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浣花清流

    有深度的文學作品,通常都是複雜的。

    魯迅文學有批判但不僅是批判,讀者能從其作品中讀到很多氣質。

    有憂愁的《傷逝》有童趣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還有詼諧機智的《故事新編》。

    同樣金庸的文學作品,也囊括了很多氣質,單單歸結於某種主義可能不太全面。

    若一定要比較兩者,比較正統的劃分是,魯迅嚴肅文學,金庸大眾文學

  • 2 # 土布袋溝人

    我喜歡看金庸的小說,而且也喜歡金庸,但論文學地位,離魯迅還有一段距離,如果非要在同時代找一個浪漫主義的文人,那麼最合適的事那個名聲最不好的郭沫若

  • 3 # 海州灣漁夫

    魯迅沒問題,金庸說是浪漫主義,我有質疑,他寫的東西太脫離實際,文學價值過低,文學形式除了中國獨有,外國沒有,有一定中國傳統武俠小說影子。我認為是垃圾文學。沒有分析價值。

  • 4 # 燈閱泰山

    魯迅先生的文章是現實批判主義,這是沒錯的。至於金庸先生的作品,單靠一個浪漫主義是難以概括的。什麼是浪漫主義呢?愛情可以是浪漫主義,自由的精神也可以是浪漫主義。如果將浪漫的概念廣義化,勉強可以說金庸大多數的作品是浪漫主義。

    多數人自小都有一個武俠夢,在武俠的世界中可以自由自在,無所拘束。這種武俠夢是很浪漫的。多數人喜歡看武俠小說,並不是為了看打打殺殺,為了的是品味武俠世界中的那份自由,自由徜徉其中,可以有一些思想上的觸動,這就是武俠文化的價值。

    金庸有些作品的浪漫色彩比較淡,因為這些作品的思想性很重。最突出的代表就是笑傲江湖和連城訣。笑傲江湖的書名很讓人產生浪漫的聯想,但這本書並不浪漫。令狐沖是很灑脫的人,但全書中令狐沖一直都不得自由,他身上有太多牽絆。小師妹的牽絆,師傅養育之恩的牽絆,江湖幫派歸屬的牽絆,正邪的牽絆等等。

    他明知道小師妹不喜歡自己,知道自己不該痴戀,但他做不到。哪怕後來明知任盈盈對自己情重,也依然放不下小師妹。在小師妹嫁人後依然念著他。五嶽派大會時,令狐沖代表恆山派跟小師妹交手,正因為對小師妹的痴戀,所以甘願受她一劍。

    放不下師傅對自己的恩情,明知道君子劍嶽不群不是君子,而是偽君子,依然不願與之為敵。即便被逐出華山派,即便被逼和師傅交手,也是處處容讓。

    所以無論從哪方面說,笑傲江湖這本書都不是浪漫的。連城訣也是如此,全書看下來很壓抑,讀者的感受是一樣的,全書就沒有幾個好人,這樣的書根本與浪漫不沾邊。

    普遍認為神鵰俠侶是浪漫的,楊過和小龍女的愛情故事很浪漫,但這樣的浪漫中有很深的苦澀。楊過受傷,小龍女受辱,兩人愛情路走得磕磕絆絆。後來儘管拜堂成親,轉眼便是分離。這一分離,便是整整一十六年。這樣的苦澀,並不浪漫。

  • 5 # 犄角蝸牛

    從文化角度出發,魯迅和金庸是同一類文化人,他們都是基於經驗和歷史,結合自身經歷,來抒發他們的情感世界和闡述他們的思想空間,進而構成了他們的文學夢想。

    在科技飛速發展和社會快速組合的今天,我們早已超越“主義”時代,更強調人文、科技和未來三個方面的展望。因此,在這個未來已來的今天,我們作為新一代人,要從新維度空間來評價歷史人物的作品、思想和時代侷限。

    【一】魯迅的文學夢想

    可以說,只要完整讀過小學和初中階段,沒有人不認識魯迅的,那些曾經入選中小學課本的作品廣泛分佈在雜文、小說、散文和一些詩歌中。

    雜文有:《論雷峰塔的倒掉》、《記念劉和珍君》、《“友邦驚詫”論》、《為了忘卻的記念》、《拿來主義》、《華人失掉自信力了嗎》等。

    小說有:《孔乙己》、《故鄉》、《藥》、《阿Q正傳》、《狂人日記》(節選)等。

    散文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藤野先生》等。

    詩歌有:《自題小像》、《自嘲》等。

    對上述作品,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闡述和理解,但無論雜文、小說、散文或詩歌,都是以個人主觀思維和文字表達為基礎的文學的一種形式。魯迅從學醫轉到文學,本身不僅僅是基於在舊社會他對拯救舊中國的一種理想,因為那個年代無數的中國青年、甚至幾千年來我們在中國傳統文化薰陶下至今,我們無數人青年直至老年,都心中猶存拯救蒼生、報效祖國的家國情懷,這是我們悠久的傳統文化使然,而不是獨獨魯迅的一個夢想。魯迅這個轉變更是因為他在求學過程中造就了一定的文學功底、期待從事一個自己理想的生活方向,就如今天我們有的人選擇進入國外公司、有的人選擇進入國企、有的人在民營企業裡如魚得水,還有很多人靠自己獨立打拼就能瀟灑生活,這就是大多數人都儘量從自己擅長處、期望處或便利處出發選擇的一種生活而已。

    而批判現實,就是魯迅對當時的所看所聞而進行思索、進而放觸到筆端的文學夢想,當他寫出這些內容,也許有憤怒、感慨、失望、暢想、回憶,都是自身情感的一種寄託和思想表達。當這種情感從思考變成文字流露到紙面上時,就是其精神得到釋放、思想得到闡述的過程,魯迅不是一個研究學者,這首先就表明了他的這種文學表達僅僅一種情感層面的思索,這為當時和後來的人們提供了一種社會參考和思想延伸,但就決定了它的文學作品和多種思想,不能稱為是一種主義,尤其到如今我們回望過去,中國大地上的這種類似的所見所想,很多都沒有形成一種邏輯嚴謹、系統化的內容,更沒有形成一整套的理論體系,這跟我們熟悉的馬克思主義有著最基本的區別。

    因此,看了魯迅各種形式的文學作品,我們還不能稱其為現實批判主義,這些作品是魯迅的內心真實反映、但並不一定是真實的客觀反映,它們無法有效構成一套邏輯性、批判性、獨立性的完備的思想體系。

    【二】金庸的文學夢想

    相比於魯迅,只要認識字的人、有一點讀書小愛好,那麼認識金庸的人就更多了。

    魯迅的作品大多是僅僅以文字的形式呈現在我們面前,而金庸的作品則更立體,他不僅僅有一系列的文字形式的文學作品,還有影視、音訊等更豐富表現形式,70後、80後、90後、00後,很多人都是看著金庸小說的電視、電影,甚至聽收音機講故事長大的,而不僅僅是看他的武俠小說。當然,雖然呈現在我們面前的金庸作品的表現形式很多,但幾乎都是基於他在50年代和60年代創作的小說著作,這些著作有:

    50年代:《書劍恩仇錄》、《碧血劍》、《射鵰英雄傳》、《雪山飛狐》、《神鵰俠侶》、《飛狐外傳》等。

    60年代:《白馬嘯西風》、《倚天屠龍記》、《鴛鴦刀》、《連城訣》、《天龍八部》、《俠客行》、《笑傲江湖》、《鹿鼎記》等。

    其中大部分都是非常經典的武俠小說,被影視導演改編了很多次。金庸的文學夢想是從報社起步,這是一種很職業性的文學開端,再到專欄作家,這是將職業、自身所擅長、生活需要充分結合的一個自然過程,在職業方面、生活經歷和自身特點結合後,徹底釋放自身特長、奇妙構思和情感抒發,同時給讀者帶來一個廣闊的傳統武俠世界。當更立體的影視畫面被導演搬到電視畫面上後,我們就看到更豐富傳統武俠中國文化,這裡有親人、愛人、朋友的悲歡離合和個人、家庭、社會的變遷動盪。

    這些充分展現時代特色和飽含作者個人情感的內容,透過小說文字、武俠影視相關畫面展示了進入的文學夢想,在文學夢想裡抒發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同樣沒有形成一個嚴謹的、研究性質的體系系統,他有最基本的中國傳統家國情懷、個人壯志理想、社會突出矛盾等等問題,作品的各種角色也透過自己看待事物、訴說感想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來展現自身個性特點,它有鮮明特色,但一切都是基於傳統情感出發,加上武俠小說和影視畫面的特點,讓讀者在閱讀過程和觀看過程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情感印象,這些情感印象是構成所有浪漫的由來。這種讓人或激動、或喜歡、或愛慕、或思念、或憤怒、或痛苦、或開心的心理印象,都是對小說人物的在那個場景下的感同身受,但這種印象是一個淺表的感官感受,無法形成個人思想深層、系統性邏輯的體系,所以,我們不能稱金庸是浪漫主義的,金庸是武俠世界的造物主之一,同時代的梁羽生、古龍的小說作品,也讓我們能感受到類似的情感。

    【寫在最後】

    這種以作品、思想和時代侷限為基礎的文學夢想,客觀上是我們今天的寶貴的精神財富和經驗累積,尤其對中國社會的未來提供了一定的參考。

    文學作品之所以是文學,而不是學者研究成果,本質上就意味著它們不具備過去那種系統的“主義”的層次思考,所以,我們不能隨意給它帶上“主義”的帽子。

    而作為未來創造者和引領者的我們,一定不能沉浸在過去這種文學夢想之中,我們要看到科技、人文和社會的快速發展所帶來的對現實和未來更深層次的影響,就要透過很多淺表的文學內容,去思考、實驗和推理總結更具有理論性、系統化和前瞻意義的主題。

  • 6 # 孤竹國人1

    魯迅不僅是一個偉大作家,而且還是一個戰鬥者。在中國現代文學鬥爭和發展過程中經受了實線的考驗。魯迅的文藝理論是戰鬥的而不是靜止的,是富有生命力的行動的嚮導,而不是抽象的"學院派"的空談。儘管魯迅主要是一個創作家,他的觀點在論述中還有個別不夠周密和不夠完善的地方,然而作為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披荊斬棘,開山引路,他的文藝理論不僅是克敵制勝的依據,而且在中國傳統文學豐富的基礎上樹立起嶄新的標準。它所發揮的革新和創造的精神,比之於萊辛的對於德國文學,狄德羅的對於法國文學,有過之而無不及。魯迅"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他的文藝理論是革命文藝理論遺產的一個重要部分,對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在中國傳播作出了重大貢獻,在無產階級革命文學成長時期具有翼蓋一代的現實意義。~~對金庸不敢妄評,因我不愛看他的武俠小說,我認為金庸的作品是成人版的動畫片,這肯定浪漫。

  • 7 # 李老先生有塊地

    魯迅問:金庸是誰?

    金庸問:魯迅會寫武俠嗎?

    文學沒有可比性,生活時代不同,思想不同,不可同日而語。

  • 8 # 許巧兒

    我一直覺得讓中學生學習魯迅先生的作品,他們的情感只會被背誦全文的恐懼支配,無法理解詼諧的人物形象,也弄不懂荒誕的故事情節,更無法理解先生筆鋒下的憤怒,"怒其不爭,哀其不幸"。

    窮困潦倒卻又迂腐守舊的孔乙己是怎麼一種心情把九塊大洋一字排開,向櫃裡喊道"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又為什麼執意教給一個不識字的夥計"茴"字的四樣寫法!

    孔乙己死了,祥林嫂死了,阿Q死了,潤土也死了,他們都死得悄無聲息,就像當時社會遭到迫害的大多數老百姓一樣,圍觀者已經習慣這樣的離開,這是一個任人宰割的社會。

    魯迅先生字字是血,控訴著麻木不仁的圍觀者,句句成鞭,鞭笞著人們去反抗壓迫。

    現在的學生,生活安逸,沒有經歷過苦難,又怎麼能真正理解魯迅先生筆下的憤怒和血淚。

    而少年天真爛漫的年紀,更喜歡仗劍走天涯的大俠。他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他落難孤島,卻在孤獨中練成絕世神功,他在逆境中生存,卻常懷家國大義。

    在金庸先生的江湖中,沒有天分的人可以靠後天的努力成功,不被理解的英雄大有人在,孤獨並不可怕,可能是你練成絕世神功,重出江湖的機會。

    金庸先生的作品,不苛求完美的主角,卻帶著希望,激勵著少年為登上華山之巔去努力奮鬥。

    所以,魯迅先生的作品確實是現實批判主義的代表,更適合頹著混日子的大學生細細研讀,而金庸先生的浪漫主義文學,更能激起少年對未來的憧憬。

  • 9 # 待曉兒

    在“文學批評”領域裡,中西方文學有一些不同的地方。

    我們今天所說的“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等分類是從西方文藝批評的角度來談的,無論是作家還是作品都有分類。

    但是,因為近代以來中國文學發展的特殊性,導致中國的作家無法用此分類,而作品中有一些內容同樣也不適用於這些分類。

    嚴肅文學裡,各種思潮呈現齊頭並進的姿態

    評價西方文學的作品和作家的時候,往往能分得出來“浪漫主義”、“現代主義”等等類別,因為這些思潮不是同一時間出現的。

    在西方社會里,從封建社會逐漸過渡到近代的時候,最開始出現的是古典主義思潮,讚揚賢明君主,剋制不合理的慾望,其實是新勢力和舊勢力妥協的結果,雙方都退一步,各自發展。

    所以這一時期的作家和作品基本都屬於“古典主義”。

    等到新勢力逐漸壯大,取代了古典主義的是浪漫主義,歌頌英雄,規劃未來的美好藍圖。這一時期的作品都呈現這樣的特徵,所以作家和作品就被歸類為“浪漫主義”。

    等新勢力取得了勝利,人們發現未來的生活並不如之前所規劃的那樣,而是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於是作品的矛頭指向了對於社會問題的批判。這就是“現實主義”,或者稱為“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作品呈現出同樣的特徵。

    “現實主義”之後,人們把目光從現實社會收回來,從另一個方向去“批判現實”。不再過於描繪社會的問題,而是著重描寫社會問題對於人性的惡劣影響。

    這就是“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的出現,作品也有共同的特徵。

    我們從這些文學思潮盛行的時間來看更為明顯:

    “古典主義”發展於17世紀前中期到18世紀末“浪漫主義”發展於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現實主義”發展於19世紀;“現代主義”發展於19世紀的後期,至今依然盛行

    這些思潮基本上都能持續一個世紀以上,所以在同一時期的作家,其作品風格是類似的,這樣才能用作品的特徵來給作家進行分類、

    但是,中國的情況很特殊。

    近代以來,隨著“西學東漸”的影響,不僅僅是一些先進的科學技術傳入了中國,這些文學思潮也同樣對中國的文壇產生了極大的衝擊。

    但和西方不同的是,中國文學沒有西方那樣長達四個多世紀的積累和消化,“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幾乎是同時傳入了中國的。

    所以近代的中國文學就呈現出一種各思潮、各流派爭奇鬥豔的異彩紛呈現象。

    魯迅的雜文自然是屬於“批判現實主義”的作品,一些小說如《狂人日記》、《孔乙己》等等也是屬於此類。

    但是魯迅在“現代主義”的影響下同樣有著很多的成名作品,比如《傷逝》就是意識流技巧非常成熟的代表,《野草》這一散文詩集也是有著濃厚的“現代主義”風格。

    所以說,當時的作家會接受很多種文學思潮的衝擊,並不像西方那樣基本上只創作統一特徵的作品。

    而魯迅之所以在現代白話文小說中的地位如此之高,說在現代白話文小說在其手中誕生,也在其手中成熟,就是因為他的作品風格跨過了多種思潮的影響,並且有極高的價值。

    比如“意識流”手法在當時的世界上都屬於一種新的技巧,剛剛興起沒有多久,在一個缺少了現代思潮影響的國家中竟然出現了《傷逝》這樣的極為成熟的代表作。

    這就代表著當時中國的文學足以和世界其他發達國家相媲美。

    這樣一來,我們可以在嚴肅文學上給作品進行分類,但是無法為作者進行分類。

    這是和西方文學上“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等派別歸類不同的地方。

    通俗文學裡,更多的是繼承傳統文學的路數

    中國的文學自古就有“雅”和“俗”的區分,比如詩歌中,“詩”是雅文學,“詞曲”就是“俗文學”。

    這種分類在小說中其實也存在,只不過容易被忽視了,很多對古代“小說”印象一直停留在“四大名著”這種通俗類作品中。

    古典小說中的“雅文學”是想《世說新語》、《閱微草堂筆記》這種格調比較高,語言比較醇正,內容比較典雅的作品。

    其實魯迅等人的小說之所以叫做“嚴肅文學”,未嘗不是想和“雅文學”區分開來。

    “雅文學”一般流傳度都不如通俗作品,但是魯迅等人的小說明顯是有讀者要求的,這樣才能在社會上產生更大的影響力。

    但是“通俗文學”一直是以讀者、市場為導向的,在當時的中國也是極為繁盛。

    而我們今天所說的“浪漫主義”、“古典主義”等等對於西方文學來說是包含其通俗作品的,比如大仲馬、狄更斯等人的小說。

    但是對於中國文學的理論批判來說,主要還是評價魯迅等人的“嚴肅文學”,並不用於對通俗小說的歸類。

    這也和文學傳統的繼承有關。

    如果說魯迅等人的“嚴肅文學”是在西方各類思潮的傳入下才興盛的,那麼通俗小說一類的作品從古到今一直沒有沒落過。

    即使在魯迅等人生活的年代,這一類文學的影響力也是最大的,像“張愛玲”、“張恨水”等通俗小說家的社會影響力要比魯迅等人還要高一些,因為民眾比較喜歡看這些人的作品。

    甚至當時都有一種說法,說如果哪個書店運營不下去了,只需要去求張恨水寫一部小說,立刻就能起死回生。

    而這些作品幾乎不受外來思潮影響,主要繼承的是之前流行的“章回體”小說。

    “章回體”雖然後來金庸等人的武俠作品已經不再適用了,但其實只不過是少了一個題目而已。如果為每一章擬一個“章回體”的名目,其實也沒什麼違和感。

    所以從文學傳統的承繼關係上來說,用“浪漫主義”、“現實主義”這種分類方式很難給金庸武俠等通俗作品進行歸類。

    因為這種文學幾乎是沒有受到過西方文學思潮的衝擊,其情節內容、事物元素以致審美習慣都是中國傳統小說的路數。

    中國傳統文學是不能用“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等方法歸類的,即使是詩歌等雅文學同樣不行。

    比如說屈原的《離騷》,你說它是浪漫主義文學,蘊藏的憂國憂民的情操又是現實主義的;你說它是現實主義文學,那它的瑰奇想象等手法又是浪漫主義的。

    所以,無論是古典文學作品還是繼承了古典文學傳統的通俗小說,是不能用簡單地用“現實主義”、“浪漫主義”等分類。

    文學的分類不是一定要按照固有的方式,比如詩歌中分成“浪漫主義”、“現實主義”不合適,但是如果分成“騷體”、“古體”、“格律”等就比較合理,分成“邊塞”、“田園”、“山水”、“遊仙”等等也比較準確。

    每一種文學都有各自特徵,只有最適合的分類方式,沒必要去生搬硬套。

    未來在黑夜隱匿,於此靜待曉光。

  • 10 # 半世飛仙

    魯迅和金庸不是一個級別的!魯迅先生是偉大的人民作家,他的作品是可以治癒愚民的!

    而金庸先生的作品更多是闡述個人英雄主義行為過重,使人們沉迷於英雄幻想之中,屬於精神鴉片!我不是刻意抵制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而且說武俠小說沒什麼營養價值,反而有害!

  • 11 # 昆特西婭

    魯迅是現實批判主義這個毋庸置疑,對於浪漫主義文學,可以參考以下關鍵詞:1.以現實為基礎2.熱情奔放的語言3.絢麗多彩的想象4.直白誇張的表現手法5.抒發對理想世界的追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和先生的工作在國外美國生活,孩子要不要帶回國接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