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蒼巖吹雪

    這句話出自《道德經·道經第三十四章》)意思是

    老子說:“明道之君能夠被人尊崇而統治天下的根本原因在於他自始至終不妄自尊大而能虛靜處下,所以才能為天下人所歸附和擁護,而成就其君王的尊貴和偉大。”

  • 2 # 神慧星辰

    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道德經●第三十四章》

    深深地感到:大道的功德非常高尚,細想一下,生活在這世上,頭頂天,腳踩地,天上的太陽有普照萬物之德,冷熱相交形成的雨水甘露有潤物之德,大地有承載物之德,他們居功而不傲,無私奉獻,功成不必在我,要從紮根基層,認真做事。他從不自以為偉大,所以才能成就它的偉大。

    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做為領導人為百姓服務,謀福利,不有,不為主,不自大,消解佔有慾和支配欲,正因為它不自以為偉大,所以才成就了它的偉大。為主、為大的意識,主宰欲、支配欲,可以說是人性慾望的制高點,是人慾望中的慾望,許許多多的人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而不得其所,最後還落得了身敗名裂的下場。

    老子透過對大道的觀察發現:大道雖然產生了萬物、滋養了萬物,卻從不自以為大,主宰萬物,它要的是萬物生而平等、生而自由,自然成長,但天地萬物仍遵道為大,因為道是無法離開的,道是用它的重要性成就了自己的偉大,而不是靠財富、地位、權力等等,可見:謙卑才是真正的自信,低調正是品格的高昂,處下才能最終成就偉大。這也警示我們,偉大不是說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古聖先賢莫不如此!

  • 3 # 走過來I走過去

    大成 能故也 大為不其以也

    大成 能之人 聖以是

    大於 名可主 為弗而焉

    歸物 萬小於 名可也

    欲無 恆則主 為弗而焉

    歸物 萬也有 名弗而事遂

    功成 也右左 可其呵渢道

  • 4 # 鑑史悟今

    當你覺得自己大的時候,你的邊界就開始清楚起來,很難再去擴張了。而你不覺得自己大的時候就會一點點不自覺的去擴張

  • 5 # 驍爻侯

    “老子曰: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這句話其實是出自道家經典《道德經》。

    《道德經》其實分為上篇《德經》,以及下篇《道經》,不分章,後分一到三十七章為《道經》,三十八到八十一章為《德經》。它以哲學意義之“道德”作為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

    道家將《道德經》作為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更是中華文明的智慧源泉。老子思想博大精深,就算在歷史長河中經歷了漫長歲月的洗禮,至今依然熠熠生輝。漫長歲月以來,《道德經》不但沒有因為時代的變遷,時光的流逝而被淘汰,隨著時間的向前推移,其哲理的光輝和恆久的生命力反而更加引人注目。《道德經》中所蘊含的不盡哲學,更是不斷的征服著如今的人們,甚至為人們指引思想。

      老子說:“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由於他始終都不認為自己偉大,所以才成就了自己的偉大。老子認為,一個人只有“終不自為大”,才有可能成為偉大的人。對於“終不自為大”,老子還有進一步的分析,就是“四不”:“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意思是不自我表現,所以才名揚天下;不自以為是,所以才名聲彰顯;不自我誇耀,所以才有功勞;不自高自大,所以才能成為眾人之長。

      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自信而不自大,自謙而不自卑。就是老子典型的“以不為而達到有為”的思想。繼而他又說道:“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這些都是以不為而達到有為的很具體做法,富有深刻的哲學道理。

      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不自見,就是不自我顯擺和表現,不炫耀自己的能力、功勞、身份和地位。領導幹部因手中權力所致,不自制就很容易自我膨脹,有意無意間抬高自己。自視過高,會被認為是對他人的蔑視。越是水平高、能力強、功勞大,越要懂得““矜功不立,慮願不至”的道理,做到“已之雖有,其狀若無;已之雖實,其容若虛”。唯其如此,才能做到明,即清醒明白。一個能夠洞明世事、知己輕重的人,做事處人就一定能夠把握好分寸。

      孔子在《禮記·表記》中有這樣一段話: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以求處情;過行弗率,以求出厚;彰人之善而沒人之功,以求下賢。是故君子雖自卑,而民尊之。這段話意思是,君子不自我誇耀自己做的事,不自己宣傳自己的功勞。有了超常的德行,也不要求別人跟自己一樣去做,目的是保持自己忠厚謙虛的品行。表彰別人的美德,讚賞別人的功勞,目的是尊敬賢能的人。所以君子雖然貶低自己卻更加得到民眾的尊敬。

      孔子在這段話中告訴我們應該怎麼樣對待自己的成績和別人的功勞。同時也在教育我們如何做人、做事。在幾千年前的的封建社會,我們的先賢都能正確對待榮譽,生活在現代化的資訊社會里的我們面對成功和榮譽卻沉不住氣,甚至為了標榜自己而詆譭別人,實在是匪夷所思,實在是愧對先賢。

      驕傲自大是無能的表徵。不自是,從團結共事角度講,自以為是,會排斥許多好主張、好建議,使得那些有能力有水平的人不受器重,自己變成孤家寡人。從事物發展規律來講不能一味相信自己的判斷,一意孤行,必須集思廣益,博採眾長,群策群力,只有如此,才能使決策更加符合客觀實際,所採取的措施更加符合發展規律。自信不能變成自大。不能夜郎自大,我行我素。盲目自大,固步自封。

      忍讓非懦弱,自大終糊塗。不自伐,不自誇也。論語中說:無伐善,無施勞,就是不誇耀自己的長處,不顯示自己的功勞,不必喜形於色。大凡品德高尚、氣量博大之人,都能做到居功不傲。漢代名將馮異立下赫赫戰功,但行與諸將相逢,輒引車避道,諸將並坐論功,異常獨屏樹下,被世人稱為“大樹將軍”。

      “不自矜,故長。”就是不自傲自大,就能不斷進步。南懷謹說:上等人,有本事沒脾氣;中等人,有本事有脾氣;末等人,沒本事脾氣大。就是說,真正有本事的人,既有知識水平,也修身養性到家,所以不發脾氣;有點本事的人,知識水平不錯,但未修煉到家,所以有些脾氣;只有那些沒有本事的人,能力水平差還要爭面子,所以總愛發脾氣。脫盡利名韁鎖,世界原來自大。人要自信、自強、自謙,不要自大、自卑。

      人最大的敵人莫過於我們自己。若是一個人能夠戰勝自己,那麼也就再沒有什麼不能攻克的了。而我們很多人卻往往自己患了病,卻依然不自知,處事優柔寡斷。不然就是狂妄自大,或者過分地崇拜他人,由此而自卑。人們一旦戰勝了自己,那麼他的思想也會隨之提升一個境界,人生也會隨之開啟嶄新的篇章。

      人切不能自滿、自高自大和輕信,因為是人生的三大暗礁。我們應該自謙不自卑、自信卻不自大。腳踏實地,樹立好形象是每個人都希望做的事,但是如何去樹立一個好形象呢?反而是越不自以為是,時常保持低調,虛心待人,踏實做事的人,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往往如此反而就越能給人留下美好印象,成為那些形象高大的人。

  • 6 # 風水財運與人生預測

    老子對道的論述,以及代表道的君子的讚揚。就象人們說的:大海不嫌溪流,納百川而成其大。

    所有的偉大人物都有謙謙君子的優秀品德,在眾人面前不會以張狂的姿態展現。而遇到困難之時又會毫不猶豫地衝上去,這樣在眾人的心中有很高的威望,這種難得的高尚品德又會讓人民盡最大的力量去擁護。

  • 7 # 熊貓血王海明

    因為不認為自己一生的能力超過一般人,所以就刻苦學習能力方面的知識,自然而然各方面的能力就超過了一般人,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

  • 8 # 易決策

    出自《道德經》第34章,大道汜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慾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意思就是,大道有廣泛的能量,可以左右萬物,但它滋養萬物生長卻不宣揚自己,功成名就了卻不圖虛名,護養萬物卻不妄做萬物的主人,常用無慾的方法獲得聰明智慧,從而小有名氣,萬物都歸順了卻不強調自己是萬物的主子,從此獲得大的成就,所以聖人始終不自以為大,非常謙虛,所以才成就了偉大的事業。

  • 9 # 顏小二述哲文

    我是顏小二,我來回答。

    “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這句話可謂是《老子》一書中的經典,細細品味一番,就這句話的內容本身來說,它其實是在暗示我們“道”之所以偉大的“秘訣”,因為道“不自為大”。但“盡信書不如無書”,透過文字,我們能獲得更多東西。

    也就是說,從“道”本身來講,這句話告訴了我們“道”偉大的秘訣。從為人處世上理解,則告訴我們,高明的人一定是謙遜的。

    那麼,要透徹理解這句話的內涵,我們就從以上兩個方面來分別解讀吧。

    1、道的“不自為大”成就了道的“大”

    “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這句話出自《老子》“任成第三十四章”為了理解這句話的內在含義,我們有必要聯絡一下這章的上下文。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慾,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這段議論其實是老子給我們描繪了一下“道”的姿態,“道”的姿態是什麼樣的呢?它雖然成就萬物,它雖然這般地偉大,但是,它卻並不“高傲”(為了好描述“道”的姿態,這裡不得不擬人化,各位把握下感覺就好)。

    按照老子的說法,“道”漫流廣泛,可以流向左邊,也可以流向右邊,它無所不到,萬物明明是依附於它繁衍生息,但是它卻一句話不說,道明明有大功勞大成就,但是卻不自以為有功。

    所以,沒有慾望的道,就可以叫做“小”,其實這裡的“小”,更多是在形容“道”謙遜的姿態。

    也正是因為道的“小”,又能成就萬物,於是萬物歸從它。可即便獲得萬物歸從,道也不作萬物的主宰,這個時候,“道”的存在是屬“大”,但它卻不自以為偉大。由此,我們細細品味會發現,正是因為他“大”的本身,小的“姿態”,反而讓它不僅在專注中獲得成就萬物的能力,還贏得了萬物的歸從,成就了它的大。

    也就是說,我們從老子敘述中可以瞭解“道”的兩個特點:

    第一,“道”成就萬物,本身就是十分強大的存在,所以可以稱它為“大”。第二,“道”的姿態很小,它可左可右,默默成就萬物,一句話都不說,更不會居功自傲,亦不會因為自己成就了萬物而自以為是萬物的主宰。

    也就是說,老子告訴我們,本身就屬於“大”的存在的“道”,卻以“小”的姿態去成就萬物。不僅利天下萬物,而且還不干預、不利用萬物,更不要什麼回報,姿態十分低,這樣強大而謙遜的“領導”,怎麼會不引得萬物歸從呢?因此才有了老子那句,“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的感嘆,而這其中邏輯的合理性值得大家體會。

    2、以“小”的姿態成就自身之“大”的道給予我們的處世智慧

    從老子的敘述中,我們或多或少可以明白,“道”屬十分強大的存在,成就萬物,十分偉大,但是,它的姿態卻極其“低”,不自以為偉大。而正是這種“高能力”和“低姿態”的結合,反而成就了“道”的偉大。而這之中實則有深刻的處世智慧。

    首先,我們從能力角度出發來探討。什麼樣的人十分有能力?專注的人。

    什麼樣的人專注?大抵是不會因為虛榮名利之類的物慾分心的人。

    所以,一個強大且十分有能力的人,是不會在乎外在虛榮的,因此才能將自己的全部精力放在一件事情上。在這樣的專注態勢下,成就自己屬水到渠成。

    其次,我們從人際角度出發來探討。能力強大是一方面,情商亦是一方面。

    有的人居功自傲,雖然成就了別人,但是太顯擺,這樣也會引得人心背離。

    而有的人,成就了人,一點沒有居高自傲的意思。明明可以站在巔峰俯視眾人,但是把姿態壓得比被自己成就的人還低,這樣的人自然是眾望所歸的存在。

    所以,我麼可以認為,“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在處世智慧上其實更多是在告訴我們,一方面,謙虛可以讓人專注,而專注則可以讓人提升;另一方面,謙遜的低姿態,會讓有能力者成為眾望所歸的存在。

    3、小結

    最後,我們來梳理一下老子這句話的邏輯。

    “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這句話,如果單單從“道”本身來說,其實是老子向我們展現了道屬“大”的存在,卻以“小”的姿態面對萬物。而正是他“為而不居”、成就萬物而“不自以為有功”的姿態,才得以不因一己之私干預萬物,繼而讓天下萬物自然生長,因此也得以成為天下萬物眾望所歸的存在。在邏輯上來看,確實是道的“不自為大”,也就是道“小”的姿態,成就了它眾望所歸的偉大。

    從為人處世來看,老子這句話實則是告訴我們,“低姿態”一方面可以讓我們專注,以此來成就我們的能力,同時,高能力者的低姿態,不僅可以讓其成為眾望所歸的存在,還能減少一些因為攀比等類似情況給自身帶來的麻煩。

  • 10 # 一瑤創業

    老子曰:以其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如何理解。

    在老子寫出《道德經》之前,所有的文人聖人都教人如何做大做強,推崇的是強者、大者的哲學。

    只有老子毅然反其道而行之,提出“柔弱勝剛強”,建議世人“知強守弱”,領袖人物“受國之垢”、“受國不祥”,僅憑此點,《道德經》便可高踞世界哲學之巔峰。

    而這句: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出自《道德經》第34章,原文是:大道氾兮,其可左右,

    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

    功成不名有。

    衣養萬物而不為主。

    常無慾,可名於小。

    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

    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用現在的語言習慣解釋為:“大道廣佈無垠,它左右著天地萬物。

    這句話闡述道不自大所以成其大的道理,道廣佈在天地間,化育左右著萬物,但它做這些都是自然而為,不辭讓,不表功,不自專,不拿大,從不自認為偉大,所以成其大。

    萬物靠它生長,它卻不自居有功,成就功業卻不佔有名譽,養育萬物卻不以主人自居。

    道生育天地萬物之間,它謙卑低調,沒有自我私心,可小如微塵;它包容萬物,大公無私,可大到無邊,這種可大可小,正體現了道的彈性和能量。

    道尚且如此保持謙卑自然,而人呢,有什麼資格自大呢?

    沒有私慾,可稱它為“小”。

    道有化育萬物之能力萬物歸附它卻不自以為是主宰,可稱它為“大”。

    道功業巨大,但從不表功,從不自大,為什麼?因為它大公無私,愛養萬物,沒私心沒自我,所以可做到無我無心,可謙卑到微塵裡,也可包容萬物,大到無邊無際。

    正因它始終不認為自己偉大,所以才能成就它的偉大。

    而我們個人在宇宙中如微塵,生命和能力都有限,所以更要效法自然大道,謙卑自守,包容豁達,能屈能伸,能進能退,吃小虧享大福。

    《道德經》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部舉足輕重的經典著作,是中國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它雖然只有五千言,但文約意豐,字字珠璣,句句精闢,內容涉及政治學、軍事學、倫理學、科學、宗教等諸多領域。

    今天,世界文化交流日趨一體化,科技和物質發展迅猛,價值觀多元化,社會競爭日漸激烈,而靜下心來讀讀經典,學習古人的智慧,顯得更有現實的意義或許,其中的具有普世價值的思想和智慧,會為迷茫的我們提供某種借鑑。

    我是跛腳的貓,願意讀經典,學習傳統文化的智慧,做一個安靜的,智慧的貓。

  • 11 # 衣袍公子

    老子曰: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出自《道德經》的第六十三章。

    老子曰: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白話文:有“道”的聖人始終不貪圖大貢獻,所以才能做成大事。

    出自道德經·第六十三章春秋時期~老子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白話文:以無為的態度去有所作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處理事物,以恬淡無味當作有味。大生於小,多起於少。處理問題要從容易的地方入手,實現遠大要從細微的地方入手。天下的難事,一定從簡易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一定從微細的部分開端。因此,有“道”的聖人始終不貪圖大貢獻,所以才能做成大事。那些輕易發出諾言的,必定很少能夠兌現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勢必遭受很多困難。因此,有道的聖人總是看重困難,所以就終於沒有困難了。

    個人見解

    對於老子,也許沒有孔子那麼大的影響,但是對於老子很多思想我們在生活中或多或少會接觸點,你也有類似的世界觀,或者是人生觀。

    其中大家熟悉的老子的著作估計就是《道德經》。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文字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諡伯陽。華夏族,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春秋時期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

    作者出生年代是春秋時期,在那個時期,百家爭鳴,各種思想不同程度的碰撞著,各家的思想之間也是不會想讓。

    對於老子思想大家可以從《道德經》中瞭解到。

    今天我們這句話是從《道德經》第六十三章中一句話,意思就是對於有“道”的聖人來說,不會貪圖貢獻,就會成就大業,告訴我們在聖人思想中,“道”就是不貪圖思想,現如今我們看到對於社會有貢獻那些人,在自己心中也有自己的“道”,就會成就他們,讓他們成就大業。

    做事情不要想得到回報,如今國家對於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很多英雄都會請令去前線支援,這些人成就是大業,但是在後方那些一直堅持的平凡的人,也為這次疫情作出自己貢獻,也沒有自己去貪圖回報,在自己崗位上做好自己事情,那也是成就自己大業。

    就是所謂的: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華為30和蘋果手機怎麼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