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唐明國亮
-
2 # 農民工歪說古今
關於公子虔為何“讓位”於秦孝公渠梁這個問題,電視劇《大秦帝國》裡表現得相當“一心為公”!似乎公子虔不與秦孝公爭位完全是為了秦國的未來……那麼,事實究竟如何呢?
“撥亂反正”的秦獻公西漢賈誼的《過秦論》中曾提及“奮六世之餘烈”,何謂六世?自秦孝公渠梁起、至秦秦莊襄王子楚,總共六代秦王是也。請注意,這其中幷包秦孝公的父親秦獻公師隰。但秦獻公是後來秦國崛起無論如何也無法繞開的一位重要歷史人物,因為正是他結束了秦國長達幾十年的內亂,真正實現了“撥亂反正”!
秦獻公在父親秦靈公去世之後被叔祖父、也就是秦靈公的叔叔悼子篡奪了大位,也就是後來的秦簡公,年僅十歲的秦獻公被迫流亡魏國近三十年!在秦簡公篡位之前和之後的很長一段時期內,秦國內亂頻頻,庶長弄權、肆意廢立秦公。因為長期內亂、政局不穩,秦國的實力也被大大削弱,當年秦穆公奪取的魏國河西之地幾乎全部被魏國收復。在魏國的強大攻勢下,秦國險些遭遇滅國之災!流亡魏國的秦獻公利用魏武侯想要在秦國建立一個“親魏”政權的心理,在魏國的默許、甚至支援下回國奪位,一舉結束了秦國長達幾十年的內亂,真正實現了“撥亂反正”。如果沒有這一大前提,別說是搞什麼“商鞅變法”,秦孝公能不能登上秦公大位,恐怕都是一個未知之數……
秦獻公為何選擇秦孝公秦國之所以會發生長期內亂,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沒有嚴格遵循“嫡長子繼承製”,這也是庶長們能夠肆意廢立秦公的一個大背景。秦獻公作為內亂的親歷者和“撥亂反正”者,對此是有著切膚之痛的。這或許就是秦獻公最終選擇秦孝公而放棄公子虔的最大原因,為什麼?因為秦孝公是嫡出,而公子虔只是庶長子!如果這個時候秦獻公再搞一出“廢嫡立庶”,秦國的內亂恐怕還要再次上演,即便在公子虔、秦孝公這一輩不發生,將來在他們下一代中也依然有很大可能性會發生!很顯然,這並不是秦獻公想要的結果。
公子虔其人平心而論,公子虔這個人對他弟弟秦孝公還是相當“兩肋插刀”的!這一點我們不能因為後來他出頭針對商鞅就予以全盤否定。早年間,公子虔曾經協助秦獻公統帥軍隊,在軍中影響力頗深。擁有如此背景的庶長兄歷來都是帝王們的大忌!但秦孝公與公子虔之間居然做到了和平相處,這已屬不易了。而且,秦孝公後來還將自己的太子、也就是後來的秦惠文王交給了他大爺公子虔輔佐(公子虔為太子傅),可見秦孝公對這位曾經執掌兵權的庶長兄還是相當信任的!否則,他決計不敢如此。
在“商鞅變法”初期,公子虔對於秦孝公與商鞅主導的這次外科手術式改革也還是相當支援的,至少他沒有使絆子!直到這個時候,公子虔還屬於典型的“性情中人”,對弟弟秦孝公堪稱“兩肋插刀”。但是,後來的一件事徹底改變了公子虔的一生!太子駟觸犯了秦法、當處以肉刑,但作為儲君總不能對動肉刑吧?最終,太子駟的老師公子虔和公孫賈成了“替代品”,公子虔被處以劓刑(割去鼻子)、公孫賈被處以墨刑(面部刺字)。
在這個時候,只要秦孝公說一句話,公子虔或許就能夠保住鼻子了。但他和商鞅苦心建立的“以法家治國”很可能就要失去公信力,而“商鞅變法”的很多成果也很可能會付諸東流……最終,秦孝公並沒有公開站出來為自己這位哥哥開脫。不過,公子虔對於秦孝公還是相當仗義的,他並沒有走向秦孝公的對立面,更加沒有鋌而走險,而是選擇了默默承受。在被割掉鼻子之後,公子虔只是選擇了閉門謝客,多年未出府門半步!也算是用另一位方式幫秦孝公解除了改革的後顧之憂。作為同父異母的兄弟,公子虔做到這個份上,絕對對得起秦孝公了。
秦孝公去世之後,公子虔最終還是跳了出來。他並不是為了廢除曾經割掉自己鼻子的秦法、也不是為了與侄兒秦惠文王爭奪大位,僅僅是為了報復商鞅而已。這一點秦惠文王似乎也心知肚明,在公子虔將矛頭指向商鞅之時,秦惠文王選擇了默許。最終,商鞅丟掉了性命,死後還被處以了車裂之刑!公子虔也算是“大仇得報”了。但是,對於“商鞅變法”本身,公子虔並沒有持否定態度。在舊貴族勢力欲對新法反攻倒算之時,公子虔又一次力挺了新法,為侄兒秦惠文王當起了後盾。在公子虔的支援下,秦惠文王一舉拿下了舊貴族勢力,“商鞅變法”的成果在秦國得以全盤保留。
綜上所述,公子虔實際上是一個相當悲劇的人物,論能力和魄力,他未見得比秦孝公差多少。對於“商鞅變法”本身,他更是支援的。但卻因為無意中觸及了新法的核心利益而被割去了鼻子!他內心恨商鞅、卻又支援“商鞅變法”,後半生就在這樣一種糾結與“錯亂”中掙扎……秦孝公在世期間,為了給這位弟弟減少阻力,公子虔在遭到劓刑之後選擇了閉門謝客。在秦孝公去世之後,公子虔選擇了與舊貴族聯手逼死了商鞅。但是,面對舊貴族對新法的反攻倒算,公子虔又挺身而出、作為侄兒秦惠文王的堅強後盾,堅定地維護了“商鞅變法”的成果!公子虔到底是怎樣一個人?有句話個人認為相當精準——政治上的胸懷博大、性情上的小肚雞腸,公子虔是一位相當“扭曲”的歷史人物!作為本尊,公子虔一生的內心鬥爭想必也是相當激烈的。但這位秦國公子最終還是選擇了國家利益高於一切!這一點還是值得後世稱道的。
-
3 # 陳參
關於公子贏虔,史書沒有確切的記載,有記載的歷史只有一條:
一,贏虔是秦獻公的庶子。
二,在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期間,因為太子犯法,故而作為太子太傅的贏虔被商鞅割去了鼻子!
不過,雖然史書沒有確切的記載,卻可以從秦獻公的人生軌跡,和贏虔是其庶子這個條件裡,推測出贏虔的來歷,從而得出為何贏虔不自己繼位,主動成全秦孝公(贏渠梁)。
秦國自始祖秦非子依靠為周王養馬,在秦地立足之後,歷代的繼任者都矢志不渝的堅持一個信念:忍辱負重積蓄國力揮兵東進,與天下諸侯一爭長短!其間不論發生何種變故,局勢有多困苦,秦國的歷代繼任者都沒放棄這一信仰!但是從公元前822年秦莊公開始,到公元前384年秦獻公繼位的近四百五十年時間,中間卻有過一個時近百年的衰敗期。這各衰敗期自公元前476年秦厲共公繼位開始,經歷了秦燥公,秦懷公,秦靈公,秦簡公,秦後惠公,秦出公等六位君王。在這八十多年中,秦國的朝政一直被秦國貴族所把持,這六位繼任的秦國國君既沒有治國理政的權力,也沒用能力,有的甚至被貴族權臣所殺。
而我們問題的主人公秦獻公贏連,是公元前425年繼位的秦靈公的兒子,公元前415年秦靈公死去。按常理該由兒子贏連繼位秦王,但是當時把持朝政的貴族權臣們,卻擁立了秦靈公的弟弟贏悼子,是為秦簡公,當時年僅10歲的贏連由家臣帶著逃到了魏國,秦國繼續由權臣貴族掌控漂搖。這樣秦國又換了兩代國君,到了公元前386年秦出公繼位後,秦國國內局勢產生了變化。國內民眾和一些正直的大臣對掌權貴族日益不滿,可謂是民怨鼎沸。秦出公年幼,國政由秦出公的母親小主夫人和貴族操縱。小主夫人貪圖享受,貴族們繼續專權貪汙受賄,秦國內民眾渴望有能力的秦國王室子弟,來帶領秦國繼續前進。
而這個時候躲在魏國的贏連已經30多歲了,雖然身在國在,卻一直在關注秦國的情況。秦國朝政腐敗,正直的大臣們於是就傳信給贏連,希望他能回秦國取代秦出公,主政治理秦國。
贏連是個很有主見的人,雖然當時魏武侯派人告訴他:我可以派兵護送你回國繼位秦王!但贏連拒絕了:魏國國事繁忙,我不敢煩勞大王,想憑自己的能力回秦國。當時魏國強大,秦國弱小,魏武侯其實是想做一次奇貨可居的買賣。擁立贏連回國繼位,將來或許能給魏國帶來好處,沒想到贏連卻婉拒了。就這樣贏連順利回到了秦國,在軍隊將領和大臣的擁護下,繼承了秦王位,是為秦獻公。
秦獻公清除朝堂的腐敗貴族勢力,勵精圖治積極發展,秦國漸漸恢復了國力並大有增強。其後三次打敗韓,趙,魏的進攻,令天下諸侯和周王室側目。秦獻公於公元前362年死去,王位傳給了贏渠梁,是為秦孝公。
下面回到問題本身,秦獻公為何沒傳位給長子贏虔,卻讓贏渠梁繼位了呢?以史書推知,贏渠梁繼位時年齡二十左右,應該是秦獻公贏連回到秦國以後,再娶妻生下的兒子。而長子贏虔是從魏國帶回來的庶子,也就是說,贏連在10歲時逃到了魏國,之後在魏國娶了媳婦,生下了長子贏虔。在他三十多歲回秦國繼承王位時,理所應當帶回了老婆和兒子,史書沒說贏連在魏國娶的老婆是哪裡人,但以理推測應該是魏華人。因為年幼無助逃亡他國,肯定要找個能依靠的勢力,即使不能助其回國繼位,多個本地人老婆,也多個親戚和照應,所以贏連帶回秦國的老婆應該是魏華人。
那麼現在問題來了,秦國的大臣和將領雖然擁護贏連繼位,但是對於帶回來的長子贏虔,肯定是不擁護的。畢竟是外國帶回的,誰能確定其後沒有魏國的安排?所以從秦國長遠利益出發,必須再次秦獻公贏連娶個秦國的老婆,於是才有了次子贏渠梁。後來的事情就可以理解了,秦獻公病死後,秦國王位該讓誰來繼承?唯一的答案只能是贏渠梁!至於贏虔,主動讓位是最明智的選擇。否則秦國王室和臣民們絕不答應。對此,史書只含糊其辭地一筆帶過,贏虔是庶子。
這就是公子贏虔為何主動讓位給弟弟贏渠梁的真實原因。
-
4 # 笑談古今中外天下事
贏虔能征善戰,在軍中威望極高,又是長公子,為什麼秦獻公沒有傳位給贏虔,而是傳位給了老二嬴渠梁呢?
贏虔,他是秦獻公的長子,秦孝公的大哥,也是秦惠文王嬴駟的老師,人稱公子虔。
其實秦獻公對於選擇這兩個兒子,誰來繼位一直非常頭疼。他兩個兒子都非常喜歡,各有所長,但最終還是敲定嬴渠梁繼承王位。
一、嫡庶之分
嬴渠梁是嫡子(正妻生的兒子),而贏虔是庶子(嬪妃或者妾生的兒子)。
眾所周知,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對於嫡庶的觀念非常強,雖然在《大秦帝國》中,秦獻公一直說沒有區別對待贏虔和嬴渠梁(確實對他們兩人都非常好,都寄予厚望)。但是在涉及到繼承大業方面,秦獻公還是更加偏向與嫡子嬴渠梁。
二、贏虔性格急躁,器量小,嬴渠梁成熟穩重,有國君風範。
所謂知子莫若父,秦獻公對兩個兒子的性情和優缺點還是有數的。贏虔的性子太急躁,做事缺乏考慮,常常意氣用事,讓他領軍打仗,衝鋒陷陣完全沒有問題,但如果選擇他當國君,稍有不慎便可能會禍國映民。
反觀次子嬴渠梁,成熟穩重,帶兵打仗依然不含糊,他為人低調務實又深謀遠慮,在謀略和處理政務方面也是出類拔萃,和這才是國君應該有的樣子。
三、贏虔和所謂的老世族首領走得太近,秦獻公怕老世族將來奪權。
秦獻公能夠成為秦國君上,很大部分原因是因為老世族的擁戴。但於此同時,老世族們對秦獻公的制約,甚至可以說是威脅也不小。因為大部分有實權的職務都是那些老世族首領掌握著,秦國君主雖然是名義上的最高領導者,可一旦釋出的政令如果和老世族的利益相關,一定會遭到老世族的極力反對。
這一點從秦孝公繼位後與商鞅的變法中就可以看得出來,以老甘龍為首的老世族就一直和商鞅變法作對。
贏虔和老世族走得近,是希望老世族們多支援他,可老世族們為什麼願意支援他?老世族首領們也有自己的小算盤,因為贏虔是個“直腸子”的人,好糊弄,以後想要扳倒他也是易如反掌。
秦獻公對這一點的見解可謂入木三分,絕不能讓老大繼位,更不能讓老世族的首領們得逞,他已經受夠了老世族首領的制約,再不能讓自己的兒子以後也受人管制和威脅。
兩人的表現差異
嬴渠梁從國家和各國形勢上來考慮,拋開私人恩怨,放走了公叔痤。在啟用人才方面,嬴渠梁也是不拘一格降人才,商鞅從魏國而來,他依然不計前嫌重用他,從客卿一躍成為左庶長,最後還讓他當上了秦國大良造,這可都是擁有絕對實權的大臣,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而贏虔為了報私仇,抓住魏國相國公孫痤就想立馬殺了他洩憤。在商鞅變法方面,贏虔也是多次極力反對,其實他已經成為了老世族們反對秦孝公的一枚棋子。
贏虔被施劓刑,就是因為他多次反對變法。
“公子虔復犯約,劓之”。
表面上看來,割贏虔鼻子的人是商鞅,其實也很可能是秦孝公嬴渠梁的授意,就是要告誡贏虔和老世族們,不要再一意孤行,這裡還是本君王說了算!
贏虔在被施劓後,便從此閉門不出,但依然背地裡和商鞅作對,秦孝公死後,贏虔以謀反的罪名處死了商鞅,並將其車裂,他還是念念不忘的要報私仇,而沒看到秦國已經從貧窮落後變成了實力強大的大秦帝國。
經過歷史時間的檢驗,事實證明秦獻公的判斷和決定是完全正確的。
-
5 # 尚宮女史
嬴虔在《大秦帝國》中的存在感是非常強的,他是秦獻公的庶長子,是秦孝公的哥哥,他是一個狠人,在秦獻公臨終之際,立誓不會與秦孝公爭奪國君之位,而秦孝公登基之後,得到能臣商鞅,並堅決支援商鞅進行變法。
商鞅變法後,太子嬴駟犯了錯,但是一國太子犯了錯,不能直接進行處罰,因此這懲罰就施加到了嬴駟的老師身上,嬴駟的老師恰好就是嬴虔,於是嬴虔被處以劓刑,即割去了鼻子,嬴虔為此二十年不出門,一門心思謀劃報仇,等到秦孝公死後,嬴虔出來報仇,最終除掉了商鞅。
當然這是《大秦帝國》中的嬴虔形象。而歷史上,確實是有公子虔這個人,只是並沒有說明公子虔是秦孝公的哥哥,秦孝公的繼位並沒有任何的衝突。不過公子虔確實是太子嬴駟的老師,還是首傅,另一位老師則是公孫賈。
商鞅剛剛開始變法,並沒有幾個人當一回事,而太子嬴駟更沒有當回事,於是就犯了錯,商鞅堅持要進行處罰,只是接受處罰的是嬴駟的兩位老師:公子虔和公孫賈,公孫賈被黥面,而公子虔也受到了刑罰。這次處罰讓秦國看到了商鞅的決心,變法進行的非常順利。
結果沒多久,公子虔自己犯了法,被商鞅處以劓刑,割去了鼻子。這一下子兩人之間的仇是結下了。
公子虔作為秦國貴族的代表,恨商鞅入骨。秦孝公去世之後,公子虔聯合秦國的貴族勢力向商鞅發難,然後商鞅就被五馬分屍了,後來的公子虔就再也沒有出現在史籍中。
實際上,史籍中公子虔的出場都是和商鞅有關係,他是秦國貴族勢力的代表人物,自然是站在商鞅對立面的,只是商鞅背後有秦孝公的支援,他們拿商鞅沒有辦法,而秦孝公去世之後,他們就對商鞅出手了。
-
6 # 展翔的天馬
歷史上的確有公子嬴虔這個人,但是史書他的記載非常少,而且史書的記載,基本上都是記載了那一個事件而已,對於這個事件的具體細節,並沒有太多的描述,我們大多數對於嬴虔的瞭解,基本上都是透過電視劇《大秦帝國》來了解。
下面是天馬菌的觀點。
嬴虔更適合做武將從電視劇《大秦帝國》來看,嬴虔驍勇善戰,更加適合做一名武將。雖然他是秦獻公的大兒子,但卻沒有成為一名明君的素質。
當時的秦國是一個非常脆弱的國家,基本上都不受到其他國家的待見,而且常年也受到魏國的打壓,所以秦國更加需要的是一位明君來帶領秦國走出困難的時期,秦國國君的父子們都非常明白這一點。
所以秦獻公逝世之後,就將國君的位置傳給了二兒子嬴渠梁,而且嬴虔並沒有反對,而且對嬴渠梁還非常支援。從後來嬴虔在秦國中的位置就可以看得出來,嬴渠梁忙於國政,而嬴虔就成為了嬴渠梁兒子的師傅。
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得出來,嬴虔其實是比較識大體的,為了可以使秦國強大起來,就算國君這個位置自己不要也可以。
嬴虔心胸狹窄之所以說嬴虔心胸狹窄,那得從另一件事情說起來。那就是當時商鞅變法已經進行得有一些年頭,而且也初見效果,但是就在此時秦國的太子犯法了,這個太子也就是嬴渠梁的兒子。
這個時候商鞅就遇到困難了。如果秦國的法律不懲罰這個太子的話,那麼秦國的法律就等於形同虛設,以前所做的一切基本上都是騙人的。但太子的身份也比較特殊,以後將會成為秦國的國君,如果太子身上殘缺的話,那肯定會對秦國的形象有影響。
據《史記》中的《商君列傳》記載:
太子,君也嗣,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
反正就是因為做師傅的教人不當,負有責任。基本上也是屬於“子不教,父之過”這一型別的邏輯,因此商鞅就將嬴虔的鼻子割去,以作為懲罰。
嬴虔被過去割去鼻子之後,從此閉門謝客,不再見人。其實他是躲在家裡考慮著怎樣報復商鞅,但由於秦孝公嬴渠梁還在世,秦國的變法也還需要商鞅繼續推行下去,所以在嬴渠梁還在世的時候,嬴虔根本就沒有采取過任何的行動來對付商鞅。
但當秦孝公一死,嬴虔就出來開始復仇,並且聯合了秦國的舊貴族和秦惠王(也就是當時的太子)將商鞅車裂。
從這一點的確可以看得出嬴虔的心胸狹窄,商鞅給秦國立下了大功,使秦國由弱變強,但嬴虔為了報自己的私仇,還是決定要報復商鞅。
結束語所以從嬴虔的為人上看,他根本就不適合做國君,這一點恐怕他自己也是非常明白的,所以根本就沒有想到過要與嬴渠梁爭奪國君的位置,這樣說來也算得上是秦國的大幸。
-
7 # 河東來
因為贏渠梁是嫡子,而贏虔是庶子,所以繼承權是贏渠梁所有或者嫡女贏紅玉的丈夫商鞅都可以有,而贏虔卻沒有。
所以秦國為了真心實意讓商鞅忠誠於變法事業,不惜讓商鞅進入贏秦王室內部,而且是嫡系皇族,是典型的“捨不得孩子,套不住狼”的心態。
這就是帝王系統立“後”的意義所在,這樣才能保持王位的純潔性,“後”就是“帝王后面的隱形統治力量”的意思,像秦國,曾經長期以楚國力量作為自己王權的保障,秦始皇為了統一六國,不立後,原因就是為了杜絕楚國力量的介入,使秦楚共治天下變為秦王朝統一天下,所以楚華人對秦國統一天下反對呼聲最大,發出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不死不休的復仇口號。
回覆列表
公子虔(生卒年不詳),嬴姓,名虔,戰國時秦公子,秦獻公之子。曾為秦孝公太子嬴駟之首傅。公孫賈為右傅,商鞅變法時,太子犯法,公子虔受刑。後因犯他法,公子虔受劓刑挖去鼻樑,隨後閉門八年不出。孝公卒,太子繼位,是為秦惠文王。他與老世族等告商鞅十大罪,秦惠王遂殺商鞅,並且滅其家。
正史上關於公子虔的記載很少,小說《大秦帝國》塑造的公子虔,其命運大致分為四大階段,其性格特徵亦表現為層層深化變異的四個階段:
第一段為統軍大將時期,威猛雄烈而偶見覆仇偏激(不是偏狹)。
第二階段為政治柱石(太子傅)時期,內明大義而偶見威猛沉鬱。
第三階段為刑治後時期,精神變異,二十年龜忍再生,是公子虔命運轉折的樞紐期。這一變異時期的性格邏輯是:私恨屈辱相聚結,既不願因一己復仇而顛覆秦國變法,又不能化解對商鞅的沉沉私仇,遂閉門自囚避開國政,終致釀出奇特的變異再生。
第四階段為孝公身死後再度復出時期,冷酷沉靜而洞察大局,既堅持復仇,又堅持護法,成為一個精神世界截然兩分的政治家,對秦惠王前期構成巨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