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乃天空
-
2 # 知常容
我覺得這應該是後人編的,這裡有幾個關鍵的字,一個是倒奇,一個是青牛,還有一個是西行。
西行更多的與傳說的老子化胡說相匹配和呼應。那個經過佛教和道教的爭辯之後,已定案那是不存在的,那是道教瞎編的。
青牛,青指的是什麼,青指的是木,木在哪個方向?木在東方。青牛出關,那就是說老子從東方到西方去了,這還是呼應那個老子化胡說。
為什麼不騎馬,而是騎牛呢,因為起碼一般都是打仗,或者是急匆匆的去,而騎牛的話,可以給你的感覺就是很悠閒的。
那麼為什麼不正騎還要倒騎呢?如果正騎的話是普通人,老子他不是普通人,他在道教裡面就是神仙,所以他當然要與眾不同,自然就是倒騎了。
騎著青牛慢悠悠的,然後坐在牛背上,這樣出去就顯得像得道高人。
老子倒騎青牛西行,典型的一幅圖畫,很明顯就可以看出是後人編的。
-
3 # 讀聞世界
西方的崑崙瑤池是西王母所在地,而周民族是從西東遷而來,故國懷忘,老子西去是依古老的典集記載而去,他西去的終點是非洲的乞力馬扎羅山,上古崑崙所在地,也是西王母的居住地點。
-
4 # 貓員外
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因為老子身上的謎團太多。
老子和孔子不同,孔子是個“身家清白”的人,孔子叫什麼,生在哪一年,死在哪一年,他父親是誰母親是誰,兒子是誰,史書記載清清楚楚,這是一個“真實存在”的人。但是老子不一樣,老子到底是誰,他到底生活在哪個年代的,他叫什麼,道德經一書是不是他寫的,甚至道家的創始人到底是不是他,全然是謎團。一般認為老子是老聃,禮記記載孔子問喪葬事於老聃,但是根據胡適考證史書上記載老聃的身份,顯然是個“儒”是周室的司徒。史記中司馬遷又懷疑老子是周的太史儋,但是太史儋晚孔子100多年。甚至道德經成書時間也是個謎,現在只能確定最少在戰國中期之前。老子的老家現在也不能確定,一說是安徽亳州的渦陽人,一說是河南鹿邑人。總之,扯皮的很。至於道教的說法,純粹是宗教層面的瞎扯淡,不用管。
老子西去說,最早是司馬遷在史記裡提了一下,大眾的觀點是函谷關,然後被尹喜扣下來寫了道德經。都是傳說。在司馬遷連老子到底是誰都沒弄明白的前提下,我認為也就是記錄了一個傳說。而且根據考證,尹喜,字公文,是秦國大夫,他曾經做散關令,根本不是函谷關。
都是傳說,不要較真。
-
5 # 浮木盲龜
按老子所說【上善若水】,水由高處向低處流,和熵的概念非常相似,西方相當於水之低處,熵值上升,相對於時間之箭。老子西出函谷關是客觀事實,是自然規律,而【為什麼】要西去是我們把自己的因果律強加給老子身上的個人價值觀和個人情感,老子他自己也不見的說的清楚他為什麼要西去。但是,如果西去僅僅是自然規律的安排,那將讓人的生命失去意義,所以老子西去也必然要有意義、目的,這才是所有人要問西去意的原因。所謂的【化胡為佛】,胡,西遊記解釋為古月,為老陰,為不能化育即死亡,為佛即是重生,對應於太陽西沉是為了重生,古代人是實實在在的認為太陽每天夜晚死去,第二天重生,而死去至重生不是必然,是因為人的願望,是需要付出勇氣和艱辛的。
-
6 # 春臺96245986
因老子在尹喜要求下,寫出了《道德經》,而闡述“世界八個客觀大道規律與天地之始的“始動陰陽辯證法法理”,雖是道法支配,且當時與至今還都不能全面解讀,但他畢竟“洩露了玄中又玄的天機”,時機未到而洩露天機,自是罪過!故受天道法理支配而不知西去何方,又不知所終,也是”違反天條而得到的結果”。因其闡述的“陰陽辯證法與陰陽五行”法理是世界萬物發展變化的最高主宰支配者,道法無邊,故常被神化為“太上老君”、佛學創始者等,而他確是比釋迦摩尼與蘇格拉底和孔子都要早。其闡述的哲學社會科學理論體系,正是中國傳統哲學社會科學的古典根基,值得大力研究發掘,以古為今用。
-
7 # 龍學創始人劉樹成
《道德經》的作者《老子騎青牛西出畫》是"‘道’的文化內涵的縮微全息圖
一一其真實意思是:交換、票決的“道”的基礎和抑制的物件是“青牛”:交換、票決前可以行使背後(青)提不同意見,另選他人的權力(牛),屬於民主方面(西),交換、票決的道結束後,再不可以行使背後(青)提不同意見,另選他人的權力(牛)。
這是中華文化、龍的牛鼻子老道(龍首)的來歷。詳見《解密紅樓夢真味道(道德經)》。
-
8 # 中博士的世界論
這個問題要從兩方面去看:
第一,當時的諸子百家都在宣揚自己的道,都認為是對的,再出來講道已經不合時宜了,當人的觀念固化以後,不但打破舊思想難,甚至會把自己處於危險之地。我們可能想象不到這種處境,舉個近代的例子,哥白尼的“日心說”和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問世之後,打破舊思想的認知,遭到當時宗教的強烈抵制,宗教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人是由上帝創造的,很多科學家被處以極刑,新的思想會遭到舊思想的攻擊,甚至會付出慘痛的代價,流傳甚久的“老子講道圖”,老子對著老虎講道就是這個含義。
第二、如果按照道的真正智慧,老子是存在可能西去傳道的,去印度點化佛教,採取“迂迴路線”進行傳道。《道德經》有兩個觀點有述,第一句“反者道之動”就是迂迴路線,反之行者,道之動也,反之傳道是更加有利於傳播的;第二句話“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裡的玄通假字旋,旋之又旋就是道的結構體,老子西出函谷關,是從正旋的結構,進入了反旋的結構,必然有人從反旋再正旋迴來,這就是物極必反,也解釋了反者道之動,後來就有了達摩祖師來中國傳道。
《道德經》道的結構,玄通假字旋,玄是正旋,又玄是反旋,就是旋來旋去;
與《周易》的意思一致:週而復始的變化;
與《阿含經》的意思一致:由彼到此的輾轉。
不同之處無非是言的主體不一樣:
《周易》言天地;
《道德經》言自然;
《阿含經》言心。
讀了《道德經》裡面暗含了西去“化胡為佛”思想。只是很多人理解不到而已!
-
9 # 大森林151252635
老子,姓李,名耳,又名李聃,據史書所說,母親懷孕了81天,在李樹下生下他,因為他一生下就童顔鶴髮,像個老頭,耳朵又長又厚。故名老子。
至於老子西出涵谷關,已是個千年難解的迷團,
老子西出涵谷關,紫氣東來,蔓延三萬餘里,尹喜驚為天人,請求老子收為徒弟,之後老子給尹喜五千字真言後飄然離去,史書在這裡戛然而止。他去了那兒就成了歷史學家們的困擾迷困。往後的歷史學家們的說法不一。
最後歸納說法,老子帶著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去蠻味深重的西方國家,去感化西方蠻人。
只是在西方沒有找到確鑿證據顯示。
-
10 # 大地雲海
道德經這部著作沒有研究透,但有看過老子的電影,根據電影來看,第一:當時函谷關軍事危機,所以老子過去用自己的聲望及時阻止了這場危機,並且將自己的畢生所學傳授給了守函谷關的將領。第二:老子要想讓更多人瞭解道德經,掌握天地密碼,引導人們提升知識,掌握智慧,便於更好的傳道。第三:有可能,老子自己已經透視自己的命運,知道西出函谷關,才是他應該走的路,所以也就有了碰到年少的孔子,兩人進行思想碰撞。第四:深知活到老,學到老。為了學到更多知識,所以決定即便是晚年,也要出去走走
-
11 # 掃地聲
老子為什麼要西出函谷關?
老子出關這個事件與徐福東渡日本,明朝初年建文帝去向,明末李闖王失蹤並稱歷史四大謎題。
無論老子有沒有出函谷關,但有關老子的記載就此而止。
那老子為什麼出關呢?原因可能有下面幾種:
一種可能是,老子倡導的思想學說不適應時代,不被統治者和世人採納。
他的一些思想還處在奴隸時代,而社會已向封建時代過渡。人們希望建功立業、攻城拔寨永享榮華,排斥無為。
老子與時代格格不入,他出關隱居。
再一種可是,老子此時年歲已高,他突然去世,又沒有後人記載。
第三,道教徒子徒孫不願記載老子死亡的訊息,假託他騎青牛出關得道昇仙,這樣才會鼓勵有更多的人修道,擴大道教影響力。
第四,老子清靜淡泊的個性早看參透生死,妻子死亡後他曾敲瓦罐而歌,他認為這是順其自然。
老子留下一些謎好讓世人研究,孔子說老子如雲中之龍,神龍見首見尾。
第五,古代靈氣充裕,老子思想高深,修煉到一定境界,飛昇了。
第六,老子去關外未開化的地方,傳播他的思想。
總之,不管老子有沒有出關,結局怎麼樣了,都不能掩蓋他是偉大思想家,哲學家的事實!
-
12 # 古道雲真
華夏文明是正統道藏哺育的結晶。周王室亂,道藏失傳,王室不再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和道法,諸侯起陸,百家爭鳴自此而起。
這是老子西出函谷關的背景。
他居中原數十年,傳道渡人無數,卻沒有真正完全繼承他道學的人,孔子那樣的,也只是承接了道德仁義禮中的末學“禮”。
西出函谷關並不是放棄中原,而且早已預見後期的西部文化侵略。
《西遊記》中太上老君曾說“昔年西出函谷關化胡為佛”,可見老子的作為並沒有因為西出函谷關而停止,而是繼續為華夏文明的延續而努力。
唐朝看似繁華,卻不及前朝(如夏商周)穩定的十分之一,卻相信外來的和尚好唸經,放棄了對正統道藏的繼承和追求,反而去傳承西方他國的文化,其實卻不知,當時的西方文化,也只是老子道法傳承的細枝末節之點。
真正的正統道藏,不是讓人避世,不是讓人放棄今生,而是讓每一個血液中流淌著善良正直的華夏人,以民族復興為己任,不畏懼任何黑暗,不停止於糖衣炮彈,為天下為公、人人平等的目標去努力,去堅持。
真正要明白老子的思想,多讀《道德經》甲本,一切盡在其中。
-
13 # WILLSON39
“老子”退休了想去哪裡去哪裡,願意去哪裡去哪裡,難道還要說出個子醜寅卯才能去嗎?就算是去旅行也不用說為什麼吧
-
14 # 妙摘
老子西出函谷關的原因很複雜,但主要是為了躲避故國的戰亂。公元前478年,楚國攻陷了陳國,陳湣公被楚惠王所殺,陳國亡國,共歷25世。於是老子騎青牛從鹿邑向西行進離開了此地,開始遊歷秦國。
而秦國當時有個大夫叫尹喜,因為不滿當時秦國的制度主動請辭當了函谷關令,在終南山一帶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因此後人又稱他為“關令尹喜”。尹喜喜歡夜觀天象,有一天他發現函谷關一帶紫氣東來,預感有聖人西行,於是在這裡帶著弟子迎接,於是他等來了老子,並請求他著書流傳後世,這就是《道德經》,言道德之意5000餘言。
那麼老子和尹喜相會之後,結果又如何呢?今陝甘一帶的說法有兩種:一種說法,尹喜辭官,拜老子為師,結伴沿渭水西行,到了尹喜早年隱居的故地今陝西周至樓觀臺,尹喜留了下來,而老子繼續西行。
尹喜終南悟道,著《關尹子》,道家稱 《文始真經 》。另一種說法,師徒二人在樓觀臺做了停留之後再穿越今陝甘交界的渭水峽谷,來到今甘肅天水市東七十里的柏林山聚眾講經,最終歸隱,師徒二人相鄰而居。
-
15 # 張生全精彩歷史
老子出函谷關後,到哪裡去了,一直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後來奉老子為祖師爺的道教,甚至認為老子是昇天當神仙了。而且,國內由此還有很多名山,都被認為是老子昇天的地方。
後來,在道教與佛教爭鬥得最激烈的時候,道教甚至說,老子出了函谷關後,到印度去了,而且當了釋迦牟尼的師傅。釋迦牟尼在學習了道教以後,才建立了佛教。
(老子出函谷關)不過,很少有人考慮另一個問題:老子究竟為什麼要在年邁的時候出函谷關呢?其實,把這個問題搞清楚了,或許就明白老子出函谷關後,究竟到哪裡去了。
老子肯定是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人物。但究竟他一生幹過什麼,卻並不很清楚。只是從孔子、莊子等人的著述或講述中,我們知道他一鱗半爪的一些事蹟。
不過,老子的事蹟雖然不詳,但是他的學問無疑是很高的。從孔子、莊子這些大思想家的表述中,我們也看得出來。但他究竟有怎樣高深的學問,似乎連孔子、莊子都說不清楚。孔子直言老子是“神龍見首不見尾”,而莊子的記載中,老子幾乎是整個春秋時期所有思想家的共同老師。
老子、孔子、莊子這樣的人,在那個年代,有一個共同的稱呼,就是“士”。“士”在當時是一個特殊的階層,他們沒有爵位,不算官員,不過卻有知識有文化。“士”在那個年代的歸宿,主要有兩個選擇。
(古代的卿大夫)一是用自己的思想去影響諸侯,或者卿大夫,把自己的學問轉化為治國安邦的策略。轉化為治國安邦的策略以後,他們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卿大夫,乃至於成為諸侯。這樣他們就脫離了他們“士”的身份。
二是著書立說,廣收門徒。這樣的“士”,也是想讓他們的學說發揮作用。不過不是直接發揮作用,而是透過他們寫的文章,以及他們教授出來的學生來發揮作用。他們的文章會影響到諸侯和卿大夫的決策,他們的弟子也會去各國謀求官職,發揮政治上的作用。
孔子是一個兩個選擇都嘗試過的人。他既積極地謀求過官職,同時,也廣收門徒傳播他的學說。在這兩點問題上,孔子最想做的,顯然是第一點。如果能夠謀求到官職,並且能夠利用官職讓他的學問發揮作用,他其實並不願意收門徒當老師。網上有個說法,孔子上臺後殺掉少正卯,原因是少正卯和孔子搶生源。這種說法是很可笑的。因為孔子真正當了大官了,他哪裡還用得著教書呢?所以不存在搶生源這個說法。
(孔子授學)當然了,除了上述兩個選擇外,“士”還有第三個選擇,就是當隱士。
不過,雖然那時候的文獻中,記載了很多隱士。但是,這些隱士只不過“隱”起來生活,他們是不是真的有大學問,算不算一個“士”,真的很難說。因為一個有大學問的人,絕對不會不想讓他的學問流傳於世,絕對不會不讓他的學問發揮作用的。
有人可能會說,你所講的“士”,都是入世的“士”,還有一種出世的“士”,也就是他們所追求的是長生不老,修仙訪道,所以就隱居起來了。
這樣的“士”肯定是會有的。不過,追求長生不老的人,首先必須是他特別留戀這個世界的生活。比如帝王,因為現世生活讓他迷醉,因此才特別留戀。或者他在這個社會碰壁了,因此才想要過另外一種生活。比如張良這樣的人。而如果這個“士”,一開始就隱居,對現世生活並沒有體驗,他的學說在現世沒有發揮過作用,他顯然是不會心甘的。
講了這些,我們再回過頭說老子。老子屬於上面的哪一種“士”呢?老子並不是過隱居的生活,他當過周朝的小官,不過沒有成為卿大夫以上的階層。他也沒有著書立說,或者透過教授弟子,把他的學問傳播出去。同時他也並沒有想過當隱士,因為他和當時的很多思想家都有交流。
(孔子和老子)那麼,老子真的是超出了上面所講的所有“士”的型別嗎?顯然是不可能的。
老子肯定還是想要讓他的學說,能夠在社會中發揮作用的。直接當官是不成功的,教書育人他又覺得麻煩,不合他清靜無為的性格。因此,也就只能著書立說一條路。
但是,那時候的人,都盛行一種“述而不作”。孔子一生都沒寫過文章,《論語》也是他的徒子徒孫們搞起來的。老子當然也不例外。因此,老子便想到了一種能留下他學說的辦法,也就是過函谷關。透過這一事件,既讓他能夠順利地留下他的著述《道德經》,同時,也透過這種方式,讓他的著述能夠引起世人足夠的重視。
至於過了函谷關後,去了哪裡,已經不重要了。因為他留下一部震驚世界的著作的這個目標,已經實現了。
(參考資料:《論語》《莊子》《史記》等)
-
16 # 趙日金141
老子過函谷關,是後世道教編的故事。
據《史記》,“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也,強為我著書”。” 至關,並無“函谷關”這個名稱。“關令尹喜曰”,意為,關口官員令尹高興的說,令尹,官職,《論語》有“令尹”這個官職名稱。後世道教編出個姓“尹”名“喜”,叫“尹喜”的人物來。
-
17 # 泗水布衣
你好,我是“歷史工場”,為您解答!
我先介紹一下老子吧。
▲(老子)
老子,字伯陽,諡號聃,又稱“李耳”,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對周禮非常精通,曾在周朝擔任“守藏室之官”。是我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
函谷關關令尹喜有一天早上“望雲氣”,看見“日出東方,紫氣東來”,有一團浩蕩八千里的紫氣正從東方飄來。他知道有得道的高人將至,於是趕緊做好準備迎接。不多時老子騎青牛來到函谷關,尹喜很高興,立即拜老子為師,虛心向他學道。老子臨行前交給尹喜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著作,這就是後來傳世的《道德經》。
那麼,老子為何要西出函谷關(今河南靈寶)呢?
▲(函谷關)
一、老子對周王室失望透頂,憤而西出函谷關當時東周王室衰弱,各諸侯國勢力逐漸強大,王室內訌不斷,明爭暗鬥。到處戰亂,將士流血犧牲,百姓民不聊生使老子厭煩。憤而出關,四處雲遊。
那為何不向東、南、北而走呢?那是幾方強勢的諸侯之地啊,老子不樂意去。
▲(老子西出函谷關)
二、為躲禍端不得已而出關王室發生戰亂,王子朝率兵攻下劉公之邑,從他管理的守藏室內搶走了許多珍貴典籍,老子負有看管不利的責任,老子內疚辭官向西出關躲避。
三、為傳播大道而出關據史料記載,老子欲去秦地講學。而函谷關是西去秦地必經之路。
以上三點就是老子要西出函谷關的原因了。朋友們,你們聽明白了嗎?
(參考資料:《論語》、《莊子》、《史記》)
-
18 # 董江波
老子再不西出函谷關,恐怕九界就沒道教立足之地,徹底成為昊天大帝家族和西方教的統治之地了:
第一,封神大戰後,西方教大盛,接引準提二聖人下,西方教整合了本土佛派勢力,原截教和闡教勢力,成為九界第一大教。而且,隱隱要得到昊天上帝的垂親。
這時,鴻鈞道祖帶著通天教主暫時迴歸混沌,無力管事。
第二,太上老君和元始天尊,因為跟師弟通天教主爭氣,一個境界不穩,一個實力大損,甚至影響到闡教氣運。再不行動,恐怕道教將淪為三流勢力。
第三,太上老君必須乘西方教整合未完成時,生事,再加以時日,恐怕就算他有心,西方教鐵板一塊兒,也整合不動了。
這時,佛派和截教、闡教投降到接引、準提二聖下邊的人,還沒歸心。
第四,於是太上老君聯合佛派本土、截教和闡教投降過去的弟子,並帶著多寶道人,
西出函谷關,與接引、準提二聖大戰。
最後,算是慘勝。接引投降,準提被打得境界跌落到大羅金仙;太上老君,因此一役,由混元大羅金仙高階,跌落到低階,無法復原;蚊道人,直接打得轉世投胎去了。但幸好勝了。
於是,太上老君改組西方教為佛教,形成了二教主+三佛祖的態勢。
道教,也算是保住了二流勢力的根本。
-
19 # 朱友振
您為什麼要問這樣的問題?有何意義?這個問題很好回答:因為老子感覺到自已老了,要去西天極樂世界,否則他會東出函谷的。我的回答不一定對,最好您去問問老子本人。
回覆列表
老子倒騎青牛西行,是冥使之下,讓人們傻乎乎流傳的鬼話!其意義就是要告訴人們,人類的一生,從生到死如牛馬勞碌,人生的歷程,就是在不見未來只見過去的註定狀態中,由生之初直走向死之果的終點。青牛象徵人類頑強固執的勞苦命運。西行象徵人類如日行的人生軌跡,從生出到隕落的終結!老子是人類天賦思想見知的集大成者,其命運就是象徵人類命運的絕妙代表。這就是老天給世人,傳說老子倒騎青牛西行歸宿於虛無的真實寓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