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世界兵器
-
2 # 呆愣胖的大頭魚
●在內填炸藥的開花彈出現前,絕大多數炮彈都是很實撐的石球、鐵球。
●至於殺傷力的話,可否想過拋扔小石子時被擊中的效果?這種以火藥為動力轟出的動能彈,可以滅掉整行整列的盾牌兵、長槍兵、騎兵、弓弩手……直╱曲射沒直接擊中後彈丸仍能在地上繼續翻滾,直至動能消耗殆盡。
●借用了網友的精彩圖片,特此致謝。
-
3 # Double豆科技
古代的火炮的炮彈分兩種,一種是實心不易碎的,為實心彈,射程較遠,主要用來攻城和水戰,也就是傳說中的一發入魂。一般是實心鐵球和花崗岩石球。
一種是易碎的,分實心或空心的,實心的一般以砂岩球和瓦球為主,主要用來殺傷人員,這類炮彈裝填的時候是一個整體,出膛時就碎成大小不一的碎片了,也就是大噴子,射程較勁,當然了,早期是直接填裝碎石鐵砂,後期把鐵砂裝在瓦罐裡或直接瓦球。
空心的炮彈一般是鐵殼加裝炸藥,到達落點後會爆炸。跟前面的實心的不同的是,實心的是一次傷害,而空心的是二次傷害。
不過說實話,大炮的真正用途是威懾力,殺傷力倒在其次,比如明末袁崇煥守寧遠,一炮崩死努爾哈赤,其實根本沒打到努爾哈赤,實際上大炮的發炮聲嚇到努爾哈赤的馬了,於是馬蹦起來把努爾哈赤甩地上導致努爾哈赤受傷,連驚帶嚇,努爾哈赤就這麼死了。
所以,一般在近代陸軍成型前,大炮的威懾力遠大於實際殺傷力,而且當時最厲害的兵種騎兵的馬是最怕巨大聲響的,如果騎兵的馬不塞耳的話,只要大炮一響,不管哪家的馬,保準都是炸群。
所以,一般在拿破崙之前,大炮的象徵意義要遠大於實際效用,拿破崙將小型野戰炮帶入戰場,這才讓大炮真正成為了戰爭之神。
-
4 # 派大早
古代的火炮並不只是用來發射實心鐵蛋。中世紀的射石炮(bombard)發射的彈丸就是圓形的石彈。此類投射武器通常鐵製或銅製,彈丸和火藥通常透過炮口裝填。巨型射石炮通常用來轟擊敵方的城牆。歷史上著名的巨型射石炮包括:1566年在莫斯科鑄造的沙皇巨炮,該炮長5.34米,重39.312噸。此炮發射的是總重800kg的葡萄彈,而非巨型實心石彈。 此炮也是人類歷史上鑄造的最大的射石炮。
由哈布斯堡王朝於15世紀早期的奧地利鑄造的Pumhart Von Steyr重8噸,長2.59米。該炮可裝藥15kg,在炮口抬高到10度的情況下可以將690kg的石彈發射出約600米遠。此炮為生鐵鑄就。
其他著名的巨型射石炮還包括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攻打君士坦丁堡時使用的烏爾班巨炮。
隨後出現的寇菲林長炮和加農炮則可以發射威力更為強大的鐵蛋:
實心鐵蛋。這種炮彈即可以用來摧毀城牆,同時也能在人群中開出一條血衚衕(荷蘭制48磅加農炮可以在130碼的距離上擊穿20英尺厚的夯土牆)。 葡萄彈。裝在霰彈筒裡或布袋裡的小鐵球,可在近距離的情況下大量殺傷敵方有生力量。 鐵釘,鐵片。類似於葡萄彈,炮手將蒐集到的鐵釘,鐵塊裝到霰彈筒裡發射出去。優點是易於蒐集,缺點是射程不如葡萄彈遠。 鏈彈(棍彈)。兩個鐵球或半球中間以鐵鏈相連,主要由艦炮發射,用來摧毀敵艦的船帆,桅杆和纜繩。棍彈則是以鐵棍連結兩個鐵球,形如啞鈴,作用同鏈彈。另外還有一種佩德雷羅炮,該炮比上兩種炮更為輕便,可以發射重達50磅的石彈,主要用來轟擊敵方的船隻和防禦己方的炮位。
-
5 # 梁143576195
明代的火炮為例!有三種炮彈,實心彈,霰彈,開花彈!先說實心彈,這種炮彈內部沒有火藥,是由鐵或者鉛來鑄造,少量用石塊打磨成球體,射程遠,主要用來攻城射穿城牆工事,但殺傷力不大!除非直接命中目標,或者擊中建築物產生碎片,造成間接傷害!第二種,散彈,在當時野戰火炮威力還是比較大的一種炮彈!是由數斤鉛球小丸構成!也有用碎石塊裝填!殺傷力比較大,主要用於殺傷人員,但是射程比較近,有說300米,也有說500米的!第三種!開花彈!這是爆炸性彈丸的別稱,內部裝有火藥,因其炸開時猶如綻放的花朵而得名!
-
6 # 區域拒止
在機槍還沒有誕生的17、18世紀,歐洲各國的火炮大多數都使用實心彈,也就是“鐵球”。但那個時代的火炮並不是只有實心彈一種彈藥,還有霰彈,榴彈,榴霰彈等等彈藥。而實心彈的成本最低,應用面最廣,十幾斤重的鐵球發射出去,一旦命中密集的線列步兵陣型,其殺傷力是不可小覷的。而且當時曲射火炮和臼炮剛剛被髮明出來,其低下命中率和必須使用當時昂貴且極不穩定的榴彈才能發揮其威力的特性讓這些新式火炮並不如平射的步/騎兵炮實用。因此,那個時代的炮兵標準彈藥就是使用實心彈。
圖為拿破崙時期6磅炮
實心彈在開花彈藥沒有發明出來之前,一直是遠距離炮擊的唯一選擇,雖然精度不高,但命中後對目標區域的巨大殺傷是很恐怖的。這種實心彈對敵方士兵計程車氣打擊要比真實傷害要高得多,不僅僅是火炮的巨響。實心彈命中步兵佇列,其強大的衝擊力幾乎可以將一整列計程車兵擊碎。普通人見到這種血肉模糊的可怕場面第一反應都是逃離,就算是經過訓練計程車兵,其心理也會非常恐懼,對於新兵部隊,戰場上炮彈的呼嘯聲幾乎是整支部隊的噩夢。
圖為滑鐵盧戰場還原實拍
那個時代的火炮彈藥還有一種就是霰彈,在敵軍騎兵或者步兵接近炮兵陣地的時候,實心彈只能打單點的缺陷暴露無遺,它對沖鋒上來的敵軍幾乎沒有任何還手之力。這時候就是霰彈的舞臺,霰彈是大量的小鐵珠被炮身中的火藥轟出。形成扇面大片的殺傷範圍,在範圍中計程車兵和馬匹非死即傷,這也是排槍時代火炮的唯一自保方式,炮兵可不是拼刺刀的好手。
圖為俄軍8磅火炮
還有一種攻擊固定有生目標的燃燒彈藥,但是穩定性和命中率都不高,有時很容易把自己的火炮也炸燬,在戰場上靈活使用各種炮彈,也是炮兵為勝利所必須的行動。
圖為古代的風帆戰列艦
-
7 # 冷兵器研究所
火炮自發明之後其實在彈藥方面有過很多演變(我這裡主要說歐洲火炮)
最早的歐洲火炮(大約14世紀)其實長得像花瓶,射的是箭矢。
大約在15世紀,歐洲出現了射石炮,主要發射石質圓球。
從16世紀開始,鐵製實心圓形炮彈成為歐洲火炮的主力彈種。
這種炮彈其實就是一個固體的鐵球。當時火炮的口徑也由其決定,比如12磅火炮就意味著其發射一個重約12磅的鐵球。在戰場上,實心炮彈適於射擊各類目標,不僅可以殺傷人員和馬匹,而且可以破壞多面堡等野戰防禦工事。因為其彈道低伸,造成的毀傷呈線性。密集的步兵縱隊和步兵方陣是實心炮彈比較有價值的射擊目標。據記載,法軍12磅炮的實心炮彈可以輕而易舉地打穿20 排步兵的縱隊。另外,炮彈落地後,遇到堅硬地面,經常還能彈起繼續殺傷人員。所以,那時的炮兵喜歡平整開闊、地面較硬的地形,而製造出更多的跳彈也是炮兵炮術的體現。
由於實心炮彈不能爆炸,只能打一條線,不能打一大片,所以為了對付叢集目標,歐洲人還發明瞭霰彈。
霰彈的名稱(Canister)本意就是圓筒。它實際上就是一個裝滿了40多顆到120多顆鐵質小彈丸的鐵質圓筒。霰彈從原理上講更近似於槍而非炮,開火後彈體離開炮膛的瞬間,火炮內外壓差巨大,彈體外殼隨即破裂,內裝彈丸勢必逬出,在空間中形成圓餅狀彈幕。這一彈幕會逐漸散開,劃過一個由炮口為定點的圓錐形空間,擊中目標。霰彈適於殺傷展開的步兵橫隊和騎兵橫隊。
當時的炮兵還有一個雙倍裝填戰術,即當敵人衝到極近距離時,同時裝填一枚實心炮彈和一枚霰彈,或兩枚霰彈,以起到最大殺傷效果。
大約在17世紀左右,歐洲人發明了能爆炸的榴彈。
榴彈外觀是球形,內部中空,有裝火藥,靠插在彈丸開口處的引信引燃。它一般由榴彈炮發射,彈道較為彎曲,利用爆炸後的破片殺傷人員,理論上可以用來對付反斜面上的敵人。但當時黑火藥的爆炸力有限,只能製造出有限的彈片,再加上當時的技術力量限制,榴彈的可靠性也不夠好。
此外,還有海軍用的葡萄彈(大號榴彈)、破壞船帆、桅杆和殺傷人員用的鏈彈和杆彈。
到了19世紀初期,榴霰彈被髮明瞭。榴霰彈結構似榴彈,原理似霰彈,是當時英軍所獨有的一種彈種。它由英軍中尉施拉普奈爾(Shrapnel)於1803年發明。榴霰彈將小彈丸裝在近似榴彈的彈體內,同時裝藥。但是裝藥的量僅夠剛好破壞外層彈殼。發射後彈體朝敵方飛行一段距離,裝藥爆破釋放出小彈丸,繼續按原彈體的方向飛行,從而延後了擴散的時間,較為集中地打擊目標。因此榴霰彈可以在1400碼的距離上有效地對付幾乎除了散兵線以外的所有戰鬥隊形。
-
8 # 山卡拉小孩
中國古代火炮炮彈為實心球形彈,葡萄彈,開花彈。朝鮮的為實心彈,葡萄彈,箭矢。歐洲為陸軍為實心彈,葡萄彈,榴霰彈,海軍為實心彈,鏈彈,杆彈。葡萄彈。
火炮口徑型別分類有輕型,中型,重型。還有一類為臼炮。禮炮例外
火炮品種有木質(中國的)青銅,黃銅,鐵質,鋼製前裝滑膛炮(近世紀有前裝線膛炮),佛郎機後裝滑膛炮。日本大筒,鐵炮(其實是放大版火繩槍居多),凡是二十毫米以上稱為炮。
補充一下紅夷炮實為艦炮。不是陸軍專用野戰炮,在中國主要作用於城防岸防,少於隨軍作戰。
-
9 # 漩渦鳴人yy
按照標準配置來說,那個時候大多數火炮肯定是標配著一個大鐵球作為炮彈的。
比如說我找一些叉子,筷子之類的尖銳物。裹成一個球狀,然後塞到火炮裡面,這樣的話,火炮發射出去就成一個散彈的樣子,殺傷面積更廣,而且這些材料很容易得到。
當然在軍方為了發揚這種海盜精神,特意製造的一種特殊的炮彈,炮彈本身是一個空殼彈,在中間塞滿了火藥和小的那種鐵球,在炮彈的埠放有一個木頭製造的引信,這個東西當火炮發射出去的那一刻,並不會立刻爆炸,反而這個引信處於一種燃燒的狀態,當炮彈飛到目標上空,或者是砸到對方正地後,才會發生爆炸。
爆炸所產生出來的鐵球雨,會殺傷附近的所有敵人,但是對於當時的陸軍而言,他們對付的敵人都是排成一排兒的步兵,這個時候排隊槍斃戰術可以說是當時陸軍作戰的主流,所以某些時候,一顆炮彈一顆實心的炮彈就已經足夠了,製造這種現代既費時間又費力氣,而且效果有時候還不如實心炮彈來的好,所以裝備數量並不怎麼多。
-
10 # 火器工坊
是,也不全是。
古代火炮使用的炮彈種類也是比較豐富多彩的。除了最常見的鐵球,還有葡萄彈、開花彈和箭矢。
最早使用火炮的國家是中國,這點毋庸置疑。南宋末年,宋軍為了抵禦蒙古人,將早先發明的突火槍金屬化(突火槍可不是單人武器,這個大竹筒超級大),使用的也並不是金屬彈丸,而是石子霰彈,目的是在蒙古人上城或者巷戰的時候一噴子噴死他們。後來大元一統,元軍對銅火器進行了改進和分類,小的叫火銃,大的叫火熕,火熕用霰彈或者石球金屬彈。
差不多同一時間,歐洲人也學會了火藥的運用,並且在14世紀左右發明了石射炮,用的是石彈。以及一種發射木箭的銅火罐,木箭上面用鐵皮包裹,後來被用於海戰。當然了,在東亞地區,中日朝三國都使用這種木火箭,在萬曆援朝戰爭中,三國軍隊把這個當作今天的艦對艦導彈,效果還是可觀的。(想想帝國時代3裡面日本的國崩炮)
到了16世紀後期,臼炮出現,炮彈可以進行拋物線攻擊,效果如同以前的投石機。在中世紀一度稱王稱霸的爆破彈又重現江湖,這就是榴彈炮的始祖了。在中國和朝鮮,也有這種炮彈的存在,其中中國的古典開花彈成熟於康熙前期,改進者就是戴梓。當然了,早期的開花彈靠引線爆破,因此效果不是很靠譜,而且有這炸膛的高風險,因此運用較少。
至於鐵球炮彈如何傷人,這個問題在BBC紀錄片《古代大發明》上面做過實驗,如果被炮彈直接擊中,那當場gg。然後炮彈會進行二次三次彈射,繼續直線或傾斜傷人。聽起來威力不大?那為啥人還會倒一溜呢?專家們進行了場景再現的實驗,發現高速運動的炮彈帶動了一股強氣流,會衝擊到陣列裡計程車兵,然後大家都受了內傷,臟器出血,嚴重的當場就涼了。
所以說,古人是很聰明的,如果不好用,當然沒人用了,我們並不比古人聰明,只是科技含量高,而他們那個時代還不具備這些知識罷了。
-
11 # HannibalLecter
歐洲人最早發明的遠端投射武器不是火炮,而是弩炮和投石器。
弩炮利用繩索的絞力蓄力,然後在短時間內釋放,可以將弓矢高速發射出去。
而投石器運用了槓桿原理,將力放大,可以投放非常重的彈丸,對城牆等軍事設施造成巨大傷害。
後來火藥傳入西方,外加銅的鑄造技術成熟以後,歐洲有了熱兵器,那就是火炮。
最初的火炮依然是為攻城服務的,最早出現的是臼炮。
這是一種炮身短(口徑與炮管長度之比通常在1:12到1:13以下)、射角大、初速低、高弧線彈道的滑膛火炮。這個時候的鑄造技術還不夠生產較長的火炮炮管。
臼炮最初出現於13世紀,發射石彈。在1453年君士坦丁堡攻城戰、1489年蘇格蘭的Dumberton攻城戰等戰役中,攻城一方都使用了大口徑臼炮用於破壞城池,臼炮的彈道很像今天的炮擊跑,但是口徑極大,破壞力極強,19世紀50年代以前的很多大口徑火炮很多都是臼炮。
1832年法國製造的“Monster Mortar”。
臼炮一般發射的就是實心彈丸,或者開花彈,能夠對敵方防禦設施造成毀滅性打擊。
後來鑄造技術提高,有了較長的鑄造炮管,可以將炮彈發射更遠,彈道更為平滑,這種火炮也就是加農炮,加農炮最初的彈丸是實心圓球金屬彈丸。
早期的加農炮是後膛填充的,就是類似於一個加長了的臼炮,最後面的一段可以拿下來,裡面放火藥,而前面的炮管裡塞彈丸。發射一次,要拆卸後面的火藥倉重新裝藥。
這種時候就只能發射球形彈丸,類似於一個加強了的投石器。
但是後來隨著冶煉技術的提高,可以鑄造結實耐壓的整體炮管,就有了前膛填裝的火炮。
這種火炮炮管是全密封的,只有在尾部有個小洞,留出引信的捻子,發射時先將火藥塞進炮管最底部,壓實,然後再從炮口塞進圓形彈丸,發射時點燃尾部引信,火藥爆炸,將彈丸彈射出去。
從此火炮的技術日趨成熟。
可以穩定發射彈丸以後,人們根據功能研發了不同的炮彈。一下例舉幾種。
1. 實心圓球彈
這是最基礎的,均勻的金屬圓球,發射出去以後具備巨大動能,主要是對工事、列陣、裝甲騎兵、步兵、船隻造成直接打擊。
2. 葡萄彈
無數細小的彈丸被簡易地包裹在一個彈筒裡,發射噴射出去以後會造成一大片傷害,如果說實心彈類似於步槍點射,那葡萄彈就有點類似於散彈槍噴射,主要是對人員構成傷害,並且在海上被用於撕裂船隻的帆,使其失去動力。
3. 鏈彈
這是在海戰中廣泛使用的,用金屬桿或者金屬鏈把2-3個鐵球連起來。發射出去以後,這兩個鐵球會轉起來,中間的鏈子起到切割作用,主要用於切斷敵艦的主桅杆,使其失去動力從而被限制行動,便於進攻方的船隻貼上去進行接舷戰。
4. 開花彈或高爆彈
萬能的人類為了殺戮不擇手段,學會了鑄造空心金屬球,往裡面填金屬碎片和黑火藥,然後插上一根木質的引信柱。發射的時候,炮管尾部依然是發射藥,然後炮彈和發射藥之間墊上一個木質彈託,然後那個引信朝前,防止被髮射藥點燃在炮膛內爆炸。火炮擊發的時候,炮彈在出膛過程中,高溫燃氣會從炮彈與炮管之間的間隙洩露到炮彈前方,這樣就可以引燃引信,炮彈在出膛過程中就被點燃,到達一定時間引信燒完,自動爆炸。
其實仔細想想,推動今天人類文明進步的,居然就是兩種火辣辣的菊花噴射。
一個是噴射熱氣把我們送上藍天和太空——
一個是噴射彈丸,把敵人轟得四分五裂——
-
12 # 鵬49219826
有鐵的,有石頭做的,也有裝碎石,小鐵丸的,但大多都是實心的,明朝時就有開花炮彈了,但是這種炮彈很不穩定,經常還沒打出去或者剛打出去就爆炸了,所以中國和西方的軍隊都很少用。你要是看歐美的老戰爭片你就會看到經常有炮彈在天上爆炸的鏡頭。但你不要小看實心炮彈哦,攻城拔寨,摧毀敵人防禦工事那可不得了哦。再說打人,古代打仗都是排好陣形一列一列向前走的,一炮下去一列的人就沒了,想想都可怕。
-
13 # 盪漾的可樂
準確的說是鐵球灌沙子。。而古代鐵的質量並不好。。大概在臨近目標附近鐵球會破裂。。沙子會變成霰彈。。對於低防護目標殺傷效果不錯。此大實話也
-
14 # 味哎兒
沒用鐵球的,攻城打門及牆時用石球,打人陣時用碎石,偶有打馬軍箭手時用碎鐵。
炮分石炮與火炮兩種,但都起源於槓桿拋石機。
因中國象棋的炮須隔棋子去對方棋子的,且有石旁炮與火旁炮兩樣字形。
可彈頭爆炸的炮,僅出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以前不炸的。如現今槍子彈頭一樣。
-
15 # 韓風Talk
這個問題,那你得看是多遠的古代。1864年,諾貝爾發明的黃火藥(硝化甘油),在那之前炮彈可能還真就是一個鐵球或者瓦片,其實那個時候的火炮就是有點像投石機的變種,只要能放炮筒裡的東西,你都可以放進去......
-
16 # 大馬哈魚12
答
對的,最早的火炮是用來拋射“鐵球”產生最大的撞擊力來完成攻城掠地的。
古代的火炮就是拋石機的替代品。
拋石機體型複雜,運輸過程中,不好玩,並且操控性不好。在冷兵器作戰的時代,還是非常不錯的武器。
而最早的炮,說白了就是利用火藥點燃後產生的力,把一個重物拋射出去。它的特點就是便於攜帶和運輸。
當時的火藥的爆炸產生的衝擊波還有力量不能把金屬給炸開,變成彈片四分五裂,不過這種火藥的誕生最起碼也是近一二百年的才發展的。
不過古代火炮打出去,鐵球的高速在一個密集的人群內造成傷害還是非常大,首先就是鐵球,它是非常重要的東西,盾牌擋不住。為此密集盾牌組成的陣型就被打亂。另外一個它剛從炮管被火藥燃燒產生的力給推出來,非常的熱,會燙傷人,會讓一些士兵的衣服著火,在人群中穿的盔甲沒有防火的。
這就是為什麼火炮會替代拋石機,並且由最早的石頭彈,改為鐵彈的原因之一。
-
17 # 我不是精神病
歐洲人最早發明的遠端投射武器不是火炮,而是弩炮和投石器。
弩炮利用繩索的絞力蓄力,然後在短時間內釋放,可以將弓矢高速發射出去。
而投石器運用了槓桿原理,將力放大,可以投放非常重的彈丸。
後來中國的火藥傳入西方,外加金屬的鑄造技術成熟以後,便有了熱兵器,那就是火炮。
最初的火炮依然是為攻城服務的,最早出現的是臼炮。射角大、初速低、高弧線彈道的滑膛火炮。這個時候的鑄造技術還不夠生產較長的火炮炮管。
臼炮最初出現於13世紀,那個時候發射的是石彈。在1453年君士坦丁堡攻城戰、1489年蘇格蘭的Dumberton攻城戰等戰役中,攻城一方都使用了大口徑臼炮用於破壞城池,臼炮口徑極大,破壞力極強,19世紀50年代以前的很多大口徑火炮都是臼炮
臼炮一般發射的就是實心彈丸,或者開花彈,能夠對敵方防禦設施造成毀滅性打擊。後來鑄造技術提高,有了較長的炮管,炮彈能夠發射更遠,彈道更為平滑,就出現了加農炮,加農炮最初的彈丸也是實心圓球金屬彈丸。
早期的加農炮是後膛填充的,就是類似於一個加長了的臼炮,最後面的一段拿下來,裡面放火藥,而前面的炮管裡塞彈丸。發射一次,要重新裝藥。
這種時候發射的依然是球形彈丸,類似於一個加強了的投石器。但是隨著冶煉技術的提高,就出現了新的更好的炮管。
這種火炮炮管是全密封的,只有在尾部有個小洞,留出引信的捻子,發射時先將火藥塞進炮管底部,壓實,然後再從炮口塞進圓形彈丸,發射時點燃尾部引信,利用火藥爆炸,將彈丸彈射出去。
從此,便逐步出現了現代的各種先進火炮。
炮彈的演變主要是
1. 實心圓球彈
這是最基礎的,均勻的金屬圓球,發射出去以後具備巨大動能,靠動能殺傷敵人
2. 葡萄彈
無數細小的彈丸被簡易地包裹在一個彈筒裡,發射噴射出去以後會造成一大片傷害,主要是對人員造成傷害。由點傷害變成面傷害。
3. 鏈彈
這是在海戰中廣泛使用的,用金屬桿或者金屬鏈把2-3個鐵球連起來。發射出去以後,這兩個鐵球會轉起來,中間的鏈子起到切割作用,主要用於切斷敵艦的主桅杆。
4. 開花彈或高爆彈
空心金屬球,裡面填金屬碎片和黑火藥,然後插上一根木質的引信柱。發射的時候,炮管尾部依然是發射藥,然後炮彈和發射藥之間墊上一個木質彈託,然後那個引信朝前,防止被髮射藥點燃在炮膛內爆炸。火炮擊發的時候,炮彈在出膛過程中,高溫燃氣會從炮彈與炮管之間的間隙洩露到炮彈前方,這樣就可以引燃引信,炮彈在出膛過程中就被點燃,到達一定時間引信燒完,自動爆炸。
-
18 # 紅袖君
如果火炮炮彈是一個鐵球,那是不是可以往炮筒裡放個菜刀,發射出去實現殺敵?那這算不算“功夫再高,也怕菜刀”?
周星馳:誰說沒有槍頭,就不能殺人了?
實際上,在歷史上還真就發生過這樣的事情。同治年間,民亂四起,當時就有守城將士在被圍困的情況下號召民間拿來鐵鍋、瓷碗啥的充當炮彈,最終擊退敵人,等到了援軍的解圍。
那麼問題來了,古代的火炮都是一個鐵球嗎?難道真的像電影《加勒比海盜》裡面經常依靠鐵球鑿穿敵方船隻嗎?其實,在古代火炮可以根據炮彈型別大概分為以下幾種:第一種是實心彈,第二種是霰彈,第三種則是開花彈。
問題說問的鐵球,其實指的就是鐵製的實心彈。
實心彈的傷敵原理如果從物理角度解釋,實心彈屬於動能武器,主要依靠的是自身動能釋放來達到攻擊目的。不過,由於具體攻擊目標不同,所以還可以分為專門用來攻擊敵方軍事人員的野戰炮和專門用來攻打城池的巨型攻城炮。
當然了,鐵球只是實心彈的一種,實際上實心彈有很多材質,比如岩石製成的。
比如在15世紀,歐洲出現了主要發射石頭材質的射石炮。大概又過了百年之後,又出現了鐵球炮彈,並逐漸成為主流。
專門用於殺敵的野戰炮所謂野外作戰,也就意味著戰場形勢千變萬化,這對於火炮的機動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往往體型較小,一般一人至兩人就可以推動。這種火炮往往以殺傷敵軍或打亂佇列為主,所以準心上倒不是非常講究。
比如曾經橫掃歐洲的法國皇帝拿破崙·波拿巴就是運用實心彈野戰炮的行家裡手。在多次與反法聯盟的交鋒中,拿破崙經常利用精銳騎兵和機動性較強的野戰炮兵來撕開敵人的防線,比如眾所周知的“三皇之戰”的奧斯特里茨之戰,一下子打的聯軍措手不及,最後僅僅用傷亡7000人左右的代價就重創聯軍52000人左右。
這種野戰炮的實心彈威力尤其適合對付密集陳列的步兵方陣。我們可以想想一下,當己方步兵正在舉著盾牌防護時,突然對面來了一個重達十幾斤的鐵球,而且這個鐵球伴隨著每秒接近甚至超過200米的速度,是什麼體驗?
實際上,據歷史記載,有枚實心彈貫穿了約26列步兵方陣,這一下子就得死傷幾十號人,威力相當可觀,而且極大地震懾了敵軍步兵繼續列陣的勇氣。
不僅如此,這種實心彈在觸地後還會想保齡球一樣落地後彈起並繼續前進一段距離,因此落地點不同足以應對射程內不同距離的敵人。那時候,能夠製造更多彈跳的炮兵往往都是各個軍隊的優秀炮兵。具體彈跳與傷敵的情況可以看下圖:
專門用於攻城的攻城巨炮儘管在歷史上出現了很多攻城炮,但就實心彈而言,最出名的大概就是奧斯曼土耳其的烏爾班巨炮。讓我們將目光回到被西方稱之為“東羅馬帝國悲歌”的君士坦丁堡之戰。
公元1453年,面對君士坦丁堡這座號稱永不陷落的城池,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作為攻城方調動了900毫米口徑的烏爾班巨炮,對君士坦丁堡的堅固城牆進行轟擊。
這個炮整個的重量高達17噸,需要用幾十頭牛和幾百個戰士來運輸。嚴格來說,它的炮彈並非是鐵球,而是花崗岩炮彈,每個炮彈大概在500斤到600斤之間。
在這樣強大的實心彈攻擊下,君士坦丁城的城牆受到了嚴重破壞。再加上奧斯曼強大的地面部隊,可以說東羅馬帝國已經無力迴天。
當然了,中國作為發明火藥的國家,在大炮的使用上同樣歷史悠久,擁有種類不一的實心彈火炮,比如著名的“紅衣大炮”就是如此。(也有的人認為紅衣大炮並非全部是實心彈)。
這種紅衣大炮的彈藥同樣不輕,一般有10斤乃至於幾十斤左右,從材質上看主要由石、鐵、鉛等材料製成,一般以圓形為主。當然了,中國的紅衣大炮並不是只用來發射實心彈,諸如鏈彈、霰彈等彈藥也可發射,整體上還是比較多功能的。
可以說,實心彈的出現和殺傷力頗有周星馳主演的《唐伯虎點秋香》裡面的那句話:
誰說不會爆炸,就不能傷敵了?
可以說,實心彈在古代絕對是名副其實的大殺器!
-
19 # 夏蟲欲飲冰
很多古代火炮的炮彈都是一個實心鐵球或是實心石彈,因為古代火炮大多都是加農炮,就一根炮管,用黑火藥發射炮彈,但凡事也有例外。
古代是有榴彈存在的,榴彈並非近現代的產物。榴彈又稱開花彈,早在公元11世紀中國就有其記載,歐洲地區的榴彈在拿破崙戰爭後變得比較常見,是利用彈丸爆炸後產生的破片、內部霰彈和衝擊波來殺傷或爆破的彈藥。
而早期榴彈鑄造技術落後,其所用到的空心殼體是由兩個分別鑄造的半球組成,強度低,承受不了太高的膛壓,使用起來還很危險,在使用時必須要點燃引信,然後再發射大炮,這使得它有可能在被髮射之前,就在炮管中爆炸了,造成炮毀人亡的情況發生。因此一般的長管加農炮還很難使用,當時的人們使用榴彈時,一般是用大口徑短管臼炮來發射,這類大炮的膛壓低,更安全。
古代榴彈不流行的另一個原因是早期榴彈內部裝藥量很少,使用的還是黑火藥,因此威力較小,炸完之後甚至都有可能只是崩成兩半,在戰場上能夠取到的效果,並沒有比實心鐵球好太多,故此不太流行。
榴彈內部結構
-
20 # 遼寧資深球迷二代
在明清戰爭時期的渾河血戰中,有關大炮的威力曾經有過這樣一句記載:無不立碎者!
也就是說,當炮彈飛入人群之後,整個人群會被炸得四分五裂,根本找不到一具完整的屍體!當然,死者這麼慘不是被炸出來的,而是被砸出來的!
也許在很多人看來,古代的這種前膛炮的威力實在是不怎麼樣,最強悍的紅夷大炮的射程也不過四五里,且完全沒有精準度,最短小的虎尊炮或小型佛郎機,射程也僅僅只有兩三百步,也就是一二百米遠。尤其是威力最大的紅夷大炮,這尊大炮發射出來的炮彈的威力是最大的,但其實也只是一個十幾斤的大鐵球而已,並且這個實心鐵球根本不會爆炸。
或者有些人也會這麼想,這不就是個另類版的拋石機嗎?只不過炮彈不是拋過來,而是靠著火藥的推射而直衝過來,可問題恰恰還就在這裡。
早先的拋石機的威力的確巨大,丟擲十幾斤甚至幾十斤的石頭輕而易舉,可這款拋石機的實用性又實在太受限制,畢竟它的體積太過於龐大,且拋射距離也只有上百米或幾十米。要想攻擊目標,就只能把拋石機推到距離對方近距離的範圍內,可對方既然能看見,人家自然會直接跑路,怎麼可能會站在原地傻乎乎的讓你砸?
所以在早先的戰爭中,拋石機也只能用來攻打城池或堡壘,但是無法對付步兵方陣的!尤其拋石機發射的石頭是拋過來的,落地後的石頭炮彈很難形成翻滾,除非被直接砸中,否則很難形成有效殺傷。其在心理上的震懾遠強於實戰中的殺傷。
但隨著火藥的出現,伴隨著古裝前膛炮的問世,這款看似是另類拋石機的物件,實際上已經展現出了更強的威力!
1、即便是威力最小的火炮,它的射程都遠遠超過大型拋石機,距離的拉開也意味著你將會對這款武器防不勝防,因為火炮發射時,它與你之間的距離很可能在視線之外。
在你毫無防備的時候,一個大鐵球子突然砸過來,這是個什麼感覺?
2、儘管這種前膛炮發射的只是一個鐵球,但由於它的動力是火藥推射,所以鐵球飛行的衝擊力很強,在較近的距離內,他甚至可以呈現出接近直線般的飛行,但這也意味著,炮彈一旦落入人群,它不僅僅具備了衝擊力,也同樣具備了翻滾力。
我們也不妨設想一下,一個幾斤甚至十幾斤的大鐵球,在火藥的助推和飛行之下,他的撞擊力很可能已經提升了幾倍甚至幾十倍。這麼一個大物件落入人群中四處亂撞且不斷翻滾,血肉的身體能碰撞得了鋼鐵嗎?
所以渾河血戰中,為什麼會出現了“無不立碎者”的字樣?就是因為這樣的大鐵球落入人群,即便它不會爆炸,但在鐵球的橫衝直撞之下,它的殺傷力反而會超過黑火藥爆炸的殺傷範圍。撞到胳膊上,胳膊當場被撞碎,撞到大腿上,大腿也當場被撞碎,要是撞到人的身體上,那整個人也很可能會被砸得四分五裂。
而在當年的那一戰中,明軍的白桿兵川軍團就是擺出了上萬人的大方陣,利用官兵密切的配合,他們使用長槍在近距離的格殺中將滿洲八旗的騎兵死死的擋在陣外。結果,清軍調來了火炮,並用投降的漢奸明軍作為炮手,一個接一個的鐵球飛射而來,你手中的長槍能擋得住飛來的鐵彈?每個炮彈落入川軍團的陣中,都會引起一股血肉橫飛的場景,這些鐵球先後砸開一個又一個的缺口,後金的騎兵才趁機衝入陣內。
而在拿破崙時代,這款火炮還曾經創下過一個記錄:一顆大鐵球飛入到步兵方陣中,前後橫掃了20個步兵,只要被鐵球擦到身體,碰到的身體部位都會粉碎,這20個步兵也是當場非死即殘。別看它只是一顆鐵球,至少在講究人海戰術的封建時代和近代,這種火炮和炮彈也是最屬於這個時代的武器,因為這款武器最擅長對付密集陣容的步兵。
當然,至少在我們的明清時期,我們曾經嘗試過將這款鐵球炮彈改裝成爆破彈,也就是打造一個有漏孔的空心大鐵球,裡面裝填著戰鬥部火藥,一個火藥引信透過漏空連線到鐵球內部。發射前,發射手根據炮彈的飛行距離,選取長度不一的引線,然後再提前點燃引信的導火索,等到炮彈擊中目標時,燒到頭的引線正好引爆球體內部的火藥,進而形成爆破彈的效果。
但在定裝炮彈,也就是我們熟悉的彈頭與彈殼合體的金屬炮彈問世前,這種鐵球爆破彈始終都處於試驗和改進階段。因為在黑火藥時代,這種火藥的爆炸殺傷範圍實在是太過於有限,火藥爆破所形成的衝擊波不但不會波及太遠,甚至都難以將炮彈外殼炸成足夠數量多的彈片。倘若對付密集衝鋒或結陣的敵軍,這種炮彈的殺傷力甚至比不上傳統的鐵球彈。
尤其是當時的引線技術不過關,金屬冶煉也不過關,炮彈在半空中就爆炸,甚至炮彈在炮膛內就爆炸的事故比比皆是。由於效能和作用太不穩定,所以倒不如使用最原始的實心彈。
回覆列表
古代火炮的炮彈有三種形式:實心彈、霰彈、開花彈。其中鐵製實心彈即是題主所說的“鐵球”
實心彈屬於動能武器。即透過釋放自身動能達到殺傷敵人或毀壞工事的目的。古代有專門用於殺傷人員的野戰炮,同時也有用來攻城的巨型攻城炮。
先說殺傷人員的野戰炮考慮到機動性,野戰炮往往體型較小,方便行軍,以殺傷人員為主。
西方應用炮兵最得心應手的非拿破崙莫屬。歷次戰爭期間,拿破崙總是能夠在最恰當的時機發現發現敵人陣線的弱點。然後投入精銳的騎兵和精準的機動炮兵來撕開敵軍防線。
野戰炮兵側射,能夠發揮最大威力。實心彈出膛後就像保齡球一樣,能將成排計程車兵打碎。
大部分實心炮彈觸地後還會反彈起來,繼續前進。如此反覆多次觸地反彈,可以對不同距離計程車兵造成傷害。
再說攻城炮西方最著名的攻城炮當屬土耳其人的烏爾班巨炮。
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對拜占庭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發起總攻。戰鬥中,使用900毫米口徑的烏爾班巨炮,轟擊君士坦丁堡的堅固城牆。
該炮重17噸,其花崗岩炮彈重達270公斤。這個龐然大物需要六十頭牛和兩百名士兵運輸。由於其巨大的威力,被稱為“君士坦丁終結者”
我國也有為數眾多的實心彈火炮,如著名的“紅衣大炮”就是一款優秀的實心彈火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