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坐網談天
-
2 # 牛皮社
“商女不知亡國恨”這句詩出自杜牧的《泊秦淮》:
泊秦淮[唐]杜牧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這是一首借古諷今的政治諷喻詩。
首句“煙籠寒水月籠沙”,出手即不凡,有月有水,朦朦朧朧的美麗夜景,確實很適合達官貴人們的奢靡生活啊。但是,“寒”字似乎又透露出一絲淒涼,類似作者的心境。
次句“夜泊秦淮近酒家”,則較為平淡,只是交代出了時間(夜)、地點(秦淮河邊上的酒家)。但這句又是必不可少的,因為“酒家”二字,直接帶出了後面的詩。
順理成章的,我們便知道,最後兩句“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就是發生在這“酒家”裡。詩中的“商女”,就是在酒家賣唱的姑娘。
元曲作家張養浩在《山坡羊·潼關懷古》裡寫道:“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對於這些賣唱的姑娘們來說,她們每天所要掙扎的就是生存,至於亡不亡國,她們其實沒空去管,反正都是個苦。
同樣的,她們也不會去管《後庭花》其實是南朝陳陳後主所做的一首亡國之音。那些達官貴人們點什麼曲子,她們便唱什麼曲子,如此而已。
所以,杜牧在這裡寫出“商女不知亡國恨”時,他其實並不是批評這些“商女”,而是那些奢靡無道的達官貴人們和醉生夢死的晚唐統治者。
-
3 # 紅小鬼hf
“商女”之“商”,指音律。古有五音,或稱五聲。五音指宮、商、角、徵、羽,“商”為五音之一。“商女”就是以商音為其風格的歌女。那麼“商音”是什麼風格呢?這就要從《周易》理論中尋找答案了。
其實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意思,泛指這類人,作者只是透過某一種現象來對映整個社會,滅不滅國確實和商女沒有多大關係。
封建社會都是這樣,只有家觀念,沒有國觀念,封建社會的國也是以家族為單位,比如宋朝是趙家的事和我沒有關係。
再比如新中國成立之前的一百零九年的時間我們受到外族的侵略,簽訂數百個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慈溪這個女的沒有太大的關係,和封建文化有直接的關係,火燒圓明園的時候華人幫忙,英法聯軍進京華人幫的忙,沒放一槍一炮,百姓夾到觀看,洋鬼子大搖大擺就進城了,大多數人想的是打仗打的是皇帝,和我有什麼關係。
所以今天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中國,要時刻不忘熱愛我們的祖國,有國才有家,國強民才能富,國家興旺,匹夫有責。
所以歷代滅國和商女沒有太大關係,但有一定的責任。
-
4 # 無憂文學文摘精選
賣唱的歌女不懂什麼叫亡國之恨。
這句話出自杜牧的泊秦淮。
泊秦淮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其實問題不是那些女子:這些女子是用來代指當不理朝政,只知道取樂的達官貴人,將要亡國,卻不知憂思,只知嬌奢享樂。
下面我們可以瞭解一下杜牧。
杜牧(803年-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傑出的詩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鬱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歲中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後赴江西觀察使幕,轉淮南節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歷任國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勳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
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詩歌以七言絕句著稱,內容以詠史抒懷為主,其詩英發俊爽,多切經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頗高。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大杜“。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
-
5 # 柴米由言
看了幾個回答,感覺都沒回答到點兒上,都是百度貼上一堆不走心。
我簡短的發一下,這句詩字面意思是批評吟唱靡靡之音的歌女,在國難當頭之際,還去賣弄歌聲取悅貴族。但往深層次去想,一個地位卑微風塵女子怎能救國救民,既沒能力也沒實力,表演也是被貴族控制的,只是玩偶,她根本就承擔不了這麼大的責任。
做個誇張的比喻,就像你和你家貓主子玩,地上被弄髒了,你老媽卻說這隻貓把地弄髒了也不知道掃一掃。這是在責怪貓還是在責怪你呢?貓根本就沒有能力打掃啊,你責怪不到她啊。
那麼翻回來再看有能力救國救民的貴族們在幹嘛呢?在享樂,在聽“商女”的曲,作者表面上在批評商女,實際上在批評享受商女曲子的貴族。在古代詩人是不可能直接批評貴族的,會招來殺身之禍,所以只能透過委婉的方式來指責方式的貴族和官僚集團。所以,放寬心這個鍋人們不會讓商女背的。
-
6 # 鬼谷子思想
商女不知亡國恨: 何為商女?商女,一般指以賣唱為生的歌女,很多注本說是商人的女人,似乎是不通的,秦淮河地區,歌女更合當時的情景。因為很多都是被人販子販賣至此或是逃亡到此,以賣唱為生。所以商女並不是單獨指女子,而是特定一類人。在戰爭的壓迫下喘息著。
瞭解完商女咱們再來看一下全詩:出自杜牧《泊秦淮》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前兩句在此就不解釋了,直接說跟問題有關的。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說這個後庭花,《後庭花》是一首曲子,這個曲子也有來源,它原名《玉樹後庭花》,是南朝陳的皇帝陳叔寶所作,由於他沉溺於聲色,不愛管理治國富民,便創作此曲終日與後宮美女尋歡作樂,這樣做的最終結果當然就是亡國,後世就把這首曲子作為了“亡國之音”的代表。
“隔江”也有典故,當時隋兵陳兵江北,一江之隔的陳後主不以為意,依然享樂,亡國是必然的了。那麼詩意就明顯了,歌女們不知道亡國之恨,不知道這曲子是亡國之音,隔著江面仍然在唱亡國之音。
所以,並不是把問題推向一個女子;是說這些逃亡至此的歌女,也就是商女。
-
7 # 簡單生活2525
我認為這只是一個借喻!借唱後庭花的商女,暗諷聽後庭話的達官貴人或是富商達股,不知羞恥,貪圖個人享樂,把國恥家醜拋於腦後!
-
8 # 鬱離星
商女,指賣藝賣色的女子。商女不知亡國恨,後一句是:隔江猶唱後庭花。看來,人們認為商女不知亡國恨的原因,是她們仍鶯歌燕舞地唱跳著,好像很歡樂的樣子。
這詩句出自安史之亂的晚唐,社會動盪衰敗,人民流離失所!到處是荒蕪的田地、破損的宅院、餓死的百姓......與這樣的景況相對,秦淮河面舟船上商女綿軟的歌聲顯得格外突兀、刺耳。
然而,商女真的不知亡國嗎?她們在這破碎的山河裡,早已沒了稱之為家的地方。每一個商女的脂粉、媚笑之下,都有一段不為人知的心碎過往。她們為了讓自己活著,也許是為了讓家人活著,賣色藝於青樓。而讓這“後庭花”唱響的,正是那真正不知國破山河碎的奸臣貪官,或是踏鐵蹄入侵的敵人!
奸臣賣國,貪官蛀國,才會至始這國破家亡!敵人猖狂,鐵蹄囂張,才會享樂在這損傷的大唐。秦淮河上的商女,是這社會最底層的討生者。她們把國仇家恨埋在心上,以色藝示客,那口中的“後庭花”呀,花兒美豔,花期短暫,就像她們曾經的美好生活呀!也像她們的青春呀!更像這亂世裡百姓的呼吸與生命啊!“後庭花”,也像對奸人、敵人的詛咒啊!希望你們的榮華、得意也如這一時之花、轉瞬即逝!
唱著後庭花的商女,無處逃脫,無力反抗,面對蹂躪也只能迎合順從。這更襯托出奸臣、貪官的無良可憎,也更描畫出敵人的囂張與邪惡!
唱著後庭花的商女,是亡國奴的代表與象徵。亡國奴的悲傷有誰會關心同情?亡國奴,就是被人消遣,供人取樂的命運!可悲啊!可是悲無處悲!可嘆啊!可是嘆無處嘆!箇中滋味,只有亡國的人們才可以體會!江水兩岸,商女與作者,有何區別呢?
以上是我個人見解,供讀者參考、交流。
-
9 # 蘺公子
商女為什麼會在亡國的時候偏偏唱著被稱為“亡國之音”的《玉樹後庭花》呢?
因為有人聽啊!
商女——指的是那些賣唱為生的歌女。而她們所處之地秦淮,更是奢靡生活的代表地。
商女貧賤,掙扎在溫飽線上,為了取悅聽眾通常會去唱聽眾們喜歡的歌。那麼這些沉醉於亡國之音的聽眾,又是誰呢?
是那些有責任、有義務為國家的發展而努力奮鬥,為國家的未來鞠躬盡瘁的達官顯貴、富家子弟們。他們享用著國家的俸祿,卻並沒有做自己該做的事情。
都說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面對這些一味尋歡作樂而毫無責任感、毫無危機意識的人,杜牧痛心疾首。因此他寫下了《泊秦淮》,表面似乎在批評歌女沒有覺悟,實際上卻透過歌女們的靡靡之音針砭時弊,譴責這些尋歡作樂的顯貴,反映了更深層次的社會現狀。
-
10 # Varick小夏
泊 秦 淮 杜 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註釋] (1) 商女:歌女 (2) 後庭花:即《玉樹後庭花》,陳後主與其倖臣詞曲。 [說明] 唐朝著名詩人杜牧遊秦淮,在上聽見歌女唱《玉樹後庭花》,綺豔輕蕩,男女之間互相唱和,歌聲哀傷,是亡國之音。當年陳後主長期沉迷於這種萎靡的生活,視國政為兒戲,終於丟了江山。陳朝雖亡,這種靡靡的音樂卻留傳下來,還在秦淮歌女中傳唱,這使杜牧非常感慨。他的詩說:這些無知歌女連亡國恨都不懂,還唱這種亡國之音!其實這是借題發揮,他譏諷的實際是晚唐政治:群臣們又沉湎於酒色,快步陳後主的後塵了。秦淮一隅,寄託如此深沉的興亡感,足見金陵在當時全國政治中心已經移向長安的情況下,影響仍然很大。
-
11 # 十里春風俠客行
這首詩出自唐代杜牧《泊秦淮》,原文如下: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翻譯如下:浩渺寒江之上瀰漫著迷濛的煙霧,皓月的清輝灑在白色沙渚之上。入夜,我將小船停靠在鄰近酒家的秦淮河畔。歌女似乎不知道什麼是亡國之恨,竟依然在對岸吟唱著淫糜之曲《玉樹後庭花》。
-
12 # 愛咋咋得
以我個人理解,國家興亡匹夫有責,詩人有種無奈之情,就好比,怒其不爭哀其不幸之意,當然這種現象什麼時候都有,
-
13 # 遺產君
謝謝邀請,“商女不知亡國恨”出自晚唐文學家杜牧的《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說的是在浩渺的寒江之上瀰漫著迷濛的煙霧,皓月的清輝灑在白色的沙渚之上,作者將小舟停泊在靠近酒家的秦淮河畔,此時,金陵歌女似乎不知何為亡國之恨、黍離之悲,竟依然在對岸吟唱著那首淫糜之曲《玉樹後庭花》。
“商女不知亡國恨”中的“商女”指的是古代賣藝的女性,如董小宛、李香君等人,並不是指經商的女人或商代的女人,後來演變為“戲子”之類的,現在類似於“歌手”“明星”一類的人物,並非專指女性。
杜牧《泊秦淮》中的“後庭花”說的便是南朝後主陳叔寶為他的寵妃張麗華所作的《玉樹後庭花》,“麗宇芳林對高閣,新裝豔質本傾城,妖姬臉似花含露,玉樹流光照後庭”,這就是後世常說的亡國之音,陳朝因為陳叔寶沉迷於張麗華的美色懈怠朝政、荒淫無度而亡。
張麗華本是窮苦出身,家中實在是負擔不起一個年幼的女兒,便將她送進了皇宮,成為太子侍女,當時她才10歲,便以出落得非常的標緻,一進宮就被陳朝太子陳叔寶看上,不久就強行佔有了她,從此張麗華就成了太子的女人,15歲她生下了陳叔寶的第一個兒子。
後來陳叔寶登基為帝,張麗華便成為了寵冠六宮的皇貴妃,由於長相出品,聰穎過人,深受陳叔寶的寵愛,根據歷史記載,張麗華淫亂後宮,她精通祈禱之術,經常假借鬼道來迷惑陳叔寶,將他迷惑的不理朝政。
陳叔寶雖說荒淫無道,但在他身邊聚集的都是文學家、詞曲作者和歌唱家,而他本人在藝術上的造詣也很驚人,在他的組織下,創作了歌舞劇《玉樹後庭花》。
《玉樹後庭花》本來是樂府民歌中的一首情歌,陳叔寶用獨特的藝術領悟為其重新填詞譜曲,可以說是賦予了這首民歌新的生命,詞曲優美動聽至極,不過其中卻充滿了哀傷之意,後來卻成了有名的亡國之音。
最終陳朝被隋朝所滅,陳叔寶也結束了傳奇人生,而歌女們不知道國家都快滅亡了,還在唱著後庭花,陳叔寶的這首《玉樹後庭花》承擔著亡國之音的惡名,一直被後人詬病。
在大唐晚期,杜牧依此寫下了著名的《泊秦淮》一詩,道盡了大唐的亡國氣象,杜牧是晚唐文學的大家,一生過著花天酒地、醉生夢死的糜爛生活,但他這個人是說的一套,做的一套,嚴以待人,寬衣律己,自己過著信馬由韁、放蕩不羈的生活,卻要求商女“知亡國恨”,對人對己,對內對外,是典型的雙重標準,連自己都做不到,卻肆無忌憚的的挑剔別人。
-
14 # 徐敏豪大詩人
上聯:大千世界數本質,
下聯:古今商女多愛國。
橫批:人類解放女先聲。
註釋:
1.大千世界數本質。世界的本質,為數學。宇宙運動、地球公轉與自轉、草木蟲魚禽獸、天地萬物、人類社會,天地自然五行木火土金水、人類社會五行經政文軍民、皆然。何為“商女”?以出賣色藝為生的婦女,包括歌女、藝妓、身妓等。何為“國家”?列寧說:國家與軍警等,皆為階級鬥爭的工具。何為《後庭花》?亡國之音。名句出處為何?唐•杜牧詩《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後庭花,原意指雞冠花、雁來紅;唐代為教坊曲名,本名《玉樹後庭花》,南朝陳後主制,辭輕蕩、音哀婉,後世稱“亡國之音”。為何將亡國罪名指向“商女”(叢集)?規避“文字獄”。無論商女個人、叢集與整體,皆為自變數,從屬於社會這個因變數,皆從屬於全世界人類社會制度這個函式。何為“弦外之音”?抨擊豪紳權貴“聲色犬馬”,含蓄深沉;由“亡國恨”推出《後庭花》曲調,借陳後主之詩,鞭撻豪紳權貴荒淫,深刻犀利。何為本質?人類社會五行經政文軍民,作為自然與人造混合系統,因人類隸屬於自然,必須仿生,如同天地自然五行木火土金水,必須行行、生生、人人平等,不斷生克乘侮,才能週而復始、迴圈往復、生生不息、千秋永續。任何一行、一生、一人獨大,都將成為“中梗阻”,導致系統紊亂、無序,作不規則的布朗運動,死水一潭、自腐蟲生、積貧積弱、落後捱打、同歸於盡。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2.古今商女多愛國。縱觀中國史,商女從業,皆身不由己,皆為對天下為私、貧富不均、社會不公人類社會制度的血淚控訴。她們雖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強顏歡笑、苟且偷生、痛不欲生,但在國家、民族,面臨興衰榮辱、生死存亡之際,大義凜然、寧死不屈、捨身取義者,不乏其人、不在少數,成為“位卑不敢忘國憂”的俠肝義膽,街談巷議、婦孺皆知、深入民心,名垂青史、彪炳千秋、曠古爍今。北宋李師師,抗金救國、散盡錢財、捐作軍餉、大罵漢奸、金簪自戕、以身殉國。南宋梁紅玉,抗金救國、隨夫出征、指揮作戰、曠日持久、名震天下、南征北戰、血染沙場、以身殉國。明末李香君,血濺詩扇、忠貞愛國、聲名遠播。明末柳如是,志操高潔、舉動慷慨、言辭激昂、散財抗清。清末小鳳仙,知遇蔡鍔、誓師北伐、同死共生、功成民國。不一而足,並非糾纏於民族紛爭史、親痛仇快,眾所周知。
3.婦女解放女先聲。馬克思曾說:婦女解放,是人類解放的前奏與先聲。此言不虛。我們一再、反覆、不斷在說,世界的本質,為數學。個人、人群作為自變數,皆從屬於社會這個因變數,皆最終從屬於全世界人類社會制度這個函式。婦女、兒童,亦然。唯有婦女、兒童,不再作為“商品”(而非看作人類,具有人格尊嚴)時,全世界人類的解放(重新獲得人身自由、人格自由、心靈自由),才能真正提上人類社會制度重建的議事日程。人類社會五行經政文軍民,才能真正“仿生”,如同天地自然五行木火土金水,才能符合天道,天道天人合一順天應人順昌逆亡,天下為公、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聖賢治理、舉賢任能、唯才是舉、野無遺賢,大道至簡、道法自然、民本無為、民主共和。君本、資本,皆離經叛道,毋庸置疑。唯此,“商女”一詞,才能真正成為歷史“沉渣”,不再“泛起”,不再“死灰復燃”,不再成為“亡國之音”,不再成為殘害廣大婦女的“代名詞”、“替罪羊”、“後庭花”,早已成為古時代、現時代、劃時代、跨時代、永時代“時代最強音”,仍任重道遠。
回覆列表
“商女不知亡國恨”是指賣唱的歌女不知道什麼是亡國之恨!這首詩《泊秦淮》是唐代文學家杜牧所作,當時處於晚唐末年,雖然內憂外患,但是朝廷仍然歌舞昇平、腐敗享樂,百姓也感覺不到亡國的危險,照樣歲月靜好!此詩是詩人夜泊秦淮時觸景生情而作,深深表達了自己憂國憂民的情懷!
在這裡作者並不是把問題推給了歌女,而是借歌女來諷刺那些不從中汲取教訓而醉生夢死的晚唐統治者!俗話說,上樑不正下樑歪!正因為晚唐統治者文過飾非、掩蓋問題,才讓達官顯貴感受不到亡國的悲傷,繼續找歌女尋歡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