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龍女5505

    金國柺子馬是金國一支身披重甲、作戰驍勇、戰力一流、精於馬上作戰的重甲騎兵部隊,後被南宋名將岳飛統率的岳家軍殲滅。

  • 2 # 風和日麗校園風光

    金兀朮精銳王牌鐵甲騎兵。正面衝鋒的是鐵浮屠,兩翼負責包抄的通常是柺子軍。共同點是馬匹和士兵都穿重甲,不畏刀砍、箭射,且都用鎖鏈連線,具有強大的衝擊性。區別連線數量不同,兩翼包抄需要快速機動,所以柺子馬固定為三匹馬連線。而且柺子軍都由能騎善射的女真人組成。鐵浮屠則可連線更多,就像“平推的牆一樣”,戰場作用相當於二戰的坦克車。

    1140年,乘岳飛大軍出擊之際,妄圖襲擊西線指揮總部——岳飛坐鎮的郾城。金兀朮率領15000精銳王牌鐵甲騎兵和十萬步兵,岳飛僅以幾萬兵力應戰。金兀朮精銳王牌鐵騎都是三匹馬連線,形成柺子軍,正面衝鋒,岳家軍亮出騎兵接地敵,而後步兵在騎兵掩護下衝入敵柺子軍中。這些步兵由岳家軍精銳背嵬軍為主組成,身披鎧甲手持刀斧,岳飛命令士兵不得抬頭(不懼敵人武器攻擊,減少傷亡),低頭專注於柺子軍馬匹沒有鎧甲包裹的蹄腿關節處,用刀、斧砍殺,只要一匹馬倒下,另兩匹馬也被拖拽倒下,失去戰馬的柺子軍在岳家軍面前戰力大降。很快15000柺子軍幾乎全軍覆沒。岳家軍乘勝追擊,直撲金兀朮的十萬步兵,在近身戰中嶽家軍具有很大優勢,金兀朮被迫撤軍。

    岳飛取得郾城大捷,這是一場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

  • 3 # 古今文社

    柺子馬是對金軍主力左右兩翼精銳騎兵的統稱,嚴格來講岳飛只是重創了柺子馬,並沒有將其徹底殲滅。

    柺子馬屬於一種輕型或中型騎兵,士兵都是精於騎射的勇士,戰馬也是上等好馬,作戰時每名士兵一般配備兩匹戰馬,以保證強大的機動性。另外和普通騎兵不同,柺子馬不論是士兵和戰馬都有防護披甲,配備有長槍和弩箭等武器,使其既可以遠攻,又能近戰。

    按照作戰任務,柺子馬又分為“重槍柺子馬”和“弓箭柺子馬”。其中重槍柺子馬主要用來衝鋒陷陣,弓箭柺子馬則多為側翼突襲、攔截等。柺子馬在戰場上主要是配合金軍重騎兵鐵浮圖,通常是鐵浮圖正面破敵,柺子左右包抄,攔截潰敗敵軍供鐵浮圖屠殺。

    鐵浮圖是金國大將金兀朮手下的一支重騎兵,人與馬皆穿著重甲,形似鐵塔,因此又被稱為鐵塔兵,每三匹馬用皮甲相連,衝鋒時像是移動的鐵山,無人能擋。再加上左右兩翼的柺子馬配合,金軍一路橫掃遼國、北宋軍隊,也可以說鐵浮圖和柺子馬是滅亡遼國和北宋的主力。

    不過到了南宋,戰無不勝的鐵浮圖和柺子馬卻碰到了剋星,近乎被全殲。公元1140年,金國大將金兀朮率領手下十萬大軍、一萬五千名柺子馬和五千鐵浮圖南下,徑直殺向南宋首都臨安(今浙江杭州),這可以說是金兀朮全部家底了。

    金軍柺子馬和鐵浮圖所到之處,宋軍無不潰不成軍,直到在順昌(今安徽阜陽)遭到南宋名將劉錡率領的八字軍頑強抵抗。八字軍憑藉長江天險,給予金軍沉重打擊,鐵浮圖與柺子馬損失過半,金兀朮這才不得不下令撤回河南開封。

    當時,岳飛率領岳家軍收復河南多個地區,金兀朮退回開封后,立即召集十萬步兵和一萬五千名精銳騎兵,直逼岳家軍駐地郾城(今河南漯河)。為儘快結束戰鬥,金兀朮下令鐵浮圖和柺子馬全部投入戰鬥,岳飛則派出背嵬軍和遊奕軍兩支精銳騎兵迎戰。

    岳飛深知,岳家軍騎兵正面根本無法和鐵浮圖、柺子馬硬碰,於是派出大量勇士手持麻扎刀、大斧等進入戰場專砍金軍戰馬關節薄弱處,戰場上頓時人仰馬翻。尤其是鐵浮圖是三匹馬連在一起,一匹馬馬腿斷了,另外兩匹基本上也就失去了戰鬥力。

    戰場上一旦騎兵失去戰馬就只能任人宰割。金兀朮引以為傲的鐵浮圖和柺子馬在岳家軍面前徹底失去了優勢,金軍十萬大軍兵敗如山倒,金兀朮只好宣佈撤軍,岳家軍取得了郾城大捷。此戰,金軍鐵浮圖近乎全軍覆沒,柺子馬也損失慘重,再難對宋軍構成威脅。

    郾城大戰後,金軍鐵浮圖和柺子馬似乎就沒有大規模出現在戰場上過了,漸漸被人遺忘在歷史長河中,但這兩支在當時的確是堪稱最精銳的騎兵部隊。

  • 4 # 半閒山人

    "柺子馬"是宋代人對金軍兩翼騎兵的稱呼。柺子馬是一種輕型或中型騎兵,被佈置在兩翼,可以充分利用其高度的機動性以及集團衝鋒時所產生的巨大沖擊力,用以對敵軍迂迴包抄而後突擊。

    他們紀律嚴格,作戰勇敢頑強,每個騎士一般都備有兩匹馬,以保證作戰時的機動性。其裝備有冷兵器和弓箭,既能遠距攻擊,又能作為突擊力量近距搏殺。

    這種騎兵,馬匹和騎手都有一定的防護裝甲,同時兼顧輕捷靈活的要求。作為馬背上的民族,柺子馬也是其部隊的精銳。

    在南宋張棣所著《金虜圖經》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虜人用兵專尚騎,間有步者,乃籤差漢兒,悉非正軍虜人。取勝全不責於籤軍,惟運薪水,掘壕塹,張虛勢,般糧草而已。不以多寡,約五十騎為一隊,相去百步而行。居長以兩騎自隨,戰騎則閒牽之,待敵而後用……

    其臨大敵也,必以步軍當先,精騎兩翼之。或進或退,見可而前,弓矢亦不妄發。虜流有言曰:"不能打一百餘個回合,何以謂馬軍?"蓋騎先貴衝突,而已,遇敗亦不散去,則逐隊徐徐而退。弓力止七鬥,箭極長,刀劍亦不取其快利。甲止半身,護膝微存,馬甲亦甚輕。"

    《金虜圖經》"虜人用兵專尚騎,間有步者,乃籤差漢兒,悉非正軍虜人"的記載,與汪若海所說的"(柺子馬)皆是女真充之"一致。而"其臨大敵也,必以步軍當先,精騎兩翼之"的記載則是宋人稱其為"柺子馬"的原因。

    古代戰爭中,大隊的騎兵往往是被放在兩翼的,這樣才能充分利用其高度的機動性及集團衝鋒時所產生的巨大沖擊力,對敵人側翼進行突擊。而且兩翼騎兵需要有相當的規模,才能實現其作戰意圖。

    半仙認為:"柺子馬"其實是金軍騎兵的主力。金國女真用兵之戰術,常以步兵作正兵,而倚仗左、右翼騎兵(即柺子馬")作迂迴側擊,用以對敵軍包抄突擊。

  • 5 # 亞托克斯

    柺子馬是部署在兩翼的輕甲騎兵,是宋人對金軍主力兩翼騎兵的稱呼,鐵浮屠則是部署在中央的重甲騎兵,構成了金朝的三列騎兵戰術體系。

    關於金朝的鎧甲製造,很大程度是來源於遼朝,早期的女真擔任渤海節度使,負責鎮守渤海之地,穿戴鎧甲與遼軍無異。而遼朝長期透過貿易從大宋進口鎧甲武器,對中原鎧甲進行大規模仿製,使得宋人與遼人的鎧甲無異。作為遼朝節度使的女真部落,也是透過這一渠道仿製了中原鎧甲。

    鐵浮屠與柺子馬,本質上與北宋鎧甲都是同一制式,金朝在北宋鎧甲的基礎上進行改造出來的重型鎧甲,由1825枚甲葉組成,一般重量達58宋斤(1宋斤等於1.2市斤),等於現在重量30kg,鐵浮屠由鐵質甲葉用皮條或甲釘連綴而成,屬於典型的札甲。

    “柺子馬”屬於輕甲騎兵,擁有極高的機動性,柺子馬分為兩種,一種為攜帶弓箭的側翼弓騎兵,另一種為衝鋒陷陣的槍騎兵,主要擔當側翼突襲部隊。《歷代名臣奏議》:“虜人遇中國之兵,往往以鐵騎張兩翼前來圍掩”。這裡正是說的柺子馬戰術,透過兩翼突襲的方式圍攻宋軍。順昌之戰記載: “以鐵騎為左右翼號柺子馬,皆是女真充之”。

    柺子馬其裝備有格鬥型冷兵器和弓箭,既能作為弓騎兵遠端射擊,又能作為突擊騎兵近距離格鬥。柺子馬作為輕甲騎兵,馬匹和騎手都有一定的防具,同時兼顧極高的敏捷。

    在郾城大戰中,1.5萬柺子馬從兩翼殺出,“更進迭卻”,企圖兩面夾殺宋軍。岳飛則派出了大宋鐵騎迎戰,“遣發背嵬、遊奕馬軍”,破壞了金軍的圍剿戰術,“鏖戰數十合,方決勝負”,雙方騎兵鏖戰數十回合分出勝負,大宋步兵則用麻札刀殺入敵陣,只管砍戰馬的腳。

    大量的柺子馬跌倒,官兵奮起攻擊,最終擊敗了12萬金軍,金兀朮嘆息道:“自海上起兵,皆以此勝,今已矣”。大勢已去了,柺子馬幾乎團滅,鐵浮屠全員戰死,岳飛沉重打擊了金軍。

    至此,威震天下的柺子馬,消失在宋金戰場上。

  • 6 # 相州背嵬軍

    歷史上的柺子馬是個什麼物件呢?是不是跟鐵浮屠一樣威力巨大諸牆而進呢?

    在柺子馬的歷史研究上,曾經出現過偏差,主要原因就是岳飛的大量史籍被毀滅,岳珂和朱熹對柺子馬的記載有誤造成的,通過後世不斷努力抽絲剝繭,逐步復原了柺子馬的真面目。(噴子和黑嶽敗類不要呲牙,這不怪岳珂,是秦檜、秦熺奸賊父子作的惡,二十四史皆有謬誤失實之處,不要拿岳珂來噴糞)

    在記載宋金戰爭的史料中,最早出現“柺子馬”的是比岳飛郾城(今河南漯河郾城區)大捷早兩個月的順昌(今安徽阜陽)戰役,親歷了這場戰役全過程的楊汝翼事後所做的《順昌戰勝破賊錄》,詳實的記載了鐵浮屠和柺子馬,類似今天的戰地記者報道:“四太子(兀朮)披白袍,甲馬,往來指呼,以渠自將牙兵三千策應,皆重鎧金裝。虜號鐵浮圖,又號扢叉千,有河北籤軍告官軍曰:我輩元是左護軍,本無鬥志。所可殺者,止是兩柺子馬’......”

    此文中的“扢叉千戶”是女真語,意思為漢語中的“待衛親軍”,而鐵浮屠就是兀朮的侍衛親軍。

    而“河北籤軍”則是指河北地區民戶中被金國統治者強迫徵籤去參軍的人。而河北籤軍說他們原是左護軍是怎麼回事呢?

    南宋高宗紹興七年(公元1137),劉光世被罷免兵權,他的左護軍部將酈瓊率部叛降偽齊,之後偽齊又被金王朝廢除,這支軍隊的一些人可能就是投敵的左護軍,他們口中說出的“柺子馬”是漢話不是女真話,復原柺子馬那就從宋代資料中找線索即可。

    柺子馬,是北宋時期的一種軍事術語而非金國的術語,北宋仁宗時曾公亮等人編纂的軍事名著《武經總要》中記載:“東西柺子馬,為大陣之左右翼也”,很明確的指出“柺子馬”是一種左右翼騎兵。“柺子”一詞是北宋人的習用語詞,除“柺子馬”外,還有所謂的“柺子城”等。

    北宋滅亡宋室南遷後,南宋時期江南已不再用“柺子馬”稱兩翼騎兵了,但是中原和兩淮地區的北方淪陷區居民中,因此“河北籤軍”說的“柺子馬”是指金軍大陣兩側的左右翼騎兵,但是在南宋後來的人們心目中已不知其為何物了

    奉命去駐守開封的南宋將官劉錡恰好兵行順昌遇敵,便在順昌城內進行防禦部署。有一位叫楊汝翼的文人這時也跟隨劉錡在順昌,他親眼看到這次戰役的全部過程,事後使寫了一篇《順昌戰勝破賊錄》詳記這次戰役,他的記載可信度是很高的。

    《宋會要》記載在紹興三年(公元1133)有一道詔令:九月二十五日詔:金人自來多系驅擄河北等路軍民,號為籤軍,所當先衝冒矢石,枉遭殺戮。念皆吾民,深可憐憫。兼自來招收投降漢兒籤軍等,並皆優補官資,支破請受。可令岳飛:如遇外敵侵犯,措置說諭,有率眾來歸,為首之人,仍優與推恩。

    所謂“河北籤軍”就是指河北地區民戶中被金國統治者強迫徵調參軍的那些人。這些被驅擄從軍的人,在每次戰爭中,還都被迫最先上火線去“衝胃矢石,自今與敢鬥,陣已成列,除東西柺子馬及“無地分馬”外,更募使臣、軍校攀勇者,量地形遠近,押輕騎以備應援。先是以大陣步騎相半。敵諜知王師不敢擅離本處,多盡力偏攻一面,既眾寡不敢,罕能成功。故有是詔”。~~《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五

    “東西柺子馬陣”,為大陣之左右翼也。本朝西北面行營,“柺子陣”並選精騎。夷狄用兵。每弓騎暴集,偏攻大陣一面,捍禦不及則有奔突之患,因置“柺子馬陣”以為救援。其兵,量大陣之數,臨時抽揀”~~《武經總要》卷七。

    從這兩段歷史記載中可知“柺子馬”一詞在北宋的前期便已出現,而見於這兩段引文中的“柺子馬”,不單單指敵人(當時宋的北方敵人是遼國)方面的某種騎兵,而是宋人自指其前線上某種騎兵說的,《長編》所載詔令以“東西柺子馬”與“無地分馬”對舉,而無地分馬乃是指沒有固定列陣的方位和地點,只准備隨時聽令相機策應或赴援某部之用的騎兵;

    “東西柺子馬”者是指有固定列陣方位的即《武經總要》中所說“為大陣之左右翼”的騎兵。

    《續通鑑長編》和《武經總要》中的“東西柺子馬”、“大陣之左右翼”,和《順昌戰勝破賊錄》中的“兩柺子馬”、“以鐵騎為左右翼,號柺子馬”,是完全相對應的;所謂“兩柺子”實即等於說“兩翼”;所謂“東西柺子馬”實即等於說“左右翼騎兵”。

    兩宋時期內的漢話裡,不但有柺子馬還常見有柺子城的稱呼,徐夢莘的《三朝北盟會編》卷六六中所講靖康元年(公元1126)閏十一月記金兵圍攻開封城時,多次談及柺子城的事:

    “車駕幸京城南壁,已而幸宣化門,徒步登柺子城,親視虜營。”

    四日乙未條:“賊初到即力攻東壁通津門拐子城,時劉延慶頗練兵事,措置獨有法。”

    六日丁酉條有云:“金人犯闕幾旬日,……姚仲友于三門兩柺子城別置兩圓門”

    由此可見,修築在城池各城門外用以拱衛城門的兩道各成直角的對立垣壁,宋人稱之為柺子城;設定在正面大陣兩翼的騎兵部隊,宋人則稱之為柺子馬陣。是柺子一詞乃北宋人的習用語詞應該無疑義。

    不幸的是,在北宋滅亡之後,這一語詞竟跟隨著中原和華北地區而一同淪陷,它雖還儲存在中原和兩河地區居民的口語當中,沒有被南渡的軍民人等帶往南方所流傳。

    近代宋史大家鄧廣銘先生《有關“柺子馬”的諸問題的考釋》對此作了詳盡考證。他也認為“柺子馬”一詞首次出現在紹興十年(1140)五月的順昌戰役中,出自被金人強徵人伍的河北漢人之口,認為金軍中有戰鬥力者,“止是兩柺子馬”。所以此詞應是漢族語言而非女真語,恰是宋時人們的習慣用語中的“柺子”一詞。

    《續資治通鑑長編》和《武經總要》中有“東西柺子馬”之稱,是指“大陣之左右翼”。

    《三朝北盟會編》中“柺子城”一詞,是指拱衛城門的兩道各成直角的對立垣壁。這樣,“柺子”就是“側翼”之意,“兩柺子”就指左右兩翼,而“兩柺子馬”或“東西柺子馬”就是左右翼騎兵。

     而 “鐵浮屠”是指重鎧全裝的金軍鐵騎,主要指金兀朮的侍衛軍等,又號“鐵塔兵”,主要指其用鐵盔甲防禦嚴密,馬背上還鋪毯枕,它與“柺子馬”則是兩個概念。

  • 7 # 弦驚起舞

    岳飛的孫子岳珂所編的《鄂王行實編年》記載:“兀朮有勁軍,皆重鎧,貫以韋索,凡三人為聯,號柺子馬……。”“韋索”就是皮繩,三匹戰馬為聯,著重甲,應該是指連環馬,後人都以岳珂的解釋為根本。

    但是到了清乾隆時期編篡《御批通鑑輯覽》時,察覺此說根本不符合使用騎兵的軍事常識,遂對此產生了懷疑,但是也沒能夠解釋到底什麼是“柺子馬”。

    宋史專家鄧廣銘在《有關“柺子馬”的諸問題的考釋》中,對此做了詳盡的考證,認為“柺子馬”一詞首次出現在宋紹興十年(1140年)五月的順昌戰役中,出自被金兵強徵入伍的漢人之口:其以為金軍中有戰鬥力者,“止是兩柺子馬”,所以這個詞應該是漢語詞。

    而北宋時人們的習慣用語中有“柺子”一詞,如《續資治通鑑長編》和《武經總要》中有“東西柺子馬”之稱,是指“大陣之左右翼”,所以,“柺子”就是“側翼”的意思,“兩柺子馬”或“東西柺子馬”就是左右翼騎兵,只是被簡稱為“柺子馬”。

  • 8 # 漩渦鳴人yy

    總算是有人問到了這支部隊的,每次我說的這支部隊的時候,通常都是會說到另外一支部隊,也就是鐵浮屠,可能對於男人來講。高大壯實,鐵甲圍繞,這才是屬於男人的浪漫,但說實話鐵浮屠的弱點只要是個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包括很多在問答上面云云,所以的那些人一樣,他們都會說鐵浮屠這種東西,這打起來有什麼難的?岳飛打起來那不就很輕鬆嘛,所以我上我也行啊。

    不要覺得好笑,有一段時間就是這種樣子,那個時候我記得不錯的話,還是在替秦檜洗白抹黑岳飛的那一段時間裡面,哎,往事不堪回首啊,那段時間稱是看多了這方面的文章,當然在這之後鐵浮屠還是免不了被黑,為什麼關於騎兵在古代戰爭之中的作用又有人提出疑問,說騎兵根本就不堪一擊的存在,騎兵根本就剛不了正面,鐵浮屠如此笨重,那簡直就是拖累了疾病的發展,這樣一隻畸形的不對,又怎麼可能有戰鬥力呢?真有一種疑問又再一次的被爆發出來,然後又是一段時間的闢謠,總之那段時間就是各種意義上面的闢謠。

    其實說到底,這些人看歷史書的時候沒有看全乎,總是看一半瞭解一半,然後就說自己說的那一半,但是總體而言無知者無畏,你如果不瞭解這個東西,你說出來你本身沒有任何罪過,可真正的罪過在於你跟他講道理,他死活還不聽的那種,或者帶有其他目的的。前者還能稍微理解理解,跟他講講,但是說到好聽一點,那就是你永遠都叫不醒,一個在裝睡的人後者那就直接一棍子打死了。

    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他們沒有了解到鐵浮屠的黃金搭檔,也就是這個柺子馬,鐵浮屠的人數大概是多少?3000騎兵!這3000個人都是人馬俱假,但是移動速度超慢,也就是每前進一步後面都有步兵跟著,然後拿那個劇馬攔,一步一步的跟著你往前走,總之這就是一個吸收傷害,然後嘲諷對手的一個存在,至於說真正的殺招或者是負責用來正面切開敵人防禦的,就是這個柺子嗎?柺子馬大約有15000元左右,這15000人會激動在鐵浮屠的四周,如果發現有敵人妄圖靠近鐵浮屠,那麼直接射殺,如果說向他們衝過來,那他們可以直接溜走。

    這15000的柺子嘛哈,可以說大大的彌補了鐵浮屠的兩個缺點,第一機動性。鐵浮屠缺乏機動性,這是明擺著事實,大家也都知道,可是為什麼鐵浮屠在這之前北方的戰場上面一往無前無人可破?最重要的就是和柺子嗎?這一對黃金搭檔,你看他機動性不強,你打算利用機動性不強這個因素去限制他,可人家柺子馬可以把你風箏到死,你說你氣不氣?

    第二個就是射程,鐵浮屠由於是人馬俱假,所以就不能夠攜帶弓箭攜帶弓箭,反倒有一些殺雞用牛刀的意思,因此鐵浮屠的。士兵一般來講都是帶著各種各樣的鈍器,而且重量級中有的呢是使用錘子,有的呢是使用斧頭,總之怎麼破甲怎麼來敵人?如果靠近你了,拿那些東西一通亂錘就完事了。

    要說這個原因呢,其實類似於現如今的坦克發展,一開始的時候由於坦克發動機的原因,所以坦克的功能比較單一,要麼是主戰坦克,要麼是步兵支援坦克,總之各種型別的坦克都有,你不可能把一個坦克所有的優點集中在一輛坦克身上。當時的坦克做不到這一點,但是後來德華人提出的主戰坦克的理念,也就是我的坦克第一個選擇不是如何去支援步兵,而是選擇將敵方的坦克先給獵殺了,這樣的坦克才擁有更多的選項,而鐵浮屠和柺子把他組合就類似於奇兵發展的時候發現其並具有多個功能,可是我如何才能夠將一支騎兵部隊擁有一個完整的功能體系呢?也就是我既要防禦力夠高又要機動性強,又要射程夠遠。可是我沒有那麼強悍的戰馬呀!

    最終女真人的選擇就是分批次處理,我一部分就是鋸樁奇兵渾身上下都是鐵甲,另一部分就是這種柺子吧。機動性超強,同時射程也超遠,這種分類區別對待的組合確實在戰場上有奇效,但是前提是對方要不瞭解你這支部隊,否則一旦瞭解你這支部隊了,逐個擊破這個成語大家都知道。

    當然蒙古人後來的選擇就比較聰明,有點兒類似於主戰坦克的發展,當然戰馬這個東西大家也都懂。畢竟是一種生物,不可能出現這種快速的發展,所以呢,也就侷限在於那種輕騎兵和重騎兵的相互組合,但是重騎兵卻能趕得上輕騎兵的速度,這一點也確實算得上是蒙古人的一個創舉了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買人生第一輛車,油耗真的很重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