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lzwsp
-
2 # 李三萬的三萬裡
相比活塞式螺旋漿飛機的前射機槍會打到螺旋槳,後射機槍會打到垂尾這種問題一點都不可怕,大不了咱們乾脆不裝後射機槍行吧?一戰後期,德國有個荷蘭人,安東尼·福克,幫德國空軍設計了一個好東西—— 機槍射擊協調器,有了這個好東西存在,把機槍槍口放在螺旋槳後面,可以讓某分鐘幾百發射速的機槍子彈,跟上千轉轉速的螺旋漿葉片之間,永遠協調的透過空檔,永遠不會擊中葉片,其原理很簡單,就是在葉片旋轉軸和機槍擊發裝置之間,裝上個聯動的限位裝置,限制機槍在葉片轉到機槍口正前方時擊發即可。在協調器出現之前,飛機上為了裝個機槍,那可真是花樣百出,別看螺旋漿飛機停著,螺旋槳葉片不起眼,轉起來那個直徑其實和飛機機身的粗裡面差不到哪去,想架上機槍,又打不到自己的螺旋槳,英華人把機槍架到機翼兩邊的尖上,法華人把機槍架高,從螺旋槳頭上走彈道,德華人把槍口從螺旋槳中間伸出去,這些方法,通通都極大影響了飛機機型設計,影響了飛機最基本的飛行效能。是射擊協調器的出現,才讓後來的戰鬥機有了解放式的發展機會。那麼轉回來說,當你瞭解了有射擊協調器那麼個好東西后,你還會操心安裝後射機槍的飛機,會打到自己的垂尾嗎?不擔心了吧?實際上,後射機槍連協調器都不用安裝,因為毫無必要,需要安裝後射機槍的飛機,基本都是轟炸機,攻擊機之類速度上,機動效能上吃虧的飛機,它們只能靠增加火力佈局來保護自己,飛機垂尾當然肯定是在飛機正後方六點鐘方向,後射機槍只要加個固定限位機關即可,而且從戰鬥局勢判斷,一架飛機都混到從這個位置被死死咬住,那還有什麼反抗價值?所以後射機槍作戰,主要還是側後方向,基本不可能正後,民航飛機那麼笨拙,稍微撥動一下方向舵,機頭橫向一動,機尾那邊正六點方向一條線上的目標,給甩出個二、三十度的射擊角度輕輕鬆鬆,要知道飛機再慢它也是飛機,六點位攻擊前機,起碼的安全距離也要留足,那麼兩機延長直線,偏差會有多大?真能咬死這條直線,那麼兩機的默契水平,都夠進花式表演的飛行編隊了。戰鬥機從六點種方向咬上來,對於戰鬥的雙方,都是一個概略方向,這個範圍比想象中大的多,就單指六點位追尾來襲的飛機,後射機槍都有足夠安全,不會傷及自己垂尾的足夠射角射界。所以,在飛機後射機槍會顧忌打到自己垂尾的這個問題,其實就並不成為一個問題,我自己所瞭解的飛機裡,沒有專門為後射機槍來設計專門保護自己飛機垂尾的裝置,確實很多後射機槍的機槍架子,會有對正後方六點方向的限位,就是槍口無法指到那個危險的位置,不過這種設計,顧忌傷到垂尾肯定不是主要理由,甚至很難說這麼設計時,這也是一個理由,射擊武器的支架設計,方向角,高低角設計一直很摳門,大家都知道兩者角度越大射界也越大,可是靈活性跟穩定性也要考慮一個平衡度,空戰裡機槍,機炮的準度,原本就夠感人了,設計時恐怕還是考慮增加穩定性的比重更大。
-
3 # 漩渦鳴人yy
這種情況倒是不可能出現怎麼想的,你如果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出現這種情況是真的確實會有這種特殊的情況出現,但是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正所謂吃一塹長一智,大家經歷過世界大戰的洗禮了,這個時候如果還不針對自己的裝備進行改進的話,萬一因為這個裝備問題出點兒問題拿著最後肯定會出大事兒的。
其實第二次世界大戰開戰以前,德軍無論是陸軍海軍相較於英法聯軍都是處於弱勢地位,只有空軍佔據優勢地位。也正是因為德華人開始新型,這一系列的軍備競賽導致空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得到長足進步,可即便是如此。我們去看一下第二次世界大戰空軍戰鬥力最弱,而不能說是最弱,只能夠說是相對錶現比較慘烈一點兒的,前蘇聯空軍他們也沒有出現這種機槍能夠打到自己垂尾的這種情況。
其實大家對於這個情況最有名的名場面當然是奪寶奇兵二里面主角和自己的父親在當時的空艇上面,來到飛機上,接著主角的父親直接拿著後射機槍把自家尾翼給打掉了,當時那副表情記憶猶新啊。這種空體是在第一次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間往返於德國柏林和美國紐約的空艇!因此主角這款飛機它所出現的時間基本上是固定的,不可能出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
說白了,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當時關於飛機如何武裝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飛機自誕生之初就應用於戰爭之中,這一點是事實,美國萊特兄弟發明飛機以後,飛機立刻就加入到了戰場之中。但是關於這個飛機該如何配備武器也是一個比較頭疼的問題。
如何才能夠限制這種情況的出現,那飛行員久經戰場的訓練,這這是一種方法,等另外一種方法呢就是加裝角度限制器。就是當角度達到一定的角度以後就會限制你,這樣的話,一旦腎上腺素激增想要掃射的時候快要打到尾翼,這個時候角度限制器會把你給卡死,你沒有辦法掃到你的尾翼。
說實話戰場上面對於情況瞭解最深刻的當然是飛行員莫屬,雖然二者之間可以透過日常的訓練增加默契度,但是真正到了戰場之上,這個時候雙方之間的交流那是很困難的。
所以這一款飛機呢,很早的時候就已經被淘汰掉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隨著飛機的提速技術的提升,這種情況不會出現,但是飛機的尾翼會遭到第二種物體的挑戰,這個就是飛行員。
飛行員在進行跳傘的時候,他是從飛機的機艙裡面爬出來,後跳出飛機一般來講速度偏慢一點的飛機的話,你的飛行員是有足夠的時間與飛機保持音的距離,避免自己撞上飛機的尾翼,但是隨著飛機速度加快,跳傘也成了一種日常的。艱鉅任務。比如說德軍在北非戰場上有一個飛行員擊落了200多架飛機,是一個超級王牌飛行員,但他一生只有一次跳傘,可就是因為這次跳傘喪生了自己的生命,而排行第一的納粹德軍飛行員跳傘十幾次,一點兒事兒都沒有。就是因為在北飛的那個飛行員跳傘的時,沒有做足準備,結果飛行員直接撞上了飛機的尾翼。
但是後來隨著時間的發展,無論是武器系統還是飛行員的跳傘系統,都已經無法威脅到飛機的尾翼了。所以以關於飛機尾翼的保護也就沒有再被提出來。
-
4 # 咖哩咖哩醬
這個問題對Quora的投票率很高,引用了前B17轟炸機工程師的電子郵件他說,B17的兩管炮塔在兩側都有有限的防火凸輪。簡而言之,如果炮塔旋轉到會撞到尾巴的角度,則凸輪將限制其中一門火炮停火。邊境炮塔從右轉左。左槍首先進入危險的射擊角度,該角度會擊中尾巴。此時,限火凸輪將阻止左槍射擊。當您繼續向左轉時,將解除左側防火限制,並激活右側防火限制。等等。至於一些輕型轟炸機,例如IL2,我還沒有看到與發射機構相連的任何限制裝置。也許在面向飛機後部的位置上有一個凸輪式限位器,但我沒有找到任何依據但是德國BF110的MG15看起來特別簡單,當然沒有任何限制裝置。話雖如此,這種自衛機槍不一定必須使用那種約束裝置。在常規訓練中,如果您沒有B元素,那麼您真的不想在空軍工作。如果機翼中型機槍擊中尾翼也很好
-
5 # 都市南鄉子
簡單,科技和工業化拿來幹嘛的?就是幹這些的。只要一個簡單的設計和實用工具就能避免這種危險。現代戰爭和空軍已經不再有這種問題存在了。
-
6 # 瘋狗的輕武
這個問題在Quora上有個高票回答,引用的是一個前B17轟炸機工程師的郵件
他說B17的雙管炮塔上左右都有限火凸輪,簡單說就是如果炮塔旋轉到會擊中尾翼的角度,凸輪就會限制其中一挺槍停火。
打個邊防炮塔正在從右往左轉,左邊那挺槍先進入會擊中尾翼的危險射角,這時候限火凸輪會停止左槍開火。繼續往左轉的時候左限火解除,右限火啟動。以此類推。
至於一些輕型轟炸機,比如IL2這種 我是沒看到有任何與發射機構相連的限制裝置。或許有在正對機尾的位置會有一個凸輪型擋塊,但我沒找到任何依據
但德國BF110的MG15看起來特別簡單,肯定沒有任何限制裝置。話說回來,這種自衛機槍也不一定非得用上那種限制裝置,平時訓練時候這點B素都沒有就真的別幹空軍了。而且尾翼這玩意被這種中口徑機槍彈打幾下也沒事兒
-
7 # 九品侍衛
一般情況下安裝在飛機上的後射機槍,不是安裝在導軌上就是安裝在立柱上,然而無論是哪一款支撐物體,基本上都有限位裝置,也就是機槍槍口衝向垂尾是轉不過去的。另外飛機的機槍手在開槍掃射時,也不是在朝後面掃射,基本上都是朝著側後方。
畢竟在空中雙方都在纏鬥,想要每時每刻都咬住飛機6點位置是不容易的,只要稍微一偏移機槍手就會掃射,畢竟朝側後方掃射視野更開闊,而且飛行員也會特意為機槍手創造有利的掃射機會。
-
8 # 王司徒軍武百科
打碎了你就告訴飛行員:“嘿!湯姆,後面那個該死的敵機打中了我們尾翼……”。
反正他只會立即跳傘並痛罵敵人,不會有功夫扮柯南找兇手。
實際情況並沒人們想象的那麼複雜,二戰很多戰機在設計後座機槍時已經避開了垂尾。
比如上面那架BF-110,它的雙垂尾相當靠後,機槍的角度也不夠噴到分開的垂尾上。
對BF-110這種大傢伙來說,後座火力主要用來干擾高空俯衝下來的敵人,或者在對付轟炸機時搞一把“斜樂曲”。
上圖.美軍P61黑寡婦戰機
這些重型機在靈巧性上不如普通戰機,但它們衝刺能力強,高速效能好,還擔當了大量的對地攻擊任務,不斷的拉昇俯衝成了重戰們的常用戰術。
上圖.蘇聯圖-2轟炸機
也正因為這樣,BF-110們更擔心的是俯衝攻擊後從高處跟著俯衝過來的敵機,而非攆著屁股與雙發機型比直線加速的傻蛋,後座火力自然也就跟著不走直角路線了。
在遭遇大批敵機襲擊時,BF-110會組成一個轉圈圈的“走馬燈”陣型,互相不間斷掩護,水平敵人有兇猛的機頭炮火看護,高處BZ的敵人則有後座火力照應。
“英俊戰士”與BF-110也是差不多的道理,後座炮手更關注的是斜向高空而非正後方。再加上角度問題,垂尾在後座射手眼中其實只是道細線,因此幹上自己垂尾的機率並不大。
施圖卡也不例外,雖然它小,但它是俯衝轟炸機,需要頻繁的完成俯衝-拉起的活動,這很容易遭到戰鬥機的咬尾圍攻。
但無論在俯衝階段追擊的,還是在拉昇階段BZ的敵機,都會進入施圖卡的弧形運轉範圍,後座火力就是為照顧這個範圍設計的,它們基本不需要對著自己的垂尾開火。
甚至在逃跑時施圖卡也會選擇快速降低高度,借低空效能糾纏,而非與戰鬥機比水平機動和爬升率,這進一步影響了後座火力的角度。
站在空戰的角度,處於完全的水平面咬尾也不是任何時候都能成立,一般這隻發生在普通的單發戰機狗鬥之中,比如一架噴火咬尾BF-109。
要對付那些堅固的大塊頭,咬尾並不適合,這樣實際減少了對方的中彈面積,堅固的垂尾將會吃掉許多寶貴的子彈。而真正的空戰中,戰機的載彈其實都不夠打幾個來回的。
比如德軍對付IL-2強擊機,往往需要消耗大量的彈藥才能幹掉它,追著尾巴死咬收效緩慢,還容易因為耗彈量過大把自己坑進去。最有效的打法是側面進攻翼根,或者佔據高處俯衝,讓其機體吃下更多的子彈。
這也是為什麼蘇軍增加後座射手後,IL-2生存率開始暴漲的原因,盯著尾巴打效果不好,俯衝攻擊容易被後座火力遏制,要想快些擊落它們,只能選擇幾個固定的側面攻擊模式。
也就是說,這些IL-2後座射手大部分時間防禦角度更高的地方就行了,根本不會往自己垂尾方向噴,就算噴中了“飛行坦克”皮糙肉厚其實也沒啥事兒。
(所以德軍開始將後座機槍手當第一目標,打掉他們就一切好辦了)
再說了,一般後座機載火力都有限制器進行約束(一個鐵框框就行),靠伸出槍管的視窗限制射界,要麼在旋轉槍架上就已經卡死了角度,更先進一點的美華人還做了火力切斷凸輪,槍支轉到凸輪限制區內時會阻斷槍支執行,轉過後恢復,根本沒法打中自己。
實際上,隨著戰爭的進步,後座火力在後續新開發的戰機上漸漸都取消了,僅保留在某些攻擊機、俯衝轟炸機、魚雷機上。
像“蚊式”、“虎貓”、“黑寡婦”等都是如此,“英俊戰士”、HE219等戰機後期甚至取消了後座火力。
至於更大型的轟炸機,它們有專門的機身\機腹炮塔或球形吊艙、尾尖炮塔,火力相當全面,又是叢集出動,根本不愁什麼噴掉垂尾的問題。
回覆列表
一般有後射機槍的都是攻擊機,本身機動性肯定就不如戰鬥機,這個是前提。所以有沒有限位器其實差別不大。
一般戰鬥機攻擊的時候基本都是兩種模式,從天而降,就是俯衝,要麼就是追尾俯衝基本後座機槍根本就打不到尾翼那個位置,人家就飛過去了。如果追尾,攻擊機的駕駛員要是還飛一條直線,那和找死也沒大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