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困在城市裡的狼
-
2 # 如意如意28
坦率的說,劉備死後,諸葛亮為何不謀反,這是一個老話題!
《三國志》中記載劉備臨終之前,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正因為“白帝城託孤”這一段話,於是很多人認為,這是劉備允許諸葛亮“自立為帝”!然而,諸葛亮個人品德高尚,所以一直忠於漢室,盡心輔佐扶不起的阿斗,卻始終不謀反不稱帝,成為一代名臣的楷模。
本文沒有惡意猜測諸葛亮的意思,但僅從客觀事實來看,諸葛亮或許不是不想,而是有五個不能!
第一,諸葛亮師出無名!有人說,劉備讓諸葛亮“自取”,其實這裡還有一層含義,即:讓諸葛亮自己決定,如果劉禪不行,那就換劉備的其他兒子,而不是讓諸葛亮稱帝!所以,沒有劉備的大旗,諸葛亮師出無名!
第二,諸葛亮不掌軍權!別看諸葛亮五次北伐,但實際上他之前不掌軍權,直到228年第一次北伐,才掌握一些軍權,但還有趙雲、魏延等老將掣肘!更為重要的是,想謀反,就需要有軍功,但諸葛亮北伐卻全敗!
第三,內部的派系鬥爭!劉備死後,蜀國形成了兩個集團,即荊州派和益州派。由於諸葛亮是丞相,所以荊州派勢力很大,但益州派勢力也不小!諸葛亮想稱帝,益州派肯定會殊死反對,這是政壇客觀現實。
第四,蜀國的死忠分子!魏延、趙雲、馬岱等人,既不屬於荊州派,也不屬於益州派,而只忠於劉備父子!所以,一旦諸葛亮稱帝,這些老將成為最直接的敵手!
第五,外部局勢很嚴峻!蜀國政壇局勢此時很平衡,但若是諸葛亮稱帝,或許就會發生內亂,諸葛亮也沒有時間慢慢收拾亂攤子,因為魏國和東吳絕不會放過這個機會!所以,諸葛亮稱帝只會削弱蜀國,利於魏吳!
關於第二點,諸葛亮是不是掌握軍權,有人說諸葛亮在北伐後期徹底掌握了軍權!其實,諸葛亮成了實際的“兵馬大元帥”,但不意味著將兵都會跟隨他謀反呀,最典型的趙雲、魏延、馬岱三人,幾乎100%的反對諸葛亮稱帝!這裡有一個關鍵點,即:諸葛亮沒有軍功,五次北伐全部失敗,幾乎寸功未建,又如何能服眾?
因此,綜上所述,劉備死後,諸葛亮可能不是不想造反,而是根本做不到。當然,還有一種說法,即:諸葛亮雖然沒有稱帝,但卻是蜀國事實上的皇帝,大事小事卻由他決斷,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劉禪只是一枚乖乖的傀儡,所以諸葛亮沒必要再稱帝了。
-
3 # 夢溪落月
咱得佩服劉備的用人之道,他選的人還真沒有特別造次的,再看看白帝城託孤“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明顯是將了諸葛亮一軍。諸葛亮真有那個心也是感動一比了,“玄德真把我當兄弟了,這掏心掏肺的,”
再有就諸葛亮所學並非霸術或者帝術。他的所學都是圍繞著輔助為主,遇到一個慧眼識珠的伯樂讓他在歷史的舞臺上盡展其才,人生其實已經圓滿。不是所有的人都是想當海賊王的男人的。當個世界第一劍豪也是很偉大的目標。
-
4 # 勇往直前2608
說到歷史人物諸葛亮,很多人都會說諸葛亮是一個大大的忠臣,也的確如此,在歷史上可以和諸葛亮相比的忠臣,不能說沒有,但是恐怕也沒幾個。
諸葛亮不但盡心盡力的輔佐了劉備,更是在劉備去世以後輔佐了劉禪,對蜀漢真可以說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尤其是在劉禪做了皇帝期間,諸葛亮可謂是掌握了蜀國的軍政大權,真正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於是乎很多看過三國的人都有一個疑問,諸葛亮大權在握,那他為什麼沒有自己當皇上呢?
諸葛亮心裡到底怎麼想的,咱們誰也不知道,但是說他為什麼沒有篡位,而是盡心盡力的輔佐劉禪,只能說他沒有篡位的資本,而諸葛亮自己也深深的知道這一點。
諸葛亮在當初剛加入蜀漢集團的時候,他的地位並不像《三國演義》裡所描述的那樣,在正史上,諸葛亮僅僅是負責後勤工作,屬於後勤部長。只是在劉備死後,諸葛亮的權努才大大提升。
需要重點說明的是,諸葛亮在輔佐劉備的時候可以說是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諸葛亮在輔佐劉禪時,在軍政大權一把抓的情況下,蜀國的國力並沒有增強多少,地盤也沒有擴大多少,和劉備活著的時候沒有根本上的區別,諸葛亮的幾次北伐也都以失敗而告終。
諸葛亮在後期時,可以說就是隻是維持了蜀國一段時間,他不像曹操那樣南征北戰,擴大了地盤兒。諸葛亮要想篡位,沒有什麼服眾的資本。
如果說,諸葛亮北伐能夠成功的話,如果說,再有下人的攛掇,那麼諸葛亮是否會取代劉禪,就另當別說了。或許當他功高蓋主的時候,難保不會發生如黃袍加身那樣的事情。
-
5 # l熙寧元年
諸葛亮為什麼不造反,這個問題很值得討論,因為手握大權的諸葛亮確實有造反的實力和能力,尤其是在蜀漢後期,一切軍政大權都在諸葛亮手中,並且後主給了諸葛亮‘‘加九錫’’的待遇,這離篡位就剩一步之遙了,但諸葛亮還是沒有邁出這一步,為什麼呢?答案是大功未成,就是收復中原,恢復漢室的偉業沒有達成。歷史上但凡篡位的,一定有定鼎中原的偉業,才能千古流芳。如武信君項梁時尚未篡位,到了項羽攻克咸陽了,楚王的死期也就到了。元末起義,朱元璋採取謀士的建議是‘‘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因為只有自己定鼎中原了,才有稱王稱霸的資本。諸葛亮雖然掌握蜀漢軍政大權,但是蜀漢始終偏安西南一寓,篡權名不正言不順,不但在國內得不到上層的支援,而且會招致敵國的進攻,國破身死也是有可能的,風險極大。而諸葛亮若盡心輔佐幼主,不僅博得美譽,而且能手握大權,倘若能北進中原,統一全國,篡位稱帝不過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
6 # 歷史挺精彩
這個問題就跟曹操為什麼不廢獻帝自己當皇帝一樣。就為了一個虛名,還要背上謀朝篡位的千古罵名。作為曹操諸葛亮等聰明人都知道,務實不就虛。
-
7 # 看影閣
最大的原因是諸葛亮後代不行,沒有接班人,46、7才生了個兒子,死的時候兒子諸葛瞻才8歲。就算造反成功,也保不住王位啊!
-
8 # 濱城老王
諸葛亮為什麼要造反?要權力嗎?受先帝劉備之託,他的權力比後主劉禪的權力都大,沒有必要為權力去造反。要名聲嗎?皇帝的名聲聽著好聽,可沒有權力的名聲不過是個虛名,諸葛亮不會為了這個有名無實的虛名去冒天下之大不韙,這不是聰明人所為,也為忠義之士所不恥。其實,諸葛亮要坐皇位很容易,根本不用扯旗造反,他完全可以用劉備死前託孤的話作檔箭牌,因為劉備臨死前對諸葛亮有話交待,你看劉禪這孩子能坐我這個位置就幫幫他,如果這孩子朽木不可雕也,你就坐這個位置吧。就劉禪的才能而言,實乃平庸之輩,是灘扶不上牆的爛泥,諸葛亮若想取而代之,名正言順。然而,諸葛亮就是諸葛亮,他腦子裡的忠君愛國思想根深蒂固,無法改變。他深感先帝的知遇之恩,必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讀他的《前後兩表》,讓人們看到一個孤忠老臣,受人之託,忠人之事,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一腔忠誠。正因為如此,諸葛亮才能名垂千古,受人景仰。而這一點,正是許多當代人身上所缺少的。
-
9 # M彬彬
世人都說諸葛亮忠於漢室,報先帝知遇之恩,真是萬世忠義之表率。還有人說若是後來劉備死後諸葛亮能將昏庸的後主劉禪取而代之,必能振興蜀國,一統天下、而諸葛亮之所以沒這麼做是因為他太過愚忠,為報先帝之恩,託孤之重、死心塌地守護劉氏江山。可是作為千百年來人們心中的智慧化身,諸葛亮真的僅僅因為一個愚忠就放棄那個時代幾乎是所有人夢想治國平天下嗎?
關於這一點,後世人們腦洞大開,開始了各種猜測,我們先說說諸葛亮生活的那個時代,那是一個無數戰爭組成的時代,從東漢末年到三國歸晉,不斷的戰爭持續了百餘年,也許現代的中國年輕人已經忘記了什麼是戰爭了,現代人眼裡的戰爭是電視劇裡的狗血的抗日神劇、然而真正的戰爭是南京大屠殺紀錄片裡活生生的地獄,是所有老一輩人只要回想就會痛哭的噩夢、屠殺、搶掠、饑荒、疾病、暴亂……無數折磨強壓百姓身上。
可諸葛亮一出生看到的就是這樣的世界,古往今來,所有生逢亂世的有志之士都會選擇平定天下濟世安民,諸葛亮亦是、諸葛亮選擇了用興復漢室的方法救國,他和郭嘉不一樣,郭嘉知道漢室已經救不回了,只能選擇明主,終結亂世、在舊朝的廢墟重建家園,還百姓安居樂業。郭嘉的方法一種敢於變通的大智慧,也是能讓天下百姓獲得安定的最快辦法。
諸葛亮明白想要天下永無戰爭就必須以蒼生為藉口的謀權篡位。復興漢室不過是為了樹立榜樣,若是諸葛亮興漢成功,必為後世所傳頌,成為千古有志之士的楷模,這些心懷蒼生的人會跟著他的腳步救萬民於水火。諸葛亮用自己的一生告訴後人,想定國安邦不需謀權篡位,只需正確輔佐君主,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想守的何止是區區一個漢朝,他想要的是一個生生不息永無戰亂的華夏!
諸葛亮既然選擇了匡扶漢室,諸葛亮在眾多漢室後人中,為自己選擇了最看得起他的劉備作為主公,他幫助劉備白手起家,佔領根據地、擴張版圖、建立蜀漢王朝,只待天下形式一變,就北上伐魏、東進伐吳、一統天下。一切都完美的按照隆中裡的預算進行,可是諸葛亮千算萬算卻沒有算到一代武聖關羽竟然被打的落花流水,失了荊州、敗走麥城。
諸葛亮堂前一句但盡人事,莫問天命。讓多少為家國蒼生嘔心瀝血者熱淚盈框,諸葛亮雖然終未興復漢室為萬世之表率,也未令天下王朝永不更替、百姓永不受戰亂之苦,但他為了天下蒼生黎民百姓,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卻早已深深埋在後世人們的心中
-
10 # 生活總是呵呵噠
首先,我們不能單從三國演義這樣的小說中去下絕對定論,歷史本來能夠核實的成分就不多,只能根據最符合當時的邏輯和一個宏觀的角度去分析,不能從一兩個人,比如其他回答,魏延、趙雲等不答應震懾的住之類的。
諸葛亮無法造反的原因有三:
一、無法和平政權交替
(1)蜀國內部分為三個派系,劉備老班底的荊州集團、劉焉以前的東州集團、益州土著的益州集團。蜀人治蜀是他們的一個大願望,劉焉來了蜀人集團變二等,劉備來了蜀人集團又下滑變三等。如諸葛亮造反,東州集團不提,益州集團大機率會作亂實現自治。
(2)魏吳虎視眈眈,蜀地是一塊肥肉,魏得吳國滅,吳得二分天下就可與魏抗衡,鹿死誰手還不可知。如政治上無法隱蔽且和平度過,魏吳必派間諜挑唆亂政繼而向蜀用兵。蜀地南方及西北亦不穩妥。
二、名不正言不順
劉備集團一輩子之所以能撐住一方天下,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以皇叔之尊,劉姓血脈為天下大多數心存漢室的人做了一脈延續。那麼此時諸葛亮以什麼之名匡扶漢室呢?大漢諸葛顯然是不可能,但如讓劉禪為傀儡,自己獨攬大權,那談不上造反了,與提問不符,且事實上劉禪大多數都還是聽從諸葛亮的,也沒必要。劉姓伐魏這是劉備幾十年來給天下人的一個概念,如今姓諸葛的也來伐魏,就成了魏討逆而不是蜀匡扶漢室了。
三、諸葛亮從一開始給自己的定位就不是一把手,而是二把手。善於在有一個依靠或依託的環境下做事。定位自己為輔助者,那麼透過史料記載,諸葛亮喜歡讀的,大多都是講輔助者的書,而非王權霸術,經常自比管樂。如讓一個二把手強行心存異心,被網友逼著造反那麼參考上兩條。
綜上所述,諸葛亮如造反勢必失敗,毫無勝算,反而毀了一世清名,也許諸葛先生也明白 所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留的清名在後世了。
喜歡我的可以加下關注,有歷史方面的問題,可以一起探討解讀。
-
11 # 公羊春秋
諸葛亮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忠臣良相,特別經過《三國演義》等小說文學的改造,更是一位多智近妖的神奇人物。當然,排除文學改造的形象,諸葛亮在歷史上的真實形象依然是一位能力超群,治國有方的重臣良相。這就不禁讓人產生一個大膽的想法,諸葛亮在當時那種亂世的情況下,憑藉著自己超群的才能為什麼不自己稱帝呢?我想有以下幾個原因。
文人造反不了中國自春秋戰國以來,歷朝歷代的開創者基本都是武夫出身或者是出身低微的農民領袖。這是由於當時中華帝國正有西周的貴族政治向秦漢的平民地主政治轉變決定的。這一時期的項羽、劉邦和劉秀是典型的代表,就是東漢末年的各路諸侯勢力也都是武將出身。讀書人造反的幾乎沒有,造反成功的讀書人更是聞所未聞。
蜀漢政權的政治派別相互牽制諸葛亮是跟著劉備從荊州入主益州的,他們作為外來勢力同屬於荊州集團。荊州集團此時雖然勢力強大,但是本土的益州集團在此經營多年,其勢力與荊州集團旗鼓相當,甚至於益州集團的代表李嚴既是託孤重臣還手握重兵;還有劉備的原從部將趙雲,這兩個勢力不得不讓孔明他有所顧忌。儘管後來二人相繼去世,但是魏延和馬岱等人對蜀漢政權是相當重臣的,假若孔明針真的造反,這些部將在大是大非面前恐怕不會選擇諸葛亮。
外部勢力的阻撓假若諸葛亮造反,外部的勢力也會成為阻礙的因素。吳國是不是支援諸葛亮很難說,南蠻和西羌乘蜀國內亂造反可是肯定的,而魏國此時也會蠢蠢欲動。這個時候如果孔明稱帝恐怕連蜀國亂局都難以收拾,不要說平定外部勢力的威脅。
兵民厭戰諸葛亮自己率領的北伐軍我們不知道厭不厭戰,但是從大量史料可以知道當時蜀漢後方的軍民是苦於戰爭的。在三國的後期,我們可以看到諸葛亮的兵多卻敗於鄧艾之手,除了本身的戰略戰術上可能有問題,士兵不想參戰才是主要因素。蜀國滅亡時,成都計程車兵數量眾多卻選擇投降,可見蜀漢軍隊的厭戰情緒之高。
諸葛亮的自身抱負諸葛亮以繼承先帝的遺志、打到曹魏、恢復漢家天下為目標和旗幟。倘若他取代劉禪稱帝,他就失去了討伐曹魏和東吳的理由,也會出現民心喪失,、眾叛親離。況且諸葛亮其實並沒有這樣的想法,他一直自比管仲樂毅,自己的定位始終是將相之才,他其實是一個有理想的政治家絕非政客,所以他的一切目的都在於實現政治理想——結束天下戰亂,恢復社會秩序。
-
12 # masteeeeeeerZ
無論是從正史或是演義小說所述,諸葛亮的一生都充滿了神秘傳奇的色彩。劉備苦苦創業多年為見成效,三顧茅廬後卻迎來了事業上升期,一番長談而後促成三分天下的大勢,由此可見諸葛亮對於天下大勢的把控,以及社會現實問題的分析可謂老成,東漢末年各方諸侯殺的血流成河卻依舊打著維護漢室統治的旗幟,曹操是把天子養在自己家後花園裡,劉備則是打著漢室宗親的幌子,自稱劉皇叔,也不管皇帝認不認他這個皇叔,哪怕事實上分封后變成了個平頭老百姓只要有這麼個名頭在外就有問鼎天下的門票,東漢末年的氏族力量不可小覷,爭奪天下這種事不是毫無根基的人能參與的,反觀諸葛亮雖是官宦人家卻也遠遠不能和動輒三公九卿後人的那幫人扳手腕,雖有賢名卻也是隆中對時的自信豪邁,草船借箭的運籌帷幄,白帝託孤時的忠義,這樣的一個人求的更多的是自身的理想抱負,或者說是被名聲所累。
-
13 # 剛子聊歷史
諸葛亮在27歲那年被劉關張三兄弟架出了茅廬,開始擔任劉備集團的“執行長”。不想剛加入劉備集團,劉琮就投降曹操了,劉備又一次面臨生死關頭。但這也是考驗諸葛亮的大好時機,該諸葛亮出手了,如果不能幫劉備度過這次難關,那世人對他過去常自詡管仲樂毅恐怕要笑掉大牙了。
值得慶幸的是諸葛亮不負眾望,憑藉著自己三寸不亂的舌頭說服了碧眼小兒。赤壁一把火燒得曹操丟盔棄甲,經此一役諸葛亮徹底征服了劉備,連關羽張飛都對諸葛亮佩服得五體投地,諸葛亮就此奠定了自己當仁不讓的軍師地位。
接下來的日子裡劉備幾乎是把諸葛亮奉為神明,對軍師是言聽計從。諸葛亮也沒讓劉備失望,佔荊州下益州,劉備的地盤越來越大。但這個時候劉備開始飄了,這一飄就出了大事,從諸葛亮加入“公司”以來,劉備還是第一次沒有聽諸葛亮的忠告,但就這一次就招來了夷陵大敗,自己也丟了性命。
劉備死後,屬於諸葛亮的時代來臨了。領相父銜,阿斗性情懦弱,基本上蜀漢的軍政大權都交給了相父諸葛亮,諸葛亮是否考慮過換蜀漢的招牌呢?在諸葛亮的規劃中,可能也有過這樣的念頭。這是人的本性,但諸葛亮生性謹慎,從不弄險,改換門庭是大事,頭腦發熱是絕對不行的,諸葛亮迅速分析了改換門庭的利弊:
首先是劉備的白帝城託孤,諸葛亮雖然拿到了“假節鉞”相父的許可權,但李嚴同樣被劉備託孤,也算一個輔政大臣。而且李嚴與自己久有不和,這劉備也是知道的。劉備為什麼要用兩派不和的人同時輔政?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他就是想形成權力的相互制約,這樣反而有利於權力平衡,劉備用李嚴大概就是基於這種考慮。
除了李嚴,劉備還把自己的“大舅哥”,吳壹和吳班安排在諸葛亮身邊。二吳的妹妹嫁給了劉備,史稱劉太后,也就是劉阿斗的嫡母。從吳太后的角度講,她是絕對不允許諸葛亮換招牌的,她自己都不用幹政,有兩個哥哥在軍界做高官就夠了,她的實力也是不容小覷的。
劉備在白帝城除了交代託孤大任,還給諸葛亮玩了一把“誅心”的遊戲。劉備滿臉真誠地告訴諸葛亮:“卿才十倍曹丕,必能成大事,若阿斗可輔,則輔之,若阿斗不成器,卿可自取。”從表面意思看劉備等於是允許諸葛亮換招牌的,但實質是給諸葛亮上套。如果諸葛亮真要換招牌,劉備的這句話會成為他一輩子的陰影,讓他永遠活在內疚之中。
劉備雖然給了諸葛亮絕對的大權,但同時也在他身邊佈下了這麼多棋子。諸葛亮何等的聰明,表面上自己大權在握,但文武大臣跟著自己走是有前提的,一旦自己換招牌,就指揮不動這些人了。
如果諸葛亮真的要決定改朝換代,就必須先剷除這些異己勢力,否則只能痴人說夢。也就是說雖然自己看似大權在握,但換招牌也是有極大風險的。成功了還好說,萬一失敗就是身敗名裂遺臭萬年,多年後他的侄子吳國太傅諸葛恪就是很好的例子。
在諸葛亮的潛意識中,與其冒著極大的風險去換招牌,不如做個無冕之王。比如曹操就是很好的例子,曹操雖然稱魏王,大權獨攬,但終其一生都還是漢朝的臣子。諸葛亮現在也是相父,蜀漢軍政大事都由自己掌握,實現平生抱負即可。如果能北伐成功,那麼歷史豐碑上刻的必然是諸葛亮的豐功偉績,而不是劉禪。所以自立並非明智的選擇,作為相父的好處要遠遠大於冒險自立。
那麼如果諸葛亮就是喜歡過皇帝癮,非要冒險一把會有什麼後果呢?畢竟這樣的人很多,同時代袁術就屬於這類人,後果是十分嚴重的,三國鼎立的局面隨時會崩坍。
前文已經說到,諸葛亮一旦換招牌蜀漢內部必然立時混亂。且不說諸葛亮能不能成功,內亂一起曹魏孫吳必然都會趁機入侵。蜀漢底子本來就弱,很可能會提前結束三國鼎立的局面。至於是魏一統天下還是吳一統天下就不得而知了,但蜀的快速滅亡是顯而易見的。
回覆列表
價效比太低
實在沒必要
1、手握實權,沒必要靠上位來提升操作指揮配置
2、若諸葛亮自行篡位, 他就與曹操無異,何以“光復漢興”而北伐
3、大背景,篡位哪裡那麼好篡,人家王莽被求著做皇帝了還要各種推脫各種祥瑞各種演戲,更何況名不正言不順。
4、當時諸葛亮名聲在外,良相,是相,一把篡位,賢臣良相瞬間變諸葛老賊,當時的名士都那麼要臉,這一篡位,輿論壓力驚濤駭浪,諸葛亮怕是要自刎而死,就算不至於此名聲怕是也不會好聽,名士很注重這玩意兒。
看人吶論跡不論心,論心世上無完人。不管他心裡有沒有想過但是沒做出來就還是忠臣良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