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羅盤高人

    玄武門之變,是歷史著名的宮廷政變之一。作為後人,對於前朝的歷史,只能從史書和野史得來,沒有人能保證正確。

    唐朝建立之後,李淵封長子建成為太子,協助處理軍國大事,而次子世民文武雙全,武功卓著,實力雄厚,由此形成了兩大勢力,太子建成聯合了四弟元吉,準備想除掉世民。

    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突厥來犯邊境,李建成趁機向李淵推薦李元吉為出征元帥,想借機會把秦王府的精兵驍將掌控於自己的手下。六月初四庚申日(626年7月2日),李世民在武將尉遲恭、侯君集和謀臣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君綽等人的協助下,經長安城玄武門進入皇宮,在宮城北門玄武門臨湖殿附近設下伏兵。而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二人不知底細,也一起入朝,騎馬奔向玄武門時,被亂軍殺死。李世民隨即派心腹尉遲恭帶甲入宮報告李淵,然後聲稱:“秦王以太子、齊王作亂,舉兵誅之”,並派親信“宿衛”高祖,李淵聽後驚得目瞪口呆。3天后,高祖被迫接受了既成事實,立秦王世民為皇太子,並頒詔書,將所有軍政事務交由太子處理。8月,李淵被迫退位,時年29歲的李世民即帝位,尊李淵為太上皇。第二年,改年號為貞觀。歷史上把這次政變叫做“玄武門之變”。

    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一生中最為重大的轉折點,它將李世民一舉推上了大唐帝國的權力巔峰,後來,貞觀史臣在玄武門之變的前前後後對李世民作了一定程度上的美化,與此同時,李建成和李元吉則遭到貞觀史臣不遺餘力的口誅筆伐,被描寫成了徹頭徹尾的昏庸之輩、卑劣小人,甚至是衣冠禽獸,而對李世民則加以美化和粉飾,並對有關玄武門事件的許多關鍵性細節加以改動和增刪。

    有關玄武門政變,李世民到底向我們隱瞞了什麼?回顧玄武門之變整個過程,有一個現象令人滿腹狐疑,那就是李世民在玄武門前射殺李建成並意外墜馬之後,忽然就從史料的記載中“消失”了,直到尉遲敬德迫使高祖發出敕令,交戰各方全部放下武器,一切都已塵埃落定,李世民才重新回到人們的視線中,演出了“跪而吮上乳”的一幕。在“消失”的這段時間裡,李世民所做的唯一事情應該是率兵入宮開闢第二戰場,控制住高祖和那些宰執重臣。由於是兄弟相殘的慘劇,李世民還親手弒兄,成為了玄武門之變的最終贏家,所以唐太宗李世民對史書動了不少手腳,使得玄武門之變的真實歷史一直撲朔迷離,眾說紛紜。

  • 2 # 月望與東山

    首先要說明一點,歷史只能是靠近或者接近真相,而沒有絕對的真相。

    而關於玄武門之變的歷史真相,我認為造成李世民兄弟不和,其中有一大部分的原因歸根於李淵。在李世民和李建成之間,李淵的態度從自始至終都是搖擺不定,最後終於讓兄弟大打出手,強者勝出。

    先從622年說起,當時李淵在晉陽起兵,因為是李世民勸李淵造反的,所以李淵對李世民說:“大事如果成功,天下如果到手,就讓你當太子。”

    太子不是想當就當的,要看命。李世民是次子,天下要得手,太子當然是長兄李建成,而不是他這個次子。這個道理他還是懂的,所以李淵許諾的時候,他一方面叩謝,一方面卻堅決辭讓。

    等到李淵當了皇帝以後,李淵屬將很多人請求封李世民為太子,但李世民又堅決拒絕了。而這時候軍功平庸的李建成和李元吉,因為利益結合在了一起。

    李建成害怕李世民的威望會危及自己的地位,而李元吉因為不斷犯錯,不受李淵待見,也十分著急。兩者各懷鬼胎,就湊一塊去了。

    當時,李淵身邊有一群嬪妃,生了將近二十個兒子。而這些年輕的嬪妃為了自己及兒子的未來,都極力結交年長的兒子,李建成和李元吉極力討好這些庶母,三方又結成新的政治聯盟。

    而那些庶母想結交李世民時,都被拒絕了。於是,那三方聯手不斷在李淵耳邊詆譭李世民,李世民多次被李淵警告,而且慢慢地被冷落。

    在生死存亡面前,李世民秦王府裡的成員全都坐立不安。因為他們發現,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勢力越來越大,且已經將手伸到秦王府裡,紛紛賄賂各大要員,準備策反他們,然後藉機剷除李世民。

    就在一次夜宴裡,李建成喚李世民喝酒,且暗中下毒,李世民突然心痛如絞,吐血數升。李淵這才認識到李世民跟李建成的矛盾已經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於是他建議李世民離開京師,駐守洛陽,並且允許李世民使用天子禮儀旗幟。

    當李建成和李元吉聽到這個訊息到,都十分緊張。他們認為,李世民如果呆在京師裡,猶如關在籠子裡的老虎,對他們沒有任何危害,如果離開京城,而且擁兵一方,那就是放虎歸山,將來誰死誰活還說不定。

    所以他們決定先下手為強。

    於是他們倆去找了庶母,那幫庶母日夜不停地又去李淵那裡詆譭李世民,李淵又決定打消念頭,不讓李世民出城了。

    這下子,李世民的團隊成員更加緊張了。房玄齡和長孫無忌等人紛紛勸李世民早做決斷,誅殺李建成和李元吉。

    但是李世民猶豫不決,他認為前朝楊廣已經犯了這個錯誤,自己向來都是以楊廣為反面教材,不能為了個人權位這麼幹。

    可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已,最後在尉遲敬德和長孫無忌等人勸說遊說下,李世民不得不同意動手鏟除李建成。

    626年六月三日這天,事情終於白熱化了。

    這天,金星再一次白晝劃過長空。掌管天文的太史令向李淵遞上了密奏,說金星出現在秦國地帶,秦王將坐上寶座,治理天下。

    偏偏是搖擺不定的李淵,把這個密奏告訴了李世民,似乎是暗示李世世可以動手除掉太子李建成。李世民決定先下手為強了,向李淵上密奏,說李建成和李元吉等跟後宮庶母通姦。並且進一步說明,他對李建成和李元吉兄弟沒什麼愧欠,但是他們聯合後宮庶母處處詆譭我,然後殺之而後快。

    李淵看完密奏,十分吃驚,準備明天一早,叫他們幾兄弟早早上朝,將事情問清楚。

    就在當晚,李淵後宮的小老婆們已獲知李世民密奏內容,第一時間派人告訴李建成和李元吉。

    第二天,李世民率長孫無忌等人入宮,在玄武門設下伏兵,而這時李元吉建議李建成,最後稱病,不要入朝。但是李建成認為宮中戒備森嚴,自己又早有防備,不應該就此害怕李世民。但是他們走到臨湖殿時,發現情況不對勁,立即調轉馬頭,準備奔回太子宮。這時等待許久的李世民拍馬追上,一箭射死李建成。雙方開打,最後李元吉也被尉遲建德射死。

    兄弟鬩牆,最後以李世民勝出。

  • 3 # 金山萬丈

      唐太宗登上皇位的手段算不上光彩

    所以他當上皇帝之後想盡了辦法

    就是想讓自己這個皇帝當得更名正言順

    他究竟用了哪些方法呢?

    我們中國古代歷史上啊,有名的皇帝那真是不少,毛主席在1936年寫過一首非常著名的詞《沁園春雪》,其中說到“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從秦皇漢武到唐宗宋祖,這一個又一個的打江山、守江山的皇帝,點綴了歷史這片星空。今天咱們要說的就是這其中一位有名的皇帝——唐太宗。

    唐太宗一生有一個最大的心病,讓他一直為之煩惱,那就是——玄武門之變。這個事件使得他飽受詬病,大家都說他殘酷地殺死手足兄弟,踏著兄弟的鮮血坐上了王位,實在是太無情無義、心狠手辣了。這次流血事件,確實是唐太宗李世民一生中比較負面的一個事情,但是除了玄武門之變之外啊,唐太宗還有另一件事情做得不太地道,可以說是他英明一世中最大的一個“黑點”,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唐太宗的這個黑點啊,其實也跟玄武門之變脫不了關係。所以,咱們先來講講玄武門之變是個怎麼一回事兒。這要從唐朝建立說起了,這唐高祖李淵在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等幾個兒子的輔佐下打下江山、建立了唐朝,天下已定,接下來要做的就是論功行賞、封侯封爵了。按理說李世民功勞最大,應該受到重賞,太子之位應該給這個功勞最大的兒子。但是呢,按照傳統,太子之位一般都是大兒子的,李世民功勞再大,他上面還有個哥哥李建成啊。李淵猶豫再三,還是決定按照傳統讓李建成當太子。這樣一來功蓋天下的李世民自然就不服了,心想:“我為了大唐江山東征西討,立下汗馬功勞,他李建成不過早從孃胎裡爬出來幾年,就白撿個太子之位?”李建成心中也不樂意,老大繼承家業理所應當,你李世民有什麼不服氣的?所以,以李建成為首的太子黨和以李世民為首的秦王黨為了這太子的位置,明爭暗鬥了幾年,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之間的嫌隙日漸積累,最終爆發,產生了公元626年六月初四的這一場玄武門之變。這天,李淵下令召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個兒子進宮,李世民率領尉遲恭等人,帶了一支人馬埋伏在皇宮的大門玄武門邊兒上,等到李建成和李元吉途經玄武門時,伏兵出動,李世民親手射殺了李建成,李元吉也被尉遲恭射殺。可憐的是高祖李淵,本來在宮中等著三個兒子,結果兒子沒等來,進來的是尉遲恭,他向李淵稟報說,李建成、李元吉陰謀作亂,已被秦王殺了,李淵心裡頓時就涼了,自己的兒子居然殺了他的兄弟,這手足相殘的慘劇怎麼就發生在我老李家了呢?不過太子死了,國家還得繼續、還得立新太子啊,李淵只好順勢應變,立李世民為太子,兩個月後讓位於李世民,李世民在這場爭奪皇儲的戰爭中取得了完全的勝利。

    皇位雖然到手了,但這玄武門之變畢竟還是一場流血之爭,而且太宗皇帝親手殺死了自己的哥哥,這必然會招來非議,說你李世民怎麼為了皇位這麼無情無義呢。李世民就特別害怕史官在史書裡寫他壞話,因此在位期間他曾幾次要求檢視國史的記載,來確保國史中寫到他的時候都說的是好話,這就導致今天我們看到的唐史中有很多有水分和前後矛盾的地方。老看認為啊,比起玄武門之變血濺宮門、兄弟相殘的殘酷,干預歷史記載這件事,才是唐太宗最大的黑點。那麼,在太宗干預下,唐史是怎麼歪曲這段歷史的呢?

    唐史歪曲歷史的第一點就是說李建成雖然被立為了太子,但是父皇李淵私下裡早就有廢了李建成、改立李世民為太子的心意,這在《舊唐書》《新唐書》中都有所見。不過啊,老看就想問了,這唐高祖私下裡的想法,史官怎麼得知呢?而且李淵也不是傻子,“廢立太子”如此不利於國家和諧的私密想法,怎麼可能隨便告訴他人呢?所以啊,唐史裡的這段內容很可能是唐太宗授意史官編造的。除此之外啊,唐太宗還在史書裡貶低李建成和李元吉,來凸顯自己之所以殺兄屠弟,是為了天下而大義滅親,讓玄武門之變更有正義感。在《唐書》《資治通鑑》等正史中,李建成貪戀酒色,李元吉呢沒什麼大功還老犯錯,兩個人都不怎麼受皇上寵愛和信任。在玄武門之變中,還先編出李建成和李元吉叛亂,說自己是帶兵平亂,是正義之師。而實際上,李建成為人寬厚,在太子黨和秦王黨的鬥爭中,李元吉曾親自設計刺殺李世民,但被李建成勸阻了,要是李建成心狠手辣一點,李世民恐怕早就成了刀下亡魂,還做什麼皇帝呢?而且啊,李建成在建唐過程中也立下不少功勞,他招募了許多人才,還到太原輔佐李淵起兵一路攻到長安,唐朝建立後,他又多次率軍打退少數民族突厥的入侵。可憐這李建成,明明為唐朝立下了汗馬功勞,卻因為失去了太子之位,被史書黑成了一個窩囊廢。總之啊,這唐太宗一方面讓史官醜化李建成的形象,一方面宣稱李淵早就想廢了太子讓李世民當太子,以此證明他發動玄武門之變是大義滅親、上承天道、下安社稷的正義之舉。為了使自己的皇位更名正言順,太宗皇帝開創了帝王直接干預史官記載的先例,可見為了這玄武門之變,唐太宗也真是煞費苦心了。除了干預國史記載之外,唐太宗後來欽定的二十四位功臣,也與玄武門之變直接相關。怎麼說呢?貞觀十七年,唐太宗讓著名畫家閻立本為二十四位功臣畫像,以表示對於過去打江山的功臣們的褒賞和紀念,由於這幅畫是在凌煙閣所畫,因此被命名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圖》。那麼,唐太宗是按照什麼標準來選定這24位功臣的呢?有學者仔細研究了這24名功臣發現,這定功臣的標準啊,與當年的玄武門之變掛鉤。您且看,這24人中的一半,都是當年直接參與了玄武門之變的人,包括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尉遲恭等人,個個都是當年謀劃玄武門之變、輔佐李世民當上皇帝的關鍵人物。你比如房玄齡、杜如晦兩人,有個成語叫房謀杜斷,意思是說房玄齡善於出點子,杜如晦善於做決斷,但清末民初有名的學者章太炎則認為這“房謀杜斷”其實說的就是發動玄武門之變這件事兒,沒有房杜二人在一旁出謀劃策並且大力勸說李世民,李世民也幹不成玄武門之變這件事兒。

    至於其他12位功臣呢,要麼是當年跟隨秦王反對太子黨的人,要麼是在外地配合進行玄武門之變軍事行動的人。唯一的特例便是曾經是太子黨的魏徵。那麼魏徵為什麼能進到這個名單裡呢?這一方面是由於魏徵在太宗在位期間敢於直言,人家寫的《諫太宗十思疏》都在咱今天語文課本里,人家說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之類的名言也是流傳千古,在當時也是頗負盛名的諫臣,不把他算作功臣實在有些說不過去啊,另一方面把原先支援李建成的魏徵算進來,也算是體現太宗皇帝寬宏大度的一面,所以魏徵在這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列,也就不意外了。從這件事也可以看出,唐太宗對於玄武門之變那真的是一直掛念在心頭啊,當皇帝都當了十七年了,還專門把這些相關的重要人物選為功臣,請名家為他們畫等身大小的畫作表示紀念,雖然明面上沒說,想必在太宗心裡,玄武門之變這件事兒幹得真是太漂亮了。唐太宗李世民當上皇帝之後,對內虛心納諫,厲行節約,勸課農桑,大唐國泰民安,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盛景。對外他開疆拓土,跟外國打仗屢戰屢勝,被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為後來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在歷史上眾多皇帝中,唐太宗也是能排得上上位圈的!

  • 4 # 為國釣魚

    謝友邀

    唐朝的天空,從廣義上講,以長安為中心,向東,江湖河海,向西,絲綢之路,既無邊界,也無極限。因為這是一個高度開放,略無羈束的精神天空,你能想象得多麼遙遠,它就是那樣的毫無止境;你能想象得多麼遼闊,它就是那樣無邊無沿。~李國文

    在君主時代,往往天下興亡繫於一人。唐朝社會的宏達、開放、自信,從側面反映了李世民的個人性格。

    玄武門之變的經過,有答主已百度得清清楚楚,不贅述。

    唐太宗本人對此事的看法是

    “昔周公誅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鴆叔牙而魯國寧,朕之所為,義同此類,蓋所以安社稷,利萬民耳。”

    關於怎樣寫入史冊,唐太宗本人認為應該

    “史官執筆,何煩有隱?宜即改削浮詞,直書其事。”

    唐太宗本人對此事並無隱諱

    世民弒兄殺弟屠侄,建成協父統籌功績均入史冊。

    如果這還不是真相,那麼真相是什麼?

    最早提出質疑的是司馬光,在《通鑑考異》中下了一道按語

    “建成、元吉雖為頑愚,既為太宗所誅,史臣不能無抑揚誣諱之辭,今不盡取”。

    意思是:史官怎麼可能沒有立場,不為尊者諱呢?唐朝史官筆下的建成和元吉,我可不敢全部相信。

    這段話讓我想起了“斧聲燭影”。

    何況司馬光質疑的也只是李建成、李元吉的人品和功績是否被人為降低,對玄武門事變本身經過曲直並未提出疑義。

    史官都擅長春秋筆法,以古喻今。誰敢保證司馬光不是在以小人之心相度,或是暗喻當朝史書已“諱”呢?

    個人認為,唐朝史官筆下的玄武門事變經過與曲直是非基本是真實的。因為,改史易,封口難。

    曾經的太子死黨魏大嘴魏徵屢屢“犯顏直諫”,作為玄武門事變的全程參與者,太宗居然不怕他一急就把“真相”全抖落出來?

    另一個太子死黨裴寂的經歷更能說明問題,重賞~重用~貶官~流放~立功。按一般君王的套路,“怎麼可能貶官流放呢?咔嚓了就一了百了了嘛,貶官後這傢伙肯定會心懷不滿,然後把俺的醜事隨手拍下來,並且到處釋出,俺改史不就白改了?”

    李世民在唐朝建立過程中立下大功也是真實的

    高祖李淵是一代人傑,起兵之初,在與突厥周旋的過程中表現可圈可點,“高祖慎之又慎,遲迴而不迫起,堅忍自持,鎮靜之也”,“義所可為,仁所必勝也,天下不歸唐,而尚誰歸哉?”~王船山

    堅忍自持而遇事冷靜的李淵封次子世民為天策上將,領司徒,位在王公之上,特許天策府自置官屬,形同小朝廷。要不是李世民立功之大已封無可封,莫非李淵瘋了?

    “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毛潤之

    “昔唐太宗定天下,未嘗不自行,朕何敢偷安”~柴榮

    “太宗富有天下,貴為天子,功業皆其所自致”~陸九淵

    你可以用聖母情懷來詬病玄武門事變,但沒有理由質疑“真相”。以李世民的盛威與手段,他原本可以改得非常徹底的。

    比如

    “建成死於亂軍之中”,“父皇聞訊歡欣鼓舞”……

    題外話

    “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天可汗.李世民

    “中國百姓,實乃天下之本,四夷之人,乃同枝葉”~唐太宗.李世民

    “朕為大唐天子,又下行可汗之事”~中國唐朝皇帝.太宗.李世民

    太宗思想,仔細領會

  • 5 #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初四日,中國歷史上因為一個政變而留下深刻的絡印,定格成永恆的記憶。

    這一天清早,李建成和李元吉兄弟二人按例去朝拜唐高祖李淵,他們很快就來到了距玄武門不遠的臨湖殿。

    而這時的李世民早已玄武門設下了埋伏。

    玄武門是進出皇宮的咽喉之地,整個宮廷共分為太極宮、東宮、掖庭宮三大部分,物遼地廣,錯落有致,地理位置尤為重要。事前,李世民用重金收買了負責把守玄武門的將領叫常何。常何原是李建成的心腹,但禁不住糖衣炮彈的攻勢,被李世民收買過去了。

    而走到玄武門前的李元吉突然察覺到了不對勁,玄武門太安靜,連半個巡曳宮城的禁軍也沒有看到,太極宮的宮廷宿衛雖說不比前隋般緊肅,卻也不至於鬆弛到這等地步。於是,他停下馬來,建議李建成不要再進宮了。

    李建成這時也發覺了不對勁,立下馬來不知道該前進還是後退。

    正在李建成陷入沉思時,李世民出現了,他策馬大聲叫道:“太子殿下和齊王哪裡去?”

    李世民一現身,李建成便覺得情形不對。今日見駕,他怎麼這般裝束?難不成他要謀反?一旁驚得心膽俱裂的齊王李元吉二話不說快速地摘下了掛在馬鞍子上的長弓,隨手抽了一支箭出來,搭在弦上瞄準李世民“嗖”的一聲便射了出去。

    然而,關鍵時刻李元吉心慌意亂,連射三箭都偏了。

    李世民這時也沒有再客氣,從容地彎弓搭箭,一箭射中了李建成。

    李元吉策馬就逃,然而,就在這時,尉遲敬德帶了七十多個騎兵衝殺過來,很快把李元吉射成了刺蝟。

    李建成的隨從見主子已死,逃出了玄武門,作鳥獸散。這就是玄武門之變的簡要過程。

  • 6 # 明月山脈

    李家兄弟之間早已水火不容。玄武門事變的關鍵點是玄武門禁門總領何常,此人本是李建成親信,但已被李世民策反。所以李建成策劃了玄武門事件,意在誅殺李世民,但反被李世民所殺。根據李建成、李元吉和李元吉的馬都被射死,甚至李元吉被不擅弓箭的尉遲敬德所射殺來看,應該是被弓箭手包圍後李世民下令射死的。如同《滿城盡戴黃金甲》的情景

    李世民篡改唐史是無稽之談李世民檢視的是自己的起居注,有沒有改不能確定,有史學家認為改動的可能性不大,因為這種東西在史官內部有抄寫(即備份)的習慣,以備不測,而且李世民第一次借閱是被嚴詞拒絕的,第二次是下詔威脅才拿到的,備份的可能性極大。且即使改了也有可能被史官改回去。這是史官最讓皇帝頭疼又無可奈何的地方。但是唐史和隋史這種東西他絕對是改不了的。

  • 7 # 喻華東

    前言——玄武門兵變的歷史真相到底是怎樣的?千百年來眾說紛紜,尚無定論。我們只能從史書記載上加以瞭解,然而史書關於玄武門兵變細節語焉不詳,閃爍其辭,更顯撲朔迷離,真假莫辨。現在許多歷史學者研究後都對此發表疑問,對史料記載的玄武門事件之真實性表示質疑。

    背景——據史書載,李淵晉陽起兵,滅隋建唐乃世民之謀略;平定戰亂,世民戰績卓著,居功至偉,功高蓋主,引起唐高祖李淵猜忌;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也對他妒忌,二人聯手與李淵寵妃,後嬪一起蓄謀除去世民。李世民搶下先手,不得已發動玄武門兵變。

    事實是:晉陽起兵,滅隋建唐實乃李淵謀劃的全域性,建成與世民共同協助;玄武門兵變,乃李淵與李世民之間傳位之矛盾;秦王黨與太子黨之間爭位之矛盾不斷激化,最後爆發同胞相煎,互相殘殺的流血事件。其實,建成,元吉亦並非無能之輩:建成因立下汗馬功勞,又是長子獲封太子位,元吉也得到重用。世民功勞再大,依正當途徑無法登位;他的政治野心無限膨脹,奪取皇權蓄謀已久,只能透過發動政變達到個人目的。

    玄武門兵變——公元626年7月2日(陰曆六月初四),時突厥進犯,建成向高祖建議由元吉為統帥,調秦王手下大將遠征突厥。此乃一箭雙鵰之計——其一,掌控兵權,削弱世民勢力,剪除其黨羽;其二,出征那日,世民為元吉餞行時派刺客伺機殺之。此計劃被世民買通的眼線獲知並上報世民知曉。世民聽從長孫無忌等謀臣計策,背水一戰,先發制人。遂向高祖密報建成元吉淫亂後宮,高祖令三兄弟次日早朝鞠問。

    次日晨,建成一行人騎馬來到離玄武門不遠的臨湖殿,卻發現不見常何迎接;守衛面生,感覺異樣,立刻調轉馬頭欲回東宮,此時李世民在身後出現。

    世民一箭射死建成;元吉被伏兵射下馬,被尉遲敬德殺死。翊衛車騎將軍馮立聞訊,與副護軍薜萬徹等人率東宮,齊府精兵二千飛馳玄武門,為太子復仇。張公謹獨閉城門,禁衛首領敬君弘領兵出戰戰死。雙方激戰良久,萬徹欲轉攻秦府,守軍將士大懼;幸尉遲敬德持建成元吉首級告示,宮府兵遂潰敗,馮立等人遁入山野。兵變之時,高祖正泛舟海池。尉遲敬德提建成元吉首級,帶兵闖入。告之:太子,齊王謀反已被秦王誅殺。高祖下詔立世民為太子,處死建成元吉10個兒子;兩月後,高祖退位,世民登基。

    事實是:兵變前夜,世民透過內應——玄武門禁軍首領常何(原是李建成之親信,被李世民策反)幫助下,帶領全副武裝的親信在玄武門設伏;又透過收買的嬪妃,太監等眼線掌握李淵確切住處,將其控制(史書載:兵變時高祖正泛舟海池乃不實之辭)作為若行動失敗,最後的王牌!最後讓尹德妃報信,要建成元吉明早前來。從這可看出世民的文韜武略,計劃之周密!而建成心知此行兇多吉少,與元吉商議在玄武門除掉世民,因禁衛首領常何是他的親信,勝敗在此一舉。萬萬沒想到的是常何早被世民收買,世民佔得先機,建成元吉最終落得身首異處。

    而兵變時常何的去向,史料記載語焉不詳,向世人隱瞞了真相。學者據《李義府撰常何墓誌銘》考證,發現武德七年即玄武兵變前兩年,世民就將常何調入京師,賜他黃金財物,讓其任皇宮北門即玄武門守將。從此可看出:發動玄武門兵變,篡權奪位之事世民處心積慮,蓄謀已久。

    後記——李世民為了掩蓋自己殺兄弒弟,逼父讓位的事實真相,擔心身後罵名,以宰相監修國史,隨意篡改史書實錄,因此,兩朝實錄無信辭。他抹黑建成元吉功勞,把高祖寫成昏君;極力美化自己,把玄武門兵變寫成是解救天下蒼生的正義之舉。

    雖然李世民後來開創了"貞觀之治",成為一代明君,讓百姓享受太平盛世;但他發動血腥政變謀權篡位——手足相殘,父子反目;干涉史官實錄;致建成元吉後人處死,將其美豔妻妾據為己有等事實真相無法抹去,欲蓋彌彰,也只能由後人評說了。

  • 8 # 獨行山人

    玄武門兵變的歷史真相

    玄武門兵變是公元626年7月7日,唐高祖李淵二兒子在玄武門發動兵變,將哥哥李建成(太子)和弟弟李元吉(齊王)殺死,歷史上將這次兵變稱作玄武門兵變。

    玄武門兵變的歷史背景是這樣的。當年李淵在晉陽的時候,兒子李世民勸說父親李淵的起兵,李淵也答應打下天下後封李世民為太子。在打天下的過程中,李世民出力最大。晉陽起兵後,李世民親自帶兵殺入長安,直接推翻隋朝。李淵建立唐朝後,李世民帶兵四處征戰。在西部地區,李世民帶兵平定了薛舉的割據勢力;在北部地區,李世民帶兵平定了宋金剛割據勢力;在中原地區,李世民帶兵擊垮了河南的王世充和河北的竇建德割據勢力;後來又連續擊垮了竇建德殘部劉黒闥和山東徐園朗。所以,在大唐王朝的建立和穩定的過程中,李世民就是中堅力量,戰功赫赫,李淵的其他兒子無法比擬。

    然而,大唐王朝建立後,李淵卻不按承諾李李世民為太子,而是立大兒子李建成為太子。太子李建成很明白,自己在功勞和實力方面和弟弟李世民差距較大,就聯合三弟李元吉一起來對付二弟李世民。這樣一來,李世民集團和哥哥李建成集團就成了敵對勢力,水火不容。

    公元626年,突厥南犯,太子李建成奏請父親李淵,要求李元吉帶兵抵抗突厥。李建成這是一箭雙鵰的意圖。一是在奪取李世民的兵權給李元吉,二是壯大自己的實力。並且預謀在兵權交接的過程中直接殺死李世民,以絕後患。李建成玩的這個套路李世民一清二楚,李世民和房玄齡、尉遲恭等心腹商量後決定在玄武門發動兵變。

    兵變具體過程是這樣的。李世民知道李建成要殺他後,他進宮奏請父親李淵,說太子李建成與李淵的後宮嬪妃有染,李建成淫亂李淵的後宮。李淵聽後非常生氣,派人通知李建成進宮說明情況。在李建成和李元吉去往宮中的必經之路玄武門處,李世民設下埋伏。在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到達玄武門時,李世民帶領尉遲恭等武將一起殺出,李世民一箭射殺李建成,尉遲恭射殺李元吉。擒賊先擒王,李建成集團的兩位首領被殺,李世民兵變取得成功。

    玄武門兵變後,李淵被迫立李世民為太子,幾個月後自己禪位與兒子李世民。至此,李世民登基,年號為貞觀,這就是被後世所稱道的貞觀之治。

    以上內容就是玄武門兵變的歷史真像。

  • 9 # 簷雨階苔

    玄武門政變真相在這裡:

    李淵稱帝后,以封建社會嫡長子繼承製,立長子李建成為太子。李世民是晉陽起兵的首謀,又擊敗宋金剛、王世充、竇建德等群雄,功勞第一,渴望當太子,而李淵也多次暗中答應立李世民為太子。李建成擔心被廢,於是與弟弟齊王李元吉等人合謀襲殺李世民。

    尉遲恭與長孫無忌勸李世民說:“大王不先早做決定,國家就危險了!”

    李世民說:“只因他們與我一母同胞,我不忍心,所以等他們先動手,我再以道義討伐他們,如何?”

    尉遲恭說:“人都是怕死的,但眾人為了成事,以死效忠大王。大王不聽勸,請允許我逃亡,我不願等著被殺。”

    長孫無忌插話說:“大王不聽敬德的話,敬德就不是大王的了,就敗亡了。”

    李世民固執地說:“寡人的謀略,不能全改,你們再想想其他辦法。”

    尉遲恭說:“遇事猶豫不決,不是智勇之人。大王為自己怎麼打算?如今我們的八百勇士已經入宮準備好了,大王還要推辭嗎?”

    後來尉遲恭又與侯君集等人輪番多次勸諫,計謀才確定下來。於是李世民向李淵密奏說:“太子一黨淫亂後宮,又想殺掉臣。”李淵大驚,打算第二天讓李世民和太子一黨當堂對質。

    第二天,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奉詔入宮,走到玄武門時發現了李世民的埋伏,急忙返回。李建成被李世民一箭射死,李元吉逃跑。李世民去追殺李元吉,不小心墜馬,李元吉見狀,奪去弓箭要射殺李世民。尉遲恭騎馬飛奔過來,大聲呵叱李元吉,並將他射殺。尉遲恭砍下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頭顱,嚇退他們的黨羽。

    當時李淵正在水上泛舟,尉遲恭奉李世民之命,披甲前來。李淵大驚:“今日誰在作亂,你來幹什麼?”尉遲恭答:“太子、齊王作亂,所以秦王發兵將他們誅殺,擔心陛下不安,派臣護衛。”李淵這才放心下來。尉遲恭請李淵下詔讓李世民統領諸軍,內外才安定下來。

    史書參考:《新唐書·列傳第十四·屈實尉遲張秦唐段》

  • 10 # 五味社

    因為唐高祖的猶豫和不忍,玄武門之變不可避免的發生了。

    隨著唐王朝的建立,天下太平,李建成代表的文官集團和李世民代表的武官集團之間的鬥爭日益嚴重,加上唐高祖的猶豫和不忍,在一定程度上,為他們的鬥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由於兩派的爭鬥,李建成逐漸佔據上風,李世民決定搏命一擊。他和幕僚買通了玄武門的守將,設計伏殺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進而逼著高祖的面,殺了他們的兒子,順勢逼高祖退位。

  • 11 # 史學達人

    玄武門兵變就是一場兄弟之間爭權奪利的戰爭。

    當時的太子是李淵的長子李建成,按照古代帝王的傳承製度,把皇位傳給李建成也是合乎理法的事。

    但是,在大唐的建立過程中,秦王李世民立的功勞比較大,他手下又有一群能臣善將。這些人都建議他當皇帝,和李建成爭取皇位,當然最主要的是他也願意當。

    這時候在朝中就形成了兩股力量,一個是太子黨,一個是秦王黨。

    雙方力量可以用勢均力敵來形容,這時候可以說誰先下手,誰就能徵得主動權。

    李世民就是先動手的那一個,他和自己的文臣武將謀劃了一番,然後發動了玄武門之變。

    過程的大致經過如下:

    因為玄武門是有重兵把守的,李世民若想在這裡發動政變,他就必須要買通看守玄武門的將領。

    打聽到那一天的將領是誰後,他就送了那個將領很多金銀財寶。目的只讓他保證兵變的時候,保持中立,或者就當做什麼都沒看見就可以。

    爭取了這個將領,僅僅是整個政變的一個開始。

    這時候李世民要考慮的是,帶多少人去?

    帶多了顯然不行,畢竟這是謀反,若是人太多了,容易引起別人的警戒。但是,帶少了似乎也不好,萬一人手不夠用,豈不成了別人板上的魚肉。

    想來想去,李世民決定帶領最驍勇善戰的將領去,這些將領都像尉遲敬德一樣,可以於千軍萬馬中取敵人上將首級的,總計不超過十人。

    他們這些人埋伏到玄武門之後,前戲的準備都做好了,好些馬上就開始了。

    下面的事情,是考慮如何讓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單獨來玄武門。

    因為只有他們單獨來,才能保證他們有來無回。

    不是說要殺太子李建成嗎?為何又加上一個李元吉呢?

    因為李元吉和太子李建成的關係很鐵,兩個人好到穿一條褲子。所以,李元吉必須除去,留著他早晚會是個禍害。

    那麼李世民是如何騙他們來玄武門的呢?

    假傳聖旨,就說老皇帝李淵要見他們。只有這樣他們兩人才不會懷疑,才會單槍匹馬去見父皇,才好經過玄武門這個地方。

    當兩匹馬經過玄武門的時候,李世民看到李建成就先動手了。他拉弓射箭,一氣呵成,箭到人亡,李建成就這樣被射殺死了。

    李元吉立刻意識到這是個陰謀,於是他調轉馬頭就想跑。

    李世民打馬前進,趕緊去追。

    就在這個匆忙之時,李世民被樹脂給攔了下來。

    李元吉一看,機會來了,他也跳下馬來。奪過李世民的弓箭來,想用李世民的弓箭,把李世民給勒死。

    恰在這個生死關頭,尉遲敬德提著刀前來救駕了。他上去一刀,就把李元吉給殺死了。

    至此,玄武門事變的整個過程完畢。

    李世民奪權成功,他就是歷史上的一代明君唐太宗。

  • 12 # 秦右史

    在玄武門之變爆發前,太子李建成集團和秦王李世民集團已經水火不容。這裡面不僅有李世民不願意屈居人下的因素,也有軍功分配的因素。

    因此,在唐高祖李淵定都長安,逐步收拾群雄,而李建成派和李世民派正式壯大後,矛盾已經趨向於白熱化。李建成被立為太子,而李淵似乎也對李世民比較冷漠。朝堂之上,兩人互相傾軋,暗流湧動,一觸即發。在玄武門之變前一天,李世民還向李淵告狀,指稱李建成李元吉穢亂後宮,染指李淵妃嬪,行亂倫之舉。

    李世民明顯是技高一籌的,知道太子李建成進宮接受問話要經過玄武門,帶領心腹將領,埋伏在此,決心魚死網破,兵戎相見,實現自己的小目標。玄武門禁門總領何常,本是太子黨羽,也被李世民策反,成敗之跡已明。

    同時,李世民心思縝密,籌劃步驟,在李淵面前廣佈耳目,堵塞父親的資訊渠道,乃至於玄武門大打出手,李建成李元吉被殺,李淵還在臨湖殿悠然泛舟,裴寂等人也起到了通風報信的作用。李世民射殺太子,尉遲敬德射殺李元吉之後,闖入內宮,披堅執銳,手持利器來到李淵面前,李淵還大吃一驚,基本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據相關文獻記載:

    高祖大驚,問曰:今日作亂是誰?卿來此何也?對曰:秦王以太子、齊王作亂,舉兵誅之,恐陛下驚動,遣臣來宿衛。高祖意乃安。

    況且,由於太子被殺的訊息傳到東宮,李建成李元吉餘部馮立等人率軍攻打玄武門,尉遲敬德又說太子齊王叛亂,導致李淵真假難辨,不得不給了李世民處置之權。等明白真相,李世民作秀流涕一番,李淵自己只能交出權力,在內廷做一個太上皇了。

    實際上,李淵對太子之爭洞若觀火,但是以自己的控制力已經無法掌控了。即使他明白是兒子李世民殺兄誅弟奪位,然而大勢已去,不過僅僅在心裡悲痛一番,此時沒有良策了,不得不認命,這一部分也是李世民登基後讓史官改動最多的。據溫大雅《大唐創業起居注》和其他資料記載,李建成是一個性格溫厚,頗具智謀,戰功卓著的優秀將才,並非是渾渾噩噩,心胸狹窄,嫉妒賢良之人。可惜弟弟太強,自己運氣又太差,總之歷史挺有趣的。

  • 13 # 煮酒君

    按照《大唐創業起居注》的記載,李世民手下將士大多都是“新附諸軍”,他的一些部將有不少人出身於社會中下層,同時,他又能廣泛網羅地主階級中的幹練人物。《舊唐書》有所謂的“謀巨猛將,並在麾下”的說法。

    所以在李世民周圍形成了一個強大的政治集團。這與李建成由宗親貴戚以及隋朝舊官僚組成的集團有著天然的矛盾。

    隨著李世民個人聲望日益加強,李建成強烈的感受了到了李世民對他太子地位的威脅。

    武德九年,亦即公元626年,李世民集團經過深思熟慮的謀劃,在長安的太極宮北面的玄武門,發動了影響唐朝未來政治走勢的“玄武門政變”。

    在這次政變中,李世民殺死李建成、李元吉以及他們的兒子,並迫使唐高祖立自己為皇太子。當年的八月,唐高祖傳於李世民,第二年,李世民改元貞觀,從此唐朝進入了“貞觀之治”的時期。

    關於“玄武門政變”的性質,歷史學家一直以來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這場政變只是一場李氏兄弟爭奪國家政權的領導權的殘酷鬥爭,在中國歷史上這樣的事例,所在多有,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

    另有一種看法則認為李氏兄弟固然為了爭權,但遠非這麼簡單,它背後隱藏著更為重要的原因。即當時李世民所代表的新興地主官僚集團與李建成的舊世族官僚集團兩大階層勢力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兩大階層的官僚集團勢力爭奪國家政權的領導權的鬥爭才是出現“玄武門政變”的真正原因。

    且不管兩邊的說法哪一方否更符合歷史的真實,但就結果論來看,李世民的上臺對於唐朝的強盛確實起到了巨大的推進作用。

  • 14 # 趙劉果兒

    爆料!爆料!史書記載有憑有據!唐太宗發動玄武門兵變的真實原因?唐太宗李世民是唐王朝的第二位君主,唐王朝出現為後世所稱道的貞觀之治就是在他統治的時期的事情。唐太宗李世民是透過玄武門兵變殺兄逼父登上皇位的。 對於玄武門兵變一事,歷史學家們歷來都有不同的看法,有人提出認為唐太宗李世民發動玄武門兵變是迫不得已才作出的決定。現在我們就一起回顧一下唐代的歷史讓事實來說話吧。 閱讀唐書瞭解到;九年即626年,皇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密謀策殺太宗。六月四日,太宗親自率長孫無忌、尉遲敬德、房玄齡、杜如晦、高土廉、侯君集、程知節、秦叔寶、段志玄、屈突通、張士貴等眾將在玄武門射殺了李建成李元吉。在六月八日,太宗成為皇太子,朝中各種大小政務一概由太宗做出決斷。這就是玄武門兵變的由來。我們透過新編中國曆朝紀事本末·隋唐上捲上的記載看;李淵建立大唐時,是按照嫡長子繼承皇位的傳統冊立李建成為太子,冊封李世民為秦王、李元吉為齊王。李建成是儲君,協助李淵處理朝中政務,所以唐初期的關鍵性戰役都是由李世民率眾浴血奮戰打下來的。李世民戰功顯赫,促使他逐漸產生了覬覦皇位的政治之野心,同時也引起李建成的疑忌和防範,而李建成的威脅,不斷讓李世民感到,功高不賞,兔死狗烹的恐懼感,李世民暗暗立誓要奪取王朝的最高權力。唐王朝皇位的繼承權勢必將會是引發一場血腥宮廷大戰已是眉睫之勢了。於是,唐太宗李世民便率先策劃了歷史上有名的玄武門兵變。李世民於公元626年6月3日己未,向高祖密奏李建成、李元吉後宮淫亂之事。高祖對他的奏報感到十分驚訝,於是決定親自審問他們。太宗於是在第二天率領長孫無忌等眾將聚集在玄武門處悄悄埋下了伏兵,靜待著李元吉、李建成他們走進埋伏圈。而這時李世民的部下張婕妤獲取到李世民的真實意圖,便急忙連夜密報給李建成,李建成隨即叫來李元吉商量應對之策,李元吉的意思是要有耐心先觀察一下形勢的變化再說,第一先要按兵不動,第二暫時先不要上朝。而李建成卻主張二人一同進朝參見高祖,就這樣二人踏入了玄武門的埋伏圈。等到二人來到臨湖殿,發覺形勢不對,想撤出為時已晚,李世民用箭把李建成射殺,而李元吉則被尉遲敬德給射殺。齊王府的將帥薛萬成等人率眾攻打玄武門。尉遲敬德隨即將李建成、李元吉二人的頭顱展示給他們看,薛萬成等人隨即撒去。而高祖這時正在太極宮中的水池裡和嬪妃們遊鴛鴦戲水呢!尉遲敬德披鎧甲、挎寶劍、手持長矛、威風凜凜的來到高祖身邊,向高祖報到說;太子和齊王叛亂,秦王已派土兵已把他們射殺,唯恐驚動皇上,所以特派我來護駕。高祖身邊的大臣,蕭瑀、陳叔達隨即說,李建成、李元吉對天下即沒有功勞,又忌恨秦王功高望重,二人狼狽為奸。現秦王已經把他們誅殺了,皇上如想平安無事,唯有把秦王立為太子,將國家大政交付於他,就安然無事了。隨即高祖召見李世民安撫到,而李世民則長跪在地慟哭許久。隨後李建成、李元吉的子女等統統都被株連處死,於是乎李世民順理成章成了皇太子,高祖宣佈退位,做了太上皇。站在女性的觀點追憶歷史、瞭解歷史,感受截然不同的一種歷史解讀情懷。

    每天和你分享有價值的歷史觀點!請你留步給予關注,點贊,點評,轉發,您的支援就是我的原始動力!愛你們……

  • 15 # 松鼠老孫

    看到“故事”網站上有篇文章(分上下兩部分),透過對歷史典籍的細節發掘,重新闡述了李世民玄武門病變奪嫡的歷程。這個講述顛覆了我們正史上對李世民形象的塑造。文章標題叫做《穿越者注意!千萬不要當唐太宗的哥哥!》。

    我給上下篇各起了韓流標題,上篇可以叫《世民的謊言》,下篇叫《世民的心病》。內容摘要替大家敘述一下:

    《世民的謊言》

    玄武門兵變奪得皇位之後,李世民開展了各種系統的抹黑工程,我們所見到的一切關於李建成的記錄都多少受到了扭曲,目的就是證明李世民似的他的哥哥李建成在大唐建立過程中,知人善任吃苦耐勞,樹立了更大的功勳,是更好的繼承人;殺死他哥哥是一件很遺憾的事情,但對天下有莫大的好處。李世民也順帶也抹黑了他老爹李淵,把李家起兵“化家為國”的功勞大部分挪到了自己的身上。

    《世民的心病》

    奪取天下之後,為了堵住後世眾人的悠悠之口,李世民讓手下人不斷地塑造創業神話,最大限度地減少李建成在李唐創業過程中的功勞,無法消除的,就讓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一起出現。這就好像,我們在某些電視劇裡,讓已經成名的學者們,去聽一個鄉下來的小子高談闊論,還表示佩服不已;只因為後者是全劇的主角。

    李世民還不停地編寫神話,讓人覺得,他老爹李淵早就看太子不順眼,想廢建成的太子之位,改立世民。太子也處心積慮想加害世民,世民不得已而反抗。以此來證明,玄武門手足相殘,主要責任並不是世民,世民只是不想成為受害者!(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信然。)

    總結。李世民當皇帝之後幹得確實不錯,他畢竟是有雄才大略的一代有為之君。可越是如此,他生為老二,越不加安分,迫切地要得到本來不屬於他的那份天下最大的權柄。自古以來,為了皇帝寶座,兄弟相殘,母子成仇的事兒實在是太多了。

    彷彿是為了報應李世民的“得位不正”,李世民的兩個兒子也為了太子之位大打出手,導致李世民最終傳位給了小兒子李治。李治又立了曾經的武才人媚娘為後,應驗了“唐三世之後,女主武王代有天下”的預言。

  • 16 # 冷兵器研究所

    好吧

    玄武門之變,很多人是比較瞭解的。

    就是李世民在掌握了玄武門之後,突然襲擊,殺掉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從而最終成為了唐太宗。

    按《資治通鑑》裡的說法: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初四,李世民率領長孫無忌等人伏兵玄武門。緊接著,李淵的嬪妃張婕妤,從李世民的密奏中得知了他的意圖,派人將訊息報告給了李建成。李建成與李元吉商量,李元吉打算採取嚴兵防守,“託疾不朝,以觀形勢。李建成則認為軍隊的防備已經足夠嚴密,不會發生什麼意外。最後兩人一起前去朝見李淵。此時李淵已經將裴寂、蕭瑀、陳叔達等人召集到了身邊,等著三個兒子前來對質。李建成和李元吉在穿過玄武門走到臨湖殿的時候,感覺到了變故,企圖返回東宮。李世民從後面呼叫二人停下,李元吉回頭張弓衝他連射三箭,但心慌意亂之下沒能射中,李世民一箭將李建成射死,此時尉遲敬德率領七十餘人趕到,將李元吉射下馬。

    然後是李世民的馬失去控制跑到了樹林子裡,他本人也因為腰帶被樹枝掛住了,倒在地上起不來,李元吉奪了他的弓準備絞殺他,結果被尉遲敬德趕走並殺死。訊息傳到了東宮和齊王府之後,馮立、薛萬徹、謝叔方等將領,率兩府精兵兩千人前來攻打玄武門。在眾寡不敵的情況下,多虧神力驚人的張公瑾獨力將大門關上,玄武門才沒被攻破。當時在玄武門宿衛的軍隊(直屬皇帝本人的武裝力量),大多持觀望態度,只有敬君弘挺身助李世民作戰,他的親隨勸他觀望一下,等兵力集結起來後再列陣出戰。敬君弘沒有聽從親隨的意見,與同是玄武門守將的呂世衡一同衝出玄武門作戰,結果兩人都戰死了。眼見無法將玄武門攻破,東宮將領薛萬徹就率兵轉而進攻秦王府。此時秦王府的兵力大都在外,府中的守衛能力極弱,守衛的將士都很擔心害怕。尉遲敬德將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首級割下來,送到秦王府示眾給東宮、齊王二府的兵將看,二府的兵將因而潰散,薛萬徹和馮立等人也逃跑了。此時李淵正在海池乘舟遊玩(海池在太極宮後,玄武門之內,太極宮的第一大宮殿太極殿是唐前期皇帝視朝聽政的地方),李世民派全身披掛,手持長矛的尉遲敬德去面見他。李淵大驚失色,問他是誰作亂及他此行的意圖,尉遲敬德回答他說:“秦王以太子、齊王作亂,舉兵誅之,恐驚動陛下,遣臣宿衛。”李淵詢問身邊的大臣該怎麼辦,蕭瑀、陳叔達回答他說李建成和李元吉是咎由自取,並勸他立李世民為太子,表示這樣就不會再發生什麼事端了。李淵表示這立李世民為太子是他的夙願。 此時東宮、齊王府的兵將仍在與李世民的秦王府將士作戰,尉遲敬德就請求李淵頒佈親筆詔旨,將他們都交給李世民處分,李淵依言下旨。李淵的聖旨宣佈後,戰鬥便停止了。然後李世民覲見李淵。最後,李建成的五個兒子和李元吉的五個兒子全部被處死。李淵下詔赦天下,穩定局面併為這一事件定性,同時“國家庶事,皆取秦王處分。”至此,玄武門之變宣告結束。

    不過,如果按陰謀論的說法……

    事情可沒那麼簡單!

    按陰謀論的說法,玄武門之變,李世民要對付的關鍵人物其實是李淵。

    李世民伏殺李建成、李元吉兩兄弟的時候很可能已經在臨湖殿控住了李淵,只是還沒對李淵動手。後來,尉遲恭拿著李建成、李元吉的腦袋告訴李淵,你已經沒機會翻盤了。李淵這個時候才確定自己大勢已去。

    李世民在史書中並不避諱自己幹掉了李元吉和李建成,而控制李淵的過程卻很空白。而在上世紀初敦煌藏經洞發現的唐代殘卷中,有一篇名為《唐太宗入冥記》的文章,其中有這樣一句話:“問大唐天子太宗皇帝去武德九年,為甚殺兄弟於前殿,囚慈父於後宮? ”

    總之,這事很可疑陰謀論一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誰能告訴我幾個好用的平價護手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