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四季文史
-
2 # 老森
古裝劇中,很多的主角都是會武功的,而且還都是那種能飛簷走壁,還能療傷的武功,像是降龍十八掌、九陰白骨爪等,都是很厲害的武功,那麼古代人真的都會這種武功嗎?
其實古代人真的會武功,只不過並沒有電視劇中的那麼神奇,不僅會飛而且還會療傷。古代人的武功並不是那種絕世的神功,而是實用性很強的搏擊。
這些搏擊技巧,在秦漢就有傳說,著名武術家越女曾闡述了“手搏之道”的理論,可知在先秦之前,武學已經十分發達。
後世張三丰修道有成,首創內家拳,把搏擊和養生結合起來,國術的體系,遂大成。 至於輕功,古代大部分的牆的很矮,攀爬物很多,只要身手矯健,都可以上去。
甚至現代,剛解放的時候,還出過飛賊,那飛賊的輕功高的不可思議,諒來是得到高人的真傳。不過可惜的是,國術沒落,那飛賊雖厲害,也被亂槍打死。
但無疑,古代人是有武功的。古代社會,地方上的勢力以“武”的名義組成“團”,招募武士,保一方的平安,在戰亂的時候,甚至乘機起義,奪去政權。
隋唐時期是很著名的,多看看《隋唐演義》的書,就能有個大致的瞭解。 古代人的武功,究竟到了一個什麼樣的層次呢?
經過論證,從近代來看,記載明確的,楊氏太極的創始人楊無敵,可以做到一敵百(普通人)。 其次的高手,如霍元甲,正當盛年時,一敵數十,也是沒有問題的。
雖然這些資料沒有武俠片那麼誇張,但你想像一下,要徒手製服一個男子有多難嗎?人是會動的,力氣彼此也沒有太懸殊的差距,要制服一個成年男子,必須經過嚴格的武術訓練,和實戰訓練。
現代搏擊,能讓你一個打五個,已經是極限了。像跆拳道的黑帶,真跟小混混過招,也未必能佔到什麼便宜。 如此說來,能一敵百,確實可以號稱無敵。
像功夫練到那種層次,根本不怕人圍攻,因為人家可以跑,不要說百人,便是千人,人家只要利用好優勢,都未必不能勝。 這絕非小說,古戰場上常有這種傳說,雖然誇張,但並非空穴來風。
一敵百,已經是項羽的水平,能做到這個地步的人,幾乎可以稱之為神了。 然而,即使能做到這個地步,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一身功夫,也會沒落下去。 槍是可怕的。
現代社會的人是身體普遍很脆弱,缺乏鍛鍊,一個古代的一般高手,放到現代,可以一招斃掉一個成年人。 然而,面對槍,他也沒有還手的餘地。
槍的威力,並非電影上所演的那樣,現實生活中別人用槍打你,你有一半的機率馬上掛掉,剩下一半的機率,人家打你哪裡你哪裡殘廢。
功夫再高,也沒有迴旋的餘地,頂級高手,最多也只能做到望槍而逃,不被打到。 當然,如果是威力較小的手槍,距離又遠的話,高手還是可以利用肌肉抵擋一下,雖然會受傷,但也只是輕傷。
總結的說,古代人的確會武
-
3 # 曹比爾2018
答案 當然有 而且很厲害。 晚清的北京各種武術館校高達800多家,而當時的北京也就一百萬人口。 古代的華人全國上下各地習武太多了,是普遍的現象。 就好比今天的健身房運動會遍地開花一樣的多。
就算今天各種武術拳擊跆拳道柔道會館也很多很多。
古代中國武術的最鮮明特點是器械,也叫兵刃,而非拳腳功夫。 古人練習武術,百分之九十是練習十八變兵器。 拳腳功夫只是附加的。 這與今天的人聯絡武術相反。
以滄州地區為例, 晚清時期家家練武。 多為刀槍劍戟棍棒弓箭。 民國時期,武術也被高度重視,民國北洋時期,武術家進入軍營進入朝堂,功夫也是世界最強的。
-
4 # 正史風雲
應該是有的!
咱們看看2000多年前的項羽就知道了!
《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載,項羽小時候放棄學字,改學劍術,結果劍術也沒有大成。項羽覺得劍術太垃圾,想學“萬人敵”的本事,因此,項梁教項羽兵法。
陳勝吳廣起義後,項梁和項羽殺死了會稽郡守殷通,司馬遷描寫這段歷史時,說項羽一人殺了百十來人,是拿劍殺的。
門下大驚,擾亂,籍所擊殺數十百人。一個人殺一百人,要說沒有武功,僅憑戰鬥經驗和蠻力,有點牽強,我認為項羽應該是有武功的。也就是上面提到的,他曾經學過劍術。
-
5 # 科技歷史說
在中國古代,飛簷走壁,金鐘罩乃至鐵布衫,當然也有神乎其神的武林絕學,甚至是被人廣泛稱頌的武當神功,但是這絕大部分僅僅出現在文學作品乃小說當中
至於真正的史書典籍,還是與小說中的描述出入較大,畢竟小說有過分誇大的懸疑,其實不僅我們對於武術有足夠的熱衷之情,就連古人對於武學奇才也有足夠的敬仰之意。
正是由於年代久遠,而且武學,也經歷了由弱到強,再由強直接到產生文化斷層的地步,所以更加導致了人們對於武功的無限憧憬,武功講究的是實戰技巧,但是也離不開理論指導,眾所周知,許多武學奇才,都是有一個比較神奇厲害的師傅,這其實也是眾多武功能夠得以精進,甚至有重要突破的前提保障,自學成才的機率實在是太低。
就拿我們最知曉的,離我們最近的武學宗師李小龍而言,他的武學造詣,離不開師傅的指導,當然也與自身的修為有關,但是他的成功也是付出了數倍於常人的努力,很多人練武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死在了堅持的路上,並非是缺乏一本能夠鍊鐵成鋼的武林秘籍。
我們要知道,武林秘籍也是集大成者一生的歲月精華,如果能夠得到,顯然有一定的理論基礎,但是成功只可以模仿,無法複製,即使武林秘籍的創造者還在世,也不可能給自己的弟子完完全全還原當時的那樣的環境,環境變了很多規則也就不再適用,一切都是在變化之中尋找不變的定數。
現如今我們經常會見到的武術種類,無非就是足夠強大的身體忍耐極限,而做出一些異於常人的表現,並非有真正飛簷走壁的神功,最強的攀爬能力也無非就是徒手爬上幾米的高牆,如果真的有武功,現如今的很多影視劇製作,當然也就不需要費神費力了,我們所瞭解到的武術大師,與歷史上乃至現如今存在的武術,還是存在一定的思維認知差,希望大家不要混為一談。
古代最神乎其神的莫過於輕功,這不僅考驗的是飛簷走壁的能力,而且幾乎挑戰的是現如今物理界的權威,反正依照現如今的科學無法給出合理的解釋,何況在中國古代,武術的使用環境,顯然也不可同日而語,現如今能以德服人,千萬不要動手解決,至於歷史上真正武術達到了怎樣的高度?相信終究有一天會真相大白,也就是人們真正突破空間以及時間限制的那一天。
-
6 # 歷史裡的經驗
在古代,真的有武功嗎?武功,在古代大多時候指的是軍事上面的成就,像我們經常聽到說某個朝代的“文治武功”,其中的武功就是這個意思。
張鷟《遊仙窟》也有記載,“張郎才器,乃是曹植天然。今見武功,又復子南夫也”,這裡的武功是武術的意思。
而我們大多數人認知的武功是來自武俠小說,跟上述兩種武功又不太一樣,武俠小說裡的人物武功高強,輕功了得,題主所問應當也是武俠小說裡的武功,包括武術跟輕功。
那麼我們就從武術跟輕功這兩點來探索,古代是否真的有武俠裡的“武功”存在。
古代是否存在武術我們透過文獻史料的記載和古代畫像的描繪,來探索古代是否存在武術。
一,文獻史料對武術的記載
(1)武術的雛形
早在夏商周時期,就有了武術的雛形,這時的武術還不能真正稱為武術,只能稱為武力,更多表現在軍事訓練上,是為了戰爭而學習的本領。
《禮記》中記載:“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將帥講武,習射御、角力。”
可以看出當時士兵為了上戰場,是要進行武力的訓練的,因為那時並沒有真正的大一統,部落與部落之間的戰爭頻繁,所以為了維護國家或者部落的利益,士兵需要強化自己的武力,於是開始有了武術的雛形。
而隨著戰爭的激烈和生產力的發展,商朝已經發明瞭劍,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冶鐵技術的成熟,劍這些鐵製兵器已經開始普及,人民之間的武力鬥爭也慢慢從空手格鬥演化為劍術之戰,這時武術已經慢慢出現了,也出現了很多武術高超的俠士,比如豫讓、荊軻等。
而且,春秋戰國是一個頻繁戰爭大兼併的時期,各個諸侯國都非常重視習武之人,都爭相招攬武力高強的人提高整體士兵的戰鬥力,也是為了在弱肉強食的戰爭中佔據一定的優勢。
由於諸侯國君的重視,大大刺激了百姓的習武熱情,推廣了民間的尚武之風,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也大大擴大了平民對功名利祿的期望,所以百姓都迎合諸侯國君的喜好,大練武術。
(2)武術的發展
武術的迅速發展是在三國時期,由於三國戰爭頻繁,給了這些習武的英雄一個出人頭地的機會。
《三國志劉封傳》:“時封年二十餘,有武藝,氣力過人。”
這個時候也第一次出現了武藝一詞,比之前的武力可以看出更加多樣性了,這時的武器也開始多種多樣,有單刀、長劍等兵器,打鬥方式也多種多樣,有空手入白刃、擊劍等等,武藝也是多種門派,呈現出武術的百家爭鳴。
葛洪在《抱朴子·外篇自序》也有記載:“又學七尺杖術,可以入白刃,取大戟”。可以看出當時武術的普及以及發展的程度。
隋唐之際,出現了秦瓊、程咬金、羅成這些英雄人物,他們個個都身懷武藝,到了唐朝之後,武術進一步發展,兵器有了白杆槍、木槍、漆槍等,而且武則天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設定了武舉制度和武舉科,進一步激發了百姓的習武熱情,武術又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這時也出現了各種武藝的書籍,各種各樣的兵器,又再現了武術的百家爭放。
到了南宋時期,由於四方戰爭頻繁,中原岌岌可危,於是宋朝非常重視武將。
《宋史》記載,宋高宗建炎二十六年,帝見武學頹弊,因諭輔臣曰:“文武一道也,今太學就緒,而武學幾廢,恐有遺才。”可以看出朝廷對武將的重視,已經開始培養武將,因此有了“武學體系”,這時民間的小說也出現了很多武俠情節,人民也開始崇拜武藝。
明清之時,統治者都重視武術,提倡文武兼修,於是武術發展到最鼎盛的時候,武術也開始分內外家,十八般武藝也在此行成,清朝還出現了各種暗器和各種習武的社團,像那些天地會等。
二,古代畫像的武術描繪
古代的一些畫像中也存在著武術的身影,我們就以漢代畫像石中的武術形象,來探索古代的武術。
漢代畫像石中有著很多武術細節的描繪,可以給我們解開古代武術朦朧的面紗。
(1)雙人對打圖
在這些圖中,有很多雙人對打圖,其中有一圖一方拿刀跟盾,一方拿鉤鑲跟刀,均有扎馬步的樣子,而且刀尖已經相接觸,呈現出激烈的戰鬥情景,而其他圖也是大同小異,有男方對打,也有男女對打,有的是兵器對打,有的是赤手搏鬥,但都可以看出非常激烈的武術打鬥情景。
(2)器械練習圖
在這些漢代畫像石中,也有很多是器械練習圖,也就是人們按照單人或者多人自己練習器械武術的影象,人們有的進行劍對鉤鑲的訓練,有的進行鬥劍的訓練,有的進行斧頭之類的訓練,從這些影象也可以看出古代人民對武術的追求和習武之風。
總結:透過古代史料文獻的記載和古代畫像的武術描繪,我們可以確定古代是有武術存在的。
古代是否存在輕功古代確實有輕功的記載,然而跟武俠小說的輕功也是有區別。
戚繼光在《紀效新書;卷六》中記載;如古人足囊以沙,漸漸加之,臨敵去沙,自然輕便。可以看出古代的輕功是輕身的意思,能夠練就健步如飛的本領,而練就這樣的輕功,難免會傷筋動骨,因此需要配合內功練習,古代的內功比如像《易筋經》之類,讓人能夠達到內外兼修,護骨壯筋。
所以練習了輕功的古人,可以縱身跳躍很高,也能快步疾跑,爬樹爬牆,而武俠小說中都過分誇大了輕功,使得人民以為古代的人都能飛簷走壁,輕功水上漂。
結語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知道古代是有武術跟輕功存在,但是跟我們現在大多數人理解的武功有點區別,古代的人的武功表現在有武藝,能夠力戰敵人,能夠健步如飛,並沒有武俠劇中能夠飛來飛去的武功那樣誇張。
-
7 # 福州禪武
古代有武功,但與戰爭關係不大,更多是個人的作戰能力。
在明代,著名軍事家戚繼光已經說過,當時非軍事格鬥用途的武術,已不能實戰。據其《紀效新書》記載,有
學生問他:“平時官府面前所用花槍、花刀、花棍、花叉之法,可以用於敵否?”
戚繼光回答:“開大陣,對大敵。比場中較藝,擒捕小賊,不同堂堂之陣千百人列隊而前,勇者不得先,怯者不得後;叢槍戳來,叢槍戳去,亂刀砍來,亂殺還他,只是一齊擁進,轉手皆難,焉能容得左右動跳?一人回頭,大眾同疑;一人轉移寸步,大眾亦要奪心,焉能容得或進或退?”
又說:“長槍單人用之,如圈串,是學手法;進退,是學步法、身法。除此復有所謂單舞者,皆是花法,不可學也”。
“鉤鐮叉鈀如轉身跳打之類,皆是花法,不惟無益,且學熟誤人第一”,“且如各色器技營陣,殺人的勾當,豈是好看的?”
-
8 # 迷失了方向的馬
我們經常會在影視作品裡看到極為厲害的武林高手,同時也被他們的武功所折服,因為他們表現得實在是太厲害了,可以在房屋上來去自如,可以一個人打幾十個人,甚至一口氣打個三天三夜也不覺得累。有的人內功非常厲害,他們往往一拳打下去,對方可能就丟了半條命。可是這樣的武功在現代卻沒有,所以我們就會產生疑問,古代人真的會武功嗎?他們的武功真的有這麼厲害嗎?
其實,我們所看到的影視作品中的武功和真正的武功還是有點差別的。尤其是在現代,有的人會選擇自由搏擊或者散打等武術類專案,但他們的主要目的還是為了鍛鍊身體,增強體質。但是古時候的人是不會這麼認為的,他們學習武功,一方面是可以打仗,另一方面是可以憑藉著武功做官。那麼,這就要追溯但武功的源頭了,最早產生武功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和別人打架;另一個是和野獸爭鬥。
很多人都歷盡千辛萬苦,探索不同的武學門派,想要尋找到一點當年的武林蹤跡,但是時間太過於久遠,很多當年的輝煌都已經被歷史煙塵覆蓋。影視作品中所表達的江湖,是每個人心中都向往的一個秘密基地,所以有的時候這樣的武功就算出現在眼前都沒有發覺,反倒是很遠的歷史遺蹟吸引起人們的注意。
在一些出名的少林寺裡,或者是武當山,我們見不到書中所描寫的如此瘋狂痴迷的英雄,見不到隱居在深山中的俠客,見到的只是和自己差不多的凡夫俗子,在平淡生活裡的小人物,也許這樣才符合那些英雄人物隱逸的生活習慣。很多人在市井中看透了許多,也看淡了許多,與其在這樣的世俗中沉浮,倒不如找一處僻靜的地方,安安穩穩的享受生活。
有的人會覺得,古代一些出名的大將軍,他們一定是武功最厲害的人,因為他們的豐功偉績,總是給我們留下非常深的印象。不過,並不是所有的大將軍都是武功高手,同理,並不是所有的武功高手都會選擇去做將軍。雖說很多古代人都會武功,但絕不是在房屋上飛來飛去的那種,他們的武功更講究實用性和技巧,很多人都是在實戰中磨練出來的,很多技巧和力量也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積累的。
其實,在武功裡提到的最多的,還是要屬搏擊技巧,而這樣一門武術在秦朝的時候就已經十分完善了。後來有人將搏擊和養生聯絡起來,勤加練習,就形成了一套國術體系。至於輕功,那是因為古代的牆大多數都比較矮,只要動作夠利索,爬上去都不成問題。直到現在,還會出現一些“飛賊”,他們的輕功已經到了一種讓人驚訝的地步,後來才得知他們的武功是得到了大神的指點,可惜的是,儘管那小偷的輕功多厲害,最後還是被抓捕了。
不可否認的是,古時候的人確實是有武功的。而且,真正的高手是十分強悍的,他們可以做到一個人輕輕鬆鬆應對十個殺手。當時的武術更講究實用性,不像現在的跆拳道,即便你是黑帶,但它沒有多大的攻擊性,如果和地痞流氓過招,也不一定能打贏他。雖然一個人打一百個人的說法有點誇張,但當時的古人確實可以達到這種層次,可以做到以一敵百,他們的武功出神入化,已經和肉體靈魂融合在一起了。
不過,再厲害的武功,都會害怕熱武器和火藥。再厲害的人,他都是肉做的,而熱武器的殺傷力可以讓他一命嗚呼。一把槍,就可以輕鬆終結他的武功。
-
9 # 風嬙遙度天際
古代的人真的會武功 少林寺的易筋經也真的是武功秘籍 只不過武俠小說描寫得太誇張了,讓人感覺不真實。 實際上的武功沒有那麼厲害的
-
10 # 寫東西的90後
當然有啊,項羽精通十八般兵器,項羽少年就能扛起千斤鼎,再有趙子龍萬軍中救出阿斗,這不就是武功嗎,再說,我們少林寺的那些傳承武術不是武功?成龍,洪金寶,李連杰,張晉,吳京,這位武打明星的武功哪裡來的,不都是中華武術傳承下來的嗎。一代功夫皇帝李小龍所學的詠春不是也有上百年的歷史嗎
-
11 # 高格
我回答網友這個問題。一些古代人是絕對有武功的,但和現在電影電視以及武俠小說上的武功是兩回事。現代人也有會武功的,比如武術比賽中的花架子,武警訓練的硬功夫等等,但這和古代的武功有很大的不同。
現代人說習武是為了強身健身,古代人決不會這樣說的,也許武功有強身健身的功能,但古代人長期習武至少是為兩個基本目的,一是打仗攻擊和自衛,二是做官。武功最早產生的原因有二個,一是與自然界野獸鬥,一是與敵人鬥。
現今人們在各名山大川、武學聖地,在少林寺、武當山、陳家溝、青城山,我們見不到金庸筆下深入人心的顛僧、狂道、隱俠和劍仙,滿眼所見的是和自己一樣尋常的普通人物。影視文學中的江湖似乎只是眾人內心深處的一個秘密世界,以至於近在眼前也無跡可尋,遠在千里反倒歷歷在目。
所謂的武功高手,不是指名將,不是指軍隊指揮才能,只是指在單打獨鬥中的高超能力。但是在著名將領中,的確有很多武功高手。
所以,武學高手,不等於名將,但是名將中出武學高手的機率最高。但是,並非當世名將,就能打得過民間的武學技擊名家。
古代人的確有武功,不過古代人的武功,並非那種飛簷走壁的絕世神功,而是實戰性很強,在生死場裡磨練出來的搏擊技巧。這些搏擊技巧,在秦漢就有傳說,著名武術家越女曾闡述了“手搏之道”的理論,可知在先秦之前,武學已經十分發達。
古代社會,政府對地區控制不強,地方上的勢力以“武”的名義組成"團”,招募武士,保一方的平安,在戰亂的時候,甚至乘機起義,奪去政權,隋唐時期是很著名的,多看看《隋唐演義》的書,就能有個大致的瞭解。
古人練習輕功,也就是上下比一般人利索,能爬上一些一般人上不了的地方,但並不可能一跳幾丈高。古代人的武功,究竟到了一個什麼樣的層次呢?經過論證,從近代來看,記載明確的,楊氏太極的創始人楊無敵,可以做到一敵百(普通人)。其次的高手,如霍元甲,正當盛年時,一敵數十,也是沒有問題的。雖然這些資料沒有武俠片那麼誇張,但你想像一下,要徒手製服一個男子有多難,人是會動的,力氣彼此也沒有太懸殊的差距,要制服一個成年男子,必須經過長期嚴格的武術訓練,和實戰訓練。
現代搏擊,能讓你一個打五個,已經是極限了。像跆拳道的黑帶,真跟小混混過招,也未必能佔到什麼便宜。如此說來,能一敵百,確實可以號稱無敵。像功夫練到那種層次,根本不怕人圍攻,因為人家可以跑,不要說百人,便是千人,人家只要利用好優勢,都未必不能勝。
在古戰場上常有這種傳說,雖然誇張,但並非空穴來風。以一敵百,已經是項羽的水平,能做到這個地步的人,幾乎可以稱之為神了。然而,即使能做到這個地步,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一身功夫,也會沒落下去。
-
12 # 寒武紀的寒冷
在古代真有武功。
例如清朝人寫的小說,《隋唐演義》《薛仁貴徵東》《說呼全傳》《說岳全傳》《反唐演義全傳》《兒女英雄傳》《蕩寇志》《後水滸傳》《俠義風月傳》《鐵冠圖全傳》等。至少說明清代是有武功的。
至於金庸、古龍、梁羽生等人的新派武俠,可稱之為“武幻小說”,即武術幻想小說,科學有幻想,神魔也可以幻想,為什麼武功不可以幻想呢?除了神魔小說外,科幻是以科學為基礎,武幻自然是以武術為基礎。
武功的基礎是力量,其次才是技巧,甄子丹的兩部葉問中一再證明了這一點:在泰森的絕對力量優勢前,葉問技巧再高也不可能勝出;傳統武術在美軍陸戰隊的力量優勢前大敗。近來的諸多武術大師慘敗於業餘搏擊手拳下也是如是。
中國從古至今都有武功,殺人技、表演術都有,表演術可以公之於眾;殺人技,政府不提倡。
-
13 # 奇文怪事
從武俠片中,讓我們看到了古代各種武俠高手,尤其是在武打對抗中,更是讓人看得熱血沸騰,那麼在古代,他們的功夫到底怎麼樣呢?古代的人真的會武功嗎?
古代的武功和現代的武術在套路上沒有什麼區別,更不可能象電視裡演的那樣神奇,練過武術的人也就比一般人厲害一些,也就和當今的特警差不多。古代人的武功,並非那種飛簷走壁的絕世神功,而是實戰性很強,在生死場裡磨練出來的搏擊技巧。 著名武術家越女曾闡述了“手搏之道”的理論,可知在先秦之前,武學已經十分發達。在古代比較厲害的有功夫的人有項羽,他可不是一般人,集力量和武功於一身的,力拔山兮氣蓋世就是用來形容他的勇猛的。
其實在古代打仗時,沒有時間等你擺什麼招式的,比的是力量和兵器的熟練程度。決不可能象現在電影裡演的那樣神奇的。像我們所熟知的歷史上的一些著名劍客:專諸、要離、聶政等都身懷絕技的武術高手,但他們行刺得手後,很多人馬上就被衛兵砍成肉泥。
因此說有武術絕技能的人可能動作比一般人要快些,技巧要高明些,但決不可能在萬馬叢中取上將之頭如探取物,要不然怎麼會出現武聖關羽被絆下馬後讓幾個小兵捉住的呢?不過不可否認的是,古時候的人確實是有武功的。而且,真正的高手是十分強悍的,不過絕不會像我們看的武俠小說裡面那樣神奇的。
-
14 # 獵奇歷史觀
武功應該是有的,主要看理解武功是什麼。
我覺得武功應該主要是訓練身體的方法和攻擊防禦的技巧。
不能否認,能一拳打死人的恐怖身體是存在的,利用技巧和反應攻擊他人人體構造上的弱點或躲避攻擊的方法也是存在的。恐怖的身體可以練出來,反應和技巧也可以訓練,有身體,有反應,有技巧,真正的對打是隨機應變的,不是套路武術。
招式無非是攻防一體,能進能退,不至於打出一擊不中或被防住就暴露要害。比如一記大力勾拳打出去,打不中身體都是往前傾有點剎不住車的,沒打中肯定是要給對手機會而且來不及防守的。
就好比擊劍的站姿和出劍方式,就是為了攻防一體。打不中沒事,多出幾次手,但絕不能給別人機會。
武功是否真實存在?只能說存在,但應該沒有速成的。畢竟身體,反應,技巧這些都不是可以速成的東西。
-
15 # 圖文繪歷史
武術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跟各種民間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當然是存在,這是毋庸置疑的,從原始人使用棍棒石器,到大禹率軍手執盾牌和斧頭,大跳70天武舞,徹底懾服有苗部落,先人是透過搏鬥,總結經驗,提高武技,最終發明了武術。
圖為東漢石刻,宴武場景。《尚書》記載有“四伐”,一擊一刺為一伐,擊刺動作為“象武”,周天子規定,全國貴族必須掌握禮、樂、射、御、書、數,稱為“六藝”,這裡面的射就是武術,周的勇士必須具備“五射”,角力、習射都是當時最熱門的活動。春秋時,齊國孫臏建立“技擊”制,魏國推行“武卒”制,秦國則是驍勇的“銳士”制,此外,當時的養士制度也彙集了大量武術人才,《莊子》有說“趙文王養劍客3000人,日夜相擊”,以上的這些勇士、劍客、武士,都是最早的職業武術者。
1936年,華山上,兩位道士在練習武術。在學術領域,武術界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盛況,比如《孫子兵法》、《吳起兵法》、《孫臏兵法》等,雖都是兵家著作,但在戰略戰術、武術上也進行了系統而精闢的論述,《莊子·說劍》、《呂氏春秋》、《說苑》等,都是劍術理論著作。1975年成都曾家包東漢一號墓出土了一個驚豔的石刻,一個小康之家的庭院裡,擺放著兵器架,上面有矛、叉、劍、弓、盾等,這種家庭性的練武場反應了當時武術的風靡。
圖為清末民初,大連武館,兩個學徒在習武。隋朝開創了科舉大業,武舉也由此展開,當時的標準是“才堪將略、臂力驍壯”,武則天以後,武舉更為標準完善,武舉不僅促進了民眾的練武活動,使武術職業化,更為後世造就了一批武藝強大的武術家,宋以後,武術邁入大發展的輝煌時期,門派林立,鏢局的出現,武術猶如百花鬥豔,直到清末,武舉沿襲了1300多年才廢止,雖然火器取代了冷兵器,但民國時期的國術運動,仍然蓬勃而起,比較著名的有霍元甲先生的“精武體操學校”等,在當時僅上海就有30多個武術組織,1927年中央國術館的成立,更是以國家為主導,將武術發揚光大。
-
16 # 史極揭秘人
這個問題我用專業的武功系統回答。在古代肯定是有武功的,而且歷史源遠流長!武功,又稱功夫,現在更為規範系統的稱呼是武術!“功夫”一詞最早被廣泛認識的是在二十世紀六十至七十年代,由一代宗師李小龍開始把這兩個字發揚光大;因為李小龍對武術界的貢獻和影響力,所以功夫的粵語音譯“Kung Fu”一詞被寫入英文字典內。這可以說是整體華人無上的驕傲。下面我們來說說武術的歷史及系統分類和內外功:
少林寺千佛殿壁畫中的僧人比武圖畫
武術起源及系統發展化武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當時的人類用棍棒等工具與野獸搏鬥,逐漸積累了一些攻防經驗。商周時期,利用“武舞”來訓練士兵,鼓舞士氣。故認為武術可以以舞蹈形式演練。 春秋戰國時代也有對摔跤相當的記載。呂不韋撰《禮記月令》中提到周天子將摔角列作軍士之徒手近身格鬥戰技訓練,並採兩軍搏鬥競賽方式稱為“角力”。一方面可考驗武技,再者收集團鬥陣練兵教戰的效果。各諸侯國都很重視格鬥技術在戰場中的運用。秦漢時期,盛行角力、擊劍,有宴樂興舞的習俗。鴻門宴中項莊舞劍。其形式更接近於今天武術的套路。漢代槍的應用達到巔峰。唐朝李世民時有河南省嵩山少林寺僧兵及武僧紀錄。武則天於公元702年訂出武舉制度,選舉軍將人才,並用考試的辦法授予一定的稱號,這大大促進了武術的發展。宋朝立國之始訂下禁止民間組社、私藏兵器的禁律。1127年,宋室南遷,以岳飛、韓世忠為首的愛國將領提議下,大部分軍民,奮起習武,以杭州為中心。杭州流傳的為南拳,拳勢多以上肢為主,肘膝為輔,很少飛身離地,稱“拳打臥牛地”。心意六合拳先祖,據說傳有《嶽武穆王拳經》。且被該派尊為祖師,可惜沒有歷史佐證。元朝視漢人為下等人,不可習武聚會。明朝形成了許多各具特色的‘拳’術。(此時稱拳不稱派)。許多記載武術的書籍也相繼出版。流行的‘拳’有長拳(後演生為太極拳)、紅拳、華拳(後演生為心意六合拳)、五拳(後演生為五形洪拳)、查拳、巴子拳、彈腿、短打(後演生為螳螂拳)、內家拳等等。清朝初期禁止漢人聚眾集武已經鬆弛了。後來曾國藩以團練制度發展湘軍之漢人軍隊。使漢人武術得以重新發展。清朝中後期武當少林等派的出現更令當時的武士蓬勃發展,最著名的就是洪拳、太極拳,八卦拳、形意拳、螳螂拳、詠春拳等等。
三大拳術系統拳術發展到明朝戚繼光時出現了長拳系、形拳系兩大系統。往後至清朝初期,混合以上兩大系統發展成意拳系。
長拳系(古拳系):北拳,包括跳躍,翻跟斗,大車身等動作。因要重複單勢操練,故稱長拳。宋朝已經發展成熟,多以單勢操練至熟稔為止。至明時加入紅拳,炮錘,華拳等元素。
形拳系(少林拳系):(紅拳、炮錘、華拳加上長拳),明朝以後,取動物捕食時之姿態及風雷雨電之急勢,衍生出北方六合拳、羅漢短打及南方五形洪拳。拳種包括福建五拳、華拳、山西六合拳等。
意拳系(新拳系-內家拳系及新派南拳):簡化了形拳系之重複練習形式.減去了長拳系之煩瑣困難動作。改良了一些對身體造成偒害之硬著頭皮方式之練習形式。於是門派開始形成。
乾隆時盛行之太極拳是由簡化了之長拳系拳術加上了五行八卦等意念構成,同期之形意拳則以形拳會意而成。混合以上三大系統演衍出現代拳系,包括詠春拳、大成拳、截拳道及現稱武當、峨眉之各流派。
內功、外功:內功:主要是用呼吸、吐納、運氣方法,使意念集中並配合身體動作,以加強攻擊、防守動作的效果。
內功的修煉效果:絕大部分普通百姓將氣的修煉作為強身健體的一種方法。如果長期堅持並且練習得法,能使精神健旺,全身高度舒適,並能增強體質。如果作為技擊的基本功長期練習,則可以大幅增加肌肉爆發力,並增強體力。一些主要流派,都有發出內氣的功夫。
外功:主要是鍛鍊筋骨皮的強度,與練習手、眼、身、步及肩、肘、腕、胯、膝等部位的使用技巧,以加強攻擊、防守動作的威力。
外功修煉的效果:外功的目的一是增加自身的抗擊打能力,二是增加進攻的威力。由於武術作為技擊實戰的意義早已基本消失,只有很少數人在練習外功。公開的表演和武警訓練的內容包括用磚頭猛擊頭部,磚頭破碎而頭部無損傷等。更早時期的關於外功的公開表演有例如義和團時期的刀槍不入的表演。
著名的武術名師及拳術趙鑫洲(六合拳、螳螂手、六合門)
霍元甲(迷蹤拳)(精武體操會)
黃飛鴻(洪拳)
常東昇(摔跤)
衛笑堂(八步螳螂拳)
韓慶堂(長拳)
李書文(八極拳)
劉雲樵“神槍”李書文的關門弟子。擅長八極拳、宮氏八卦掌及六合螳螂拳
劉百川(羅漢拳)
蘇黑虎(黑虎門)
黃祥 (黑虎門)
邵漢生(蔡李佛)(洪拳)(廣東精武體育會)
何長海(羅漢拳)(查拳)
吳彬(炮錘)
屈鎮強(七星螳螂拳)
梁贊(詠春拳)
葉問(詠春拳)
張禮泉(白眉拳)
李廣元(一十二式陰陽手)
李振藩(已故武術電影紅星李小龍、創立截拳道)
盧文錦(詠春拳)
梁挺(詠春拳)
陳享(蔡李佛)
譚三(北勝蔡李佛)
董海川(八卦掌)
郭雲深(形意拳)
尚雲祥(形意拳)
薛顛(形意拳)
姜容樵(形意拳)(八卦掌)
陳王廷(陳式太極拳)
楊露禪(楊式太極拳)
孫福全(孫式太極拳)
傅振嵩(傅式八卦掌)
武紹林(孫臏門)(孫臏拳)
三達祖師(江西竹林寺螳螂拳)
現在,“功夫”有了更深刻的內涵:它講究的不再僅僅是武藝高強,而是剛柔並濟、內外兼修,即習武之人被要求擁有高尚的品德或情操。正如金庸大師所說:“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
17 # 皓月千山
人類的進化,除了身體對環境的適應性改變,更重要的是改造自然。而改變人的生理狀態,相對來說要困難得多,並且在短時間內根本不可能見效。
你如果被人欺侮了,如果沒有對方強壯,最簡單的辦法是撿一塊板磚或啤酒瓶砸過去,如果嘴裡不停唸叨“君子報仇,十年不晚!”並宣稱練好武藝才來復仇的,基本上屬於慫貨無疑!
如果手提一把刀都打不過對方,那麼練一輩子的武藝也等於白搭!
要取得勝利,還得從製造武器著手。
武器的出現,讓人類群體間的暴力差異得到了縮小。再強壯的個體也會被體力相對弱小的個體傷害。
拳王泰森面對非洲的一個體重不到四十公斤,但手裡有一把AK47的童子軍,同樣一點勝算也沒有。
其實就算只是一把匕首或短劍,甚至削尖的木棍,都有可能擊敗泰森。
甚至泰森的拳擊技藝,都主要是一種表演,如果他真的想快速擊敗一個真正的敵人,最高效的辦法還是弄一支槍。
從這裡推測,古代人的武藝,也多半是表演,這種現象到現代也還存在,現在的車站碼頭、以及家村集市,都還那種走江湖賣藝的人的身影,至於他們的真實戰鬥力,或者他們在對抗中願不願意使用這種戰鬥力,當然值得懷疑。
現代戰爭中,無論哪一方的軍隊,都會盡量避免進行白刃戰,其目的都是要儘可能地發揮武器的效能,在冷兵器時代,也主要是打造更鋒利的兵器和盔甲,而不是練武。當然也可以將製造兵器的過程當成練武的一個部分,也說得通。
如果真的要對敵人或仇人進行致命的打擊,除了要等待時間和機會,更可靠的辦法還是製造精良的武器。
那麼,古代真的有武藝嗎? 當然有,就像現代的警察也要練習一下擒拿格鬥的技能,小學生也要做廣播體操一樣,只要是冷兵器時代的人,都明白強壯的身體在搏鬥中會佔有不小的優勢,也一定會進行針對性的訓練。而這種訓練的內容,是可以稱之為武藝的。
這裡要說明的是,武藝這種東西,是古代的所有處於生存競爭中的人群都具有的,而決不是中華文明所獨有,從晚清以來,為什麼會產生獨特的武術文化,特別是義和團運動達到了高峰,正是因為“器”不如人的緣故,數十年前提倡用“精神原子彈”戰勝敵人,現在自豪于軍艦下水如“下餃子”,這裡的“精神原子彈”和我們文化中對武藝的歷史想象是等同的。
同樣,我們也不可能否認,任何一個人群,在對外戰爭或保衛家園時,不會進行“精神原子彈”類似的思想動員。
那麼,在古代有過類似於今天的行業協會的所謂的“武林中人”的那種組織存在嗎?
答案是:沒有!
首先,透過練武增加體能達到克敵致勝的目的,是非常低效的,這就註定了武術沒有實戰功效,武術的軍事功效,和現在軍隊的佇列操練相當,真要戰鬥,還得在軍隊的織織形式和器械後勤上下功夫。
要不然守襄陽的郭靖和黃蓉夫婦,教會了全城軍民打狗棒法和降龍十八掌,就能反推蒙古軍隊的百萬鐵騎,由南宋取代蒙古帝國征服歐亞大陸了。
武術的神秘性,其實是邏輯思維匱乏的產物,這種假設是人的體能經過不斷的訓練會得到沒有限制的提高,最終擁有一種遠超普通人的能力。
其實人體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受到基因的限制,很容易就會遭遇難以突破的瓶頸,這樣長久的訓練並沒有多少價值。最相似我們想象中古代練武人士的就是現代的職業運動員,但現代的職業運動員是現代社會高度分工的產物,這種訓練條件在古代並不具備。深山老林裡的武林高手,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因為在深山裡,他要儲存生命就會消耗掉他的絕大部分精力。
義和團可能是曾經真實存在過的最大的武術團體,最終的效果歷史已經給出了答案,現代史將義和團定義為一場反對帝國主義的民間愛國運動,可以說是相當恰當的。
這裡我要強調的是,為什麼義和團選擇武術作為動員的工具、並強調這種武術是一種獨特的傳統?其實質正是思想資源和物質資源的雙重匱乏。武術成為一種與“他者”區分的工具,勉為其難地成了替代品。
新時期的武術題材的電影,從《少林寺》濫觴,後來充斥的“中國功夫戰勝外國大力士”、“太極劍打敗武士刀”等情節,都和義和團的精神勝利的心態相似。
為什麼現代武功片作為一個片種徹底沒落,正是因為這些年國家的快速發展,全體國民有了更多的可以自豪的精神資源。代表傳統文化的武俠電影和小說才開始全面退潮,附帶說一下,華人從對奧運金牌的迷戀到保持一顆平常心,也是源於中國作為一個大國不斷崛起的文化心態的對映。
其實,如果真的有武術這種東西,從社會形態上來說,更應該產生於西方,因為西方從羅馬帝國崩潰之後,進入了類式於春秋戰國的封建時代,歐洲的這種邦國林立的狀態產生了一個獨特的階層,那就是軍事貴族。這些負有軍事義務的階層就真的有練習武藝的動力。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更接近我們認識中的那種武林中人的形象,這種人在歐洲,被稱之為騎士。
最起碼在漢代之後,這種被稱之為“遊俠”的群體就已消亡。中原盛產的是王朝後期因為土地兼併嚴重而無所依傍的遊民。他們和遊俠的區別,就是沒有任何物質和精神的資源。而是新的朝代建立之前被消耗的物件。
義和團在清末之所以得以存在,其實是一種歷史的偶然。是清廷對失控的帝國的民間力量的另一種動員,當發現不能對抗洋人時,立即翻臉鎮壓,就是明證。而如果是帝國穩定的時期,像義和團這樣的組織朝廷決不會允許其存在。
武術到了民國時代,才有各地興辦“武館熱”,當時叫“國術館”,這時的武術就有了現代體育的意涵,其實質和任何體育運動本無差別,但因為它和傳統文化有著千絲成縷的聯絡,難免不成為文藝家們爭相動刀發揮的乳酪。
回覆列表
在古代,真有武功嗎?
很確切地說,在古代包括當今社會,真實的武功確實存在。但真功夫不等於虛幻和妄想,也不等於誇大和虛構。這與影視劇或武俠小說裡描述的玄幻招式還是有本質區別的。所謂天下武功出少林,可見武功在中國歷史上還是有淵源的。針對這個問題,試從三個方面敘述。
一、武學的發展2008年北京奧運會,武術作為特殊比賽專案納入奧運會賽事,而早在1936年,中國武術就曾亮相柏林奧運會。武術讓更多人瞭解中國,中國也把武術推向全世界。
土生土長的中國武學,博大精深,發展歷史悠久。遠的不說,李小龍是大家熟知的中國功夫代言人,他是中國功夫首位全球推廣者,他也是世界武道變革先驅者、武術宗師。武術,作為中國非遺代表之一,一直紮根在中國這片土地上。武功從最初的“手搏之道”到後來的強身健體,武功在內涵上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據史料記載,武術發展於封建社會時期:
①先秦時期,武學就很發達。角力、擊劍、刀舞等形式多樣。
②唐朝以來,實行武舉制,進一步促進了武學的發展,當時“三絕”就是指:裴民的劍術、李白的詩歌和張旭的草書。
④民國時候,還出現了許多民間武術組織和拳社。在1927年,南京還成立了中國武術館。
⑤新中國成立以後,國家成立了武術協會、武術隊等團體,為武術的發展開闢了更廣闊的道路。
二、武功&武俠近代以來,西方列強透過各種政治和科技手段開啟國門,中國也面臨著戰火紛飛的厄運。傳統的武術與格鬥顯然不能與他們的堅船利炮相抗衡。清末民初是一段屈辱史,中國被西方國家冠之以“東亞病夫”的蔑稱。一時間,崇尚習武、強身健體在國民運動中蔚然興起。
傳統意義上的武功並不等於武俠。俠著,道義和精神的體現,其本質是正本無邪,是一種德善和不逾規。武功更多的是強調技巧和格鬥,武俠已經超越武功本身,是一種超然物外,是眼裡有乾坤的境界。武俠從誕生的那一刻起就一直被融入到中國古代思想當中。所謂“文者為儒,武者為俠”,所以說這種精神一直延續至今,並將繼續下去。
三、與武功說 郭沫若《全運會閉幕》:“中華兒女今舒暢,‘東亞病夫’已健康。”武功的發展,是一個歷史的延續與傳承,吾輩理當將之發揚光大。在中原大地,在經歷了無數個爭鬥與博弈的磨難之中,我們磨礪出了強悍的性格,也形成了“習武好勇、見義勇為”的好品格,我們再不做“東亞病夫”。武學的盡頭就是哲學,學功夫也就是學做人。
記得李小龍曾經說過兩句話:“我寧願餓死,也不會將自己賤賣!”“真正成功的勇士其實只是一般人,但他具有鐳射般的專注力。”我們不妨將這兩句話看成習武之神韻,你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