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人世間的流浪

    韓信,用的最無賴,最流氓的站法,當然對於楚霸王也是最有效的。世上,永遠是成者為王敗者寇。成功了,放個屁都是有道理的。

  • 2 # 常棣tandy
    一、垓下之戰前的形勢

    就項羽方面而言,自漢高祖四年冬十月曹咎部被殲於成皋,十一月龍且部被殲於濰水,楚軍即已陷入被漢軍的戰略包圍之中。其後方更加不穩,軍食更加困難,兵員日益枯竭,士氣日益衰落,軍心日益瓦解,處於十分險惡的環境之中。其最後失敗的命運已註定無疑。但是,項羽之所以能夠繼續同劉邦在成皋相持10 個月之久,關鍵在於劉邦集團內部也開始暴露出一些重大而深刻的矛盾,不能迅速地集中全力一舉而殲滅項羽。

    如前所述,劉邦自彭城敗後,即確定了借用韓信、彭越、英布的力量同項羽作戰的方針,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韓信,因而贏得了相持階段的勝利。但就在項羽被消滅的前夕,韓信、彭越、英布等人同劉邦逐步發生了利益衝突,其中,以韓信同劉邦之間的矛盾比較突出,起著支配其他矛盾的作用。

    韓信在取得滅齊之戰和濰水之戰的勝利後,便開始有意發展擴大自己的勢力。他上書給劉邦說:“齊偽詐多變,反覆之國也,南邊楚,不為假王以鎮之,其勢不定。願為假王便。” 想逼劉邦封他為齊王。當時項羽正在滎陽發動第三次正面攻勢,劉邦見書後憤怒地罵道:“吾困於此,旦暮望若來佐我,乃欲自立為王!”

    張良、陳平急忙勸解劉邦說:“漢方不利,寧能禁信之王乎? 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為守。不然,變生。”於是,劉邦不得已冊封韓信為齊王,從而較大地緩和了雙方的矛盾。韓信封王之後,進一步發展壯大自己的實力,遂成為在劉、項之間起支配作用的人物,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

    不久,項羽派使者武涉去遊說韓信,指出劉邦貪得無厭、欲盡吞天下的意圖,韓信之所以能活到現在是因為有項羽的存在,項羽一旦滅亡,劉邦必然要消滅韓信,如今韓信“右投則漢王勝,左投則項王勝”,勸他“反漢與楚連和,叄分天下王之”。韓信因已得劉邦封王,拒絕了武涉的勸說。接著,韓信的謀士蒯徹又兩次勸告韓信,說劉邦和項羽都已經精疲力竭,“兩主之命懸於足下。足下為漢則漢勝,與楚則楚勝”,且韓信自滅魏、破趙、降燕、伐齊、敗楚以來,“戴震主之威,挾不賞之功,歸楚,楚人不信;歸漢,漢人震恐”,最好的上策是將楚、漢雙方“兩利而俱存之,叄分天下,鼎足而居”。

    武涉和蒯徹的言論,都擊中了劉、韓之間矛盾的要害,韓信曾一度猶豫不定,但因留戀劉邦對自己的深情厚義,又自恃功高,認為劉邦不會加害自己,不肯背叛劉邦,沒有采納蒯徹等人的上述建議。在這種矛盾的心態下,韓信一方面保留在劉邦陣營之內,另一方面又不肯積極地南下對楚作戰,企圖進一步向劉邦索取更大的封賞。

    除韓信之外,彭越也有自己的打算,他利用劉、項在滎陽對峙之機,奪得梁地的大部分地區之後,便開始著手鞏固和發展自己的實力,以便向劉邦討價還價,索取王位的封號。英布雖然已被劉邦封為淮南王,但領地基本在楚軍控制之下,所以他最關心的是在南方戰場發展自己的勢力,奪取更多的土地。這就是楚漢戰爭決戰前夕,劉邦集團內部的基本狀況。

    上述情況,使楚漢戰爭的相持階段拖延了一個時期。但由於劉邦集團內部基本上還是維持著團結統一的局面,最後終於促成了決戰時刻的到來。

    二、垓下決戰

    漢高祖四年八月,項羽因“兵少食盡”,主動與劉邦議和,劃鴻溝為界,“中分天下”。次月,項羽歸還劉邦的父親和妻子,引兵東歸。直到這時,劉邦尚未看清戰爭全域性的形勢,項羽東歸之後,他也打算引兵西歸。但熟諳兵機戰略的張良、陳平建議說:“漢有天下太半,而諸侯皆附;楚兵疲食盡,此天亡之時也。今釋弗擊,此所謂‘養虎自遺患’也。”

    劉邦遂下定決心,利用項羽東撤之機發起戰略追擊。其主要部署是:劉邦親率大軍由西而東追擊;約會韓信率兵由東而西;約會彭越率兵由北而南;派將軍劉賈率兵一部入楚,配合英布,由南而北,準備會殲項羽於東撤的途中。

    由於梁地大部分地區為彭越佔領,項羽難以由滎陽直接東撤,而是向東南繞道陽夏、固陵(今河南淮陽北)一帶,然後再東赴彭城。漢高祖五年(前 202 年)冬十月,劉邦追擊項羽至固陵。這時,因韓信、彭越按兵未動,沒有如期會師,英布、劉賈在壽春(今安徽壽縣)一帶沒有取得進展,未能北上會師,遂造成劉邦孤軍同項羽對戰的局面。

    項羽東撤至固陵時發現劉邦背約來追,即停止了撤退,向漢軍發起猛烈反擊。結果劉邦被打得大敗,再一次被迫堅壁自守,等待各路援軍的會師。劉邦問計於張良,怎樣才能使韓信、彭越出兵?

    張良說:“楚兵且破,二人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能與共天下,可立致也。齊王信之立,非君王意,信亦不自堅;彭越本定梁地,始,君王以魏豹故拜越為相國;今豹死,越亦望王,而君王不早定。今能取睢陽以北至谷城皆以王彭越,從陳(今河南淮陽)以東傅海與韓王信。信家在楚,其意欲復得故邑。能出捐此地以許兩人,使各自為戰,則楚易破也。”

    劉邦採納了這一建議,一面以上述條件派人同韓信、彭越聯絡,韓信、彭越立即答應出兵;一面繼續同項羽對峙,將楚軍緊緊拖住,以待各路會師,圍殲項羽。於是,戰局迅速發生了急轉直下的變化。

    首先是齊王韓信的軍隊進展很快。韓信命曹參留守齊地,親率大軍南下,以灌嬰的騎兵部隊為前鋒,直取彭城。項羽的後方空虛,不堪韓信一擊。韓信、灌嬰連克薛、沛、留(今江蘇沛縣東南)等縣,俘虜楚柱國項佗,攻佔彭城。接著轉鋒西下,克蕭、相(今安徽濉溪西北)、酇(今河南永城西)、譙(今安徽亳縣)、苦(今河南鹿邑)等縣,與劉邦會師於頤鄉(今河南鹿邑東)。

    其次是英布、劉賈也取得了重大進展。劉賈於同年十一月渡過淮水,圍攻壽春,遣人誘降了楚大司馬周殷。周殷叛楚後,以九江兵投降英布和劉賈,自舒(今安徽廬江縣西南)北上克六,與英布、劉賈軍會合後,又北上攻克城父(今安徽亳州東南),繼而西下與劉邦、韓信軍會師。與此同時,彭越也率軍南下,與劉邦會師。於是,劉邦的各路大軍皆已會齊,遂同項羽展開空前規模的決戰。

    在漢軍四面雲集的形勢之下,項羽於漢高祖五年十二月由固陵向東退至垓下(今安徽靈璧東南,一說今河南鹿邑東),漢軍跟蹤追至。這時,楚軍的後方已幾乎全部被漢軍佔領,項羽已無處可退,遂下定決心在垓下同劉邦一決勝負。

    漢軍總兵力約五六十萬人,其中僅韓信所部即 30 萬人。項羽的軍隊約 10 萬人。韓信一向以出奇制勝聞名,但在垓下之戰因握有絕對優勢的兵力,並針對項羽善於正面突破的特點,遂部署了一個堂堂正正的五軍陣,即:“淮陰侯將三十萬自當之,孔將軍居左,費將軍居右,皇帝在後,絳侯、柴將軍在皇帝后。”

    這一部署的特點是,縱深大,正面兵力密集,兩翼靈活策應,以利有效地阻止項羽的正面突破。決戰開始後,韓信首先發起攻擊,項羽揮軍反擊。因楚軍戰鬥力強而攻擊猛烈,韓信失利後撤。項羽揮軍追擊,孔將軍、費將軍從兩翼向楚軍發起攻擊,韓信又率兵回擊,遂將項羽擊敗。

    楚軍損失大部,項羽率殘部退守垓下營中。漢軍乘勝將楚軍重重圍困,以求全殲。夜間,項羽聞漢軍“四面皆楚歌”,以為漢軍已全部佔領楚地,感到大勢已去,無力再戰,遂丟下楚軍殘部,僅率 800 騎兵,連夜突圍而逃。

    天明以後,漢軍發現項羽已突圍逃走,劉邦派灌嬰率 5000 騎兵追擊項羽, 其餘漢軍圍殲楚軍殘部。項羽自垓下突圍後一直向東南逃跑,經過突圍作戰和途中潰散,渡過淮水來到陰陵(今安徽定遠西北)時,他手下的騎兵僅剩百餘人。

    在陰陵因迷失方向,被一農夫欺騙,向西走陷入大澤之中,結果被漢兵追及。又經過一番突圍戰鬥,項羽向東逃至東城(今安徽定遠東南),手下只剩 28 騎。漢兵數千人追來,將項羽緊緊包圍。項羽對其部下說:“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今日固決死,願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

    他將 28 騎分為 4隊,從 4 個方向向漢兵突擊,然後聚為 3 處,經反覆如此 3 次戰鬥,殺死漢兵甚多,自己僅亡 2 騎。最後, 項羽率 26 騎突圍南走,來到長江的渡口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長江邊)。

    烏江亭長以船迎接項羽,勸其去江東重整旗鼓。項羽感到當初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遂謝絕了烏江亭長,與其 26 騎下馬步行,持短兵與漢軍搏鬥。經過一場激烈戰鬥,項羽精疲力盡,身負重傷,自殺而亡。至此,歷時 3 年零 5 個月的楚漢戰爭,以項羽的失敗、劉邦的勝利而宣告結束。

    劉邦在垓下之戰後立即收回了韓信的兵權,平定了楚國各地;於漢高祖五年(前 202 年)二月初三即帝位於汜水之陽(曹州洛陽縣內,今山東定陶官固堆),初都洛陽,同年五月遷都長安,從而建立了統一的西漢王朝。

    三、項敗劉勝的原因

    楚漢戰爭是中國歷史上第二次大規模的統一戰爭。它與秦始皇的統一戰爭具有顯著不同的特點:前者是在一百多年的長期準備、艱苦奮鬥、奠定了堅實基礎上進行的,是“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以強滅弱,水到渠成;後者則完全不同,項羽佔有極大的優勢,劉邦的勢力非常弱小,戰爭全過程基本上都是以弱勝強,歷經艱難曲折的道路,屢戰屢敗而最後取得勝利。

    優勢的項羽所以失敗,劣勢的劉邦所以勝利,歸根到底是雙方對決定戰爭勝負的諸因素認識不同,對戰爭全域性的指導藝術不同,進而導致優劣易勢,成敗異變。主要表現有以下七點:

    第一,項羽忽視政治對戰爭的影響和作用。

    在滅秦之後大封諸侯,倒行逆施,違反了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和人民群眾要求實現統一的願望,破壞了業已形成的統一局面,同時也大大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加之他在戰爭中不講政策,任意地坑降卒,虜婦女,燒城郭,大失人心,激起了人民的反對,逐漸使自己陷於政治上空前孤立的局面。

    劉邦則完全相反。他處處注意爭取人心,採取了一系列積極的措施,如“除秦苛法”,“所過秋毫無犯”,大赦“罪人”等等,並順適歷史發展的客觀趨勢,堅持繼承秦王朝的郡縣制度,除因策略需要不得已分封某些諸侯外,在戰爭程序中不斷消滅項羽所分封的割據勢力,逐步發展擴大自己的統一勢力,從而為完成統一事業、奪取戰爭勝利奠定了深厚的政治基礎。

    第二,項羽忽視軍事地理對戰爭的影響和作用。

    拒絕韓生的建議,不都關中,而都於四戰之地的彭城,使自己陷於四面受敵的不利態勢之中。這是非常失策的。倘項羽採納韓生的建議,都關中而霸天下,以絕對優勢的兵力威臨巴蜀,劉邦欲爭奪天下,幾乎是無計可施的。劉邦則與項羽相反,他把軍事地理看作是影響戰爭勝負的重大因素,早在滅秦入關之時,就處心積慮、千方百計欲據關中而爭奪天下。

    奪得關中後,又進而奪取河東、河南、河內,天下形勝盡入其掌握之中。他利用這一有利的地理條件,造成了軍事戰略上的重大優勢,進可攻,退可守,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終於奪取了最後的勝利。

    第三,項羽忽視戰爭初期的作戰對戰爭全過程的作用和影響。

    不在劉邦進軍關中時予以反擊,也不在劉邦進軍河東、河南、河內時予以反擊,直到劉邦率 56 萬大軍攻佔了彭城,項羽才把對漢作戰提上了日程。這是個極大的失誤。他明明知道劉邦是自己的主要敵人,卻眼看劉邦坐大不予理睬,而自己卻去同非主要敵人的田榮作戰,解決田榮問題後又繼續同田橫戀戰,一再失去在戰爭初期戰勝劉邦的時機和條件。

    當他意識到需要用全力同劉邦作戰時,劉邦的勢力已發展到他無法制服的程度。與項羽相反,劉邦則把戰爭初期的作戰視為極端重要的問題。他開戰前進行了長期而周密的準備,用各種戰略欺騙手段把項羽的注意力引向齊地的田榮。

    然後抓住戰機,一舉奪得關中;關中尚未完全平定,又立即奪取河東、河南和河內,從而獲得了巨大的戰略利益;而後雖遭受彭城慘敗,但因戰爭初期獲得巨大勝利,為堅持持久作戰和奪取最後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可以說,項羽要在戰爭初期打敗劉邦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劉邦如沒有戰爭初期的勝利,就不會贏得戰爭的最後勝利。

    第四,項羽忽視外交對戰爭的作用和影響。

    戰爭初期他坐視劉邦消滅關中、河東、河南、河內各盟國而不救,戰爭中期又眼見韓信消滅北方各盟國而不救,對自己最得力的助手英布不採取積極的團結措施,對有爭取可能的重要勢力彭越沒有做任何爭取工作,自始至終處於孤軍作戰、多面受敵的地位。

    劉邦則相反。他把爭取盟友看作是制服項羽的一個根本條件,開始時普遍爭取天下諸侯,彭城敗後重點爭取英布和彭越,戰爭後期不惜巨大代價爭取韓信和彭越,終於以強大的聯合力量共同消滅了項羽。可以說,沒有外交上的密切配合,劉邦就不能取得楚漢戰爭的勝利。反之,天下諸侯本為項羽所封,項羽稍能重視聯合對敵,劉邦就無隙可乘。

    第五,項羽忽視後方建設對戰爭的作用和影響。

    始終沒有建立起強大而鞏固的根據地,不能給前方以充足、及時的人力和物力補充,並時有後顧之憂,這是項羽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相反,劉邦從戰爭一開始,就從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加強後方根據地的建設。因此,每當形勢不利或遭受嚴重挫折時,他都能得到來自關中的源源不斷的補充,極大地增強了戰爭能力,屢戰屢敗而能迅速得到恢復,終於用持久戰打敗了項羽。

    第六,項羽忽視側面戰場同正面戰場的配合。

    在戰爭規模空前擴大、客觀上存在著正面、兩翼、敵後等各個戰場的情況下,他仍然堅持既往的戰爭經驗,把全部力量投入正面戰場,不認真組織和指揮其他戰場的配合,雖然在正面戰場打了許多勝仗,最後兩翼和後方全部丟失,陷入四面楚歌之中。劉邦則相反。他在楚漢戰爭中首次創立了多戰場互相配合的指導藝術。

    他知道敵強己弱,單純地正面相撞只能失敗,要打敗項羽必須有各種力量、各種手段和各個戰場的配合,正面戰場的主要任務是防禦,南方戰場的主要任務是牽制,北方戰場的主要任務是進攻,敵後戰場的主要任務是干擾,還有一個由陳平指導的間諜謀略戰場,其主要任務是瓦解楚軍的領導集團。正是透過這多種戰場、多種手段、多種力量的配合,才取得了戰爭全域性上的優勢和勝利。這一戰爭指導藝術,實為中國戰爭史上的空前創舉,也是人類戰爭史上的空前創舉。

    第七,項羽忽視人才對戰爭的作用和影響,而劉邦則極為重視人才。

    就個人的出身、威望、才能特別是在反秦戰爭中的作用而言,劉邦都遠遠不如項羽。但項羽的最大缺點是輕視人才,任人唯親,獨斷專行,剛愎自用。韓信是當時第一流軍事家,陳平是不可多得的智謀之士,都曾在項羽的手下效力,又都因言不聽、計不用而棄楚歸漢,併成為項羽的掘墓人。項羽唯一親信的范增,雖遠不如蕭何、張良、韓信、陳平之輩,但也不失為一個智謀奇士,結果還是被項羽趕走而氣死。

    項羽所重用的武將,也沒有一個能獨當一面的人物,強大的楚軍只有在項羽的親自率領下才能屢戰屢勝,一旦離開項羽的指揮,就會遭到像成皋汜水之戰和濰水之戰那樣的慘敗。項羽手下也並非無可任用的將才,如“有名於楚”,“數窘漢王”的季布,就是一個很好的將才,但也始終未得到項羽的重用。

    項羽輕視人才,實行孤家寡人的政策,這是他失敗的最重要而最直接的原因之一。劉邦則不同。他一旦發現有才能的人士,如蕭何、張良、韓信、陳平、彭越、英布、酈食其、陸賈以及頗能指揮戰鬥的曹參、樊噲、灌嬰等等,無不採取各種策略招納或籠絡到自己的手下,並大膽地提拔使用,做到了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所以,選賢任能,納諫如流,是劉邦的最大優點,這一優點彌補了他個人的無數缺點和不足。因此,打敗項羽後劉邦總結經驗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劉邦的這一認識是很深刻的,是實事求是的。楚漢戰爭的全過程,實際上也是人才流動和轉移的過程,充分反映了人心向背和人存事興、人亡事廢的道理。

    戰爭是軍事、政治、經濟、外交、智力等各個方面實力的全面競賽,每一個方面都會在不同情況下給戰爭的勝負帶來巨大的影響。毫無疑問,優勢一方總是有較多的勝利希望,而劣勢一方總是面臨更大的困難和危險。就上述七個問題而言,項羽能避免其中任何一個錯誤,都不會導致全域性的失敗;相反,劉邦如有一個問題處理不當,都無法取得全域性的勝利。可見項羽的失敗,教訓實為深刻;劉邦的勝利,確實來之不易。

    綜觀戰爭全過程,項羽的基本指導思想是以力取勝,即司馬遷所說:“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悟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這就是項羽的根本錯誤,即單純迷信武力,認為只要在戰場上打勝仗就會取得戰爭的勝利,不懂得正確指導戰爭全域性的藝術。他確實英勇善戰,所向無敵,有一套獨特的戰術,在戰場上屢戰屢勝,但他的勝利是區域性的,雖然在戰場上的區域性勝利不少,但在全域性上的失敗卻越多,最後終因全域性的失敗而失敗。

    劉邦則相反,他堅持以智取勝的指導思想,深入研究決定戰爭勝負的各個因素,不放過一個有利條件,千方百計爭取全域性上的優勢,不怕區域性戰場的屢戰屢敗,最後終以全域性的優勢而奪得戰爭的勝利。

    (正文完)

  • 3 # 博史通今

    我來用簡單的步驟,回答整個垓下之戰的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共計15個步驟。

    一、戰前背景:

    1.起初,劉邦和項羽由於僵持不下,簽署“鴻溝和議”,以鴻溝為界劃分天下。

    2.在項羽撤兵時,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建議,撕毀協議,從後面追擊項羽,並且讓韓信和彭越一起合圍項羽。

    3.結果劉邦追項羽到固陵,韓信和彭越竟然沒來,劉邦被項羽打敗,龜縮不出。劉邦無奈,只能問張良有何良策。張良說,韓信和彭越沒有見到好處,肯定不來。於是劉邦開始分封韓信和彭越,許了很大的封地。

    4.於是韓信和彭越揮軍合圍,加上英布和劉賈,劉邦本部,一共五路大軍,合圍項羽於垓下。

    二、垓下之圍

    5.首先項羽的部下,面對幾場小仗,屢屢失敗。項羽被迫退守,此時項羽還有10萬楚軍。退至垓下。

    6.劉邦的五路大軍匯合後,開始統籌協調,包圍項羽。

    7.劉邦坐鎮中軍,讓韓信帶30萬大軍從中路功績項羽,孔費兩位將軍分居左右兩翼,韓信首先進攻,結果沒討到便宜,被迫退兵。

    8.項羽率兵追擊,劉邦的左右兩翼直接殺出,韓信率軍回頭,項羽要面對三路大軍,結果打敗,退守垓下不出。

    9.當天夜裡,漢軍開始四面唱起楚歌,楚軍一位漢軍已經佔領全部土地,軍心大亂。

    10.項羽知道大勢已去,於是帶800精銳突圍而去。

    11.直到天亮,漢軍才知道項羽突圍走了,於是率軍追擊。

    12.項羽衝出重圍後,身邊只有百餘人,後來又迷路,被漢軍追上,身邊只剩下28人。

    三、烏江自刎

    13.項羽指揮身邊的28人,左衝右突,逃到烏江畔。

    14.項羽甚至無顏面對江東父老,於是和漢軍拼死決戰,項羽一個人殺了一百多個漢軍,當然也受傷嚴重。

    15.項羽望著江東,舉劍自刎。後來楚軍被殲滅或投降,劉邦和韓信大勝。

  • 4 # 香茗史館

    垓下之戰是發生在漢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的一場決定性戰役,楚漢兩軍在垓下(今安徽省靈璧縣東南沱河北岸)展開決戰、一決生死,這場戰役為持續數年的楚漢爭霸畫上了句號,一代霸王項羽最終落得個烏江自刎的下場,而劉邦則最終登上了皇位。

    下面容許我簡單來複盤一下這場戰役。

    垓下之戰背景

    漢五年(公元前202年)冬,楚漢雙方已經在滎陽附近持續交戰對峙了數年時間,由於韓信已經攻下齊國,不斷從齊地襲擊楚地。而彭越更是在梁地廣泛開展游擊戰,襲擊楚軍糧道。再加西魏王魏豹、趙王趙歇、代王陳餘等先後被滅,燕王臧荼、衡山王吳苪、臨江王英布等諸侯又先後歸附劉邦,局勢對項羽來說已經極為不利。

    由於糧道受損,楚軍前線缺糧,項羽不得不和劉邦展開和談,雙方約定平分天下。隨後項羽送還劉邦家室,領兵向東退卻。可是劉邦的無賴性格發作,在項羽退兵後迅速撕毀合約,率兵自後追趕,並聯絡齊地韓信、梁地彭越一起合攻項羽。

    (紫色為漢軍,藍色為楚軍)

    面對劉邦的追擊,項羽大怒,加之韓信、彭越並未赴約,劉邦和項羽在固陵爆發大戰,劉邦被項羽擊潰。之後劉邦採用張良的計策,承諾擊敗項羽後封給彭越、韓信土地,兩人這才領兵來援。

    公元前202年10月,漢將灌嬰領兵攻向彭城,一連攻佔包括彭城在內的西楚多座城池。英布則派人進入九江地區,誘降楚將大司馬周殷,與之合兵攻向城父方向。劉邦則由固陵率兵東進。韓信從齊地發兵、彭越從梁地發兵。

    項羽雖然初期在固陵擊敗劉邦,但面對漢軍從各地發動的進攻,仍然無法扭轉局勢,無奈之下選擇東南方向撤退。11月,項羽退至垓下,修築防禦工事,整頓兵馬,意圖再戰,此時楚軍尚有十萬人馬。

    至此,垓下之戰爆發。

    垓下之戰經過

    公元前202年12月,韓信、彭越、英布與劉邦會合,在垓下將十萬楚軍層層包圍。韓信親率30萬人為主力,蓼侯孔藂率軍為左翼,費侯陳賀率軍為右翼,劉邦則坐鎮後方,周博、柴武等預備軍則在劉邦軍後待命。

    韓信首先親率漢軍發動進攻,初戰受挫,韓信後退。楚軍追擊韓信時受到左右兩翼漢軍的夾擊,雙方陷入混戰之中,此時韓信整軍回身再戰,楚軍受到三面夾擊,一場大戰之後楚軍戰敗,項羽被迫退回垓下城。

    四面楚歌

    夜間 ,雙方各自回營休戰,漢軍對楚軍採取心理戰攻勢,以漢軍中的楚人在楚軍四面八方高唱楚歌,造成了楚地已經全部被漢軍攻陷的假象。

    而此時,由於楚軍將士已經在外征戰數年,而白天又經歷了一場苦戰,此刻身陷重圍、缺兵少糧,如此絕境之下,面對耳邊傳來的楚歌,已然喪失了最後一絲士氣。項羽眼見大勢已去,於是趁夜率領八百精銳騎兵突圍南逃。

    天亮之後,劉邦得知項羽已經逃跑,於是派遣騎將灌嬰帶領五千起兵追擊。雙方一逃一追,項羽在渡過淮水之後,身邊便只剩下了100多人。之後又在陰陵迷了路,向一個農夫問路卻被騙,導致項羽陷入了大沼澤地中,被追擊的漢兵追上。

    困獸之鬥

    此時項羽身邊只剩下了28人,而灌嬰率領的漢軍則多大數千。眼見如此,項羽知道自己逃不掉了,於是下定決心死戰。即使是在如此絕境之下,項羽竟然經過一番苦戰之後再次衝出重圍,向南疾馳而去,一直到烏江邊(今安徽和縣東北長江邊的烏江浦)。

    逃至烏江邊的項羽面對前來接應的烏江亭長,聽著耳邊傳來的追兵馬蹄聲,苦笑道,“上天如今要亡我,我還渡江干什麼?再說我率領江東子弟八千人西征,說好的建功立業,如今一個人也沒帶回來,我還有什麼臉面去見江東父老。縱然他們不說什麼,我難道心中無愧嗎?”

    之後,項羽率領殘餘士兵反身再戰,最終在筋疲力竭、身負重傷的情況下,於烏江邊自刎而死。

  • 5 # 翻滾吧腦洞君

    垓下之戰起因

    公元前203年,漢軍與楚軍在廣武對峙日久,均無力一舉戰勝對方。在這種情況下,雙方人力、物力、財力花費無數,如此下去,誰也耗不起,但又都不想先撤軍。於是雙方進行了一次談判,史上稱之為“鴻溝和議”,約定以鴻溝為界,劃分天下。談判過後,項羽遵照協議向楚地撤退,劉邦也準備西返。此時劉邦手下的兩位謀士張良和陳平建議劉邦不如趁項羽毫無防備之下,撕毀合約,從背後發動偷襲,定能盡收天下。垓下之戰開始

    劉邦採納了張陳二人的建議,大軍隨即掉頭從背後向楚軍撲來。而西楚軍士在知道了楚漢劃分天下,隔江而治的訊息後,比漢軍顯得更加高興,因為不用打仗了,終於可以回江東了,許多人跟隨霸王出來的時候還是少年,歸來時梁腮已爬滿了鬍鬚,他們紛紛扔掉盔甲和武器,歸心似箭。

    等漢軍殺過來時,楚軍完全沒有防備,一擊之下,楚軍損失十之有二。不過隨後霸王穩住了陣腳,雙方再一次陷入焦灼狀態。

    此時劉邦想要憑藉自己一股力量殲滅項羽,實在是痴人說夢。劉邦本已與眾諸侯定下了合而殲之的計策,奈何眾諸侯無一守約。

    此時張良又一次建議劉邦不如將土地先分封給諸侯,他們得到了好處,必定引兵來援。果然,在劉邦的土地封賞之下,韓信、彭越、英布等人紛紛出動,五路大軍匯合一處,在垓下發起了對項羽的合圍。垓下之圍高潮漢軍以韓信為主帥,親自率領大軍三十萬作為攻擊主力,孔藂率軍為左翼,陳賀為右翼,劉邦坐鎮後方。韓信率先發動佯攻,一擊即逃,楚軍追擊,此時孔、陳兩位將軍從左右兩翼發動攻勢。當孔、陳與項羽雙方拉鋸之時,韓信再率軍回身攻擊,楚軍在三面夾擊中被迫退回垓下城。夜晚,韓信略施小計,讓漢軍高唱楚地的歌曲,西楚軍士都以為漢軍已佔領楚地,士氣潰散,無心再戰。霸王見大勢已去,連夜率千餘騎兵突圍,一路之上與漢軍多次激戰。等行至烏江,僅剩二十八騎。垓下之圍落幕行至烏江,眼見無路可逃,這二十八騎同項羽並肩奮戰,與漢軍短兵相接,最後無力迴天自,無一倖免。項羽也因無顏面對江東父老,在發出了“那句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無奈後最終自刎而亡。就此一代霸王隕落,這代表著一個時代的落幕,同時也是另一個時代的起航。公元前202年,劉邦於汜水北岸稱帝,建立大漢王朝。

  • 6 # 腳踏一枝梅

    謝友邀答。

    四面楚歌丶十面埋伏!

    公元前202年11月,幾十萬漢軍將十萬楚軍合圍在垓下。兵仙韓信,採用四面楚歌和十面埋伏之計,全殲楚軍!四面楚歌是心理戰,讓楚兵誤以為楚地都失陷了,信心崩潰瓦解了鬥志。十面埋伏就是佈下天羅地網,將漏網之魚的項羽親兵消耗掉,至烏江畔時僅餘28騎,千古第一神勇的項羽,在身負重傷絕望時自吻!

    此戰漢勝楚敗毫無懸念,因為項羽面對的是兵仙!韓信首先用詐敗之計,誘楚軍深入埋伏之地,左右兩翼包抄,韓信返身再戰,一舉重創楚軍主力。跟兵仙玩智謀,匹夫之勇的項羽,差的不是一星半點!

    在核下之戰前,韓信已將楚軍二十萬主力,用水淹之計在齊國幹掉了,項羽手下第一大將龍沮完敗身死。僅餘十萬的項羽,又怎會是三十萬的韓信對手呢?況且劉邦彭越英布等加起來,五六十萬綽綽有餘。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如若韓信是楚將,死的就是劉邦了。

  • 7 # 漁耕樵讀

    垓下之戰背景

    公元前203年,項羽劉邦對峙於廣武。項羽糧草不繼,而劉邦因無法調動韓信,彭越兵力不足。雙方談和,以鴻溝為界劃分天下。

    項羽引進南歸,陳平和張良認為天下大半已歸漢,諸侯又都依附於漢,建議劉邦趁楚軍疲憊,偷襲楚軍,一舉殲滅項羽,免除後患。但是韓信和彭越未能出兵,劉邦又被項羽打敗,退守陳下。

    為了讓韓信和彭越出兵,劉邦將陳以東的封給韓信,淮陽以北封給彭越。韓信和彭越果然出兵,合圍項羽。同時又命劉賈聯合英布,五路大軍包圍項羽。在垓下進行了一場大決戰。

    垓下之戰

    灌嬰帥軍攻下彭城,淮南王英布攻下九江,北上攻打城父,劉邦東進,項羽被迫向東南退卻。退至垓下,項羽營建壁壘,固守垓下。

    12月,韓信,彭越,英布會合劉邦,對項羽的十萬大軍層層包圍。韓信率主力30萬,孔聚為左翼,陳賀為右翼,劉邦坐鎮後方。

    韓信中軍初戰不利,退卻後,命令左右翼同時發起進攻。韓信又引兵再戰。被包圍的楚軍戰敗。被迫退入垓下。但漢軍一時又攻不下垓下,形成相持階段。

    四面楚歌

    項羽兵敗,糧食短缺,士氣低落。夜間聽到四面圍著他的軍隊都唱起了楚歌,項羽驚訝問到:“難道劉邦已經佔領了楚國嗎?為什麼那麼多人唱楚歌呢?”回答他的只有部下的哭泣聲,項羽見士氣崩潰,大勢已去。帶著八百精銳,從垓下突圍而出。

    項羽向南一路殺到烏江邊上,自覺無顏面對江東父老,自刎於烏江邊。

  • 8 # 紅黑聖西羅

    韓信用兵,多多益善,雖然韓信被譽為一代戰神,但垓下之戰並非他一人之功勞。

    公元前203年,與漢軍對峙的項羽糧盡,而劉邦也沒能調來韓信、彭越的部隊,無法進行合圍。於是,雙方劃定了歷史上著名的“楚河漢界”。

    劉邦後在張良等人的建議下,很快撕毀協議,追擊項羽,但韓信和彭越並未如約進軍。劉邦無奈之下,劃了大片土地封許給兩人,換取他們的進兵,終於完成了五路大軍合圍項羽。

    韓信、彭越、英布等人會合劉邦後,在垓下將向南撤退的項羽十萬部隊全部包圍。韓信親率主力發動進攻,初戰受挫後退,在項羽想要追擊時,漢軍左右兩翼迂迴夾擊楚軍,韓信乘機打了一杆回馬槍,楚軍大敗,項羽被迫退回垓下城。

    後面的事大家都很熟悉了,漢軍在晚上搞卡拉OK,高唱楚歌,使得楚軍軍心渙散,大量逃跑。項羽無奈的唱了“霸王別姬”,帶領800精銳騎兵突圍,最後被圍困在烏江,一代霸王自刎於烏江。

  • 9 # 劉一千五

    韓信是齊王,他有重兵在手。接到漢王的使者帶來的大片土地,什麼話都不說,立刻帶了三十萬向西而來。這是他的齊兵。彭越也得了大塊地盤,不推辭了,帶梁兵數萬,從項羽後方搗亂。不說張耳了,親家自然賣力。劉賈在東南方往北而壓上來。九江英布,臨江王共敖,衡山王吳芮……漢王自領大軍正面迎擊。韓信為總司令,決戰開始。

    四面圍定。先用兵試探,不利,退卻。夜唱楚歌,瓦解楚兵鬥志。連項羽也驚疑不定,別姬而走,奈何包圍數重,殺透不易。最後成全呂馬童等一生富貴,回不了江東。

    項羽孤軍奮戰。手下大將殆盡,成了孤掌難鳴。韓信用十倍軍隊合圍,戰絕對優勢。項羽久戰數年,消耗嚴重,疲憊不堪。韓信的軍隊休養己久,精銳異常。項羽的楚軍,處於被動,心浮氣躁,後繼無援,後方不穩。漢王,彭越,韓信有大量地盤等著打敗項羽後瓜分,所以志在必得。

    所以,韓信就以優勢兵力,攻心戰,包圍中殲滅等辦法消不楚兵,孤立項羽,最後擊敗他。人算不若天算,項羽能回江東的,但是他不回去了,自殺了。讓他做敵人汗顏,這是一場不對稱戰役,贏了也不光彩。但一切都完結了,韓信一打完項羽,也就打敗了自己。自此以後,再沒上過戰場。

  • 10 # 關東俠客

    秦末農民起義後,劉邦和項羽爭奪天下爆發了楚漢戰爭。‘戰爭打到最後,漢軍佔有大半地地諸侯大都名議上歸附漢軍。到公元前203年8月,楚軍和漢軍在廣武地區對陣。這時候楚軍糧食用盡了,齊王韓信和梁王彭越擁兵觀望不肯來,劉邦自已無法對楚軍進行最後合圍,只得和項羽訂鴻溝合議。楚漢兩國以魏國挖的運河鴻溝為分界線,然後雙方各自罷兵。這時張良和陳平獻計,楚軍兵疲糧盡,這正是上天安排滅楚最佳時機。劉邦採用了二人諫議,趁楚軍東歸之機展開戰略追擊。/結果劉邦軍隊在固陵反被楚軍打敗,堅壁高壘不出。劉邦問計張良ⅰ:"各路諸侯不來從約怎麼辦?”張良說:"楚軍將要敗了,齊王韓信和梁王彭越沒有得到封地,他們不來是可以理解的,如果大王能夠和他們共同擁有天下,他們立刻會領兵來,如果他們得不到分封,事情的結局就很難預料了。"於是劉邦分封了許多土地給韓信和彭越。很快,韓信和彭越等五路大軍對項羽軍隊展開合圍,決定楚漢兩國及中國歷史走向的垓下之戰開始展開。公元前202年,漢將灌英率軍攻佔彭城,攻佔楚地許多地區。淮南王英布進入九江地區,誘降楚大司馬周殷,隨後北上,楚軍向東南撤退。至垓下安營。此時十萬楚軍已兵疲糧盡。漢軍以韓信三十萬人為主力,孔將軍為左翼,費將軍為右翼。劉邦坐陣後方,周勃等率預備隊殿後。齊王韓信親自率漢軍主力發動進攻。初次作戰失力,被迫後撤,也叫誘敵深入。項羽率楚軍追擊,孔將軍和費將軍從側面迂迴包抄楚軍,這時韓信率漢軍重新殺回來。楚軍在漢軍三面夾擊下大敗,退到垓下城。當晚,漢軍搞心理戰術,在楚軍大營四周唱楚地歌曲。這就是成語"四面楚歌"的來歷。當時項羽和楚軍非常震驚,以為楚國地方都被漢軍佔領了,於是軍心崩潰了。項羽率八百精銳騎兵向南逃走。第二天劉邦得信後派灌英率五千騎兵追擊。項羽渡過淮水以後僅百餘騎跟隨。行至陰陵迷路,被漢軍追上,項羽突迫重圍到東城,僅剩下28騎兵。項羽浴血殺出重圍來到烏江邊。漁人勸他坐船逃走。項羽說:"當初率江東八千子弟兵誅滅暴秦,如今只剩下我自已回去如何面對江東父老?既使他們可憐我,讓我繼續作王,我內心能不感到漸愧嗎?”於是,項羽棄馬持短兵刃步戰,殺死漢軍數百人,身上也被十餘處創,最後橫劍自刎。垓下之戰,劉邦以六十萬漢軍絕對優勢全殲楚軍,創造了古代大規模追擊戰的成功戰例,從而奠定了大漢四百多年江山。

  • 11 # 自由答人

    第一、戰役的背景,就是歷史有名的“鴻溝協議”公園203年漢軍與楚軍在廣武對峙許久,當時劉邦沒有能調來韓信、彭越等人的主力軍,無法對項羽的主力進行合圍。此時的楚軍也因軍事上的問題糧草沒有用盡,為此雙方互派代表以鴻溝做為雙方界線劃分天下,此後項羽欲將十萬軍隊繞南路往向楚地撤軍,劉邦也調主力回返。

    垓下之戰起因:

    第二、“鴻溝協商”簽定後劉邦想調主力回軍時,他手下以張良為代表的謀士建議趁楚軍往向楚地撤軍的過程中採取“以逸待勞”的戰略追擊項羽。劉邦考慮之後覺的當今天下諸侯大部分已全部歸漢,此時追擊項羽是決好的機會。便採用了張良等人的建議撕毀“鴻溝協議”並約韓信和彭越的主力軍合擊項羽。劉邦主力軍追擊項羽至夏南兩方展開交戰,由於韓信和彭越各自為政並沒有履行和劉邦的約定,導至劉邦大軍慘敗。

    第三、劉邦在夏南大敗後退至陳下。張良等謀士告訴劉邦說“諸侯沒來參戰的原因就是沒有分到屬於他們的地盤,主公應給他們已封地”劉幫採用張良等人的建議將大片土地封與韓信、彭越,兩人拿到封賞後立即趕到與劉邦合兵一處。

    第四、彭越、韓信與劉幫合兵後,劉邦又約來劉賈、英布兩路大軍,合五路大軍和項羽在垓下展開決戰。

    合圍項羽

    灌嬰帶兵攻戰鵬程及其楚地周邊大片區域,同時劉邦讓英布帶兵也進入九江地區,並且劉邦採用韓信建議招降項羽手下大將周殷,並與周殷合軍北上進攻城父,項羽大敗帶領手十萬人退至垓下。劉邦集合所有漢軍將項羽團團圍困。

    劉邦招開最高軍事會議,韓信建議自己領三十萬主力軍,另派兩員大將分左右兩翼合攻項羽。劉邦又周勃等人領剩餘軍隊做為後方支援,

    垓下之戰的第一場因為左右兩翼的軍隊沒有急時趕到,與楚軍交戰的韓信遭到慘敗,楚軍正想乘機攻殺漢軍時,劉邦援軍趕到。楚軍在項羽帶領殘軍下退回垓下。

    四面楚歌

    漢軍待深夜對垓下的楚軍進行了心裡戰術,韓信命漢軍齊唱楚哥,讓項羽以下計程車兵誤以為天下已全部讓漢軍佔領,楚軍逐漸失去戰心,軍心渙散。當時楚軍除了逃兵和投降的還剩下八百多人。天亮以後項羽領僅有的八百人想突圍逃走,劉邦早有安排,讓韓信領五千人追擊項羽。《史記》稱項羽逃走的路上被人所騙而迷路,又遇漢軍截殺,僅剩下二十八人。

    烏江自吻

    項羽退至烏江後以自己一個人的能力殺漢軍一百多人,終因無臉再見江東父老而提劍自吻別。

    評價:個人以為韓信取的垓下戰役的勝利,主要原因是對於項羽軍士的瓦解,共次對軍士的有效調動。(個人觀點不屬於正史)

  • 12 # 布衣閒人10

    這個題目不是很準確,打敗項羽,韓信雖然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並非是韓信一人之力。把打敗項羽,完全歸功於韓信,是沒有道理的。確切地說,是劉邦集團打敗了項羽。那麼,劉邦集團憑什麼打敗了項羽呢?

    首先,劉邦集團有鞏固的後方,糧食、軍械供應充足。而項羽由於被彭越等截斷了糧道,糧食、軍械難以得到供應。正所謂“軍無糧食則亡,軍無委積則亡”。

    弟二,劉邦集團與彭越、季布等結成了統一戰線,項羽基本上是孤軍奮戰,沒有援手。

    第三,劉邦集團違背鴻溝之約,項羽率軍東去時,劉邦乘機揮軍追擊,而項羽毫無戒備,加之缺糧,只能一退再退,一直退到垓下(一說東城)。

    笫四,劉邦集團利用韓信的軍事謀略,在垓下包圍了項羽,對項羽進行圍殲,直至項羽兵敗自殺。

    第五,劉邦集團包圍項羽後,教部隊高唱楚歌,所謂“漢軍已略地,四面楚歌聲”是也,大大地瓦解了項羽部隊的軍心,以至使項羽成了孤家寡人。

    以上就是劉邦集團打敗項羽軍的主要原因。當然,韓信發揮了重要作用,這是不可否定的,但絕不可以說是韓信打敗了項羽,這樣說不符合歷史事實。

    本文觀點,僅供參考。

  • 13 # 海條子

    其實簡單的理解就是,韓信兵多,且算出了項羽必敗,再算出有多少處必逃之路,各個路口都派兵把守,雖然不一定是重兵,但起到恐嚇的作用,也許這是韓信故意的,讓他跑啊跑,越跑兵越少,最最後只剩下幾百人,實在上已經走投無路,也疲憊不堪。東江漁夫那個故事是司馬遷自己加的,真實場景並沒有這一幕,項羽只有自吻才能死的轟烈。

  • 14 # 肥宅愛喝可樂1

    這個問題本身就是錯誤的,垓下打敗項羽的根本就是劉邦,韓信其實跟彭越英布一樣,只是劉邦的將領,唯一特殊的地方在於,韓信耍陰招自立為王,統帥的兵馬更多一些。

    韓信從來沒有擊敗項羽,垓下之戰是這樣描述的“淮陰先合,不利”,明明是韓信先上結果被楚軍擊敗,打成不利。最後左右兩翼直接衝上,擊敗楚軍。

    整個過程韓信只是一個大將的角色,而統帥則是在其後的劉邦。真正打敗項羽的也不是韓信,而是劉邦事先制定好的作戰策略。至於說韓信敗退是誘敵深入,純粹是後世為了吹捧韓信而妄下定論。

  • 15 # 減水書生

    垓下之戰的兵力對比

    首先是劉邦方面的四大兵團:

    韓信的齊國兵團,兵有銳氣、將有戰心,而且還有灌嬰的騎兵兵團,大約30萬。

    彭越的梁國兵團,聽說要封王了,所以彭越舉國來戰,大約10萬。

    英布和劉賈的九江兵團,漢卒兩萬,收九江兵和楚國降卒,也能有10萬。

    劉邦的中央兵團,這是一支跟項羽在成皋滎陽一帶磨戰了好幾年的軍隊,大約20萬。

    其次是項羽方面:

    這就比較簡單了,主要是從成皋滎陽前線帶下來的,因為楚軍的龍且部20萬倍韓信給消滅了,而且韓信大軍此時也佔了彭城,所以沒有補充,應該在10萬人左右。

    所以,粗略統計是劉邦70萬戰項羽20萬。

    垓下之戰是怎麼打的

    以少勝多,有時候靠精銳、靠戰心、靠將有死心、靠兵無退路,倒可能好打一點兒。

    以多勝少,有時候真心不是啥優勢,人多麻煩就多。

    劉邦能點十萬兵,這都得是名將的水平,但他可點不了70萬兵。

    所以,只能讓兵仙韓信來組織垓下之戰了。

    而且韓信也沒把這七十萬人全用上,他一個人坐鎮中央,也沒電報、也沒電話,根本調動不了這麼多人。

    所以,真正動手幹項羽的也就劉邦軍團和韓信軍團,因為這兩個軍團最強。

    而彭越軍團和英布軍團,全做預備隊。

    為了防止項羽中央突破而追亡逐北,再上演一次彭城之戰,所以,韓信擺出了一個大縱深的五兵陣。

    第一陣韓信領兵;左翼第二陣孔江軍領兵;右翼第三陣費將軍領兵;中央第四陣劉邦領兵;後備第五陣周勃領兵。

    為什麼要這麼擺陣?揮軍衝過去就揍,揍死就喝慶功酒不行嗎?

    不行。因為這是打仗,不是打群架。

    劉邦他們敢衝過去,項羽就敢衝過來。

    劉邦人多,人多勢眾則心不齊,所以士卒們不見得就死戰。

    而楚霸王兵少,兵少就是哀兵,哀兵就會給你來一場背水之戰,直接沖垮劉邦的幾十萬大軍,然後各個擊破,繼續教訓劉邦怎麼做人。

    垓下之戰還得四面楚歌聲

    韓信進軍,然後被楚霸王給打回去了。

    於是項羽大軍突進,就是要玩重點攻破而後中央突擊,直接衝亂整個漢軍集團。

    但這時候,左右兩翼的第二陣和第三陣殺將過來。

    於是,項羽軍腹背受敵,突擊也就突擊不了了。

    項羽軍剛一勢弱,韓信則再次整兵突進。

    於是,韓信打敗項羽。

    垓下之戰首日交鋒結束,項羽損失慘重,具體數字不好統計。

    反正項羽的哀兵,肯定是必勝不了了。

    是日夜,四面楚歌聲,項羽楚軍軍心動搖。

    漢軍之中如此眾多的楚軍將士,這說明劉邦已經平定楚地了。

    實際上,也差不多平定了,因為彭城已經陷落、九江國已經降漢。

    軍心散亂,深知兵法的楚霸王知道:這仗已經沒法打了,因為兵無戰心。

    楚兵這時候就想著怎麼跑和怎麼投降了,肯定不回去玩命了。

    於是,項羽唱了一首歌,唱死了大美女虞姬,然後帶著一隊精騎逃跑了。

    最後的結果就是項羽沒跑出去,於是烏江自刎。

  • 16 # 喜歡歷史的IT男

    公元前202年,漢王劉邦撕毀鴻溝約定,率部出固陵東進,同時命韓信南下,彭越西進,漢將劉賈會同英布北上,會戰霸王項羽

    12月,雙方在垓下展開最終的決戰,楚軍兵力10萬,漢軍及諸侯軍兵力70萬。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漢軍的指揮官換了,霸王項羽面對的不在是那個在他手下屢戰屢敗,又屢敗屢戰的老對手漢王劉邦了,而是那個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的大將軍韓信。普天之下,唯一能跟霸王一戰的韓信!

    這是當世最強的兩位軍事家之間的較量,一個是兵形勢的最強存在,個人神勇,千古無二;一個是兵權謀的最高境界,世稱“兵仙”、“神帥”。(兵家四勢:兵形勢、兵權謀、兵陰陽、兵技巧)

    兩人自掌兵來,皆無敗績。霸王項羽,靠的是他那強力的攻擊力,鉅鹿之戰也好,彭城之戰也罷,普天之下,沒有任何人能抵擋住他天生神勇帶來的強大沖擊!而韓信呢,擒魏、取代、破趙、脅燕、擊齊,百戰百勝靠的是胸中的兵法權謀與韜略。今天他相信自己即將成為抵擋和破解項羽攻勢的第一人,在他那長長的軍功上在加上一筆滅楚的功勞。

    對決正式開始,韓信命令劉賈、英布自南包圍楚軍,彭越自北包圍楚軍。韓信自己率軍居中,將軍孔熙為左翼、陳賀為右翼,漢王劉邦率部跟進韓信,將軍周勃在劉邦後面斷後。

    而被圍在中間的十萬楚軍,一無援兵,二無糧草,進不是,退不能,守也不成。此時此景,只能用兩個字來形容:等死。但是,等死永遠都不會霸王項羽的選擇,進攻才是霸王項羽的風格,面對韓信的十面埋伏,他率領自己的鐵騎,準備向韓信、劉邦所在地發起了進攻,實施斬首行動,可惜了這注定是一個不可能實現的計劃,韓信前面有30萬大軍,劉邦前面有韓信的30萬大軍和自己的10萬大軍,即將項羽搞定了這40萬大軍,劉邦後面還有周勃的軍隊可以掩護逃跑。

    此時的項羽並沒有想這麼多,他率領自己的10萬大軍,騎兵在前,步兵在後,不計後果,狂放暴雨般向韓信殺將過去。韓信大軍抵擋不住,迅速後撤。霸王實在太勇猛了,一馬當先,遇神殺神,遇佛殺佛,一連攻破漢軍數道防線,直衝韓信本人而來。在這緊要關頭,漢軍的左右兩翼部隊一起出動,圍攻楚軍,並將楚軍沒有跟上的步兵跟項羽截開,分別消滅,項羽無法繼續進攻了,只能回軍救援後方步兵。可是當他剛剛回頭的時候,一直後退的韓信立馬全軍壓上,瘋狂反撲。

    項羽再也無力攻擊了,只能全軍突圍,退回垓下,暫作休整。當天夜裡,漢軍重重包圍了楚軍。夜深人靜的時候,對面漢軍突然傳來了若隱若無的楚歌,慢慢的唱的人越來越多,楚歌的聲音越來越大。悲愴的歌聲響徹了夜空,衝擊著每一個楚軍士兵,喚起了他們的思鄉之情,他們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白髮蒼蒼的父母,想起了期盼自己回家的妻兒。漸漸的,楚軍軍心大亂,紛紛棄軍而逃。

    這時候,項羽也被歌聲驚醒了,難道劉邦已經把所有的楚地拿下了嗎?怎麼這麼多人會唱楚歌。聽著悲愴的楚歌,看著漸漸動搖的軍心和不斷逃亡計程車兵,面對著已去的天下大勢,望著自己心愛的女人虞姬,撫摸著跟隨自己征戰多年的寶馬烏騅。霸王項羽不由得酌酒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唱完後,霸王項羽心如刀割,淚如雨下,左右皆泣不已,一旁的虞姬愴然拔劍起舞,以歌和之:“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唱完後,為了不拖累霸王,為了讓項羽儘早逃生,虞姬揮劍自刎!項羽還沉寂在悲傷中,他心愛的女人已經倒地身亡了。他向前一步,抱住倒地的虞姬,就像抱著一把絕望的空氣,只能縱淚而流,誰說霸王無情,誰說英雄無淚,無情無淚只是沒到傷心時!!!

    虞姬死了,霸王項羽擦乾了眼淚,帶著800名騎兵,趁夜撕開了漢軍的包圍圈,向南遁去。等到天亮的時候,漢軍才發現項羽已經跑了。這還得了,趕緊派人去追,於是騎將灌嬰率五千騎兵發瘋似的追向項羽,前邊項羽拼命的跑,後面灌嬰發瘋的追,等到項羽渡過淮河,身邊就只剩下100餘名騎兵了。

    沒辦法,虎落平陽,形勢比人強,他只能接著繼續逃,等逃到陰陵的時候,不幸的是項羽迷路了,更不幸的是,他問路邊一個農夫通往彭城的路,這個農夫不知是無意還是有意,把他引向了一條通往沼澤的路。霸王鬱悶極了,但也只能原路返回,結果碰到了追來的灌嬰。

    沒辦法,既然碰上了,那就開打唄,一陣衝殺後,霸王再次衝突重圍,向東遁去,當他到達東城時,身邊只剩下了區區28騎。而追上來的漢軍騎兵有數千人。28人對幾千人。項羽知道自己這回徹底不能逃脫了。這反而激發了他的英雄氣概,他對身邊的28名部下說到: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今日固決死,願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

    然後將28人分為4隊,各自向四個方向突圍。這時,漢軍從四個方向密密麻麻的圍了過來,可是,在霸王眼裡,這無數的漢軍又有何懼,他對身邊的騎兵說:我先給你們斬殺一將。說完像一陣龍捲風一樣,向漢軍衝去,漢軍看這陣勢,紛紛潰退,一名將領瞬間就成了霸王手下的冤鬼了。

    但是,漢軍還是鍥而不捨,當霸王跟衝出重圍的騎兵匯合後,漢軍再次追了上來,霸王怒了,他猛虎一般一樣向漢軍衝去,瞬間斬殺漢軍都尉,殺漢軍數十百人,自己僅僅傷亡2人。然後趁著被打蒙的漢軍沒緩過神的時候,帶著剩餘26騎向烏江逃去。

    這時烏江亭長正在泊船以待,隨時等待霸王到來,等項羽到了烏江後,他對項王說:“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霸王笑了,這笑是悲涼的,也是欣慰的。欣慰的是,當他走投無路的時候,江東父老還惦記著他,這天下還有自己的一塊立足之地。悲涼的是他曾經叱吒風雲,號令天下,如今落魄歸來,有何顏面見江東父老!這一刻,他決定放棄渡江: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

    此時,漢軍又追了上來,霸王將寶馬烏騅送給烏江亭長,然後命令所有騎兵全部下馬,手持兵器,迎戰漢軍,他率先衝入漢軍軍中,獨自擊殺數百人,身上只不過負了十餘處傷而已。正當他殺得起勁時,突然看到一個老熟人,漢騎司馬呂馬童,他停下了廝殺,指著呂馬童說:這不是我老友呂馬童嗎?呂馬童定睛一看,果然是霸王項羽,他指著項羽對身邊的王翳說:“他就是項王,千萬不能要讓他跑了”

    罷了,罷了,本是故人,成全他功名就是了。於是對呂馬童道:“我聽說劉邦花千金加封萬戶侯,來購買我的人頭,相識一場,今天我把人頭就送給你吧”,說完自刎而死。

    西楚霸王死了,王翳一刀砍下了他的人頭,接著,漢軍騎兵一下子湧上來,對著霸王的屍體狂砍亂切。最後郎中騎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楊武各得其一體。四個人把霸王的屍體拼湊,接上王翳砍下的人頭,不錯,正是傳說中的西楚霸王項羽。

    西楚霸王死了,這個歷史上最勇猛的人最終還是謝幕了。但他在青史裡留下了重重的一筆,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傳唱,著名杜牧有詩云: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宋代著名女詞人有詩云: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他雖然死了,他雖然敗了,但是,千百年來,無數的人都為他的烏江自刎惋惜落淚,為他的不肯過江東而扼腕嘆息,為他和虞姬之間的愛情而潸然淚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甜到爆炸的聊天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