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雙攝->紅綠燈->浴霸->手術燈->密集恐懼攝,效能有多大的提升?
10
回覆列表
  • 1 # 中關村線上

    拍照作為手機廠商競爭的核心點之一,功能已經發展越來越強大。三攝、四攝甚至五攝,而下半年不斷增加的鏡頭數量,讓人感到新奇的同時,也不禁要問,我們真的需要這麼多鏡頭嗎?它們真的有用嗎?

    說起來,從2014年開始,雙攝方案從真正意義上的開始應用到現在普及千元機也只是過去了四年而已。似乎是對雙攝已經感到疲乏,廠商在今年紛紛推出了更多鏡頭的手機。

    目前的多攝方案就像是抽卡一樣,都從同一個池子裡進行選擇,最後組成一套自己的”牌組“打法。

    卡牌池:標準焦段鏡頭、廣角鏡頭、長焦鏡頭、超廣角鏡頭、黑白鏡頭、深度相機鏡頭

    簡要概括一下目前流行基礎牌組方案(X),主要的方向在於偏重畫質:

    黑白鏡頭組合:提高解析力,增強畫質表現,豐富畫面細節。

    廣角(標準鏡頭)長焦鏡頭組合:提高變焦能力,增強遠攝能力,降低鏡頭凸起感。

    標準,景深鏡頭組合:實現更好的虛化效果

    而進階牌組方案加入了不少新卡牌,也包括了TOF、3D結構光這種稀有卡牌,主要的方向在於豐富玩法:

    X+超廣角(微距)鏡頭組合:改變景別,塑造新玩法

    X+深度相機:3D建模,AR表情玩法

    至於怎麼組合、組合的效果如何,各大廠商也都有著自己的考量和打法,我們先來看一下大家上分喜歡用的這幾套牌組。

    廣角配長焦 光學變焦更無損

    先來說一下廣角和長焦吧,畢竟這對一遠一近的兄第也算是老資歷了,這種組合形式多是為了實現光學變焦。

    提到光學變焦,我們的印象往往都是長鏡頭的單反,在手機上大多采用的都是數字變焦,即透過放大裁剪來進行變焦,區域性區域的細節都是透過插值完成,因此會出現大量的噪點。

    而光學變焦就不會出現這個問題,如上圖,在我們拉大焦距的時候,焦點向後移動,也就是綠色線條長焦,這個時候可視角度會變得更小。

    這裡就存在一個問題,要想實現更高倍數的變焦就意味著需要更長的焦距,而目前的手機厚度是很難做到的,畢竟鏡頭凸起太影響美觀。

    既然一個鏡頭實現變焦有困難,那就再加入一枚鏡頭——廣角頭。透過將長焦短焦拆分開,用廣角頭來實現對大場景的成像,用單獨的長焦頭來變現細節,需要的時候就兩枚鏡頭進行切換,這就形成了手機上的光學變焦效果。

    注意了,單反的光學變焦是單鏡頭光學鏡片元件移動來實現變焦,因為鏡頭會顯得很長。

    而手機囿於外觀,技術因素,將變焦功能攤開為兩枚鏡頭,來回切換,因此凸起情況得到了控制,這兩者是不同的。

    手機的光學變焦只是在兩枚鏡頭間進行切換,那麼中間的焦段怎麼辦呢?以2倍光變為例,我們的手機上點選1倍的時候,它會切換到2倍變焦畫面(也就是另一枚鏡頭),如果我們用拖拉的方式放到1.5倍,你會發現畫面也在放大,但這只是廣角畫面經過裁切之後的成像。

    單反的是完整的光學變焦,而手機的畫面只是兩枚鏡頭切換外加演算法的結果,畢竟機身有限。

    黑白+彩色鏡頭 畫質增強暗光更清晰

    而黑白、彩色鏡頭的組合則更關注畫質提升,降低噪點,能夠更好地體現畫面的細節、色彩。

    為什麼這麼說呢?

    那我們就要從盤古開天闢地開始說起了……首先要明白一點,我們手機內部的CMOS,也就是感光元器件,字如其名,只能感受到光的強弱,而並不能讀取到光的色彩資訊。

    在這裡,我們就需要引申出一個概念——拜爾濾色鏡。透過在感測器的上方擺放由紅綠藍組成的馬賽克陣列,光線透過的時候就可以取得相應的顏色資訊,這裡要注意,感測器獲得仍然只有三種顏色的強度資訊,至於顏色的顯示則是在相應的處理器中完成的。

    你可以聯想一下教堂裡面的馬賽克玻璃,當光線照進來的時候是不是就會出現不同的顏色?而感測器則要更加複雜,是透過三組(RGB)濾色過後的強度資訊來進行計算,從而實現插值推測來補充缺失的色彩。

    這裡我們並不需要糾結這個問題,對比黑白相機,我們考慮則是“教堂玻璃”是不是擋住了一部分光線,而這部分光線正常情況下還好,如果是在暗部區域,則就會完全丟失細節。

    在這種情況下,黑白相機就能夠大顯神威了。拿掉了拜爾濾鏡的黑白相機可是一個大胃王,進光量要遠超彩色相機,能夠更好地捕捉畫面明度資訊,增強細節表現。

    在這種情況下,黑白與彩色畫面進行結合,兩張併為一張能夠提高畫面細節的表現力,降低噪點,改善畫質表現,特別是在夜晚情況下。

    除此之外兩張照片融合也是一個挑戰,畢竟手機兩枚鏡頭雖然隔得近,但還是會存在一定的視差,畫面難免有錯位的情況,因此這裡還需要有著一套完備的照片合成演算法來做保障。

    由此看來,黑白鏡頭與彩色鏡頭的作用更像是互補作用,你幫我我幫你的關係。

    彩色+彩色鏡頭 視差景深更搶眼

    對比之下,彩色與彩色鏡頭的組合則多半是為了景深效果,顯得有些泛化。

    為什麼說它泛化呢?是因為在理論上,只要有兩個鏡頭就可以實現景深效果,而並不是彩色彩色的專屬。更何況發展到現在,雖然場景有一定的限制,但是單攝透過演算法也可以獨立完成景深虛化效果。

    而手機的兩枚鏡頭就是透過模擬人眼的視差基線,實現三角測量的原理可以得到與物體的距離。說起來,在《亮劍》中,李雲龍手下的炮兵可沒少用這招,伸出的大拇指相當於物體成像,左右眼閉合尋找合適的特徵點,從而推算出大致距離。

    透過距離的計算,手機就可以實現景深效果,甚至能夠針對對焦點的變化來改變景深。看到這裡,讀者應該也明白了手機的景深效果大多依賴雙攝產生的視差,除此之外,它還與手機的光圈、CMOS有著密切關係。

    因此,我認為在多攝中將景深效果歸結到單獨一枚鏡頭是不合理的,畢竟兩枚鏡頭的視差才是景深效果的源頭,這樣未免有些厚此薄彼啊。

    當然事無絕對,例如TOF這種深度相機就可以完成測量距離的任務,還有一些公司擁有強大的演算法,透過演算法識別,摳圖來完成虛化效果,不過考慮到實際效果,現在廠商大都是還是加入了一枚景深攝像頭。

    其實談到這裡我認為手機鏡頭的種類已經夠豐富了,但是今年廠商的大動作卻都“啪啪啪”地打我臉。面對消費者日益挑剔的拍照需求,廠商究竟會怎麼選擇呢?

    小孩子才做選擇,成年人當然是全都要啊。

    超廣角微距神仙鬥法 拍照進入玩法比拼階段

    如果說之前的組合方式是為了著重畫質表現,那麼今年輪流推出的多攝手機在增強畫質的同時,也針對拍照玩法進行了升級,改善拍照體驗。

    超廣角鏡頭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在拍攝中會擁有更加廣闊的視野,在風景人文建築都應用廣泛,並且它的好夥伴微距功能也被新增到了拍照功能當中,不說廢話直接上樣張:

    看完樣張是不是覺得平常普通的拍照模式顯得太過於無聊了,而這個時候超廣角和微距玩法無疑能夠豐富手機拍照的可玩性。在不犧牲畫質的情況下,我還是很樂意加入這些新玩法的,並且就目前的趨勢來看,留給手機的可玩性鏡頭還挺多的,比如移軸。

    寫在最後的話

    相信看了上面的的列表,我們都對手機廠商的鏡頭套路有了些許瞭解。從畫質和畫面質量表現來說,雙鏡頭和三鏡頭的多鏡頭合成都能得到有效改善。

    但如果是三個鏡頭以上的手機,但由於不同焦段畫幅面積有所不同,大部分演算法都無法正常運算,多出的鏡頭對畫質沒有效果,只是玩法更多一些而已。

    所以說,從目前的鏡頭組合來看,三攝及以下的鏡頭還是比較實用的,在手機有限的空間內,這種設計能在鏡頭模組和手機其它元器件中取相對的平衡。

    如果手機的商業定位更偏向於多玩法的拍攝功能,那四鏡頭以上的設計或許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當前手機拍照畫質提升並沒有獲得質的進步,在這種焦慮下,拓寬玩法未必不是一種新思路。但增多的鏡頭與考究的外觀設計勢必會更加衝突,也增添了消費者的購買負擔。

    現在手機鏡頭數量越來越多,但說到底,我並不是討厭多攝,我只是害怕為多攝而多攝,強行為了蹭一波風頭而已。

  • 2 # 驍勇驃騎

    不能光看攝像頭數量還要看攝像頭規格 舉個例子 華為p20和榮耀magic2雖然三攝但底小就是榮耀10的攝像頭 加了個1600萬超廣角鏡頭 p20雙攝的那顆imx380底子大+演算法調教+NPU 拍照挺強的看DxO排名就知道了 就算p20把那個副鏡頭去掉就一個imx380主攝 那也不算弱 肯定應該比iphone 8的單攝強

  • 3 # 張書樂

    手機廠商的戰爭,早就從跑分跳到更加直觀的攝像頭大戰之中。

    單攝、雙攝,似乎都還正常。

    儘管單反相機至今依然是單反。

    直到華為推出了名為“矩陣三攝像頭”的佈局,並順勢讓自家2018年的旗艦機Mate 20快速達成了銷售“封神”後,攝像頭大戰的火焰也就再難停止。

    諾基亞9的“後置五攝”的設計,很快就在2018年末完成了用蓮蓬頭造型的美學完勝;據說一些雜牌手機已經在進階七八攝的“蜂窩煤”式設定……

    以至於,圈內忍不住開啟了群嘲模式。

    從一餅到九餅的麻將牌用完後,手機攝像頭將要抄襲誰:加特林機關炮還是蜜蜂的複眼——來自 Light 旗下的一款手機突破性的塞進了16顆攝像頭元器件,已經打破了“麻將”的承載極限。

    或許,這種攝像頭的軍備競賽,每一個參戰方也未必真醉心於此。

    拍照功能拯救手機!你還記得美圖嗎?

    大多數使用者真的是為了拍照而買手機的嗎?答案或許在使用者處是否定,可在廠商那裡卻是肯定。

    在嘲諷完蘋果春季釋出會沒有任何硬體的寸進,並用“感謝暖場,大戲正式開場”為自家第二天的釋出會張本後,3月26日,華為準時在法國巴黎釋出了P30系列。

    和蘋果全程推應用的節奏神似,這一波華為上新,華為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將70%的時間用來介紹P30的拍照功能,甚至直接與專業相機佳能 5D mark 4進行比較。

    他還用了一些特別誇張的詞彙,如“超越人類視覺”,稱得上是“手機中的望遠鏡”,可以在漆黑夜裡仍舊拍得分毫畢現等。

    結果,釋出會結束後,這款手機就直接被群嘲為了“一部能打電話的相機”。

    還好,P30在攝像頭的造型上比較規矩,只是鏡頭上採取潛望式結構,達成了5倍光學變焦,10倍混合變焦以及50倍數碼變焦這般在單反相機看來,都頗有些變態的成就。

    變態到可以輕鬆拍月亮,在入門級單反的變焦能力上,都已調整到部分碾壓模式。

    似乎,手機只要攝像頭足夠強,就可以制霸全場?

    可就在一百多天前,2018年11月,美圖將手機業務“託管”給了小米。

    至此,曾一度以自拍神器獲得並不太多女性使用者青睞的美圖手機,落下帷幕。

    在劇終之前,據美圖公佈的資料顯示,2018年上半年美圖智慧手機銷量僅有53萬臺,與2017年同期的84萬臺同比下降了37%。

    可資對比的是華為、小米等國產手機頭部勢力,銷量早已半年動輒過億。

    美圖做錯了什麼?

    或者說,錯在一味的噱頭,而缺少了必要的軟硬體支撐。光靠在PC時代傻瓜式的一鍵美圖,來極簡PS的路數,已經控不住場了。

    只需要在拍照或影片應用裡有一個小外掛就能達成的任務,何須一個手機來加持。

    可華為、小米為何又能仗著攝像頭,成功對陣蘋果、三星等行業巨頭呢?

    無顛覆時代!攝像頭是最直觀的“寸勁”

    詠春拳裡,有一門功夫叫寸勁。

    即在近距離攻擊對手時,看似動作完成,卻突然加速收縮肌肉而發出短促、剛脆的爆發力量。

    攝像頭戰爭,就是“寸勁”,而非“寸進”。

    按照大多數調研的排序,消費者重視的手機功能排序,大多是外觀設計、螢幕大小、電池續航,其後才是攝像頭。

    之所以會如此,並非使用者不重視細節上的體驗,比如跑分、晶片或其他。

    非不為、實不能也。非測評系的使用者,大多能真正直觀感受和給出具體評價的,無外乎這些極易察覺的狀態。

    於是,在iPhone設定的智慧手機整體形態不易顛覆的狀態下,除了大屏時代當道外,水滴屏、穿孔屏乃至在MWC2019上大放異彩卻又被普遍視為雞肋的摺疊屏們,紛至沓來。

    至於續航能力,就偏向於仁者見仁了。

    至少,蘋果就一直有偷偷的透過升級來縮短續航時間,來隱形推動使用者迭代機型的嫌疑。敢於如此,也略顯了使用者的關心度並不在此。

    攝像頭於是成為了一個更加直接的視覺衝擊和體驗維繫。

    顛覆相機只要一個的概念,雙攝時代之後,開啟了手機廠商想象力的營銷課。

    如果一部售價數千的智慧機,能夠達成起步價6千、入門級2萬+的單反相機的水準,使用者是否會心動呢?

    顯然,在不能顛覆本行業的大前提下,去跨界打劫相關領域,是一門好生意。

    不是組裝!國產手機玩的是組合

    但手機廠商也吃過虧。

    上一輪攝像頭營銷是畫素大戰,第一代 iPhone 的後置攝像頭畫素只有200萬,而在2011年到2015年的畫素大戰中,更是擊破了單反的畫素傳奇。

    其中尤以2012年諾基亞純景808手機的推出最為驚人,4100萬畫素的攝像頭,直接碾壓當時的主流單反相機。

    然而,諾基亞的境遇,並沒有透過這一輪碾壓有半點好轉。

    在攝影攝像上,需要複雜光學結構搭建的大炮筒,才是終極。

    手機這小身板,怎麼也裝不下。

    在鏡頭無論如何達不成單挑能力的瓶頸之下,國產手機廠商分了兩步,達成了這一不可能的任務。

    第一步是演算法攻略。

    最早,美圖手機就利用機器深度學習拆解臉部細微特徵,以匹配合適的美顏效果。

    之後,華為、小米、OPPO們也有類似玩法。

    2017年,華為P9上採用了徠卡認證的雙鏡頭,並透過拍兩張不同焦距或彩色的照片,再透過演算法生成一張類似背景虛化的“大光圈效果”照片,結果一舉賣出1200萬臺。

    浴霸、蓮蓬頭、蜂窩煤等設定,大體都是這樣演算法加持下,更多不同功能鏡頭相互疊加的產物。

    第二步才是硬體攻略。

    疊加攝像頭不過是方便圍觀的小道。大道則是硬體的深度配合以達成無限接近於單反的戰力。OPPO殺回第一陣營的歷程,或許頗能說明問題。

    2017年,OPPO釋出了5倍無損變焦技術,而達成這一技術的底色,基於其推出的業界首款潛望式雙攝鏡頭;單反的光學變焦大炮筒,被OPPO以簡約版的方式硬塞進了手機小身板中。

    2019年2月,先華為一步,OPPO進一步推出了10倍混合光學變焦技術,而這種技術“寸勁”的背後,據稱是超過200名研發人員,佈局了100多項研發專利,從馬達、稜鏡、模組、演算法等各方面進行不斷驗證的結果。

    在體驗上,或許只是達成了一個不復雜的小套路:單反相機做不到、不想或不屑做的,我們來做。單反相機做得到的,我們盡力去接近和傻瓜化。

    畢竟,標準的單反使用者極其垂直,更多消費者要得只是夠接近、夠簡便就好。

    更關鍵的還在於,在智慧手機沒有核心技術突破和關鍵顛覆發生的當下,國產手機廠商真正能“寸勁”的點,暫時不是晶片、電池,而是技術空間延伸彈性更強的攝像頭,而且沒太多技術堆積層。

    當然,攝像頭本身還是要靠賣賣賣。

    只是這一波,買回來玩的是組合,而不是組裝。軟硬混搭的技術流組裝,成功擊破了將攝像頭戰力作為一大賣點的蘋果。

    但逆襲的寸勁,在爆發之後,就失去了破擊力,下一步該如何?

    別拿攝像頭去拍照!新希望

    無限接近於單反,但總歸不是單反。

    演算法的最佳化升級,也會遇到技術瓶頸和使用者逆反。美化一切生活的結果,不過是和一鍵美圖一般,最終流於常態和無差別。

    何況,使用者也未必樂於為美圖買單。

    如2018年蘋果的旗艦機iPhoneXS,就被“投訴”攝像頭自帶美顏,對此歐美市場還掀起了一波反對高潮。

    但國產手機廠商,依然很有必要繼續在攝像頭上下苦工,練出新的“寸勁”來。

    無他,攝像頭真的不是單純為拍照和美圖而生,在才是其存在於手機之上、差異於單反相機的關鍵所在。

    包括正在迴歸到內容供應商定位的蘋果,也在嘗試升級攝像頭。

    2月,一直在負責iPhone營銷的弗蘭克·卡薩諾瓦被調任為AR專案負責人,並有傳聞稱蘋果將在2020年推出3D AR攝像頭的iPhone和iPad。

    這裡面大有文章。

    從單一的拍照場景,變成場景連線的關鍵,才是“寸勁”發力點。

    更多的場景正在解鎖中,如手機前置攝像頭被用作更安全的虹膜解鎖、臉部識別,儘管當下已經普及,但人工智慧有時候表現出來的人工智障,也挺讓人無語。

    此處,必須有需要更好的演算法、更特別佈局的攝像頭來達成安全屬性,並進而串聯到更多於安全有關的場景之中。

    包括遊戲行業在內的泛娛樂領域,也亟待攝像頭來進行更深層次的場景連線。

    如早前一度大熱的《精靈寶可夢Go》。

    任天堂的成功之處就在於利用現有手機攝像頭即可達成AR遊戲效果的釋放。

    但很快降溫的結局,也在說明現有手機攝像頭所能呈現的“特效”太過有限,以至於“寸勁”之後,爆發了一陣,也就沒了後續。

    非不能、實不為也。

    更多AR和VR的場景釋放,都需要攝像頭來創造可能,包括3D。

    而對於手機廠商來說,爆發“寸勁”的套路還是和之前一致:單個攝像頭,可以無視其光學、數碼機理的複雜,依然採取買買買的採購策略;如何安裝組合、佈局設計以及新增更多為場景而生的技術設定和創新,才是它們需要考量的關鍵所在。

    更何況,這場戰爭包括國產手機廠商在內的各路諸侯也都不得不戰:儘管下一輪智慧手機顛覆式創新的路徑依然不明,但包括攝像頭在內的技術堆積必須完成。

    就好像昔日戰列艦大戰一樣:拿到了無畏艦的設計圖,掌握了船型的顛覆式玩法,卻可能在水密艙、火炮口徑、自動裝填、裝甲冶煉等各個環節遇到致命的瓶頸。

    唯有長期做技術堆積的英德兩國,才真正在大同小異的軍備競賽中,保持了不落後。

    也只有做到“不落後”,才有機會在各種可能下,打出“寸勁”。

    刊載於《創意世界》2019年6月刊

  • 4 # 昔日舊景

    手機拍照成像的好壞不在於攝像頭的多少,而是那顆攝像頭感測器好不好,手機廠商一味的增加攝像頭,其實更大的是增加忽悠人的噱頭罷了,因為有些使用者會覺得,攝像頭多手機拍照就一定會更好。

    其實不是那樣的,就像谷歌的單攝像頭的手機拍照效果可以輕輕鬆鬆秒掉一眾雙攝像頭的手機一樣,除了優秀的相機感測器,系統最佳化也功不可沒。

    三攝,四攝,現在多顆攝像頭頂多只是增加一些輔助的功能,對實際的拍照質量提升並不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感覺現在的人愛看都市生活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