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無心隨墨

    兩首詩都是寫於作者人生的低谷期,都是處於被貶的糟心時刻。從意境上講,都寫雪,柳的雪無邊無際,寒冷孤獨;白的雪也是淒冷的,但又多了幾分清雅。從情感上講,兩首詩都寫出自己對自己處境的無奈和淒涼。但柳的處境無疑更差,心情也更糟糕一些,當然這也和他個人的性情有一定關係。

  • 2 # 航拍臨沂

    首先這兩首詩都是膾炙人口的作品,我也非常喜歡這兩首詩。

    先說《江雪》吧——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柳宗元被貶到永州之後,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壓抑,於是,他就借描寫山水景物,借歌詠隱居在山水之間的漁翁,來寄託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發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鬱悶苦惱。因此,柳宗元筆下的山水詩有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把客觀境界寫得比較幽僻,而詩人的主觀的心情則顯得比較寂寞,甚至有時不免過於孤獨,過於冷清,不帶一點人間煙火氣。這顯然同他一生的遭遇和他整個的思想感情的發展變化是分不開的。

    再說白居易的《夜雪》。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這首詩是作者於公元唐憲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冬天所作。詩人當時45歲,任江州司馬。當時因上書論宰相遇刺事被貶江州,在寒冷寂靜的深夜中作者看見窗外積雪有感而發,心中孤寂之情愈發濃烈,寫下了這首《夜雪》。

    所以說這兩首詩有一個共同之處,那就是都是在作者不得志,心中孤寂時所創作的。

  • 3 # 太白讀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白居易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江雪 這首詩,寫於柳宗元被貶於永州任司馬一職,等於被流放十年。當時正值其最不幸的一段經歷。本詩一出,就是一副畫作出現在我們眼前,茫茫白色天地,一舟一翁,獨釣於寒江之上。作者視角在於遠處,只見天地之間純潔無瑕,萬籟無聲,獨有翁一人垂釣江雪。首兩句,千山對萬徑,絕對滅,一片孤寂浮於心中。後面兩句寫人,本應有著煙火氣息,但是釣魚這項運動,使人更顯孤獨,更加安靜,彷彿天地都已經停止運轉。世人皆認為他其心中苦悶,寫漁翁來襯托自身清高孤傲。但是把這首詩的視角開啟,作者是以局外人的身份觀賞,眼中不單單是漁翁一人,山水皆在自己心中。正是這份胸懷,讓柳宗元不甘寂寞,仍舊寫出《捕蛇者說》這篇奇文,其心在天下,值得敬佩。

    夜雪 是白居易被貶至江州司馬所寫,講述的是自己夜間醒來,發現被窩冰涼,窗外月明,起床一看才知道夜深雪大,又恰好聽到竹枝斷裂的聲音。此詩新穎別緻,清新淡雅。詩中無色彩刻畫,無狀態描寫,初看簡單,實則立意特別,從觸覺,視覺,感覺,聽覺四個方面打動人心,詩句通俗易懂又渾然天成,寫的是非常美麗。同是被貶斥,白居易雖然心有不甘,但是仍然保持良好的心態,也只有在《琵琶行》中,才會感慨“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最終“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此詩雖好,個人淺見覺得白居易在被貶期間變現並不如柳宗元。

  • 4 # 七星4887

    《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譯文:群山中的鳥兒飛得不見蹤影,所有的道路都不見人的蹤跡。江面孤舟上一位披戴著蓑笠的老翁,獨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釣魚。r

    這是柳宗元因為改革失敗被貶到永州後所作,當時的永州是個荒僻,人煙稀少的地方。柳宗元自從被貶到永州之後,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壓抑,他就借描寫山水景物,借歌詠隱居在山水之間的漁翁,來寄託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發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鬱悶苦惱。

    《夜雪》唐.白居易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譯文:實在驚訝今夜的寒冷,被子枕頭竟然冰涼,又見窗外一片通明。夜深了,知道這是外邊下了大雪,雪越下越大,不時聽到厚厚積雪壓斷樹枝的聲音。

    白居易的《夜雪》作於公元唐憲宗元和十一年(816年)冬。詩人當時45歲,官職是江州司馬。當時白居易因上書論宰相遇刺事被貶江州,在寒冷寂靜的深夜中作者看見窗外積雪有感而發,孤寂之情愈發濃烈,寫下了這首《夜雪》。

    兩首詩分別用“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來襯托雪之大。雖是出自不同人的兩首詩,描寫了同一個實物,也折射了作者們被貶後寂寞孤獨的心情。

  • 5 # 小刺蝟的吉他聲

    這兩首都分別是在二人人生低谷時的作品,著筆都是雪,雖然在各自詩中無一字愁怨嘆孤,但整體都是一種冷清孤獨的氛圍渲染。

    先看柳宗元的“江雪”詩,“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詩中乃是詩人所見所抒之景,全詩單句可成畫整體也為圖,寥寥二十字卻是天大地大的空曠景域之萬籟無聲和幽靜清傲,也透過漁翁孤釣的畫面充分寄託了詩人內心的枯寂無為之念。

    再看白居易的“夜雪”詩,“已訝衾枕寒,復見窗戶明。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詩中所言是詩人所感所聞所思所知之景,由屋內的冰涼得見白雪映窗的情景,從而思之雪重聽而知壓竹折的情景時空限於一屋內外。

    白居易的“夜雪”乃是由小及大的雪景之思,詩中不言孤冷寒裘,但是讀來讓人不覺有念其孤寒之憐,白樂天詩樸實自然無雕琢,此詩可見一斑。

    這兩首詩都是寫雪的佳作,相比之下,白居易的“夜雪”雖然也是孤寒清冷但不失一種煙火自我的溫情,而柳宗元的“江雪”則以一種苦禪畫面而出,幾無人間煙火的存在,更多表現了一種禪道唯美的一塵不染,從而流傳更廣且為後世禪畫的代表之一。

    個人管見試為一答。

  • 6 # 最是書香能致遠140622

    柳宗元《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詩人只用了二十個字,就描繪了一幅幽靜寒冷的畫面:在下著大雪的江面上,一葉小舟,一個老漁翁,獨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釣。詩人向讀者展示的,是這樣一些內容:天地之間是如此純潔而寂靜,一塵不染,萬籟無聲;漁翁的生活清高,漁翁的性格孤傲。其實,這正是詩人由於憎恨當時那個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會而創造出來的一個幻想境界,比陶淵明《桃花源記》裡的人物,要顯得虛無縹緲,遠離塵世。

    白居易《夜雪》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詩中既沒有色彩的刻畫,也不作姿態的描摹,初看簡直毫不起眼。但細細品味,便會發現它不僅凝重古樸、清新淡雅,而且新穎別緻,立意不俗。詠雪詩寫夜雪的不多,這與雪本身的特點有關。雪無聲無嗅,只能從顏色、形狀、姿態見出分別,而在沉沉夜色裡,人的視覺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無從捕。詩人正是從這一特殊情況出發,全用側面烘托,依次從觸覺(冷)、視覺(明)、感覺(知)、聽覺(聞)四個層次敘寫,一波數折,從而生動傳神地寫出一場夜雪來。全詩樸實自然,卻韻味十足;詩境平易,而渾成熨貼,無一點安排痕跡,也不假纖巧雕琢,充分體現了詩人通俗易懂、明白曉暢的語言特色。

  • 7 # 譚文祿

    白居易的《夜雪》完全是寫景而景,沒有情景,給人印象沒有柳宗元的《江雪》那麼膾炙人口。《江雪》為什麼千古膾炙人口,還編為小學教材?其根本原因是他以雪烘托起他經受永貞改革失敗的打擊的不與他人同流合汙的孤傲清高心境。

  • 8 # 請問填寫什麼龍飛鳳舞

    兩首詩都是寫冬天的雪景。

    《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群山中的鳥兒飛得不見蹤影,所有的道路都不見人的蹤跡。

    江面孤舟上一位披戴著蓑笠的老翁,獨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釣魚。

    白居易的《夜雪》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實在驚訝今夜的寒冷,被子枕頭竟然冰涼,又見窗外一片通明。夜深了,知道這是外邊下了大雪,雪越下越大,不時聽到厚厚積雪壓斷樹枝的聲音。

    《江雪》這首詩運用典型概括的手法,選擇千山萬徑,人鳥絕跡這種最能表現山野嚴寒的典型景物,描繪大雪紛飛,天寒地凍的圖景;接著勾畫獨釣寒江的漁翁形象,藉以表達詩人在遭受打擊之後不屈而又深感孤寂的情緒。全詩構思獨特,語言簡潔凝練,意蘊豐富。

    《夜雪》。這是一首詠雪詩,詩人運用側面烘托手法,透過描寫“夜雪”,透露出謫居江州的孤寂心情。詩人懷著真情實感抒寫自己獨特的感受,給人一種新穎別緻,清新淡雅,別具韻味的感覺。

  • 9 # 巴山老九

    柳宗元的《江雪》與白居易的《夜雪》,都堪稱是唐詩中的精品。但兩相比較,柳宗元的《江雪》更為大眾所知,傳播飽和度更高。

    首先,我們來看柳宗元的《江雪》寫的是什麼。

    江 雪

    柳宗元(唐)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短短二十字,卻給我們生動地描述了這樣一幅清冷孤寂的江鄉雪景圖:所有的山上,飛鳥全都飛走了;所有的路上,看不見一個人影。江上的一葉孤舟,一位披著蓑衣、帶著斗笠的漁翁,在漫雪飛舞的江上,獨自一人垂釣著魚兒。

    那麼,這首詩它美在哪兒?

    唐朝詩人王昌齡在他的《詩格》中說道“詩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物境一:欲為山水詩則張泉石雲峰之境極麗絕秀者,神之於心,處身於境,視境於心,瑩然掌中,然後用思,瞭然境象,故得形似。情境二:娛樂愁怨皆張於意而處於身,然後馳思,深得其情。意境三:亦張之於意而思之於心,貝得其真矣。”

    柳宗元的這首《江雪》,就很好的體現了“三境”,在物境上,詩歌向我們呈現了一座座沒有鳥兒的山,一條沒有人煙的路,以及漫雪籠罩的江,給人以很強的畫面感。在情境上,他用“千”座山、“萬”條路、襯托了一葉孤舟的“孤”,漁翁獨釣寒江雪的“獨”,反襯對比感非常分明。在意境上,他對孤舟蓑笠翁的同情與悲憫,在帶給我們強烈共鳴感的同時,也反應了詩人對底層人民堅強生活的敬畏。他不僅給我們繪製了一幅悽美的畫,也用寥寥幾字塑造了一個無人超越的漁翁形象。在韻律上,詩歌採用入聲韻,韻促味永,工整無暇。為歷代文人交口稱絕。

      白居易的《夜雪》又寫的是什麼呢?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也是二十字,大意為:在一個天寒地凍的晚上,突然被寒冷凍醒,驚訝地發現被子和枕頭非常冰冷。抬眼望時,只見窗戶被映照亮亮的。再仔細一看,原來夜空正在下著大雪,把院落裡的竹子都壓斷了,不斷傳來斷竹的聲音。作者從觸覺冷入手,繼而是視覺看到的“窗戶明”,再到心覺“知雪重”,最後用聽覺的倒裝方式回答知雪重的原因“時聞折竹聲”。整首詩非常細膩,動靜相宜,清新淡雅地為我們呈現出了一個萬籟俱寂、銀裝素裹的意象世界。給人以尋常而又不平常的妙感,構思精巧,曲折有致。 被譽為可與王維詩句“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鳥鳴澗》相媲美的唐詩小品。 

    《江雪》與《夜雪》兩首詩相比,柳宗元的《江雪》更為人們所熟知,所喜愛。就我個人而言,亦如此。

  • 10 # 劉老師96283

    這個問題只有走進兩位詩人,方能知曉。柳宗元、白居易是唐代大詩人,為人們敬仰。兩位筆下的《江雪》、《夜雪》同是寫雪,但風格各異。不代表他人,只是我一孔之見:

    唐詩宋詞是我國五千年燦爛文化的瑰寶,其中文人墨客不乏對雪的描寫,卻各有千秋。“大雪滿弓刀”,描寫戰士們的刀劍被雪光對映閃閃發光——盧綸筆下之雪;“青海長雲暗雪山”,環境艱苦,戍邊苦寒——王昌齡筆下之雪;“將登太行雪滿山”,大雪阻路,行路坎坷——李白筆下之雪。同是,寫雪,境遇不同而已!柳宗元,白居易的雪亦如此。

    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遠遠望去,天地之間飛鳥絕跡,小路不見人影,只有一葉孤舟,蓑笠漁翁迎風斗雪,獨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釣,不由得令人聯想油然而生:老翁為何如此垂釣?是大自然的魅力所至?還是另有隱情?

    縱觀全詩寥寥幾筆,卻勾畫出一幅漁翁寒江垂釣圖。運用白描手法,無任何修飾,想必這漁翁的原型便是詩人本身,那是定然!我不僅嘖舌,這“萬千孤獨”中站立的則是詩人偉岸堅貞而又孤落寂寞的形象,到此,漁翁獨釣寒江雪便有了著落。可見詩人獨到的筆觸,構思的奇特,手法的巧妙。

    後人評說這首詩“二十字可作二十層,卻是一片”(五律七言八句,從中擷取便是一片)出手不凡,耐人尋味。

    至於白居易的《夜雪》,又別有一番景緻:

    已訝裘枕冷,復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夜闌之時,枕被如冰,杜甫亦有“狐裘不暖錦衾薄”杜甫是因八月風高,卷三重茅而覺冷,那麼白居易呢?“已訝裘枕涼”,因冷而驚醒,以此看見窗戶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況且不時聽到雪落壓竹枝壓折之聲。雪重而覺寒。

    這首詩的獨到之處在於動詞的運用以及描寫角度的變換。動詞為:“訝”、“見”、“知”、“聞”。訝:表示心裡活動細緻入微,見窗明,從視覺寫,知雪重寫雪之大,紛紛而落;聞從聽覺寫雪壓竹枝壓折的聲音,襯托雪之重。全詩題眼“冷”,委婉地傳達出詩人被貶後的寂寞,冷清之狀態和無限感嘆之情懷。

    白居易的《夜雪》其特點:新穎別緻,著重體現在:立意不俗;動詞妙用。

    總而言之:描寫同一景物,只是手法不同而已。其主旨:表面上無一處寫寂寞,冷清,而又無一處不在寫。

    2020年3月16日於北京

  • 11 # 我寫小說江山畫卦

    柳宗元的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衰笠翁,獨釣寒江雪。飄風不終朝,暴雨不終日,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且如此,何況人乎。

    鳥飛絕,人蹤滅的冷酷天氣,經歷黑木崖與任我行,令狐沖殘烈一戰的東方不敗居然還活在人間。

    東方不敗寧靜的心情和天氣的惡劣反倒讓東方不敗享受這天長地久,外其身而身存的隱退江湖氣味。

    練了葵花寶典氣味,東方不敗青春小鳥已經飛走,青春小鳥飛去,也就享受不了天倫樂,舉目無親。

    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東方不敗知道自己過去生過爭武林霸主的病,功名利祿在大劫以後已經過眼雲煙,但內功東方不敗還存在,所以東方不敗穿著稻草的衣服,靜靜坐在江雪裡不覺得冷,獨釣寒江雪。

    白居易夜雪,已訝衿枕冷,復見窗戶明,夜深覺雪重,時聞折竹聲。

    酒鬼找酒,詩人找詩,驚訝枕頭冷,詩人詩興大發,窗戶明亮,詩人感覺靈感到了,心有靈犀一點通在於窗戶明。

    靈感和火一樣是要附在形象上的,大雪重就是形像,大雪折竹聲音讓詩人豁然開朗,斷竹的聲音讓詩人興奮得震耳欲聾,時聞折竹聲,詩人神經兮兮的的一套我確實太清楚了。

  • 12 # 牧影計劃

    柳宗元的《江雪》和白居易的《夜雪》,我先從題目入手,兩位詩人都是寫了雪景,不同的是,柳宗元寫的是江邊的雪景,白居易寫的是夜晚的雪景。

    我們一起來了解這兩首詩的一些異同及評價。

    一、柳宗元《江雪》

    江雪

    唐代: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這首詩的意思是:所有的山上,飛鳥的身影已經絕跡,所有道路都不見人的蹤跡。江面孤舟上,一位披戴著蓑笠的老翁,獨自一人在大雪覆蓋下寒冷的江面上垂釣。

    有幾個值得注意的物象是“千山”“萬徑”,“孤舟”“獨釣”;一二句中的“千”“萬”對應了三四句的“孤”“獨”,勾勒出一個孤獨的場景,同時,再加上”絕“和”滅“兩個戲,詩人已經為我們繪製出一幅空寂無人,幽靜而又偏僻的畫面,在這個畫面上,沒有一隻鳥,沒有任何人的蹤跡,只有厚厚的大學覆蓋下的江河,和在江邊釣魚的老翁。

    畫面是如此冷清,孤獨,寂寞,不帶一點人間煙火氣。

    柳宗元為什麼做了這麼一首詩歌?

    因為,柳宗元參加了王叔文集團發動的永貞革新運動,改革失敗了,所以在唐順宗永貞元年(805),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流放十年。

    老翁正是柳宗元的思想感情的寄託和寫照,或者說,老翁就是柳宗元的化身,即使環境再險惡,官場再黑暗,詩人依舊堅持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就如同老翁那樣”獨釣寒江“。

    二、白居易《夜雪》

    夜雪

    唐代:白居易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這首詩的意思是:(我)睡覺用的枕被冷得如同冰,不由讓我很驚訝,(睡不著的我)又看見窗戶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夜深的時候(我)就知道雪下得很大,因為(我)不時地能聽到雪把竹枝壓折的聲音。

    ”已訝衾枕冷“,詩人從感覺入手,透過他觸控到冰冷的枕被,告訴我們,這個天氣很冷。而從這個”訝“字,我們更能瞭解到詩人所述的那種冰雪天氣下的嚴寒

    ”復見窗戶明“,這裡,詩人從觸覺轉移到視覺,透過眼睛看到窗臺上映照出白光,讓我們能夠透過詩人的視覺想象得出來,外面的冰天雪地的場景。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這裡詩人又再一次將感知轉移到耳朵,透過聽覺告訴我們外面的雪厚得把竹枝壓斷,時不時傳來那折竹聲。

    這首詩,用了側面烘托的方法,句句看似在寫人,實際上卻處處在寫夜雪。

    白居易寫這首詩是懷著自己的真情實感,抒寫自己獨特的感受,這種寫法獨具一格。

    當然,白居易在寫這首詩的時候,也是被貶謫至江州,任江州司馬在寒冷寂靜的深夜中看見窗外積雪有感而發,抒發自己心中孤寂之情。

    三、相同點

    在大自然眾多的景物中,雪常常以冰清玉潔的形象出現,裝點大好河山,獲得無數詩人的讚美。

    但是,在柳宗元和白居易的筆下,雪卻代表了寒冷和孤寂。

    這個和兩位詩人的相同遭遇有關,柳宗元和白居易都是被貶謫外地,心中的鬱悶可想而知,他們兩位詩人的詩作,都描繪了一個萬籟俱寂、孤獨而又蒼涼的景象。

    四、不同點

    1、寫作手法不同

    柳宗元的《江雪》僅僅用上了視覺;而白居易的《夜雪》,調動了全身的感官,分別從觸覺、視覺、聽覺上去側面描寫雪景。

    2、意境和立意不同

    柳宗元的《江雪》描繪的雪景比起白居易的《夜雪》更加孤寂、幽僻

    並且,柳宗元塑造了一個孤傲的老漁翁在冰天雪地裡,心無旁騖地專心地釣魚,這表達了詩人對遭受貶謫,仍不屈服於黑暗的官場的心跡;而白居易的《夜雪》單單表達了自己孤寂苦悶的心情。

    如果從寫作手法上看,白居易運用的感官比較多,更具真情實感;但是,不管是意境還是在立意上,我認為柳宗元的《江雪》更勝一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灑水車會對環保起到多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