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言文
-
2 # 史隱
張儀適當時機的去了魏國,因此沒有被秦王殺死。張儀在秦國只得罪了秦武王,但也不是那種十分讓人仇恨的得罪,而商鞅得罪的是一批貴族,逃到他國又沒人要,把別的國家也打的對商鞅恨之入骨,秦貴族也容不下他,秦惠王也與他關係不好,可以說自已給自己設計了個死局。而張儀設的本身就是活局,得罪了楚國,但沒有得罪魏、趙、齊、燕,作為一個士,他沒有完全把自已綁在秦國這駕戰車之上,他給自已留下了退路,這可能與個人性格有關。商鞅有點愚忠,而張儀更多考慮的是個人利益。從職業的角度來說,人家張儀是負責外交的,而商鞅是負責管理和治理國家的,兩人與秦國捆綁的緊密程度也是不一樣的,職業性格也是不一樣的。而白起本事太大了,殺人太多了,其他國家視之如仇人,秦昭王對他報的希望也太大了,一旦不能滿足,就會懷疑他的忠誠度,當其不願再為秦出征之時,秦王就不再信任他了,可以說白起是死在了自己能征善戰的屠刀之下。這把屠刀也給白起設了一個死局。
-
3 # 雕刻歷史
從大的方面說,商鞅是改革家,白起是武將,張儀是政客,他們的價值追求和行事風格迥然不同,因此也就造就了不同的結局命運。
歷來正史對商鞅的評價都不高,主要就是說他刻薄寡恩,以不正當的手段魅惑秦孝公,最後落得個身敗名裂。不過,相信很多人看了《大秦帝國》之後對商鞅的印象會有很大的改觀,因為劇中展現了一個有血有肉溫情脈脈、不顧己私只為強秦的政治家形象。確實,對歷史人物的評價總是難以客觀全面,不免流於一己之偏。但是,從後來的歷史程序來看,商鞅的歷史貢獻不容抹殺,是他輔佐秦孝公奠定了秦國的百年基業,最終蕩平六國一統天下。換句話說,商鞅在秦國的變法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時代的潮流,比如廢分封、行郡縣等等,為秦國兼併六國奠定了根基。但改革的本質其實是利益的重新分配、利害關係的重新調整,既然涉及到利害,那就一定會遭到既得利益者的反對乃至扼殺,這也是歷來的改革者幾乎無一人善終的根本原因。從商鞅到吳起,從王安石到張居正,要麼身敗,要麼名裂,要麼身敗兼名裂。秦孝公還在位時,商鞅就已經受到宗室貴戚的怨恨,只是他大權在握,這些人拿他也沒辦法。等孝公一死,這些宗室貴戚就開始反撲,最終將商鞅五馬分屍。
至於白起,他的悲劇其實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中一直不斷在重演,典型代表就是輔佐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的周亞夫。他們的問題在於沒有擺正自己的位置,未能認識到在不同時期要有不同的君臣關係處理方式。他們的眼裡只有軍事,沒有政治;只有軍功,沒有君權。殊不知,在那個時代那個環境裡,政治和君權永遠是第一位的。
和白起不同,張儀對君臣關係的本質看得非常清楚,他沒有自己的原則,遊刃於緊張的君臣關係之中,保護自己然後利用一切謀求榮華富貴。張儀是縱橫家,縱橫的特點就是毫無立場毫無原則,一切都因人因時因事而變。所以張儀就像水一樣,不像商鞅拿自己的生命對抗體制,也不像白起拿自己的生命對抗君權,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優先保護自己的生命,然後再考慮其它,這或許是他得以全身而退的根本原因吧。
-
4 # 清史宴
商鞅、張儀、白起等人結局,都是時勢造就的,也是個人性格的必然性結局。
商鞅,在沒有遇到秦孝公贏渠梁之前,他是一個默默無聞之人,他曾經立志想在當時戰國中實力最強的魏國,大展宏圖,幹出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來,可是魏國廟堂之上的魏王,竟然沒有看出商鞅是一個有著經天緯地之才的人,這是商鞅之不幸,也是魏國之大不幸。後來秦孝公贏渠梁對天下士子釋出了求賢令,尋覓治國大才,並且願與之共享秦國。就這樣商鞅進入了秦國,結果贏渠梁和商鞅一見如故,相見甚歡,很快秦孝公就讓商鞅職任秦國的左庶長,著手在秦國實施變法強秦,並且是最徹底最顛覆秦國傳統的變法,經過二十餘年的變法,秦國一躍成為戰國中綜合實力最強的國家,並且一舉收復了河西失地,至此商鞅名揚天下。但是因為多年的埋頭苦幹,秦孝公贏渠梁身患重病,不久之後病逝了,繼任者是嬴駟,也是秦國的第一位王,秦惠文王。嬴駟現在面對的是兩股勢力,一個是以贏虔甘龍為代表的秦國王公貴族勢力,一個是以商鞅為代表的秦國的變法派勢力。兩派之間是勢同水火,嬴駟若想今後有所建樹,那麼他就必須要培養出自己的勢力來。現在眼下就是要想好如何解決這兩股勢力,恰好贏虔到嬴駟處狀告商鞅謀反,嬴駟知道商鞅是不會反的,但是嬴駟敏銳的眼光看到了機會,他決定藉此機會不動聲色的除掉這兩股勢力,首先他對商鞅發難了,商鞅為秦國是鞠躬盡瘁,盡公不顧私的,得罪了太多的王公貴族,當他們看到商鞅被處死以後,也是欣喜萬分的,可是不久之後,嬴駟也對甘龍等人動手了,至此之後,嬴駟開始大展宏圖了。
秦惠文王上臺之後,華夏大地上一個縱橫奇才蘇秦出山了,蘇秦首先是到秦國來謀求發展的,可是嬴駟竟然沒能留住他,使得蘇秦最後跑到了燕國,蘇秦告訴燕王,秦國現在是戰國中實力最強大的一個,沒有之一,並且是意欲一統華夏的,如果想要壓制住秦國擴張的勢頭,必須要山東六國聯合起來,一起對付秦國,燕王非常贊同,緊接著便是蘇秦身掛六國相印,對秦國實施了軍事上的打擊和經濟上的封鎖。這時的嬴駟慌神了,怎麼辦?戰國之初,各國都是以變法為主,現在進入了戰國中期,需要的是合縱大才,嬴駟派出自己的心腹肱骨之人樗裡疾到山東列國中尋覓人才,經多方探聽得知在魏國民間有一位叫張儀的名士,是蘇秦的師弟,同樣師出鬼谷子。當張儀到了咸陽,進入王宮見到嬴駟之後,說出了自己應對蘇秦的合縱之策後,嬴駟大為興奮,覺得天助大秦也,立刻任命張儀為大秦國的開府丞相。著手開始處理和應對山東列國的經濟封鎖和軍事打擊。張儀雖然在秦國是丞相,但是他專管邦交之事,秦國內部之事,都是交給副相樗裡疾來處理的。所以他在秦國內部是沒什麼政敵的,當嬴駟逝世後,他的兒子嬴蕩即位,這個秦武王是個好兵的人,他喜歡動武的,是個武痴,不喜歡張儀那套邦交辭令,所以就賜予張儀豐厚的財貨,讓你辭官歸隱,頤養天年了。
白起在秦國是從一名普通計程車卒一步步的靠著自己戰績做到大將軍的位置上的。他是孤傲和藐視天下的,他的軍事才能也是當世無人可以與之匹敵的,只要白起出手,肯定是戰必勝,攻必克,百戰必勝的。白起的性格是,只要他負責的事情,是不喜歡別人指手畫腳的,包括秦王,當秦國的丞相魏冉在位的時候,魏冉是鼎力支援白起的,因為魏冉是十分清楚白起的軍事能力的,而且白起沒有政治野心,所以白起只管在外面打仗,內部的一切事情都由他魏冉一人扛著。但是當魏冉失勢以後,白起的日子就沒有那麼好過了,因為他現在要面對的是兩個戰場了,一個是來自外部的敵人,一個是來自秦國內部的政敵。所以白起在兩個戰場上都不能失敗,否則立刻就會有殺身之禍,不幸的是白起敗給了來自秦國內部的敵人,最終被迫自殺。縱觀白起的一生,殺人無數,人稱殺神,但是他殺的都是當兵的,而從未殺害一名百姓,戰國時期,如果秦國想要一統華夏,就必須要最大限度的殺戮敵國的有生力量,這是時勢的必然性。
-
5 # 星流蔚宇
改革者哪裡有好下場?何況是徹底觸犯貴族利益的衛鞅。張儀是縱橫家,跟改革者是不一樣的,觸犯不到秦國根本利益,或者說秦國對他本身也不感冒,只是用他獲利而已。白起我只能說他自己作死,不給大王面子就是不給自己活路,他是作死
-
6 # 曉木曰兮歷史系
通俗地說,蘇秦大學畢業後找到外企大企業,做了好幾家大公司的CEO。張儀作為一個大學剛畢業的,剛開始大公司面試都不要他,只能去了秦國民營創業公司,作為第一份工作,而且沒有工作經驗,當然對公司有感情,再加上後來運營公司不錯,老總對他也是十分器重,再者民營待久了,外企的氛圍就不習慣了,所以呢,張子就一直待在民營企業了。至於有商鞅前車之鑑神馬的,民營嘛,你懂的,底層小弟哪個不苦逼,噁心的小領導多了去了,但是一旦大老闆直接賞識你,你到達那個位置了,那還是不錯的張儀算是史上最能忽悠的人了,在說他如何忽悠的時候先說說忽悠,它是一門學問。忽悠要具備兩項能力,第一要能說會道,第二就是在對方放鬆警惕的情況下再來點兒坑蒙拐騙,忽悠就成功了,而張儀把忽悠的這兩項技能發揮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會忽悠的人在戰國還有一個高雅的名字,叫縱橫家。為什麼叫縱橫家呢?縱橫家是這樣產生的:戰國時期七國並立,國與國之間為了自我利益的實現,常常派一些能說會道的使者去遊說以達到目的。蘇秦的合縱與張儀的連橫戰國時期的秦國脫穎而出,成為各國最大的敵人。為了對付秦國,蘇秦提出了縱向聯合的策略對付秦國,蘇秦就是那位“頭懸樑、錐刺股”的哥們。縱向聯合效果極好,秦國害怕了,秦於是找到了張儀,想出了一招破解縱向聯合的橫向聯合,一橫一縱說來簡單,卻是一項大事業。這邊兩個國家結盟了,秦過去拉攏關係乘機破壞聯盟,各國在秦國那裡吃了虧後又重新結盟,如此反覆,縱橫就是這樣來的,當然管遊說各國的就叫縱橫家。張儀的三寸不爛之舌張儀與蘇秦是同門,共同拜師於鬼谷子門下學習縱橫之術,二人一同下山,蘇秦的仕途一開始並不順暢,同和他一起下山的蘇秦卻在趙國大展宏圖。他曾陪著楚國國相喝酒,楚相丟失了一塊玉璧,門客們懷疑是張儀拿的,就說:“張儀貧窮,品行鄙劣,一定是他偷去了宰相的玉璧。”於是大家一起把張儀拘捕起來,拷打了幾百下。可是張儀始終沒有承認,大家只好釋放了張儀。張儀的妻子又悲又恨地說:“唉!您要是不讀書遊說又怎麼能受到這樣的屈辱呢?”張儀對他的妻子說:“你看看我的舌頭還在不在?”他的妻子笑著說:“舌頭還在呀。”張儀說:“這就夠了。”張儀沒有自暴自棄,暗下決心,一定要靠這張嘴來大展宏圖,這一次機會終於來了。趙國給了蘇秦施展才能的土壤,他成功聯合六國共同抗秦,六國任命蘇秦為相,配六國相印,威風無比。秦國為了阻止合縱,想方設法地破壞聯盟,蘇秦怕秦國惱羞成怒集中兵力攻打趙國,於是想到了張儀。他對張儀一直很欣賞,認為他業務比自己還強,於是他派人從楚國請來了張儀。但是他提供給張儀的招待很特別:當眾的侮辱和諷刺。受辱的張儀沒想蘇秦這樣不是東西,恨得咬牙切齒,想來想去只有利用秦國的力量才能瓦解蘇秦的縱向聯盟,於是就投奔秦國去了。在秦國,他遇到了一個很有錢的貴人,幫助他打通所有關係,令他如願見到秦王並獲得重用。而後這個貴人卻要向他告別說:“我不是別人,我正是蘇相國下面的人,受他老人家的委託來協助你,目的就是為了激怒你,蘇相國還說只有你才有能力入秦為相”至此張儀方才明白蘇秦的意圖嘆道:“蘇秦比我強啊!請回去感謝蘇君,只要他在我不會出任何計謀去攻打趙國。”張儀為了報蘇秦的知遇之恩,果然在他有生之年沒有動過趙國。張儀畫像張儀上任後,立即著手推行其連橫外交的第一步,對魏國“欲令魏先事秦而諸侯效之”。他在連橫之初曾指出,“夫秦之所以弱者,莫如楚,而能弱楚者莫如梁(魏國)”。魏國是合縱的核心,楚國是合縱舉足輕重的後盾。魏國既服,會在六中國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如果進而制服楚國,合縱自然會失去根基和力量,難以取得成效。張儀的連橫外交基礎,即是秦國對六國一系列勢不可擋的軍事勝利:公元前328年,秦國公子華、張儀率軍隊攻陷魏國重鎮蒲陽。張儀又建議秦王將蒲陽還給魏國,並派公子繇到魏國去當人質作為使魏國屈服的誘餌。一切妥當後,志得意滿的張儀親臨大梁勸說魏王,魏惠王於是割讓上郡15個縣給秦國,張儀回國後被任命為秦國國相。張儀忽悠最成功的的案例莫過於楚懷王了,在寫屈原的時候我們也提到了楚懷王上了張儀六百里變六里的當,這裡不再贅述。張儀能用商於之地成功忽悠楚懷王並不能說明楚懷王傻,而是貪財輕信了張儀。一個臣子按理說不能鬥過君王,但張儀做到了。前311年,秦惠文王想用武關以外的地方換取楚國的黔中之地。恨透了將自己玩弄於股掌之中的楚懷王表示,只要能將張儀交出,一切悉聽秦國尊便。張儀思忖萬千,明白自己不過是一名在秦國毫無根基的客卿,此時不去不但保不住性命,還要在朝堂上被群臣攻擊不忠不義,最後失去秦王的信任。於是他果斷主動請求秦王應允,以自己五尺之軀為秦國換地。果不其然,張儀一入楚國就被打入天牢,然而他並不以自身安危為慮,原因就在魏國任相期間,早就以重金在楚國宮廷內編織了一張密集牢固的關係網,包括楚王寵臣靳尚與寵姬鄭袖在內。最終在兩人一內一外的勸說下,張儀不但沒有被楚王押赴刑場,反而被隆重地禮送出境。遊說楚國成功的張儀沒想到還忽悠上了癮,踏上了忽悠列國的道路。先後遊說南韓、齊國、趙國和燕國,這是張儀人生的巔峰時期,列國不是割地示好就是親善附庸,合縱之策瞬間土崩瓦解。算上之前遊說的秦國、魏國和楚國,張儀成功忽悠了戰國七雄。期間,秦惠文王在他成功忽悠韓王以後為了表彰他封其為“武信君”,並賜封給他五座城邑,從此翻身當地主。但當張儀忽悠完燕國返回秦國時,還沒走到咸陽秦惠文王就去世了,秦武王即位。全身而退武王自幼討厭張儀,群臣忌妒張儀又趁機向武王進讒言,張儀也害怕大禍遲早降臨,張儀暗暗伺機抽身。一天,他對武王說:“我日夜替大王考慮,認為唯有六國動盪,才對秦國最有利。臣聽說齊王恨我入骨,臣到了哪裡,齊國定然會來攻打。臣願意到魏國,齊國看見我到魏國必定來伐我,大王可以趁齊魏交兵之際去對付南韓,進一步攻打周王來奪取天下,這是成王稱霸的大事啊。”武王欣然應允。張儀畫像張儀到了魏國,果然齊國來伐。梁王害怕了,張儀勸道:“大王不必擔心,我自有辦法叫齊王撤兵”。張儀於是派其心腹入楚,讓楚使告於齊王道:“您怎麼這麼糊塗啊,你這是在幫張儀的大忙呢。”齊王驚問緣故,楚使道:“張儀離秦其實是和秦王串通好的,目的就是想讓齊、梁打起來,這樣秦國正好趁機攻佔南韓。沒想到大王果然中計,不但自損將卒,還背上攻擊盟友的罪名,更是在替張儀向秦王請功啊!”齊王聽了急忙罷兵,就這樣張儀又安穩地在魏國做了一年宰相後去世。張儀的連橫之策,對其它六國來說是坑門拐騙的伎倆,簡直無恥至極,到最後連秦國都很嫌棄他。但是對於秦國來說,他使秦國避免了被群起攻滅,爭取了多個政治盟友,使六國間混戰不已,持續內耗削弱,為秦國最終統一天下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因此他的忽悠對秦國的統一簡直功不可沒。
-
7 # 文星7815505
我簡單的說明一下,“功高震主”一般是指武將或者是在軍中有威望的人,我們看商鞅與白起,這兩人一個是秦國軍事化改革之人,一個是戰神,不用說他們在軍中的威望是無人能比的,而張儀只是以口舌遊說或者恐嚇他國,在軍中卻沒有半點威望。然而再看看殺他們的人或者所處的情形,商鞅不用說,他這樣一個大才去了哪一個國家,只要君王肯用心聽從他的意見,那麼這國家必然強大起來,而在秦國,已經完成了變法,商鞅的用處就不大了,反而他卻成了秦國一個“弊端”,商鞅不死或者正常死亡,那麼老世族不能得以清理,秦國另一大支柱不能扶持嬴駟,因此商鞅只能死,而且要死的很慘。白起,一個戰神一樣的人物,用范雎的話說,國中人只知白起不知君王,這就說明了白起在軍中的威望已經高於秦王嬴稷,然而長平之戰後,一是秦王三番五次的請白起出戰而得不到迴應,而是長平之戰影響巨大,確實需要一個背鍋之人,所以白起也是要死的。而張儀,軍中沒有威望談不上震主,加上當時還有嚴君贏疾的庇佑,還有就是秦武王的戰略思想導致張儀的“全身而退”,可實際上張儀並不能說全身而退,他的一家除了自己,全都死了,死在那場政治暴亂之中,因此這就是三人結局不同的某一點因素。
-
8 # 漩渦鳴人yy
這個就得提到這三位老兄的品性問題了。
商鞅和白起很明顯就是那種脾氣比較倔的人,有人說我這是胡說,或者說這是被影視作品給影響,但是事實上你去看當時歷史上面的一些小事情的話,你就能看的出來這個人到底是什麼樣的品格。
商鞅這個人原先是當時魏國丞相手裡的一個門客,魏國丞相對他特別看好,認為這個人有大的才能,他向魏王舉薦這個人,並要求魏王,如果不能夠重用,他就殺死他,那個時候,魏惠王覺得沒那個必要,商量覺得自己不受重用了,立刻就離開魏國!
如果覺得這件事情看不出什麼來的話,那我再想這些事情就是著名的秦孝公的太子,也就是秦惠文王犯的事情,一般比較圓滑的人都知道這個人,未來將要繼承王位,此時此刻不能夠得罪他,但是商鞅覺得自己變得法是正確的,所有人犯了法就該受到懲罰,因此選擇將它的老師的鼻子給割掉,這脾氣,這對於自己的認的死理,是倔強到什麼地方才會這麼幹?這為了他以後遭到了車裂埋下了一個伏筆。
至於說白起他的事情就比較好分析了,秦昭襄王要求他在長平之戰,以後不要去進攻趙國首都邯鄲,白起認為這是錯失的大是好時機,但是還是這麼做了。在這之後秦昭襄王要求他再去進攻邯鄲,白起說我不幹,順便還罵了一句媽賣皮,最後秦昭襄王一怒之下將這個人給刺死了。
反觀張儀這個人呢,比較圓滑,這個人本身做的就是坑蒙拐騙的伎倆,對於他來說,天底下任何的諸侯這一刻是敵人,下一刻就有可能是朋友,比如說前一刻,楚懷王還咬牙切齒的想要宰了他,後一刻,楚懷王立刻把他奉為座上賓,這個人就跟泥鰍一樣滑不溜手,你根本把他抓不住,也只有秦惠文王能夠把他死死的攥在手裡。
並且天下的所有諸侯對於張儀而言,除了楚國得罪的比較狠以外,基本上哪個國家都可以過去,尤其是魏國他曾經在魏國當過幾年的宰相,是反觀商鞅他曾經為了能夠使秦國影響河西之戰自己作為誘餌。綁架了魏國的公子,本來他在逃難的時候是選擇去魏國的,但是問題就是魏國由於之前河西之戰商鞅欺騙了魏華人民的感情,最後把他驅逐出境,交給秦華人自己處理。
至於說白起,說真的,每一個國家,他都惹下了幾十萬的血債,都想把他拉過去祭奠祖宗,他是真的無路可走……
並且說實話,秦華人之所以對自己的工程,毫不手下留情,這一點可以說是商鞅的罪過。商鞅推行中央集權制度使得當時所有的大臣都是將自己的權利全部歸功於自己的君王,你的所有的榮譽,你的所有的功勞,你的所有的權利全部是你情王給你們的,所以你的一切都是秦王的,這種洗腦,同時也是一種對於秦國所有子民的一種統治正是因為這種高效的中央集權制度使得秦國能夠率七國之間步入封建時代,同時對於所有的秦國的功臣而言,他們也是可悲的,秦國的國君需要你的時候你就是一塊寶貝,秦國的國君不需要你的時候,你就是整個秦國的垃圾……
張儀雖然說離開了秦國,但是事實上也是他自己主動離開的,而商鞅跟白起都是被當時的情況,國君賜死,張儀是唱著當時秦武列王沒有對他痛下殺手的時候趕緊離開了秦國。
……
後面的話真的說不出來了。這關乎的是一個封建王朝,對於整個國家的改變,尤其是在那種時代背景之下,等我有時間真的再把這其中的東西給分析清楚。
-
9 # 謝金澎
張儀是一個縱橫家,對於他來說,人生實現自己的抱負最重要,對於幫他實現理想的國家的忠心並不在他的考慮之列。
而商鞅得到秦孝公賞識,自認秦孝公對他有知遇之恩,於是肝腦塗地以報之,在內心深處已經把自己視為秦人。所以做起事來極心無二慮,盡公不顧私。得罪了秦國的老世族和權貴階層,甚至為了體現法的公正與威嚴,連孝公的親哥哥和太子都得罪了。
秦孝公一離世,軍政兩方都想拿他開刀洩憤,太子初登大位,也急需要拿他開刀,籠絡軍政人心。於是商鞅成為眾矢之的被犧牲了。
白起是在秦軍中透過戰功一步一步成長起來的將軍,自然早跟秦人融為一體,榮辱與共。所以跟商鞅一樣,不惜得罪秦王,也要做正確的事情,不讓秦國蒙受損失。最後在跟秦王的較勁中被賜死。
所以千古一理,一個成功的人不但要會做事更要會做人,如同現在的企業管理者一樣,在聽老闆的話和做正確的事情上很難抉擇,聽老闆的話可能會影響自己做正確的事,良心不安。但是不聽老闆的話被踢出企業核心階層是遲早的事情。
張儀作為一個縱橫家,對他來說,秦國只是他打工、實現抱負的地方,犯不著為了做正確的事情把自己的路堵死。再說作為縱橫家,首先就得會說話會做人,那原本是自己的強項,所以最後他能夠全身而退。
-
10 # 一些史事八卦
張儀可以說是見機不妙逃得快,商鞅、白起的死有點甘願受死的成分在,而張儀知道秦武王不喜歡他,就找好藉口,即齊王討厭他,他在哪裡齊王就會攻打哪裡,讓秦武王送他到魏國,後來在魏國出任相國,一年後死在魏國
-
11 # 唐俊龍55398571
為了秦法而死的商君
商君,寡人不得不用秦法殺了你,你的死將使秦法更加威嚴。你創造了秦法,你希望大秦可以東出,那是父王和秦國先君們的理想,也是寡人的理想。
天下都認為寡人殺你,因為當年我還是太子的時候犯罪殺人,你用秦法懲處了我,我被罷黜太子放逐荒野,我的叔叔太傅贏虔被割了鼻子,這種仇恨對於秦人來說比天高海深。
寡人,當時真的很恨你,發誓一定要殺了你!後來,我被無家可歸被鄉民收留,我目睹了貧瘠土地上的改變,奴隸們透過軍功擁有爵位,有爵位就有了土地和地位,可以減免賦稅,家族成員有了榮耀,戰場殺敵更加努力,秦國成為了山東六國口中的虎狼之國。秦國的惡鄰居魏國,也被商鞅之法變革的秦國打得落花流水,秦國收回了百年祖地河西之地。我是老秦人,我為什麼要恨一個讓老秦人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人呢?
寡人,尊敬你,你是大秦的恩人。我要殺了大秦的恩人,為了讓大秦萬年,為了讓太傅贏虔和太師甘龍及秦國老氏族們心理平衡,為了給寡人控制局面爭取空間和時間,當一切都安排好的時候,商君你將永遠被銘記在寡人的子孫萬代,你是為大秦而死。
白起的銘文白起,你善於用兵,是朕的母舅穰侯魏冉的好兄弟。
白起,你征戰六國,為秦國統一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曾在伊闋之戰大破魏韓聯軍,攻陷楚國國都郢城,長平之戰重創趙國主力,功勳赫赫。
白起,你擔任秦國將領30多年,攻城70餘座,殲滅近百萬敵軍,被封為武安君。
白起,你長平之戰,讓趙國戶戶帶孝,山東六國再無法與秦劍爭鋒,可是你為什麼開始變得越來越討厭了呢?你與範睢不和,朕認為是武人的脾氣,可是這種竟然影響到了國家大事,六國之中,趙國是他們的精神支柱,打垮了他,秦國一統天下的局面就可以拉枯催巧了,你作為大秦帝國統帥,難道不明白嗎?
當年九月,秦又發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趙邯鄲。正趕上白起有病,不能走動。二年正月,王陵攻邯鄲不大順利,秦王又增發重兵支援,結果王陵損失五校(一校約為8000人)秦軍。白起病癒,秦王欲以白起為將攻邯鄲,白起對秦昭襄王說:“邯鄲實非易攻,且諸侯若援救,發兵一日即到。諸侯怨秦已久,今秦雖破趙軍於長平,但傷亡者過半,國內空虛。我軍遠隔河山爭別人的國都,若趙國從內應戰,諸侯在外策應,必定能破秦軍。因此不可發兵攻趙。” 白起
秦昭襄王改派王齕替王陵為大將,八、九月圍攻邯鄲,久攻不下。楚國派春申君同魏公子信陵君率兵數十萬攻秦軍,秦軍傷亡慘重。白起聽到後說:“當初秦王不聽我的計謀,結果如何?”秦昭襄王聽後大怒,強令白起出兵,白起自稱病重,經范雎請求,仍稱病不起。由於病體不便,白起並未立即啟程。三月後,秦軍戰敗訊息不斷從邯鄲傳來,昭王更遷怒於白起,命他即刻動身不得逗留。
白起只得帶病上路,行至杜郵(今陝西省咸陽市任家咀村),秦昭襄王與范雎商議,以為白起遲遲不肯奉命,“其意怏怏不服,有餘言”,派使者賜劍命其自刎。
白起拿起劍自刎時,仰天長嘆:“我對上天有什麼罪過,竟落得如此下場?”過了好一會兒,他又說:“我本來就該死。長平之戰,趙軍降卒幾十萬人,我用欺騙的手段把他們全部活埋了,這就足夠死罪了!”說完自殺。時為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十一月。
張子與羋八子是好朋友羋月,本相曾經許諾要送你一份天大的富貴。
張子,如今是來兌現的諾言的嗎?
羋月,你願不願到秦國去,嫁給秦王。
張子,我已經有孩子了!
什麼?好白菜被哪頭豬給拱了?
什麼啊!孩子他爹是義渠的王子殿下!
他人在哪裡?
回草原去了,說是坐了王位來接我。
羋月,這蠻夷之人不靠譜,還是跟我到秦國吧!你們的事情,就當我不知道,反正我要兌現承諾。
張儀出使楚國,藉著公事辦了私事,秦國為了攻打南韓和魏國,需要破壞楚國與韓魏的聯盟,許諾秦國隔商淤八百里土地給楚國,換取秦國與楚國聯姻,聯姻的物件就是楚王遠方的表妹羋月,張儀一舉多得。
忽悠老楚王,這種事情已經不是第一次了,但還是屢試不爽,犀首公孫衍的合縱聯盟策略被張儀肢解了,老楚王被張儀賣了還幫著數錢。
許多年過去了,秦惠王贏駟英雄暮年,他的勇猛精進的大兒子繼承了王位號秦武王,秦武王怎麼看都看不順眼自己這位油嘴滑舌的丞相,張儀在秦國失去勢力,於是投奔自己母國魏國。魏國曾經被自己搞慘了,現在張儀做魏國丞相,自然面臨挑戰,所以鬱郁不得志。
張儀看慣了諸侯們道貌岸然,迴歸鄉野與自己曾經對手犀首公孫衍一起笑傲江湖,梅妻鶴子,安度晚年!
-
12 # 肥嘟嘟的小不理
沒看過這本書和電視劇,不過看過一些人轉述的劇情和小說內容,可說頗為離奇,所以我給它的定位是小說,是藝術作品。不妨來看看歷史記載吧。
張儀這個人按照太史公的說法,是蘇秦之後崛起的一位縱橫家代表人物,但根據出土的《縱橫者家書》,蘇秦應是在張儀死後才登上了歷史舞臺,符合《孟子》書中記載的“公孫衍、張儀”而未涉及“蘇秦”一事。
張儀本是魏華人,此地屬於儒家的大本營之一——曾子的學生吳起曾在魏國做過官(後離開魏國),子夏的學生們則遍佈整個魏國,連魏文侯也是子夏的學生,子夏的學生李悝同樣成了魏文侯的老師。
張儀為秦國出謀劃策的辦法其實很像子貢,後世根據蘇秦、張儀的故事提出了“縱橫家”,但在《戰國策》裡也有孟子的幾個故事,包括名家的惠施等人,可見先秦並無“縱橫家”一說,《戰國策》裡只是列入謀士的策略而已,謀士卻可以是不同學派的人。具體提出縱橫家的人是劉氏父子,後為班固所沿襲,主要指蘇秦、張儀、公孫衍之流。太史公提到鬼谷子這個人,說是齊華人,有趣的是,子貢最後回到的正是齊國。即便真的有一個齊人為鬼谷子(在早期史料中,並未記載《鬼谷子》這本著作,提到此人,也不過一兩句話而已),子貢在年代上也要遠早於此人,並且確實在張儀之前已經實踐過這種外交軍事謀略了。從太史公的評價看,他對子貢的讚賞極高,同記載蘇秦、張儀的評價有相似處。因此,我總懷疑子貢的歷史實踐便是張儀學說的原型,隨後,蘇秦出現,仍舊體現了這種外交謀略和軍事攻伐。其實我們看《越絕書》,吳越史書竟然也非常重視子貢、范蠡(范蠡則聽子夏講學於西河,也就是魏國),那麼,子貢當年的外交、政治、軍事活動應當是很有影響力的。
孟子說張儀是妾婦之道,即順君之道,只能順著君主的意思來,而不敢規勸諫議,實在是點中了張儀的要害,故張儀最終為新任秦君所不喜,並於死前逃亡到了魏國,也算是死於驚懼交加之中了。
不過,虧得商鞅死了,否則,張儀絕不可能去秦國,因為到了秦國按照商鞅的法令,他這種遊說之士得去種地。所以,有些人說商鞅雖死,秦國卻完全繼承了商鞅的法令,是時候醒醒了。
商鞅這個人最初也是很有夢想的,他學成於魏國,熟悉儒家學說,成為逃犯後來到秦國,最先想到的就是帝道和王道,奈何秦王想要的不是幾代人的功業,而是一人朝夕可見之功,最後商鞅只得詳說“霸道”。這個霸道,是吸收了李悝和吳起的“儒-法”思想的“新霸道”,為了斷絕反對者,加強集權,商鞅和趙人用論辯尋求變法不同,而是用強權來實行變法,所有的法令都是針對秦王和商鞅以外的人,因此,這種法令不是人人平等的,而是強權式的,同時也是殘酷的,讓民眾和公卿士大夫畏懼的,以致於有些貴族連家門都不敢出,因為不明白自己會犯下什麼錯誤,至於平民,那就更加悲慘了。我們現在出土的秦國律令,可以發現是有很大問題的,法令內容不明確,人為操縱的空間極大,官吏壓榨百姓比較方便。
商鞅的權力憑藉著這些法令也達到了巔峰,此刻,他突發奇想想要尋找一個敢對自己說真話的人,這個人叫做趙良。因為趙良的話裡透露出對商鞅治秦的不滿,於是商鞅就問他說:“始秦戎翟之教,父子無別,同室而居。今我更制其教,而為其男女之別,大築冀闕,營如魯魏矣。子觀我治秦也,孰與五羖大夫賢?”
這話翻譯過來就是:最初秦國的教育無異於野蠻人,父母子女都住在一個屋子,根本就不作區別。現在我改變了他們的教化,幫助他們認識到男女有別,並且大興土木,把秦國弄得跟魯國和魏國一樣(這裡有禮樂教化的意思,因為商鞅早期的魏國和魯國一樣是儒家禮樂文化的中心地區)。那麼,你覺得我跟五羖大夫誰更賢明?
這裡的五羖大夫,指的是百里奚,因為百里奚在秦國的時候秦國從弱國開始成為一霸。但早期人們並未曾關注百里奚,評價百里奚並使得其聞名的是孔子,此時孔子才三十歲。事情源於齊景公來到魯國訪問,作為新興霸主的齊景公很好奇秦國這種弱雞當年是怎麼稱霸的,孔子就說,秦穆公談話三天就敢任用“奴隸”百里奚,那麼不僅僅是稱霸,王天下可也。百里奚正是把周文化帶到野蠻秦國的早期人士,商鞅在這裡顯然是想自比百里奚,並且覺得自己超越了百里奚,因為“男女有別”、“營如魯魏”都是百里奚沒有做到的。
趙良的評價是:“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掖;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又說,你雖然表面上像魯魏,但沒有從百姓入手,反而勞民傷財。商鞅受到震撼,想讓趙良這種直言之士留在身邊時刻提醒自己,可惜趙良引詩、書的諫議商鞅不聽,便知道自己不能留下來。因為,商鞅在政治上已經開始南面稱寡,以此來苛責秦國的貴族子弟,並且憑著秦孝公的恩寵鎮壓百姓,這可以說離死已經不遠了。果然,公子虔的人在秦孝公死後告發商鞅謀反。最終,商鞅被誅滅全家,自己慘遭車裂。他有兩句話很引後人深思,一個是他被自己的連坐之法迫得走投無路時所言,另一個是他談到的“各國皆有法,而無使法必行之法”,這兩句話起碼還有點學術價值。
白起跟商鞅一樣,都有性格的原因,秦王不聽他的意見,他就以拒不從命來對抗,但他可能忘了商鞅的法令是給誰制定的了,那些為君王服務的條律可是依舊健在的,隔了幾十年你就把全忘了?他又不像張儀那樣知道逃跑,以為自己憑藉軍功不會死,結果就死了。
-
13 # 枯榮說
看到有人說張儀圓滑,確實是,但這不是他能全身而退的根本條件。下面分析一下三位的死因,或許你就發現,張儀不死真不是他多聰明。
《史記》的記載中,張儀怕秦國群臣相害,給秦武王出了一計:說我張儀為秦國鞠躬盡瘁,在六國手裡坑蒙拐騙搞了很多土地,現在六國的人都恨我,我在哪裡他們就要打哪裡,不如讓我去魏國,別國的軍隊就去打魏國了,大王您也就有時間去收拾周室了。秦武王一聽,可以啊,反正我遲早要去周室舉鼎,就你幫我吸引火力去吧!這樣,張儀就安然逃了。
司馬公這樣記載,個人覺得還是為了表現張儀慣於詐騙,長於取巧的性格。
秦武王就這麼容易被騙?
其實不然,在秦武王眼中,只有透過真刀真槍打下來的土地才是自己的土地。張儀的口舌之能,在這個秦王眼中是不靠譜的,所以註定張儀不會被重用。
用不能用。自己剛繼位就殺前朝功臣也不應該,所以殺也不能殺,在張儀提出這個所謂的計之後,秦武王也就順著臺階下來了。饒你一命,博個美名。
這時候問題來了,為什麼秦惠王上位就要殺前朝功臣商鞅呢?
這也就是這個問題的根本,因為商鞅的命運在秦國早已被做成了死局。
秦孝公不忍秦國窮困,邀天下才俊強秦,當時開出的條件是“共治秦國”,而事實上,確實如此,商鞅在秦國,先後掌瞭如下大權:
改革大權--兩次變法,囊括秦國所有法制
執法大權--刑太子傅,放逐太子,渭水殺人,河水變赤
軍權--訓練新軍,領兵取河西
外交權--慫恿魏國稱王,使其成為眾矢之的。
並裂土封侯--領商、於十五邑,有造反前科
這樣的身份地位,對商鞅來說,就是一個必死的局。秦孝公可與你共治秦國,但是孝公的孩子不能。所以秦王殺商鞅的動機一直在,並不是變法得罪權貴爾爾,那些說法是騙騙孩子的。秦孝公彌留之際就曾試探過商鞅,所幸商鞅過關了,別說什麼惺惺相惜,在國家大義面前,都不足論。
再說白起
而白起,只是老梟秦昭王為制衡范雎的一顆棋子。秦昭王最早是沒有實權的,媽媽和舅舅做了所有的主,他這個王其實就是個擺設。但是范雎在這場鬥爭中幫助了自己,所以他是感謝范雎的,也是允許范雎犯錯誤的(像范雎用鄭安平,妨害白起等)秦昭王都未曾問罪。
秦昭王一方面感謝范雎,一方面也防著范雎,這是其政治頭腦清醒的一種表現,而白起就是制衡范雎的一個重要角色。同樣的,在白起長平大勝一舉可以滅趙時,秦昭王是不願意的,如果白起功成,就沒人能制衡白起了。老梟秦昭王,就是要在這裡找到一個平衡,體驗帝王把控一切的滋味。
但是白起的意志太過自由,常年軍旅的生活,與將士的同甘苦、共進退,讓他具備了鮮活的生命能量,白起效忠的是自己的意志,而不是秦王,或者說他根本不瞭解秦昭王。在五國攻秦之後,秦昭王就發現白起這傢伙扶不起,我們理解白起為意氣用事,但是秦昭王會覺得白起再無用處了,因白起的拒絕使得白起范雎之間的平衡被打破,而至於帶兵打仗,在秦昭王眼中,秦國有的是人才。
所以,白起也是必死,但是這種死,不像商君那樣,被別人做成死局,而是自己認不清局勢。
而張儀,無非是騙騙這個騙騙那個,不掌實權,不涉軍權,愛騙誰騙誰去,反正在我秦武王眼裡,騙來的終究不如打來的。
-
14 # 指動濟南
商鞅遭車裂,白起被賜死,張儀緣何全身而退?說到底,商鞅、白起是理想主義者,骨子裡流淌著貴族之氣,渴望與君王平等對話,甚至能左右君王的意志。而張儀是典型的實用主義者,君王曲直事不關已,只要能守住榮華富貴就好。
1、看看對張儀評價的另一面
今人看張儀多一葉障目,豔羨一無所有的張儀,透過一張嘴就贏來秦國相位、獲封武信君。但歷史對張儀的評價並非一味讚揚,而是更加中肯。其中,西漢史學家揚雄在《法言》中的論述最具代表意義:、
或問:“儀、秦學乎鬼谷術而習乎縱橫言,安中國者各十餘年,是夫?”曰:“詐人也。聖人惡諸。”曰:“孔子讀而儀、秦行何如也?”曰:“甚矣!鳳鳴而鷙翰也。”“然則子貢不為歟?”曰:“亂而不解,子貢恥諸。說而不富貴,儀、秦恥諸。”或曰:“儀、秦其才矣乎,跡不蹈已?”曰:“昔在任人,帝而難之,不以才矣。才乎才,非吾徒之才也。”
翻譯如下:
有人問:“張儀、蘇秦以鬼谷子為師,學習並運用縱橫之術,各使中原安定十餘年,是這樣嗎?”揚雄說:“騙人的而已。聖人非常厭惡他們。”有人說:“讀孔子之書而行張儀、蘇秦之術可以嗎?”揚雄說:“更讓人厭惡!如同有鳳鳴之聲的鳥長著兇猛鳥的羽毛。”有人說:“當年的子貢難道不是這樣做的?”揚雄說:“子貢是為了解憂排難,張儀、蘇秦是為了個人富貴,目的完全不同。”有人說:“張儀、蘇秦也是有才之人,可以不蹈前人覆轍。”揚雄說:“上古時天帝不任用一些人,不是沒考慮他們的才華。只是他們這些人的才華,並不是我們所需要的。”、
揚雄的評價非常中肯,一語道出張儀的人性特點,所謂的縱橫定邦之術,實為求取富貴之道。曾經窮困潦倒、陪著楚相喝酒因席間丟失玉璧被暴打一頓,身處生活低層的張儀最知道榮華富貴的重要,得到了就不想再次失去。
2、張儀是典型的實用主義者
讓我們來看看面對殺身之禍,張儀是如何應對的?秦武王即位後,張儀被眾大臣所非議,加之齊國施加壓力,張儀害怕被殺,就對秦武王說:“我有個計策,希望大王採用。”秦武王問:“什麼計策?”
張儀說,齊王恨我,只要我去哪個國家,他就向哪個國家出兵。我想到魏國去,齊國肯定出兵魏國。魏齊兩國軍隊混戰時,大王藉機攻打南韓,兵出函谷關,挺進周都,周天子會獻城而出。大王可挾天子握天下,成就帝王之業。秦武王認為說得有理,給張儀備了30輛兵車,送他到魏國。
那麼,張儀果真是為秦武王成就帝業嗎?錯了!史載,齊王果然出兵攻魏,張儀對魏王說,我能讓齊國罷兵。就派門客馮喜到齊國遊說,把張儀與秦武王的私謀合盤托出,希望齊國不要成就秦國。齊國於是就就解除了攻魏。
只要能活命,只要能確保自己性命,只要能守住自己的富貴,張儀可以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翻臉比翻書還快。這就是秦武王為什麼討厭張儀的原因:“無信,左右賣國以取容。”張儀毫無信用,反覆無常,拿國家利益做交易,以謀圖國君恩寵,獲取自身富貴。
戰國年間雖然禮樂崩壞,但是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信念還是被大多數人所認同,在理想與現實發生激烈衝突時,更多人選擇為自己的理想獻身而不肯苟活。張儀則完全相反,尊嚴、價值、理想……一切都不重要,只要能活著。
正因為如此,張儀才能全身而退。正因為把自己定位於君王的弄臣,君王曲直事不關已
,只要守住自己的榮華富貴就好,這與商鞅、白起之死截然不同,正如後人的評價“縱橫竅鄙張儀詐,懷卷終思寧武愚”。
-
15 # 歷史百家爭鳴
熟悉中國歷史的,想必都知道一句話:狡兔盡、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其中的道理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就是當政者有權以後,會對昔日的功臣趕盡殺絕,像秦國的商鞅,辛辛苦苦推動秦國變法,讓秦國走上一條富強的道路,可是最後卻慘遭車裂,白起辛辛苦苦為秦國爭搶天下,可卻被賜死,但秦國也有例外,像搞連橫之術的張儀就全身而退,為什麼張儀能這樣呢?
張儀,我們都知道,是著名的縱橫家,他提出的連橫之術,替秦國瓦解了東方六國的合力,聯合了其他幾國,保障了秦國的安全,他在秦惠王時期是大受歡迎的,還因此被秦王封為武信君。可是他得罪了太子嬴蕩,贏蕩一直想除掉張儀,而張儀也是心知肚明,畢竟他是個精明的謀略家,所以他為自己準備了全身而退之術,當秦武王即位時,張儀便一溜煙地跑回了自己的家鄉魏國,因為魏國才能保住自己的命。
張儀之所以能夠全身而退,在於他看清了整個秦國的局勢,他自己只是在秦惠王時才能發揮作用,換到秦武王時,張儀的辦法已經不實用了,他不像商鞅一樣明知道自己是死路一條,可依舊堅持變法,張儀看重的是自己的利益,他不會單純地為了目標獻身,他可以說是現實主義者,所以當新的統治者也要迫害他時,他便為自己找好了退路,回到了自己的故鄉魏國,在這裡他又開始了自己的謀劃之路。
-
16 # 諾爾說事
商鞅的死,有其必然性!歷史上搞改革的,幾乎都沒有所謂的全身而退的。即便後來牛逼閃閃的有明第一人張居正,死後也遭清算!因為改革,改革,就是在動既得利益集團的乳酪。而商鞅動的可不單單只是秦國老士族的乳酪,還有新貴的乳酪。所以,他相當於嬴駟上臺後,丟出去給所有人的一個”交代”。
白起的死,死於秦國國內不平衡的政治環境。畢竟嬴稷前三十年是個傀儡,實權在羋八子和魏冉手裡。是范雎幫嬴稷奪得實權的,所以嬴稷還是非常感念范雎的。而白起是魏冉起於行伍的,一步一步按照商鞅定下的十二級軍功,打出來的。雖然白起沒啥政治野心,但同時他也不懂帝王心術。所以他的罪並不在是不是要反,而是嬴稷認為他有反的能力;而范雎則把白起當做自己的政治假想敵,所以碰上這樣詭異的政治架構,白起就悲劇了。
而張儀之所以能在嬴駟的治下,大展宏圖;能夠利用三寸不爛之舌騙了那麼多國家。關鍵在於他是非常清楚每個國家國君的“心思”。所以他做任何事情才能遊刃有。他清楚知道嬴蕩不是嬴駟,一朝天子一朝臣。該離開時,千萬別猶豫,猶豫可能就是送命。
-
17 # 晉乾然
商鞅被車裂,白起被賜死,是因為他們站到了職業最高點,深刻影響了所處的時代。他們已經深深融入秦國體制內,甚至本身就是秦國體制的構成部分。他們沒得可退,最後因為對君主產生威脅,而被殺。張儀能夠全身而退,主要是因為他沒有達到頂級人物水準,沒有真正威脅君主的權力安全,同時又善於利用矛盾,在國家結構內閃挪騰移。所以,雖然商鞅和白起被殺,他們是頂級人物的必然歸去;張儀雖然全身而退,卻是高階人物的挪移離去。
-
18 # 職時春秋
知道為什麼後來王翦總是想和秦王辭職嗎?而李斯從來不用擔心秦王會殺他,因為王翦、白起、商鞅都有軍權,甚至可以大到威脅王權,李斯、范雎、張儀之流都是文臣,戰國時期文臣起不了多大亂子
-
19 # 河東來
原因是商鞅是道家貴族,白起是兵家貴族,都可以掌握軍權,一旦對其投閒置散,一般都必須予以誅殺,否則政局不穩,張儀是縱橫家貴族,一般不能掌握軍權,只能逞口舌之快,不需要進行誅殺。
-
20 # 呆萌小索隆
戰國時代的秦國,經歷商鞅變法之後國力大增,秦惠王因為採用了名士張儀的連橫之策,邦交為先伐戰為輔,一躍成為七雄之首,這裡面張儀居功至偉,可以說沒有張儀就沒有秦國的強大。張儀翻手為雲覆手為雨,靠一張利嘴遊說列國,將天下君王玩弄於股掌之間,但是張儀這樣一個聰明人,為何在秦惠王死後不知進退,卻落得一個悽慘的下場?
張儀(約公元前310年),戰國時期魏華人。傳說他與蘇秦同為鬼谷子的高足,而“蘇秦自以不及張儀”。張儀曾任秦相,封武信君,後來長期為秦國效命,從事遊說離間諸侯的活動。他極力倡導連橫之事,努力瓦解齊楚同盟,為秦國最終實現各個擊破立下大功。
公元前333年到公元前328年左右,張儀聽說秦國重用客卿,大量地吸納人才,便趕到秦國尋找機會,沒想到果然就此迎來轉機。
據《呂氏春秋》,張儀這次入秦是得到了東周君的資助。在電視劇《大秦帝國》中,張儀則是得到了昭文君的資助,跟隨富商漪蔚來到秦國。這一次在秦惠王面前,他出眾的口舌之能得以盡情施展,過人的才學終於受到重視。此後,他又憑藉著在平義渠內亂、攻取魏河西之地等事件中的功勞,獲得再次提升,直至被惠王任用為相,過了一陣得意瀟灑的日子。此後他又受秦惠王派遣,前往諸侯國從事離間活動。由此開始,他得以再次施展他出眾的用間謀略,借出使為名,行用間之實,在列國政壇掀起一番大波浪,也由此賺得大名。
張儀為秦國創造了連橫的外交政策,秦惠王封張儀為相國,並讓他出使列國,以連橫對付名將公孫衍的合縱抗秦之策,使各國紛紛由合縱抗秦轉為連橫親秦,使公孫衍的合縱之策被破,最終黯然隱退,也使秦國走出了困境,自強與群雄之列。
但是,這位為秦國立下不世之功的張儀最後卻沒有好的結局,秦惠王死後,秦武王嬴蕩即位,凡是喜歡用武力解決問題,不靠利嘴但憑秦劍。加上張儀得罪過的秦國王室大臣紛紛說張儀的壞話,最終讓秦武王棄用張儀,最後倉皇出逃魏國,一年後孤獨死去。
電視劇《大秦帝國》中,關於張儀的結局更為悲慘,公子贏壯以替秦王分憂為名派兵誅殺張儀全家,倉皇出逃中張儀之妻蘇萱中箭而亡,幸虧最後贏疾趕來相救才逃過一死。張儀上秦廷辭別秦王時,說起被人刺殺之事竟還被大臣攻訐,最後只得離開秦國。可能也是電視劇導演不忍心看到張儀的悲慘結局,安排了贏疾相送於咸陽郊外,秦王饋贈重金與張儀作為酬勞的情節。
聰明如張儀,在秦惠王死後明知自己不被重用的情況下,為何不選擇歸隱,卻落得如此悲慘的下場呢?在張儀中途出走秦國,赴魏國為相的時候,秦惠王與贏疾說過一句話,戰國時代每個人都愛做夢,而相國張儀做的是指點江山之夢,許多人如張儀者正是沉醉於這樣的夢中不願醒來,最終落得夢醒之時一場空。
首先作為一代名士,出相入將乃是人生的理想,曾經談笑間可翻覆江山的不世大才,從廟堂之上隱退下來不是那麼容易的,瞬間的落差心理上難以接受。另外,張儀遊說列國也把列國都得罪了,魏國怨恨楚國仇視,沒有哪個國家願意接納他,在秦國隱退又害怕遭遇仇家追殺。因此一直猶豫不決。
最後經歷妻死鉅變,被逼從咸陽殿轉身離開的背影,滿頭白髮的張儀透盡了蕭索淒涼。曾言語間指點列國興衰的秦相,卻落得如此下場;曾在鼎前問天意氣風發的張儀;曾在朝堂之上嬉笑怒罵間指點江山的張儀;曾為報秦王知遇之恩為秦國九死一生的張儀。二十載事秦,“來時影單,去時身孤”。在鄉間和犀首的相遇,一處草廬,兩位大才,一壺濁酒,白髮老翁,談笑功業煙消雲散。
回覆列表
大秦帝國,所定刑法殘酷,更主要的是是軍功爵制度,造成秦國貴族多怨。秦國公族趙良勸說商君積怨太深,宜“歸十五都,灌園於鄙”、“不貪商、於之富,不寵秦國之教”,商鞅不聽。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即位,公子虔告商鞅謀反,商鞅逃亡至邊關,欲宿客舍,結果因未出示證件,店家害怕“連坐”不敢留宿,自是“作法自斃”;欲逃往魏國,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帥,亦不願收留。
要說白起,就得先說說范雎。范雎一出場被刻畫成阿諛小人,“一飯之恩不忘,睚眥之怨必報”是他的個性,但怎麼看出是宵小之輩?而且編出范雎挑撥讓秦昭襄王罷黜穰侯,明明是嬴稷要除魏冉,也不看看當年那個赫赫戰功的穰侯後來驕傲成什麼樣。始皇之所以能奮六世之餘烈,除了他個人,更因為秦國這幾代明君都能和自己的大臣一同齊心協力共進退,君相攜手君相信任君相俱賢明是秦統一六國最充分條件,嬴渠梁和公孫鞅,嬴駟和張儀,嬴稷和范雎,嬴政和李斯,莫不如是。白起作為戰神,“白韓李嶽”,劇中將白起形容成岳飛式的英雄,范雎乃秦檜一般的小人,而白起之死也自然全算在了他的頭上。白起,年逾花甲,武安君一生殺戮,何止百萬,長平殺降卒,這裡白起竟然悲天憫人起來,殺人取首級是公孫鞅設定的國法,是秦人銳意進取最有效的行為手段,濫殺的鍋要背也是商君去背,哪裡輪得到范雎去背。秦軍在邯鄲受挫終慘敗而歸之後,武安君的預言變成了殘酷的現實。他此時就應該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不合時宜,所以此時白起最明智的選擇應該是向秦昭王表忠心表決心,而絕口不提自己的英明預言。至少應該閉嘴急流勇退,儘量保持低調。如果這樣不說秦王很可能還會繼續重用白起,藉機重新掌握秦國的大權,至少可以退休安度晚年,而他不僅沒有向秦昭王積極靠攏,甚至沒有閉嘴,他還高呼:“不聽臣計,今如何矣!”在王權時代競與君正爭是非對錯,而且是在秦昭王吃了白仗的情況下,就憑這種表現,白起必死。白起之死亦與范雎無關,而是王權要他死,就如同岳飛真是秦檜能殺得了的嗎?王權本身就有殺重臣的屬性,秦國更有這個傳統,就說商鞅、李斯哪個有好下場,也就是張儀跑得快。
七國亂象大混戰,秦國新軍連續大勝,對山東六國構成強大威脅。蘇秦忍辱苦修三年,洞察天下大勢,重新入世提出合縱抗秦大戰略,在已成為燕國王后燕姬的幫助下,被燕文公封為武信君。從燕國突破,成功遊說六國結盟,被任為六國丞相,與戰國四公子合力組成六國聯軍,對秦國形成強大壓力。秦國危難覓賢,巧妙運動已經對破解合縱成竹在胸的張儀入秦為相。張儀提出連橫大戰略,主持秦國與山東六國展開了縱橫大爭。並贏得了秦國公主、執掌秘密機構“黑冰臺”的嬴華和侍女緋雲兩個奇女子的愛情。
楚懷王頭腦簡單且剛愎自用。任用昭睢一群舊世族。寵幸貪財縱慾的王妃鄭袖,排斥主張變法強國的大夫屈原。任命無能的子蘭為合縱聯軍主帥。六國聯軍攻秦,幾經較量,六國終因根基不穩內訌多出而頻頻失利,合縱宣告失敗。蘇秦為避禍回到燕國。戰爭中傷亡最重的是楚國,楚王惱羞成怒,歸罪於張儀。遂重新起用屈原掌握兵權,發誓向秦國復仇。春申君立即北上燕國,請蘇秦入楚,準備發動第二次合縱。
剛剛經過大戰的秦國遣國書使割地求和。誰知楚懷王看了拍案大叫:不要割地,只要張儀!正當秦國準備舉國一戰之時,剛從燕國出使歸來的張儀卻自請入楚。邦交如戰場,張儀與嬴華冷靜周旋於楚國,終於化險為夷。剛剛恢復了大司馬職務的屈原從楚國變法與合縱的利益出發,派兵暗殺張儀未遂,卻險些造成張儀與蘇秦這兩個生死朋友間的誤會。在秦國的離間下,屈原再次被貶斥,壯心酷烈的屈原私自調集八萬楚國新軍,在楚國屈氏家族的支援下,貿然與秦軍決戰。兵敗,全軍覆沒。回到燕國的蘇秦險被野心家子之捲入陰謀泥沼,遂離燕入齊。幾經周折終於在齊推開全面變法。神秘退隱的燕姬也歷盡艱難追隨蘇秦潛入齊國,兩人終獲團圓。
正當張儀遊說六國,成功推行連橫親秦戰略的關鍵之時,秦惠王身患不明原因的“暮瘋症”,張儀入齊尋求方士,恰遇蘇秦被舊貴族買兇殺害,兩兄弟生死相別。安葬蘇秦後悲痛而歸,秦國內政已經發生了奇怪變化;狂暴太子與長史甘茂結謀排斥異己,上將軍司馬錯被迫卸職隱退,張儀為免遭罷黜而徑自掛冠離秦退隱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