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金榜01
-
2 # 飛海
這就比方說你玩遊戲一直想升級。
秦國,那時候應該是在土地相對比較貧瘠的地方,中原很多肥沃的土地都被其它國家佔領,秦國的很多國王很多過往都想衝出函谷關來爭霸天下。
在遊戲中,你想擁有的是更多的金錢和更高階的裝備。
而古代的皇帝,他想擁有更多的土地和更多的人民來彰顯他的實力,所以說他就想吞併他國來增強自己的實力,獲得更大的利益。
-
3 # 拓跋飛翼
歷史發展是人類獲得更好生存機會的過程,自從國家產生,為了能獲得自身更好的生存空間,就不斷的相互攻伐,去奪取自己不足的資源。秦始皇所處戰國時代,群雄並立,無論人口,還是資源都不能被一國使用,生存空間並不是寬裕。統一天下也就成了有作為帝王的首要戰略了。秦始皇把秦國近百年積累的戰力很好的發揮出來,透過最直接的方式_戰爭,將周邊六國通通收為己用。事實證明,一統天下的秦國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無論是生產力還是人口都是,戰國分裂時期不能比的。大秦帝國開創的統一的封建時代,是中國封建生存空間模式的開始,讓中國近千年引領世界發展方向。
-
4 # 史書上冬眠的蛇
中國的大一統在歷史上出現過數次,無論這個國家如何分裂,最終都能重新統一起來,秦始皇的統一,是郡縣制度下真正意義的第一次大一統,與其問為何由秦始皇滅六國來統一,不如問我們的大一統到底是如何形成的更為貼切,一切的根由都要從我們的文化談起。
以往的認識,三皇五帝那會兒,我們生活在黃河流域,由於文化的高階,造就了我們華夏族政治經濟的繁榮,透過戰爭或其他手段不斷融合周邊少數民族,遂使得華夏文明拓展的越來越大,區域越來越廣,形成了眾多諸侯國分散各地,共同拱衛中央的局面。
事實上,黃河從來都不是隻有我們華夏族一支,少數民族也不是生活在我們周邊,上古三朝,我們基本上都是和少數民族犬牙交錯的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由於文化的滲透,使得華夏族產生了向心力,逐漸成為眾多民族中最耀眼,最繁榮的一個,其他少數民族則從文化上選擇了遵從,所以,在我們的認識中,凡是遵循華夏族文化的都可看作是一國之民,形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局面。
但是,我們由於土地的廣袤,但生產力和生產工具的相對落後,我們認識上的統一不過是對文化認同的一個鬆散的聯合,在政治經濟上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統一,但是文化上的統一為政治經濟的統一提供了思想基礎和保障。
伴隨著鐵器的廣泛應用,流官制逐漸取代了諸侯貴族家族統治一方的方式,中央集權制度開始建立起來,技術的進步使得政治經濟統一變為不可扭轉的趨勢。
歷史並沒有指定統一者是誰,只能說統一是天下大勢,落在秦始皇的身上,是因為到他存在的時代,他和他的諸侯國已經具備了橫掃寰宇,一統天下的能力,這些統一之事就自然而然由他來完成了而已。
秦始皇的統一,是文化認識和科技進步雙重作用的結果,他所要達成的不僅僅是滅了六國,而是高階的華夏文化所能觸及到的地方,都要統一進來,北方築起長城,將遊牧文明擋在中土之外,掃蕩南方,建立郡縣,將落後的少數民族一併圈進來,能到多遠就到多遠,有時候文化的滲透早就超過了當時軍事技術,經濟能力所能到達的地方,這是一場文化統一,也是一場技術革命。
所以,大一統是文化和技術雙重作用的結果,是必然的發展,而由秦始皇來統一則是一種歷史的偶然,沒有秦始皇,也會有一個人完成統一。
-
5 # 小金智囊121
凡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古代六國,由於各自為政,各國貨幣不同,度量衡不同,嚴重阻礙了貿易的發展,從而阻礙了經濟的進步。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要求統一一個國家的基礎已經具備。
秦國經過多年的商鞅變法,秦國的強大已經具備統一的實力,始皇帝順應歷史要求,發動統一戰爭,統一了六國。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統一的王朝。秦國的統一,加強了各地的貿易,加強了交往,統一了度量衡,統一了車距,加快了經濟發展,秦始皇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
-
6 # 歷史風暴
為什麼當年秦始皇要吞併六國,一統天下?
應該說,自從魏國從霸主上被諸侯們拉下了的時候起,各主要國家都有了統一天下的雄心。只不過秦國憑藉自己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嚴格執行的法律再加上秦始皇的雄才大略,最終勝出,統一了天下!
自從戰國初期開始,各國國君相互稱王,這個在當時只有天子才配有的稱號已經爛大街了公孫衍於前323年發起的“五國相王”,請魏、韓、趙、燕、中山相互稱王,表示王的稱號已經成為戰國主要國家的標配(楚國稱王是個例外,但在周厲王時期怕被天子報復,楚國曾經取消過王的稱呼)。同時也表示戰國進入群雄逐鹿時代!
當時除了秦國之外,楚國、齊國、趙國也是一等一的強國,只不過由於地理位置的劣勢和國際環境的原因導致最後失敗。但各國都在不遺餘力的吞併土地,希望擊敗各國統一天下。
以齊國為例,在擊敗魏武卒之後,齊國成為當時數一數二的大國,和秦國同時期,齊國開始對外擴張。在北方,齊軍不斷攻擊臨近的燕國,佔領了今天天津一帶,並掠奪了大量人口。向南,齊軍與越國和楚國發生衝突,可惜由於實力不足,被兩國擊敗。所以,齊軍後來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北方,等到燕國子之之亂爆發後,趁燕國內亂迅速佔領燕國全境。雖然由於齊軍的暴行,燕國百姓開始反抗,但如果燕國處於齊國大後方,各國沒有能力干涉,那麼齊國仍然會順利吞併這個國家。因為就在同一時期,巴蜀兩國人民不滿秦國統治爆發起義,可惜由於遠離中原,得不到國際社會的支援,被司馬錯輕鬆鎮壓!所以,正是由於地理上的優越性,讓秦國可以鞏固戰果,積累征服天下的資本。
(地圖中可見,巴蜀遠離中原,燕國不具備這個條件)
那麼,秦國為什麼直到秦始皇時期才統一天下呢?秦始皇的統一天下,除了自身的雄才大略之外,稍縱即逝的歷史機遇期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
秦始皇出生那年正是邯鄲之戰最激烈的時候,他本來沒有資格繼承王位,因為他的父親異人並不受秦王的待見。所以,在秦趙兩國競爭最激烈的時候被派往趙國為人質。而當時,秦始皇就出生在邯鄲城內。可以說,從他出生起就隨時有生命危險,惱羞成怒的趙國人隨時有可能殺掉正在襁褓中的他。
但是,秦始皇的出生也是恰逢其時,當時齊國已經被樂毅率領的五國聯軍打成廢墟,齊國國君也失去了征服天下的雄心。
(這場戰爭將齊國打成一片廢墟)
趙國在不久前的長平之戰時被坑殺45萬大軍,幾乎失去了所有青壯年男子。趙國失去的不僅是大量人口,以當時趙國的人才培養機制,這些人之中本來應該有很多人可以成長為優秀的將領。而長平之戰,讓趙國出現了人才斷層!
(長平之戰雖然失敗了,但趙軍的表現仍然可圈可點)
魏國和韓國在秦軍上百年的攻擊中已經奄奄一息。
燕國更不值一提,他連長平之戰後的趙國殘軍都打不過。
只有楚國還有一些和秦國爭奪天下的實力,但是也沒有能力抵擋秦國傾國之軍!
也就是說,秦始皇出生時 正是山東各國實力最弱的時候,這就給他統一天下創造了機會。
如果秦始皇這一代人沒能統一天下,接下來就麻煩了。假如秦始皇沒能統一天下,接下來各國就有機會恢復實力,從而成功阻止秦國吞併天下的計劃!
因為:
韓國有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張良;趙國有成功吞併嶺南的趙佗;楚國最強大,項羽、劉邦、韓信全是楚國人!
所以,秦始皇能夠統一天下,是歷史選擇了他,是他成功抓住了歷史機遇!
-
7 # 陽城導航
秦始皇為什麼要統一六國,我認為主要有三方面考慮:
第一、秦國實力強大,已經具備了統一六國的條件。
從商秧變法開始,秦國對內實行郡縣制,奠定中央集權制基礎,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獎勵耕織,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積累經濟實力。對外屢次發動侵略戰爭,與六國交戰,特別是長平之戰,坑殺趙卒四十萬,六國震動。到秦始皇執政時,秦國已對六國形成輾壓之勢。
在這種情況下,秦始皇起了滅六國,統一中國的雄心。經過十年戰爭,終於一統華夏。
第二、受大一統思想的影響。
中國是一個具有大一統思想的國家。自古以來,夏,商,周相互更替而興,國王最受尊崇。即使東周衰落,國王落魄,但天子的尊貴與神秘,還是備受下面諸候國推崇。到戰國時,諸候國乾脆踢開周天子自立為王,享受天子的威嚴。
但是諸候割據畢竟沒有一統華夏更受尊重,因此,有實力的國王發動戰爭,統一天下就成為必然。
秦始皇生活在那個時代,自然受那個時代思想影響。最有佐證的是,他一統華夏之後,將國王改稱皇帝,就是取中國古代神話三皇與五帝稱呼中的後兩個字合稱而來,使他的地位帶有宗教神秘色彩。從此之後,中國封建社會的最高統治者都稱皇帝,再沒變過。
第三、被六國富饒的土地財富所吸引。
六國之地,特別是趙、韓、魏、齊等國之地古稱中原,是土地肥沃,人口繁盛,經濟發達之地,更是周邊國家爭奪的物件。有實力的國家恨不得據為己有。因此,從春秋開始,中原大地戰爭不斷。秦國多次發動侵略戰爭,也多以侵佔中原大地為目的。到秦始皇時,這個願望終於實現。秦國首先將韓、趙、魏等國滅掉,據其土地,入主中原,隨後打敗其它幾國,就是順利成章的事了。
因此,秦始皇統一中國也有經濟上的考慮。
至於有人說,天下爭戰太久了,人民需要和平,秦始皇順應人民的需要,統一六國,給人民和平,縮短人民痛苦等等,是今人的思維,不是戰國人的思維。不然的話,坑殺四十萬趙卒的事就不會發生了。
-
8 # 雜學道人
我覺得秦國吞滅六國是一個大勢所趨的程序。春秋時候的秦國肯定沒有這種雄心的,最多就是想當霸主,帶頭大哥。戰國時候秦國國力大增,連續占城得地,而關東六國又逐漸不給力起來,秦國自然會有吞併的想法,再加上商鞅變法之後,秦國走上了軍功換爵位的軍國主義道路,對外侵略性大增,而六國國力衰竭,更加鞏固了秦國一統天下的雄心,始皇奮六世之餘烈,一統天下也就正常了。
-
9 # 盪漾的可樂
想掃滅六國的可不是隻有秦始皇一個人。秦孝公時期就已經勵志掃滅六國了。春秋末年到戰國中期的一百多年裡六國卑秦(開會都不帶秦國,有什麼事也不通知秦國)導致秦國實際上不太喜歡自己東面的鄰居。加上商鞅變法國力大增。當然秦始皇幼年被經常被趙國人欺負也算一個重要原因吧。長大了當了國王當然要報復一波嘍據說秦始皇在王翦攻下邯鄲之後親自跑了一趟邯鄲把他原來做人質的時候住的地方附近幾條街的人都活埋了。
-
10 # Callme不韋
首先確認一點,今天我們要回答的問題是秦始皇為什麼要吞併六國,一統天下,而不是為什麼能!
是啊,為什麼秦始皇放著堂堂的秦國國君的日子不好好過,非要整天打來打去的吞併六國一統天下呢?這個問題我們從以下四個方面來進行回答.
第一、周平王把都城從鎬京遷到洛邑之後,大周王室實際控制的區域和一箇中等的諸侯國相當,雖然依舊佔據著天下共主的身份,但是對於各個諸侯國的統治力越來越差,東周進入春秋時期。
春秋時期小國無數,這個時期的戰爭都是以兼併為目的的小規模戰爭;而到了戰國時期戰爭以滅國為目的,以大型殲滅戰為主,長平之戰秦將白起坑殺趙國四十萬士兵,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最早的、規模最大的殲滅戰。
在戰國時候,各國難以獨善其身,在大周王族沒有能力維持秩序的情況下,七雄都有問鼎天下之心,沒有誰可以獨善其身。
第二、吞併六國、一統天下是秦國在戰國後期的百年大計、基本國策,公元前316年司馬錯提出浮江伐楚,天下可定的策略,“(巴蜀)水通於楚,有巴之勁卒,浮大舶船以東向楚,楚地可得。得蜀則得楚,楚亡則天下並矣。”秦孝公同意了司馬錯的策略,秦國也實施了這個策略。
第三、秦始皇的經歷註定了他不甘於平凡,秦始皇是父親子楚在趙國做人質的時候出生的,十歲的時候才回到的秦國,秦趙關係並不好,所以秦始皇在趙國的日子不好過;
秦始皇十三歲登基,由於年幼,朝政一直被丞相呂不韋把持,而秦始皇成年的時候得知親生母親紅杏出牆,和嫪毐都生了兩個孩子了,嫪毐見事情暴露還起兵造反,被秦始皇迅速拿下;
還有始皇嬴政是呂不韋的兒子這件事情四處傳播,這一切對於秦始皇來說都是壓力,好在秦始皇終於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併六國,一統華夏,即使如此,秦始皇是呂不韋兒子的事情還是被司馬遷寫進了《史記》!
第四、權力是野心的催化劑,秦始皇成年之後,掌握著大秦舉國之力,而且此時的秦始皇正是年輕好勝,一腔熱血的年紀,秦國更有吞併六國、一統天下的百年大計,秦國也有這個實力,在這樣的情況下,始皇帝沒有理由不執行下去。
以上,個人淺見,還請指教!
-
11 # 冷清先生
秦始皇統一六國,是一件偉大而水到渠成的事情。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逐漸衰微,以及諸侯國的兼併和強盛。
【周天子衰微】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紂,勝利以後,按照“親疏遠近、出兵多少、功勞大小”,以“公、侯、伯、子、男”的等級,分封800諸侯。同時規定了一整套的禮儀制度,比如:天子六師、大國三師、中國一師、小國一旅的軍隊規制;再比如天子九鼎、公爵七鼎、侯爵五鼎、伯爵三鼎,等等軍事禮儀制度。
公元前841年,周厲王實行山川湖澤專利,引發國人暴動,周厲王逃亡到彘,這是對周王權威的第一次大挑戰。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寵愛褒姒而失政,申侯勾結犬戎攻陷鎬京殺周幽王。第二年,諸侯擁立周平王東遷,東周開始。
東周時期,楚國稱王再次對周王權威挑戰,諸侯國之間兼併及戰爭頻發,大國諸侯多次會盟試圖行駛周天子的權力,先後出現了秦穆公、宋襄公、晉文公、楚莊王、齊桓公會盟稱霸,號稱春秋五霸。公元前453年,晉國智伯為亂,趙、魏、韓三家平息叛亂而獨立,公元前403年,周王正式任命趙、魏、韓為諸侯,戰國時代開始。
戰國時代,經過長期兼併,基本上就剩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大諸侯國了。而這幾個大國,也都先後稱王,周王的權威已然沒落,基本上成為聾子耳朵——擺設,只不過是名義上的周天子。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佔領周王畿,廢除了周天子,周朝就壽終正寢了。
【秦國的崛起】秦人先祖是殷商的後裔,商湯滅夏之後,夏的遺民和周人在夏的大司農不窋的帶領下,從有邰(甘肅平涼)遷徙到戎狄(陝北寧夏),秦人追擊到隴西一帶,為商朝守衛邊疆。周武王伐紂之後,商朝名臣飛廉(蜚廉)的後裔被遷徙到隴西。
飛廉的後裔猛士惡來,惡來的後裔有秦非子為周孝王放馬,被封為附庸。秦莊公擊西戎有功,被封為西陲大夫,賜地於秦(天水)。秦襄公因護送周平王有功,被正式封為諸侯,並把周的舊地岐山賜給秦國。秦穆公滅西戎12國,開闢千里之地。
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為秦國奠定了強國之法,秦國日漸強盛。秦惠文王為平息民怨和個人私仇,而車裂商鞅,但卻保留了商鞅之法。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正式稱王,公元前316年,秦滅巴、蜀、苴。
秦昭襄王時,秦國連橫破縱,齊國稱東帝,秦國稱西帝。韓魏聯合攻秦,白起戰伊闕,殺韓魏24萬。前278年至270年,秦攻楚鄢郢之地,楚傾襄王遷都到陳丘。公元前260年,白起在長平破趙軍,坑殺趙卒45萬,在秦昭襄王一朝,白起殺六國之兵一百多萬,六國國力大衰。公元前256年,秦滅周王畿,秦統一中國僅剩最後一擊。
【秦王掃六合】公元前247年,秦莊襄王卒,秦王嬴政年十三繼位。公元前256年,周赧王駕崩,西周公向秦昭襄王獻地,秦取走周天子九鼎,秦帝國確立。前250年,東周公欲伐秦護周,被秦相呂不韋所執,流放陽人,周亡,凡立國796年。周朝已經滅亡,六國國力盡喪,秦國統一六國,水到渠成,而這最後一擊,秦莊襄王異人,命薄在位僅僅七年,統一大業自然落在秦王嬴政頭上。
公元前238,秦王嬴政平息嫪毐之亂,後來又罷免丞相呂不韋,重用李斯等人。從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秦王嬴政命令王翦、王賁父子、李信,蒙武等將軍,先後滅亡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一統天下。秦王贏正自稱秦始皇 建立大一統的郡縣制王朝——秦朝。
-
12 # 鑑史馬後炮
秦始皇所做的並六國統一,只是順應了我國古代農耕民族統一的趨勢。戰國,其實各諸候國之間的內部矛盾並不突出,主要矛盾還是在諸候國與諸候國之間,而這種諸候國與諸候國之間的矛盾源於已經存在數百年的封建統治,而封建統治的主要矛盾則來自於後來的階級固體和分化。
春秋到戰國,始於變法,變法的根本目的在化解階級矛盾,釋放生產力。戰國七雄雖然在反封建上的做法不一,但大體不差的是:在不斷吞併東周周邊各中小諸候國之後,並沒有立國中國,而是將吞併的小諸候變成其治下的一個郡縣,並以委任郡縣守來治理所屬郡縣,而這個委任的郡縣守,是由諸候國君直接委任,受諸候國君直接管轄,實則是一個不世襲的國君。雖然與封建時的封國之君有同等治理屬地的之權,可並沒有軍權,諸候國治下的郡縣都採取了相同的辦法,就是治權與軍權分開。可見,以郡縣制劃除封建制統一天下,在當時並非秦一家要致力於統一天下,統一天下也非秦一家之獨願。
戰國七雄劃除封建治行郡縣制的根本,莫過於統一人民的心思。“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原來古代社會,內部沒有矛盾,在下者的意見總和在上者一致。後來因不斷的戰爭,不斷的征服異族,使階級不斷分化、固化,矛盾也漸漸多起來,以至積重難返。於是舊有的制度就出現有利這方的,就完全不利於那一方,因階級固化嚴重,就產生原有制度上不可調和的階級矛盾。最好解決階級矛盾的辦法是什麼?就是使其利害關係相一致,其次就是透過各方面調和,這也是戰國變法的根本所在,著名的商鞅變法,就是透過法來使當時的貴族與平民、奴隸之間的利害關係在法的層面上相一致,以至觸動了秦國世襲貴族的利益。
秦國能成為七國中的最後勝利者,並由秦始皇來一統天下,除了有運氣的成份之外,更多原因在於秦國的商鞅變法一系列的革新為基礎,秦始皇在統一天下後,並沒有將統一功全部歸於自身,而感嘆自己的祖先“奮六世之餘烈”才有了他統一天下的功業。所以,並非是秦始皇為什麼要統一天下,而是統一是那是的大勢所趨,他並六國之後,決意不再走封建之路,“父兄有天下,而子弟為匹夫。”只是秦國是勝利者,秦始皇是幸運者而已。
回覆列表
1.戰亂導致生產力嚴重下降,極大阻礙了社會進步與發展。持久的戰亂對生產力的破壞是摧毀性的,士兵的死亡也意味著勞動力大量喪失,使田地荒蕪,長平之戰趙國四十萬大軍被坑殺,使趙國徹底喪失了與秦國抗衡的能力,同時也讓趙國失去了優秀的勞動力,趙國的經濟基礎徹底崩潰。其他國家也是如此,隨著戰爭反覆加劇,各國生產力均遭到嚴重破壞。
2.人民痛恨戰爭,長期的戰爭使廣大人民流離失所,妻離子散,家破人亡,人們渴望生活在一個統一的國家裡面,安居樂業。但長期的無休無止的戰爭打破了人民的美好夢想,渴望和平渴望統一已成了歷史發展的趨勢。
3.文化的散亂,交通混亂,貨幣雜亂,使商業活動受到極大限制。國與國之間,因為戰爭需要,關卡林立,到處盤剝,搜刮民脂民膏,再加上文字不同,影響交流,貨幣雜亂,更使商品交易極為不便,整個戰國時期商業貿易幾乎陷入滅頂之災,沒有了商業,人民的生活更是苦不堪言。
4.秦國的強大也為統一全國打下了牢固的基礎,到秦王嬴政時,國力空前,遠強於其他國家,秦國統一全國也就順理成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