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棵紮了根的楊樹
-
2 # 夜畫江湖
意外看到這個問題,感覺很驚喜,這是我最喜歡的一句話,也是我的座右銘,於我而言,帶給了我很多的力量和幸運。在此也非常高興能分享一下我對“橫渠四句”的理解。
為天地立心
為生民立命
為往聖繼絕學
為萬世開太平
先介紹下張載,張載(1020年—1077年12月6日),字子厚,世稱橫渠先生。鳳翔郿縣(今陝西省寶雞市眉縣橫渠鎮)人。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學創始人之一。張載博覽群書,其學以《易》為宗,以《中庸》為體,以孔、孟為法。認為世界萬物的一切存在和一切現象都是“氣”,即“太虛”,主張“理在氣中”。又認為只有“德性之知”才能認識“天下之物”。講學關中,故其學派稱為“關學”。
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病逝於臨潼,時年五十八,尊稱張子,封先賢,奉祀孔廟西廡第三十八位,與周敦頤、邵雍、程頤、程顥合稱“北宋五子”。其“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名言,被當代哲學家馮友蘭稱作“橫渠四句”,因其言簡意賅,歷代傳頌不衰。著有《正蒙》、《橫渠易說》、《經學理窟》、《張子語錄》、文集等,後人編為《張子全書》。
橫渠四句很好的總結了對於讀書人的責任和期望,古往今來,仍然給予我們無窮的啟發。讀書人就要立天、立地、立心,做到誠意、正心、格物、致知、明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以天下為己任,憂患民命民生。初識這四句話時,就有種醍醐灌頂的感覺,讓人精神抖擻,充滿力量。天地本無心,何以立心,立以何心?天地之心在乎人,為天地立心,必然要求我們應有大智慧大胸懷,正身正心,方可有為天下蒼生。
此四句猶如警鐘長鳴,每當內心迷惘之時,思及,便會感覺心中一片清明。吾輩同仁,自當以此為勉勵,奮勇爭先,兼濟天下。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文化# #讀書#
-
3 # 曹宗國
張載是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是理學創始人之一。他是鳳翔郿縣橫渠鎮人,所以世稱橫渠先生。宋神宗二年,張載出任崇文院校書。時值王安石變法,很希望得到張載支援。張載注重“外王”,也主張經世致用,並不反對變法,但提出不能“教玉人追琢”,於是與王安石“語多不合”。後因其弟張戩反對變法獲罪,張載便辭職回鄉,以講學著書為生,“躬行禮教”倡道於關中。
張載有四句名言: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原本只是表達儒家學者的境界和理學的哲思。但他將儒家學者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講得如此天經地義,而且高於古來“士子”身份地位,自視為“玉人”,可謂一種獨立意識的覺醒,這在中國文化史上是破天荒的。
這四句話經過後來的傳揚和詮釋,被現代學者概括推崇為“橫渠四句”, 便成為讀書人的自覺意識的表達,實際上是對讀書人的歷史使命、社會擔當和身份地位、人格尊嚴的最清醒宏達的表述。
-
4 # 如喜茶葉
雖可能是張載的一腔孤勇,卻也能感到其中的熱血與傲骨。橫渠四句,不是人類的理想,而且個人的一種最為崇高的信仰和追求。人的追求是多樣化的,有的人為自己利益,有的人為人類總體的利益。
-
5 # 三國演義的智慧
國士精神,以天下為己任!
讀書人都應該學習這種精神!
首先,這是一種文化自覺!
人,首先得有文化自覺,才有可能讀書為道!才能成為優秀的讀書人!這種文化自覺是什麼?為人類的前途命運福祉而殫精竭慮、自強不息、尋找出路與永續發展的前途!
次之,為人民謀求幸福!
人,無不希望生活有價值和希望!無不希望天下太平!無不希望自己被尊重!作為讀書人,有擔當的讀書人,應該懂得人性、懂得人的追求、人的希望!所以,以此為目標,為人民,構建幸福、文明、有價值的生活環境、工作體系、事業價值體系!
再次,要為文化傳承做貢獻。
文化是人類的根本!所有的器物、物質、制度、文明、創造發明,都是可以更新的!唯獨文化的傳承最為特殊!文化是人的核心,需要傳承!
讀書人要為文化的傳承和弘揚奮鬥!
-
6 # 費冠卿
吹牛逼吹大發了的感覺。
人是渺小的,要敬天畏人。常人能恭敬地做學問,能夠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地加強個人品德修養,做到從心所欲而不逾矩,已經很不容易了。
-
7 # 藤籌勁草論教育
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體現的就是讀書人大學中三種境界:立德立言立功。
立德就像聖人的境界,萬世的榜樣,歷代的楷模,也是人追求的物件,於國於民都是公而忘私,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立言就是為往聖繼絕學,也是著書立說,既為聖人傳播思想,也為後世留下自己的思想。
立功就是建功立業,為國爭光甚至捐軀。
-
8 # 章務簡
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張載(1020一1077),字子厚,北宋人。家住秦鳳路鳳翔府郿縣橫渠鎮南之大振谷口(今陝西眉縣),並在此講學,著書立說,世稱張橫渠,橫渠先生。
張橫渠做學問於關中史稱“關學",與廬山濂溪創“濂學"的周敦頤茂叔,洛陽創“洛學"的程顥伯淳、程頤正叔,福建創“閩學”的朱熹元晦並稱四大學派。與周敦頤、邵雍、程顥、程頤為道學創始人,並稱北宋五子。
張載的學說精華,在宋代式微,後經王夫之大力宣揚,才得到有識之士的重視。
張載著作有:《正蒙》、《易說》、《經學理窟》、《語錄》全部輯成一本書叫《張子全書》。 張橫渠四句,激勵後人,非常重要。其中張載的《訂頑》又名《西銘》,《砭愚》又名《東銘》。
橫渠四句,氣魄極大,作為一個人的擔當,使命感,責任感,民族心,一個做人的價值觀,奉獻精神,歷史責任感,時代責任感,中國幾千年文化、文明傳承厚重的歷史文化感悟,橫渠發揚光大,發前人之想發而未發之豪言壯語。如沒有體現人生感悟,詳察古今,精研典籍,是不可能發出有如此宏大極具感召力的言語,激勵了多少後輩,為開萬世太平而奮鬥終身,讓人為“四為"奮鬥。
激勵青年人講“四美”,做“四有”新人,去實現“四個”現代化。
為天地立心。為天地人立良心,定立人心,人心安則民心安,民心安則社會安國家安,心安理得,立民心,定民心,民心所向,天下歸心。天地之間是社會是國家,為社會為國家立心,立壯志凌雲之心,奮發圖強的心,建設壯美家鄉的心。
為生民立命。命,信念,意志。為生命為人民生存,為人民安居樂業,為人生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立下誓言,併為誓言終身奮鬥。信念堅定,意志堅強,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為往聖繼絕學。聖,無所不通之謂聖。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太極圖說》)聖人是立人的最高準則的。聖人的意志,是人類的最高準則,聖人的語錄是集人類思想行為之大成的最高指示。一個普通的人,一個平凡的人只有透過自身的學習,修練,向社會學習,向高水平的人學習,見賢思齊,學聖人之說,才能提高,社會才能進步。聖法天,賢法聖,士法賢。聖希天,賢希聖,士希賢。(《通書.志學》)我們才能繼承弘揚聖人的學說,才能使聖人的學說不致遺忘,絕學就沒有可擔憂的了,因為有人繼承,絕學無憂,聖學無憂。
為萬世開太平。這個目標太大了,不是自己生存的這一生一世,而是萬世,為了為世的子孫後代開出太平的世界來,萬世太平世界,人人安居樂業,幸福美好!中國的歷史,人類的歷史,歷代史,歷代史的人物開出來的世道,社會國家基本上是按這個迴圈往復的,據亂世,昇平世,太平世,文明世。要做出萬世的太平基業來,其雄心,其壯志不得了,前無古人,可想而知,其信心之大,其志向之高,其理想之磅礴,為了後世萬代子孫去謀幸福,去開創萬世的太平世界!
-
9 # 感照
母親是家庭的靈魂。
父親是社會的靈魂。
家庭的不穩,由於女德的缺失。
社會的不穩,由於家庭的不穩。
廉恥是立國之本。男人不懂廉恥為盜。女人不講廉恥是娼!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禮是相處之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以復禮。若不克己,子弒其父者,有之,母殺其子者,有之;夫婦互殺者,有之……
義是行為底線。忽見孺子墜井,見之者必發乎怵惕惻隱之心。發乎心,踐乎行,義也。若不信乎義,社會冷漠,世態炎涼,重慶公交之事,可怖也!國家未嘗不似一輛行駛中的列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即是義之義!
廉不是清廉正直的意思!廉是自知之明!儒家一日三省吾身!自省以養廉!若不知廉,婦叛其夫,夫叛其婦,官叛其位,國叛其家,家庭之道絕矣!
恥是羞恥之心!書曰“一夫不獲,是餘之辜;百姓有過,罪之在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羞恥是人性最後一道防線。不自知,不知恥,何為人!
育民不以廉恥,是為育畜!畜類只有被食用的價值!死不足惜!
-
10 # D老闆說
被范仲淹婉拒的書生,最終互聯儒釋道,總結出中國人4大精神支柱
康定元年,西夏大軍攻破北宋金明寨,並趁勢逼近北宋重鎮延州城,隨後噩耗再次傳來,三川口北宋萬餘援軍又遇伏被殲,一時之間,邊地烽煙頓起,告急的羽檄星夜不停,迅速向東京汴梁城馳去,延州告急!延州告急!
同年三月,在陝西經略安撫副使韓琦的推薦之下,天章閣待制范仲淹出任陝西經略安撫副使,同管勾都部署司事。
朝廷方面亮出了最鋒銳的劍——韓琦、范仲淹,準備擼起袖子與西夏大幹一場,而民間勾欄瓦舍間的人們此時也因為緊張的邊地戰事,激發起了無數年輕人報國禦敵的熱血。
少小雖非投筆吏,論功還欲請長纓一時間,不少埋首經卷的書生紛紛選擇投筆從戎,希望在戰場上能夠建功立業,成就一番功名,在通往延州的官道上,從軍之人絡繹不絕,在這裡面就有一位來自關中的書生,張載,此刻他正懷揣著從軍夢,想去拜謁自己的偶像——范仲淹。
而此時的范仲淹,正忙得焦頭爛額,城寨、兵馬、糧草、武備事事都要考慮,特別是新近奪回的金明寨、萬安城,還要考慮如何儘速修復的問題,因此他根本沒有時間去理會一個無名之輩的拜謁。
然而,碰壁之後的張載並沒有灰心,他將自己對西夏與宋朝之間的邊疆策略——《邊議》寫了下來,並設法呈遞入了范仲淹的軍府之中,他相信,憑著自己的韜略,只要范仲淹看了自己的這封策,就一定會見自己的。
張載的推斷倒是很正確,范仲淹在無意中看到了這封策略,便立即被吸引住了,倒不是這位小哥兒策略上那些慷慨激昂的論調讓范仲淹動容,畢竟范仲淹已經過了憤青的年齡。
令其動容的是這篇策略所捎帶的經義理論,細看下來,讓范仲淹不禁感慨,這個年輕人,確實有前途,范仲淹是個文人,北宋文風大盛,朝廷更是以文官轄制武將,因此范仲淹雖然負責守邊禦敵,但依然是文臣風骨。
此時遇到可塑之才,自然不會拉著張載說,來來來,小夥子,填單過來當兵,以後多砍幾個敵人,到時候我提拔你當將領。
雖然挺忙,但范仲淹還是決定見見這個年輕人,並給他一個自己認為的合理建議,因為他覺得這個人還是值得自己去見見的。
歷史後來也證明了,范仲淹這次的選擇,那可是是相當正確的。
范仲淹畫了一張餅張載在軍府內見到了范仲淹,歷史上已經查閱不到當時兩人的談話內容,然而最後所歸納的話卻被記了下來,范仲淹最終總結的那句話,直接拒絕了張載。
儒者自有名教可樂,何事於兵!
明明多好的一塊兒讀書料,非要當啥兵呀!古代的軍營裡可沒有文化課這一教程,去了那可就是從事拿刀砍人的活兒,宋代重文輕武的思想,即便范仲淹也不能免俗,當看到一個如此可靠的儒學之材出現在自己的面前,他立即選擇了婉拒,小夥子,好好學習,以後當一個大儒不是更好嗎?
對方能不能當大儒,范仲淹當時不太確定,但大儒這個餅,卻畫入了張載的心中,他接受了范仲淹遞給他的那本《中庸》,回到家中,自此便開始刻苦攻讀儒學,並佐以釋、道學說,漸漸在關中知名起來。
嘉佑元年,三十七歲的張載入京參加科舉考試,並在京城見到了程顥、程頤兄弟,按照輩分,張載是兩人的表叔,叔侄三人暢談了一個下午,最終張載得出的結論是,二程的易道勝於自己,而自己對孔孟之道的理解,可謂是已經滿足,接下來就是精純而非多學其他雜學之說了。
至此,張載才感覺到,自己好像觸控到當時范仲淹給自己畫的那個大儒餅的邊緣了。
是年,張載進士及第,進入了仕途,然而張載的仕途卻相當不順,當時的宋朝守舊思維逐漸瓦解,新的變革正在醞釀之中,儒學復古思想不被朝廷重視,張載在基層幹了十來年,熬到五十多歲,才被人推薦給了神宗皇帝,然而卻因思想上與執政不相容,又被王安石排擠出京,後來弟弟張戩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被貶,張載為避免牽連,灰心之下,選擇了辭官回鄉,此時的他沒有了當初青年時代的入世抱負,卻多了幾分體悟和滄桑。
掉頭一去是風吹黑髮,回首再來已雪滿白頭。
張載回到了家鄉郿縣橫渠鎮,開堂講學,而作為一代名儒,優質教學資源,他的開課,自然吸引了大批學生,有些學生甚至不遠千里前來一睹名師風采,而張載也將自己對社會、家國、倫理的看法一一講述出來,成為了獨有的一個思想體系,這種學說又被稱之為“關學”。
行文至此,如果各位讀者仍對張載沒什麼印象,那麼我相信,至少你也曾被他的“橫渠四句”驚豔過:“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沒錯,這正是張載的名言。因為張載是鳳翔郿縣(今陝西省寶雞市眉縣橫渠鎮)人,世稱“橫渠先生”,所以近代哲學家張友蘭便將其核心思想稱作“橫渠四句”。
為萬世開太平,當年年輕的張載在通往延州的路上,當時他的想法想必也是如此吧,最終他成為了一代大儒,用思想改變著無數的世人,為天下太平創下了思想根基,這也算是殊途同歸了吧。後人曾將張載所述中的四句話拿出來,作為總結封建社會數千年讀書人的理念。
-
11 # 貓視天下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張載的“橫渠四句”體現了讀書人經世致用的家國情懷和有所作為的積極精神。
-
12 # 南山子曰
士人精神,擔當與使命;文人情懷,理想與追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既是書生的生命責任,也是書生的精神宗教。
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學創始人之一張載,以士人之精神—擔當與使命,以文人之情懷—理想與追求,以書生之責任—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宗教般的對天地人宣誓: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張載(1020年—1077年12月6日),字子厚,世稱橫渠先生。陝西省寶雞市眉縣橫渠鎮人。
張載傳道授業,講學陝西關中,故其學派稱為“關學”。其學以《易經》為本宗,以孔孟為法體,中庸思想一以貫之其中,並新增佛道露華濃。
張載認為世界萬物的一切存在和一切現象都是“氣”,即“太虛”,主張“理在氣中”。又認為只有“德性之知”才能認識“天下之物”。著有《正蒙》、《橫渠易說》、《經學理窟》、《張子語錄》、文集等,後人編為《張子全書》。
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病逝於西安臨潼,時年五十八,尊稱張子,封先賢,奉祀孔廟西廡第三十八位,與周敦頤、邵雍、程頤、程顥合稱“北宋五子”。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之說,被當代哲學家馮友蘭稱作“橫渠四句”。
張載小傳附錄:
張載,字子厚,長安人。少年時代喜歡談論軍事,甚至想交結客人取得洮西的地盤。二十一歲那年,以書信拜謁范仲淹,欲從軍建功立業。
范仲淹見書見人,知其是一個有遠大抱負的很能讀書的人,便告誡他說:“儒學之人自有名教可樂業,為什麼要談論兵事呢?”勸其打道回府,歸家讀書,並點撥他看看《禮記·中庸》。
張載雖有失望,但還是聽了范仲淹的話,回家奮進儒學,獲益良多,漸入道亦,但不以此為滿足,又學佛道之書,經年累月探究佛道,無所收穫,便反過來求之於儒家《六經》。曾經坐在虎皮講席上在京師講解《易》經,跟隨他聽講的人很多。
他同二程先生談佛論道的要義,精神煥發地、很自信地說“:我求得的道義已滿足了,沒有什麼其他的事值得追求的了。”於是全部拋棄了其他的學說,淳樸誠信學儒道。
考取進士,任命為祁州司法參軍、雲巖縣令。治理政事以敦厚根本完善民俗為首先要辦的事務,每個月的吉日,準備酒菜食物,召集鄉間年齡很大的老人會聚在縣衙署,親自為他們敬酒。使人們都知道奉養老人侍奉年長的人的道義,於是詢問民間的疾苦,以及告知所以教訓、勸告子弟的目的。
熙寧初年,神宗皇帝任命他為崇文苑校書,隨即因病遷移隱居在南山腳下,整天端端正正地坐在一間房子裡,座位左右都是書籍,俯身讀書,仰坐思考。
讀書間有所心得就記載下來,有時半夜起床坐著思考和學習,點上蠟燭照著寫作。他的志向道義、精於思考,從沒有一會兒停止過,也從沒有一會兒忘記過。
他穿的是破舊衣服,吃的是蔬菜粗食,給他的學生講習學業,每次都教以知禮成性、變化氣質的道理,學業一定要像聖人才罷休。
他認為,瞭解人而不瞭解天道,要求做賢人而不要求做聖人,這是秦、漢以來學者的一大弊端。
因人推薦,召他主管太常禮院。因與太常禮院官員議論禮儀不一致,又以生病辭歸,到半路上病得很厲害,晚上洗澡換衣後去睡覺,第二天清晨去世。
家中因貧困沒有用來入殮的錢財,他的學生就一起出資買了棺木護送他的靈樞回鄉安葬。
翰林大學士許將等人說他不熱衷於官職的升遷,請求追加贈賜優恤,皇帝詔令賞賜館職俸祿的一半助辦喪事。
-
13 # 漢上途夫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關學創始人北宋大儒張載的這四句話被當代哲學家馮友蘭概括為“橫渠四句”。
程明道說:天地無心,以生物為心。又說:天地無心而成化。天地本無心,但人有心,人的心也就是使生之為人能夠秉具博愛濟眾的仁者之心,和廓然大公的聖人之心。實則,惻隱之心,就是不忍人之心,如孔子所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仁的起點。為此馬一浮先生總結道:“學者之事,莫要於識仁求仁,好仁惡不仁,能如此,乃是為天地立心。”
“為生民立命”,直接來源於孟子的“立命”的思想。《孟子.盡心上》雲:“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我們常說的安身立命,實際上有很深的寓意。張載所標示的“為生民立命”,實即為“民吾同胞”來“立命”,其立命在於教,“修道之謂教”,此之謂也。
“為往聖繼絕學”,在獨尊儒術之後,諸子百家的“絕學”從此斷絕。有學者認為這也是中國土地上缺少了科學和技術的種子的根由。即或是宋代的濂、洛、關、閩諸大家,也只是把儒學拓展提升到一個全新的階段。
“為萬世開太平”,所表達的是先儒也是宋儒的永恆政治理想。正如張載《西銘》所描述的那樣,民胞物與,全體歸仁,讓蔽惑無明迴歸率性誠真的人類精神家園。
就“橫渠四句”而言,為生民立命,應該說是“入世”的起點。也是中國古代“民權”思想的啟蒙,“民胞物與”本質上講就是人人平等,但是這種平等依然是特權階層治理下的平等,不是現代意義上法治的平等,人治凌駕於法治之上就沒有也永無可能實現人人平等。從邏輯上講,這個社會只要還有一個人擁有特權,就絕不可能實現人人平等。而所謂的“繼絕學”事實上也只是往聖儒者的衣缽傳承,絕非學術思想的自由,與現代意義上允許各種觀念、各種思想、各種不同個體的獨立存在並形成多元化的社會經緯相去甚遠。因此,“為萬世開太平”就成為一代又一代孺家士子的一廂情願,“為天地立心”則成為精英階層的口頭囈語,“天地立心”與“太平萬世”的理想閉環被亂世專權和貪慾私心所遮蔽,空泛的“修身齊家”和撼人心魄的“治國平天下”始終無緣於這一片土地。宋以後的元明清各個朝代的更迭,無不如此。
-
14 # 凍為凝脂
北宋五子之張載張子張橫渠。
無論作學問,還是作人,張子都十分地叫人肅然起敬。
其孝、敬業精神、仁人志士之人品、長天浩氣,與天地共存。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此乃“橫渠四句”(馮友蘭)是也。
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天之昭昭,一腔熱血噴灑浩野。
橫渠,位於今天的陝西寶雞眉縣橫渠鎮。
此地為遷移中喪父、葬父之地;
是買地作社會“調查研究”之地;
亦是成學之地。
張家在長安,是長安人。
橫渠之學,誌異、佔理、有浩氣;
然好人簿命,15歲喪父,悌惜其弟成才,仕途坎坷,張子38歲成學,58歲病逝。
他死後,其學及弟子歸了二程。
在我看來,張子作人、治學之人品和精神,可嘉;
然其課題與事業設定得過於浩大。
以致,命力託不住,耗竭了自己。
在這一點上,他與朱熹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真是,叫人慨嘆。(好人命簿)
理學家中,張子之學:
“規模闊大,制行堅卓”;
“合天地萬物為一體,而歸結於仁。聞人有善,喜見顏色。見餓莩,輒諮嗟,對安不食者經日。嘗以為欲致太平,必正經界。欲與學者買田一方試之(賣了長安宅第回橫渠一心作學問並踐行之)。未果而卒。是真能以民胞物與為懷者。”
(呂思勉《理學綱要》)
張子曰:
“學必如聖人而後也。知人而不知天,求為賢而不求為聖,此秦漢以來學者之大蔽。”;
“此道自孟子後,千有餘歲。若天不欲此道復明,則不使今日有知者。既使人有知者,則必有復明之理。”。
張子自知任重而道遠。
“言有教,動有法。晝有為,宵有得。息有養,瞬有存。”
張子治學是如此認真、嚴謹。
朱子曰:
“橫渠說做功夫處,更精切似二程。”;
“橫渠之學,是苦心得之,乃是至曲,與伊川異。”;
“明道之學,從容涵泳之味洽。橫渠之學,苦心力索之功深。”。
宋朝重文輕武,國土淪喪。
20歲時的張子,以國土淪喪為恥,習武,關心軍事。就像漢時霍去病一般,立志並付諸準備,決心收復國土。
次年即21歲時,得遇范仲淹。
範視其為讀書種子,力勸其從文。
從此,張子苦讀、治學17載,終於成學。
張子病逝後,南宋淳祐元年,朝廷封其為郿伯,享從祀孔子的地位與榮譽。
即,其塑像立於孔子像之旁。
爭鳴而已,昌明為要。
-
15 # 泗維RSDY
體現的是聖賢情懷即大"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作為人,有心有命,繼絕學、開太平是精神的至高境界!橫渠四句是從古迄今精神道德哲學的一座豐碑!
-
16 # 中歐班列專注者
為天地立心 為生民立命
為往聖繼絕學 為萬世開太平
完美的闡述了作為一個讀書人最高的人生抱負
回覆列表
“橫渠四句”包括: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張載(1020-1077,字子厚)是中國北宋時期哲學家。祖籍大梁(今河南開封),生於長安(今陝西西安),後居郿縣橫渠鎮(今陝西眉縣橫渠鎮),曾在當地長期講學,被人們尊稱為橫渠先生。
“橫渠四句”體現了中國眾多知識分子的思想境界和歷史使命觀。
2、“橫渠四句”對當今知識分子現實人生的指導意義
用現代語言來說,“為天地立心”就是“學者要用精神力量(心)認清客觀世界(天地)的本質和規律,為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確立堅實的理性基礎。”
用現代語言來說,“為生民立命”就是“學者要關心人民的命運、反映人民的心聲、消解人民的苦難,增進人民的福祉。”學術研究不能譁眾取寵,要有利於廣大老百姓安身立命和安居樂業。
用現代語言來說,“為往聖繼絕學”就是“學者要批判地繼承前人的學術成果,創造新的科學理論和實用技術,並透過宣傳、教育和推廣使人類文明不斷延續下去。”
用現代語言來說,“為萬世開太平”就是“學者要有崇高的社會理想,維護社會中積極的進步的因素,抨擊社會中消極的落後的東西,並向人們指明通往美好未來的光明大道。”學術研究首先要有現實性的人文關懷,儘量避免給社會添亂;學術研究還要有前瞻性的理論視野,力求經得起歷史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