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斤蘆柑

    打扙不緊要正面敢打敢拼也需要策略!曹操這是請徐母用的是迂迴戰術屬策略,結果達到目地徐庶離開了劉備奔了曹操!

  • 2 # 愛無恨35

    曹操的為人一直在史學界爭議很大,我個人認為他是一個多重性格的人,他既虛偽奸詐而有聰明睿智,既好色失德而有知人善用,既心胸狹窄而有容人處事,可以說為達目的可以不擇手段,其實在當時的一個動亂年代,談不上誰好誰壞。做為一個統治者要想穩固其地位,只要有利自已就必須不擇手段,否則就難以生存立足。

  • 3 # 禾風之戀

    徐庶(徐福),字元直,潁川郡長社縣(今河南許昌長葛東)人,東漢末年劉備帳下謀士,後歸曹操,並仕於曹魏。 早年同郡石廣元避難於荊州,與司馬徽、諸葛亮等道友來往密切。劉備屯駐新野時,徐庶前往投奔,並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徐庶南下時因母親被曹操所擄獲,徐庶不得已辭別劉備,進入曹營。後來此事被藝術加工為“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等歇後語,被廣為流傳。魏文帝時,徐庶官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

    建安六年(201年),劉備被曹操擊敗而南下依附劉表,劉表讓劉備於新野駐紮抵禦曹操。徐庶以劉備是漢室皇親,而且信義著於四海,前往投奔,劉備見徐庶後,非常器重他。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領大軍南下,劉表病死,次子劉琮接領荊州,派遣使者請求投降曹操。時徐庶與劉備屯於樊城,聽聞此事後,劉備率眾南行,徐庶帶家眷與諸葛亮一起隨劉備逃亡,在當陽長坂坡被曹操大軍追上,徐庶的母親被曹操軍所擄,徐庶為了保全母親,辭別劉備,前往曹營。

    三國志原文寫到

    《三國志諸葛亮傳》:先主在樊聞之,率其眾南行,亮與徐庶並從,為曹公所追破,獲庶母。庶辭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於事,請從此別。”遂詣曹公。

    徐庶的本事

    徐庶在陳壽筆下僅寥寥數言,大致出現了三次,都是在諸葛亮傳中。第一次是介紹諸葛亮的時候,說潁川的徐庶徐元直和諸葛亮關係好,“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

    第二次,劉備為了躲避曹操,依附了劉表,在新野屯兵,這個時候徐庶來投靠,劉備非常器重他,同時他向劉備舉薦了諸葛亮,而且這類人才你不能讓他主動過來,必須親自去請。於是劉備三顧茅廬。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第三次,曹操攻打劉表的兒子劉琮,劉備本來想率領諸葛亮和徐庶幫助他,但是曹操抓住了徐庶的母親,威脅他。徐庶逼不得已,辭別了劉備,投靠了曹操。

    “先主在樊聞之,率其眾南行,亮與徐庶並從,為曹公所追破,獲庶母。庶辭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於事,請從此別”。遂詣曹公。”

    從上面陳壽對徐庶的三點記載,我們大致可以得出三個結論。第一,徐庶和諸葛亮關係好,可能很有才,第二,徐庶認為諸葛亮有才,第三徐庶很孝順。

    這是陳壽所記載的徐庶,除了孝順這個基本的道德層面的能力,我們得不出徐庶更廣泛的計謀或者智慧方面的結論,只能猜測可能有才。這也是陳壽寫《三國志》的一個缺點,太過簡略了。裴松之引魏略中的徐庶

    裴松之在讀《三國志》後給徐庶做了一些批註,這些批註來自於一本叫做《魏略》的書,這本書現在已經失傳。因為蜀漢沒有史書,徐庶後來在曹操那邊,所以《魏略》記載了徐庶,還是比較可靠的。

    裴松之補充的徐庶大概有幾點,這裡就不附錄原文了。第一,徐庶和孟公威,石廣元,諸葛亮一塊遊學,就是諸葛四友。這三個人讀書非常勤奮,學問非常精深,但是諸葛亮只看戰略方面。

    諸葛亮認為他們只能做到刺史,郡守,自己能做什麼官則笑而不答。諸葛亮認為徐、孟、石這三個人是一類,但是史書上關於孟公威和石廣元的記載就更少了,因此無法佐證徐庶是個什麼樣的人。

    第二,關於徐庶的一些基本介紹,羅貫中在創作徐庶的時候,也考量了這方面的內容。

    徐庶,又叫徐福,出身寒門,少年時是一個俠客,曾經為了給人報仇被官府抓到。他被人救走後,棄武從文,折節學問,到處求學,學問越來越深,但是別人因為他有前科,不肯跟他交往。

    徐庶於是更加的勤勉,學問義理更加精深,這個時候開始和同鄉的石廣元交往,再往後和諸葛亮交往。後來諸葛亮跟了劉備,石廣元和徐庶跟了曹操。

    但是曹操並不重視石廣元和徐庶,後來諸葛亮北伐,聽說徐庶和石廣元官職都不太高,發了感嘆:魏國是人才太多了嗎,怎麼不重視石廣元和徐庶呢。幾年後,徐庶病死。

    三國演義及其他的徐庶

    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對徐庶進行了再創作。大概有四點,第一,徐庶在司馬徽的指引下,在路上唱歌,遇到了躍馬檀溪回新野的劉備,劉備覺得這是個人才,於是拜他為軍師。

    第二,曹操知道劉備屯兵新野,派曹仁前來攻打。徐庶先是用計遣張飛、趙雲大破曹仁前鋒,並將呂曠、呂翔斬殺,後來又破了曹仁的八門金鎖大陣,再後來計取樊城。

    第三,曹操知道徐庶有才,採納了程昱的建議,抓了徐庶的母親,並仿冒徐庶母親的筆跡,從劉備那裡騙來了徐庶,徐庶母親自殺,徐庶發誓終身不為曹操獻一計一策。

    第四,赤壁之戰時徐庶識破龐統連環計,為了防止被害,採納了龐統的建議,造謠馬騰造反,馬上殺奔許昌。於是,曹操派徐庶領三千兵馬,離開了赤壁。

    《三國演義》中徐庶的形象確實飽滿了,但是除了靠徐庶母親把徐庶從劉備那裡騙到曹操那裡,其他的都是編纂的。。

    所以個人猜測可能他確實有點才華,曹操不希望劉備身邊有優秀的謀士,就以徐庶母親名義寫信讓他去,知道自己母親被曹操俘虜,徐庶畢竟孝順,就乾脆心甘情願被騙的去了曹魏,但走之前也給劉備留了一條路,那就是諸葛亮,也算是忠孝兩全了,後來在曹魏雖然不怎麼出現,但從官職上可以知道曹魏對他也不薄。再說句不擇手段,從這方面講成王敗寇,曹操做事已經算是很大氣了,換大部分人真的會不擇手段做些事,但愛才的曹操已經能把最好的情況做到了。

    (主摘自千閱文書屋)

  • 4 # 會奔跑的金絲魚

    曹操是偉大的軍事家,詩人,戰略家。他也是喜愛人才他只讓做完全是身邊的謀士向他進言所至,曹操並沒有殺死徐母,而是以理相待,徐庶來到曹操營裡終身不為曹操獻一計,曹操也並味加害於徐庶,可見曹操是喜愛人才之人。這也不算陰謀詭計,這是我個人的看法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 5 # 顧空城

    我覺得曹操的做法雖然並不是讓所有人都認可,但是這符合他的性格,也表現了他對人才的渴求。是不是不擇手段,是見仁見智的事兒,起碼我覺得還行,不算齷齪。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逐鹿中原,當時並沒有一個統一的道德觀念或者行為準則。雖然漢武帝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是到了戰爭年代,這一套就不管用了。打仗,是真刀真槍的對決,要想在群雄中脫穎而出,如果只是循規蹈矩,默守陳規,最終只能被他人吞併。

    曹操是一個有遠大志向和抱負的人,他知道要想壯大,必須大量的人才來輔佐他,而曹操對人才也是相當尊重的。當年許攸棄袁紹來投,曹操,跣足出迎,高興地說:“子遠來了,大事可成!”於是曹操得以大敗袁紹,取得官渡之戰的勝利。至於許攸後來自己作死,那是後話了。對關羽也是如此,曹操可以說是仁至義盡,求賢若渴。曹操在《短歌行》中寫道:“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翻譯過來就是“有學識的才子們哪,你們令我朝夕思慕。只是因為您的緣故,讓我沉痛吟誦至今。”由此可見曹操的抱負,非袁紹之流可及。

    再說說曹丞相的性格,許劭稱他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曹操能稱得上“奸雄”,一個“奸”字足以說明曹操的性格,也是他能夠在群雄中逐漸壯大並最終獲勝的原因。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招項羽就不會,殺了楚懷王,天下群起攻之。曹操帶著漢獻帝,永遠在道德上出於正義的地位,不可謂不高。前面說的許攸,後來居功自傲,猖狂無度,曹操找個機會讓許褚殺了他;禰衡自以為才高八斗,不把曹操放在眼裡,甚至在丞相府破口大罵,曹操表面上不予計較,暗中卻借劉表等人之手除掉了心腹隱患。這都表現了曹操奸的一面。

    這其實就可以解釋了,曹操為了得到徐庶,可以用盡各種方法,這正體現了他的遠大抱負和渴望建功立業的心情,真的堪稱千古難得的奇才。

  • 6 # 沐旋風

    美好一天很榮幸為大家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曹操是一個有遠大志向和抱負的人,他知道要想壯大,必須大量的人才來輔佐他,而曹操對人才也是相當尊重的。當年許攸棄袁紹來投,曹操,跣足出迎,高興地說:“子遠來了,大事可成!”於是曹操得以大敗袁紹,取得官渡之戰的勝利。至於許攸後來自己作死,那是後話了。對關羽也是如此,曹操可以說是仁至義盡,求賢若渴。曹操在《短歌行》中寫道:“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翻譯過來就是“有學識的才子們哪,你們令我朝夕思慕。只是因為您的緣故,讓我沉痛吟誦至今。”由此可見曹操的抱負,非袁紹之流可及

    再說說曹丞相的性格,許劭稱他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曹操能稱得上“奸雄”,一個“奸”字足以說明曹操的性格,也是他能夠在群雄中逐漸壯大並最終獲勝的原因。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招項羽就不會,殺了楚懷王,天下群起攻之。曹操帶著漢獻帝,永遠在道德上出於正義的地位,不可謂不高。前面說的許攸,後來居功自傲,猖狂無度,曹操找個機會讓許褚殺了他;禰衡自以為才高八斗,不把曹操放在眼裡,甚至在丞相府破口大罵,曹操表面上不予計較,暗中卻借劉表等人之手除掉了心腹隱患。這都表現了曹操奸的一面。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7 # 迷你影視剪輯

    曹操聽到劉備破了曹仁的八門金鎖陣,就認定劉備軍營有高人相助,後知道是才高八斗的徐庶出謀劃策,所以就想把徐庶招入自己的帳下,所以派人對徐母說徐庶在許昌,就把徐母接到了許昌,並且對徐母照顧有加,透過模仿徐母的一封書信把徐庶騙到了曹營,因為曹操瞭解到徐庶是一個大孝子,淡泊名利,所以只能用他的這個軟肋,將徐庶請到曹營。

    徐庶來到曹營後,曹操也是以禮相待,並且徐庶終生不為曹操獻一計,曹操也沒有怪罪他,說明曹操真的非常愛惜人才,才出此計策將徐庶留在曹營,算不上不擇手段!

  • 8 # 泡沫小劇場

    在古代戰爭中,充滿著爾虞我詐,不管哪個年代都有這種人,往往這種不擇手段的人,才會有立足之地。

    曹操,這個人,小時候在語文課本上提到過,也是我第一次有這麼一個人,曹衝稱象想必大家都知道吧,吳國孫權送給曹操一頭大象,看見這麼個龐然大物,都想知道有多重,曹衝就想了個辦法,把大象放在船上,看水到船的哪裡,做好標記,然後把石頭放上去,直到標記處,然後呢,一塊一塊的稱石頭,這就得出來大象的重量了,他的兒子都這麼有智慧,想必他也不簡單。

    直到看了電視劇三國演義,那時候還小,看的我呲牙跺腳的,竟然有這麼壞的人,要挾天子以令諸侯,是個十惡不赦的大壞蛋,被我們稱作一代奸雄,曹操得知劉備那裡有個很厲害的人物,想把他弄過來為自己服務,就做出了一個不擇手段的事情來,以徐母為質要挾徐庶,一邊要挾天子,又來要挾徐庶,靠這招來吃飯的吧!

    當我慢慢長大,才對曹操有了另一種看法,鳥為食亡,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鳥都為了食物可以犧牲,人為了自己不擇手段又能怎樣?更何況在戰爭年代,要想有立足之地,不擇手段也不為過吧!

  • 9 # 殺手人生

    曹老闆的手段多樣,這種挾持徐母的方法我覺得很平常,可徐庶就不會這麼想,當然每個人都有手段的,有的高明有的低劣,都是為了達到目的,捆綁式的買賣,霸王式的條款,變態式的規矩就是手段。

  • 10 # 哥也瘋狂

    徐庶投靠劉備後,接連數次打敗曹軍大將曹仁,並且奪得。曹仁與副將李典逃回後,去見曹操,告知了劉備主要依靠“單福”取勝的訊息。曹操的謀士程昱笑道:“此人不是單福,而是穎州徐庶。單福是其假託之名。”程昱還告訴曹操徐庶才能比他高了許多,並向曹操獻策爭取徐庶入曹。

    原來,徐庶為人至孝,幼年喪父,家中只有老母,而其弟已亡,老母無人奉養;程昱於是教曹操把徐庶的老母賺至許昌,然後命其寫書信招徐庶來歸。為此,徐庶不得不離開劉備,投入了曹營。然而,曹操雖然得到了徐庶,徐庶卻從不為他出謀劃策。

    曹操手段雖然卑劣,但是在那動亂的三國時期,人命都算不得什麼,更別提什麼光明正大了。曹操在三國時期可以算得上是真正英雄,他特別器重人才,知人善用。帳下猛將如雲,幕中謀臣似星。曹操滅呂布,以弱勝強敗袁紹。蕩平中原,統一北方。興辦屯田,恢復民生,發展經濟。才使北方人民重新回到安居樂業的平靜生活,更為日後晉朝重新大一統奠定基礎。

  • 11 # 脂肪故事

    曹操此舉,站在常人的角度來看,實在是無恥卑鄙下流!

    但是,如果我們站在政治的角度來看,曹操這樣做有啥不行的?政治家只看結果,不分對錯。能夠達到目的就行,管他用什麼手段?那些講究聖人之道的君子,早已經在三國初期就被幹得差不多了!

    一、曹操對徐庶不錯

    曹操的手段確實不光彩,為了把徐庶弄到自己手下也是費了一番大功夫,但他之後待徐庶如何?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一計未獻,曹操不也是沒把它怎麼樣嗎?吃的穿的住的用的,哪樣少得徐庶的?

    徐庶在曹營安安穩穩地過了很多年,不也沒受什麼排擠和打擊嗎?那麼,象徐庶這樣一個沒用的“閒”人,曹操把他殺了不是省事多了?既然不能為我所用,我為什麼還要養著你?然而曹操並沒有這麼做。

    二、徐庶應當有覺悟

    徐庶既然為劉備效力,跟曹操為敵,那麼彼此就是敵人,曹操劫持了他母親,有錯嗎?戰爭哪有這麼多仁義道德可講?講仁義道德不如回家種田好了!

    項羽夠仁義吧?它在鴻門宴上沒有殺劉邦,結果呢?最後被逼得自刎烏江!我們憑什麼要求曹操是正人君子?

    再說了,徐庶既然打算與曹操為敵,就要做好殃及家人的準備,這不是很正常的事嗎?

    三、曹操是個愛才的人

    曹操是被《三國演義》抹黑的了,他文采,孫權、劉備加起來也比不了,它對人才的尊重,不比孫、劉差,他胸中的江山,更非孫、劉可比。

    曹操能夠打下那麼大的基業,愛才是重要的原因!當年曹操徵宛城,張繡降而復叛,導致曹操不僅損失了典韋,長子曹昂也死於亂軍之中。然而後來張繡歸降,曹操也沒有找他麻煩。

    再比如禰衡,對曹操是一萬個看不起,曹操憐其才華,也沒有把他怎麼樣。關羽始終不降,曹操不也是放他走了嗎?

    能容人,有大氣,這才是真正的曹操,事實上,諸葛亮不是也有個兄弟在曹操手下嗎?不也幹得挺好的嗎?人家也沒有因為諸葛亮這事難為他兄弟啊?所以在戰爭年代,曹操幹這事,還真沒啥好指摘的!

  • 12 # 有鹿從渠求鹿夢

    這事情他幹多了,現在來看肯定是不擇手段,有種逼良為娼的意思,但在當時無非是一種打擊敵人壯大自己的手段,手裡有這麼一張牌,不用,難不成留送給劉備,讓徐庶為劉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不同的時期自然要用不同的手段,曹操不奸詐一點早就沒了,相比起來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這一手更加不擇手段,利用完不算,他兒子還把人家祖傳的飯碗給搶了,且不更讓人不齒。

  • 13 # 飛天神魔

    曹操,字孟德小名曹阿瞞。出身宦官世家,從小偷雞宰鵝,出生和名聲都很不好。但是曹操敢做天下人不敢做之事,刺董卓,挾天子。寧可我負天下人也休叫天下人負我是他的座右銘,致使曹操雖是天下雄主,更是是天下的奸雄。另一半外曹操愛才之心眾所共知。所以這麼個愛才的奸雄以徐母為質來要挾徐元直可以說是在情理之中,也不併非不擇手段。只是單純的計謀而已。只是知道徐元直的孝心,可謂對症下藥,就如同周瑜使的苦肉計,詐降計,諸葛亮降姜維用的離間計一樣。曹操是奸雄,他用的計在我們看來則是無所不用其極,反之,則會是好的計謀,所以我認為曹操用的計是好計謀。

  • 14 # 七月裡的暖陽

    在小說《三國演義》裡,曹操說了一句話:“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這句話是曹操在誤殺呂伯奢一家後,發現自己殺錯了好人,內心自責後悔,但是又重新堅定自己信心,告誡自己不可在這些事上糾結,還有很多大事要做所發出的聲音,最後依然揚長而去。

    在說徐庶,徐庶屬於先武后文的典範。他在少年時的理想是想當一名大俠,於是拜師學藝,苦練武功,並且廣交俠友,以期共同行俠仗義。後一類,徐庶的一位俠友因與當地一家豪門惡霸結怨而被害得家破人亡,徐庶為朋友兩脅插刀,刺死了惡霸,為其報了仇雪了恨。

    結果被官府捉拿後進行嚴審,徐庶始終不肯說出事情真相。官府無奈之下,將徐庶綁在刑車的立柱上,擊鼓遊街,要當地的老百姓來辨認他的身份。

    經過這件事後,徐庶為避“禍端”,選擇了逃離故鄉,來到了荊襄之地。從此,他棄武從文,潛心讀書修道。透過不懈努力,很快就達到了滿腹經綸的地步。

    百姓感於徐庶行俠仗義,沒有一個人站出來指認。後來,在徐庶的朋友的多方努力下,他才僥倖脫身。

    公元201年,徐庶主動前往新野拜見劉備,劉備立馬對徐庶的才幹所欽服,當即委以重任,拜他為“軍師”。

    隨後徐庶多次打敗曹軍的攻擊,曹操最為倚重的大將曹仁也被劉備打的丟盔棄甲,傷亡慘重。而幾試牛刀後,劉備更對徐庶器重有加,想在他的輔佐下,大展宏圖。

    然而,這個時候,一個的出現卻改變了一切。這個人便是曹操。曹操聽徐庶的神奇和厲害之後,又驚歎又氣憤,他很快找到了對付徐庶的辦法——挖牆角。原來徐庶是一個大孝子,對老母呵愛有加。於是就派人把徐母“請”到了曹營。然後偽造徐母的書信徵召徐庶去許都。徐庶得知訊息後悲痛交加,含淚向劉備辭行。

    在來到新野,幫助劉備,連連得益。

    再說徐庶那可是跟和石韜、陳群、荀彧、郭嘉他們一樣是潁川士人,常跟司馬徽、龐德公來往,相交深厚。而司馬徽、龐德公可是隱世大儒啊!這背後存在的力量可是無群大啊!這樣的人即使不能為我所用,但絕對不能被劉備得到。

    《三國演義》中的曹操形象,一直以來,我們都用奸詐、殘暴,還有“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來評說曹操。不過我覺得曹操也很有正義感的。

    《三國演義》第1回載:(曹操)年剛二十,就被推舉為孝廉,到洛陽北部去當官(要說以前就是好,只要你品學兼優,孝順長輩,就能當官)。初到任,即設五色棒十餘條於縣之四門,有犯為國除害禁者,不避豪貴,皆責之。中常侍蹇碩之叔,提刀夜行,操巡夜拿住,就棒責之。由是內外莫敢犯者,威名頗震。感覺像個熱血青年,好有正義感的樣子。

    “操有寶刀一口,獻上恩相。”這是曹操刺殺董卓時,說的話。刺殺那是一般人乾的嗎?這是個江湖豪俠啊。這次刺殺雖然失敗了,但曹操卻由此獲得了一個美名。

    《三國演義》第5回載,曹操“先發矯詔,馳報各道,然後招集義兵,豎起招兵白旗一面,上書‘忠義’二字。不數日間,應募之士,如雨駢集”。

    曹操是一個心懷天下的人,並不是自私的,濫殺無辜之人。他敢於反抗,敢為天下先,他的理想就是平定亂世,讓天下沒有戰亂。所以,當聽說劉備有一個很厲害的給他出謀劃策的人,這是他不願看到的。所以,他才要出此下策,來換取徐庶,即使徐庶不能被他所用,但決不能給劉備使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19年底離職後到現在有什麼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