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紋身女孩也單純

    最著名的當屬劉備劉皇叔,假惺惺的一副匡扶漢室的口號!默默稱了帝。跟曹操鬥奸詐當屬煮酒論英雄,一日,曹操手下謀士勸他殺了劉備,曹操拿不定主意。讓他前來看看有沒必要。曹操吃飯期間,心情大好,狂言縱觀天下只有劉備,曹操,孫策才有王者志氣。劉備何等聰明。趁打雷空間。故意掉落筷子。讓曹操以為他是膽小如鼠之輩。逃過一劫!第二回,呂布因他而死。當初劉備遇難,呂布百步之外射箭解圍,當曹操擒獲呂布時,劉備說的話,害死呂布。呂布破口大罵劉備。劉備敗走新野。帶著新野幾十萬子民。試問你不知道曹操鐵騎會讓這些無辜百姓白白送死?你就滿嘴仁義道德的糊弄他們!只為了拿他們做擋箭牌????漢室不是扶不起。只是太多心機!本期直屬個人觀點,如有得罪!隨即刪除

  • 2 # 四顧20DD

    《三國演義》自誕生以來,可謂讀者無數,悟者無數。各人有各人的理解,各家也有各家之言。有以小說看之,以謀略書待之,有人從中學軍事,有人從中悟管理,有人從中得處事之道。

    經典名著之所以成經典,是經歷了時間的考驗,經過了讀者的考察。在亂世有人讀,在治世也有人看。“演義”不是“正史”,小說不是紀實。出於對人物刻畫需要,有“張冠李戴”,有“誇大其事”,有“甄士隱”,有“賈雨村”。這是創作者的寫法,也是他的各人喜惡的表達。大可不必太在意,也無需深究。

    看別人的故事,品自己的人生。我們何嘗不是別人眼裡的故事裡的人,“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拋開道義,一切不存。人之所以為人,與其他動物的區別,人有道義,不管是東方和西方,都有道義。《聖經》是道義,《古蘭經》也是道義,《論語》、《道德經》也是道義。

    拋開道義,不僅僅是看《三國演義》裡有虛偽與恐怖,可以不誇張的說所有的書都是這樣的。原因很簡單,沒有了判斷的底線,把人往儘量壞的方向考慮,只有更壞,沒有最壞。

    拋開道義,沒有了是非,沒有了好壞。人類前行到現在,人類能夠前行到現在,是因為人發現了規律,悟出了道義,制定了規則。因為有了道義,面對災害,團結一致,奮起抗爭,積極自救和互救,才能更好的生存。

    為何要拋開道義?這是一個問題!

  • 3 # 老龔166916589

    演義

    因為著者編寫《三國演義》與《三國志》正史距離太遠了,虛構很多,另一方面,對劉漢的正統思想太濃厚,褒劉貶曹隨處可見的虛假。這就充分暴露了演義的真實性太低,為什麼要這樣寫,無非是重視小說的藝術看點。然視了歷史的真實意義,或者說著者本身是貶曹派,那麼你要說曹操奸惡,也該拿點是實根據才能服眾。當前的少數貶曹勢力,可以代替著者對曹操惡行的具體事列,供之於眾。

  • 4 # 哆啦愛夢娛

    都說《三國演義》是七分歷史,三分虛,但是卻少有人知道這裡面究竟哪些是歷史事實,而哪些又是根據傳說,野史、戲劇改編的。大家都知道小說,電視劇不能代表史實,就像《三國演義》永遠不會比《三國志》更具有歷史參考價值,然而現在很多人總是把電視劇,或者演義小說裡的故事情節當作真的歷史,卻對真實的歷史事件知之甚少,所以我們今天就來分析一下《三國演義》中的不實情節吧。

    《三國志》打臉《三國演義》第一場次,第一幕——劉備篇

    大家都知道“桃園三結義”是劉關張三兄弟正式約定兄弟誓言,並決定共幹一番大事業的開始。但是《三國志》上面卻沒有指明,只是記載劉關張三兄弟情同兄弟,但是沒有結拜。大家都知道,劉備使用的兵器是雙股劍,但其實是假的,據《三國志》和《趙雲別傳》上推測劉備的兵器最大可能是刀或者是戟。《三國演義》中長坂坡事件是相當激烈的,但是長坂坡事件裡很多橋段也是假的:糜夫人沒有跳井,趙雲也沒有七進七出,劉備更沒有摔過阿斗。而且劉備的兒子劉禪也不是個傻子,而且還很聰明,就連孔明死後還能繼續堅持稱帝29年,憑的也是自己的真本事。

    《三國志》打臉《三國演義》第二場次,第一幕——關羽篇

    關羽的兵器不是青龍偃月刀,因為青龍偃月刀到了宋朝才打造出來,而他用的兵器是矛。溫酒斬華雄是關羽武力值嶄露頭角的重要情節,但其實華雄是被孫堅的部隊殺的,和關羽一點關係都沒有。其次,關羽離開曹操後就直接和劉備會合,曹操覺得都是各為其主,所以並沒有追趕,所以過五關,斬六將也是不存在的。關羽單刀赴會見魯肅這件事也有一定的修改,歷史上他們是各帶了一百名武士,相約在平原共商荊州事宜。關羽刮骨療毒也是有一些漏洞的,因為那個時候華佗早就被曹操殺了,為關羽刮骨的只是一般的軍醫,並不是華佗。另外,赤兔馬是呂布戰敗後不知去向,並沒有成為關羽的坐騎。

    《三國志》打臉《三國演義》第一場次,第一幕——張飛篇

    張飛其實是一個書法、畫家,不僅長得帥還是一個地道的富二代,根本不像書中描寫的那樣虎背熊腰。而且據明代人記載,張飛不但喜歡畫美人,書法上更是擅長草書,而書上說的殺豬,也只是他們家族涉獵的行業之一。張飛鞭打督郵其實實在幫劉備背鍋,因為督郵拒絕見劉備,因此劉備大怒下令鞭打督郵。張飛的兵器丈八蛇矛的名字是後人編纂的,歷史上張飛用的矛並沒有名字。

    《三國志》打臉《三國演義》第一場次,第一幕——諸葛亮篇

    火燒博望坡在《三國演義》上說是諸葛亮打響的第一站,但其實這場仗是劉備自己打的,而諸葛亮是在這件事過後五年才出山的。草船借箭是孫權他們乾的,時間也在赤壁之戰之後。火燒赤壁的是周瑜,也不是諸葛亮。就連華容道義釋曹操也是假的,因為等劉備想起去華容道追擊曹軍的時候,曹操已經跑了,諸葛亮什麼都沒幹。諸葛亮的空城計也是杜撰的,歷史上並沒有關於空城計的記載,只在野史裡出現過。諸葛亮三氣周瑜也是沒有依據的,從赤壁之戰完畢到周瑜病逝的兩年間,諸葛亮還在搞後勤工作並沒有引起周瑜的注意,而周瑜是死於操勞過度。

  • 5 # 雙夾

    《三國演義》是羅貫中根據陳壽的《三國志》改編,後者是歷史史志,前者文學小說。再者作者離不開當時封建儒家思想的侷限性,具體分析如下:

    諸葛亮七出祁山,窮兵黷武,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只有透過戰爭機器運轉來鞏固自己的地位,打著恢復中原的旗號,不顧蜀國老百姓的死活,勞民傷財,國力不堪重負。軍事上排除異己,從揮淚斬馬謖這事上就知道沒將可用,曹操動則殺將也沒見的無將可用,反而層出不窮。可見諸葛亮的用人是多麼的狹窄,用所謂的封建道德壓制人才的選拔,封建儒家觀歷史的侷限性把他塑造成正面人物,而曹操被認為奸雄,如果沒有曹操,天下不知多少人稱王稱猴,在這點上毛澤東對此有過評價,說曹操是三國曆史的最大貢獻者,最大英雄。

    更為詭異荒唐的是劉備吃人肉,《三國演義》裡一個獵戶劉安殺了自己的妻子,掛在廚房裡,將她背上的肉割了下來給劉備用。當時劉備被呂布趕出小沛,晚上途中經過一個獵戶家,當聽說此人是劉備,敘來是一家人,家裡沒好吃的,就忙於出去打獵,哪知打不到,就把自己的妻子殺給劉備吃,早上當劉備離開時,發現廚房裡有一個上背被割了肉的婦女方明白自己吃的是人肉。潸然離開。人性在這裡,在這個女人身上當然無存,兄弟情義掩蓋了人性,這時的三國演義是披著道德外衣利益驅逐罷了。

    歷史已經過去,讀懂讀透會讓人夜不能寐,食不甘味,中國經過三國時期,人口銳減,為後來的五胡亂華埋下伏筆……

  • 6 # 中行偃1

    答:關於這個問題,我的看法就是,不能拋開道義!

    倘若拋開道義,也就不存在好壞之分了。一個沒有是非原則的作品還能有什麼生命力呢?

    就《三國演義》來看,當中就有非常多的不義之舉而被作者故意的給篡改了,目的是為了自圓其場。否則,就會揭開所謂主人公的骯髒的世界觀、人生觀,讓讀者無法接受。以至於至今還有很多人像是被矇在鼓裡,或者本能的任其骯髒下去……並拼命地為他們不敢正視他們心中曾經的英雄的卑鄙的現實而搜腸刮肚地尋找著各色各樣的冠冕堂皇的藉口。(劉備)

    我舉一例: 《三國志·龐統法正傳》,先主然其中計,即斬懷、沛,還向成都,所過輒克。於涪大會,置酒作樂,謂統曰:“今日之會,可謂樂矣。”統曰:“伐人之國而以為歡,非仁者之兵也。”先主醉,怒曰:“武王伐紂,前歌後舞,非仁者邪?卿言不當,宜速起出!”於是統逡巡引退。先主尋悔,請還。統復故位,初不顧謝,飲食自若。先主謂曰:“曏者之論,阿誰為失?”統對曰:“君臣俱失。”先主大笑,宴樂如初。

    在涪城,劉備大會將士,置酒作樂,志得意滿。他乘著酒興對龐統說:“今天這場宴會應該快樂吧。”龐統卻說:“把討伐別國當作快樂,不是仁者之兵。”時劉備已醉,怒道:“武王伐紂,前歌後舞,難道不是仁義之師嗎?你話說的不好,快點出去。”於是龐統起身退出。但是劉備馬上後悔,請他回來。龐統回到原來的位置上坐下,不看劉備,也不道歉,只顧自己吃喝。劉備問道:“剛才我們討論的問題是誰的過錯?”龐統說:“你我兩人共同的過失”,劉備大笑,宴樂如初。(龐統)

    按照這個真實的記載,就把劉備、龐統兩個“正面人物”的骯髒內心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同樣的情節在《三國演義》裡就巧妙地把過失推給了“酒”!

    次日勞軍,設宴於公廳。玄德酒酣,顧龐統曰:“今日之會,可為樂乎?”龐統曰:“伐人之國而以為樂,非仁者之兵也。”玄德曰:“吾聞昔日武王伐紂,作樂象功,此亦非仁者之兵歟?汝言何不合道理?可速退!”龐統大笑而起,左右亦扶玄德入後堂。睡至半夜,酒醒。左右以逐龐統之言告知玄德。玄德大悔,次早穿衣升堂,請龐統謝罪曰:“昨日酒醉,言語觸犯,幸勿掛懷。”龐統談笑自若。玄德曰:“昨日之言,惟吾有失。”龐統曰:“君臣俱失,何獨主公?”玄德亦大笑,其樂如初。……呵呵!(張任)

    雖然是成功的避開了倆盜賊的為其沆瀣一氣、不仁不義、強取豪奪、明知故犯的卑鄙勾當,而同時流露出猙獰狡詐的獰笑!卻無法否認它們虛偽奸詐的內心世界。

    作品盡力勾畫出似乎劉備是真的喝醉了,需要左右攙扶、酣睡至酒醒,即使是醒酒了,所後悔的並不是他們的不仁不義之舉,而是對沆瀣一氣的同為敗類的不敬的態度的懺悔?!

    好在善有善報 惡有惡報!英勇的四川人民在雒城讓龐統永遠停留在最後的一笑中。

  • 7 # 程傑副研究員

    任何作品,都不是完美無缺的。閱讀歷史和文藝作品,我們要尋找作品中的正能量。我們的人生旅途也是這樣,要努力做個好人,而不是去做壞人。

  • 8 # 日月菩提

    因為政治權利!說白了就是名利!人在沒有名利的時候都是道義為先!隨著一步步到達權利巔峰!你會發現人性的醜惡!

  • 9 # 山谷大師

    三國演義反映了公元三世紀前後黃巾起義與被鎮壓的過程,廣泛而具體的描寫了魏,蜀,吳三國統治集團內部鬥爭。三國演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黃巾起義的壯闊場面:“四方百姓裹黃巾從張角反者四五十萬,”“官軍望風披靡。”當農民革命失敗後,官僚豪強又開始了混戰,少帝劉辯繼位,何進掌權,被宦官所殺,袁紹殺宦官,董卓趕走袁紹,後來又廢劉辯立劉協。

    從王允設計殺死董卓,董卓部下又殺王允。以袁紹為首的十七鎮諸侯以討伐董卓為名義,混戰互殺,經過十多年的角逐,決定了曹操,劉備,孫權三國的鼎立。

    三國在反映描寫軍事集團爭權奪利的鬥爭的同時還描寫了一個個政治騙局,一幅幅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場面。

    三國中的大小豪強,軍閥們在相互爭戰的過程中,帶給人民的是無窮無盡的痛苦,他們以“吾為天下計,豈惜小民哉?”以人民的血淚來達到他們霸業的目的。

    吹捧所謂王道,把劉備寫成封建王朝的正統,把曹操董卓之流統統斥責為違反剛紀,破壞正統的亂臣賊子。總之三國演義客觀上提供了具有認識意義的資料。

    三國演義把劉備描寫成為一個理想化的代表,比如陶謙三讓徐州,劉備固辭,“百姓擁擠府前哭拜。”火燒新野後,百姓“望塵遮道而拜。”彷彿劉備就是救世主,受到人民的擁護愛戴。寫劉安殺妻這個情節,竟然加重了劉備形象的虛偽性,正如魯迅說的“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

    三國演義在描寫曹操這個形象,很清楚,對曹操是持否定態度的,但是作者認為即是曹操這樣的亂臣賊子也是永遠高於人民之上的。透過對劉備曹操的形象,宣揚了英雄史觀。

    三國演義塑造了一批鮮明的人物形象,除劉備曹操外,還有郭嘉,夏侯惇,黃蓋,呂蒙,張飛,趙雲,黃忠等等,其中以諸葛亮最為突出。從隆中對,到空城計,巧布八陣圖,班師祭瀘水,五丈原穰星,定軍山顯聖,看出,魯迅說的“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是極其準確的。

    關羽是作者精心刻畫的人物,酒溫斬華雄,誅顏良文丑,單刀赴會,刮骨療毒,出五關斬六將,無一不顯示出關羽誇張傳神的勇武風采,了。三國還塑造了一些忠臣形象,如董承,王子服,吉平等,表達了作者捐軀報聖明,千秋仰異名的思想觀點。

    善於描寫戰爭是三國演義的一大特色,袁曹之官渡之戰,開始雙雙的力量對比懸殊,優劣差別之大,但曹軍採取了一系列正確的戰略戰術,襲擊袁軍的屯糧之處,火燒淄重,取得了戰爭的主動權。吳蜀彝陵之戰,吳軍連敗十餘陣,陸遜下令採取戰略退卻,麻痺對方,結果使劉軍全軍覆沒。

    小說對曹操的奸雄特徵描寫非常成功,第七十回借頭壓忠心,作者透過細節描寫,有力的揭露了曹操的狠毒奸詐,一百三回,司馬懿打了敗仗,拒絕出戰,諸葛亮送了婦女衣服,司馬懿隱而不露的性格,刻畫無疑。三國的藝術成就是不可抹殺的,這裡稍作探討商榷。

  • 10 # 科技奧德賽

    三國演義是歷史小說,不是什麼“權謀”小說。

    所謂的“細品”大多數在我看來都是後世的強行解讀。

    因為寫小說的都是人,現在寫小說可能還有創作團隊,古代都是個人寫的,很多時候能保證情節統一,文字順暢已經很不易了。

    像羅貫中寫三國的年代,小說只是娛樂讀物,類似現在抖音短影片一樣的地位,寫的人很多時候都羞於說自己是作者,更不會加入太多的東西。

    而且大家捫心自問,《三國演義》吸引人的是什麼?

    是蠅營狗苟嗎?是董卓袁術這樣的亂臣賊子麼?不是!

    三國演義能在全世界範圍內吸引不同人種,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靠的是什麼?是英雄——

    是曹操“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的豪邁氣概;

    是劉備“日月若馳,老將至矣,而功業不建,是以悲耳。”的英雄長嘆;

    是諸葛亮“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是姜維“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

    這些人或許命運不同,事業有成有敗,但是千古之後都是英雄。

    這些英雄之間有時候惺惺相惜,有時候又你死我活,不錯,謀略確實是其中的一部分,但是既不是作者設定的重點也不是吸引人的點。

    中華民族是不缺乏英雄的,而三國演義就是英雄故事英雄觀的一個集大成者,看三國就是要看英雄,至於所謂的謀略真的是細枝末節,後人為了博眼球搏出位,去分析這些,也是悲哀。

  • 11 # 老李寫歷史

    《三國演義》是一本小說,不是歷史事實,這是根據《三國志》等一些歷史記錄所演義出來的一部歷史小說。只是這部小說寫的太精彩了,歷史事件大部分也都是從史書脈絡而來,所以很多人以為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事件了。

    這裡面的人物和戰鬥場景,很多都是在原有的史料基礎上編纂出來的。正如現在的武俠小說,你知道這些小說是作者演義出來的,你怎麼就不知道《三國演義》這本小說的就是假的呢?

    所以,如果想了解稍微靠譜點的三國曆史,最好看看《資治通鑑》《三國志》《二十四史》等正史,雖然歷史是勝利者根據自己的意志所編寫的,毛主席也說《二十四史》乃二十四姓家譜也,但還是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的。

    正如《史記》的作者司馬遷寫《項羽本紀》一樣,雖然是漢朝的敵人,雖然項羽是戰敗者,但歷史上不乏正義的史學家,歷史可以篡改,公道自在人心。像《二十四史》等史學著作還是可以作為參考的,必要時可以多方佐證。

  • 12 # 清風醉史

    《三國演義》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它故事情節跌宕起伏,膾炙人口,影響深遠,但也有些故事看起來特別恐怖與虛情假意。比如:書中第十九回講的“殺妻待客”的故事。

    故事的經過

    劉備在小沛被呂布手下大將高順領軍擊潰,與家眷失散逃難路遇孫乾,二人打算尋小路到許都投靠曹操。

    一日,在荒郊野嶺尋到一家投宿,詢問得知乃是獵戶劉安之家。劉安聽說是豫州牧劉備到來,想尋些野味招待,但一時又沒有,便殺了妻子,取肉給劉備二人吃。

    劉備問:“是什麼肉”,劉安說:“是狼肉”。劉備覺得美味,也沒懷疑,便飽食一頓,安心休息。

    天亮離開時,到後院取馬,才發現一個婦人被殺死在廚房,“臂上肉已都割去”。這才追問劉安,方才知道昨夜吃的居然是“人肉也”。

    劉備知道真相後,“不勝傷感,灑淚上馬”,後來他把這件事說給曹操聽,曹操為表彰劉安的義舉,命孫乾賞其金百兩。

    尊劉的極致

    《三國演義》編造這樣一個故事,目的是為了渲染劉備得人心,百姓不惜殺掉親人,也要讓他吃一頓肉食。

    獵戶劉安絕對是三國演義裡最虛偽之人。他對於劉備的態度,近乎春秋時食神易牙“獻子肉”給齊桓公的諂媚。演義只是用此來闡釋“尊劉抑曹”的主旨。

    當下劉安聞豫州牧至,欲尋野味供食,一時不能得。

    沒有野味,想必粗茶淡飯還是有一點的,只是怕怠慢了皇叔,只能捨棄了妻子。如此狼心狗肺之人,現在看來不可思議。

    但在當時,看起來並沒覺得不可饒恕。那時人們的價值觀、道德觀還真跟現代社會不一樣。

    《三國志·先主傳》記載:吏士大小自相啖食。

    劉備率軍攻打廣陵時,腹背受敵,軍糧斷絕,將士們為了生存,不得不以吃人肉苟活,當然這也包括“仁義”之名最盛的劉備。

    在古代社會,即便是儒家正統理念。女性的社會地位也是極低的。低到不可思議的地步。就像劉備的名言“老婆如衣服,兄弟如手足”。更多時候,女人只是男人的“財物”而非“人”。

    這件事的發生,在《三國演義》中屬於值得褒揚的事蹟,但其中蘊含的恐怖和虛偽讓人心驚:

    1、劉安的狠辣無情

    殺妻究竟是出於何種心態?後世之人對此充滿揣測。

    是仰慕崇拜劉備,不殺妻供肉不能表達自己的心意;還是原本就對妻子不滿,以款待劉備為幌子趁機殺之洩憤;還是為了前程不擇手段,就不得而知了。

    當劉安殺掉妻子,烹製其肉給劉備吃時,只是把妻子當作他的私產,與豬狗無異。所以,他可以毫不愧疚地用她的肉來諂媚權貴,並心安理得地接受表達謝意的百兩黃金。

    2、劉備的感慨落淚

    《三國演義》中,把劉備塑造成“寬厚仁德”之君。就是這樣一個仁德與博愛之主,當得知自己吃的是人肉時,既不愧疚,也不難受,反而感動到落淚,甚至在曹操面前誇讚劉安的“義舉”。

    透過此事,也讓我們看到劉備從骨子裡對女人的輕視。在他眼中,尋常民女微如草芥,在他肚餓時,獵戶劉安殺掉妻子,用人肉款待他,是百姓愛戴他的明證。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憑劉備的名氣和威望,此事如果傳揚出去,不知會有多少莽夫爭相效仿,有多少悲劇會重新上演。

    細品《三國演義》,你會發現有許多故事很恐怖,也有許多人物很虛偽。當然,以上種種都是用現代人的眼光來判斷。

  • 13 # 貧嘴三笑

    因為是演義,是小說。

    那就必須要好看,要抓住人的心理。

    能抓住人心理的最有效辦法是懸疑,細思極恐不就恰恰說明其卓越之處嗎?

  • 14 # 唱歌的剪刀手

    你說這些,任何國度,任何人群,任何場合都會有的;這些都是人性的體現,要會觀察和判斷,明辨是非,這些都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正所謂人心險惡,都是有道理的;當然我們也要懷著感恩的心和慈悲的心,來面對世間一切,就看你怎麼化解和麵對。

  • 15 # 講理的平頭哥

    有歷史,有人物,精雕細琢,去濁取精,抬高己方抹黑對方,說白了是人編的,天下故事一大編,看你會編不會編,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和需要,你要是作者想怎麼編就怎麼編。

  • 16 # 東方京川

    為何要拋開道義?《三國演義》即不虛偽,也不恐怖,非常適合當時三國鼎立局面,讓後代人看到了古代三國精彩的場面和人物,讀後津津樂道。

  • 17 # 海納百川233699882

    你的認識是真實的。但是如果你是最求歷史上的真相,你可以不把《三國演義》裡的事件當歷史史料來研讀,多看看《三國志》。因為《三國演義》裡的史料大多來自《三國志》。今天我也拋開道義,來看《三國演義》裡很多故事的虛偽和恐怖性。

    先了解羅貫中先生寫《三國演義》的時代背景。羅貫中

  • 18 # 逍遙客PSuK

    我看《三國演義》,幾十年後才明白,草船借箭。上上之策。時至今日還有好多好多人在利用著草船借箭。空城計,細細品來,到現在還有人運用自如。

  • 19 # 瘋子的情調

    人和人的價值觀不同,看法不一樣,理解也不一樣,看《三國演義》要是拋開道義去理解只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你說好,我說不好,都是個人理解,所以,每個人看書品出的味道不同罷了。

  • 20 # 產品指標基本合格

    作者寫的是三國的演義,但是他想表達的是現實的社會現象。讀者要是有這樣的感覺,那就證明作者透過這一部書,把他想要表達的東西都表達出來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會幫助日本建造核武器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