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史詩詞說
-
2 # 邵陽睿哥
我是陸仁葭,我來回答!
我們在電視中,或者讀一些史書,古代文人給我們留下的印象就是清高,擁才恃傲等特徵。要說古代文人去跑官可能很多人都不太相信,因為文人嘛,怎麼會看得起俗世的名利呢?其實,如果你是這樣理解的,那就真的大錯特錯了。
拿李白來說,年輕時也是一心想要報效國家的。甚至唐朝很多著名的詩人都曾跑官過,當然,他們跑官跟當時的科舉制度有一定的關係,有句話叫“朝廷有人好做官”嘛。當時唐朝科舉制度如果不是本地的學子,初試及複試加起來,很多時間都浪費在了路上,但是如果有高管推薦的話就不一樣了,直接免去初試進入到複試,這是很不錯的。所以,著名唐代詩人李白、杜牧、孟浩然等也都進行了跑官,為的就是想免去初試這個流程。
而詩人為何也想做官呢?其實,他們這些文人主要是想透過做官來傳遞自己的思想,文化,提升知名度。畢竟文人雖清高,但是作品也希望被更多的人看到,不是嗎?如果一個人有了名氣之後,何愁沒有讀者?
那麼,唐代這麼多著名詩人,也說明了並不是文人就不想做官,反之,文人更希望自己的價值能夠被認可。就拿明朝初年的李善長,劉伯溫來說吧,一樣做了官,還是高官。儘管劉伯溫是那麼的清高+不可一世,但依舊還是做官了。可能有些人會說那是他身不由己,不得不做官,至於到底怎樣,我想只有劉伯溫自己心裡清楚了。
作者簡介:陸仁葭,文學愛好者,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寫萬字文!
-
3 # 胡先生北京2018
人生在世需要為社會做貢獻才能實現人生價值。作為古代讀書人,出路基本只有做官才能達到此目的,不像現在這樣出路多,經商,做工程師,醫生,教師,做研究等等。因此這幾位大詩人跑官也很正常,不跑反而不正常,成不成另說。杜牧的官不用跑,您說的是杜甫吧
-
4 # 感動天下
謝謝邀請!杜牧雖然詩寫得很好尚不在我的情感之中,李白和孟浩然卻是我神交已久之人,不想把他們的“小失敗”都抖出來。首先我要說幾位“跑官”是為了一展抱負,成就一番偉業,就拿李白來說一不缺錢二不缺名,二十三歲已名揚四海,廣交天下名士,揮金如土,和皇帝的親妺妹也是至交好友。李白一直有一個長安夢,想把自己所學用於報效國家,“直掛雲帆濟蒼海”,但是李白實在不宜為官。無酒不是李白,而有酒之李白卻實不宜為官,不然也不會被皇帝趕出長安城……而孟浩然也不宜為官,缺少的是圓滑。為官者過柔則卷,過鋼則折,能夠長立不倒的好官一定是深喑為官藝術之人。杜牧的性格相比前兩位就好那麼一點點……
總之,天之大自有君飛翔之宇,水之廣自有君泛舟之川,祝三位大詩人愉行……
-
5 # 雲鶴166082174
跑官是每個社會都有的現像,不管他是什麼樣的人在沒被任用前是都存在的,就是入仕後的小官也還在跑官,都想大,但命運不同罷了。
伴君如伴虎,跑大了被吃掉的有的是。
這三人是幸運的,能在文壇佔一席之地應該知足了,做了官未必有這樣的成就。
杜牧因多在幕府所以文名有成。
-
6 # 好奇書僮
其實,古人讀書的目的和我們一樣,無非名利二字,而且古人並不隱諱,並不把跑官當成什麼丟人的事,要報皇恩就要當官呀,是一種正常的謀生手段,反而是現在的人表面說著為誰誰服務,背地裡卻花錢買官,這完全不是一碼事。
-
7 # 宇麟321弘揚正能量
我簡單說下。
唐代開國後的一百多年,由於統一安定,人民得以休養生息,生產力大有發展。統治者為了鞏固政權,加強統治,也大力選拔人才,進入官僚機構。
在這種情況下,一般知識分子有進身的途徑和殷切的願望,說明了他們對自己對社會對國家都抱著積極樂觀的態度 ,如題主所問,李白、杜牧、孟浩然等等都在自己的作品裡表現了積極蓬勃向上的精神,渴望為國為家建功立業光宗耀祖,也即“跑官”。
比如李白,一生到處奔走,希望“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並一再表示“何時騰風雲,搏擊申所能”!並斷然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這種積極奮發渴望為國為社會的精神,歷來起到激勵人們積極向上的作用。
現實和浪漫的理想是有距離的。尤其是李白本身十分厭惡泥古而不通今、虛偽又迂腐的儒者,對孔孟思想帶給人們精神上的束縛,是相當鄙視的;再加上太白才華橫溢抱負很高,對於玄宗賜翰林這一清秘而不預實權的職位,內心是不以為然的,太白曾說過“倡優同畜”和他“輔助天下”道不同不相為謀的,因此李白不安於充當侍臣,加上又受到同僚中人的讒毀,僅在宮裡待了不到兩年,便被老邁昏聵的玄宗“賜金放還”了。
以後,李白便長期過著漂泊流浪的生活,也得以遊歷祖國的名山大川,加上李白本身是一位浪漫主人偉大詩人,因之給後人留下了大量優秀的詩歌瑰寶,這些詩歌瑰寶不但使山河增色,也使人們的精神得到了永遠的感染與薰陶。
綜上簡述,“跑官”對於知識分子是自然而然追求功名的必然之路,於國與個人都是一種非常自然的進身途徑。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其實和知識分子們的“跑官”差不多的道理,只不過起點不同罷了。
-
8 # 竹隱閒士
李白,杜牧,孟浩然等著名唐代詩人“跑官”說明了什麼問題?
社會的潛規則、官場的潛規則,其實不過是另一種形式的叢林法則。還沒有哪一個雄性動物或者男人不想在競爭中獲勝、出人頭地,所以不管以什麼相標榜、相號召,最終目的還是要勝出。
在那個遙遠的封建時代,不像現代社會有那麼多的成才、成就的渠道,有了名氣可以套現,換成直接的、現實的金錢實惠,來滿足生活,滿足生理心理需求。作詩、當詩人、當哪怕著名詩人,其實都是無助於在社會叢林競爭中直接勝出;作詩甚至還不能直接當飯吃。比如著名的大詩人,稱為“詩聖”的杜甫,其實一生都是在窮困中度過的,多數時候是靠朋友接濟過活。當然,能交那麼多朋友、真心實意幫助他的朋友,與他的詩才、詩名有關,也可以看做是一種因詩所得。但是詩詞距離富貴太遠,畢竟還是窮困,還是不得意、不得過。在社會叢林最直接的勝出,其實就是在官場上春風得意。能掌得大權、成為一方諸侯,是呼風得風、喚雨得雨的最佳途徑。
當然,文人或詩人求官為官,可以以高尚的情操、高雅的情趣相標榜;可以號稱“報效國家,造福百姓,拯救天下,家國情懷”。但是,其內心深處、他心裡的那點小九九,只有他自己才明白。歷朝歷代,文人名家為官的不少,但是最後的是非成敗也還是要由後人按其政績、政治實效來評說,而不是以他們的自我標榜作為標準。比如大書法家蔡京其實也是大文人,比如說秦檜據說還是考出來的狀元郎、不錯的文人;甚至皇帝又當如何?有大詞人、大詩人、也有文章高手;但是最後他們的作為和成就,是不是像他們自我標榜的那樣高尚高雅,也還是要以最後的實際政治成就來說話。講到這個話題,很容易讓人想到一代大才女、詩詞文章高手的上官婉兒,十四歲時因聰慧善文為武則天重用,掌管宮中制誥多年,有“巾幗宰相”之名。她大概可以稱得上“高雅”,但是政治情操真的那麼高尚嗎?實際上也是個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政治操盤手。後人的評價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總的來看,並沒有那麼高尚。政治情操沒有下限:投機取巧、改換門庭、賣主求榮毫無心理障礙。從政實際效果於國於民並沒有那麼樣的實在實惠。至於蔡京秦檜兒成為遺臭萬年的大奸賊。宋徽宗,宋欽宗則隨著“靖康之恥”而成為“昏德公”、“糊塗侯”而成為歷史的笑談。
而且,道家還有一種所謂“以無為求有為”、“無為無不為“的曲線就官路線。以做隱士相標榜,所謂生逢亂世但求“獨善其身”,其實不過是投機取巧的所謂“終南捷徑”;是為了通向官場找出更便捷的途徑:弄出點名氣來,然後等著皇上“禮賢下士”、“求賢若渴”,來徵招名士,以期更便捷達到做官的目的。
“不信直中直、須防仁不仁”。從李白,杜牧,孟浩然跑官可以看到人性最底層的本色。他們後來的成就和歷史形象,實際上是諸多因素塑造出來的。直接的跑官要官,實際上連“名士”“隱士”、連終南捷徑的虛偽面紗都扯了下來,是叢林法則當中雄性動物的最直白表述。
-
9 # 如若天風
《自由體詩》
——(李白,杜牧,孟浩然)
跑官只因是偏才。入殿試考難上來。
雖也苦讀寒窗日,國論不夠議不開。
——(於國無望)
不能入士便清高,自命自傲自逍遙。
或隱山林或縱橫,最終恰如小兒跳。
——(詩)
詩裡無有治國才,君王笑笑遠放開。
任憑狂傲在當世,撫民安邦不用來。
——(詩)
當時寫詩稱好呼,費盡心血難換肉。
油鹽柴米俱不到,抱著廢紙向窮途。
——(詩)
古人寫詩與今同,今人寫詩窮更窮。
若靠詩文換柴米,早已餓死荒野中。
——(隨筆)
後人崇爾百般才,毀君謗相小人壞。
其實君才僅有限,會點詩文皆堪哀。
——)註解。毀君,指,罵君為昏君,謗相,指,丞相為奸相,小人,指,君王身邊的奸臣。
-
10 # 凌煙閣論史
這幾位著名詩人跑官,有兩個方面的意義。
首先,從社會方面來講,當時的人想要出人頭地還得去找貴族豪族推薦。
第二,從詩人本身來講,他們是希望自己經世致用的想法能得到施展的機會,以造福社會,造福人民。
下面展開來講一下。
隋唐時代依然是世家大族在掌控著朝政,聽說過關隴貴族集團吧,這個集團幾乎控制了從北朝到隋唐的整個朝局。
普通人想要謀得一官半職,有兩個途徑,一個是科舉,一個是豪族推薦。
科舉在一開始的時候,錄取了就直接安排具體官職具體工作。但時間稍微往後一點,即使科舉中了進士,依然需要有關部門給你授一個實職,你才能有真正的官職職權去施展自己的抱負。
怎麼得到實際職位呢?還是需要有皇上或者權貴的賞識推薦。即使在民間有了一定的名聲,但如果沒有貴族豪族幫你推薦,那也是不行的。
成語“終南捷徑”,說的就是盧藏用在中進士後得不到實際官職,就跑到終南山修道,借自我炒作之計,才得以被武則天賞識而得到官職。
這些詩人他們是迫於這個現實的社會狀況去跑官,沒有辦法。
第二,詩人積極的跑官,是為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
他們應該是看到了當時的社會實際情況,有一些個人的政治理想或者想法,需要去實施,因而就要謀得這個社會的職位。
從這一點也說明這幾位詩人應該是關心社會、瞭解社會,想要為社會做一番事業。
(完)
-
11 # 文化指路人
唐朝是一個盛情開放的社會,李白、杜牧、孟浩然是唐朝詩人中的明珠,李白追求那種放縱自適、超然灑脫的自由精神;杜牧追求寄情聲色、田園風光的生活,說到唐朝著名詩人,不得不想到孟浩然,孟浩然佳作如林,唐詩更是膾炙人口,流傳千古。
唐朝的繁榮輝煌,其中以唐詩算是成就最高,它是一代唐朝文學的標誌,體現在詩人的進取精神、開闊胸懷和恢弘的氣度,自從安史之亂以後唐代社會由盛而衰,當時很多的詩人受到了打擊,唐詩也逐漸成衰敗,此時詩壇中一位詩人異軍突起,創造了唐詩又一個輝煌,這個人就是杜牧。
唐代詩人在經歷過十年寒窗,到參加科舉考試金榜題名,才能得到官職,也算是生活有了保障,那些沒有參加科舉考試的,如果因為某種機遇被皇帝賞識,他們的生活也是有了保障,唐代多的是詩人,在這個群體中有不少是落魄詩人,這些落魄的詩人生存之道求學、跑官。
就比如拿李白、杜牧、孟浩然等唐朝著名詩人來說,他們努力學習想忠心報效國家,但是無奈現實很骨感,他們為了生活不得不“跑官”,其實我覺得詩人“跑官”跟唐朝的科舉制度有很大的關係,古話說“大樹底下好乘涼”,在皇帝旁邊有人給你提拔,你就會順風順水少有彎路。
那個時候唐朝科舉制度規定了,如果不是本地的求學者,就必須要參加初試以及複試的考試,也就是想金榜題名需要付出比本地求學者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如果在皇帝旁邊有人推薦就可以直接免去初試考試,這是節約求學者很多時間跟精力,因此唐代很多詩人都選擇了“跑官”,其中包括著名詩人李白、杜牧、孟浩然都進行了跑官,目的就是免去科舉考試中初試這個流程。
-
12 # 苔花文軒
先說說“跑官”,這是唐代從政做官的一種風氣,與“跑官”相對應的是參加科舉考試。“跑官”就是向當朝為官的人推銷自己,以求得個人仕途發展。
題主所問這三人,從年齡大小依次說來:孟浩然最大,生於盛唐,科舉考試失敗了,“跑官”多次也不如意;李白次之,盛唐轉衰,從未參加科舉考試,“跑官”多次,最後成功供奉翰林;杜牧最小,生於晚唐,進士及第,金榜題名,受排擠被貶,晚年“跑官”,得以逆襲。
那麼,他們各自“跑官”又說明了什麼?
01 孟浩然宰相張說向唐明皇推薦孟浩然,浩然自誦其詩“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唐玄宗很不高興,這不是明擺著誣陷我,“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於是,浩然悻悻而歸。
後又透過張九齡求仕,寫了一首著名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無果。
又有一次得到荊州刺史韓朝宗的賞識,韓有意帶他入京,結果他把自己灌了個酩酊大醉,以醉酒來表達無望,他早已放棄了,從此只好山水,不好為官輔政。
孟浩然“跑官”無果,說明他才華於一身,“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渴望施展自己,然而機遇在眼前,沒能抓住,他的性情不適合為官。
02 李白李白的從政願望非常強烈,25歲出川前便有豪言:
“以為士生則桑弧蓬矢,射乎四方,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杖劍去國,辭親遠遊。”
李白一開始便表現出了遠大志向。
30歲第一次“跑官”,作《與韓荊州書》,韓荊州即賞識孟浩然的韓朝宗。李白以“毛遂自薦”,“倘急難有用,敢效微軀”。李白初出茅廬,氣焰正盛,受用於安州,初次感受到官場的壓迫力,這期間因醉酒誤事,屢屢寫通道歉,求諒解。
第一次不得意,有了歸隱之意。李白的一生處於漫遊之中,也始終處於這種從政施展抱負和歸隱修道的矛盾中。
後來有了二次入京的故事。即漫遊修道之後又有了從政的想法,“大鵬一日同風起,摶搖直上九萬里”。
42歲第二次“跑官”成功,受唐玄宗之詔入京,供奉翰林,稀裡糊塗為官三年,淪為玄宗荒淫享樂的工具。
李白從未參加過科舉考試而以“跑官”進身仕宦,一來說明他自恃才高,渴望一飛沖天,就如同他所說“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我以一箭書,能取聊城功”,“天生我材必有用”;二來說明他政治願望頗甚,有治國平天下的遠大抱負,渴望“功成謝人間,從此一投釣”。
03 杜牧與孟浩然、李白不同的是,杜牧是官宦世家,政治背景極深,祖祖輩輩位居高官。他23歲便以一篇《阿房宮賦》名揚天下,26歲進士及第,可謂仕途通達。
可惜生於晚唐衰落腐敗之際,官宦專權,深陷牛李黨爭。文宗死後,他所支援的牛黨被排斥,受到牽連,40歲左右被貶外加流放。
杜牧歷經五朝,直到宣宗即位,得到宰相周墀(chi)的幫助,才得以入京為官,此時的杜牧已是大限將至。
杜牧“跑官”,一來說明了晚唐時期朝政腐敗不堪,爭亂不休,盛世不再;二來應了他個人性情,“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
孟浩然、李白、杜牧是唐朝盛衰時期的代表人物,他們三人“跑官”,反應了唐朝由盛轉衰的一路變化,說明了各自性情與政治理想之間的密切關係,說明文人當政的潛在風險,以及懷才不遇、生不逢時的悲劇色彩。
-
13 # 三悟軒
題主應將“跑官要官”和“毛遂自薦”區分開來,這三位詩人都是懷才之人,和胸無點墨之輩的跑官要官完全不同!
孟浩然、李白、杜牧雖然都“跑官”,但過程和結局卻是迥然不同。
傳說孟浩然與王維“侃大山”,適逢唐玄宗到場,讓他詠誦自己的詩詞,這本來是個在老大面前展現自己的絕佳機會,可惜孟夫子鬼使神差的詠出“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殊”句,惹得老大憤恨:你從沒找過我,還在詩中說我不好?其後孟夫子除了給張九齡當了幾年參謀,基本上就是徜徉山水之間,但也開魏晉謝靈運以來,唐代山水詩清淡自然之風。
李白應該說是毛遂自薦最成功的,但他骨子裡的清高傲岸決定了他的未來。他透過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的大力推薦,受到唐玄宗的熱烈歡迎“以七寶床賜食於前,親手調羹”,並讓他供奉翰林,成了皇帝的御用文人。但他熱衷於和賀知章等“飲中八仙”玩樂,連玄宗召喚都不聽“天子呼來不上船”,還借酒讓高力士脫靴,最終被排擠出京。
杜牧祖父杜佑就是唐朝的宰相,自己也絕頂聰明,一篇《阿房宮賦》就使得已經退休的太學博士吳武陵讚歎不已,硬要走關係給他個第一名。雖然他中間受到牛李黨爭的影響,最後自請外放,相對前兩位來說,他的跑官要官是被動的,也是相對平穩的。
其時,自薦是步入仕途的重要途徑,遠不是跑官要官能相提並論的,大文豪韓愈也是其中一個非常典型的伯樂,給官府推薦了很多人才。
-
14 # 學而不才
李白、杜牧、孟浩然等著名唐代詩人"跑官"只說明瞭古代底層生存環境:古代看不起商人和農民,從文則是學而仕則優,當官從政是家族興旺、富貴發達、名利雙收的途徑之一。另一個途徑就是從軍,用性命拼出赫赫戰功,立功入將。
所以,古代有學問之人也要生存生活,試問一個文弱書生,不能經商亦不想務農,也唯有從政當官一個途徑可以光宗耀祖,進入富貴階層的一種方式,拖關係跑官要官的才會成為一種風氣和捷徑!
回覆列表
這個要了解下古代關於"知己"的論述,好象撕開了古代人際關係的一角,我們現在談知己的意思好象是指互相瞭解,也就是你懂我啊。但在古代怎麼變成了“求知己”?這個“求”字何來?
讓我們一起穿越一回到唐朝來看看一個人想參加科舉考試,他需要哪些條件。
首先考試就需要讀書這是自然的,但是在唐朝書籍和老師都是稀缺資源,你要想讀書,你就需要有錢。唐朝佛教興盛, 雖然有了雕版印刷術,但大部分都是用在宗教書籍上。所以平民買書的錢很貴。再則你需要請個好老師,再走點關係。但這只是第一步。
然後你會發現唐代科舉是一年一考,對於非長安考生來說,每年必須經過初考,然後進長安參加終考,如果沒考上,又要回原籍準備來年考試,古代交通不便,這樣大部分時間都耽誤在路上了。所以,許多落榜考生會留在長安,等待來年科舉。但是根據唐代法律,如有高官推薦,則考生不用參加初考。
因此,落榜考生會製作行卷,就是將自己的詩文抄寫在長卷上,拜謁高官,希望得到他們的推薦。比如李白還有句詩:“生不願封萬戶侯,但願一識韓荊州。”即是干謁。這韓荊州是荊州刺史,是李白透過孟浩然認識的。是一位愛才惜才之人,孟浩然希望透過韓荊州讓李白有機會一展抱負,建功立業。李白也藉此機會向韓荊州寫了求薦書。這就存在一個巨大的、非制度的因素,貴族之間往往會互相請託,免於奔波,而平民子弟如干謁無門,就不得不將大量時間消耗在路上。
杜牧也一樣他祖父杜佑本來就是前朝宰相,後來的很多門生包括沈傳師都跟杜家關係非常好。所以杜牧二十六歲中進士及第,然後中央掛個職,又在地方上沈傳師那做官當幕僚都很正常。當然杜牧本身才學也很高,配的上這份職業。
所以你會明白一句話什麼叫“引為知己”,知己是需要引見的。否則只能象杜甫一樣站在雨天的泥巴地裡,瑟瑟發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