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感謝所有的魚1

    其實,蘇格蘭實際上連愛爾蘭都打不過,蘇格蘭在文化上繼承的是愛爾蘭的文化,蘇格蘭大部分的貴族都來自愛爾蘭島,就算蘇格蘭能夠偶爾抵禦英格蘭的入侵,英格蘭還能依靠羅馬修建的城牆防守

  • 2 # 那夜我徹夜思量取啥名

    老蘇有個堂兄弟老英,他倆因為祖輩的家產問題經常吵架。老蘇是個老實人,平時也就耕耕田,放放牛。而老英則因為和老表老法的土地問提,三天一小架五天一大架的幹,老法是個一身肌肉的四處行兇的暴徒。問,為什麼吵架的時候老蘇總是被老英揍?

  • 3 # 隱語

    答|艾慄斯

    原因很簡單,就一個字:窮。

    在被併入北愛爾蘭和大不列顛共和國之前,蘇格蘭一直都是一個尷尬的存在。首先,相比英格蘭和歐洲大陸國家,它很窮,落後了差不多一百年。比如說,詹姆斯五世時期的蘇格蘭沒有飄著香料和搶來黃金的碼頭,也沒有其他各國港口城市萌芽的銀行和交易所。另一方面,在這個荒漠般牧場的國家裡,有一群水蛭般貪婪的貴族,他們向下,對自己的農奴盡力壓榨;向上,因為利益勾引對蘇格蘭國王們極盡出賣和背叛。

    也就是,蘇格蘭農民窮,經濟基礎差;國王窮,不能很好地組織軍隊;貴族階層四分五裂,中飽私囊。

    如詹姆斯五世在向法國的瑪麗.德.吉斯求婚時的一段書信:

    “夫人,我期待著你的支援和忠告。我雖然沒有經費,只有法國國王的幫助和我腰纏萬貫僧侶們區區幾文的施捨......我認為我會成功,只要我的貴族們沒有強大的外援。英國國王不斷在我們之間搬弄是非。他強加給我的國家的異教(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毀了各個階級直至僧侶和平民百姓。”

    所以可見,不同於歐洲大陸的君主和鄰居英格蘭,蘇格蘭的國王非常的窮,國家真正的財富都集中在幾大貴族手中。據說詹姆斯五世的全部財產就是“一萬頭羊”,既沒有王室亮閃閃的大珠寶,也沒有像樣的軍隊,更沒有屬於自己的禁衛軍,所以很容易被反叛的貴族們幹掉;並且由於蘇格蘭獨特的地緣政治,國王還非常的被動,法國和英格蘭都將其作為可以收買的政治棋子,而收買的物件則是那些手握大權又唯利是圖的蘇格蘭貴族。蘇格蘭的國王對外有英格蘭的虎視眈眈,對內又有豺狼一樣貴族的躍躍欲試,自己手裡還沒有財權和軍權,能打得過英格蘭就見鬼了。

  • 4 # 三隻腳的大烏鴉

    雖然都在一個島上,面積也差不多,但蘇格蘭和英格蘭的國力差太遠啦。

    就按現在的人口,蘇格蘭人口500萬,英格蘭人口4000萬,當年的人口比例也差不多,怎麼比?蘇格蘭動員一萬大軍,英格蘭能動員八萬,打個毛線?單打獨鬥蘇格蘭絕對不可能是英格蘭的對手。

    所以,歷史上蘇格蘭就一直緊跟法國,就指著英格蘭打過來的時候法國能救命。

  • 5 # 背裡馬列時菲基爾冷

    窮,蘇格蘭前身是不列顛土著凱爾特人,被羅馬帝國壓著打,驅趕到北部高地,過著窮苦生活,而那時羅馬對他們來說是個高度文明的國家,在羅馬佔領英格蘭期間,修建了很多定居點,比如倫敦,前身是朗帝尼亞姆,不列顛行省首府,很多羅馬軍營也慢慢演變成後來的城市,比如約克,羅馬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生產力,發展了商業,所以英格蘭比起蘇格蘭有經濟基礎。羅馬撤軍後,經過盎格魯撒克遜人盤踞,日耳曼一支諾曼底人也來了,也是比凱爾特人強大,這些諾曼底人也就是後世英格蘭人主體,有這麼好的地盤和經濟基礎,蘇格蘭人那麼窮苦,比較出名的是長槍部隊,因為窮沒有騎兵,重甲部隊也不多,為了對抗英格蘭騎兵不得不長槍部隊,打不贏英格蘭人很正常。。。

  • 6 # 操控閃電的男人楊永信

    其實這個問題也不見得。在早一點,羅馬人統治英格蘭的時候。蘇格蘭老打英格蘭,英格蘭打不過。羅馬人只好建圍牆保護自己,即著名的哈德里安的牆壘。

    可見也並不是“老”打不過

  • 7 # 史書上冬眠的蛇

    你好!我是冬眠蛇,由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希望多多關注!

    首先講人口,蘇格蘭人口只是英格蘭人口的十分之一,而且這是同一文明下的人口比例,人少了這麼多,打仗自然就吃虧很多。

    其次,蘇格蘭人生活在不列顛島北部山地 ,被稱為高地人,所以他們偏愛步行作戰,從來也不騎馬,相對北部平原有騎兵部隊的英格蘭人,就存在很大劣勢,基本上英格蘭的騎兵一到,不用打蘇格蘭就投降了。

    再次,英格蘭處在海洋重要通道的英吉利海峽附近,海洋貿易發達,加之盛產羊毛,所以經濟力量雄厚,相比較而言,北部山地比較荒涼,耕地也少,經濟作物也少,貿易運輸困難,所以蘇格蘭經濟很差,維持戰爭的能力不如英格蘭人。

    自從北歐強盜威廉統治英格蘭後,英格蘭就很少分裂,但是蘇格蘭人別看人少,還誰都不服誰,經常是貴族分治,內部的不團結也是導致其經常敗給英格蘭的原因。

  • 8 # 國家人文歷史

    公元5世紀,歐洲大陸遷移而來的央格魯-薩克遜人趕走了原先居住在不列顛島南部的凱爾特人,並將以蘇格蘭命名這塊土地,不願臣服的凱爾特人撤退到了不列顛島北部地區,以蘇格蘭命名不列顛北部土地,並於840年在肯尼思·邁克阿爾賓的努力下建立了蘇格蘭王國,973年威塞克斯王國也完成了英格蘭的統一,建立英格蘭王國。此後,蘇格蘭與英格蘭開始了幾百年的打殺,英格蘭多數時間裡都佔相對優勢:

    一、英格蘭地理位置更為優越

    英國地圖

    翻看英國地圖就會發現,英格蘭所在地區為不列顛島的中部和南部地區,與北部山區、丘陵蘇格蘭相比,這裡的氣候更為溫暖、降水量也比較適中(僅700毫米左右)、地形平坦更適宜於人的居住和農牧業經濟的發展,而蘇格蘭所處的北部多為山區、丘陵,維度較高導致氣溫較低,由於受到中緯度盛行西風的影響,年降水量超過2000毫米,常年處於綿綿細雨中,典型的苦寒地帶,不適於人的居住和農牧業經濟的發展。

    其次,英格蘭人本身就是從歐洲大陸遷移而來的央格魯-薩克遜人的後裔,佔據了地理位置上更接近歐洲大陸的地盤後改名叫做英格蘭,不管是地理條件還是人種聯絡上,英格蘭人都更容易與歐洲進行溝通與交流,促進自身的發展。

    二、英格蘭人口數量較多

    據《英國統計參考資料》顯示的地區人口分佈資料中,英格蘭人佔到英華人口總數的83%,而蘇格蘭人僅佔8%,當然二者在古代人口差別不可能這麼大。但是在科學技術更為落後的古代社會,人類的生存繁衍對自然環境的依賴遠遠大於今天,由於蘇格蘭地處不列顛島的北部山地、丘陵地帶,氣候潮溼多雨,導致農牧經濟發展遠遠不如地形、氣候條件較為優越的南部英格蘭地區,其所能供養的人口數量肯定也比南部地區要少,據此可推斷古代的蘇格蘭人在數量是遠遠少於英格蘭的。

    三、英格蘭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程度較高

    地理位置的優越讓英格蘭更容易與歐洲文明中心獲得交流,進而促進自身文化和科技水平的提高,與北部蘇格蘭“無法無天的野蠻世界”拉開了差距。較為優越的地形和氣候更是讓英格蘭的社會經濟發展程度得以超越蘇格蘭,這一點其實在後來的工業革命中也得到體現,工業革命的中心也多集中在自然條件較為南部英格蘭地區,這是同樣的道理。

    四、二者的統一

    蘇格蘭國王詹姆士六世

    1603年,終身未嫁的“童貞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去世後,由於沒有直系後代,伊麗莎白在臨死前同意讓外侄孫蘇格蘭國王詹姆士六世繼承英格蘭王位,至此,英格蘭與蘇格蘭擁有共同的國王,不過此時兩國仍然保持分離狀態。直到1707年,兩國共同簽署《聯合法案》,兩國議會合併為大不列顛議會,成立了大不列顛聯合王國,兩國才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統一。

  • 9 # 歷史研習社

    今天的大不列顛王國分為威爾士、蘇格蘭、北愛爾蘭與英格蘭四部分。在英國曆史上,蘇格蘭與英格蘭長時間處於敵對狀態,雙方你來我往的政治軍事博弈直到今天依舊沒有停歇。然而,就像前幾年蘇格蘭獨立公投的運動終究失敗一般,蘇格蘭在與英格蘭的角力中始終屬於弱勢地位。

    

    地緣弱勢

    蘇格蘭的地形以中部高地為主,只有北海沿岸地區有較為狹窄的濱海平原可供進行簡單的農牧業生產,再加上蘇格蘭緯度較高,氣候更為寒冷,蘇格蘭地區的經濟體量自然無法與在泰晤士河與北大西洋暖流滋養下富庶的南方英格蘭地區相提並論。

    

    圖/蘇格蘭地形

    相比較而言,蘇格蘭的早期產業主要以漁業與粗放經營的農牧業為主,主要軍事力量構成也是基於數量較少的高地人與濱海漁民。而英格蘭由於自身自然條件的原因,具有較大規模土地的自耕農數量較多(便於培養廉價步兵),同時在與歐洲大陸的頻繁交往中接觸並學習了無往不利的重騎兵戰術,這使得英格蘭在南北對抗中始終處於有利地位。

    

    圖/蘇格蘭高地紀念運動

    歷史文化淵源

    英格蘭地區在羅馬時代就已經進入了文明社會,而圖拉真長城以北的蘇格蘭則長時間處於蠻荒狀態。在隨後的蠻族入侵時代,蘇格蘭同樣長期處於維京人的侵擾與統治之下,南方的英格蘭則在威塞克斯王朝的統治下不斷延續發展,雙方的文化優劣產生了明顯分化。

    到11世紀諾曼入侵時期,來自法國的諾曼人以征服者的姿態將蘇格蘭。此後的近500年間,英格蘭王室雖然數次統治蘇格蘭,並且操縱蘇格蘭王室的繼承,但是始終沒有將蘇格蘭徹底變成英國的直轄領地。不過,隨著英格蘭與蘇格蘭王室的聯姻,英國自身的貴族文化開始對蘇格蘭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兩國的文化開始逐漸趨同。

    

    1603年,蘇格蘭國王繼承了英格蘭王位,兩國成為實質上的共主聯邦。光榮革命之後,兩國取消了各自個國王稱號,合併組成了大不列顛王國。在這次的合併之中,實際上是以英格蘭為主導的政治經濟合併,蘇格蘭則處於相對弱勢的地位,也就為後來蘇格蘭的獨立埋下了伏筆。

    

    圖/支援英國的格拉斯哥球迷

    蘇格蘭在地緣條件與歷史文化方面一直處於相對弱勢的地位,而英格蘭作為大不列顛島核心的地位一經確立就在整個島嶼與歐洲大陸形成了潛移默化的權威與領導力。因此,蘇格蘭對於英格蘭的弱勢地位將長期難以改變。

    參考文獻:1.王覺非,近代英國史,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 10 # 平田君Bellatores

    簡而言之,從中世紀開始,蘇格蘭在國力和軍力上就始終全面弱於英格蘭,由此導致了它面對英格蘭屢屢戰敗的結果。

    先說國力部分。雖然蘇格蘭王國早在9世紀中期就已經成立、統一時間早於英格蘭王國,但它較高緯度的地理位置、較為寒冷的氣候使其不利於開展農業生產,導致它的經濟發展水平長期低於南部的鄰居英格蘭,較為偏遠的地理位置也阻礙了蘇格蘭對外貿易的發展。相較而言,英格蘭的地理位置要更加優越,隨著1066年諾曼底公爵威廉入主英格蘭、將英格蘭與富庶的諾曼底公國連為一體之後,英格蘭對外貿易的水平也得以提高,這進一步強化了英格蘭的經濟優勢。從諾曼征服以來,英格蘭國王的領地面積也始終大於蘇格蘭國王。人口方面,英格蘭也佔有明顯優勢。以中世紀的情況為例:根據《末日審判書》的調查資料,1086年英格蘭人口就已經達到170萬、1348年黑死病爆發前夕,英格蘭的總人口達到中世紀的最高值481萬;反觀蘇格蘭人口直到1600年才達到50萬、到1800年才突破150萬;同期的英格蘭人口則分別是410萬和775萬。在中世紀大部分時間內,英格蘭人口至少是蘇格蘭人口的5倍以上,這顯然意味著兩國在兵源和勞力方面存在著巨大差距。從下面的地圖不難看出,英格蘭的領土面積更勝一籌。

    再說兵力部分。得益於與歐洲大陸的長期接觸和較為雄厚的軍事實力,英格蘭很早就建立起一支職業軍隊、並透過與其他民族的戰爭不斷提升本國軍隊的作戰水平。透過與維京人的戰爭,英格蘭人效仿他們組建了強大的重步兵隊伍;透過諾曼征服以及和歐洲各國的戰爭,英格蘭人引入了Continental的重騎兵和騎士戰法、還學會了構築堡壘體系;著名的英格蘭長弓也是借鑑了威爾士長弓的優點改良而成的。毫不誇張地說,中世紀英格蘭擁有一支全歐一流的軍隊。相較而言,蘇格蘭人由於與歐洲大陸交流極少、處於較為孤立的地區,其軍事技術長期難以進步,軍隊主力長期以來只是由高地人組成的重步兵,缺少騎兵和輕步兵,在軍隊數量、兵種構成和作戰水平方面都弱於英格蘭人,因此他們在與英格蘭人的戰爭中輸多贏少。兩國之間的一個典型戰例是1298年的福爾柯克之戰,英格蘭人利用蘇格蘭人缺乏輕步兵和重騎兵的弱點,先用長弓手的密集箭雨打散了蘇格蘭的長矛重步兵方陣,隨後發揮己方重騎兵的衝擊力和機動性優勢徹底擊潰了蘇格蘭人。

  • 11 # 米南德王問道

    蘇格蘭從地緣政治與自身稟賦來說,都沒有和英格蘭叫板的實力。這也是為什麼蘇格蘭在歷史上屢屢被英格蘭人暴打的原因。

    早期的蘇格蘭人,由於土地貧瘠和地處偏僻,長期不被人所重視。例如羅馬人就在征服英格蘭以後,發現繼續北上無利可圖。所以造了著名的哈德良長城,阻擋蘇格蘭土生的皮克特人南下。而中世紀時期,維京人縱橫四海,到處打劫。唯獨在蘇格蘭地區沒有太大經營,原因也是因為無利可圖。

    可以說,如果歷史按照這個節湊發展下去,蘇格蘭幾乎不可能在歷史上留下太多重要的內容。但隨著入侵英格蘭的盎格魯撒克遜人崩潰,尤其是諾曼人入侵造成的中間期。蘇格蘭人成功南下,將原本屬於英格蘭東北部的一些較好土地佔據。今天首府愛丁堡一帶的所謂低地地區,就是在這個時期併入蘇格蘭的。以至於當地人在封建時代,還長期以蘇格蘭國王治下的英格蘭人自居。

    雖然有了愛丁堡一帶的新土地,蘇格蘭也只是勉強的獲得了與英格蘭掰手腕的機會。但非常不巧的是,英格蘭在諾曼底征服完成後,就成為了一個與歐洲大陸有更密切聯絡的地方。這樣,蘇格蘭人所需要面對的可能及不止是一個英格蘭和後來被英格蘭控制的威爾士。敵人的戰爭資金可能是法國西南部的阿基坦和英吉利海峽對岸的加萊提供的。敵人計程車兵可能是從法國各地、弗蘭德斯乃至德意志地區招募的。

    相比之下,蘇格蘭人實在是沒有這個條件。他們還需要在英格蘭人的影響和指導下,慢慢普及騎士制度。但有限的土地決定了他們根本拿不出足夠的騎士力量去對抗英格蘭人的騎士或大陸僱傭騎兵。他們很快就透過訓練低地地區的人口,作為以長矛為主要武器的方陣步兵。但很不巧,英格蘭有更多城市與鄉村人口,可以訓練成致命的長弓手或其他步兵。

    這就讓蘇格蘭人不得不和法國國王結盟,抗衡英格蘭的強勢。但以上幾個原因,讓他們在百年戰爭前後的四次出擊,輸了三次。每次戰敗都損失巨大,經常造成大批精英人口和貴族的死亡。一些蘇格蘭人還作為僱傭軍到大陸上去幫助法華人作戰,結果依然是損失慘重。

    這種因為資源與地緣因素造成的不平衡,一直持續到了近代開始,還在發揮作用。蘇格蘭人在法國國王支援下,發動了著名的弗里敦戰役。法華人不僅為他們送來新式的火槍,連長矛樣式都給了改進的4米以上版本。但蘇格蘭人還是在戰爭中被打的一敗塗地。

    同時代內,英格蘭人和蘇格蘭還進行了海軍軍備競賽。缺少陸戰干擾的蘇格蘭人,一度領先英格蘭建立了近代早期海軍艦隊。結果很快就因為沒錢維持而必須予以變賣。買家之一就是宿敵英格蘭人。他們在海外也嘗試搞過早期殖民。但有限的資金經受不起巨大損失。當英格蘭人在美國東海岸、加勒比海群島和紐芬蘭艱難開拓時,蘇格蘭人已經選擇了撤退回國。

    此後,這個國家在近代化浪潮面前,越來越難以適應。推動他們不被英格蘭人徹底甩開的因素是出國打工的僱傭軍。大量的蘇格蘭僱傭軍在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的軍隊裡服役,人數超過了英格蘭來的同行。結果,雙方在斯圖亞特王朝時爆發的內戰中,再次狹路相逢。結果還是不利於蘇格蘭人,他們經常被重新調整後的英軍打的找不著北。

    隨著英國斯圖亞特王朝的覆滅,蘇格蘭貴族們也開始放棄了與英格蘭的長期直接對抗。在英格蘭崛起的時代,蘇格蘭也獲得了巨大的提升。大批蘇格蘭裔的科學家出現在工業時代前後的發明家名單裡。但這已經和蘇格蘭本身關係不大了。

  • 12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蘇格蘭和英格蘭儘管都位於不列顛島,如今都已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領土組成部分,但只在外交、軍事、金融、宏觀經濟政策等領域受聯合王國中央政府的管轄,而在內部的立法、行政管理上蘇格蘭是由自己的議會和政府進行管理。蘇格蘭的法律體系是繼承自羅馬法的獨立於英格蘭的普通法系的自成一體的法律體系,蘇格蘭的教育體制同樣獨立於英格蘭之外,蘇格蘭足球代表隊能以自己獨立的身份參加世界盃和歐洲盃,蘇格蘭的蘇格蘭銀行、蘇格蘭皇家銀行、克萊茲代爾銀行甚至有權發行自行設計的紙幣,儘管這些紙幣仍屬於英鎊的範疇,但該紙幣並不印有英國女王的頭像且只能在蘇格蘭地區作為法定流通貨幣使用。事實上雙方各自的歷史發展軌跡也是完全不同的:約從公元前500年開始凱爾特人從歐洲大陸進入不列顛島,他們逐漸分佈到整個島嶼上,今天的英格蘭和蘇格蘭在當時都由凱爾特人統治。公元43年羅馬皇帝克勞迪烏斯率四萬大軍入侵不列顛並用三年時間征服了不列顛島中部和南部地區——也就是今天的英格蘭,而在不列顛島北部今天蘇格蘭人的祖先頑強地抵抗了羅馬的入侵併維持了自己的獨立地位,羅馬不得不在不列顛修築了哈德良長城以抵禦北方凱爾特人對不列顛中部和南部地區的侵襲。此後以哈德良長城為界形成了不列顛島的南北兩種不同文明。公元407年的羅馬帝國已處於分崩離析的狀態,在內外交困之下不得不撤出不列顛的駐軍,於是凱爾特人開始南下進入今天的英格蘭地區。然而這些南下的凱爾特人並未能在英格蘭站穩腳跟,因為沒多久來自歐洲大陸的盎格魯、撒克遜和朱特三支日耳曼部族進入不列顛,後來盎格魯人和撒克遜人逐漸融合形成英格蘭人,他們所統治的地區就被稱之為英格蘭。在英格蘭人的壓迫下凱爾特人被迫返回北方——也就是今天的蘇格蘭地區。不列顛島南北兩種不同的文明形態由此形成分野。

    事實上說蘇格蘭從來都打不過英格蘭其實並不準確:大約在公元840年肯尼思·麥克阿爾賓成為蘇格蘭南方勢力最強大的首領,他於847年在一塊方形的大石頭上加冕為蘇格蘭國王,從而建立了蘇格蘭的第一個朝代——阿爾巴王朝。阿爾巴王朝的末代國王亞歷山大三世和他年輕的女兒死後十幾家蘇格蘭貴族開始爭奪王位。由於這些諸侯大多在英格蘭和蘇格蘭兩國同時擁有土地,因此請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一世來進行仲裁。1298年前來調停蘇格蘭貴族之間矛盾的愛德華一世趁機發兵佔領了蘇格蘭,此舉激起了蘇格蘭人的反抗,於是由梅爾·吉布森主演的電影《勇敢的心》中蘇格蘭的傳奇英雄威廉·華萊士閃亮登場。儘管在1305年愛德華一世捕獲並處死了威廉·華萊士,然而當他於1307年死後蘇格蘭人再次起義併成功驅逐了英格蘭人,英格蘭第一次試圖合併蘇格蘭的嘗試至此以失敗告終,這是歷史上蘇格蘭人第一次戰勝英格蘭人。

    此後蘇格蘭和英格蘭分別作為獨立的國家各自發展:1534年英格蘭國王亨利八世進行宗教改革,創立英國國教聖公會。這樣一來英格蘭同仍保持天主教信仰的蘇格蘭之間又出現了宗教意識上的分歧。自從愛德華一世死後蘇格蘭從英格蘭的統治下獨立出來後就一直視英格蘭為自己的最大威脅——事實上從當時的地緣格局而言:英格蘭也的確是蘇格蘭最大的外患,為此蘇格蘭採取遠交近攻之策——長期同歐洲大陸上的法國保持盟友關係,而法國則是英格蘭的宿敵。蘇格蘭和英格蘭這種對立關係持續到1603年時居然出現了一位共同的國王詹姆斯六世,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兩國的合併,事實上兩國仍擁有各自的議會,彼此是兩個獨立的政治實體,只不過是奉戴同一位君主而已。

    這種統治模式對我們華人而言是比較另類的,但歐洲人並不覺得奇怪,因為歐洲王室的繼承關係是依據血緣,然而當時歐洲各國王室之間存在著錯綜複雜的政治聯姻關係——詹姆斯六世儘管是蘇格蘭的王位繼承人,但與此同時他也是英格蘭女王伊麗莎白的侄孫,由於伊麗莎白死後無嗣,於是指定由這位侄孫繼承王位。繼承了英格蘭王位的詹姆斯六世很快痴迷醉心於英格蘭聖公會的君權神授理念,希望在蘇格蘭也能加強自己的集權統治。他的這種想法也影響到他的兒子查理一世——查理一世希望在蘇格蘭推行宗教改革,結果被激怒的蘇格蘭人直接發動了起義。查理一世為籌措鎮壓蘇格蘭起義的經費強迫議會透過自己的徵稅法案,結果引起了與議會之間的內戰——這就是後來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由來。在和議會撕破臉後查理一世又轉而和蘇格蘭結盟對抗議會軍,但這並沒能挽救他的失敗,此後英格蘭先是成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然而不久之後就被克倫威爾篡奪了實權並自封護國公,1689年英格蘭透過《權利法案》過渡成為君主立憲制國家。

    這一時期的蘇格蘭人也並沒閒著:他們眼瞅著葡萄牙、西班牙、荷蘭、法國、英格蘭都在殖民擴張中賺得盆滿缽滿,於是他們成立了“蘇格蘭對非洲及東、西印度群島貿易公司”並開始公開募集資金,試圖在中美洲的巴拿馬建立自己的殖民地。結果蘇格蘭探險隊在當地的熱帶疾病和視美洲為自家後院的西班牙人的雙重攻擊下無功而返,這次失敗的殖民探險活動使蘇格蘭欠下了相當於蘇格蘭當時流動資本的1/4到1/2的鉅額債務。蘇格蘭本就是小國,根本無力償還這筆鉅額債務。此時英格蘭向蘇格蘭伸出了橄欖枝——表示願意為蘇格蘭承擔債務,而交換條件則是與英格蘭組成聯合王國。別無選擇的蘇格蘭只得透過《聯合法案》同英格蘭組成聯合王國,這一年是1707年,距離1298年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一世第一次入侵蘇格蘭已過去409年。

    縱觀蘇格蘭和英格蘭四百餘年的交鋒歷史:實際上真正兵戎相見的時間並不長,最終英格蘭合併蘇格蘭也不是以武力征服的模式,而是利用蘇格蘭的債務危機趁虛而入以締結條約的形式完成合並。而由於《勇敢的心》而為我們熟知的那場愛德華一世入侵蘇格蘭的戰爭儘管長期是英格蘭處於上風,甚至俘虜並殺害了蘇格蘭的傳奇英雄威廉·華萊士,但這場戰爭的最終結果卻是蘇格蘭人獲勝。既然如此為什麼人們還會形成蘇格蘭打不過英格蘭的印象呢?這是因為歷史上只有英格蘭主動進攻蘇格蘭的記錄,而儘管蘇格蘭人在反擊英格蘭入侵的戰爭中獲勝,但在戰後並未能反攻進入英格蘭境內,而在此之後兩國儘管很少直接兵戎相見,但一直在經濟、外交等方面交鋒,而在這數百年的交鋒過程中英格蘭始終佔據上風並最終以締結條約的方式實現了當年以武力方式未能實現的合併蘇格蘭的目的。那麼為什麼在雙方持續數百年的對立交鋒過程中英格蘭能長期佔據優勢地位呢?

    如果我們翻開英國地圖就會發現:英格蘭位於不列顛島的中部和南部地區,面積大約130279平方公里,奔寧山脈縱貫北部和中部,平均海拔200-500米,在英格蘭東南部地區有著起伏不大的平原,這裡氣候溫暖、降水量適中,比較適合農牧業的發展;與此同時這裡有著豐富的煤、鐵資源,泰晤士河、塞文河和特倫特河等河流所構成的縱橫水網帶來了便利的水運交通,這對工業文明的誕生和商業貿易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相比之下蘇格蘭位於不列顛島北部,面積77169平方公里。蘇格蘭的土地面積本來就小於英格蘭,加之境內多山地丘陵、氣候高寒等因素,在農牧業的發展條件上比起英格蘭存在天然的差距。同時與歐洲大陸僅隔英吉利海峽的英格蘭可以與歐洲大陸諸國進行廣泛的經濟文化交流:一方面透過與歐洲大陸國家的貿易往來積聚財富,另一方面也利於接受歐洲大陸文明的輻射而促進自身發展。相比之下蘇格蘭的地理位置從對外交往的角度看來就相對偏僻了——這在蘇格蘭和法國結盟對抗英格蘭的行動中暴露無遺:應該說蘇格蘭這招遠交近攻的思路是正確的,但在那個年代的交通條件下蘇格蘭要跨越英格蘭的領土實現與法國的戰略互動又是何其之難呢?

    根據《英國統計參考資料》統計的各地區人口分佈資料中顯示:英格蘭人佔英華人口總數的83%,而蘇格蘭人僅佔8%。當然古代蘇格蘭和英格蘭的人口差距是不是這麼大就不得而知了,但我們可以明確肯定的一點就是古代蘇格蘭的人口一定是少於英格蘭的:這一方面是根據蘇格蘭和英格蘭目前的人口數量倒推得出的結論,另一方面英格蘭相對優越的自然地理環境下農牧業以及工商業的發展足以供養更多的人口。在冷兵器時代英格蘭能動員的兵力以及糧草物資補給是遠遠多於蘇格蘭的,這就是其在對抗中具有極大的優勢。相比之下人口相對要少的蘇格蘭能動員的兵力少於英格蘭,而經濟水平上的差距則使其能籌措到的物資補給數量少於英格蘭,也就是說蘇格蘭所能維持供養一場戰爭的資源遠遠少於英格蘭。如果戰爭是在本土進行的反侵略戰爭還可以憑藉地利優勢進行一定彌補,如果要反攻英格蘭無異於天方夜譚。

    由於英格蘭同歐洲大陸諸國密切的經濟文化交流使其政治、經濟、軍事制度得以始終同歐洲大陸諸國保持在同一高度,相比之下蘇格蘭基本上還保持著較為原始粗糙的制度體系:英格蘭已是一個相對成熟的文明國家,而蘇格蘭還保持著諸多原始社會部落時代的殘留影子。具體反映到雙方的交鋒過程中英格蘭國王擁有可以調動的國家常備軍,然而蘇格蘭方面在本來兵力、物資都不佔優勢的情況下甚至根本沒有一支國家常備軍,蘇格蘭的軍隊都是各級貴族領主的私家軍隊臨時招募而來。我們不難想象這種臨時招募來的軍隊面對統一指揮、訓練有素的英格蘭軍隊會是什麼結果呢?與此同時英格蘭在長期與法國的戰爭已積累了豐富的實戰經驗,在武器裝備、戰術素養上都不是蘇格蘭可比的。

  • 13 # 品點歷史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先來簡單說說蘇格蘭和英格蘭的歷史。

    故事要從2000多年前的羅馬帝國開始講起,那時候,還沒有英格蘭、蘇格蘭這樣的稱呼,不列顛這片土地上的原住民是凱爾特人,對於羅馬帝國來,他們就是一群原始人,於是,羅馬軍團開始了對不列顛的征服之路。

    公元43年,羅馬軍團征服了不列顛,在這裡設了一個叫不列顛尼亞的行省,但是這個行省只包含了今天的英格蘭地區,北邊(也就是蘇格蘭地區)的凱爾特人依然沒有被征服,為了抵禦北方凱爾特人的騷擾,羅馬人在大約今天的蘇格蘭和英格蘭之間修了一個哈德良長城。

    羅馬人的統治在不列顛維持了近四百年,隨著羅馬帝國的衰落,羅馬帝國的勢力也慢慢退出了不列顛。但此時,英格蘭地區的凱爾特人已經被羅馬人高度同化,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叫不列吞人(現在的不列顛就是由此而來)。而高度文明化的不列吞人反而將北方的凱爾特人、自己四百年前的同胞視為蠻族。羅馬帝國撤走後,英格蘭地區暫時出現了權力真空,但不列顛人好日子並沒有過多久,公元450年,從易北河口和丹麥南部沿海來了大批的日耳曼人,他們分別是日耳曼人的分支:盎格魯人、撒克遜人和朱特人。這事說起來還是漢武帝造成的,漢武帝將匈奴打的一分為二,北匈奴向西邊遷移,一路驅趕原住民,經過一連串的多骨米諾牌效應後,日耳曼人來到了不列顛。

    被文明馴化多年的英格蘭人哪是這些蠻族的對手,三下五除二就被佔領了。英格蘭則被這些蠻族四處驅趕,驅趕到西邊的成了威爾士人,驅趕到北邊的又和自己的同胞、凱爾特人融合,最後成了蘇格蘭人。而剩下的英格蘭人則和這些入侵的外族和本地人融合,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盎格魯-撒克遜人。

    公元七世紀左右,英格蘭上的盎格魯-撒克遜人分別建立起了七個王國,英格蘭進入了戰國時代。最後,位於南方的威塞克斯王國逐漸強大起來,成了最後的贏家。在英格蘭的戰國時代期間,來自北歐的維京海盜也有過入侵,雖然最後被英格蘭打敗了,但是,大部分維京人就在英格蘭定居下來了,所以,英格蘭又有維京人的血統。

    公元973年,在徹底統一了英格蘭後,威塞克斯王國的埃德加國王舉行了加冕儀式,標誌著英格蘭王國的誕生。而早在847年,蘇格蘭地區勢力最大的首領肯尼思·麥克阿爾賓也加冕為蘇格蘭國王,建立了蘇格蘭的第一個朝代--阿爾巴王朝。

    其實,在英格蘭和蘇格蘭立國後的兩百多年,雙方基本上處於相安無事的狀態。直到阿爾巴王朝末代國王亞歷山大三世和他年輕的女兒死後,十幾家蘇格蘭貴族開始爭奪王位,這些貴族爭來爭去沒有結果,於是請來了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一世來做仲裁人,這下可謂是引狼入室可了。愛德華宣佈自己成為蘇格蘭的宗主,蘇格蘭為英格蘭的附屬國,強迫這些蘇格蘭貴族對自己效忠,並將歷代蘇格蘭國王加冕的"斯康石"運回了倫敦。

    1297年,蘇格蘭的一個小貴族一個威廉·華萊士起來反抗,也就是電影《勇敢的心》裡的主角,後來在福爾柯克會戰中被愛德華一世大打敗,蘇格蘭幾乎被英格蘭吞併。之後,蘇格克的一個領主布魯斯在班諾克本戰役中打敗英軍,也就是電影《法外之外》裡的男主角,蘇格蘭重新獲得獨立。

    之後兩國之間的恩恩怨怨有延續了幾百年,直到1706年,英格蘭議會在1706年、蘇格蘭議會在1707年先後批准了《合併條例》,兩國正式合併為一個國家,名為"大不列顛王國"。

    在英格蘭和蘇格蘭的百年戰爭史上,蘇格蘭往往是出於劣勢的一方,這是為什麼呢?原因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英格蘭的軍隊素質和文化水平要高於蘇格蘭

    英格蘭人是融合了日耳曼人、維京人後而形成的一個新的民族,因而相對於蘇格蘭的凱爾特人,更善於戰鬥。英格蘭在之前被羅馬統治了400年,吸收了大量的羅馬先進文化,而且,英格蘭經歷了一個戰國時代,以及和北歐民族交融的過程,戰爭雖能會造成很大的破壞,但不可否認,戰爭也會催生出各種新技術,新思想,使社會的發展飛速向前。但是,蘇格蘭人則一直以來是與世隔絕,社會發展停滯不前,事實上,蘇格蘭雖然建國了,但是國王的權力依然很小,土地、財富都是由各個貴族把持,幾乎還是處於部落時期。也正是因為這樣,英格蘭勢力才有機會進入蘇格蘭。

    二蘇格蘭本身實力弱小

    蘇格蘭多是山地,土地貧瘠,人口只有英格蘭的十分之一,在古代人口決定國力的時代,具有天然的優勢。英格蘭多是平原,國家又富有,可以裝備起大量騎兵。宋朝的時候,雖然也是打不過金國,遼國那些有騎兵的國家,但好歹宋朝富有,可以裝備其很多重甲步兵。而蘇格蘭由於國家貧弱,著甲率很低,只能不斷髮展長槍兵來抵禦騎兵。所以,蘇格蘭往往能趁中英格蘭的大部隊撤回或者輕敵冒進的時候打一兩場勝仗,等到英格蘭捲土重來,又被打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宋高宗趙構有能力有才能,本來可以做的更好,為什麼早早的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