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五千年史

    首先得從礦石中提煉出金屬,而後透過高溫熔解金屬,澆鑄入模具當中,冷卻定型後取出。

    而後精心鍛造,把握好淬火時機,最後開鋒!

  • 2 # 阿輝看歷史

    戰爭是人類繞不開的話題,有人甚至認為是戰爭推動了社會的發展。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除了人員,天時地利,正確的戰術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武器。中國自古以來,發生過多少場戰爭戰鬥,恐怕沒人可以數的過來,為了能夠取得勝利,古人在武器製作方面,花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製作了許多精美實用的武器,本文就介紹其中的幾個典型。

    使用金屬製造武器是歷史的一大進步,在此之前,人們製作的武器材質非常多,石質的,骨質的,木質的,甚至是玉質的,不一而足,不做過多介紹。古人使用的第一種金屬是青銅,為什麼是昂貴的青銅呢?難道古人都非常富裕嗎?答案是否定的,這不得不說古人使用的金屬與當時的冶煉技術是密切相關的。銅的冶煉溫度不高,在比較落後的情況下就可以製造,但是銅的硬度也不高,需要加入適量的錫形成合金,才可以達到一定的硬度,這就是青銅的由來。

    在青銅最初出現的年代,價格昂貴製作不易,一般只有貴族才是用得起,而且由於技術上的原因,此時的青銅只能製造一些小型的部件,否則很容易破碎損壞,從出土的文物看,春秋以前,古人大多使用青銅製作戈矛,短劍,匕首這類的小型兵器。戈矛這類的兵器是給士兵使用的。製作的都比較簡單,沒有什麼裝飾,只保留了鋒利的刃這個實用的功能。短劍和匕首就完全不同了,在當時只有有身份的人才用得起這樣的武器,且大多時候隨身攜帶,在具備了基本的刺殺屬性外,對於整體的美觀度也有較高的要求,這種武器是身份的象徵,必須體現使用者的高貴。那個時期流傳下來的短劍匕首大多造型優美,有複雜的紋飾,當年製作也是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戰國時代,戰爭越來越多,規模也是空前的,對於劍的要求開始提高,這個時期,劍的發展方向是越來越長,為的是在戰場上先於出手,取得近身格鬥的勝利。長劍在這個時代大行其道,今天的人們所熟悉的夫差劍,是戰國初期的產品,長度不過六七十公分,這已經是當時技術所能達到的極限長度,同時期的羅馬,劍的長度還達不到五十公分。然而到了秦始皇的時代,已經出現了一米以上的長劍,這在史書和考古中都有所體現。兵馬俑發掘的過程中,就不斷出現一米以上的長劍,都知道青銅雖然硬度很高,但卻非常脆,使用脆弱的青銅製造如此之長的劍,並且用於實戰,可見秦國冶煉和製造技術的巨大進步,直到如今,想要製作如此之長的青銅劍也是不容易的,有研究者認為秦國地劍之所以長,是因為,長劍使用了不同硬度的青銅,劍的中心材質比肩軟,邊緣部分硬度比較高,在保證鋒利的同時,使劍有了韌性,不易折斷,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歷史進入了漢代,鐵製武器開始成為主流。漢代最有代表性的武器是環首刀,這種刀造型簡單流暢,這把刀主要突出了實戰的功能,一切的設計都是為了達到最佳的殺傷效果。刀身筆直,有利於增加砍殺的力度;刀刃的角度非常小,鋒利異常。在後人看來過度鋒利的刀刃很容易在碰撞中受損,也不利於破甲,但是如果站在漢代人的視角,這些問題不足為慮。當時軍隊主要的敵人是遊牧部落,這些敵人沒有像樣的鎧甲,武器多為青銅,鋒利的刀刃能最大限度的提高殺傷效果,也不用擔心刀刃受損的問題,可見環首刀是有時代性的,是那個時代最優良的兵器,但如果到了後世,卻不一定能滿足需求。

    漢代之後,中國進入了幾百年的亂世,人們最重要的事情是進行戰爭,頻繁的戰爭迫使當時的人必須改進手中的武器。鐵產量的提高,提升了鎧甲的防護力,環首刀已經不堪大用了。百鍊鋼技術應時而生,這是一種生產優良鋼鐵的新技術,透過反覆的鍛造,將熟鐵變成效能更加優良的鋼,鋼相對於鐵優勢是明顯的,擁有更高的硬度,更大的韌性,不容易損壞。新出現的鋼首先被用於製造武器,也就是鋼質刀劍和盔甲,南北朝有無名刀不得而知,今人最熟悉的鋼製武器當屬唐刀,唐刀是古代兵器的巔峰。它是集中當時最新技術的產物,最為重要的新技術當屬包鋼法,將硬度不同的鋼壓制在一起,刀的背部韌性強,硬度低,刀刃則相反,符合中國傳統文化所說的剛柔相濟,既鋒利無比,有堅固耐用。擁有這樣好的效能,價格也是非常昂貴,據說一把唐刀的生產週期長達三年,成本相當於一名縣令一年的俸祿,,可見製作之不易。流傳至今的唐刀非常少,可能就與造價高昂有關,日本儲存了一把唐代的大刀,被天皇家族視為最重要的寶物,對唐刀的推崇可見一斑。

    巔峰之後,便是漫長的衰退,唐以後中國沒有再出現可以與唐刀相提並論的武器,由於整個社會風氣的改變,對軍事武器重視度開始降低,唐代的制刀技術居然失傳了。再也沒有出現唐刀這樣的優良的武器,唐刀至此成為了絕唱。

    明代,倭寇橫行,他們的武器居然比曾經的師傅——中國,效能還要優良,這是一個很令人汗顏的事實,一代名將戚繼光認為,想要打敗倭寇,必須在武器上趕上敵人,於是借鑑日本的制刀技藝,經過改進,製作成一種新的刀,名為——苗刀,名字來自於這種刀修長的外形,十分類似於禾苗,這種新的刀在戰場上被證明是成功的,為抗倭立下了大功。中國刀劍起始於微末,經過幾次偉大的革新,終於在唐朝達到頂峰,之後不幸衰敗,時至今日,在國家復興的大潮中,中國古老的刀劍技藝一定可以復興。

  • 3 # 行走滴水滴

     [石器]

      用行頭製作的工具或兵器。主要娃指鋒刃器。舊石器時代使用打製百器,新石器時代流行磨製百器,也使用一定數量的打製百器,百器在青鎬器時代仍繼續使用,到鐵器時代才被工具所代替。百器時代是兵器與工具合一的時代·一殷百器均有兵工雙重作用,至原始時代後朗兵器才從工具中分離出來。石器是兵器之源。

      [石片石器]

      指從石塊上打下的石片經過加工而或的石器。如刮削器、尖狀器等,通常具有兵器初工具雙重作用。是舊石器時代人類生產和作戰的主要器具。

      [打製石器]

      利用石塊打製的石核或行片,加工成一定形狀的石器。種類石砍砸器、刮削器、尖狀器等。是石器時代的主要工具或兵器,

      [磨製石器]

      指表面磨光的行器。先將石材打成或琢成適當形狀,然後在抵石上研磨加工而成。種類很多,常見約有斧、鏽、鑿、刀、鑲、簇等。中石器時代開始出現區域性磨光的石器,新石器時代廣泛使用通體磨光石器,到了銅器時代仍繼續使用。兼有兵器與工具雙重職能。  [銅兵器]

      古代用銅鑄造的武器,是冷兵器的一種,盛行於商、周、春秋時期。它是隨著製陶、冶煉技術的提高,先由紅銅兵器發展為青銅兵器的。青銅是銅、錫、鉻三種金屬元素的合金。在冶鑄青銅兵器時,合金隨著含錫量的增加,熔點逐漸降低,而硬度卻相應增高,根據化驗,商代的青銅刀含銅約石分之八十,含錫、鉛約石分之十五;戈含銅約石分之八十,含錫,鉛約石分之二十;嫉的含銅量在刀戈之間。除了銅、錫、鉛之外,還含有鐵、銀、矽酸質及其它微量元素。青銅兵器的製造工藝精巧,外表雕飾、鑲碳著各種美麗的花紋,有的兵器上還鑄有銘文。據古籍記載和考古出土文物證明,在中國長城以北,長江中下游以及山東、陝西等地銅兵器都很盛行。進攻性銅兵器如銅戈、銅矛、銅刀、銅戟等,防護兵器如銅盔甲等。形制和工藝水平也不斷髮展完善。直到鐵兵器出現並發展後,銅兵器被鐵兵器所取代。

      [鐵兵器]

      古代利用鋼鐵鑄造的武器,是冷兵器的一種。始於春秋末期,盛行於戰國以至火器發明的漫長時期。主要包括鐵劍、鐵杖、鐵錐、鐵鞭、鐵鐧、鐵槍等。隨著鍊鋼術的不斷進步,鐵兵器的質量和形制及種類也不斷髮展、完善,其形狀逐漸趨於統一和定型,但效能仍沒脫離近戰的以直接殺傷為主的範圍。鐵兵器直到火器出現並發展後才逐漸消亡。

  • 4 # 小金獅

    步驟為:1.制範 2.調劑 3.熔鍊 4. 澆鑄 5. 鑄後加工

    其中,詳細步驟為:

    制範

    即製作供澆鑄用的型範。劍範多用泥塑造,然後放入窯中經火烘乾,再加修整,質地似陶,故稱泥範或陶範。制範以銅劍的器形設計為依據,而銅劍器形是否能夠達到設計要求,規整而諧調、勻稱而美觀,則決定於制範是否精細。制範還要為以後的裝飾打下基礎,如劍體上鑄出的花紋和名文,都必須預先在劍範的內壁上刻鏤出陰陽相反的紋路。實際上,銅劍裝飾的第一步是範型上進行的。

    調劑

    鑄劍的材料是青銅,青銅是銅和錫或銅和錫、鉛的合金。劑即劑量,指青銅合金中各成分的比例,古時寫作“齊”。熔鍊青銅之前,須根據合理的配比規律,對銅、錫或銅、錫、鉛等原料進行調配,稱作調劑。這是決定銅劍效能的關鍵環節。在一定範圍內,青銅中含錫量提高,能夠相應提高合金的硬度和強度;但含錫量超過合量的界限,就會使青銅合金變得非常脆弱,易於斷折。在青銅合金中加入少量的鉛,可調節金屬的鑄造和加工效能,但鉛含量過高,也會降低合金的硬度和強度。因此,只有按照合理的比例對各成分進行調配,才能得到適於充作劍材的既堅且韌的青銅。

    熔鍊

    原料調配停當後,將之裝入坩鍋煉。熔鍊的目的是將銅、錫、鉛等原料熔液體,同時也進一步去除原料中含有的雜質,如附著於原料上的木炭,以及原料中含有的氧化物、硫化物和鐵等其他金屬元素,使合金精純。

    澆鑄

    將熔鍊成熟的青銅液體澆灌入劍範,俟其冷卻、凝固,銅劍就成形了。

    鑄後加工

    範鑄出來的銅劍僅是一個坯件,表面精糙,故卸去鑄範後,還須進行如下的修治加工:

    ——刮削琢磨,使其表面平整光滑;

    ——裝飾,如在鑄成的花紋溝槽中鑲嵌琉璃、綠松石,或嵌錯紅銅絲、金絲、銀絲,甚至進一步在器表刻鏤花紋。嵌錯是當時很常見的裝飾工藝,它是在銅器表面鑄出或刻鏤出花紋,再嵌以金、銀、銅絲(或片),用錯石將表面磨光,即顯出色彩鮮明、線條清晰的生動形象;

    ——裝置附件,配齊劍具;

    ——砥礪開刃。

    這樣,銅劍的製作就最終完成了。但在使用過程中,劍器還要時常修治砥礪,故當時可能有一類工匠專門從事這項工作。漢代稱這類工匠為“削厲(礪)工”,其技藝又稱“灑削”之技。削礪就是刮削砥礪的意思;灑削,指磨刀以水灑之,泛指修治刀劍。

  • 5 # 阿慶影視

    我們知道,生鐵、熟鐵和鋼的主要區別在於含碳量上,含碳量超過2%的鐵,叫生鐵;含碳量低於0.05%的鐵,叫熟鐵;含碳量在0.05%-2%當中的鐵,稱為鋼。中國古代最早的鍊鋼工藝流程是:先採用木炭作燃料,在爐中將鐵礦石冶煉成呈海綿狀的固體塊,待爐子冷後取出,叫塊鍊鐵。塊鍊鐵含碳量低,質地軟,雜質多,是人類早期煉得的熟鐵。再用塊鍊鐵作原料,在碳火中加熱吸碳,提高含碳量,然後經過鍛打,除掉雜質又滲進碳,從而得到鋼。這種鋼,叫塊鍊鐵滲碳鋼。河北易縣燕下都出土的鋼兵器,都是用塊鍊鐵滲碳鋼製造的。

    用塊鍊鐵透碳鋼製造的刀,雖然比較鋒利,但仍然達不到能夠“斬金斷玉,削鐵如泥”的程度。因為這種鋼的質量還不夠好,煉這種鋼碳滲進的多少,分佈的是否均勻,雜質除掉的程度,都非常難掌握,而且生產效率極低。為了提高鋼的質量,中國古代工匠從西漢中期起發明了“百鍊鋼”的新工藝。

    所謂“百鍊鋼”,就是將塊鍊鐵反覆加熱摺疊鍛打,使鋼的組織緻密、成份均勻,雜質減少,從而提高鋼的質量。用百鍊鋼製成的刀劍質量很高。1974年,山東省臨沂地區蒼山漢墓中,出土了一把東漢永初六年(公元112年)製造的鋼刀,全長111.5釐米,刀背有錯金銘文:“永初六年五月丙午造卅湅大刀吉羊宜子孫”。“湅”,即是煉的意思。這是迄今為止發掘出的最早的百鍊鋼型別的產品。科學檢驗表明,這把鋼刀含碳量比較均勻,刃部經過淬水,所含雜質與現代熟鐵相似。百鍊鋼的品種繁多,見於記載的有:“五煉”、“九煉”、“卅煉”、“五十煉”、“七十二煉”及“百鍊”。煉字前面這些具體數字的特定含義,研究者一般認為是指加熱的次數,即煉了多少火。北宋著名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裡敘述磁州百鍊鋼的過程,就是連續燒鍛百餘次,至斤兩不減為止。曹操曾命有司造“百辟刀”五把,在《內誡令》中稱它們為“百鍊利器”。孫權有三口寶刀,其中一口名“百鍊”。蒲元為劉備造的寶刀,上刻“七十二煉”。由此可見,在三國時期,百鍊鋼已經相當普遍了。百鍊鋼的需要越來越大,由於它的原料塊鍊鐵的生產效率很低,冶煉出來以後必須經過“冷化”,才能得到,所以,百鍊鋼的發展受到限制。為了突破這種限制,中國古代工匠又發明了一種新的生鐵鍊鋼技術——炒鋼。

    炒鋼,就是把生鐵加熱到熔化或基本熔化之後,在熔爐中加以攪拌,借空氣中的氧把生鐵中所含的碳化掉,從而得到鋼。這種鍊鋼新工藝,可以在東漢末年的史籍中找到間接的描述。《太平經》卷七十二中記載:“使工師擊冶石,求其鐵燒冶之,使成水,乃後使良工萬鍛之,乃成莫邪(古代的利劍)耶。”這段話雖然沒有明確提出炒鋼二字,卻把炒鋼工藝包含進去了。因為把鐵礦煉成液體,當然只能是生鐵水,而在“乃後萬鍛”之前一定要炒成鋼或熟鐵才行(實際上熟鐵就是含碳極低的炒鋼),否則生鐵是不能鍛的,更甭說“萬鍛”了。這是一個從鐵礦石煉成生鐵水,再炒出鋼,最後鍛造成優質兵器的全過程。炒鋼的發明,是鍊鋼史上的一次技術革命。在歐洲,炒鋼始於18世紀的英國,比中國要晚1600多年。

    在三國時期,炒鋼還是一種新技術,大多數的冶鐵匠還沒有掌握它。從《諸葛亮別傳》關於蒲元在斜谷口為諸葛亮鑄刀,“鎔金造器,特異常法,的記載中,我們可以判斷:蒲元這次鑄刀使用的一定是炒鋼技術。另外,要想鍛製出能夠“斬金斷玉,削鐵如泥”的“神刀”,最後一道工序淬火也至關重要。所謂“淬火”’,就是先把打好的鋼刀放在爐火上燒紅,然後立刻放入冷水中適當蘸浸,讓它驟然冷卻。這樣反覆幾次,鋼刀就會變得堅韌而富有彈性了。淬火工序看起來容易,但操作起來極難掌握得恰到好處,燒熱的火候、冷卻的程度、水質的優劣,都有很大關係。淬火淬得不夠,則刀鋒不硬,容易捲刃;淬火淬過頭,刀鋒會變脆,容易折斷;淬火淬得合適,非有極其豐富的經驗不可。據《諸葛亮別傳》上講,蒲元對淬火用的水質很有研究。他認為“蜀江爽烈”,適宜於淬刀,而“漢水鈍弱”,不能用來淬力,涪水也不可用。他在斜谷口為諸葛亮造刀,專門派士兵到成都去取江水。由於山路崎嶇,坎坷難行,所取的江水打翻了一大半,士兵們就摻入了一些活水。水運到以後,當即就被蒲元識破了,“於是鹹其驚服,稱為神妙。”在1700年前,蒲元就發現了水質的優劣會影響淬火的效果,這實在是了不起的成就

  • 6 # 南昌清風的vlog

    巧奪神工的中國古代鑄劍術

    (一)制範,劍範多用泥塑造,然後放入窯中經火烘乾,再加修整。制範以銅劍的器形設計為依據,而銅劍器形是否能夠達到設計要求,規整而諧調、勻稱而美觀,則決定於制範是否精細。

    (二)調劑,鑄劍的材料是青銅,青銅是銅和錫或銅和錫、鉛的合金。劑即劑量,指青銅合金中各成分的比例,古時寫作“齊”。熔鍊青銅之前,須根據合理的配比規律,對銅、錫或銅、錫、鉛等原料進行調配,稱作調劑。這是決定銅劍效能的關鍵環節。《考工記? 攻金之工》所記“金有六齊”,標明瞭六類銅器的成分比例,其中第四類為:大刃即劍;叄分其金而錫居一,指青銅合金作四等分,銅(金)佔三分(75%),錫佔一分(25%)。《 考工記》“六齊”只標明瞭青銅合金中最主要的兩種成分——銅和錫,而銅實物中常含有少量鉛及其他一些元素(鐵、鋅等),因之,六齊的銅錫配比法大概是一般性地代表了青銅合金中銅和其他非銅元素的比例。研究者對如此配比的銅劍作了機械效能和硬度試驗,證明其具有很好的強度和硬度。

    (三)熔鍊,原料調配停當後,將之裝入坩鍋煉。熔鍊的目的是將銅、錫、鉛等原料熔液體,同時也進一步去除原料中含有的雜質,如附著於原料上的木炭,以及原料中含有的氧化物、硫化物和鐵等其他金屬元素,使合金精純。《考工記》對此有較詳記述:凡鑄金之狀,金與錫,黑濁之氣竭,黃白次之;黑濁氣是原料上附著的木炭、樹枝等碳氫化合物燃燒產生的。黃白氣主要是熔點低的錫先熔化產生。

    (四)澆鑄,將熔鍊成熟的青銅液體澆灌入劍範,俟其冷卻、凝固,銅劍就成形了。

    (五)加工,範鑄出來的銅劍僅是一個坯件,卸去鑄範後,還須進行如下的修治加工:刮削琢磨,使其表面平整光滑;裝飾,如在鑄成的花紋溝槽中鑲嵌琉璃、綠松石,或嵌錯紅銅絲、金絲、銀絲,甚至進一步在器表刻鏤花紋;裝置附件,配齊劍具;砥礪開刃。

    千萬別忘了淬火。 否則,你鑄造的“寶劍”跟古羅馬劍一樣得刺一下踩直了繼續用

    (注:青銅劍技術已經失傳)

    鋼鐵時代-漢唐雄風

    百鍊鋼

    “百鍊鋼”技術:這是人們在打製器物時有意識地增加摺疊、鍛打次數,一塊鋼往往需要打打燒燒、燒燒打打,重複很多次,甚至上百次,所以稱之為百鍊鋼。百鍊鋼碳分比較多,組織更加細密、成份更加均勻,所以鋼的質量有很大提高。

    這一招被鑄劍師發現後,劍的質量有了明顯提高,於是,從戰國到漢代,層數越來越多,戰國末年的鐵劍沒有疊鍛,而到了西漢初期疊鍛在20次左右,一直到東漢建初的“五十煉劍”,東漢晚期更是出現“百鍊”劍。可以說,繁複地加熱摺疊鍛打是中國古代製造優質鋼鐵刀劍的基本方法,這一技術在漢代隨著“百鍊鋼”工藝的出現而臻於成熟,後來直至明清時期一直得到保持。不過,由於考古學家至今還沒發現多達百層的劍,古人所說的“百鍊”究竟是實指加熱摺疊鍛打的次數或規格,還是虛泛的誇張之詞,學者們也沒取得一致意見。

    中國古代工匠又發明了一種新的生鐵鍊鋼技術——炒鋼,就是把生鐵加熱到熔化或基本熔化之後,在熔爐中加以攪拌,借空氣中的氧把生鐵中所含的碳化掉,從而得到鋼。

    到了南北朝,由於重甲騎兵的流行,對鋼的需求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因此綦毋懷文發明了更高階的灌鋼法,將含碳量高、熔融狀態的生鐵和含碳量低的熟鐵合煉,使碳分逐漸擴散、趨於均勻,最後成為合碳量較高的優質鋼。在高溫下,液態生鐵中的碳分及矽、錳等與熟鐵中的氧化物夾雜發生劇烈氧化反應,這樣可以去除雜質、純化金屬組織、提高金屬質量。因此,灌鋼法可以減少造鋼刀時的反覆摺疊、鍛打的次數,提高勞動生產率;而且操作簡便、易於掌握、便於推廣。

    淬火技術的發展

    淬火操作起來要拿捏好火候,可真不是那麼容易的。燒熱的溫度、冷卻的程度、水質的優劣,甚至裝水的用具,都會影響最終的淬火效果,淬得不夠,劍鋒不硬,砍下去立馬捲刃;要是淬過頭了,劍身會變得非常脆,可能經不起什麼碰撞就斷了。

    從春秋到魏晉南北朝,鑄劍師都沒啥特別的好辦法,直到南北朝後期,他們才忽然靈感迸發,發現了兩個妙招,一個是“水不同則劍質不同”,開始講究對淬火用水的選擇。據文獻記載,三國時的名匠蒲元在斜谷為諸葛亮造刀劍3000把,他認為“漢水純弱,不任淬,用蜀江爽烈”,因而派人到成都取蜀江水,有一人途中把水灑了,就從半道的涪江中取些水補上,蒲元試用後馬上識破,並嚴厲地指出涪水不可用。又比如晉《太康地記》說:“汝南西平有龍泉水,可以淬刀劍,特堅利。”也反映了對淬火水質的認識和選擇。另一個招數有些不雅,不過很管用,就是用特殊的淬火介質(比如尿、油等等)。如文獻記載,北齊的綦母懷文造劍,“浴以五牲之溺,淬以五牲之脂”。由於牲畜的尿中含有鹽分,用含鹽液體作冷卻劑,鋼的冷卻速度比水淬快,可以得到比水淬更剛硬的效能;而用動物油脂作冷卻劑,在溫度低於30℃時,冷卻能力較弱,大約只是水的1/10,鋼的冷卻速度比水淬慢,可以得到比水淬更強韌的效能,還可減少淬火過程中的形變。

    根據《樓蘭寶刀秘籍》記錄,還有雙液淬火法,以及油淬,水浴淬火法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喝酒真的是開心的嗎,我怎麼覺得咽不下去?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