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3
回覆列表
  • 1 # messon0102

    GDP的測算有三種方法:即 生產法,收入法,支出法,其核算公式分別是

    1.生產法:

    GDP=∑各產業部門的總產出-∑各產業部門的中間消耗

    2.收入法:

    GDP=∑各產業部門勞動者報酬+∑各產業部門固定資產折舊+∑各產業部門生產稅淨額+∑各產業部門營業利潤

    3.支出法:

    GDP=總消費+總投資+政府購買+淨出口。

    以生產法為例來了解→

    生產法是從價值創造的角度,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在核算期內全部最終生產成果的一種核算方法,即從國民經濟各個部門在核算期內生產的總產品價值中,扣除生產過程中投入的中間產品價值,得到增加值。

    核算公式:GDP=總產出-中間投入

  • 2 # 黨建與金融

    國內GDP是這樣計算出來的呢?

            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s)全稱國民生產總值,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總體經濟狀況的重要指標。

          最早時期,國內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有過MPS和SNA兩種,其中MPS最早由前蘇聯建立,主要服務於計劃經濟,後來隨著蘇聯解體等原因退出歷史舞臺。1968年,聯合國公佈SNA體系,並於1970年起在全世界推廣。到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中國一直用的是MPS體系。1985年,中國開始建立GDP核算制度,到1993年我們徹底轉向SNA體系,正式把GDP作為國民經濟核算的核心指標。加入世貿組織之後,中國在2003年再次改進GDP核算制度,加入IMF倡導的資料公佈系統(GDDS)。2015年中國再次升級GDP核算制度。並不是所有人的經濟活動都會被算入GDP核算中,中國GDP核算的基本單位為:在中國大陸的經濟領土範圍內有用一定的活動場所(廠房或住宅),從事一定規模的經濟活動,並持續經營一年以上的單位或住戶。這裡面並不包括香港、澳門和臺灣的資料。

            這裡的經濟領土範圍包括中國在國外的領土“飛地”,比如駐外使領館,但不包括外國在中國的領土“飛地”。舉例來說,中國駐美領館內的經濟活動算在中國GDP內,外華人在北京上班也算在中國的GDP內,但中國公民如果再外國駐京使館內開店賺的錢,就不會算成中國的GDP。

  • 3 # 期贏家

    國內生產總值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s)全稱國民生產總值,是指在一定時期內(一個季度或一年),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中所生產出的全部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值,常被公認為衡量國家經濟狀況的最佳指標。

    國內生產總值GDP是核算體系中一個重要的綜合性統計指標,也是中國新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的核心指標。它反映一國(或地區)的經濟實力和市場規模。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總體經濟狀況的重要指標。

    目前測試GDP有三種方式: 生產法,收入法,支出法,其核算公式分別是

    1.生產法:GDP=∑各產業部門的總產出-∑各產業部門的中間消耗

    2.收入法:GDP=∑各產業部門勞動者報酬+∑各產業部門固定資產折舊+∑各產業部門生產稅淨額+∑各產業部門營業利潤

    3.支出法:GDP=總消費+總投資+政府購買+淨出口。

    下圖是中國GDP走勢圖:

    是的,你沒有看錯。我們國家是世界上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沒有之一。我們國家的GDP由國家統計局公佈。

    而國家統計局每年公佈GDP資料計算需要經過以下幾個過程:初步估計過程、初步核實過程和最終核實過程。初步估計過程一般在每年年終和次年年初進行。它得到的年度GDP資料只是一個初步數,這個資料有待於獲得較充分的資料後進行核實。初步核實過程一般在次年的第二季度進行。

    初步核實所獲得的GDP資料更準確些,但因仍缺少GDP核算所需要的許多重要資料,因此相應的資料尚需要進一步核實。最終核實過程一般在次年的第四季度進行。這時,GDP核算所需要的和所能蒐集到的各種統計資料、會計決算資料和行政管理資料基本齊備。與前一個步驟相比,它運用了更全面、更細緻的資料,所以這個GDP資料顯得就更準確些。

    此外,GDP資料還需要經過一個歷史資料調整過程,即當發現或產生新的資料來源、新的分類法、更準確的核算方法或更合理的核算原則時,要進行歷史資料調整,以使每年的GDP具有可比性,這是國際慣例。如美國在1929年至1999年之間就進行過11次歷史資料調整。

    總之,每個時段公佈的GDP都有其特定階段的含義和特定的價值,不能因為在不同時間公佈的資料不同,而懷疑統計資料存在問題。當然,中國在GDP的計算體系上也有一些缺憾,例如中國長期採用的原產生於前蘇聯和東歐國家的統計核算體系,從實際情況看,不少地方已經滯後於時代的發展了。

  • 4 # A哥操盤

    計算GDP,用收入法和支出法計算: 1.兩者理論上是一致的。然而,在實踐中,這兩種方法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產生了一個小誤差。這主要是由於資料採集等原因造成的..支出規律是指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內的消費、投資、政府購買和出口的總和,從出口中減去,換句話說,就是國家的總消費。收入法是國家各種生產要素所產生的收入加上間接稅和固定資產折舊。即國家總收入..

  • 5 # Xhoney琪

    關於GDP的核算,按照曼昆的《經濟學原理》,GDP(Y)=消費(C)+投資(I)+政府購買(G)+淨出口(NX)。其實GDP還有3種方法進行核算:生產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生產法是中國GDP的統計方法,GDP從產業的角度,分成第一、二、三產業,分別算它們的增加值然後進行加總,當然還要從最終產品和中間投入兩方面扣除通脹因素。用生產法計算的GDP,是指各部門在核算期內的增加值。公式如下:GDP=各部門的總產出-各部門的中間消耗。

    收入法:收入法是從各個生產要素的收入角度來計算GDP。公式如下:GDP=勞動者報酬+生產稅淨額+固定資本消耗+營業盈餘。

    支出法:支出法其實就是曼昆的公式,即加總全社會各類貨物和服務的最終消費總額:(消費(C)+投資(I)+政府購買(G)),再加上淨出口。GDP=最終消費+資本形成總額+淨出口。

  • 6 # 桔友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GDP到底是什麼?它又是如何計算的呢?

    GDP,英文名Gross Domestic Product,國內生產總值,通常指以貨幣形式表現的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1年)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

    比如說笨笨來深打工,年薪15萬;老爸,年薪8萬,老媽留在家上班,一年也能賺6萬;另外家裡還有一小雨棚,出租給別人放電瓶車,每月1000,一年下來1萬2。

    根據定義,笨笨的GDP,也就是所謂的“家內生產總值”,等於小雨棚的12000+老媽的6萬=72000元;

    如果是笨笨的GNP,那就要算上笨笨家人的收入,即笨笨自己的15萬+老爸8萬+老媽6萬=290000元。

    關於GDP的核算,按照曼昆的《經濟學原理》,GDP(Y)=消費(C)+投資(I)+政府購買(G)+淨出口(NX)。但如果要細分的話,其實GDP還有3種方法進行核算:生產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生產法

    生產法是中國GDP的統計方法,因此咱們就著重說一下。我們把GDP從產業的角度,分成第一、二、三產業,分別算它們的增加值然後進行加總,當然還要從最終產品和中間投入兩方面扣除通脹因素。

    用生產法計算的GDP,是指各部門在核算期內的增加值。公式如下:

    GDP=各部門的總產出-各部門的中間消耗

    對於第一產業的農林牧漁業,總產出就是多少斤糧食的價值;對於第二產業——工業,那就是生產出的所有商品的價值;第三產業服務業的範圍比較廣,計算方法也更加複雜,比如說理髮師理一次髮的價值,律師諮詢一次的勞務價值等等。

    中間消耗指的是生產過程中的消耗,但要記住:中間消耗不等於成本。如果你沒明白,舉個栗子:

    笨笨工廠生產了1000個毛絨玩具,產值1萬元,期間機器保養和修理花費了2000元,員工薪資4000元,那麼按照生產法的話,笨笨工廠的GDP則是10000-2000=8000元。

    中間消耗你可以理解成為了產值而產生的費用,而成本則是一種固定的支出。就好比你今天去體彩中心領獎金10萬塊,請保鏢花了300,但是你去體彩中心的路上打車花了20。如果要用生產法計算你為社會創造的GDP的話,那就是100000-20=99980塊,因為你的“產值”是獎金,而不是保鏢費。

    收入法

    收入法是從各個生產要素的收入角度來計算GDP。公式如下:

    GDP=勞動者報酬+生產稅淨額+固定資本消耗+營業盈餘

    勞動者報酬就是個人勞動者的收入;

    生產稅淨額就是上交給國家的各種稅費減去政府補貼;

    營業盈餘就相當於營業利潤加上補貼,扣除工資和福利等。(但營業盈餘不等於營業利潤,營業盈餘是生產概念,營業利潤是銷售概念)

    比如笨笨工廠生產了價值1萬塊錢的玩具,貢獻了1萬塊的GDP(不考慮保養和修理費),拆分一下:

    員工薪資4000元(勞動者報酬)

    交稅1000元,收到補貼500元,即淨額500元(生產稅淨額)

    固定資本折舊500;

    剩下的就是營業盈餘5000

    支出法

    支出法其實就是曼昆的公式,即加總全社會各類貨物和服務的最終消費總額:(消費(C)+投資(I)+政府購買(G)),再加上淨出口。公司是變形如下:

    GDP=最終消費+資本形成總額+淨出口

    最終消費

    很簡單,就是一國常住居民和政府部門在貨物和服務上的總花費,比如你下班回家後買零食的花費,以及國防部買軍艦坦克的花費。

    資本形成總額

    資本形成總額指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獲得的減去處置的固定資產和存貨的淨額,就好比你搬家了,購置了冰箱和洗衣機,共花費3000塊,然後賣掉了一臺舊洗衣機500塊,那麼你的可以資本形成總額就是2500塊。放在GDP角度,企業購置機器的錢,扣除處理舊機器的錢,就是企業的消費。

    淨出口

    淨出口指的是貨物和服務總出口減去總進口。

    多者相加,得出的即是支出法下的GDP。

    理論上,三種方法計算的GDP是相等的,但在實際經濟活動中,一國的GDP難免因為各種原因而產生誤差。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7 # 漲停板打板哥

    對於這個問題,我引用一個小故事簡單明瞭的說明一下:有兩個非常聰明的經濟學天才青年,他們經常為一些高深的經濟學理論爭辯不休。一天飯後去散步,為了某個數學模型的證明兩位傑出青年又爭了起來,正在難分高下的時候,突然發現前面的草地上有一堆狗屎。甲就對乙說,如果你能把它吃下去,我願意出五千萬。五千萬的誘惑可真不小,吃還是不吃呢?乙掏出紙筆,進行了精確的數學計算,很快得出了經濟學上的最優解:吃!於是甲損失了五千萬,當然,乙的這頓加餐吃的也並不輕鬆。

      兩個人繼續散步,突然又發現一堆狗屎,這時候乙開始劇烈的反胃,而甲也有點心疼剛才花掉的五千萬了。於是乙說,你把它吃下去,我也給你五千萬。 於是,不同的計算方法,相同的計算結果――吃!甲心滿意足的收回了五千萬,而乙似乎也找到了一點心理平衡。

      可突然,天才們同時嚎啕大哭:鬧了半天我們什麼也沒有得到,卻白白的吃了兩堆狗屎!他們怎麼也想不通,只好去請他們的導師,一位著名的經濟學泰斗給出解釋。

     聽了兩位高足的故事,沒想到泰斗也嚎啕大哭起來。好容易等情緒穩定了一點,只見泰斗顫巍巍的舉起一根手指頭,無比激動地說:“1個億啊!1個億啊!我親愛的同學,我代表祖國和人民感謝你們,你們僅僅吃了兩堆狗屎,還為國家的GDP貢獻了1個億的產值”!

    其實這個故事有好多年了,雖然有虛構的成分,但是也揭露了GDP演算法的不科學,希望不久的將來經濟學家能夠提出更客觀的生產總值演算法!

  • 8 # 俠之無道

    第一,國內生產總值是用最終產品和服務來計量的,即最終產品和服務在該時期的最終出售價值。一般根據產品的實際用途,可以把產品分為中間產品和最終產品。所謂最終產品,是指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可供人們直接消費或者使用的物品和服務。這部分產品已經到達生產的最後階段,不能再作為原料或半成品投入其他產品和勞務的生產過程中去,如消費品、資本品等,一般在最終消費品市場上進行銷售。中間產品是指為了再加工或者轉賣用於供別種產品生產使用的物品和勞務,如原材料、燃料等。GDP必須按當期最終產品計算,中間產品不能計入,否則會造成重複計算。

    最終產品的形式之一:各種商品

    第三,國內生產總值一般僅指市場活動導致的價值。那些非生產性活動以及地下交易、黑市交易等不計入GDP中,如家務勞動、自給自足性生產、賭博和毒品的非法交易等。

    第四,GDP是計算期內生產的最終產品價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

    第五,GDP不是實實在在流通的財富,它只是用標準的貨幣平均值來表示財富的多少。但是生產出來的東西能不能完全的轉化成流通的財富,這個是不一定的。

    關於GDP的核算,按照曼昆的《經濟學原理》,GDP(Y)=消費(C)+投資(I)+政府購買(G)+淨出口(NX)。其實GDP還有3種方法進行核算:生產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生產法是中國GDP的統計方法,GDP從產業的角度,分成第一、二、三產業,分別算它們的增加值然後進行加總,當然還要從最終產品和中間投入兩方面扣除通脹因素。用生產法計算的GDP,是指各部門在核算期內的增加值。公式如下:GDP=各部門的總產出-各部門的中間消耗。

    收入法:收入法是從各個生產要素的收入角度來計算GDP。公式如下:GDP=勞動者報酬+生產稅淨額+固定資本消耗+營業盈餘。

    支出法:支出法其實就是曼昆的公式,即加總全社會各類貨物和服務的最終消費總額:(消費(C)+投資(I)+政府購買(G)),再加上淨出口。GDP=最終消費+資本形成總額+淨出口。

  • 9 # 看趨勢的藝術

    GDP理解為增量或總量在不同角度來看其實都對,但也都不太確切。更貼切的說法其實是:GDP是流量。如果把一個國家比喻成一個家庭,那麼GDP是這個家庭一年的總收入。如果你不考慮家庭消費的損耗,可以認為GDP是增量,即總收入的增加。如果你把增量理解為財富的增加,那麼扣除該年全部吃喝穿用等消費後(買股票買房子等算投資,不扣除)的差值才是增量。至於你說的“經濟總量”,確切點說應該表訴為財富存量,即某一時刻某國的總財富。對應於家庭的比喻則是,某一指定日期家庭全部現金、存款、房產、股票等全部財富的價值。因為GDP是二戰後才開始統計的,所以現在各國的財富存量實際是無法得知的,當然也無法進行比較。就如同你的家庭延續了千年,積累了很多財富,但近幾十年才開始記賬。在記賬時你沒有也不可能把祖輩積累的全部財富清點入賬,而只是從某天開始記你的收入和支出。你實際擁有的財富存量的總價值你是不可能知道的。各國之間財富存量的比較也就無從談起。至於馬前卒所言的資產總量,其實並不是真正的財富存量,你注意看的話你能夠發現該數字其實是有年份區間的。相當於家庭某年到某年的財富淨增加值之和,並不是家庭現存的歷代全部財富值。如上所述,如果比較某年到某年之間各國的財富存量增加值,這是可以比的,但其實這和比較該年份區間的GDP本質上是一回事,只是統計口徑變化而已,都是流量。

  • 10 # 棟選理財

    GDP是能從數字的角度描述經濟、描述增長。

    GDP,它實現了對經濟規模的度量。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查閱很多材料,希望對大家有所收穫。

    衍生2個問題,能回答這2個問題的人並不多,看完這個就這正明白了。

    GDP是怎麼來的?

    有人說,我只是一個跑腿的文員,我算是貢獻GDP嗎?

    我這兩天天天在家裡做飯洗衣服,正常勞動,它算不算GDP?

    人類偉大之處就是發明了數字,使自身理解客觀事物獲得準繩,比如說:“你發燒了沒有?”測量一下體溫就知道了,39度發燒了,36.5度,沒有發燒。經濟學也一樣,美國經濟分析局把GDP稱為“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

    GDP的起源早在17世紀中期,英國經濟學家威廉·配第整出來的一套統計經濟的方法。配第量化經濟的主要目的是徵稅。

    到了20世紀30年代,歐洲經濟大蕭條。

    美國經濟很糟糕,但美國政府對經濟執行一無所知。多少人失業了?有多少消費?不知道。有多少投資?那有多少信貸呢?統統都不知道。於是,美國國會批了一個課題,交給一個年輕的經濟學家庫茲涅茨,去做研究。庫茲涅茨的研究是第一份現代意義上的國民收入統計。

    二戰後,英國和美國都非常關注GDP,因為要打仗,就要先摸清家底。財政部門的領導給老大彙報不能來個模擬兩可的文字,必須要精確到數字。尤其戰後美國給歐洲國家提供貸款,即馬歇爾計劃。美國要求,我給你們錢,知道這錢花得有用沒用。他們想出來一個辦法,就要求把貸款和歐洲國家的GDP掛鉤。歐洲各國不得不統計核算GDP資料。

    GDP是怎麼度量的?

    經濟學鼻祖亞當·斯密明確表示,只有農業和工業才是有價值的,生產出的產品應該計入國民收入。至於那些搞餐飲的、做貿易的、做其他按摩、唱歌等服務的,什麼產品都沒有生產出來,不是真正的生產活動,所以在算經濟規模的時候不能把這些服務算進去。

    但是,到了20世紀30年代,美國越來越多的第三產業就業人員,超過一半的人口在第三產業,這個GDP不就失真了嗎?

    到19世紀40年底,GDP統計進行了規範化。

    其中,家庭服務是不計入GDP的,但是家政服務是計入GDP。這就是說,你自己做飯洗衣服,那是不創造GDP的,但你要是請我去給你洗衣服並且付給我錢,那我得到的這筆錢就要計入GDP。就是說,咱倆都只洗自己的衣服,那都不計入GDP。要是咱們兩個互相洗衣服,並且互相給對方一筆錢,那這兩筆錢都算作GDP。

    再後來,到了2008年,聯合國釋出了新版的GDP統計規範,把研發費用納入到了GDP的統計範圍。

    所以,GDP產生和統計方法,是對經濟發展的基本認知過程,世界經濟正在從勞動密集型向知識經濟轉變。

    好好接受知識經濟的新時代吧!

  • 11 # 斜陽浪遊記

    關於宏觀經濟,我們最為熟悉的一個數據指標就是 GDP 了,在新聞裡,它幾乎就代表著經濟發展的水平。但對許多人來說,GDP 又像一個最熟悉的陌生人。它具體由哪些部分組成,又是如何計算得出,可能我們也不甚清楚。我這就試圖簡要介紹一下 GDP 和它的計算方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百花谷一戰,若楊過和周伯通全力以赴,雙方孰強孰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