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6
回覆列表
  • 1 # 史上雜談

    一 、五代是指907年唐朝滅亡後依次定都於中原地區的五個朝代,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公元907年,唐朝滅亡後,朱溫在中原地區建立後梁,定都東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五代十國開始。 960年,後周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篡後周建立北宋,五代結束。也就是一個非常動亂時期。

    二、這五個依次更替的中原政權雖然實力強大,但無力控制整個國家,只是藩鎮型的朝廷。 而其他割據一方的藩鎮,有些自立為帝,有些奉五代為正朔(後梁時期的晉、岐、吳除外)而稱王稱藩,其中十個歷時較長且稱王或稱帝的政權被《新五代史》及後世史學家統稱為十國,並且很多都是少數民族家族,並不認可華夏文明。

    三、五代十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最混亂的時期之一,戰爭和頻繁的政權更迭導致了大量文獻的遺失以及科技與文明的衰敗,所以五代十國在人民印象當中就只剩下戰亂的印象,而三國由於民間故事流傳,演義改編,保留大量的影響力至今廣為流傳。

  • 2 # 迷途燈芯

    同樣是亂世,同樣是連年征戰,兩個時代卻在現代人的眼中出現了兩種不同的世界,三國讓人看到忠義、智慧、爾虞我詐的計謀,但五代十國卻讓人無限黑暗毫無希望的感覺。三國的英雄人物到現在仍是人們的英雄,而五代十國的皇帝卻沒有這麼好的待遇了。這是因為在五代做英雄,基本都是英雄末路,而三國皆是群雄逐鹿,魏蜀吳三國皆有人物串聯故事。但是五代十國沒辦法找一個線索人物來串起整個劇情。

    比方說晉出帝石重貴,僅僅看第一次北伐和第二次北伐,那是超越柴榮、宋太祖級別的豪傑。在這兩次戰役中,石重貴第一次出陣就救出高行周、符彥卿等三節度使,這幾位赫赫有名的大將都哭訴如果沒有石重貴他們幾乎不免;接下來在澶州親自出陣,大戰耶律德光,是李存勖大戰朱溫以來所未見的大場面,最後還帶著晉軍擊退了契丹人。

    第二年石重貴力排眾議派馬全節北伐,自己也出陣澶州為後援,成功收復了遂城、滿城、保塞等後世宋人賴之與契丹交戰的要塞。耶律德光率領八萬大軍南下之後,雙方交戰也是不分勝敗,搞得後來編的《遼史》裡都不好意思寫這一筆。

    然並卵……後面的事情大家都懂的。石重貴不知哪根筋搭錯了,把禁軍全部交給杜重威,然後晉軍戰敗全部投降,張彥澤給契丹帶路攻入京城俘虜了石重貴一家。於是,石重貴全家就只能搬到朝陽晉王城去做契丹小領主,把無限的復國希望都寄託在了子孫石越的身上(大霧)。

    類似還有朱溫因為亂搞男女關係被兒子所殺、李存勖復國不久就被首席大將乾哥哥背叛最後還被伶人弒殺、李嗣源被兒子搞政變活活嚇死,諸如此類,不一而足。其餘人倫慘案、狼行狗性,那更是見得多了。

    總結一下五代十國,是一個黑暗時期,沒有什麼進步和發展,只有衰退。三國雖然人口生產衰退,但是在文學,醫療,軍事,兵器,制度,貿易都達到了新的高度。當然了三國也有一定的社會成分在裡面,比如羅貫中先生寫的《三國演義》,使得三國時期的各種典故讓人耳熟能詳,津津樂道也算是給三國打了個宣傳片吧。說白了,五代十國就是如黑幫打打殺殺,除了殺人還是殺人,沒什麼好看的。所以喜歡的人不多,並不是亂。日本戰國國家更多更亂,為什麼有意思,因為如三國,春秋戰國,雖然打打殺殺,但是各方面都湧現出進步和進步的人。

  • 3 # 蘇之平

    漢末有戰國,唐末五代,同樣是大帝國崩潰後的重建,三國和五代展現既相似又不同的時代特徵!對於三國我們很熟悉,甚至熟悉到有點過分的地步,那些人那些事我們都可以如數家珍;對於五代我們很陌生,陌生到幾乎說不過去的田地,不要說具體的任何事,就是大的框架有時候我也很難理順。從黃巾軍起義到三國歸晉接近一百年;五代從黃巢起義到宋滅北漢也是一百年。一樣的軍閥割據,一樣的民不聊生,一樣的暗無天日卻得到不一樣的歷史評價!這是為什麼呢?五代為何不如三國,三國為何萬古流芳而五代卻幾乎是遺臭萬年?我認為原因大概有以下幾點:

      第一,爭霸主角的身份家世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三國的英雄們大多出自豪門士族諸如袁紹、袁術、曹操;再不就是名門之後例如馬超;也可能是地方豪強諸如孫堅、董卓;最不濟的也是沒落的貴族諸如劉備、公孫瓚之輩,大部分都有較高的文化素質和個人修養甚至還有曹操這樣大文豪,劉表、袁紹這樣的黨人領袖!即使是劉備也是當世大儒盧植的弟子!諸侯們的個人魅力值非常的高,身邊聚集的也都是漢末精英人士,在社會上極具號召力。五代的梟雄們則大多是草莽英雄,其中大部分都是流氓(朱溫)、地痞(孫儒)、惡霸(王建)、兵痞(李茂貞)、強盜(楊行密)出身,不要說是文化素質、個人修養了,能識文斷字的都沒有幾個!僅有的幾個文化人沒有在舞臺上活躍多久就被歷史所淹沒(落地書生黃巢,半世英雄高駢他們的手下素質也和他們的素質也相差無幾(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僅有的幾個文臣謀士也淹沒在武人的海洋之中!這些地痞流氓本身沒有多少人望唯一依仗的就是手中的武力。所以對比起來,漢末群雄爭霸其實是一場士族爭霸,是貴族之間的戰爭!而唐末所謂的群雄逐鹿其實也一場黑社會爭奪地盤的械鬥,是黑吃黑地痞之爭!所以三國戰爭大多是鬥智,而五代戰爭主要鬥勇,三國戰爭勝者勝的謙虛,敗者敗的體面(大部分都能很好的活下來);而五代勝者勝的張狂,敗者敗的徹底(基本上是被滅族)。

     第二,對天子,對君權的態度不同。儘管同樣大權旁落,形同傀儡,漢末和唐末的皇帝享受的待遇相差很大的!三國雖然既有廢立皇帝董卓,又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但是他們都沒有敢自己做皇帝,唯一稱帝的袁術很快就被群雄剿滅。後來曹丕稱帝漢獻帝仍然得以善終,至少在當時士人的眼中天子和君權還是至高無上的,也是非常神聖的!而五代稍微有點勢力的大小軍閥(李茂貞、韓建)就敢公然凌辱帝王,誅殺皇族,廢立皇帝(朱孜,王行渝)更過分的就直接去而代之(朱溫)或者自立為帝(秦宗權、董昌、王建)!被廢的帝王毫無例外被殺,到了五代中期甚至出現“天子安有種呼?兵強馬壯的節度使皆可為之!”這樣赤裸裸的宣言,天子和君權在武力面前一文不值!

     第三,暴行的程度有差別,三國時期的暴行、屠殺也很多,甚至有董卓和曹操的數次大屠殺,但是似乎這些暴行都有一些藉口和理由,不是純粹是為了屠殺而屠殺;三國也不是沒有吃人肉的記載,至少劉備就吃過!但是基本上還是個別現象,沒有大規模吃人場面!雖然也有大規模的破壞但是大部分與所謂的義軍有關,官軍的軍紀還所的過去,曹操甚至還是有割發代首的作秀!而五代毫無意義的暴行和屠殺俯仰皆是;將人肉作為軍糧的不絕於史冊;官匪不分的大規模破壞觸目驚心!

     第四,文化傳承和社會經濟開發上面的努力的歷史作用不同。三國時期文化傳承並沒有中斷相反還有所發展,建安八子和曹操父子就他們的代表!中原雖然遭到破壞,南方則得到大規模的開發!各國諸侯也大多也注重改善民眾生活,翻車和諸葛堤都出現在三國!而五代時期特別是前期對知識分子進行大規模的迫害(黃巢和朱溫兩人尤甚),直到後期在南唐和西蜀文化才稍有恢復,經濟上大概也有相同的情況。

      這些都導致三國的歷史評價遠遠好於五代,三國人物的結局也好於五代人物,五代所謂英雄得以善終的很少,當然了普通人瞭解三國喜歡三國最重要的原因還是《三國演義》寫的太好了!

  • 4 # 大師兄翡翠原石

    根本原因是在於五代十國這個歷史時期,沒有一個能夠在民間大眾普及推廣的一本著作。他不像三國,有三國演義,作為四大名著,在民眾之間廣泛的流傳,這是根本原因。

    那麼我們再來看一看為什麼五代十國沒有這樣的一本著作誕生?關鍵在於五代十國的亂世,過於的紛亂複雜,而且五代的更替也好,十國的各自立國也好,在這個中間很難找到一個相對來說的正統或者相對來說的一個善惡的區分,完全處於一個顛覆封建王朝的君權天授,忠君愛國的理念,是一個誰拳頭大誰當皇帝的亂世。這從文學創作的角度來說就很難創作出一部,能夠在民間大眾中獲得一個廣泛接受的,在普世價值觀之下能夠形成的一個流行著作。我們來反觀三國這一段時期,他的創作相對的能夠把劉備這一方勢力作為一個正統,把曹操作為一個相對來說的反面角色。這樣一個相對的正反角色的創作,恰恰比較適合進行文學的創作,同時也能獲得民間大眾的認可,獲得很好的口碑,符合民間的一個普世價值觀。

  • 5 # 荷塘月影

    說起五代十國,大多數人甚至不知道他處於我國曆史上哪個時期,對該時期的人文歷史更是知之甚少了,這源於該時期混亂無比,沒有那麼多專門的史官進行詳細的記載,如完整的朝廷正史、人物傳記等等,所以也就知之甚少了,唐朝滅亡後中原大地相繼鼎立後梁、後唐、後漢、後晉、後周五個朝代,史稱五代,而十國則為盤踞在中原以外的十個諸侯勢力,五代十國亡於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北宋,五代十國加起來共存世77年。

    三國之所以那麼出名,為之代言的《三國演義》功不可沒,加上各種影視劇和歷史書籍的青睞,讓這個時代的人物軼事和著名典故婦孺皆知耳熟能詳,小孩都能隨便說出幾個三國的歷史人物及故事,如神機妙算諸葛亮、忠義兩全關雲長等等,中華上下五千年,不要說中國,三國曆史在全世界也被眾人所津津樂道。

    同為亂世,三國毫無疑問比五代知名得多

    其一是拜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所賜,而五代十國存在感確實非常低,以至於兒時課本經常以唐宋元明清為朝代順序,往往忽略掉五代十國,在文學上也沒什麼可拿得出手的傳世名著了(有,但沒有那麼耳熟能詳)。

    其二這個歷史時代可以說是一個黑暗時代,整個社會沒有什麼進步和發展,全是衰退,篡權奪位、名不正言不順的事情在這個時代是見怪不怪了,所以這個時代不怎麼被後世所喜歡,而三國雖然也是群雄割據的大征伐時代,但其文學、軍師、醫學、制度等方面都有著前所未有的進步和發展。

    最後就是流傳至今的古典書籍和現代的影視劇、遊戲的加持了。

  • 6 # 仁者厚德載物

    三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時代,主要是因為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的深入人心家喻戶曉。

    何況三國時代的確是中國歷史上人才璀璨英雄輩出的時代。

    中國第一奸雄曹操作為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在中國歷史上鳳毛麟角。曹操的才華與殘暴在中國歷史上都是頂尖級的,其他的政治家軍事家的文學才能都遠遠不如曹操。看看那些開國皇帝那些奸雄,找不到一個文學才能能與曹操相提並論的。

    中國第一名相諸葛亮,不僅是政治家軍事家,而且是中國歷史上鳳毛麟角的發明家。

    中國第一武聖關羽,以忠肝義膽而被歷代統治者推崇,成為忠義的代表。

    三國第一名將呂布也以有勇無謀的典型與忘恩負義的典型而家喻戶曉。

    即使被曹操殺害的那些孔融華佗等也都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傑出人物。

    四歲讓梨的孔融,發明五禽戲的神醫華佗也都是家喻戶曉。

    三國的帝王將相都深入人心,不僅劉備曹操孫權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魏延周瑜呂蒙陸遜郭嘉荀彧張遼等都家喻戶曉。

    三國時代有名的絕代佳人也非常多,比如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貂蟬,讓曹操垂涎欲滴的江南美女大喬小喬,讓曹操曹丕曹植袁熙等迷戀的絕世美女甄宓,劉備英姿颯爽的嬌妻孫尚香,讓呂布曹操關羽都非常迷戀的秦宜祿美妻杜秀娘等等。

    不僅是五代十國的英雄美女的知名度不如三國,中國歷史上其他亂世的英雄美人的知名度也大都不如三國。

    五代時代與曹操最像的奸雄是梁太祖朱溫,連當代偉人毛主席都評價朱溫兇殘狡猾過於曹操,但朱溫遠遠沒有曹操這樣的文學才能。

    五代時代的謀士也沒有一個比得上發明家諸葛亮的。

    五代時期有名的美女比如李存勖的皇后劉玉娘,南唐後主李煜的大周后小周後,後蜀的花蕊夫人等。

    歸根到底還是三國演義這樣經典小說讓三國時代變成是中國歷史上最有魅力的時代,如果有文學大師描寫五代時代的小說,五代時代的知名度也會增加很多。

  • 7 # 海中巖haha

    主要是五代太亂了,沒有了正統觀念,用曹操的話,沒有他,不知道要有多少人道寡稱孤了,正是因為有了曹操,才讓東漢末年有了系統的脈絡,有了正統,不至於讓那些青梅煮酒論的英雄都去稱帝,讓人連國名都記不全。由於曹操的存在,東漢末年雖然亂,但沒幾個人敢亂稱帝,所以寫起歷史來還是簡單的,直到曹操死後,才一下冒出三個皇帝。在這之前都連王都不敢亂稱,曹操不稱王就沒人敢稱王。其實唐末時和東漢末年都一樣了,也是亂得一團,也是皇帝說了不算,但還有個皇帝在那,唐末沒出漢末那樣的大英雄,只到朱溫當皇帝,就和曹丕當皇帝一樣了,一群人都稱帝,曹丕是個二代當皇帝是天下三分,朱溫當皇帝就是一代還沒能積累起人氣就又下去了,倒有點象南朝幾個朝代,換的太快了大家也記不住,也不可能忠心。想要有名氣首先得穩定很長時間才能讓人記住,才能讓寫成小說讓更多人知道。不停的換,連主角都定不下,小說怎麼寫?三國演義其實寫到五丈原後邊大家也都不願意看了,因為主角都寫死了,大家不感興趣了,在小說裡主角光環也很重要,主角不能死了,選定一個人當主角後引來人喜歡才能讓看下去,五代裡的人能進入主角的人太多,每個人不超過十年,這小說都沒法寫,五代裡也沒有什麼人可稱英雄,一個比一個壞,都是不停的叛變,不能有個正面形象寫出來也沒人看,名氣自然上不去

  • 8 # 我是富二代他爹

    主要原因是缺一本書!這本書就叫做《五代演義》!三國為啥出名,就因為一部《三國演義》使三國那些人物耳熟人祥!五代不缺牛逼的人物,不缺勇猛的將軍,也不缺英明的君主!我們來看一下我知道的五代人物!

    朱溫!五代第一位皇帝!滅了大唐!建立後梁!朱溫殘暴,動輒殺人!重點是好色!好色也就罷了,畢竟是皇帝,女人多的是!關鍵是這人亂到什麼地步?兒媳婦都得入宮侍寢!幾個兒子那個想被他看重,就得乖乖送上自己媳婦,朱溫照收不誤!當然了,最後第三個兒子朱友珪派人把他搞死了!你看把他寫進演義裡,妥妥的第二個董卓!之後,他的幾個兒子,為了皇位你殺我我殺你,很快後梁就被李存勖滅了!後梁將領很出名的就是王彥章,善使鐵槍!英勇善戰!可惜對手太強,君王太昏聵,寧死不降,死後不久後梁就滅了!

    李存勖,很牛逼的存在!繼父親李克用的晉王王位,然後一直與後梁對抗,一直是後梁北方最大的威脅!公元923年四月,在魏州稱帝,國號為唐,史稱後唐,於同年十二月滅掉後梁,定都於洛陽。之後僅僅三年,就並岐國,滅前蜀,得鳳翔、漢中及兩川之地,後世人稱“五代領域,無盛於此者”!真正有機會統一天下的人,可惜太寵信伶人宦官,結果“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蒼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於誓天斷髮,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身死國滅!真真令人扼腕嘆息!這個寫進演義裡,再加點悲劇色彩,妥妥的感動一大堆人!

    然後後晉了,兒皇帝石敬瑭用“幽雲十六州”換來了皇位,留下千古罵名。石敬瑭死後,養子石重貴繼位,不願向契丹稱臣,結果契丹發兵滅了後晉!石重貴,有骨氣,就是能力一般!最後丟了皇位!投降契丹了,好的一點是這貨活了61歲,在契丹還過了三十多年呢!

    後漢只存在四年有兩帝,開國的劉知遠就當了一年皇帝,然後後漢隱帝還不消停,猜忌郭威,想殺掉郭威,結果郭威造反了!把後漢隱帝拉下馬,自己當皇帝了!

    後周,有五代第一明君柴榮!柴榮在位期間,練兵,安民!使後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又南征北戰,西敗後蜀,南摧南唐,北破契丹,連克二州三關。形勢一片大好,馬上要統一天下了,結果卻突然病死了,僅僅39歲!留下孤兒寡母,很快江山就被趙匡胤奪了!

    寫五代演義可以這樣子來寫,開頭就說,唐太宗李世民請袁天罡卜算大唐國運,袁天罡說等豬上樹的時候,大唐就滅了(寓意朱溫篡唐),然後兩百多年後朱溫篡唐,開始了五代!再重點演繹一下,朱溫,李存勖,石敬瑭,柴榮等,中間穿插南方十國的情況,到最後趙匡胤建立大宋為止!很可以呀!

  • 9 # 飛鴻鳴春

    三國(220年-280年)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三國是個人才輩出的時代,無論文官武將具是鮮活得英姿勃發,正因為有了那些鮮活的人物在,所以歷史上才有了陳壽的《三國志》和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才有了那麼多與三國有關的作品。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周瑜、司馬懿,哪一個人物都那麼讓人欽佩,哪一個國度都那麼令人神往,讓人產生恨不生在三國時的想法。

    而五代十國(907年-979年 )卻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前前後後走馬燈似的政權更替,卻沒有產生幾個對社稷、家國特別有影響的人物,到是在文學領域產生了一點點影響,在後蜀誕生了中國一個新的文學體裁——楹聯,在後唐出了李景、李煜兩位亡國詞人……

    五代指的是907年唐朝滅亡後依次定都於中原地區的五個朝代,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公元907年,唐朝滅亡後,朱溫建立後梁,定都開封(今河南開封),五代十國開始。 960年,後周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篡後周建立北宋,五代結束。

    而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區之外存在過許多割據政權,其中前蜀、後蜀、南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等十餘個割據政權被《新五代史》及後世史學家統稱十國。北宋建立後先後統一了尚存的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南唐、吳越、北漢等政權,基本實現了全國的統一。

    五代十國找不到其他有建樹有血性可歌可泣的人物,更找不到一個令人嚮往的國度,讓後人無法謳歌,無法書寫,只能詠一曲“問君能有幾多愁,愉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了。

    人常說亂世出英雄,三國就是這樣的一個時代,而五代十國偏偏沒有產生一位應該產生的英雄,到是出了一位割地求榮的石敬唐以及後來黃袍加身的趙匡胤,後人修史也無法修出波瀾壯闊來。這就是五代十國無法跟三國相比的原因吧。

  • 10 # 過去即歷史

    這主要看三個方面;

    第一:三國時代只有魏蜀吳三個國家,最後統歸於晉,他們之間僅是三國之間的鬥爭;而五代十國中,先後有較大的梁、唐、晉、漢、周這五個王朝,而且每個王朝僅有一兩代帝王,還有哪些小的王朝,總之五代十國十分混亂。

    第二:三國之間的鬥爭很精彩,也有無數英雄人物,各種軍事策略,應接不暇,《三國演義》這本書普及了三國知識;而五代十國就是一群軍閥相互混戰,沒什麼精彩可言,那個時期的優秀人物也很少。縱使有以五代為背景的著作,國家太多,關係太混亂,找不到主線,很難像《三國演義》一樣成為古典名著之一;

    第三:三國時期打仗,實力不是唯一指標,曹操以多勝少的官渡之戰打敗了袁紹;孫劉聯軍卻再次以多勝少的赤壁之戰打敗了曹操;(出來混,總是要還的),還有各種戰役都講究戰術,還有心理博弈,十分扣人心絃;而五代十國就是以唐朝的藩鎮割據為起家的根本,這基本上就是“大魚吃小魚,小魚吃小米”的叢林法則,戰爭也沒有太多值得觀賞的地方;也不像三國時人才輩出,有個李煜還是文學造詣高。

  • 11 # 多雲sky

    這個問題問得好,五代之所以名氣沒有三國大,在我看來主要有以下這些因素:

    1、五代的朝代更替太多,皇帝太多如流星般更替,契丹、沙陀、漢人輪流當皇帝,實際是7朝9姓。自然人民群眾記不住,臉就對不上了。

    2、其次五代缺乏歷史記載,也缺乏群眾基礎如《三國志平話》、《三國演義》這樣雅俗共賞的文藝作品。限制了五代時期一些歷史人物、事件的二次傳播。比如五代著名的王彥章、十三太保、李存勖、朱全忠、郭威、柴榮、兒皇帝石敬瑭、難得的開明君主後唐莊宗。

    3、五代大多是異族,沙陀人,文化水平不高,名字也怪,多養子、僱傭兵,故事也不大精彩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當年秦始皇要吞併六國,一統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