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壯筆談
-
2 # 達拉姆大主教阿塔尼斯
第一個原因是日本人的戰術思想當時在世界上來看比較落後,對沖鋒槍之類的東西接受能力並不強。
因為日本一直以來奉行著一個百發百中的大炮超過一百們百發一中的大炮的理論,所以日軍高層對沖鋒槍這種東西比較排斥,同時受限於資源,也不支援對沖鋒槍的開發(最鮮明的對比同時期的中國率先製作了亞洲第一款自己研發的衝鋒槍,同時各地軍閥都開始大規模仿製國外的衝鋒槍。)
不過雖然日本人不喜歡衝鋒槍不過他們還是有一款衝鋒槍在二戰中進行了使用,那就是百式衝鋒槍,這一款被所有人都嫌棄的衝鋒槍。仿製於德國人一戰中的一款衝鋒槍,但是仿的很爛接盤了全部的缺點不說,還為了拼刺刀強行給了好幾個缺點。
-
3 # 你是我的禪
第一當時的日本是一個崇尚武士道的軍國主義國家,士兵都崇尚個人勇武,再加上被軍國主義洗腦,從而造成日軍士兵以為天皇盡忠而光榮的扭曲思想,其次日本不是不用衝鋒槍,而是陸軍用不起衝鋒槍。當時的日本由於自己本國的資源貧乏,本身的國情又決定了日本是一個注重海軍的國家,70%的資源被用在了海軍建設中,陸軍的戰略資源少之又少,再加上當時日本陸軍在亞洲處於勝利之花遍地開的模式,日本大本營就覺得陸軍裝不裝備衝鋒槍可有可無,不裝備反而能為海軍省一些軍費。等到日軍在東南亞被美軍的重火力揍得鼻青臉腫後再回頭想讓陸軍裝備衝鋒槍已為時已晚。
-
4 # 星空下的晨晨
資源匱乏,多是三八大蓋上刺刀,手上沒有衝鋒槍沒法用,手上有槍的早用了,就算是三八大蓋也是打完子彈才用刺刀的
-
5 # 生生不息的小河
二次大戰期間,德美英意幾國均配備衝鋒槍,殺傷面積大,而日本採用三八大蓋步槍再配以火炮,機槍!來彌補火力不足,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昱日本國土狹小,造武器的礦鏟砂大部分需從國外進囗,易受制約,就是佔了東三省,有了大量鐵礦,日軍也沒有改變思路,可謂思慮長遠!
二,日本國內自古以來盛"武士道",重視刀的使用,日本人唯有用刀方可體現他們的武士道精神,日本人還有為家族榮譽決鬥的傳統,軍方上層貴族大力提但武士道精神們真正目的卻是掩蓋他們沒有充足的鐵礦砂和鎢礦的短處,槍管裡不加入鎢金,容易炸膛,許多諜戰就多次涉及對鎢金這種戰略物資的爭奪。
三,日軍拼刺刀退子彈,主要目的是避免傷及同伴!面對少數敵人時,日軍就會體現出他們"弱肉強食",以多勝寡的卑鄙想法!另外還能刺激士兵的殺人慾望!
-
6 # 繁華萬里
其實,並不是日本陸軍不願意用,而且自身沒有足夠的鋼鐵。
日本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島國,在19世紀世紀,日本仍舊沿用了閉關鎖國的政策。但是進入近代以後,日本和清朝一樣,都遭受了西方列強的侵略。但是日本的反應非常快,日本迅速開始了著名的明治維新,從各個方面學習西方強國。利用30多年的時間,日本逐步成為了世界強國。但是由於資源有限,日本一直渴望對外擴張。甲午戰爭、日俄戰爭都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爆發的,當時,日本陸軍和海軍存在發展戰略上的矛盾。與此同時,兩大軍種本來就有歷史瓜葛,這個問題影響了日本很多年。
在二戰爆發之前,日本陸軍希望北上佔領遠東地區,這就需要裝備大量的坦克,部隊也需要大量的自動火器,因為北方強國的實力不可小覷。但是日本海軍希望南下,南下佔領東南亞地區,這就需要建造航母、戰列艦等艦艇,因為要與美英等國家爆發衝突。起初,日本最高層傾向於北上,可是在諾門坎戰役中,日本陸軍的4個師團都損失很大。這次戰役證明了北上之路不通,南下派開始抬頭。各方面的資源開始轉向海軍,陸軍能夠得到的資源很少。例如鋼鐵資源,海軍拿走了大部分鋼鐵資源,用於建造艦艇。
在二戰結束以後,美軍發現了一些日本正在研發的武器,包括衝鋒槍、中型坦克等等。這些武器的效能都還可以,到都沒有裝備陸軍基層部隊。因為陸軍沒有足夠的資源,很多武器都處於樣式階段。在二戰期間,日本陸軍官兵還在使用老舊的三八式步槍,這種步槍是1905年裝備的。由於鋼鐵資源有限,日本陸軍只能使用這些老舊的武器。至於衝鋒槍,絕大多數基層部隊都沒有。只有駐紮在太平洋島嶼上的少量部隊裝備了衝鋒槍,大部分官兵仍需要拼刺刀。
-
7 # 甯先生2
這是受日本意識形態和戰爭烈度與資源不足和發展方向影響。首先決定衝鋒槍的因素首要應該是資源傾斜和發展方向,日本國土狹小,鋼鐵產量不足,日本重視海權,絕大部分鋼鐵都供應給海軍,陸軍資源嚴重不足。其次原因是日本意識形態,日本軍人受武士道影響,極為兇殘,白刃戰能力遠遠強過中國軍隊,而火力和訓練不足的中國軍隊往往在白刃戰被日軍輕易擊潰,再加上日軍重視射擊訓練,日軍遠距離精確射擊能力極強,對於射程近精度差衝鋒槍自然看不上。日本陸軍高層甚至短視的認為衝鋒是浪費彈藥。然後是戰爭烈度,二戰中前期日本的主要對手是中國,而中國軍隊火力投射能力和日軍相比差距極大,就算中央軍嫡系部隊一個師的火力也就等同於日本一個團級規模的聯隊,貧弱的火力根本難以抗衡日軍.但是到了太平洋戰場,面對機械化和大量裝備自動火器的美軍,日軍白刃戰豬突衝鋒就是自尋死路,所以那段時期日本也開發出百式衝鋒槍等型號,不過為時已晚。
-
8 # 歷史那些人和事
本人複雜問題簡單化,總結幾點:
首先沒必要,二戰日軍主要戰場中國戰場、東南亞戰場和太平洋戰場。衝鋒槍適用於近距離交戰,從林巷戰,戰爭烈度極強的狀態下,但二戰中只有太平洋戰場後期日軍才面臨此類情況!具體參考當代軍隊制式配槍以步槍為主,但武警公安卻以衝鋒槍為主!
其次,日本資源短缺,對於人人都是高精度射手的日本兵而言,使用步槍如果2發就能命中1發,那完全沒必要讓100發命中1發!二戰平均20000發子彈才能殺死一名士兵,這個代價不是日本能承受的!
再次,不要被抗日劇誤導!中國戰場日軍優勢極大,步炮有效配合,除非彈盡糧絕不然不會和你拼刺刀。太平洋戰場,遠距離日軍沒炮火優勢,只能設法近距離作戰!設想一種情況:兩堆人膠著在一起,沒人知道敵人會從哪個位置跳出來,此時一把菜刀都比一把槍要強,更別說刺刀!
最後,武士道思想!這個不贅述!
-
9 # 狼煙火燎
不要給我說是日本武士道精神、或者日本為了追求命中率什麼的,那都是假的,說白了日本是有能力研發製造衝鋒槍的,但是這玩意太消耗子彈,日本哪裡來這麼多資源?到了二戰後期被美軍的火力壓制得抬不起頭來,最後還是忍痛裝備了部分衝鋒槍的。
二戰初期,日本發動了侵略戰爭,而日本軍隊單兵作戰能力,無疑是全世界最強悍的軍隊之一,再加上先下手為強,以及在飛機、火炮、坦克上的絕對火力優勢,日本軍隊在戰場上屢傳勝況。絕對的優勢和接連的勝利戰果,日本軍國主義開始飄了,也沒有任何前線壓力的需求,還有海軍戰略消耗太大,這時候日本考慮的是和德國一起瓜分世界就要實現問題,至於輕兵器升級換裝,三八大蓋夠用了,暫時不慌。
但是隨著戰線越來越長,戰爭進入持久戰,而被反西斯侵略的國家開始組建世界聯盟,各國武器在美國、蘇聯的支援下越來越來先進,火力越來越猛,但是這時候日軍空中火力、火炮、坦克優勢還是很明顯,至於步兵,日本還沉醉於自己的步槍威力大和射得準,認為步槍遠距離有更好的殺傷力,只要槍法夠準,依然是優勢的。而對手也僅僅只是一些王牌部隊得以換裝,絕對多數部隊連子彈都不足,更別奢侈換裝新裝備了,日本也沒有慌。
而到了太平洋戰爭美國奪島的時候,美國人差過錢嗎?美國人的戰術就是無限傾斜火力,日軍守島部隊被火力壓制得根本抬不起頭來,無論是坦克、火炮還是輕武器,都被全面的壓制。這時候日本意識到武器上的巨大差距,但是後悔已經來不及了,日本早在1940年就研發定型了衝鋒槍,一直只給“特種部隊”少量裝備,這時候日本想大量裝備已經沒有資源了,不但衝鋒槍的生產成本太高,而且子彈更是消耗如流水,這時候日本連路燈和圍欄都用來回爐造子彈了,恐怕連美國轟炸的炸彈碎片都得收集起來造武器,哪裡還有資源來大量換裝衝鋒槍。
我甚至覺得就是美國的那群新兵蛋子,端著衝鋒槍無限突突,將日本這群老兵壓制得都抬不起頭來,把抗日神劇裡的火力用在美軍身上絕對沒問題!
最終日本自食苦果,被2顆原子彈嚇破了膽,不投降後面還得吃原子彈。而日本不造衝鋒槍並不是日軍武士道,日軍強調命中率等,這些都是被逼出來的,最主要原因還是初期前線沒有需求,而且日本資源一直都不足,大量的造衝鋒槍,子彈消耗如流水,恐怕以日本的資源要麼快速完成侵略勝利,要麼快速滅亡,子彈不足都等耗死日本!
而太平洋戰爭中,美國海軍陸戰隊在初期同樣採用了大量的栓動步槍,原因是海軍還沒有形成絕對優勢,一旦登陸失去後續補給,衝鋒槍消耗子彈太快,無法持續作戰。但是到了後期美國海軍掌握絕對制海權後,這個問題就不存在了!
-
10 # 彼得堡的肥天鵝
這個問題其實很好解釋,因為日本是個貧窮帝國主義國家,自身資源極為匱乏,戰略物資極度依賴進口。而其四面環海的地理位置又決定了敵人必然來自海上,這點從發生在13世紀的“蒙古來襲”的兩次元日戰爭,以及1853年發生的“黑船事件”得到了充分印證。特別是“黑船事件”讓日本的有志之士徹底意識到這一點,所以在明治維新後,日本國大力發展海軍,因此有限的資源大部分都投入到了海軍艦船的建造上了,留給陸軍的就少得可憐了。
這就影響到陸軍高層在科技樹發展上點偏了,歸根結底還是“窮”嘛。因此,軍國主義日本僅僅只研發出一種衝鋒槍——百式衝鋒槍,這還是在戰爭中領教了中國軍隊衝鋒槍的厲害後,被迫搗騰出來的,即便是如此,這種衝鋒槍的總產量也不過在2.4—2.7萬支。對於大戰的驚人消耗而言,根本不算什麼。
因為窮決定了日本為了謀求自身的發展而不斷的對外擴張,也是因為窮讓軍國主義日本最終走上了覆滅的道路。
-
11 # 戰鷹99986
二戰日軍寧願拼刺刀也不用衝鋒槍,原因總結以下幾點:
第一,二戰日本亞洲主戰場在中國。 1931年,日本侵佔中國東北。1937年7月,日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國軍隊儘管在兵力上佔優勢,但由於沒有空中掩護和足夠的炮火支援,往往付出了極其慘重的代價,仍不能阻止日軍的進攻。日軍以當時單兵裝備的的三八大蓋及運用的白刃戰面對缺糧少彈的中國軍隊,優勢明顯,日軍嚐到了甜頭。得意之下,日本軍方就認為他們陸軍的戰鬥力是最強的,武器裝備也是最好的,用不著裝備衝鋒槍了。但是在二戰末期的太平洋戰場,明顯不是美國人的對手,始終被美國人火力壓制,說明,後期日軍的裝備體系和方向是錯誤的,這也是日本最終戰敗的原因之一。
第二,日本武士道精神影響。
日本從古至今都是個武士道的國家,他們崇仰尚武著。每個日本士兵,又都是以武士自居, 而且日軍在拼刺刀訓練方面也比較正規 日軍拼刺刀時多是以一敵多,事實證明了日軍的單兵作戰能力很強。
第三,自身技術缺陷及三八式步槍的影響力。
日本工業生產力有限,無法大量的製造衝鋒槍和彈藥及日本落後的槍械生產工藝讓他們無法設計出符合心意的衝鋒槍。二戰中日軍單兵主要配置武器是三八式步槍。他們認為,衝鋒槍遠不如步槍。他們覺得衝鋒槍載彈量雖然大,但同時耗彈量也是驚人的,而且衝鋒槍射擊精確度較差,且只適用於中近程作戰。而這一切,對於日本來說,他們根本看不上衝鋒槍,而更喜歡用步槍。當時日軍配置的三八式步槍,射程遠,精度高,槍身+刺刀總長可達166.3釐米,這樣的長度也符合日本軍隊重視刺殺的要求,這在二戰各國軍隊制式步槍中是獨一無二的。
第四,日本本土資源匱乏。
日本本土資源匱乏,強調節約。衝鋒槍耗彈量大,日本人認為浪費子彈。之所以發動戰爭就是想要掠奪中國的工礦資源。
-
12 # 蛋糕餅餅
這跟日本的國情直接相關,國情決定了其戰術方針和作戰方式。日本地狹人少,深知自己兵源與資源不足,想對外侵略必須省著用人命和資源,事實上日軍也是因為兵員與資源不足才慢慢從優勢轉為劣勢,最終戰敗。日本人的思路是是用步槍遠距離擊殺,越遠對自己就越安全,死的人就越少,用的子彈也少,所以設計的三八大蓋以射程見長,甚至子彈也是射程取向而不是殺傷力取向,子彈打到人都是對穿而不是在體內翻滾造成大創面。三八大蓋的這個特徵也直接決定了日本人拼刺刀時必須要退掉子彈,因為早期跟中國士兵拼刺刀時子彈誤射對穿後打到自己人造成了很多傷亡,很不划算。這種設計思路下,日本根本就沒有衝鋒槍可用,都是三八大蓋。而衝鋒槍射程不及步槍,近距離好使,但日本人覺得玩近距離肉搏總有死傷,不如遠距離炮轟+射擊的零傷亡。另外衝鋒槍傾瀉彈藥太快,資源浪費很大。
-
13 # 勁草145206340
三八大蓋初速大怕誤傷自己人,日軍規定近戰必須退彈拼刺刀。日軍槍長刺刀長,他們相信自己的拼刺優勢。實際上的確如此,拼刺,戰爭初期日軍都一敵頂數的。
-
14 # 野史也是史
日本對於這樣無奈的問題,裕仁天皇只能仰天大喊:“臣妾做不到哇!”
能靠衝鋒槍突突解決問題,非得要過一把冷兵器砍在肉身上的癮。日本人傻嗎?那肯定不傻,這種情形實屬被逼無奈的選擇。
在二戰中,幾乎所有國家的軍隊都裝備了衝鋒槍,如德國的MP-38/41型、英國的斯登式、美國的湯普森、蘇聯的PPS衝鋒槍等。中國軍隊只有國府嫡系部隊裝備有少量的美式衝鋒槍。而日軍卻沒有將這一大殺器大規模裝備部隊,日本雖研製出了衝鋒槍,但只生產了幾萬支,裝備在少量的空降部隊和坦克兵。
(百式衝鋒槍)
那為何不大規模生產和裝備呢?二戰期間,由於日軍陳腐的戰術思想以及國力、資源等的限制,使得日軍在整個戰爭中的步兵裝備以步、機槍為主,而沒有裝備衝鋒槍,在面對美軍時就吃了大虧。在很早的日俄戰爭中,當時俄軍使用的步槍為老式的滑膛槍,有效射程短,而日軍使用了當時最先進的來復槍,有效射程達到了俄軍三倍,再加上日軍的槍法精準,給俄軍造成了很大傷亡,從此便奠定了步槍在日本陸軍中的絕對主力地位。
一戰結束後,日本陸軍也曾提出過為部隊裝備衝鋒槍的想法。在1931年的淞滬會戰過程中,日軍曾領教過中國民團和19路軍裝備的衝鋒槍的威力。隨後,日軍大本營軍械局對沖鋒槍便產生了興趣,先後派人到歐洲考察,試圖研製衝鋒槍以裝備部隊。1934年,日本陸軍研製出了一款名為2號的衝鋒槍,但因該槍安全性、可靠性不良而被否決。
這款衝鋒槍在日軍中遭到很多人的批評,批評者認為衝鋒槍雖然火力兇猛,但是彈藥耗費太大且命中率太低,在戰爭中會對後勤造成困難,而實戰能力未知。因此衝鋒槍的事宜就被擱置起來。隨著歐洲戰事的發展,讓日軍研製衝鋒槍的計劃又一次被提出來,且得到批准。這款衝鋒槍被起名百式衝鋒槍,是MP18的仿製品,裝彈30發。
(上了刺刀的機槍)
這款衝鋒槍按軍方要求設計了刺刀安裝功能,而國際上對沖鋒槍的定義是透過密集的火力給敵人以威懾和殺傷。但日本受武士道精神的影響,日本陸軍對白刃戰有著特別的執著,往往在戰鬥的最後階段拼刺刀。日軍對刺刀的偏愛簡直到了變態的程度,連仿捷克的輕機槍都裝上了刺刀,真是難以想象機槍怎麼個拼刺刀法。
百式衝鋒槍沒有大規模裝備部隊。日本是一個自然資源極度匱乏的島國,所有的戰爭資源都要從外部獲得,根本耗不起彈藥。雖然日本佔領了中國大部分國土,並佔領了物產豐富的南洋諸島,但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日本的資源短缺現象。同時由於佔領區內沒有工業基礎,日本只能將資源運回國內進行深加工,這既加大了成本也耗費了週期。
所以儘管衝鋒槍的優點很多,但因製造成本高、工藝複雜、彈藥消耗過大等原因最終被日本軍方放棄。日本人認為,步槍打得比衝鋒槍準,寧可保證步槍和彈藥的質量,也不浪費寶貴資源造衝鋒槍。還有日本生產能力有限,無法大量的製造衝鋒槍和彈藥。
日軍用一戰的戰術思想指導二戰,日本軍部的高官們認為“百發百中的步槍要好於百發一中的衝鋒槍”。日本軍部能得出這樣的結論是因為他們的戰術還停留在一戰時期。歐美強國儘可能提高軍隊的火力密度,而日本卻強調軍隊的準確火力,甚至要求士兵每槍都要命中目標。在日軍看來,射程達2800米的38大蓋就是日軍引以為豪的武器。
美軍注重單兵火力,強調中近距離的單兵火力優勢。但日軍強調叢集火力,而且擁有比較先進的近距離火炮支援,日軍的步槍兵除了遠距離精準射擊、近距離拼刺刀外,就是用來保護機槍和火炮的。所以日軍的失敗並不是敗在火力的問題上,而是敗在塹壕戰的戰略思想上,在這種過時的戰略思想指導下進行作戰,豈能不敗?
二戰的地面戰役主要打的是空地運動戰,運用坦克和空軍進行強行突破,突破後進行縱深穿插,分割包圍的戰法,這樣步兵就放在了次要位置,而後的圍剿就要看單兵的火力優勢。所以沒有配備衝鋒槍的日軍就敗的很慘。日軍單兵應該也很想配備衝鋒槍,但由於戰術思想的落後,在加上省吃儉用的現實,就導致了沒有衝鋒槍的尷尬。
-
15 # 兵說
題主提的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不過在二戰中從日軍的表現來看,即使是他們用了衝鋒槍,也要用衝鋒槍來拼刺刀,這和他們落後的戰術思想密不可分。在上個世紀二十年代以前,世界各國對沖鋒槍根本沒什麼概念,而隨著各類新式武器的誕生,戰爭中對火力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各國都希望用密集的火力去戰勝敵人,但是日軍就不同了,他們覺得“精準射擊”、“百發百中”才是克敵制勝的關鍵,衝鋒槍這種百發一中的武器自然不受推崇。
直到二戰爆發前,日軍都還沒有制式衝鋒槍,步兵仍然在使用三八式步槍,這種步槍有兩個最大的特點,第一就是步槍設計的很長,便於士兵近戰時拼刺刀;其次就是它使用小口徑尖頭彈,追求超遠射程,日軍在實戰中常有擊殺700米叢集目標的記錄。日軍在平時的訓練中很重視拼刺和射擊,抗戰初期,中國軍隊在與日軍作戰中,總是吃虧,遠距離作戰武器和槍法不如日軍,近距離和日軍拼刺刀也不是日軍對手。就這樣,在中國戰場耀武揚威的日軍並沒有全面裝列衝鋒槍,直到在與美軍作戰時,日軍的火力總是處於被壓制狀態,他們才意識到了自身裝備體系的錯誤。
其實早在1931年,日軍在與中國軍隊作戰時,就發現了衝鋒槍的優勢,日本高層也有人提出要自己製造衝鋒槍,不過這件事情一直拖著,直到1940年,日本才造出了百式衝鋒槍,此槍和普通的衝鋒槍不同,它的射程居然追求600米的最大距離,而且還給它裝了刺刀座,一般衝鋒槍的設計理念是近距離透過密集火力給予對手威懾,但日軍卻如此推崇白刃戰,這難道是另有隱情?
眾所周知,日本這一島國在當時戰爭資源匱乏,而衝鋒槍不僅耗彈量大,而且二戰前衝鋒槍的製作工藝複雜,成本普遍偏高,再加上日本工業生產能力差,無法大規模製造衝鋒槍,所以百式衝鋒槍的生產數量也非常有限,它也僅裝列於少量的坦克兵和空降兵等特殊兵種。
回覆列表
讓大壯來回答吧!
首先呢,日本軍界尊崇武士道精神,白刃肉搏,切腹自殺謝罪在很多日本軍人看來是對天皇的效忠,是勇氣的象徵,內心非常推崇這種行為。
其次呢,受其落後的戰術思想指導,日本軍隊高層認為即使進入20世紀,拼刺刀作為一項必備的軍事技術,仍然值得重視,戰術思維還停留在冷兵器時代!日本軍隊在平時的訓練中有側重點的加強對士兵的拼刺訓練,每個日本士兵入伍都要接受3個月的白刃戰訓練,平日的拼刺訓練也不少。日本獨有的刺刀技術,易學、粗暴、直接、實用,每做一招都直接攻擊敵人要害,每一招攻擊力都極強。
最後,日本資源匱乏,生產衝鋒槍意味著大量的子彈消耗,這對日本的生產能力和資源無疑是一個大考驗。日本二戰時生產最多的百世衝鋒槍也才總共幾萬把。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日本還專門設計了裝刺刀的百世衝鋒槍,給衝鋒槍上刺刀,也是沒哪個國家了!這也從側面說明了日本為啥寧可用刺刀不用衝鋒槍,說到底,還是根深蒂固的武士思想作怪加上本國資源匱乏導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