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翰墨香
-
2 # 張紅偉書畫篆刻創作室
西漢中期以來,隸書的脫去篆體(包括結構、筆畫的寫法)而獨立的形式,已經完全形成。怎麼能說西漢無隸書呢?
所見有代表性的例如本世紀出現於西陲流沙中的西漢宣帝五鳳元年(前57年)、成帝河平元年(前28年)、新莽始建國天鳳元年(14年)的書簡、樂浪漢墓出土的西漢平帝元始四年(4年)、東漢明帝永平十二年(69年)的漆盤上的銘文等等,不但結構全變,從字形來講也全成方形或扁方形,筆勢則長波更自然橫出,和接近篆體的直垂形大大不同了。
相像的字形還能在東漢的碑刻中見到很多。最著名的如桓帝延熹八年(165年)的《華山廟碑》、靈帝建寧二年(169年)的《史晨碑》、中平二年(185年)的(曹全碑)、又三年(186年)的(張遷碑)等等,其他不再一一例舉了。
同時在西漢的碑刻中也還有一些面積大都方正或個別字帶長形,又僅有極短的波勢的字型,其有代表性的所見如∶西漢宣帝五鳳二年(前56年)的《魯孝王刻石》、東漢安帝元初四年(117年)的《祀三公山碑》、順帝永和二年(137年)的《敦煌太守裴岑紀功碑》、靈帝建寧三年(170年)的《郙閣頌》摩崖石刻、以至明帝永平九年(66年)字形不大規則的《開通褎斜道》摩崖石刻等等。以上那些基本上已消滅篆體而形式稍有小異的“正體字”,一直流行於兩漢、三國間,而且幾乎獨佔了石刻碑誌中的位置。在江蘇省南京市出土了東晉謝鯤的墓誌,還能見到用的仍是這樣的字型。這種字型應當說都是隸,因為其形式自秦到漢,雖有些變化,但並不太大。從字形的面積上講∶先帶長方,後變方扁,有些地方還交叉互用著。
長波、短波,也同樣是交叉互用不分前後的。因此決不能說它是一種字型徹底變為另一種字型的新舊二體,而是一種字型在前前後後中間的個別量變罷了。
-
3 # 銘畫廊
西漢隸書還不夠成熟 反倒感覺這個時期是的隸書更有更高藝術價值 還沒有完全脫開篆 篆隸結合 變化豐富 是隸書的蛻變期。存留作品主要有兩類:石刻和簡牘帛書。
石刻存世有《楊量買山地記》《五鳳二年刻石》等結構已有隸書風貌 ,筆畫波折不明顯,盡顯古樸 蒼勁 今日可以理解為篆隸的結合。這個時期的書法對中國書法的演化過程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
4 # 水墨丹青客
這個問題一直存在很大爭議,知道1937年《戰國策》,《老子》等帛書在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成為研究西漢書法的一手資料,自此造謠不攻自破。
-
5 # 心墨書法
大家好,我是心墨,今天我來談談“西漢有沒有隸書?”這個問題。我想我們探尋古人的藝術瑰寶,一方面可以根據文獻記載來研究,第二個可以根據地下墓葬等發掘來證明古人的東西。有人說西漢無隸書,我想1973年馬王堆3號墓地的發掘可以打破這個錯誤的論斷。下面我們來看看:
大家看看馬王堆3號墓葬中出土的帛書,雖然不能說他是完全成熟的隸書,但是你可以看出它是一個篆隸相雜的狀態,隸書的代表性筆畫撥挑也出現了,我說西漢時期的隸書是早期的不成熟的隸書不為過吧?大家怎麼看?
-
6 # 耆緣
秦統一六國後即逐步廢除以前的文字,統一實行李斯發明的小篆。西漢建國便逐漸推行隸書,小篆就很少應用了。怎麼能說西漢無隸書呢?
-
7 # 神韻軒書法
《老子》乙本,隸書風格較成熟,雍容敦厚,骨力內含。
《馬王堆帛書》是由多人書,風格多樣,有秀麗的、有質樸的、有蒼勁老辣的。這些書體多介於篆隸之間,是由篆變隸的過渡階段書體。
西漢隸書《陽泉使者舍燻爐銘》(見下圖)。銘文13行凡47字,西漢。結體扁方、筆畫圓潤。
(個人淺見,僅供參考。不當之處,敬請包涵。
-
8 # 侃侃聽聞
從篆書到隸書的演變,是漢字字型與書法藝術發展歷史中一個最為重要的階段。隸書產生於戰國,在兩漢時期發展成熟,並在書法藝術上取得了輝煌的成果。除簡牘而外,刻石為我們存留了一大批珍貴的資料。但兩漢隸書刻石的存留主要集中在東漢,特別是東漢晚期。這與東漢時期歷史文化及社會生活的大背景有著密切的關係。西漢時期,是一個經過休養生息,生產力得以全面發展,社會經濟極大增長,實力雄厚,科技、文化藝術空前繁榮,成果卓著的時期。漢代,尤其是西漢的人文精神風貌總體地呈現出生氣勃發、質樸雄邁的特徵。但西漢不興樹碑,傳世刻石很少,與東漢晚期樹碑成風恰成反差。因而,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為止,現存的西漢及新莽時期刻石僅有大約16種,存字總數約320餘字。由此可知,西漢的刻石資料是何等珍貴。
1973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包括《戰國策縱橫家書》、《老子》甲本和乙本等,它是研究西漢書法的第一手資料,使前人爭論不休的西漢有無隸書的問題迎刃而解,所謂西漢無隸書,西漢無分書等說法不攻自破。
-
9 # 曾祥耙
西漢有隸書。
隸書的形成和發展可細分為秦隸、西漢隸和八分三個階段。先秦戰國時期到西漢初期(漢武帝初年以前)為古隸階段,西漢中期到東漢末期為今隸階段。
“隸書者,篆之捷也”,說明隸書是快寫的大篆。隸書是從大篆演變而來。
隸書萌芽於戰國時期:字型的演變主要表現為篆書草化。字型結構仍為篆書,但字勢已漸變為扁闊,筆畫已出現波動感,這類書跡有春秋戰國之際的晉楚兩國墨跡。如《侯馬盟書》《溫縣盟書》《楚帛書》《楚簡書》。
隸書的過度期:“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難成,既令隸人佐書,曰隸字”。隸書本於民間,始於戰國之秦,從大篆演變而來。1979年四川出土的戰國時間的《青川木 牘》,篆書的圓曲形筆畫已很少見,有明顯的波挑之勢,被文字學家認為是原始隸書,是古隸的鼻祖。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程邈簡俗別易,收集整理隸書,隸書成為秦代的輔助書體。
西漢早期,漢承秦制,仍然沿用秦隸的風格,隸書還帶有篆意,如西漢刻石《萊子侯刻石》,西漢簡帛書《馬王堆帛書》《馬王堆漢簡》。
隸書的成熟期:西漢中期隸書開始產生重大的變化,產生了點畫的波尾寫法。西漢中後期,簡牘文字已發展到成熟期,結構日趨簡約,點畫豐富。此時隸書已成熟,是為今隸,也叫漢隸或八分。
代表作品如《敦煌漢簡》《定縣漢簡》《居延漢簡》等。
隸書的鼎盛期:東漢晚期,尤其是漢桓帝、漢靈帝以後,碑刻大興,隸書變為正體,日漸興盛,其筆法完備,結構嚴謹,章法穩妥有變,遺蹟數量頗多,以碑刻和摩崖書最具代表性。
代表作品有《曹全碑》《石門頌》《武威漢簡》等。
-
10 # 素手國風
有人說:“西漢無隸書”,我想,下這個論斷的人一定缺乏對書法史的瞭解。
我們不妨先了解隸書是怎麼產生的?那麼對於這個論斷的正確與否就一目瞭然了。
隸書的產生我們比較常見的隸書形態字型扁平、左右開張;橫畫大多左波右磔、蠶頭燕尾;筆畫粗細兼備、點畫分明等。這些都是隸書最典型的特徵,那麼隸書到底是怎麼產生的?不熟悉書法史的人只知道“漢隸”,殊不知還有“秦隸”。
一、秦隸
產生與秦朝的隸書叫“秦隸”,又叫佐書、分書、八分。
庾肩吾《書品》:“尋隸體發源秦時,隸人下坯程邈所作,始皇見而奇之。以奏事繁多,篆字難制,遂作此法,故曰隸書。”
也就是隸書的由來是“隸人”(監獄裡的人)程邈所作,簡化了篆書筆畫,方便書寫,逐漸開始應用,固曰“隸書”。
青川木牘從目前的資料上看,最早出現隸書跡象的是1980從四川青川縣出土的戰國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的“木牘”——青川木牘。從大量出土的木牘、竹簡和帛書中可以看到隸書的演變是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並非一朝一夕或個人完成的。結構相對篆書更加簡潔,線條活潑有粗細、波磔的變化。如甘肅天水放馬灘秦簡、雲夢睡虎地秦簡、裡耶秦簡等都是隸書的雛形。
二、漢隸
1.西漢
隸書的蛻變產生於西漢王朝初期,主要形式有石刻和簡牘帛書。
這時候隸書的成熟度有了較大的提高,造型古樸、稚拙,有“體兼篆隸”之感。如《楊量買山地記》、《五鳳二年刻石》、馬王堆帛書《遺策》、《孫臏兵法》、《晏子春秋》、《孫子》、《老子》……
楊量買山地記馬王堆帛書《老子》到了西漢末期,隸書的痕跡更加趨於成熟,代表作如河北定縣40號漢墓出土的漢宣帝(公元前73年——公元前49年)時期的竹簡。脫離了不少前期的古樸稚拙;點畫俯仰呼應;風格端莊、整潔。
西漢的隸書雖然沒有建立規範,但也為接下來的隸書的繼續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2.東漢
東漢的隸書我們相對比較熟悉了,這時候隸書已經相當成熟,併成為官方字型。
很多經典碑刻就出現在這個時期,由於東漢實行厚葬,為歌功頌德而大興碑刻。碑主要形式有“墓碑”、“功德碑”、“神廟碑”、“摩崖”、“石闕”、“石經”等等。
《曹全碑》區域性《石門頌》區域性此時的隸書風格多種多樣,秀美華麗的如《曹全碑》、《史晨碑》;古樸稚拙的如《張遷碑》、《鮮于璜碑》;舒展寬博的如《石門頌》、《楊淮表記》。由清代伊秉綬、趙之謙、鄧石如等大家興起的“碑學”以來,這些碑帖都是取法最多的、應用最廣泛的。碑帖的結合成為今天書法創新的突破口。
小結所以,你還會認為西漢沒有隸書嗎?
-
11 # 范增強書法印象
此說法是片面的。
西漢,是隸書的蛻變期。存留作品主要有兩類:石刻和簡牘帛書。
石刻存世有《楊量買山地記》、《五鳳二年刻石》、《麃孝禹刻石》等。其結構與簡牘相近,已是隸體,但多數筆劃無波磔,可能是製作方式造成的,顯得很古樸。後來評價,多據此認為它們是“體兼篆隸”。
湖南長沙馬王堆1、2、3號墓是西漢初長沙丞相軑侯家族的墓葬。其中,帛書《老子》甲本,尚有濃厚的篆書結構特點,但也已有一定程度的隸化痕跡,如化圓為方、末筆重按似波磔等。帛書《老子》乙本,結構基本已是隸書,末筆更具波磔形貌。可見到西漢初期,隸書的成熟程度又有了較大的提高。
西漢末期,是隸書的定型成熟期。存留作品有:青海大通縣115號出土的宣帝時期竹簡;甘肅敦煌出土的天鳳元年(公元前14年)的木牘;江蘇儀徵胥浦101號漢墓(元始五年)出土的竹簡木牘等。而堪稱代表的,當屬河北定縣40號漢墓出土的竹簡,書於漢宣帝(公元前73年~公元前49年)時。結體取橫勢,波挑定型,點畫之間已能自如地表現後來隸書常見的俯仰呼應,風格端莊、整潔,脫離了前此的古樸稚拙。此外《王杖詔令冊》簡、《始建國天鳳元年》簡等也有一定的代表性。但全面來看,整個西漢時期,隸書始終沒有完全建立規範,在上述比較成熟的簡牘中,有相當多的隸字,或是筆劃,或是結構,都多少有其它字型的因素攙雜其間,這也許是墨跡書寫相對隨意的緣故。
東漢,尤其是東漢晚期,隸書發展到高度成熟的階段。由於東漢實行厚葬,為歌功頌德而大興碑刻,成為官方正體的隸書在石刻中充分展示了藝術的光采。故近人陳彬龢說:“秦以來隸書,多用方筆,至前漢末稍成斜方,至後漢更甚,同時用筆,點劃亦趨巧妙。蓋前漢隸書之點劃,有如兒童之用筆,其後漸次進步,執筆正直,起筆、止筆、波磔,亦能逆筆突起,或捩、或押、或浮,種種巧技,故用筆之變化,至後漢進步殆達極頂。”
-
12 # 翰諾書法
我比較贊同這種說法:西漢無隸書。
第一,怎麼界定隸書?我們所說的隸書通常是指成熟時期的隸書。通常包括曹川碑,史晨碑,張遷碑等等。而這些隸書都是在東漢中晚期出現的。
西漢並沒有出現有明顯隸書特徵的隸書。
第二,西漢有什麼字型?西漢在秦朝之後,東漢之前。秦朝的官方字型是小篆,東漢的官方字型是隸書。西漢盛行的字型,則是由小篆到隸書過渡的一種書體。
這種書體解放了小篆的字形,並且開始出現了隸書的一些特徵。
他以簡書帛書為代表,字形特點天真爛漫、自由散漫。
西漢還有一些摩崖刻石。在字型的演化過程中,也起了比較重要的作用。
-
13 # 瑞樂文化
現在回答這個問題就很容易了。早些年,也就是七十年代之前,人們對西漢有沒有隸書一直都存在著爭議,眾說紛紜。
在網上都能查到,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一系列的帛書,就是《馬王堆帛書》,其中也包括《戰國策縱橫家書》、《老子》甲本和乙本等。這些都是研究西漢書法最好的資料。
《馬王堆帛書》並不是某一個書法家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的,從出土的書法作品來看,內容風格有所不同,有秀美的、有古拙的,有和成熟漢隸非常接近的,也有篆書筆意的,這充分說明《馬王堆帛書》體現了從篆書到隸書演變的書法軌跡。
這就是西漢隸書最好的證明,誰還會說西漢無隸書。
現存的西漢隸書刻石有:《地節刻石》《魯孝王刻石》《麃孝禹刻石》《萊子侯刻石》《唐公房碑》。也希望以後還能出土發現更多的西漢隸書瑰寶。
下面配幾張圖
-
14 # 書法有云
如果單純的從提問者的問題來看,說西漢無隸書明顯是錯誤的。
隸書萌生於戰國後期,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推行”書同文“政策,確定小篆為官方文字,而現實中,除非具有重大意義的官文書寫,一般情況下都是採用隸書來進行書寫的,特別是底層官吏的文書往來等。
並且,從隸書的發展來看,戰國末期及秦代的隸書主要是簡牘帛書為主,其形態還是以篆書為本,只有到了漢代,隸書的進一步發展完善,使其形態作出了重大的改變,才成為漢代官文。
如下圖:
一、秦 高奴權此圖證明了隸書的出現早於秦代,在戰國時期就已經萌發了。
二、秦代 雲夢睡虎地秦簡此為早期隸書,屬於秦代”八體“之一。
三、西漢 江陵鳳凰山木牘此時的隸書,其成熟的點畫特點已經初露端倪(波勢明顯,蠶頭雁尾更加突出)。
四、西漢 居延簡此簡可看作是隸書走向成熟的轉折。
五、東漢 禮儀武威簡蠶頭雁尾更為突出,扁方形狀成為普遍。
總之西漢時期是屬於隸書字型的一個不斷地完善發展期,因此說西漢無隸書是不對的,但是,由於當時的隸書的名稱有很多其他稱呼,也可能因此有人簡單地認為西漢無隸書吧。
-
15 # 良品文化
西漢有隸書。只是西漢隸書不繁榮,且留存下來的較少。
西漢在文化上仿照秦朝制度,書法上也大體相似。隸書始於秦代,屬於古隸,在秦代之所以產生隸書,原因在於當時犯罪問題非常多,為了辦理這些事情更簡便,就創造了方便快寫的文字,由於是監獄隸卒使用,所以叫隸書。
西漢初期,沿用古隸,直到西漢中期才發展成漢隸。
西漢的隸書,一般以竹簡,木簡為主。石刻還是沿用秦代制度以石刻篆字為主。
西漢比較有名的石刻以《五鳳刻石》和《萊子候》為代表。
古隸《五鳳刻石》
《五鳳》兩個年字豎畫寫的很長,筆法質樸圓渾。
《萊子候》字形被壓縮偏扁,古樸妍麗。
西漢是隸書變革的時代,從古隸發展到漢隸,直至西漢末年定型,篆字逐漸被邊緣化,為東漢隸書繁榮奠定了基礎。
-
16 # 洪山居士龔勳
西漢隸書簡述
這個問題應該從二個方面來談:
一,西漢不但有隸書,而且基本上已經成熟,西漢初期是秦小篆向隸書的過渡時期,在筆劃結體上完成了由圓變方,打破了秦小篆的單一中鋒用筆模式,這時期長沙出土的《戰國縱橫家》最具代表性(圖一)(圖二),為西漢初期之物,此書在抄寫時避漢高祖劉邦諱,所書之年應在公元前一九五年前後,書體為(古隸)其用筆方圓,粗細不一,略有篆意,波、挑筆劃隨處可見,轉折之處分明,風格剛柔結合,古雅雄強。
二,另一種西漢隸書風格的作品為《黃帝四經》,它與《老子》乙本抄在一起,故又稱《老子》卷前古佚書。抄寫於公元前一七九年至公元前一六九年之間,漢文帝時期。其字型規整均勻,扁方形為主,隸書特點蠶頭雁尾極為明顯,用筆結體,章法佈局都顯示出成熟的隸書特徵。(圖三,圖四為湖南省博物館藏《黃帝四經》)
西漢隸書在中國書法史中記錄下光輝的篇章,為後世的草、行、楷書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書法藝術學習創作提供了第一手學習和創作素材。(圖五,龔勳以《戰國縱橫家》筆意進行的藝術創作《宋.朱熹家訓》區域性,圖六,龔勳以《黃帝四經》筆意創作的《漢.簫子暉冬草賦》區域性。
-
17 # 逸廬書韻
其所謂的西漢無隸書大約是相對於東漢碑刻而言。其實隸書孕育於戰國末,成熟於西漢中期。西漢隸書不以碑刻示人(僅有幾塊少字碑),而是大量存在於竹木簡牘及帛書。前幾年西漢海昏侯墓發掘震驚世人,其中所出土帶字實物不僅肯定隸書的存在,甚至楷書(馬蹄金上的“上、中、下″文字)可能都已經以不同的形式被應用。尤其出土的海昏侯及夫人給皇帝、皇后上奏而未送出的木牘上的文字已經是非常規整的隸書,與東漢隸書並無二致,只是因一是寫,一是刻,造成一定差異而已。
-
18 # 抱朴守拙233
人們對西漢有沒有隸體書法一直存在爭議,直到1973年《戰國策》、《老子》甲本和乙本等帛書在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人們得到了研究西漢書法的第一手資料,西漢無隸書的說法才不攻自破。
馬王堆帛書在用筆上穩健沉著,給人以含蘊厚重的感覺。並且章法獨特,與簡書、石刻等都不相同,縱向有行,橫向無格,風格極為自由,長度沒有限制,跳躍節奏感非常強烈。很好地反映了文字的隸變過程。
馬王堆帛書並不是某個書法家在特定的時間內所做的書法,因為他們的風格迥異,有的婉約柔美,有的古拙厚重,有的和成熟的漢隸比較接近,有的則含有濃厚的篆意,各種作品體現出來了書體從篆變隸的種種演變軌跡,是西漢隸書出現的最好證明。
-
19 # 墨仕哥
誰說西漢無隸書了?簡直是扯淡。
秦漢兩代,由篆書到隸書,是由書寫的便捷性需要所產生的歷史變革。
由篆到隸,西漢是一個過渡期,隸書的萌芽和發展,其中包括很多的簡帛書。隸書到了東漢是一個成熟期。
現在我們可以看到的,當代隸書書風的變革,很多都是向古,向西漢取法,吸收營養:隸書形成早期的撲拙,率意,天真浪漫。。。
回覆列表
西漢初期,是隸書的蛻變期。存留作品主要有兩類:石刻和簡牘帛書。
石刻存世有《楊量買山地記》、《五鳳二年刻石》、《麃孝禹刻石》等。其結構與簡牘相近,已是隸體,但多數筆劃無波磔,可能是製作方式造成的,顯得很古樸。後來評價,多據此認為它們是“體兼篆隸”。
西漢末期,是隸書的定型成熟期。存留作品有:青海大通縣115號出土的宣帝時期竹簡;甘肅敦煌出土的天鳳元年(公元前14年)的木牘;江蘇儀徵胥浦101號漢墓(元始五年)出土的竹簡木牘等。而堪稱代表的,當屬河北定縣40號漢墓出土的竹簡,書於漢宣帝(公元前73年~公元前49年)時。結體取橫勢,波挑定型,點畫之間已能自如地表現後來隸書常見的俯仰呼應,風格端莊、整潔,脫離了前此的古樸稚拙。此外《王杖詔令冊》簡、《始建國天鳳元年》簡等也有一定的代表性。但全面來看,整個西漢時期,隸書始終沒有完全建立規範,在上述比較成熟的簡牘中,有相當多的隸字,或是筆劃,或是結構,都多少有其它字型的因素攙雜其間,這也許是墨跡書寫相對隨意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