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破乞

    在明朝從苦苦掙扎到徹底覆滅的全過程裡,大明皇室的“得力干將”,至今常在野史票友間“實力圈粉”的錦衣衛,表現也令人唏噓。

    雖然說起錦衣衛,後人常津津樂道的,就是其令明朝官民談之色變的“情報工作”。但真實的錦衣衛,分量要比“情報工作”重得多。以《明會典》的記載,錦衣衛日常要在“朝會”“巡幸”上擔任“隨行侍衛”,其“服飛魚服、佩繡春刀”的颯爽英姿,也從此一代代拉風。另外還有“捕盜”“刑名”“護衛漕運”“軍匠”等多個工作,甚至還有“訓象所”,負責給皇宮喂大象。情報工作?那只是錦衣衛“北鎮撫司”的事兒。

    確實,在明朝三個世紀的歷史上,這活兒多分量重的錦衣衛,就是大明皇室最為貼心的軍事力量。其每一個成員,都是優中選優,就以其最“出名”的情報工作來說,錦衣衛可不止會羅織冤獄害人,更常見不動聲色幹大事。比如明朝景泰年間的“北京保衛戰”與萬曆年間的“抗倭援朝戰爭”時,就有許多錦衣衛出生入死,冒死為明朝一次次拿到重大情報,助大明打贏這些國運之戰。

    而到了明朝中後期,這傳說中“貼心”且強大的錦衣衛,實力也是越發膨脹,其人數從明初時的五千人,暴漲到明朝中後期的十五六萬人,特別是明末的近半世紀,基本保持在十五萬人的規模。以明末許多人的筆記記載,當時各地城鎮,都貌似“到處錦衣衛”,只要聽見有人一嘴京城口音,滿身錦衣華服,當地百姓立刻就誤以為“遇見錦衣衛”,慌不迭的紛紛躲避……

    可是,就算坐擁如此“貼心”且“牛氣哄哄”的軍事力量,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十八日夜,當李自成的農民軍攻破北京城,絕望的崇禎帝手持三眼銃,還想集結心腹兵力做決死一搏。崇禎的心腹太監王廉只是冷冷吐槽了句:“陛下哪裡有兵,速走”——皇上您做什麼夢哪,您的“心腹兵馬”早跑光了,快逃命吧。心裡哇涼的崇禎,這才先砍昏了親女兒,又爬到煤山上悲慼戚的上吊,給悽風苦雨多年的大明朝,就此畫了句號。

    首先一個原因,就是到了明末年間時,這號稱“十五六萬”的錦衣衛,成員實在太水。

    比起早年優中選優的錦衣衛來,早在明代中期時,錦衣衛這個大明軍界公認待遇優厚的崗位,就變得好似“注水的肉”。明朝成化年間時,錦衣衛就“冗員之進無窮”。比如勳貴家的子弟,哪怕是個混吃混喝的草包,只要走走門路,就能拿到個錦衣衛“編制”,繼續拿高薪混吃混喝。至於錦衣衛官員的“跟班”們,只要馬屁拍得響,“編制”也不是夢。普通的錦衣衛副千戶,就要佔掉二十多個“編制”,基本都是拿錢“不任事”。

    但相比之下,這幫“混事”的,總算還乾點差事。到了後來就更不像樣。各級的文武高官家屬,也瞄上了錦衣衛“肥肉”。比如嘉靖年間“閣老”嚴嵩家的幾個孫子,都是未成年就成了錦衣衛高官。楊博費宏等“明代名臣”家,其子侄們也都扎堆進入錦衣衛。好些人都是空掛個名,只要家裡老爺子還在,躺著就能升官發財。

    上樑不正,下樑當然各種歪,以崇禎年間給事中徐國榮的揭露說,北京市面上的錦衣衛,絕大多數都是“買的”,基本都是些市井無賴惡棍,打著錦衣衛的旗號敲詐勒索。比如有個叫趙瞎子的流氓,一次就敲詐京城商戶兩千兩白銀。為什麼如此猖狂?因為按此時錦衣衛的“規矩”,普通流氓只要拿出二三十萬兩銀子,就能買個錦衣衛的“堂貼”,然後就能胡作非為,當地衙門別說管,都得給這些人塞錢。

    就連明末轟動天下的“蘇州五人墓”事件裡,都留下了這些“錦衣衛”的“英姿”。當時跟著去蘇州抓人的錦衣衛緹騎,都是上面說的“花錢買堂貼”的京城流氓。這錢可不是二三十兩,通常都是三五百兩。花這麼多錢買個“錦衣衛身份”,當然要想法設法撈回來,所以一路敲詐勒索,“入則數十倍”,每次抓完人後,都“急著趕下一趟差”。一趟就是幾十倍的收益,能不急嘛。

    可就是在蘇州,這幫“錦衣衛”玩大了,由於敲詐太過火,激起蘇州市民憤怒。激憤的蘇州百姓,把這群惡棍摁住了痛打。有些僥倖逃命的“錦衣衛”,屁股上的肉都被百姓割下來餵狗,成了這趟“出差”的血淋淋紀念。還有個叫李國柱的“校尉”,也是“買”來的身份,為這趟差花了五百兩銀子,卻被憤怒百姓活活打死——五百兩,買了個死。只能說,做人不能太錦衣衛。

    綜上所述,明朝亡國前的“十五萬錦衣衛”,高層基本就是“白吃飯”的紈絝子弟,底層就是一群“買堂貼”的地痞無賴,說“流氓軍團”都算是抬舉,哪裡還是當年“飛魚服、繡春刀”的英雄形象?指望這麼一群人來救國?不反咬一口就算不錯。

    第二個重要的原因是,到了明朝亡國前夜,統帥錦衣衛這群“烏合之眾”的,是崇禎帝朱由檢這麼一位糊塗領導,那就更是墮落加速度了。

    崇禎皇帝登基後,一心想要勵精圖治,由於痛恨文官集團,所以他也格外倚重廠位,尤其信任身邊的太監們。“貼心”的錦衣衛,基本都是仰幾位大太監的鼻息。但崇禎帝自己卻不明白,無論是東廠還是錦衣衛,明末到底腐化到什麼地步?偏偏崇禎帝還賦予其大權,命這些人督查百官。

    然後天雷滾滾的事情就來了,比如崇禎年間的錦衣衛指揮使吳孟明。放在明末各類筆記裡,這個人的風評還不錯,做事不太狠,凡事都留一線。但摟錢卻是毫不手軟。每次只要查到官員的腐敗劣跡,人家都是“緩於害人而急於得賄”,先把案情洩露給當事人,獅子大開口要賄賂,只要送錢送到滿意,抬抬手就把事情壓下去。那些不送錢或“錢沒送夠”的倒黴蛋,才被他假模三道的一通查辦。

    如此操作,明王朝的腐敗,也就更加墮落無極限。“魏忠賢亂政”的年月,官員行賄還只是用黃金,崇禎“勵精圖治”了沒幾年,黃金都是小兒科了,統統是珍珠瑪瑙開路。賣官買官也公開化,到了李自成打進北京前夜,一個六品的京城主事崗位,都被“爆炒”到三千兩銀子。當然,那時誰真的花這錢買官,那才真是“花冤枉錢”。

    明王朝的加速墮落,就是崇禎年間這類奇葩操作惹得禍,至於“急於得賄”的錦衣衛?那更是挖大坑。

    這麼一群“錦衣衛”,就算數量有十幾萬之多,也是十幾萬蛀蟲,到了北京城破的那一刻,當然也統統鳥獸散。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那個悲慘的夜,崇禎帝身邊何止是“哪裡有兵”?李自成打過來的這一路,他最信任的心腹太監們,一個個賣身投靠。宮裡太監跑路前,有人在牆壁上寫“此處不留爺”,有人鬧哄哄亂搶,把宮裡剩下的二十幾萬兩白銀分了個精光。大太監們則是互相串聯簽字,就等著向新主投降。

    倒是個叫張殷的太監,那晚很“關心”崇禎,給崇禎說“直須投降便無事矣”。氣的崇禎劈頭一劍,把這太監砍倒在血泊裡。成了明朝那個亡國的夜晚,一個眾叛親離的縮影。

    而在崇禎帝悲慼戚上吊後,他生前無比信任的錦衣衛掌印人,左都督駱養性,也是毫無壓力賣身投靠,轉眼就成了大清朝天津總督,還是清代歷史上第一位總督。算是給“歷史悠久”的錦衣衛,在新朝“爭了個光”。

    看過這樣的墮落全過程,乃至最後的“爭光”,或許,也就看懂了關於“明朝亡於廠衛”的感慨:王朝爛透如染缸,哪怕“英姿颯爽”如錦衣衛,也是不能倖免啊。

    相信這,才是那曾經“颯爽”的錦衣衛,留下的最有意義的回味。

  • 2 # 夜談春秋肥星星

    明朝共傳十六帝,國祚276年,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帝在接手這個早已千瘡百孔的國家時,結局也許早已註定。

    崇禎帝在李自成攻破北京時,選擇在煤山自縊,而當時跟在他身邊的就只有一個太監,不得不讓人唏噓。要問當時錦衣衛哪裡去了?

    我們先來介紹一下這個聞名天下的特務機構。

    錦衣衛由明太祖朱元璋親自設立,主要負責收集軍政情報,巡查緝捕,但僅僅只存在了5年,就將錦衣衛廢除了,將權利移交給國家三法司。但明成祖朱棣稱帝后,就恢復了錦衣衛,然後一直延續到明末。到了嘉靖年間,錦衣衛人數達到15萬人,權利也達到頂峰。

    崇禎皇帝自盡時,錦衣衛正忙著投降呢,哪有空去管他。崇禎雖然一心想著中興大明,但靠他一個人是無法做到的。在大廈將傾時,崇禎皇帝將錦衣衛派往戰場,但是時任指揮使的洛養性一兵未發,一箭未出就回去謊稱自己大敗敵軍。更加可恥的是,當李自成的大軍兵圍北京城時,洛養性不僅沒有護衛崇禎帝南下出逃,反而直接開啟城門,投降了李自成。後來李自成被清軍擊敗後,洛養性又投降了清朝,將之收編為“鑾儀衛”,負責依仗門面的工作。

  • 3 # 九頭鳥漫談文史

    公元1644年,明朝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領新生的大順軍進入北京城,崇禎皇帝朱由檢不願投降受辱,在順軍攻入紫禁城之前,前往煤山自縊殉國,唯一陪著他殉國的,只有貼身太監王承恩一人。

    至於文武百官和天子親軍錦衣衛等,當時沒有人在崇禎身邊,自然也就無人陪著他殉國,據說,崇禎在十九日早晨,還曾在紫禁城的大殿旁鳴鐘召集百官前來,但無一人響應,絕望的崇禎也只能帶著王承恩一人去上吊。

    崇禎皇帝執政十七年中,雖然跟文武百官的關係比較緊張,臨死前也只有一個太監伺候著,但要說沒人願意陪他殉國,也不太準確,畢竟,大明朝立國近三百年,不可能沒有忠臣孝子,實際上,當時在北京城周邊的城鎮中,集體殉國的官員相當多,但在北京城內,就比較少了。

    根據《明史·流賊傳》中的記載,李自成大軍進北京時:“文臣自範景文、勳戚自劉文炳以下,殉節者四十餘人。宮女魏氏投河,從者二百餘人。”官員和勳貴殉國的數量不算多,還沒有皇宮內的宮女多,可在北京城內,官員的整體數量是不弱於宮女數量的。

    所以,在北京城破後,雖然有那麼幾十位文官和勳貴(加上他們的家人,也能有幾百人)在崇禎殉國後追隨他而去,但整體數量相對於城內龐大的官員數量來說,略微差強人意。

    另外,在如《明通鑑》《殉節錄》等文獻記載中,除文臣和勳貴外,北京城內的武臣,以及非官員身份的讀書人(生員、舉人、國子監的學生等),攜家人殉國的,加起來也有數十人。不過,這個數量還是比較少,即使和殉國的文臣、勳貴的數量全加在一起,不算他們的家人的話,也還是不如宮女多。

    有很多文章說,北京城破後有數千人殉國,這個統計數量估計是加上所有殉國官員家人的數量,以及保定等北京城周邊城鎮的殉國官員及其家人的數量,北京城內殉國的真沒那麼多,幾位內閣大臣中,都只有範景文一人殉國,還能指望有多少人跟隨?

    再來說錦衣衛,錦衣衛是明朝特有的特務機構,其權勢和職責在歷朝歷代的特務機構對比中穩居第一,錦衣衛的權勢是明朝皇帝賜予,其身份也屬於“天子親軍”,按照常理來說,錦衣衛是最應該陪著崇禎皇帝抵抗到底,並以身殉國的群體之一。

    可在當時,錦衣衛最大的頭目駱養性在城破後,直接投降了李自成,他這個錦衣衛一把手投降,自然也帶著一大堆錦衣衛小弟跟著投降了。錦衣衛系統中,殉國的最高級別官員是南堂指揮同知(錦衣衛二把手,同知一般設立兩位)李若璉。

    李若璉當時是崇文門守將,崇文門被攻破後自殺,死前留下遺言:“死矣!即為今日事。悲哉!何必後人知。”這位錦衣衛二把手的殉國,算是給錦衣衛的忠義留了些顏面。還有位錦衣衛千戶高文采,攜全家十七人一起殉國。

    像李若璉、高文采這樣的錦衣衛實職官員(非實職的世襲錦衣衛不算,比如殉國的新城侯王國興,就掛有錦衣衛指揮使的職位),在北京城破後,殉國的是極少數,有駱養性帶頭,投降的還是大多數,錦衣衛殉國的數量和他們“天子親軍”的身份,也不太匹配。

    投降李自成的錦衣衛們,其實也沒多少落到好,不少都在後來劉宗敏發起的“拷餉”運動中被打死,當時劉宗敏給投降的錦衣衛們的指標是,最少三萬兩白銀,封頂七萬兩白銀,給錢就免死,駱養性這樣主動投降的,都是給了三萬兩後,才保住性命。說沒錢?劉宗敏全不信,就只能熬刑熬到死。

    好在包括錦衣衛在內的投降派們沒有熬多久,一個半月後,李自成被清軍和吳三桂聯手打跑了,清軍進北京了,他們又有了新朝可以效忠,但對於錦衣衛來說,他們也真的熬到頭了,因為清朝要表現出和明朝的不一樣,所以錦衣衛在清朝僅僅只存在了一年,就被改成“鑾儀衛”

    從這個名稱就能看到性質和職責的不同,錦衣衛變成了單純的儀仗隊。清朝皇帝需不需要特務機構?肯定需要,著名的“粘杆處”就是特務機構,但清朝更多的是採用官員之間互相揭發的監視方法,美其名曰“密摺奏事”,把大部分錦衣衛的職能交給了官員們自己,至少名義上,清朝沒有了錦衣衛,也能宣揚消除了明朝的暴政。

    綜上所述,在明朝崇禎朝滅亡後,就以北京城內的情況來說,包括錦衣衛這等“天子親軍”在內,文武官員、勳貴等,陪著崇禎皇帝殉國的實在不算多,或許是因為崇禎一直以來和官員集團緊張的關係,也或許是因為早在崇禎十五年時,聰明人都已經知道明朝不長久了,提前有了心理準備,臨到亡國時,還是怕死的居多。

  • 4 # 沉墨I方之城

    說到崇禎自殺殉國,身邊僅一太監相隨,讓人不甚唏噓。曾經強大的帝國轟然倒塌,大明皇權神秘的特務組織錦衣衛在最後階段卻銷聲匿跡,到底發生了什麼?結果讓人不甚感慨。

    錦衣衛是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時期就成立一個秘密的特務組織,這個機構可以直接越過大明例律,插手司法,甚至可以不用任何程式對所有人進行抓捕、審訊和處罰,這是一個只忠於皇權的鷹犬組織。

    錦衣衛在大明前期還是起到了極大的作用,對大明皇帝加強皇權,震懾文武百官有著積極的意義,但是到了後期,他們又徹底的淪落為了各方政治勢力剷除對手的兇器。真正讓錦衣衛失去對皇權的信任和忠心的是在明英宗以後,宦官作為一股政治力量逐漸由幕後走到了臺前。

    宦官能夠與文官集團對峙,有兩件法寶,一個是依仗皇權,一個就是掌握了錦衣衛的實權。他們打壓明朝文官集團的套路也是兩點:1、利用皇權對文官集團進行政治打壓;2、利用錦衣衛對文官集團進行司法迫害。

    錦衣衛最後徹底的淪為了宦官集團的打手,但是到了明朝末期,崇禎皇帝殺了奸宦魏忠賢后,錦衣衛徹底的失去了控制,皇權對其已經沒有多大的控制力,而真正掌握錦衣衛實權的宦官又不得勢,錦衣衛在大明的最後時刻成為了一股單獨的勢力,雖然力量不大,卻也左右了大明王朝的命運。

    崇禎17年春,李自成的農民起義大軍已經從山西攻入了北京,北京城岌岌可危。崇禎皇帝面臨的選擇只有兩個:1、投降,2、南遷。

    投降是不可能的,大明皇帝丟不起那個人,但是投降的選擇卻是幾乎所有朝廷臣子的最好選擇;南遷,是崇禎皇帝唯一的出路,也是他考慮最多的選項。

    皇帝要南遷,不是說走就走,崇禎的一言一行關乎宗廟、社稷,跟關乎到滿朝文武大臣的切身利益。簡單說,這些人願意跟皇帝遷都南京嗎?祖宗八代都在北京城高官厚祿的,跑到南京,誰也捨不得。其實,這不是最重要的原因,最關鍵的是,去了南京,他們還能有那麼高的地位和官職嗎?南京可還有一套班子呢。

    崇禎皇帝幾次提議南遷,都被大臣們給勸了回來,藉口那是相當的冠冕堂皇,什麼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鬼話就是從那裡出來的。大臣們苦苦勸說崇禎皇帝留在北京城,難道有更好的退敵之策,有更好的良方能夠扶大明不倒?

    有,還真有辦法。

    把崇禎皇帝留在北京城,等李自成進京後,獻給他,李自成自然要登基當皇帝,這些前明大臣自然有擁立之功,此時又正是新朝建立之時,國家用人之際,前明遺臣自然就從亡國之臣變成了開國功臣了。

    大臣們的算盤打得相當不錯,崇禎皇帝不是傻子,敢情你們都能繼續撈個官當,就把我當個添頭,原來我就是大臣給李自成遞的投名狀?

    崇禎皇帝眼看大臣們沒有一個真心為國家、社稷著想,還是自己跑吧,李自成已經把北京的內城圍住了。於是,崇禎皇帝帶著幾十個太監騎馬準備出北京城,先跑到東華門,結果剛一出門,李自成亂軍就一頓亂箭,崇禎只能退了回來,又往朝陽門跑。

    崇禎皇帝到了朝陽門,外面倒是沒有叛軍,但是守門的成國公朱純臣不開門,這貨就是靖難之役第一功臣朱能的子孫。成國公不開門的想法很單純:可不能讓崇禎逃了,他要跑了,我拿啥給李自成當禮物呢。

    朝陽門跑不出去,繼續跑到了安定門,這裡不錯,外面既無叛軍,門內也無守軍,守城的將士都逃了,可是門關死了,鑰匙不知道誰給帶走了。崇禎皇帝命令太監們用刀斧砍門,砍了半天沒砍開。

    算了,回去吧。

    回到皇宮的崇禎皇帝悲從心來,別說南遷了,自己連逃跑的可能都沒有了。喝酒,醉了就好了,崇禎皇帝就開始了人生最後一次痛飲,在酒醉之間逼迫了周皇后、張皇后(天啟帝的皇后)自殺,自己又憑藉酒勁殺了自己的嬪妃和公主。

    走投無路的崇禎皇帝最後在太監王承恩的陪伴下最後一次敲響上朝的晨鐘,既然無一人前來,此時整個皇宮裡除了太監和宮女,就是極度悲憤的崇禎皇帝了。

    逐漸冷靜的崇禎皇帝不得不面對最後的現實——殉國。他光著腳(只穿了一隻鞋)漫無目的地來到了景山,最後在一棵歪脖子槐樹上上吊自盡殉國。

    說了這麼多,給大明皇帝當了200多年鷹犬的錦衣衛到底去了哪裡呢?為何皇帝都要死了,他們始終沒有出現,他們難道不可能擁護著崇禎皇帝衝出重圍前往南京嗎?

    此時的錦衣衛們其實和其他大臣一樣,都在坐等李自成進城,他們的心思已經從忠於皇權的爪牙變成了隨時投機的商人,主子要倒,重尋靠山。

    崇禎皇帝臨死前的錦衣衛指揮使是駝養性,他雖然身居要職,卻沒有半點的攻心,自李自成還未進北京的時候,他就已經閉門不出,不是在家喝酒就是玩女人,他打的算盤和眾臣一樣。連成國公都想投降李自成,何況一個錦衣衛指揮使呢?更何況他手下一幫錦衣衛弟兄們都是這麼打算的,哪個皇帝上臺不需要爪牙、鷹犬呢?

    事實上駝養性的選擇還真蒙對了,李自成進城後,他投降了李自成,李自成從北京逃跑後,他並沒有帶領錦衣衛弟兄跟著跑,而是留了下來坐等清軍進京,等清軍進城後,他們又投降了滿清,依然做起了皇宮侍衛。

    只是到了滿清朝,錦衣衛這個機構就被徹底的裁撤了,滿清的皇帝也不敢用漢人作自己的親兵護衛,再說了這群人如此的反覆,如果哪一天……,但又不能把他們全殺了,這不符當時安撫漢人的政策。那就做個儀仗隊吧,他們的身板硬朗,形象不錯。

    朱元璋精心建立起來的特務機構最後的結局就是給下一任老闆當了門童和儀仗兵,悲哀。

    那麼為何錦衣衛到了最後連皇帝的命令都不聽了呢?他們的職責不就是為皇帝負責,只忠於皇帝嗎?一句話就解釋了:皇帝把他們當鷹犬,在正常時期,錦衣衛為了混口飯吃,可以忠於你;到了樹倒猢猻散的時候,你沒把我當人,我還不能自己把自己當回人?雖然是當叛徒,總還是算是人嘛。

  • 5 # 讀書評書2017

    這個事情說起來很是可笑,在都城被圍將要攻陷、皇帝都要活不下去的時候,皇帝的依靠錦衣衛卻在幹著“匪夷所思”的事情呢。

    據記載,錦衣衛作為皇帝的親信組織,權利大得很也飛揚跋扈的很,可以說滿朝文武“聞之色變”、思之振恐;而為了能夠更好的升官發財,他們便努力的辦理更多的“要案”,以示其忠心和能力。

    就是到了李自成大軍攻到都城外,形勢異常的危急,那些錦衣衛還在忙著抓人、查辦“異案”;尤其是有些錦衣衛在滿城搜捕“妖人”,這時候的“妖人”就是那些傳播“流寇”軍隊打到了城外的訊息的人——這樣的“妖人”可是真不少。

    而崇禎皇帝的太監與錦衣衛的頭目,卻在幹著更重要的事情呢——圖謀安排人手,與叛軍取得聯絡,到時候到城門去迎接“新主子”。

    到了李自成大軍攻打外城,就是守城太監率人開啟西門將大軍引進;而兵部尚書則在後來也打開了南邊的正陽門,大軍順利入城,迎接的明朝大臣中就有錦衣衛首腦。

    形勢危機的時候,已經是“樹倒猢猻散”“各奔東西”了,誰還會管皇帝在幹什麼,或者乾脆說誰還會管皇帝的生死呢。崇禎皇帝臨死,只有一個太監陪同,也就不足為怪了。

  • 6 # 風雨如晦

    朱明皇朝的結局是挺悲催的。相關資料表明,因為饑荒鼠疫等原因,李闖兵臨城下時本該固若金湯的京師相當於不設防,讓多爾袞大跌眼鏡。偌大京城,像樣的抵抗是在皇城當中,主力當然是錦衣衛!

  • 7 # 驢和熊貓

    歷數古代王朝,以血性評價,必然繞不開“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大明王朝,而除了這句話,對於明朝最讓人熟知的便是聲名赫赫的錦衣衛。

    錦衣衛很多人都清楚,不僅是明朝特務機構,蒐羅天下情報,也是皇帝的親軍,時刻保衛皇帝安全,可是在崇禎殉國時,身邊只有一個太監王承恩,這就很讓人好奇,錦衣衛去了哪裡?而在明朝滅亡之後,作為明朝特務機構的錦衣衛又經過了怎樣發展,最後結局如何?

    這就要從錦衣衛的源頭說起,錦衣衛前身為拱衛司,最後又叫親軍都尉府,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改名錦衣衛,自此讓大明王朝百官戰慄的特務機構正式走向舞臺,留下潑墨一筆。可是錦衣衛權利再大,地位再特殊,也終究逃脫不了皇帝衛隊的事實,對於皇帝來說,錦衣衛只是一個監察天下的工具。

    而崇禎皇帝剛愎自用,太過自大,用現在話說非常好面,自然不會把錦衣衛當做親近人看待。當時明朝氣數已盡,崇明皇帝無路可走,也沒有背水一戰的資格,最後站在皇宮望著帝都烽火,自殺之心已起。 作為大明最後一任皇帝,就算是自殺也是有尊嚴的,在皇帝心中只為工具的錦衣衛,根本不配看到天子死法。於是派錦衣衛守城,以另一種方式殉葬,崇禎則帶著老太監王承恩於煤山自縊而亡,這也是為什麼作為皇帝親軍的錦衣衛,在崇禎皇帝死時,沒有在身邊,只有一個老太監相伴。

    而被派去守城的錦衣衛也盡守職責,可是無奈兵力懸殊太大,再加上有軍心不齊,有守城士卒私自開啟城門,於是這場京師保衛戰,在短短兩天便落下帷幕,被李自成攻佔。之後時任錦衣衛統領駝養性為了活命,選擇投降,而錦衣衛統領選擇投降,錦衣衛自然紛紛效仿,此時錦衣衛名存實亡了。

    再之後滿清八旗聯合吳三桂,攻打李自成,李自成不敵,滿清入駐北京,當時駝養性為了活命,再次選擇向滿清投降。駝養性投降後,清朝並未虧待,封官做了天津總督。駝養效能夠為了活命,選擇兩次投降,人品自然可想而知,時任天津總督期間,駝養性私自接待有著“活秦檜”之稱的陳洪範。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這件事被滿清朝廷知道後,罷去了駝養性天津總督一職,可是並沒有選擇殺他,當時滿清朝廷為了收買人心,選擇褒獎這些投降的漢人,於是便賞賜了大量金銀珠寶,和一些沒有實權的官職,駝養性便在這個行列。

    領選擇投降,明朝錦衣衛便已名存實亡,但總歸有個名頭,其實在駝養性投降之後,錦衣衛還有一位統領,這位統領才是真正的錦衣衛最後一位統領,名叫吳孟明,但由於一些原因,很多人都把駝養性當成錦衣衛最後一位統領,或許在這些人看來,錦衣衛在吳孟明接手之後,已經不算真正意義上的錦衣衛了。

    當時明朝滅亡之後,清朝採用了錦衣衛,但是就是一個擺設,直到順治3年,滿清改錦衣衛為鑾儀衛,充當朝廷依仗隊伍。所以說在明朝滅亡後,直到順治3年,這個曾經讓大明王朝百官終日惶惶不安的皇帝親衛,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

  • 8 # 稻花香裡豐收年

    明朝末年,闖王李自成攻陷北京時,其實有一大半江山都還姓朱,可崇禎帝的身邊卻跑得只剩下王承恩一個太監了。平時嘴上喊著“忠君愛國”的一幫文臣,挨個的向民軍舉起了雙手。當然,他們投降也不是沒有原因,要怪也只能怪明朝的統治者不尊重文人。為了自己手中的皇權,大興文字獄,嚴酷的打壓誅殺部分忠貞文臣。

    從開國皇帝朱元璋開始,除了孝文帝、仁宗、宣宗幾個對文人不錯的皇帝外,大多數皇帝和文臣的關係非常緊張。朱元璋其實是在有計劃地改造文人,讓文人的自尊掃地,氣節不存。他賦予太學以下各類官學的管理人員有任意侮辱讀書人人格的權力。到兒子朱棣執政時期,變本加厲的打壓文官集團,殘忍的誅殺了忠於前一任皇帝建文帝(朱棣的侄子)的方孝孺十族。殺了朱孝孺,等於讓讀書人放棄了忠義操守。給讀書人深深地提了一個醒:不能忠於道統和原則,而是要忠於最終的勝利者。

    那麼明代皇帝最看中誰呢?——宦官。宦官亂政現象幾乎貫穿了整個明朝。宦官手握重權比出現權臣相對要好,宦官不會像權臣一樣在死後將權力傳承給下一代。無論宦官生前掌握著多麼重大的權力,死後他們的所有權力都會歸還給皇帝,出於這樣的考慮,明太祖朱元璋允許宦官干政。可是他怎麼能想到:兩百年後,他親手打造的大明帝國已岌岌可危,他的十二世孫崇禎帝身邊也只剩下了一個太監。

    翻開歷史的篇章,我們去看看大宋的故事。宋朝末年,元軍大舉南侵,宋元海戰打得異常激烈。宋軍漸漸抵擋不住,看到戰事一敗塗地,君臣難以脫身,左丞相陸秀夫就將黃金國璽系在腰間,背起七歲的皇帝趙昺奮身躍入大海,以身殉國,其他船上的大臣、宮眷、將士聽到這個噩耗,頓時哭聲震天,幾萬人紛紛隨帝投海。這才是義薄雲天,浩氣長存!

    文臣投降了,明朝皇帝倚重的錦衣衛呢?曾經是大明皇室的得力干將,至今仍讓人津津樂道的錦衣衛,其表現令人寒心。

    錦衣衛日常工作是在朝會及巡幸上擔任皇帝的隨行侍衛,“飛魚服、繡春刀”的英姿颯爽,相當得拉風。在明朝兩百多年的歷史中,錦衣衛就是大明皇室最為貼心的軍事力量。其每一個成員,都是優中選優。明朝景泰年間的“北京保衛戰”與萬曆年間的“抗倭援朝戰爭”時,許多錦衣衛出生入死,為明朝一次次拿到重大情報,助大明打贏這些國運之戰。

    然而到了明朝中後期,錦衣衛的人數從明初時的五千人,暴漲到明中後期的十五六萬人,數量漲了,質量跌了。錦衣衛這個貼心而強大的高薪職位被嚴重注水。不學無術的高幹子弟,只要走走關係,就能拿到個錦衣衛的編制。嘉靖年間內閣首輔嚴嵩的幾個孫子,都是未成年就成了錦衣衛高管。

    崇禎年間,給事中(官名,協助皇帝處理政務)徐國榮曾經揭露,北京城裡的錦衣衛,絕大多數都是拿錢買的,買方基本都是些市井無賴。一旦入了錦衣衛的行當,打著錦衣衛的幌子乾的是敲詐勒索的勾當。明末轟動一時的“蘇州五人墓”事件中,前往蘇州抓人的錦衣衛緹騎,都是一些花錢買堂貼的京城市井。花三五百兩買個錦衣衛身份,怎麼著也得撈回來,必須敲詐勒索啊,“入則數十倍”,抓完一次人後,都急急急忙忙趕下一趟差。一趟差就是十倍、幾十倍的收益,能不急嘛。可想而知,如此錦衣衛如何能有赤膽忠心,大敵當前又怎堪大用?

    李自成進攻北京的頭一年,北京城剛剛遭受過了一場嚴重的瘟疫,“十室九空 , 甚至戶丁盡絕” 。北京守城部隊的軍士已死去一半,三萬匹戰馬也僅剩下一千多匹能騎。所以,明末錦衣衛指揮使駱養性,在北京城淪陷後沒有任何猶豫就投降了,在向李自成的民軍獻了三萬兩白銀後,免去了酷刑,在羈押當中時,清軍多爾袞入京,駱養性隨即又歸順了清朝。那時那刻,清軍無疑成了他的大救星。此後,駱養性被任命為天津總督,這也是清代歷史上的第一位總督,歷史悠久的錦衣衛到他這裡羞愧地拉上了大幕。

    錦衣衛的指揮使都毫無壓力的投降了, 那些嘍囉還能去那裡呢。

    在明朝那個即將亡國的夜晚,絕望的崇禎帝手持三眼銃,還想再次集結兵力同民軍決一死戰,可是大明的錦衣衛呢?已經做鳥獸散了。

  • 9 # 錦衣衛指揮同知

    錦衣衛在崇禎朝,開始就被裁撤了很大一部分,後來匆匆又擴充起來。本就沒有多少忠臣了,還來這麼一出騷操作。

    廠衛是皇帝的爪牙,一切權利來自於皇帝,崇禎自己不爭氣,自廢爪牙,所以你指望這些市井潑皮擴充起來的人忠心耿耿,那可是迂腐的過頭了。

    雖然有一些殉國了,但是大部分還是作鳥獸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什麼好的QQ名字和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