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AloneSag
-
2 # 幸福謀方心理
這個問題的答案比較寬泛,但是整體來說就是火中送炭,供給平衡。還在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有不同的需求,所以孩子能夠得到滿足,就可以了。比如三歲之前需要陪伴和無條件接納,三歲但十二歲就需要培養規則意識,十二歲開始就要尊重和平等,愛就是給到對方所需,不是給自己想給的。
-
3 # 雞蛋喝茶
真正愛孩子應該,凡是兒童自己能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
不要過分保護孩子 父母對孩子過分地保護,往往會妨礙孩子身心的正常發展,使他變得膽怯、依賴心重、神經質、不敢做任何嘗試,而且不易與人接近。
培養好的學習態度
快樂學習,堅持每天陪伴讀書,不要在意分數。
給孩子提供一個獨立的空間。
培養孩子的能力,家長要放手,在可控的範圍下儘量放手。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
引導孩子自己找答案 孩子發問,是孩子智慧活躍、獨立思考的表現,此時也是啟發孩子智慧的最佳時機。
有耐心,不代勞 有些父母嫌孩子動作慢,做不好,就索性代勞。
誇獎孩子,傾聽孩子的心聲,培養自信和溝通能力。
-
4 # 媚朵媽咪
個人覺得 陪伴是很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不是你覺得好的強加給他 將心比心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要耐心無私
-
5 # JackP123
有那麼一個小孩,她什麼都不懂,剛開始的時候她也不認識你,你也剛認識她,她看到你也許也會害怕得哭,她也許也不願意讓你抱。但是你聽到她哭了,你會想是不是餓了,是不是尿了,還是哪裡難受。你開始折騰你自己,衝奶粉,檢查尿不溼等等,她不哭了,你又開始安心做自己的事情,偶爾看看她。慢慢的,她開始認識你了,看到了你,也許會傻傻的笑,也許會張開手想讓你抱,可能就那麼一會,不過,她真的認識你了。後來,她會玩了,她會找你玩,也會模仿你的動作了,你用動作的方式開始教她,也是隻是按一個按鈕,也許是揭開一個蓋子,完成了她很開心衝著你笑,你也樂呵呵的對著她笑,她笑因為她知道她會了,你笑因為她開心她會了。後來,她摔跤了,她害怕了,她會邊稀里嘩啦的哭,邊爬到你身邊要你抱,你,就是她的依靠。。
這就是你跟你孩子之間認識的過程,這也是愛,這需要陪伴與引導。
-
6 # 卓美兒童英文戲劇
陪伴,尊重。
12歲之前,是孩子性格和人格的形成時期,父母的陪伴和引導對孩子尤為重要,影響著孩子以後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在陪伴的同時,要學會尊重孩子,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不是父母的附屬品,尊重孩子,保持適當的親子距離,有助於孩子形成獨立健全的人格。
同時,尊重孩子,讓每個孩子自己去探索世界,哪怕犯錯,都是寶貴的人生經歷。
戲劇教育就以尊重孩子為基礎,以孩子喜歡的方式觸控生活,學會成長。
-
7 # 包頭旅遊攻略
這個問題真好,需要家長認真的思考一下,什麼樣的愛,才是真心的愛孩子?
會愛才是真愛,你會愛孩子嗎?
會愛是一種能力,不是本能的愛。不會愛,給孩子花多少錢都沒用。很多家長的愛就是一種本能,本能就是家長基於孩子成長的自然需求進行給予,這種給予,也可以幫助孩子長大成人。孩子長成什麼樣,就看運氣了。有的家長可能不服氣,我不僅管孩子的吃喝穿,我也關注他的學習了,為了孩子成才,我真的可以說嘔心瀝血了,是的,很多家長為了孩子健康成長,不僅僅是付出了精力,更是不惜血本花費了大量的金錢;是的,你為孩子付出了很多,可你的愛,依然是一種本能。你想著付出就會有回報,錯了,如果你不會愛,你的付出越多,你給孩子的傷害就越大,你的內心就越不平衡。一個朋友,家財萬貫,據說身家可能上億的資產,孩子16歲了,目前的狀況是學習成績差,性格孤僻,每天沒事就是玩遊戲,兩口子愁的什麼都不想幹。他們鬱悶呀,怎麼會這樣呢?要知道,在孩子身上花錢,他們可是毫不吝嗇的,上幼兒園是當地最好的,那肯定也是最貴的,上小學,要去最好的,進不去,找人託關係,花錢,沒問題,學習跟不上,找家教,找最貴的,沒問題。可是,問題還是來了,最貴的家教也解決不了。孩子之所以成了這個樣子,都是因為他們為了生意天天的忙忙忙,他們以為,最好的幼兒園、最好的學校可以帶給孩子最好的教育。事實證明,他們錯了。他們根本不會愛。也許,有的家長說,這些問題,都是因為孩子的成長缺少父母的陪伴。是的,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的陪伴,可是,有了陪伴的孩子,就沒有問題了嗎?
陪伴就可以解決問題了嗎?如果你不會愛,一樣會出問題。一個親戚,孩子上初中了,學習成績一直都不錯。最近,出問題了,竟然玩了一把離家出走,著實把家長嚇了一大跳。離家出走的原因是孩子受不了家長的叨叨叨。好好學習,好好學習,不好好學習你這輩子就完了,你看誰誰家的孩子,學習多好,你怎麼就這麼笨呢,天天的就是個這,煩死了,受不了了。據說這是孩子的原話。其實這個孩子的學習成績也是可以的,在班裡也是中等偏上的名次,可是家長卻覺得你得進前幾名,你必須得進前幾名,爸爸媽媽為了你,費了多少心那,怕你學習累,天天各種的營養搭配,怕你學習孤單,天天陪你寫作業,父母為了啥,還不是為了你。打著愛的名義,對孩子進行要挾,必須這樣,必須那樣。不會愛,陪伴一樣出問題。
會愛,就是家長幫助“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的能力。會愛的家長會根據孩子不同的成長階段,幫助孩子形成不同時期應具有的能力。如,在孩子呀呀學語的時候,就會和孩子說話,給孩子講故事,刺激孩子的聽覺,幫助孩子培養語言的能力;四五歲的時候,幫助孩子培養自理的能力,凡是孩子自己能做到的,就讓孩子自己做;上學了,培養孩子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和學習的能力,幫助他學會禮貌、規則和規矩。會愛的家長所做的一切,都是幫助孩子成為那個最好的自己,他不會把自己的孩子去和別的孩子進行比較,因為他知道,我的孩子和別的孩子不一樣,別的孩子考一百分,我的孩子最好的成績可能就是八十多分。幫助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就是會愛。
會愛,才是真心的愛。人民日報《教育改革要從家庭教育開始》的文章,提出的家長層次論,可以好好看看,做為家長,你在第幾個層次。
人民日報《教育改革要從家庭教育開始》提出的家長層次論有五層。第一層次:捨得給孩子花錢。第二層次:捨得為孩子花時間。第三層次:家長開始思考教育的目標問題。第四層次:家長為了教育孩子而提升和完善自己。第五層次:父母盡己所能支援鼓勵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也以身作則支援孩子成為真正的自己。我是瓜爸,願意和各位家長成為朋友,一起分享和交流孩子成長的歷程。
-
8 # 橘子橘子醬
這個問題顯然不是三言兩語就能夠說清楚的。這世間絕大多數的父母對孩子的愛都是發自內心的,但是,怎樣的愛才是孩子需要的,並且對他的成長是有幫助的呢?畢竟這世界上,很多愛都是為了在一起,只有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為了將來的分離。因為孩子終究要長大成人,要獨立面對這個世界。
所以我認為,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愛,是幫助他成長,教會他獨立生活、獨立面對這個世界的能力。
當孩子還小的時候,要教他各種獨立生活的本事。最重要的還是要在心理上讓他有獨立承擔的能力。
我看到不少答主說,對孩子最好的愛是陪伴,陪伴當然是必須的。但是,怎樣的一種陪伴又值得父母去考慮了。
我有一個朋友,她的父母尤其是她的媽媽,時刻陪伴著她,直到她上大學住校,她媽媽還是放心不下,每天都跟她通電話、影片,她每天穿什麼衣服都要問媽媽的意見。在學校裡遇到什麼事情,她都要問媽媽她該怎麼辦。生病了,或者是心裡不高興,她就打電話跟媽媽哭。她媽媽會馬上拋下工作,坐動車跑來陪她,還請我們宿舍的人一起吃飯,希望大家能多多關照她的女兒。
說實話,這樣的陪伴和愛,我覺得是有害的,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我這位同學,雖然她得到了父母很多的陪伴和愛,但她還是一個缺乏安全感的人,獨立就更談不上了。在她心目中,這個世界上只有父母是可以信任的,離開父母的呵護到哪兒都不安全。
再進一步說,我認為這樣的陪伴和愛,也算得上嬌寵和溺愛了。愛,不是全身心撲在孩子身上,為他提供最好的物質生活,時刻陪伴著他,父母對孩子的愛,是慈愛,也是嚴愛,是對孩子有要求的愛。
老話說得好,慈母多敗兒。老話又說,窮人養嬌子。因為無條件的溺愛,對孩子就是一種傷害。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儘管學業上的教育主要是依靠學校、老師來完成,但是生活習慣的養成,學習習慣的訓練,三觀的形成,都和父母、家庭有著密切的關係。
所以我覺得,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愛,應該是教育。這種教育是多方面的、全方位的。
-
9 # 小赫赫玩具
教會他自理的能力。讓他學會一些基本的技能。至少不會說你不在身邊的時候,去上學的時候,去別人家玩的時候,他什麼都不會,因為別人不像你,什麼都會把她照顧的很好。
告訴他什麼是對什麼是錯。
引導他分辨是非的能力。
獎罰制度分明對了,獎勵錯了懲罰。
陪他寫作業。陪他玩玩具,陪他看卡通。陪他去戶外玩耍。可能工作的原因沒辦法陪很久。但至少陪的時候能夠盡心盡力,真心的去陪,而不是邊玩手機去陪,邊去和別人聊天放一邊。
告訴他與人處事。不要主動欺負人。但是被人欺負也不需要懼怕。我一直在你背後。
-
10 # 老漁獵
打在兒身上,痛在父心裡!我曾經問我兒子。爸爸對你的最大的愛體現在哪裡?當時兒子只有十二歲,兒子說很多時候我做不好的事爸爸總是幫我做告訴我做。我說這不是。他問我那是什麼呢?我說爸打過你設有啊?兒子說打過。爸為什麼打你呢?他說那是我帶弟弟去玩水游泳。我問他打的該不該?他說該!弟弟太小我也不怎麼會游泳。我說啊,打的痛不痛呀?他說痛,還打出血來了怎麼不痛。爸爸打完了後當時是在幹什麼,?兒子說你好像在哭,因為我看見你流眼淚了。嗯,我明白了……
-
11 # 智慧奶奶
我好朋友的媽媽是出了名的疼孩子的典型,好朋友姐弟妹四人,雖然孩子比較多,但是媽媽卻對每個孩子都無微不至,看到哪個孩子受一點點委屈心裡都受不了。讓人最不可思議的是以前看電視很不容易,因為有個孩子沒有看到苦菜花那場電影,媽媽竟然為此留下了許多眼淚。
我還有一個鄰居,每天吃飯時總能看到她追孩子的場景,孩子在前面跑她就端著碗在後面追,帥帥,來次一口,吃一口媽媽帶你去坐搖搖車。來,就吃一小口,吃一口媽媽給你玩手機……
為了追著喂孩子,她跟老公不知道吵過多少次架,老公說不吃不準追著喂,餓了孩子自然會吃。她就說孩子天生貪玩,不硬喂孩子不吃會影響健康,於是她常常喂孩子吃飯時,不是追著攆著喂,就是讓孩子一邊玩手機一邊喂……
上面這兩位媽媽真的是疼愛孩子嗎?我的回答是否定的。
如果細心觀察會發現中國式媽媽的有個通病,就像母雞一樣總是把孩子護在翅膀底下,唯恐孩子受一點點委屈,其實這樣做不是愛孩子,恰恰相反這樣做反而會害孩子。人的一生的漫長的,而父母跟孩子在一起的時間屈指可數,父母如果對孩子過於溺愛,孩子的獨立意識和動手能力就弱,不經風雨的孩子長大以後怎麼能融入到社會中去呢?
父母給孩子怎樣的愛,才是真心的愛孩子呢?
1、創設安全溫馨的成長環境
以前有個鄰居,男的有個怪癖從來不吃肉,有時候女人炒肉後忘記清鍋就去炒素菜被男人發現了,夫妻二人不是大吵大鬧就是大打出手。由於孩子長期生活在吵吵鬧鬧的環境中,孩子上幼兒園時常常把尿灑在褲子裡都不敢說,後來孩子大學畢業不久竟然犯了自閉症。
作為父母真的愛孩子,就應該給孩子一個和睦而溫馨的家,從小對孩子多陪伴,讓孩子時刻能感受到爸爸愛媽媽,媽媽愛爸爸,爸爸媽媽都愛孩子,這樣孩子心裡才會有安全感。孩子就像一顆幼苗,從小父母一定要倍加呵護,讓孩子樹立起安全感,只有孩子有個健康的心靈,孩子才能無憂無慮快快樂樂的成長。
2、從小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
以前,我家院子裡有個大樹,樹上有個鳥窩,常常閒來無事我們就站在陽臺上觀看。尤其是老鳥喂小鳥的時候特別有趣,老鳥飛出去覓蟲子的時候看不到小鳥的影子,只要老鳥一回來一隻只小鳥都圍著鳥窩把脖子伸得老長,嘴巴長得老大,嘰嘰喳喳擠向老鳥;當老鳥把蟲子送到小鳥嘴裡後,展開翅膀又飛走了,就這樣來來往往一天不知道要飛出去多少次,從老鳥的身上,我常常感嘆母親的辛苦。
後來,小鳥嘰嘰喳喳的叫得好凶,我抬頭看了看老鳥不但沒有出去覓食,反而用嘴巴啄小鳥的羽毛,啄著啄著突然一個甩頭把小鳥甩出來鳥窩……當時,我突然想已經到讀高中了還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兒子,頓時感到羞愧難當,我身為教育人竟然還不如那隻鳥,後來我多次把這件事情寫在文章裡。
父母對孩子無微不至,只能養出溫室裡的花朵,要真正愛孩子,隨著孩子的慢慢長大,不僅要教孩子養成主動動手的好習慣,還要想方設法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光嘴上說說不行,也落實在行動上,孩子自己的事情要讓孩子自己做,家裡有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要鼓勵孩子自己做。
3、從小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
年前,聽到件痛心的事。開學第一天去接孩子時,聽好朋友說頭天她家樓上鄰居讀六年級的兒子跳樓了,一家人哭的死去活來,原來只是為了孩子玩手機母親處理事情草率釀成的悲劇。當時她兒子的寒假作業沒寫完,媽媽說明天就開學了叫兒子先寫完作業,兒子玩手機正入迷就沒有理會,媽媽一氣之下奪過手機拉開窗子扔了下去,兒子也隨即從窗子上跳了下去……網上孩子因為雞毛蒜皮的事情走極端的比比皆是,之所以孩子心理太脆弱就是因為孩子從小到大都是被父母捧在手心裡成長,孩子抗挫折的能力幾乎為零。為此,奉勸各位父母從小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是必要的。
提醒: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要順其自然,該上孩子受挫的受挫,不能沒有遇到挫折父母故意設挫。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要根據孩子的不同年齡採取不同教育方法。比如:我家兩歲半的寶寶摔在地上,只要看到寶寶自己能爬起來的我絕對不過去拉,即使寶寶再求助都不拉,寶寶哭著求助的時候大人就跟寶寶講明道理,並不斷鼓勵。
我家大寶寶3、4歲的時候,我和鄰居每天都各自帶著寶寶去操場上玩,寶寶喜歡跟我們比賽跑步,為了讓寶寶高興我們總是常常讓寶寶先跑到指定的地方,寶寶到達目的地之後也總是免不了誇獎,只要有一次沒用誇寶寶都會說:“奶奶你誇誇我呀?我好棒!”有兩次,我看見鄰居的寶寶沒有跑第一就睡在地上打滾哭時,我心裡便有了主意。再跟寶寶玩賽跑的遊戲時,偶爾我就會不讓寶寶,故意先跑到目的地,並對寶寶說:“看看,奶奶這次比你跑得快吧?說明奶奶有時也棒!”由於我家寶寶時不時的嚐到失敗的滋味,他在跑不到第一的時候不僅能欣然接受,還會模仿著我說的話說:“奶奶這次比寶寶棒。”
-
12 # 金陵餘力
你愛孩子一百次,如果你打了他(她)一次,100次的愛全部一下子沒了!
父母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才是真心的!可是我們往往做不到,因為孩子是動態的、生長的,他們做的事情不遂你意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火、責罵。
宋代詞人辛棄疾在《清平樂·村居》裡寫到了自家兒童的調皮可愛的"賴":
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裡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辛棄疾筆下的兒童的玩耍看起來多麼令人羨慕,與大自然相處的村居生活多麼和諧。可現實中,作為育兒大軍中的一員,我經常被家裡的孩子弄得束手無策,有時候無名之火蹭蹭蹭往上直冒:
家長:"該吃飯了,可以快一點嗎?"
孩子:"等等啊……"
接下來就是漫長的等待,等我半碗飯都要吃完了,孩子還沒有來。這樣怎麼可以?怎麼完全不聽話,何況讓他們吃飯又不是什麼苦差事。我只能再使出令他們恐怖的一招:
"不來的話,你們準備讓我沒收哪個玩具呢?"
"來了來了!"
他們不情願地放下手中的積木,一邊回頭望著自己的傑作,一邊不情願地走到餐桌旁。我知道這樣的恐嚇手段十分不好,可是情急之下,氣憤之中吐出的話語居然是這樣的。
除了拖拉,再講一個我家孩子在外面不聽話的例子:
家長:"這裡是公交站臺,屬於公眾場合,可以不要打鬧了嗎?你們看都影響到旁邊的阿姨了。"
兩個孩子完全不在乎,繼續他們你追我趕的遊戲,還不小心碰到了旁邊的兩個四十來歲的阿姨。這兩位阿姨急了,嘟囔著說了句"怎麼帶孩子的,吵死了"。我一聽就來火了,厲聲對孩子喝道:
"你們都碰到別人了,快點給人家道歉。"之所以如此大聲和生氣,我想是因為自己面子掛不住了,居然有人敢質疑我帶孩子。可是孩子只是害怕地躲在我後面,眼睛盯著地面,一副要哭的樣子。雖然孩子是很吵,尤其在這樣的公眾場合,可是我知道這個時候我的態度有著極大的問題。
孩子5歲以來,這是我發火最大的一次。為什麼會這樣呢?原因就在於在關鍵時刻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而控制不住自己情緒的關鍵又是缺乏一些基本的教育原則和方法。教育孩子真有又科學又有操作性的原則和方法嗎?
中國古代有三十六計,每一計都是響噹噹的。不過它們只是帶兵打仗的策略。與孩子互動交流的計策在《如何哄孩子》中得到了呈現。不管怎樣,所有的計策一定要實用且有效才行,要不然就是紙上談兵了。尤其在孩子教養問題上,更應該如此。
儘管我們大人可以不吵,我們可以理性和冷靜地讓自己在某些場合安靜下來。可是孩子呢?為什麼他們在公眾場合一定要吵吵嚷嚷呢?或許是因為他們不夠理智,讓他們安靜下來的大腦部分還沒有發育好。這樣的理由可以理解,但是不能被原諒。我們做家長的,有這個責任去引導孩子在公共區域保持必要的安靜,至少要以不影響其他人為好。
作者給出了這樣的妙計:
第一,確定孩子大聲吵鬧因為什麼需求,如果是故意打斷家長講話,試圖引起大人注意的話,要及時告知孩子這樣做是不禮貌的;
第二,家長要做好示範,小聲講話、正常講話和大聲講話都是什麼樣的,尤其在公共場合,小聲講話甚至保持安靜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三,可以與孩子玩一玩小聲講話的遊戲,在遊戲中示範三種講話的區別,大人把聲音降低,孩子自然會跟著模仿。
第四,如果孩子說了在公共場合需要小聲一點甚至保持安靜,他們還是沒有聽的話,家長就需要簡單而直白地給出建議,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我們是從這裡離開,還是選擇安靜下來?""某某專案也很好玩,要不要去試試?""我們看看誰先找到某種東西?"第五,如果選擇性建議還是不聽,那就只有最後一招了:帶孩子離開這個地方。
無論怎樣,大人得自己先梳理好自己,不要輕易發火、惡語相向。用這句話時刻警醒自己:“有其父必有其子”,孩子的“不好”都是從大人那裡學來的。
回覆列表
陪伴!對我而言,我最需要的愛是陪伴,以前讀書那會兒,看見所有的孩子放假了,都有父母接送,而我,卻只有自己一個人默默的走在回家的道路上,回到家後還是一個獨自面對偌大的房子,晚上一個睡,吃飯一個吃,什麼都是一個人,那種感覺實在是太孤獨了,雖然我也能理解父母不在身邊陪伴著我們,都是為了能讓我們過上好的日子,好的生活,但是對於一個孩子而言,陪伴才是最大的愛吧!
所以,我覺得,父母能夠陪伴在孩子身邊,才是對一個孩子最大的愛,陪伴勝過其他任何物質上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