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十月風情0805
-
2 # 小龍女5505
歷史書雍正皇帝與隋煬帝一樣弒父篡位也是歷史上又一千古迷案,歷史學家爭議不休的話題。既難排除又缺實證加以證實。雍正皇帝圈禁手足兄弟、致他們死的死、關的關是真,弒父篡位難辨真假。
-
3 # 安平144796971
這些,都是被雍正改革的“士紳一體當差”,而不得不盡“匹夫有責”的“讀書人”,對雍正皇帝的造謠抹黑。對這些“讀書人”,實行文字獄是對的,省得他們造謠惑眾!
對反對改革的八阿哥之流,進行修理,是為公而非為私。
-
4 # 學寫作的特困生
歷史書上很多東西是無法解釋的,因為史書都是人寫的,所以很難說有些史書不會摻雜有人的情感。在很多電視劇中都說當時康熙皇帝想要傳位於十四,是雍正皇帝將十改為於,從而登上了皇帝之位,但是後來很多人都說在古代古代的十與現在的十並不相同。所以從篡改床位詔書來說,這一點是不成立的。所以我覺得這件事的可信度並不是很高。歷史的很多東西是現在很多事學家都無法去說的,因為很多文獻的丟失還有摻雜很多的因素,導致現在很多的東西是沒有真相的,只有歷史本身才會知道。
-
5 # 洛水清風
雍正繼位後,先後將同父異母的兄弟老八、老九、老十圈禁,併為老八、老九改名阿其那、塞思黑,最後這仨人都被迫害致死,可以說,雍正殺弟之事是名副其實。那麼,雍正究竟有沒有弒父呢?
按照《清史稿》記載:午,聖祖大漸,召於齋宮,宣詔嗣位。聖祖崩。辛丑,上即位,以明年為雍正元年。這段話的意思是:康熙駕崩前,把雍正召入圓明園,宣佈立雍正為皇位繼承人……在《清史稿》中,既沒有雍正篡位之說,更沒有弒父之事,雍正的帝位完全是合法得來的。但以下發生的三件事是史學家百思不得其解,足以證明雍正有弒父嫌疑。
一:康熙病逝前的反常現象。按理說,人快要死的時候,總要囑咐些後事,皇帝更是如此。但康熙駕崩前,卻把嬪妃、皇子、大臣等人一律趕出圓明園,獨留心腹太監趙昌一人伺候。這究竟是康熙所為,還是他人故意為之,成了歷史迷案。康熙死後,趙昌立刻告訴了九門提督隆科多,隆科多把雍正請入宮中,並密不發喪。直到七天後,才宣佈康熙駕崩,並選讀康熙的傳位詔書。康熙駕崩這七天時間,雍正和隆科多在宮裡幹了什麼,為啥不發喪,很值得推敲。按照常理,皇帝駕崩,國家不可一日無主,雍正應該在靈前即位。但雍正卻在康熙駕崩七天後繼位,這不能不讓後人對康熙的死心生懷疑。
二:雍正處死了兩個對康熙死因最有發言權的倆人。康熙剛死,雍正就進宮處死侍奉康熙幾十年的心腹太監趙昌。按理說,趙昌伺候康熙幾十年,沒有功勞也有苦勞,雍正即使不重用他,也應該善待他,讓他回家頤養天年。但雍正卻以"欠銀欺君‘’之名處死趙昌。要知道,康熙時太監根本沒有干政的機會,純屬奴才。雍正給趙昌戴這頂罪帽,顯然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唯一能解釋的是:趙昌知道了不該知道的秘密,看見了不該看見的事。只有他死,一切才能永無見天日。做為擁立雍正登基的第一大功臣隆科多,在雍正登基初年,就被以‘結黨營私,私藏玉牒’的罪名圈禁於暢春園,不許任何人接近探視,不久便不明不白的死去。這兩個知情人一死,康熙究竟是如何死亡,就永遠沒有答案。
三:雍正陵寢選址不合常理。在以孝治天下的古代,講究生前盡孝,死後相伴。按理說,雍正死後應該葬於康熙身邊,永遠侍候父親。但雍正卻以清東陵的風水有問題,另選埋葬之地,這顯然有悖禮法。很多人懷疑,風水問題不過是藉口,雍正真正不葬於清東陵的原因是:無言面對地下的康熙,因為康熙的死跟他有關,同時,他又害死自己的幾個弟弟,怕康熙在地下不會饒恕他,這才不得已,另選陵寢之地。
總而言之,雍正究竟有沒有弒父,歷來眾說紛紜,雍正是很難自證清白的。但不管怎麼說,雍正是清朝最勤勉的一個皇帝,他在位期間,積極割除康熙晚年吏治腐敗的弊端,實行,‘攤丁入畝,火耗歸公,士紳一體當差納糧’的改革措施,是國庫充盈,百姓受益。他雖然在位只有13年,卻是個能和康熙媲美的一代有為皇帝。
-
6 # 劉文廣
雍正皇帝是沒有弒父纂位的。但是繼位後卻是殘害殺害兄弟了的。
先說說2個民間盛傳的說法。
一是改詔說。康熙傳位遺詔上原來寫的是“傳位十四子”,雍正與隆科多勾結,將“十”字,改為“於”字,成為“傳位於四子”。經考證,此說屬明顯訛傳。現存的康熙宣位遺詔是用漢、滿、蒙三種語言寫的,並寫明“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被篡改的可能性為零。顯然改詔說不成立。
一是矯詔說。有民間傳康熙臨終之時召哪一位皇子前來,便意味著將傳位於他。康熙本來是想降旨召十四阿哥允禵前來——當時十四阿哥允禵以大將軍王的身份,正在西部領軍進行平定準噶爾之戰,但這道聖旨被隆科多移花接木藏起另擬了一道聖旨,即所謂“矯詔”,將四阿哥雍親王胤禛召到了康熙御榻之前,康熙一看來的是四阿哥,再召十四阿哥已來不及,沒有辦法,只得將皇位傳給了雍正。經考證,此說法也屬明顯訛傳。清帝下旨有一套固定程式,康熙若想召皇十四子前來,應由內閣承辦,撰寫詔書,再由兵部經驛站傳送至西線。隆科多既不是內閣學士,又不是兵部尚書,沒有可能隱瞞這一聖旨,矯旨召雍正前來。故此說法亦不成立。
康熙是一代明君,文治武功斐然,是8我國曆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皇帝。他執政時期,很器重重用雍正的,因雍正果敢能幹,稱讚雍正“能體朕意”,“可謂誠孝”。常令雍正代替自己參與祭祀活動、處理政務和宮中事務。據載,雍正曾代表康熙參與大祭二十二次,為其他皇子所無。康熙晚年,經常臨幸雍正花園,由雍正陪同散心解悶,對雍正表現了不同尋常的情感。而且康熙尤其鍾愛雍正之子弘曆(後來的乾隆帝),稱其母為“有福之人”。雍正甚至為廢太子求情以表現自己的胸懷寬廣,又極力表現孝道,在康熙病重時服侍左右,深得康熙賞識。因了以上多方面原因,明智的康熙終把大統傳給了雍正,雍正力挽狂瀾,圓滿解決了九子奪嫡事件,繼帝位。根本沒有雍正弒父一說。
雍正繼位後,吸取教訓,嚴厲打擊朋黨、政敵,對對自己帝位有可能有威脅的人都採取了極其殘酷的迫害。甚至於對自己的親兄弟也痛下殺手。十五位皇子中,只有四位被封王,其他的要麼被幽禁,要麼被奪爵,甚至迫害至死。最慘的八弟九弟,不僅被改名成狗和豬,還被關在獄中折磨致死。其殺害兄弟事宜不容辯駁。
不過毋庸置疑的是雍正王朝雖然殘暴短暫,但是在整肅朝綱、治國安邦、法紀秩序上還是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
7 # 真情贊贊贊贊贊贊贊贊
其實雍正是一個好皇帝,野史,電視上播放的,都指雍正皇帝的皇位來路不明,說是弒父,殺兄弟。清朝皇位的繼承,寫的都是滿漢文,而且還是繁體字,根本改不了。
-
8 # 小晴年
眾說紛紜,反對雍正的人說,他串通隆科多私改康熙遺詔,講“傳位十四阿哥”改成“傳位於四阿哥”。
不管怎樣雍正上臺整頓吏治,出臺新政,為民造福,收拾了康熙留下的虛晃盛世,為康乾盛世做了很好的過度,為乾隆盛世做下了很好的鋪墊。他順應民意,已然完成了他所承擔的歷史使命。
-
9 # 愛好歷史者
咱們可以先把問題弄明白。問題可以分為以下幾個:
(1)雍正是否弒父
(2)雍正有沒有殺兄弟
(3)雍正有沒有篡位
我一個一個來給大家說明我的觀點:
第一個問題:雍正有沒有殺康熙?
我的回答是:沒有。
康熙末年,九子奪嫡,但是這並不影響康熙的地位,康熙仍然大權在握。
據史料記載:
雍正七年,雍正親自寫了《大義覺迷錄》頒佈天下。其中有他對即位情況的自述:“當時胤禛替代其父在天壇祭天, 聽聞康熙身體不適,屢次請求探視均未果。”不論雍正寫的是不是實情,很難否認的是,如果真的是雍正殺父,那麼他應該可以經常探望康熙,營造一個父子和諧的局面,為後來的即位詔書做準備。
第二個問題:雍正有沒有殺兄弟?
毫無疑問,回答是殺了。
雍正即位之後,一邊穩定統治,一邊就開始了找兄弟的茬。
最終:老八胤禩被更名為“阿其那”,意為“豬”;老九胤禟被更名為“賽思黑”,意為“狗”。老三胤祉、老十四胤禵、老十五胤禑這三人被派去看守皇陵。其中老十四還是他親弟弟呢。還有把老大胤褆(康熙時開始幽禁)、老二胤礽(原太子)、老八胤禩、老九胤禟、老十胤誐幽禁。
毋庸置疑的,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這些也不算什麼。畢竟是敵人,對敵人心軟就會害了自己嘛。
第三個問題:雍正有沒有篡位?
這個問題也是歷來史學界最為頭疼的問題,至今仍沒有答案。當然啦,我也不能在這蓋棺定論的說是或者不是。
無論是繼位派還是篡位派,都有許多證據。
但是其中一點:電視劇中的把“十”改成“於”是不可能的。
前幾年,遼寧省檔案館展出了“康熙遺詔”,此次遺詔不同於以往的是,這次是以滿、 蒙、漢三種文字合璧寫成。
這可能會為繼位派增加證據,但不能排除的是,這三份詔書依舊是康熙死後寫的,就是不知道在誰的指揮下寫的了。
歷史就是這個樣子,撲朔迷離,等著你去探索,可能唯有等到真正的石錘出現,這個問題才有解吧。
畢竟大家只能去探究歷史,而不能真正定義歷史,這也許就是歷史的奧妙吧。
-
10 # 吉月文
這個提問前後有點紊亂,先梳理一下,實際上是三個問題。
第一,雍正有沒有弒父?
從目前的歷史研究成果來看,沒有。
注意現在歷史研究爭論的內容是雍正皇帝繼位是否合法,而不是雍正有沒有殺死康熙。
要回答這個問題,實際上只需要證實康熙是自然死亡就可以。
從現在的史料記載來看,康熙是病逝的。除了清宮檔案,還有當時的高階官員的相關的筆記資料,都證實了這一點。從常理來推斷,康熙當時已經67歲,這個年紀在古代,已經是長壽了。其實中國皇帝的壽命大都不長,主要原因在於皇帝確實是一個很累人的職業,還有一個原因是皇帝面臨的風險也特別高,有很多皇帝因為各種原因死於非命。從這個年齡上看,壽終正寢的可能性比較大。
那麼有沒有反面的記載呢?
當然有,不過可信度很低。主要原因是此類的材料出現的大部分都比較晚,很多是在雍正已經繼位多年以後的才開始出現。可見此類材料有很明顯在某一特定時間點集中出現的趨勢,主要原因很可能是因為出於政治鬥爭的目的,要在輿論上對雍正進行抹黑。如果說真的存在著雍正殺死康熙奪位的情況,那麼當時就會留下大量的蛛絲馬跡和相關材料。縱使是掌權者,也不可能完全清除。可以舉一個真實的被毒殺皇帝的例子,就是清代的光緒。在光緒死後,就立即有人指出光緒是被毒死的。這個資訊在當時迅速傳播開來。成為了晚清時期的一大謎案。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透過法醫學考古研究證實了光緒確實是被毒死的。這和當時的社會傳言是一致的。
因此對於當時的清宮檔案記載和社會上流傳的文人筆記,需要綜合起來看,前者雖然會受到政府影響,但是後者的自由度是比較高的,可信度也比較高,結合起來看,雍正沒有殺死康熙。
第二,雍正有沒有篡位?
關於這個問題,史學界有不同觀點。
早期的時候主張篡位的人多一些,現在更多的學者傾向於正常繼位。
我認為既不是篡位,也不是繼位,而是奪位。
原因如下,康熙沒有真正下定決心選擇一個繼承人。現在對於是不是篡位的很多爭論,都來自於康熙晚年時候很多自相矛盾的表態。康熙在病重以後,讓雍正代替他祭天,這實際上就是太子該乾的活。因此有人認為,這就是讓雍正繼位的表示。不過至始至終,康熙沒有冊封雍正為太子。但同時,康熙又把雍正的同母十四弟,封為大將軍王,鎮守西北給予兵權。而且也曾經流露出讓他繼位的意向。不過康熙病重的時候又沒有立即召回他,所以也讓很多人非常難理解。
這實際上反映了康熙晚年的矛盾心態。一方面,他對自己的身體挺有自信。康熙曾經多次病重,小時候得過天花,後來又得過瘧疾,但是都死裡逃生了。所以康熙在最後一次病重的時候,肯定也有這樣的想法,認為自己還能挺過去。因此不願意在這個時候就明確指定繼承人。另一方面,到了康熙生命的最後幾個月的時候,雖然說繼承人的人選已經日益明確,但是康熙始終在兩個人之間來回搖擺,沒有辦法確定。某種程度上講,康熙還是希望再考察一段時間,只是上天沒有給他這個機會。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因為沒有做好身後事的安排,所以一旦康熙去世,勢必就會發生較為嚴重的奪權鬥爭。由於康熙最後的佈局偏向兩個兒子,所以這兩個人也就是雍正和允禵,就成了奪位機會最大的兩個人。不過雍正的優勢就在於他當時身處京城,掌握著地理優勢。因此他順利地得到了皇位。從這個角度上看,無論是誰在康熙死後繼位,實際上都不可能是真正意義上名正言順的。雍正不可能,允禵也不可能。至於其他人也是如此。
現在所謂的證據其實嚴格來說都不過是康熙當時臨時性的一種表態或者傾向,在沒有形成具備法律意義上的文書時不能用來作為判定雍正繼位合法性的證據。而所謂的康熙遺詔,因為是死後所擬,是否真實反映康熙生前的願望,不得而知,也不能作為證據。
第三,雍正有沒有殺死自己的弟弟?
嚴格來說不能光談弟弟,雍正排行第四,前面還有三個哥哥。
雍正的大哥,在雍正12年的時候於幽禁中去世。從結局來看和雍正沒有什麼關係。準確的來說,是他自己在康熙的時候做了不少孽,因此早就不被康熙所認同,雍正只是在繼位以後沒有寬恕他而已,說起來也不算錯。他的死主要還是因為自己作孽導致的。從年齡上看已經超過60歲,在古代也算長壽,不算枉死了。
雍正的二哥也就是著名的廢太子,在雍正二年去世。史料記載是病逝,但有少部分野史認為是雍正派人殺了他。有人認為這是雍正繼位以後害怕有人抬著廢太子的身份出來搗亂,所以才痛下殺手。就目前來看,病逝的可能性比較大。
雍正的三哥在文藝領域有一定貢獻,是清代前期重要文化城國古今圖書整合的主持人之一。在雍正十年因為幽禁而去世。他的死和雍正的關係確實比較密切,因為是雍正下令幽禁的。不過應該不是雍正下令派人殺死的。
雍正的五弟善終,六弟早夭,七弟善終。
雍正的八弟就是八爺黨的領袖,雍正4年因病在幽禁之處去世。普遍認為,他是被雍正毒死的。就當時的政治鬥爭激烈程度來看,這種可能性很大。九弟作為八爺黨的主力成員,在同一年獄中去世,一般被認為是折磨至死。
十弟也是八爺黨的主力成員。不過運氣比較好,因為憨傻而被雍正放過,在雍正去世之後被乾隆赦免。可以說是善終了。
十一弟早夭。十二弟在乾隆時期善終。
十三弟和雍正關係最好,極受優待,因病去世。
十四弟是雍正的同母弟,雍正死後被乾隆優待,也算是善終了。
十五弟雍正九年因病去世。十六弟,十七弟在乾隆時善終。
十八弟,十九弟早夭。二十至二十四弟,均在乾隆時期善終。
還有一些未序齒的皇子,都早夭。
從這些情況來看,真正和雍正關係比較大的一共是4個人,也就是太子老三,老八老九。在這其中比較確定的是兩個人,老八老九。
也就是說要回答雍正有沒有殘害兄弟,那麼答案恐怕是肯定的。但是話又要反回來說,雍正雖然殺了一些兄弟,但是又不能否認,這確實是當時政治鬥爭的必須。李世民為了登基也殺死了自己的兄弟。在政治領域的血腥鬥爭是不可避免的,手足相殘父子相殘的情況並不少見。對於這個事情恐怕還是要用歷史的角度來進行分析,一方面要承認雍正確實出於權力鬥爭的需要殺死了自己的兄弟,另外一方面也必須要認識到,這是當時社會環境下進行政治鬥爭的必然結果,責任不完全在雍正身上。
回覆列表
雍正絕非弒父,也非圖謀篡位,但他是在一種不太順利的情況下即位的。但是歷史上共有三種說法:
1、修改遺詔說
在單田芳的《童林傳》,梁羽生的《彈指驚雷》等作品中,都把雍正的繼位寫成由國舅隆科多將正大光明匾後康熙遺詔中的“傳位十四皇子”改成“傳位於四皇子”。但這都是子虛烏有的。
首先,繁體中“於”作“於”,以十改於具有絕對的難度。而且這裡可以將紀連海推翻紀曉嵐諷刺和珅家“個個草包”的故事作為佐證。有故事說,和珅建一亭子,請紀曉嵐題字,紀題曰“竹苞”。於是便有了讚美紀曉嵐聰明絕頂,罵和珅家個個草包(將竹苞拆開)的傳說。
但是繁體個作個,竹字拆開不是字,可見兩個故事一樣,只是今人的主觀臆斷。其次,根據道光帝立儲詔書“皇四子奕寧立為皇太子,皇六子奕?封為親王。”詔書以漢滿兩種文字書寫。
所以,在清代“十四皇子”稱呼不對,而應是“皇十四子”,但如果稱呼皇十四子,遺詔便無從改起,更重要的是,滿文的十和於沒法互該。
再次,據清史稿記載“雍正元年八月,世宗御乾清宮,密書上名,緘藏世祖所書正大光明匾額上”:“雍正十三年八月,帝崩,莊親王允祿等啟雍正元年立皇太子[即乾隆]密詔,宣詔即位”。
這是最早秘密立儲的記載——將立儲遺詔置於正大光明匾後始於雍正,至於是否這種做法更早始於康熙末年,沒有任何文字記錄。至此,可以毫無疑問的說,修改詔書說,純屬子虛烏有。
2、弒父說
有種傳言說康熙病重,召見雍正,雍正站在康熙床邊見康熙已奄奄一息,但還是沒有傳位於他的打算,於是痛下殺心,命隆科多端來一碗毒湯,強逼康熙喝下。
康熙一眼就看出雍正,但已無力喊出,遂把手上的佛珠丟向雍正,即死。雍正接住了佛珠出來向眾皇子宣佈即位,並且拿出那串佛珠(康熙的遺物)為證明。
首先,康熙病重,身邊都有張廷玉和馬齊兩位大臣侍侯,還有大內侍衛,雍正是很難接近的,而且藥物是有大內負責,就算皇子也不能過問的,不更不存在下藥之說。
這種說法很有可能是允禩等人的家臣在發配途中散佈的,而雍正卻也欲蓋彌彰,在《大義覺迷錄》中本想澄清,不想越描越黑,惹得後世猜想。
3、年羹堯遺子說
一種說法是,雍正之母德妃入宮八月即產下雍正,因而有人懷疑年羹堯曾與德妃私通,所以雍正是年羹堯的私生子,改詔的事是年羹堯乾的。對於這種說法,也是後人胡編亂造的一段風流韻事。
首先,當雍正還只是親王時,就曾在信中大罵年羹堯是個惡少。試想,兒子怎會罵父親惡少呢?更加有力的證據是在雍正《起居注》一書中曾有言“朕長於年羹堯…..”因此斷言,從雍正是私生子說到年羹堯助其繼位說純屬後人主觀臆斷。
擴充套件資料
功績:
康熙晚年吏治腐敗,國庫虧空嚴重。雍正是一位偉大的改革家,在位13年,對清廷機構和吏治,做了一系列改革。主要有:
1、加強對西南少數民族的統治,實行改土歸流。
2、耗羨銀歸公,建立養廉銀製度。
3、雍正七年(1729年)在出兵青海,平定羅卜藏丹津叛亂後。
4、為提高軍務效率,設立軍機處,使得皇權集中達到頂峰。
5、為避免出現康熙朝諸皇子爭儲位的慘痛教訓,雍正創立秘密建儲制,即將已選定的儲君姓名,寫好密藏匣內,再置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以備不測。這一制度,有助於以後乾嘉道鹹幾朝皇權的順利過渡。
6、實行攤丁入畝制度,解放了生產力,也充實了國庫。
7、設立駐藏大臣,加強對西藏的管理。
8、開放洋禁。
9、勤於政事。
雍正可以說是歷史上最勤政的皇帝,他在位12年8個月裡頭,幾乎每天都工作到深夜。一年之中只有在他生日那天才會休息。而且每天的睡眠還不夠4個小時,可見雍正時多麼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