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五嶽掩赤城
-
2 # 北254575696
不要神話一種“高科技”,士兵的素質和戰鬥意志更為重要。沒有這“素質”和“意志”,那些裝備不過是有一定科技水平的燒火棍。
-
3 # 偽裝者_neu
屁用沒有!前蘇聯制思考問題都是從自身的條件出發!比如坦克的防禦力就是按自己的穿甲彈水平設計的!紅眼看起來很科幻,但是主要針對的是紅外原理的反坦克武器!現在的反坦克武器更多用的是鐳射制導和雷達制導!而且這種紅眼防禦目標特別明顯!對部隊的隱蔽非常不利!坦克的隱蔽性有時候更重要!中國99坦克的主動防禦裝置就是針對鐳射原理的!紅外原理的用別的方法更好一點!比如燃料噴到排氣管產生的煙霧!成本更低更利於隱蔽
-
4 # 新銳視點
早期有熱心網友把T-90A這兩個窗簾-1給畫成了兩支巨大的紅眼睛~~~
就像樓主所說的,早期的俄軍T-90A主戰坦克在其炮塔主炮兩側都加裝有這麼一對紅眼睛裝置。實際上它的真名叫Shtora-1(窗簾-1)光電干擾系統;窗簾1系統的主要用途就是干擾來襲的有線紅外製導和鐳射制導的反坦克導彈,比如陶式、米蘭。窗簾1系統是一種被動光電干擾裝置。可以以手動,辦自動,全自動方式工作。鐳射報警裝置會探測到敵方的鐳射指示裝置的照射,警告成員,並可以將炮塔轉動到敵鐳射照射方向。並引導煙幕和光電干擾裝置。煙幕裝置發射煙幕屏障。光電干擾則發射微米干擾頻譜來干擾敵方導彈。
實際上它就是利用更大的紅外光源來幹掉用紅外測角導彈的制導能力,一般這類導彈的發射架上制導裝置會根據打出去的導彈彈體上所設有的紅外光源,然後算出和目標的偏差值,然後再計算出修正指令發給導彈。如果對方用與來襲導彈上發出的紅外光源波段相同的且能量更大的紅外光源來照射來襲導彈時,制導裝置就會誤認為沒有偏差,或者是把原有導彈上的訊號給覆蓋了,這樣就沒法計算偏差了,結果就是導彈被帶溝裡去了,也就打不到目標了。
這東西說起來好像很先進的樣子,坦克要是裝上了就好像能在戰場上如無人之境一樣。但實際上的作戰效果,只能說非常差。導致俄軍主動把它給拆了,後續生產的新坦克也不裝這東西了。
俄羅斯的軍工人員透過分析幾個在敘利亞戰場上,T-90A主戰坦克被武裝人員的陶式反坦克導彈擊中的案例後,發現這個紅外干擾系統的實際作用很有限。而且對於第三代採用紅外線熱成像導引方式的反坦克導彈(如標槍)來說,紅外干擾系統反倒成了最為明顯的訊號源。再加上為了安裝這個紅外干擾系統,使得炮塔正面必須缺失兩處最為重要的裝甲防護區域。幾個因素加起來,讓俄方最終決定捨棄這一對巨大的“紅眼睛”,但仍然保留了光電偵測儀和煙霧彈發射器。
所以,T-90這個“紅眼”防禦是個然並卵的東西,不過也就是因為有了實戰檢驗,才讓我們知道看似很厲害的玩意,其實不一定有效。但如果沒有實戰環境的檢驗,很可能這個“紅眼”防禦會被神話~~~
俄羅斯軍工最新生產的T-90坦克已經不再安裝這個“紅眼”防禦,空出來的空間已經被裝甲塊覆蓋。
-
5 # 戰情解碼
T90坦克上的“紅眼”防禦系統也稱窗簾主動防禦系統,主要是設定在T90坦克主炮塔兩側類似紅色眼睛一樣的光電系統。該系統可以在戰鬥中可連續覆蓋全車6個小時,主要用於防禦敵方發射的反坦克導彈和精確制導導彈等武器。該系統曾被廣泛應用於T90坦克上,不過由於該系統存在一些問題,目前在T90最新的出口型和改進型上已經被更新型的反應裝甲所取代了。
(T-90坦克炮臺上的窗簾防禦系統)
T90的窗簾光電防禦系統的防禦原理主要是透過探測到敵方來襲的反坦克武器,在對方進入大約為20米左右的干擾範圍後,利用兩個光點大眼睛干擾敵方的武器制導,使來襲的反坦克武器失去目標,打不中或者提前爆炸來保障坦克的安全。這套系統主要是針對第一、二代紅外製導的反坦克導彈而量身定做的。這些導彈由於是採用紅外製導,射手透過控制發射器跟蹤導彈的發動機尾焰和彈體紅外發生器來對導彈進行制導控制。如前蘇聯的AT-3反坦克導彈就是這種制導方式。窗簾系統透過強紅外光點干擾就可以是這類導彈丟失目標,達到干擾防護的目的。
(蘇聯研製的AT-3反坦克導彈)
不過,隨著反坦克導彈技術的進步,早期易受干擾的紅外製導模式,以被採取紅外成像制導、電視制導和鐳射制導等先進的第三反坦克導彈所取代。而窗簾系統在這些制導方式面前並沒有有效的干擾方法,所以這就使得該系統在這類導彈面前的生存能力存在很大的缺陷。在敘利亞戰場上T90的窗簾系統在面對早期紅外製導反坦克導彈時還可以應付,而隨著美歐大量先進反坦克導彈流入反政府武裝和恐怖分子手中後,T90的戰損率則有了很大的提升。
(熱成像儀下的坦克)
(被擊毀的T-90坦克)
正因如此,目前俄軍最新型的T90改型坦克已經取消了窗簾系統,改為更先進更全面的反應裝甲。很多國外買家也要求出口型的T90取消窗簾系統了。
(印度裝備的T-90坦克就取消了窗簾系統)
-
6 # 兵器知識譜
T90主戰坦克炮塔上的兩隻“紅眼”是“窗簾”-1型光電防禦系統的組成部分之一,本質上是一種紅外線探照燈,它的型號為OTSHU-1-7,用途是透過向外照射紅外光線,干擾和致盲使用紅外製導的來襲導彈或者炮彈,以達到保護坦克不受攻擊的目的。
窗簾-1型光電防禦系統由四部分組成:光電致盲器、鐳射報警探測器、抗鐳射煙幕彈發射器和系統控制裝置,是俄製主戰坦克通用的防禦手段,最早在T-55中型坦克上使用,此後一直延續到外貿特供型的T-90主戰坦克上,在最新型的T-14“阿瑪塔”主戰坦克上終結。
在毫米波雷達主動防禦系統實用化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中,俄製光電防禦系統曾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坦克主動防禦技術,它的工作原理是這樣的:
它由四部分組成,即光電致盲器、鐳射報警探測器、抗鐳射煙幕彈發射器和系統控制裝置。
系統開機以後,鐳射探測器開始工作,探測距離為5000米(理論上),當探測到來自外部鐳射束的長時照射時(5秒),系統即判定坦克被瞄準。
系統隨即向紅外致盲器發出啟動指令(那兩隻“紅眼”),同時向坦克車長髮出鐳射束來源方向語音提醒,當車長操作炮塔旋轉到鐳射束來源朝向後,兩隻紅外致盲器所發射的肉眼不可見紅外光線會在炮塔前方形成一道雙面扇形紅外光線遮蔽牆,覆蓋面積約14㎡,起到對紅外尋制導來襲彈藥的致盲作用。
當鐳射探測器探測到瞄準鐳射束繼續照射和高速移動在快速接近時,系統啟用煙幕彈射器,向來襲目標朝向發射煙幕彈,在坦克周圍形成一道紅外/鐳射遮蔽煙幕,使紅外尋/鐳射尋來襲彈藥失效。
可見俄製坦克光電防禦系統的主要防禦物件是鐳射制導和紅外製導彈藥,比如紅外製導反坦克導彈、鐳射制導炮彈、鐳射制導炸彈等等。
那麼問題就來了——如此先進的光電主動防禦系統在戰場上到底能不能為坦克提供保護?也就是題目中所說的“到底管不管用”,我們從以下幾點來分析。
▼下圖為“窗簾”-1型光電防禦系統開啟狀態的俄製T-90主戰坦克,炮塔上的兩隻大功率OTSHU-1-7型紅外線探照燈已經處於工作狀態,恍若怪獸身上一雙發紅的嗜血大眼,“紅眼”由此得名。紅外線屬於肉眼不可見光線,所以它形成的紅外線遮蔽牆是“無形”的,當紅外尋制導彈藥來襲時遇到這道遮蔽牆時將會被“致盲”,從而脫靶。
“窗簾”-1型光電防禦系統只對紅外製導、鐳射制導反裝甲彈藥起作用世界上第一種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實用化導彈是美國的AIM-9型“響尾蛇”空對空導彈,它的制導原理是利用物體表面溫度在絕對零度以上都會向外輻射紅外特徵的原理(絕對零度為-273℃),使用硫化鉛元器件感知物體紅外特徵產生光電導性電阻值變化特徵的特性來為導彈提供目標尋找和鎖定。
這一技術特性很快被應用到反坦克制導彈藥上,即紅外成像技術,它屬於第一代反坦克導彈的引導體制,比如說中國產紅箭-73型反坦克導彈。
該型導彈採用半主動紅外製導,所謂“半主動”的意思是紅外線自主引導+手動線控,導彈發射後在無人工干預的情況下將由自身搭載的紅外線輻射原件所照射的紅外光線捕捉目標進行制導,如果人工進行干預,那麼制導參考將以導線傳輸制導指令為主。
這就是紅箭-73型反坦克導彈屁股後面連著一條線的原因,它仿製於蘇制AT-3型“薩格爾”反坦克導彈,靶場命中率為80%,實戰命中率≥56%,是世界上產量最大的反坦克導彈(包括中、蘇兩種版本)。
另外一種反坦克彈藥的制導體制為鐳射制導,鐳射制導的原理就相對簡單多了,即使用鐳射器向目標照射鐳射光束,制導彈藥沿著光束飛行並朝著鐳射照射的光斑飛去。
使用鐳射制導的彈藥種類繁多,主要有鐳射制導導彈、鐳射制導炮彈、鐳射制導炸彈,其中鐳射制導導彈中就包含鐳射制導反坦克導彈,比如俄製9M117型炮射反坦克導彈(中國也有類似產品,具體型號不祥)。
此類導彈的工作原理是這樣的:射手用瞄準制導儀瞄準、跟蹤目標,並用與瞄準鏡同軸的鐳射器向目標發射鐳射波束(直徑為6米的鐳射編碼場),然後發射導彈。
導彈飛離炮管後進入鐳射波束,彈尾的鐳射接受器把接受到的光訊號變為電脈衝訊號、彈上控制電路的座標分析器將電脈衝訊號處理成與鐳射束座標系中導彈的Y、Z座標成比例的電訊號(Y為垂直方向偏離,Z為水平方向偏離)。
然後透過轉換,在彈上控制電路的校正濾波器的輸出端形成既與導彈在鐳射束中的座標成正比,又與這些座標的變化速度成正比的訊號Y、Z,以達到控制導彈命中目標的目的。
可見俄製T90主戰坦克“窗簾”-1型光電防禦系統只對以遮蔽紅外製導光線和鐳射制導光線原理來制導的反裝甲制導彈藥起作用,它不具備防禦除此之外的其它來襲制導體制彈藥或者非制導彈藥的防禦能力,這就意味著當來襲彈藥為“其它彈藥”時,“窗簾”-1型防禦系統將沒有任何防禦作用。
▼下圖為正在靶場進行模擬實戰環境發射紅箭-73型反坦克導彈的我軍反裝甲戰鬥小組,每個小組由三人組成,即觀測員、射手、副射手,觀測員負責操作紅外發射器照射目標;射手負責發射導彈;副射手負責操作手柄,圖中第一位抬起右手計程車兵就是正在操作遙控手柄的副射手,該型導彈採用紅外尋制導,所以攻擊過程中觀測員需要使用紅外發射器一直照射目標,為導彈提供製導,直到導彈命中,而副射手則需要透過手柄為導彈發出制導修正指令,該型導彈一旦遭到大功率紅外探照燈的遮蔽,那麼它的紅外製導就會失效,即“致盲”。
光電防禦系統無法實施防禦的反裝甲彈藥紅外製導和鐳射制導兩種制導體制的問題在於制導效果差,且抗干擾能力差,一旦敵方坦克啟用諸如俄製“窗簾”-1這樣的光電防禦系統以後,導彈將無法鎖定目標,為了破解防禦系統,各國研究出了各種光電防禦系統無法實施防禦的反裝甲彈藥,下面我們就來一一例舉。
第一種、無制導彈藥
能確保100%破解防禦系統的反裝甲彈藥當然還屬無制導彈藥了,比如說破甲彈、穿甲彈,這些彈藥採用身管火炮以高膛壓的形式發射,進行直瞄攻擊。
由於它們不使用任何制導體制,發射後以近乎於直線的飛行路徑直撲目標,所以任何光、電壓制手段都無法對它們產生任何形式的干擾,比如說中國產125mm破甲彈、125mm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等等。
第二種、電視制導彈藥
採用電視制導體制的反裝甲彈藥的制導原理是利用導彈自身搭載的白光CCD攝像機成像原理進行制導,與我們手機上的攝像頭沒有本質區別。
它的制導過程是這樣的:射手透過發射器瞄準器拍攝目標形態,讓導彈鎖定該影像,然後發射升空,這時候導彈自身的CCD攝像頭開始搜尋區域內複合影像特徵的目標,當目標被發現後引導頭鎖定,並控制導彈射向目標。
由於導彈在發射前就已經儲存目標影像特徵,所以導彈發射後不需要再進行人工干預制導,因此這類導彈被稱之為“發射後不管”,比如中國產紅箭-12反坦克導彈。
第三、光纖制導彈藥
FOG-M光纖制導技術是是一種利用光導纖維傳輸制導資訊的新型戰術導彈,即光纖制導反坦克導彈,我們可以將它視為第一代線控反坦克導彈的升級版。
它們之間的區別在於線控反坦克導彈是透過一條銅合金材質製成的導線進行控制,這類只能進行簡單的人-彈資訊交流,射手透過控制手柄嚮導彈發出簡單的控制指令,例如:東、南、西、北這樣的方向偏差修正。
而光纖制導就不同了,它相當於給導彈安裝了一條100兆的寬頻網線,射手除了能嚮導彈傳送修正指令以外,導彈還能向射手終端傳送高畫質實時視屏畫面,射手在終端面前等於是在觀看現場直播,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人-彈交流”。
比如說中國產紅箭-10重型反坦克導彈,其最大射程為10公里(空射版射程20公里),靶場環境命中率99%,實戰環境≥90%(模擬實戰環境靜對動打靶)。
第四、毫米波雷達制導彈藥
這類制導體制彈藥就厲害了,它利用雷達探測原理進行制導,既可用於導彈制導,也可用於末敏彈制導。
比如說中國產紅箭-9A型反坦克導彈以及中國產155mm炮射末敏彈,它們在到達攻擊階段時就會啟動自身搭載的毫米波雷達,探測到目標以後就會自行鎖定發起攻擊,採用該制導體制的彈藥均具備“發射後不管”能力。
很顯然,制導彈藥如果單一使用任何一種制導體制都存在可靠性降低的可能性,比如說光纖制導存在導線折斷風險、電視制導存在能見度氣象因素制約、雷達制導存在強電磁壓制干擾等等。
為了提高制導可靠性,制導彈藥通常採用綜合制導體制,比如說紅箭-10反坦克導彈除了使用光纖制導以外,制導部分還搭載了紅外製導模組,能實現主動/半主動紅外製導;155mm炮射末敏彈的制導部分則分別搭載了鐳射制導、紅外製導、毫米波雷達制導三種制導模組。
這些反裝甲彈藥是諸如俄製“窗簾”-1型主動防禦系統所不能防禦的,其照射的紅外線干擾光線和鐳射遮蔽煙幕彈並不能對上述制導體制的彈藥實現干擾和“致盲”。
相反,如果T-90主戰坦克在戰場上開啟“窗簾”-1型主動防禦系統,那麼巨大的紅外遮蔽牆特徵將會被裝備熱成像儀的對方偵察兵發現,成了對方極佳的攻擊目標。
▼下圖為發射瞬間的紅箭-10重型反坦克導彈,拖曳於身後的制導光纖隱約可見,俄製“窗簾”-1型光電主動防禦系統的紅外遮蔽牆和鐳射遮蔽煙幕對此類制導體制的導彈時無效的,如果在戰場上貿然啟動系統,那麼當兩隻“紅眼”開始工作後反倒會在遠距離被紅箭-10導彈系統偵測車察覺,屆時將會發生一邊倒的反坦克“屠殺”。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第一、T90坦克著名的“紅眼”防禦是指“窗簾”-1型光電主動防禦系統,它的防禦原理是利用大功率紅外探照燈向外部照射紅外線來遮蔽來襲彈藥的紅外製導光束;發射反鐳射煙幕彈製造煙幕來遮蔽鐳射制導彈藥的鐳射制導光束,從而起到對來襲彈藥“致盲”的作用,達到保護坦克不受來襲彈藥攻擊的目的。
第二、光電防禦系統的防禦物件只針對採用紅外製導和鐳射制導體系的反裝甲彈藥,對包括電視制導、光纖制導、毫米波雷達制導以及非制導彈藥不起任何作用,因此在戰場上遇到這些制導體制的反裝甲彈藥時,光電防禦系統沒有任何防禦能力。
結語
俄製“紅眼”這樣的光電防禦系統是一把雙刃劍,在特定戰場環境中可能會起到一定的防禦效果,比如說只裝備了諸如紅箭-73或者炮射反坦克導彈這樣的對手時,一旦系統啟動,來襲導彈確實是無法鎖定目標的,“致盲”效果非常理想,相信這一點也是俄製主戰坦克的最大賣點。
這也是裝備T90主戰坦克的周邊國家底氣所在(越南、印度),但現實是做為這些周邊國家假想敵的中國基本上已經淘汰了紅箭-73、紅箭-8這樣的第一代和第二代反坦克導彈,部隊現役的反坦克導彈是採用綜合制導體制的第三代和第四代反坦克導彈。
這就意味著T90主戰坦克的“紅眼”根本不起任何防禦作用,尤其是可以讓射手坐在發射車裡靜靜觀看“直播”的紅箭-10重型反坦克導彈。
所以當戰爭真的爆發時,走向戰場的T90主戰坦克提高戰場生存能力的方法不是去開啟“紅眼”防禦系統,而是儘量避免開啟,要不然原本偽裝得很好的坦克,硬是在大功率紅外探照燈的照射下遠遠的就被我軍偵察兵發現,屆時20:0的戰損比又要在裝甲部隊身上重演了。
▼下圖為越南陸軍裝備的俄製T-90S型主戰坦克,該型坦克與印度陸軍的T-90型主戰坦克配備了同款“窗簾”-1型光電主動防禦系統,圖中紅色箭頭指示的是該型坦克炮塔上的OTSHU-1-7型“紅眼”大功率紅外探照燈,如果該型坦克在戰場上開啟該系統,那麼原本應該發生在1.5~3公里範圍內的坦克對抗將會演變成10公里外的大屠殺,雙方還未照面,戰鬥就已經結束了,因為紅外探照燈的巨大紅外特徵將會成為我軍電視+光纖制導或鐳射+毫米波制導反坦克導彈極佳的攻擊目標。
回覆列表
當然有用!
首先這玩意叫做施托拉(Shtora)光電干擾系統。
整套完整的系統包括炮塔前部的兩臺OTShU-1-7紅外輻射儀、炮塔兩邊的兩臺OTShU-1-11調節器、炮塔兩側的3D17煙霧發射器、炮塔前頂部兩臺DT.TShU-1M高精度鐳射感測器、炮塔後部和側面三臺DG.TShU-1M鐳射感測器、及車內的控制機構組成。
而我們常說的紅眼睛,實際上是該系統的OTshU-1-7紅外輻射儀,單臺功率1kW,功率較大,外部釘狀物為散熱片,覆蓋多個表面。
該儀器開啟後,可以有效感染鐳射紅外製導的反坦克導彈。
開啟後對目標干擾狀態。
好了,口說無憑,來正經的乾貨。實戰是檢驗武器的最好證據,正好T-90這次投入了敘利亞地面戰場,該系統也在實戰中得到檢驗。
這是在阿勒頗,敘利亞自由軍向俄軍一輛T-90發射一枚美製陶式反坦克導彈,Shtora系統成功的干擾了這枚導彈,影片中可以看到T-90坦克兩個干擾燈開啟的亮點。
而實際上Shtora系統功能不僅這些,其還可以控制煙霧發射器等,在下個影片顯示,在敘利亞的Duma,恐怖分子向俄軍T-90坦克發射一枚反坦克導彈,Shtora系統成功干擾後,並指示該導彈的發射位置,在恐怖分子發射導彈的2秒鐘之後,俄軍坦克摧毀了該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