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舉頭望月形影單
-
2 # 教育行業探路者
封建社會是中央集權制,皇帝是負責發號施令,真正去實施是需要丞相去執行的,丞相是真正管理國家的人,皇帝把國家事物交給丞相去處理是正常的,而太子是未來的儲君,只間接的管理一些事物,儲君接觸的國家大事也比丞相少,直接參與的也少,所以這個時候交給丞相比交給太子更好,有助於權力更替,使國家政權能夠平穩過度。
-
3 # 若水陽明
長安十二時辰是發生在天寶三載,唐玄宗最繁華的時期,距離楊玉環為貴妃還有一年,距離安史之亂還有十一年。這時候的右相是李林甫,太子是李亨。
長安十二時辰,右相是林九郎,原型就是李林甫。關於皇帝把權力交給右相而不是太子的描寫,說明作者對於當時的朝代背景和人物性格都很瞭解。
古代權利是皇帝賦予的,他想給誰誰才能獲得這個權利。這就不得不讓我們分析一下當時的皇帝,也就是名傳千古的李隆基,他和楊貴妃的故事遠比開元盛世更有名氣。這個時候正是他在位最繁華的一段時期,萬國來朝。
對於為什麼不傳給他的兒子,我們現在想的就是應該子傳父業,但在皇帝這個位置上,除了他自己,誰都不敢相信,尤其是李隆基。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往前翻一下歷史。
在李隆基之前,或者說唐朝一開國到他登基,皇權內部爭鬥就沒怎麼消停過。唐太宗李世民玄武門事變,李淵退位。武則天稱帝,改國號為周。連他自己都是和太平公主一起政變奪得的皇位,後來又賜死了他的這個姑姑。從小見慣了這些的李隆基,打心眼裡就不相信皇帝這個位置上存在親情。所以他在自己沒有極樂之前,不會把權力交給太子。不相信兒子,能相信大臣嗎。當然也不信,所以他設立了三個宰相,而且每個宰相只能幹三年,就被他以各種理由轟回家去了。這是帝王的權謀之術,他無疑做得非常好。可惜等他年齡大了,碰到了兩個極能忽悠的人,讓他從世界巔峰跌落進了懸崖。這兩個人就是李林甫和楊國忠。
李林甫這個人,光看姓名就能猜出跟李唐皇室有關係,這關係沒接觸到核心,但是混個官位是沒問題的。他當了官以後,因為是特殊渠道上來的,被科舉選拔上來的文官群體不接納。但他還是挺有本事的,這個人十分會察言觀色,迎合奉承,對朝中各種力量都混得如魚得水。在吏部建立了自己的班底,也就是官員考核任免的部門。這可了不得,各方勢力不都得巴結著才行。
後來他就開始迎合李隆基的喜好,皇帝喜歡什麼他就做什麼。這時候的唐玄宗腦子已經開始不好使了,十分高興,把他提拔成了宰相。當了宰相也不要緊啊,問題是他這一當就是十九年。大權獨握後,排斥異己,拉幫結派,忽悠好皇帝,整個大唐就是他說了算了。這時候咱們的太子李亨在幹嘛呢,李亨這個太子當的不容易,他本來是個王爺,太子李瑛被廢殺後,李隆基覺得他聽話,就把他弄來當太子。他本來也沒什麼根基,當了太子,老爹不給實權,宰相又太強硬,他只好低頭做太子,活的十分小心。李林甫本來推薦的李瑁當太子,對於李亨巴不得早點早點廢掉太子。期間誣陷了好幾次太子,最終太子剛建立起來的關係被他弄得又沒有了。幸好有高力士和大臣的保護,得以脫險。這個時候的太子完全不是右相李林甫的對手,他根本沒有能力去搶這個權利。李隆基也不會給他。正是在這種奇特的背景下,唐朝開始由盛轉衰,皇帝什麼都不知道,太子什麼都不敢管,李林甫覺得自己牛逼得不得了。在帝國的北方已經燃起了燒掉這場繁華的火種。 -
4 # 美女試穿a跳舞
太子作為皇帝的接班人,理論上來說,太子確立之後,皇帝自然應該盡力讓太子成長起來,這樣自己死後才可以讓太子好好的治理國家,但是卻總是會有一些例外,《長安十二時辰》裡面的皇帝,很明顯對太子一直都是打壓的態度,相反卻重用林九郎,甚至要把整個國家都交給他,這簡直是不符合常理,為什麼他要這樣做呢?
唐朝皇帝不信任太子,因為太子愛坑爹。深層原因來自於,唐代特殊的皇帝繼承機制。如果弄不清楚李唐的皇帝繼承製,說再多都講不明白皇帝為何不信任太子李亨。
人人有個皇帝夢,即便成為太子,依舊無法高枕無憂,皇帝與太子之間始終是博弈狀態。這種狀態就是太子乃危險品,稍有不慎就會坑爹。而這,有歷史淵源。比如說,開國皇帝李淵就曾經歷過。
唐代的宗教政策相當開放,確立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基本國策,道家屬於第一,儒家教化偏低。說到這裡,實在有必要說一下李唐的文化基因。
1.李唐的文化基因複雜
唐代開國皇帝李淵,祖父李虎是北魏時八柱國大將軍。而北魏是鮮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權。北魏再努力漢化,依舊屬於鮮卑政權,作為北魏的高官,老李家與鮮卑族依舊有千絲萬縷的聯絡。李淵的生母和皇后獨孤氏,一個兒媳(唐太宗的媳婦)都是鮮卑族。
那麼李唐屬於鮮卑族嗎?陳寅恪在《李唐氏族之推測後記》表示,“李唐氏族若僅就其男系論,固一純粹之漢人也”。準確講,李淵李世民他們是受胡人文化影響很深的漢人。
文化基因會影響命運。李唐皇族的鮮卑族血液讓大唐寬容開放,在皇位繼承方面也有新局面。唐以前大多王朝以儒治國,儒家推崇嫡長子繼承製,《周禮》就明確表示,“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這就是說皇后生出來的最大兒子,才有資格做皇帝。
李唐的文化基因是半胡半漢,對這種嫡長子繼承製並非全盤接受。據記載,李淵有22個兒子,面對皇位,皇子們內心的小火苗都熊熊燃燒。儘管太子李建成乃文官之首,也有戰功,軍功赫赫的李世民表示不服。
玄武門之變,就是李世民殺掉太子,順利稱帝的重要一步。作為李淵第二子,李世民顯然是不符合嫡長子繼承製度的。但是,李世民是個猛人,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果斷把太子砍了。
殺掉太子的李世民登基後還辦了一件大事,給李淵一個新的工作——太上皇。李唐的所有皇帝,大多有個噩夢,那就是自身皇位不保,被兒子變成太上皇。
2.李世民不擅長培養接班人
一代天驕李世民,雖有明君美譽,在培養接班人方面,卻不算高明。按照嫡長子繼承製,“特敏惠”的李承乾被立太子。李承乾成為太子後,因為足疾和不良之舉,感覺很不踏實。
更讓他沒有安全感的是,親爹李世民偏心,特別喜歡二弟魏王李泰。魏王這方面恃寵若嬌,想要效仿親爹李世民,積極發展個人勢力,把太子幹掉的心蠢蠢欲動。李承乾和李泰,因為皇位開啟反目成仇模式。
為了保自己的太子之位,李承乾想要造反——可惜沒有成功,把太子位子丟了。而李泰“因謀奪長”而受到懲罰。最具有皇子相的兩個哥哥都出局了,晉王李治躺贏,坐收漁翁之利,在貞觀十七年順利成為太子。
李治就是後來的唐高宗。他有個知名的老(hou)婆(ma)——武則天。武則天是狠角色,廢了兒子李顯和李旦的皇位(真是難兄難弟,被武則天玩兒的團團轉,兩人第一次繼位都不到一年),把李唐變成大周,是她政治才能和野心勃勃的結果。
說到底,造成這種局面也和唐太宗在嫡長子制度面前搖擺的結果。武則天后經歷中宗韋后,終於到了李旦唐睿宗的手裡。李旦能稱帝,因為有個厲害兒子——李隆基。對於韋后把持朝政的做法,李隆基深表不滿,聯合姑姑太平公主等勢力,發動了“唐隆政變”。
李隆基等人冒險成功,將韋后的勢力連根拔起,喜迎親爹李旦就任皇帝。造化弄人啊,算起來李旦都二次登基了。沒有韋后,他依舊要受妹妹太平公主的氣。立下大功的李隆基對於姑姑也心懷不滿。
唐睿宗是個聰明人,面對野心勃勃有效仿武則天之意的太平公主,他接受成為太上皇,將王位給了李隆基。唐玄宗正式登上歷史舞臺。
3.唐玄宗將皇子權力關進籠子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根據唐代以往的經驗,李隆基發現皇子們不能慣著,只要羽翼豐滿,就會讓親爹變成太上皇。為了避免皇子們勢力威脅皇權,李隆基用右相制衡。《長安十二時辰》,林六郎與太子之間的博弈,就是唐玄宗有意為之的局面。
值得一提的是,唐代時期太子有軍事力量。大唐時期,皇子之間喜歡鬥智鬥勇發生流血事件,因為它有親王制度和東宮制度保駕護航。在這裡詳細聊一下軍事力量雄厚的東宮制度。
太子東宮管轄“十率府”府兵。這是個什麼概念呢?每軍府有4-6個團,每個團有2個旅,每旅管2個隊,每隊分為5夥,每夥有10人。如果按照中府的規模算,太子東宮就有8000人的軍事力量。可以說,有權有人的太子黨,有唐太宗唐玄宗這些長輩們的光輝歷史,太子對於皇位的覬覦都讓皇帝充滿危機感。
《長安十二時辰》中有細節特別能說明唐玄宗的危機感。它就是何監(賀知章)的《詠柳》詩,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這首詩被理解為一首政治諷喻詩。
聖人以為,我是為太子作的,對聖人不滿的討伐檄文,說此詩是在責備聖人裁剪太子黨羽。但太子愈挫愈勇,反而追隨者眾,其勢已成高樹大才。按照唐朝的歷史來看,唐玄宗有以上的理解,是正常的反應。
太子與皇帝博弈狀態,太子也會面臨皇子間的明爭暗鬥。比如劇中提到太子撫養長大的永王李麟(夜裡會抱著他一起睡覺),確實也有當皇帝的心思。這裡面的競爭多麼殘酷激烈,給你個數據自己體會。
唐朝共有289年,皇子231位,只有24人當上皇帝,比例是9:1。從唐代的皇位繼承軌跡也能看出,唐朝前期皇位通常是宮廷政變,暴力事件完成。中期唐玄宗改革皇子出閣制度,為皇長子繼承提供了保障(有意思的是,唐玄宗晚期太昏庸,還是被太上皇了)。唐朝晚期則出現宦官專權的亂象。
唐玄宗執政期間是如何保證皇長子繼承的局面呢?從政策上減少群臣與諸王之間的結交的可能,皇家宗室與外戚禁止交往。皇子居住地集中在“百孫院”和“十六王宅”。這些政策在《長安十二時辰》中不能集中體現,我們見到唐玄宗提拔右相,其實也是一種權力制衡的手段。一定要明白這一點,唐玄宗只是利用右相力量權力制衡,不是要搞死太子。
劇中有一處設計特別精彩,熟知唐朝歷史的人能夠悠然心會。上元節,聖人將登花萼樓與民同樂。歷史上,這座樓是真實存在的。《詩經》有云,“棠棣之花,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意思是棠梨樹上花朵朵, 花草灼灼放光華。 試看如今世上人, 無人相親如兄弟。),唐玄宗據此取名花萼樓大有深意。
詩句中就有唐玄宗的願望,希望兄弟間像花朵一樣相互扶持,不要自相殘殺。能有這樣的心願,是因為唐玄宗成為皇帝時,經歷了太多腥風血雨。他和父親李旦鬥,和兄弟鬥,和姑媽太平公主鬥,這種骨肉相殘的局面他實在不想見了。從某種意義上講,花萼樓是唐玄宗宣揚和平共處的象徵。
在上元節燈會上,李隆基讓何監致仕,不讓他出現在花萼樓上。與其說他是對何監的不滿,不如說是對太子結交黨羽的不滿。作為太子黨成員,太子自然不希望何監退出朝廷,所以他希望何監能夠繼續出現在花萼樓上。
然而,唐玄宗心裡也苦,經歷過太多骨肉相殘的流血事件,唐玄宗很難像尋常百姓那樣當個慈父啊。成為皇帝必須要經過一條血海,它需要有強大的智囊團隊,有無視血緣親情的殺伐決斷,天時地利人和,方能從殘酷的政治鬥爭中殺出一條血路。所以嘍,不信任太子是唐玄宗作為政治家的嗅覺,是他在各種流血事件中擁有的人生智慧。
-
5 # 曹城少年
在《長安十二時辰》熱播的這段時間,導演精緻的把大唐的盛世展現出來,遙想當年,讓人不斷的遐想嚮往。可以說是上上之作。
而在劇中眾人口中的聖人就是唐玄宗李隆基,他更是偏向右相,而不是太子。自然很讓人疑惑的。瞭解一個人的行為我們需要去了解他的成長過程。
李隆基是李旦之第三子,李治和武則天的孫子,也是太平公主的侄子。這些人在李隆基成長的過程中影響很深。
李隆基出生的時候基本上是武則天掌權的時候,無論是太子李亨、太子李賢,太子李顯,太子之位是一個接一個的換人,他們作為武則天和唐高宗李治兒子都反對強勢的母親,但是都沒有他們母親強悍,最後被武則天殺害或貶謫。而李旦只不過是武則天扶持上來的傀儡,實際掌權者是武則天,後來乾脆武則天廢黜李旦,自己直接做了中國的唯一的女皇帝。大明宮裡面的權力鬥爭永遠是刀光劍影,血腥、殘酷。
李隆基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已經看的太多的宮殿中的殘酷。知道他的奶奶武則天是個超越世俗的強者,他作為李唐的子孫自然要維護李唐的統治。在成長的過程中,也是不斷的積聚自己的力量。在武則天落幕的時候,又有個韋后亂政。這一年李隆基25歲,他和他的姑姑太平公主發動了"唐隆政變",誅殺韋后集團。從此,李旦登上了皇位,此時的太平公主更是太過迷戀權力,要效仿她的母親,威逼李旦封她為“皇太女”,很明顯要做下一個的女皇了。李旦也是看慣了宮廷的爭鬥,直接把皇位禪讓給他的兒子李隆基,李隆基,也乘機把太平公主的集團全部覆滅。經過不斷的權力鬥爭,李隆基才坐上皇位,是名副其實的帝王了。
在李隆基做皇帝之後,可以說是勵精圖治,富國強民。中國進入了一個盛世,“開元盛世”。李隆基的兒子李瑛被立為太子。
在帝王的生活中,總是少不了女子的,他遇到一個讓他迷戀的女子武慧妃,並生了一個兒子叫李瑁。武慧妃也是太想讓自己的孩子做太子,總是跟太子李瑛作對,在唐明皇李隆基的耳邊吹風,耳邊風、溫柔鄉,真是柔能克剛。帝王家的父子總是沒有太多的溫情。一次武慧妃說宮中有賊,請太子宮中捉賊,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拿著武器進宮捉賊,此時,武慧妃又跑到李隆基的身邊說太子領兵進宮造反,李隆基也是經過太多的風浪的。風風雨雨幾十年,有過太多的血雨腥風。李隆基在權力的寶座做的太久了,自然過於看重權力。李隆基也是寧可信其有,不由分說,把三個兒子全部廢為庶人,並殺害。李隆基已經變的瘋狂了,為了皇位他可以殺害任何的人,包括自己的親生兒子,畢竟,帝王的兒子是很多的,與李隆基來說,兒子多,就不想留著有反叛行為的兒子。在未來的太子選擇上,李隆基也是深思熟慮的,這時候的右相是李林甫,為了拉攏武慧妃推薦李瑁為太子,但是李隆基沒有昏聵的到老眼昏花的地步。帝王所要的是權力的平衡。在選擇太子的方面也是慎重,再慎重。李隆基沒有聽李林甫的建議,而是把老實,可靠的李亨立為太子。也是做到政治的平衡,權力的制衡。
太子是儲君,是未來的帝國的主人。李隆基也是害怕這個兒子李亨會發動政變把他的皇位頂替了。所以,在李隆基老年的時候,不斷的加強右相李林甫的權力,而李林甫的權力來自帝王的授權,自然有能力與太子分庭抗禮。
-
6 # 跪射俑
唐玄宗覺得手下大臣篡位的可能性比自己親生兒子要低,因此他寧願信任、放權給行政能力強、對他十分恭順的奸佞小人李林甫,而不信任太子李亨。李亨之前唐玄宗曾立兒子李瑛為太子。唐玄宗高度戒備、時刻關注親生兒子李瑛,結果在李林甫誣陷下,他狠心處死了無辜的李瑛。他懷疑兒子奪位已到了喪心病狂的地步!
-
7 # 穿越再現彼岸
自從封建王朝建立以來,皇帝和太子的關係就不怎麼樣,沒有太子之前,千方百計考察皇子們,當選擇了心儀的太子人選後,高高興興立為太子,事後卻對太子的權力多方限制,尤其是那些壽命長的皇帝,太子更是備受煎熬。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皇帝應該是唐玄宗李隆基,他對太子防備的心態更是表露無疑。太子是除皇帝外的第二政治中心,如果任其做大,可能隨時取代皇帝。(林九郎(李林甫)時時刻刻想扳倒太子,劇照)
唐玄宗的帝王心態作祟。唐玄宗早在715年就立自己次子李瑛為太子,年僅十歲,他做太子做了22年,一直心驚膽戰。太子的母親去世後,唐玄宗寵幸武惠妃,而且武惠妃為唐玄宗生下了數個兒女,太子之位受到嚴重威脅。
737年,武惠妃以宮中有盜賊為緣故,請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進宮抓賊,三兄弟披甲進宮後,武惠妃誣告三兄弟謀反作亂,唐玄宗就將三人貶為“庶人”,後來殺死。從證據來看,一點都站不住腳,不過唐玄宗就是將自己幾個兒子處死,太子的政治勢力威脅到了他的權威,父子關係都不行。
《長安十二時辰》非常符合當時的歷史狀況,新的太子李亨是唐玄宗的第三子,對他玄宗也是防備很嚴,很少讓太子掌控朝政大權,當有事情時,寧可將權力下放給自己信任的宰相,也不放給太子。(唐肅宗劇照,原來的名字是李嗣升,又名李浚、李璵、李紹,成為太子後改名李亨。《長安十二時辰》中用的李璵這個名字,也非常符合事實)
為何將權力下放給右相林九郎?《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右相林九郎的原型是李林甫,當時的左相是李適之。前任太子李瑛被處死後,在立太子一事上李林甫著力推薦的是武惠妃的兒子壽王李瑁(楊貴妃的第一任老公)為太子,但是唐玄宗卻選擇了李亨為太子,李林甫在立太子一事上不但寸功未立,而且是走到了太子的對立面。
這一政治操作,把李林甫死死地綁在了唐玄宗的身邊,他只有依靠皇帝才能保住自己的位置,是唐玄宗制衡太子的政治手腕。(唐玄宗劇照)
李林甫和左相李適之也不對路,兩個人都是開元初年做的宰相,李適之為人粗狂,是唐朝皇帝宗室,他和李林甫為了爭奪唐玄宗的寵幸搞得不可開交。在雙方智力的較量中,李適之明顯低於李林甫,他被李林甫玩弄於股掌之間。李林甫曾經對李適之說:
“華山有金礦,採之可以富國,主上未之知也。”
李適之信了,馬上奏請唐玄宗開採,李林甫卻說:
臣久知之,但華山陛下本命,王氣所在,鑿之非宜,故不敢言。
如此簡單的事情,左相李適之就被李林甫玩弄了。唐玄宗也就逐漸不信任他了,宰相只信任李林甫。
因此,在一些權力的下放中,為了自己帝位的安全考量,唐玄宗寧可給林九郎——李林甫,也不會給太子李亨,更不會給左相李適之了。
唐玄宗千防萬防自己的太子,在安史之亂中太子李亨自立為帝,是謂唐肅宗,還真把自己的皇帝老爹拱成了“太上皇”。 -
8 # 想起來的都被孫子用了
因為李唐王朝從一開始就有兒子造反老子的傳統,至少在玄宗及之前每一代人都有,權力交接問題就沒和平過,無不是充滿了血腥。
有前車之鑑,玄宗自然不放心把大權交給太子,何況太子也不是一個庸碌之人,如果大權在握又見到晚年的玄宗腐化墮落,應該免不了上演往事。
交給宰相可以用其他大官來制衡的,而且軍權不會交給宰相,容易控制。
回覆列表
從唐代歷史軌跡來說,唐太宗李世民時期開始,李世民玄武門之變掌權之後,李淵成了太上皇,軍政大權集於唐太宗李世民。
唐玄宗李隆基也的父親睿宗李旦性格比較軟弱,處處行事總是讓太平公主一些,導致太平公主做大,勢力堪比身為太子的李隆基。
在公元713年的七月三日,唐玄宗李隆基果斷地先下了手,親自率領兵馬除掉了太平公主和她的手下骨幹幾十人,將傾向太平公主的官員全部罷官廢黜。唐玄宗終於掌握了皇帝應有的權力。這種成長環境使得李隆基處處行事總會防範太子一些。
從唐代經濟情況來說,當時的長安並不富庶,從唐太宗李世民時期流傳下來的政治體制到了唐玄宗時期已經是滿目瘡痍,經濟並不是很理想,但是晚年的玄宗變得奢侈起來,這時候善於揣度人心的李林甫(右相)不但辦事腦子靈活說話好聽更是可以給玄宗帶來財富。
所以,《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唐太宗願意將大權交給右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