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愛吟詩的太白
-
2 # 加菲貓田角
古代沒有類似現在郵政及快遞這些業務,一般人寄信就是靠託人送信,有順路的幫忙捎帶一下,送到時間就沒法確定了,從歷史記錄看,古代是很少有平民百姓寄信的。
-
3 # 行走的拖油瓶
只是書信的話,根據書信內容的急緩程度,有幾種形式可供選擇。
雞毛信:舊指需要迅速傳送的公文信件,上面插上雞毛。其中的急腳遞日行可達四五百里。也有百八里加急快馬之說。
飛鴿傳書(也叫鴻雁傳書):主要透過馴養成熟的飛鴿或者大雁來傳遞書信,其一天的行程大概在三四百里。
如果信件不是很急,可透過託人代稍,距離遠的一個多月,近的就是幾天。我只知道這些了
-
4 # 愛剪輯nice
在古代,一封書信郵寄回家需要半年甚至一年,因為交通的不便,人們感情很遲鈍,距離遙遠了只剩思念。而如今,有了手機和網路,耐心等不過三秒,思念不過一分鐘,距離越遠,矛盾越多,感情越淡。
-
5 # 陽高快樂
古代寄信分官方和私人,官方有快馬加鞭的差人,一般信件日行千里、夜行八百,三兩天可到。私人的信件是靠熟人、商人帶捎,行走速度較慢,依路程遠近快者七八天,慢的大半年。還有靠鴿子送信,速度與官方的差不多
-
6 # 出彩國人
中古的歷史悠久,而且每朝每代都有自己不同的方式送信,一直到現在,所以送信的方式也有很多種。最初的送信方式是透過烽火來傳遞資訊,利用燃燒物品,製造出大量的煙霧,遠方的人看到之後,就知道那邊遇到了困難,就會發兵援助,這種煙霧也被稱為“狼煙”,一般用在打仗的時候傳遞軍情和發出訊號。
古代每一個地方都會有一個驛站,它是專門接受來信和發往下一站的機構,也就和現在的快遞公司差不多,就是兩個地方用來傳輸的站點。驛站一般被用作發緊急的信,每當有要急的信的時候,傳信人就會騎著快馬,每經過一個驛站就會換一匹馬,然後繼續趕路,讓收信人以最快的速度收到信。
當然,上面那些都是兵家的傳信方式,在民間該怎麼辦呢?他們就想出了個辦法,在十里八鄉選出一個可靠的人,把他當作信人,讓他專門送信。還有一些人,他們沒辦法找人送信,他們就把信件託付給別人,讓那些順路的人把信帶給收信人。但是這種方法往往是不可行的,因為你不知道送信的人的底細,他到底能不能把信帶到,萬一中間丟了,或者是他不願意幫你這個幫,中途的時候把信扔了,你也沒辦法知道。
在古代有個叫殷弘的人,他就是一個專門送信的人。有一天,他受到很多人的囑託,需要他把這些信帶出去,送到目的地。他剛開始還挺有興趣的,帶著一大包的信開開心心的上路的。可是到中途的時候,因為天氣炎熱,路途遙遠,又加上又渴又餓,還要忙著去看收信人的地址,這個時候他就一點興趣都沒有了,心裡就特別煩,特別不想再看到這些信。於是就把所有的信都扔到了河裡面,可能這就是漂流瓶吧,有緣的話你就可以收到信,沒有緣的話他也不願意再管了,因為這不是他的事,而且也沒人知道他把信扔了。雖然這個人辜負了人們對他的期望,但是我們想象一下,換位思考一下,如果讓你去送信,你有沒有耐心把這些信送到呢?
所以,在古代的民間,一般送信的時間長短就看你選的人可不可靠了,選對了人,就能順理的送到,選錯了人,那可能收信人一輩子都收不到信了。
-
7 # 夢見虞來
這可不好說,古代只有水路和陸路這兩類。週期長,而且很多道路都是土路,受雨雪天氣影響很嚴重,估計少說一月,多則半年。
-
8 # 笨腦視點
幾天能收到?不好說!因為與寄送地點即距離遠近有關,也與寄送方式有關,是快馬加鞭,還是人力跑步,抑或鴿子傳書?
-
9 # 不上你的當2017
古代的寄信方式主要分陸路和水路,這些時候專門的驛道驛站的,屬於國家組織,郵寄的也是公文一類,官員可以蹭寄信,這個算是福利了。民間送信的話。主要相熟的人幫忙帶信。這個要天時地利人和了才能送到,要恰好那個人要去你要送信的地方,而且老天保佑他平安到達不會把信丟了或者淋溼弄花了,最後還要能找到要送信那個人,很是複雜,所有有家書抵萬金一說。真心不容易。所以寄信的時間不能一概而論。
從驛站系統來說,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組織的傳遞資訊系統的國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資訊傳遞就已見諸記載。
乘馬傳遞曰驛,驛傳是早期有組織的通訊方式。位於嘉峪關火車站廣場的“驛使”雕塑,它取材於嘉峪關魏晉壁畫墓,驛使手舉簡牘文書,驛馬四足騰空,速度飛快。此磚壁畫圖於一九八二年被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一次代表大會作為小型章郵票主題圖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關是中國資訊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秦漢時期,形成了一整套驛傳制度。特別是漢代,將所傳遞文書分出等級,不同等級的文書要由專人、專馬按規定次序、時間傳遞。收發這些文書都要登記,註明時間,以明責任。
隋唐時期,驛傳事業得到空前發展。唐代的官郵交通線以京城長安為中心,向四方輻射,直達邊境地區,大致30裡設一驛站。據《大唐六典》記載,最盛時全國有1639個驛站,專門從事驛務的人員共二萬多人,其中驛兵一萬七千人。郵驛分為陸驛、水驛、水路兼併三種,各驛站設有驛舍,配有驛馬、驛驢、驛船和驛田。
唐代對郵驛的行程也有明文規定,陸驛快馬一天走6驛即180裡,再快要日行300裡,最快要求日馳500裡;步行人員日行50裡;逆水行船時,河行40裡,江行50裡,其它60裡;順水時一律規定100到150裡。詩人岑參在《初過隴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詩中寫到“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平明發咸陽,幕及隴山頭”。在這裡他把驛騎比做流星。天寶十四載十一月九日,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叛亂。當時唐玄宗正在華清宮,兩地相隔三千里,6日之內唐玄宗就知道了這一訊息,傳遞速度達到每天500裡。由此可見,唐朝郵驛通訊的組織和速度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
宋代將所有的公文和書信的機構總稱為“遞”,並出現了“急遞鋪”。急遞的驛騎馬領上繫有銅鈴,在道上賓士時,白天鳴鈴,夜間舉火,撞死人不負責。鋪鋪換馬,數鋪換人,風雨無阻,晝夜兼程。南宋初年抗金將領岳飛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從前線強迫召回臨安,這類金牌就是急遞鋪傳遞的金字牌,含有十萬火急之意。
-
10 # 常春藤日誌
中國歷史悠久,歷朝歷代都有不同的送信方式。如烽煙、驛遞、信客等方式。古代送信一般用於軍事,平民百姓要想寄信成本就比較昂貴了。
最早用於軍事上的寄信方式是烽火,它是利用多煙可燃物比如狼糞,產生煙霧,使遠處的人看見,謂之“狼煙”。一般是報敵情或災情用。可以說是最早的即時傳遞資訊方式,但這種傳遞資訊的表達能力差。
第二種是驛遞,多用於軍事或官用,送信者騎快馬,利用朝廷建立的驛站,一站一站接力傳送到目的地。遇到緊急公文摺子"八百里加急"信件,常常把馬累倒。保證訊息最快送到。這樣的話信件根據距離遠近不同時間也不一定,八百里加急就是每天800裡,也就是400公里,而現代民航客機的速度是每小時800公里。也就說古代一天最快通訊距離才趕得上今天民航客機半小時的路程。
飛鴿傳書也是古人之間聯絡的一種方法,將信件系在鴿子的腳上然後傳遞給要傳遞的人。古代通訊不方便,所以聰明的人利用鴿子會飛且飛得比較快、會辨認方向等多方面優點,馴化了鴿子,用以提高送信的速度。但這種寄信方式具有很多不確定性,比如說信鴿易被天敵捕食,或遇天然災害而無法送達,訓練成本也比較高。但鴿子每天可以飛行700公里,相當於山東省的東西長度,是傳信速度特別高的通訊方式。
古代正式用於民用的送信方式為信客寄信。信客又叫信差,一般都是由十里八鄉中的某位信用較高的男子擔任。他們一般在固定的地區、沿著固定的路線遊走,到各處的家鄉會館,為鄉親們收寄來往信件,有時是口信。這種方式寄信一般需要半個月甚至更長時間。
另外古代還有非正式的寄信方式比如託順路的熟人寄信,讓經常來回不同地域的商人幫忙有償寄信,這些都是需要最快半月以上的時間才能送達的。
-
11 # 不貳過者
那得看運氣了,快的話十天半月,慢則三月半年都有,也有的送不到了,古代雖有官驛,但那都是服務與官府的,民間送信基本都靠順路捎著,也有飛鴿傳書,那個快些,不過也有鴿子非丟的時候。
-
12 # 燊旭
首先我們要確認一下,您這封信的來源,因為不同的背景有不同的寄信渠道。中國古代寄信一般有兩個來源,官方和民間。一般來說我們更瞭解官方的寄信方式,那就是透過驛站傳遞信件。但是這種傳遞是有限制的。驛站可是屬於官家的,一般只用來官方檔案,軍事資訊的傳播。咱們普通老百姓可沒這福利。我今天就說說和我們普通老百姓生活貼近的寄信方式。
1、熟人捎帶。我國古代的人們一般不能隨意離開戶籍地的,如果離開那也是一幫大老爺們組隊去服徭役啊,參軍打仗啊。這期間有人回家也就可以捎帶幾句話或者託認字的人寫封信帶回家。這種帶信方式一般都是熟人之間操作,一般要不了你幾個錢,畢竟都認識嘛。這種方式一般不能大面積普及,你人緣不好,或者沒熟人該咋辦,別急,還有辦法。
2、商人有償寄信。大家都知道古代的各大職業“士、農、工、商”。其中可以滿世界跑的,也就數商人了。商人的目的就是賺錢,寄信當然也屬於商機的一種了。一般遠行的商人都是把寄信當做兼職來乾的。一封信收你幾百文錢,跑貨的同時撈點外快,為了實現利益最大化嘛。這個寄信方式也是有侷限性的,畢竟遠行的商人不可能為了你那幾百文下多大的功夫。他行商一個月那你的信就要等一個月有訊息,他行商一年那你的信就要等一年有訊息。也是有些得不償失。
3、信客。古代送信還是有錢賺的,老百姓有需求當然就促生了一些專業的郵差,他們也屬於商人的一種,專門收信寄信,但是他們只能做短途的生意,古代出門可沒高鐵,跑太遠可吃不消。寄信收信也是基本靠腿,時間上也相對較長,可是他們專業的寄信人,價錢上相對親民許多,也是老百姓首選的寄信方式。
如果這三種方式你都滿意,那不好意思,你就別寄信了。古代可沒有現代的手機、網路。人們的生活節奏也是相對較慢的。與此同時,人們也就更加珍惜彼此在一起的時光,以至於送別都形成了一套禮儀。同時也醞釀了“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些流傳古今的詩句。一字一句,一舉一動,構成了我們引以為傲的中華文化啊。
-
13 # 醫道傳真陳皮
具體要看路程和送信人的可靠度。每朝每代都有自己不同的方式送信,一直到現在,所以送信的方式也有很多種。
如:狼煙,飛哥傳書,驛站 信人……
在古代,一般送信的時間長短就看你選方式了,當然有官家和民間之分,管家,透過飛鴿,驛站 傳信,主要看距離遠近,才能決定天數。民間,透過信人傳送,這要看信人的可靠度和距離遠近。個人觀點
-
14 # 知識百貨君
這個得看寄到哪裡了?參照鴉片戰爭,北京一份奏摺到廣州,需要20天,2000公里路程20天時間,一天100公里傳達。
-
15 # 種花知興衰
中古的歷史悠久,而且每朝每代都有自己不同的方式送信,一直到現在,所以送信的方式也有很多種。最初的送信方式是透過烽火來傳遞資訊。
古代每一個地方都會有一個驛站,它是專門接受來信和發往下一站的機構,也就和現在的快遞公司差不多。
當然,上面那些都是兵家的傳信方式,在民間該怎麼辦呢?
在古代的民間,一般送信的時間長短就看你選的人可不可靠了,選對了人,就能順理的送到,選錯了人,那可能收信人一輩子都收不到信了。
-
16 # 寒山孤城
古的歷史悠久,而且每朝每代都有自己不同的方式送信,一直到現在,所以送信的方式也有很多種。最初的送信方式是透過烽火來傳遞資訊,利用燃燒物品,製造出大量的煙霧,遠方的人看到之後,就知道那邊遇到了困難,就會發兵援助,這種煙霧也被稱為“狼煙”,一般用在打仗的時候傳遞軍情和發出訊號。
古代每一個地方都會有一個驛站,它是專門接受來信和發往下一站的機構,也就和現在的快遞公司差不多,就是兩個地方用來傳輸的站點。驛站一般被用作發緊急的信,每當有要急的信的時候,傳信人就會騎著快馬,每經過一個驛站就會換一匹馬,然後繼續趕路,讓收信人以最快的速度收到信。
古的歷史悠久,而且每朝每代都有自己不同的方式送信,一直到現在,所以送信的方式也有很多種。最初的送信方式是透過烽火來傳遞資訊,利用燃燒物品,製造出大量的煙霧,遠方的人看到之後,就知道那邊遇到了困難,就會發兵援助,這種煙霧也被稱為“狼煙”,一般用在打仗的時候傳遞軍情和發出訊號。
古代每一個地方都會有一個驛站,它是專門接受來信和發往下一站的機構,也就和現在的快遞公司差不多,就是兩個地方用來傳輸的站點。驛站一般被用作發緊急的信,每當有要急的信的時候,傳信人就會騎著快馬,每經過一個驛站就會換一匹馬,然後繼續趕路,讓收信人以最快的速度收到信。
在古代有個叫殷弘的人,他就是一個專門送信的人。有一天,他受到很多人的囑託,需要他把這些信帶出去,送到目的地。他剛開始還挺有興趣的,帶著一大包的信開開心心的上路的。可是到中途的時候,因為天氣炎熱,路途遙遠,又加上又渴又餓,還要忙著去看收信人的地址,這個時候他就一點興趣都沒有了,心裡就特別煩,特別不想再看到這些信。於是就把所有的信都扔到了河裡面,可能這就是漂流瓶吧,有緣的話你就可以收到信,沒有緣的話他也不願意再管了,因為這不是他的事,而且也沒人知道他把信扔了。雖然這個人辜負了人們對他的期望,但是我們想象一下,換位思考一下,如果讓你去送信,你有沒有耐心把這些信送到呢?
所以,在古代的民間,一般送信的時間長短就看你選的人可不可靠了,選對了人,就能順理的送到,選錯了人,那可能收信人一輩子都收不到信了。
-
17 # 尛超4
古時候,我們有驛站的,驛站可以是書信的中轉站,也可以是行人過客休息轉腳的地方。主要是用馬來當做傳送工具的。如果是十萬火急的信件,就會用上上等極品的馬來進行傳送。恩,尤其是戰爭的時候,所以以前就有良駒難求:一方面指戰鬥力,另一方面指戰報傳送的速度與質量。
-
18 # 史海泛起舟
現代的通訊技術很發達,想要發訊息告訴別人什麼事情,也只不過是幾秒鐘的事情,但是古代往往也比不上現代的科技。在古代,就算是寄一封信,也不知道那人何時才能收到,就好比詩人王灣《次北固山下》裡所寫的“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古代寄信,不得不提到的是信鴿,也稱為“通訊鴿”,是生活中普遍見到的鴿子中衍生、發展和培育出來的一個種群。信鴿經過普通鴿子的馴化,提取其優越效能的一面加以利用和培育,人們利用信鴿是因為鴿子有天生的歸巢本能,古代的人們培育、發展、利用它來傳遞緊要資訊,將信件系在鴿子的腳上然後傳遞給要傳遞的人。飛鴿傳書就是這樣來的。但是信送到的時間長短,還是得根據天氣的變化而變化的,同樣的距離,如果天氣好,都是晴天,信鴿就會提前完成任務,反之,遇上大暴雨,信鴿也會中途休息再看天氣出發,時間就會延長一些。
在古代,也專門有送信的人,想要寄信的人可以專門找到他們,然後把信交給他們,說明應該寄到的地點和接收的人物,但同時,這也是個需要錢的活,想要信安全送到,酬勞當然會給多一些,但是有時候,寄信也得看送信的那個人是否可靠,能否把信送到也是一回事。
現在都5g時代了,也很少有人會專門寫信去寄了,想要發什麼郵件,直接是幾秒鐘的事情,別人就可以收到了。
文:尼古拉咕嚕
回覆列表
古代的通訊極不方便,寄出一封信往往要很長時間對方才能收到,王灣《次北固山下》中的詩句“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就表達了這樣的苦惱和無奈。
那麼古代是如何寄信的呢?
一、很多人都會首先想到“飛鴿傳書”
在很多影視劇中,很多角色把需要傳遞的資訊寫在一張小紙條上,塞進一個很小的盛放工具裡面蓋好,綁在一隻鴿子的腿上,再將鴿子放飛,鴿子自己就會飛到目的地。
但也經常會出現這樣一個鏡頭,那就是鴿子放飛之後,閃現出另一個身影,把鴿子攔截下來,阻止訊息的傳遞。
那麼飛鴿傳書,真的靠譜嗎?飛鴿傳書,可不是任何人都用了的。首先鴿子需要特種訓練,人們之所以會選擇鴿子,是因為鳥類原本就會認識自己回家的路,就像倦鳥歸巢一樣。
它們具備先天優勢,但要想要成為一隻傳遞訊息的信鴿,還在於訓練,因為鴿子一般單程往家飛飛,別的地方想要寄信就不行了,受限制很大,成功率很低。
再者,古代的鴿子可不便宜哦,拿來做為書信往來本身就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普通大眾誰會有閒心專門去養鴿子,成本太高。
二、驛站
飛鴿傳書不行,那還有驛站呢,古代驛站還是非常發達的。
在我國古代,把騎馬送信稱為郵驛。據甲骨文記載,商朝時就已經有了郵驛,周朝時進一步得到了完善。
那時的郵驛,在送信的大道上,每隔34裡設有一個驛站,驛站中備有馬匹,在送信過程中可以在站裡換馬換人,使官府的公文、信件能夠一站接一站,不停地傳遞下去。
我國郵驛制度經歷了春秋、漢、唐、宋、元的各個朝代的發展,一直到清朝中葉才逐漸衰落,被現代郵政取代。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組織傳遞資訊的國家之一,郵驛歷史雖長達3000多年,但留存的遺址、文物並不多。
注意了!!!驛站是中國古代供傳遞官府文書和軍事情報的人或來往官員途中食宿、換馬的場所,是專門給皇家和官府服務的,古代平民是不能用的。
熟人捎帶
古代,民間送信,有錢人是有家奴,靠他們騎馬送去。
普通百姓沒錢人只能靠熟人順路帶去,古代最常見的熟人帶信就是進京趕考的書生。
這個方法非常不方便,也沒有時效性,畢竟古代人移動速度真的很慢,所以家書是很珍貴的。
三、官員捎帶
在古代,如果能夠有個做官的朋友,那就非常好了。因為官員經常會有出差的機會,帶一封信,舉手之勞。
但是幫人帶信,如果多了的話也是一件頭痛的事,就好比你出國旅遊,總有人叫你帶免稅商品,多了也很麻煩,萬一忘了或是沒放心上,那就沒辦法了。
託商人寄信
古代除了官員出差,還經常各地走動,就是商人。
商人自然是無利不起早,如果需要他們幫忙寄信,是需要收費的,一般是幾十文錢,摺合下來相當於現在的百來塊錢。
別覺得貴,其實在古代這個價格也算是良心價。
四、郵筒
有了傳遞訊息的聯絡人,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那就是信件。
古代送信那麼慢,等信寄到收信人手上,怕是都已經磨損掉了,字跡或許都看不清楚。
這時候就需要一個非常重要的東西,那就是“郵筒”。
古人“郵筒”,自然不是我們現代意義上的那種路邊大郵筒,那是一個非常小的郵筒,古人會把信放在郵筒裡面。
“郵筒”一般來說都是竹子做的,取材方便,經濟實惠,當然也有銅製、玉製、皮革。
只不過民間很少會選擇這些材質,畢竟還是要講求實惠。郵筒也是有大有小,根據需求選擇。
現在的我們,如果收到遠方親人發的一聲問候,也許內心沒多大波動。
但是古人如果收到幾百公里親人朋友的一封書信,那心情簡直無法表達。
如果碰到戰亂年代,像是杜甫那樣,一封家書真的是重於萬金。
古人溝通那份心全在小小的書信裡面,飽含的深情我們現代人是不能懂的。
如果我們回到古代,怕是會患上焦慮症。
所以,寄信的時間完全取決於方式和距離,有時幾個月,遇到戰亂則可能遙遙無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