呢?女真人彪悍的時候,曾經是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到後來奢靡的時候就失去了戰鬥力,這些武器是很重要的,但是並不是最終的唯一的決定因素。

  • 16 # 古今都付笑談中

    宋朝發明的火槍,裝填慢,也沒膛線,而且發射是點火捻的方式!效率準確度都不高!因此只用於執行特殊任務,在軍事上應用可以忽略不計!軍事上還是以技術相當成熟的強弩為主!宋朝弓弩射程和殺傷力用恐怖一詞一點也不過分,完全到了變態地步!但也擋不住常打敗仗!主要是統治者重文輕武,軍事上持消極態度!而且跟宋太祖制定的國策:先南後北也有很大關係!

  • 17 # 半分品史

    火器在遂發槍出現以前,有很多缺點!明朝的火槍兵也是慘敗!而且宋朝的火槍非常原始!根本發揮不了作用!

  • 18 # 史東風

    宋雖富,但與遼金夏蒙屢戰多敗,根本原因是宋太祖建國後重文抑武的國策所致,使兩宋成為富而弱的局面。

  • 19 # 梁不悔與黎不悔

    戚家軍的火槍就使用不錯啊!

  • 20 # 任慶10

    打仗要不怕死,沒有勇敢精神先進武器就是燒火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米和華為為什麼不能實現良性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