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徐招林
-
2 # 微語清風
嚴師出高徒是傳統的教學理念,就像孟子說的:“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一絲不拘的好師傅或好老師,能教出本領高超的好徒弟或好學生。 ——多用來稱讚好師傅培養出好徒弟,嚴格的老師培養出好學生。 為什麼?嚴師能夠在合作研究中發揮弟子的優點和長處,常把弟子的功能模型,引導到本身力量通常不可能達到的水平。“就像一個網球新手和網球冠軍進行比賽時的情況那樣你好像打出了連做夢也沒有想到的發球。他從你那裡聽取了某些重要事項的報告後,十分鐘後就匯出了答案。” 嚴師就是一面奪目的旗幟,吸引著弟子們去追趕、超越。嚴師的能力提供了足以匹敵的模範。 嚴師出高徒。嚴師靠的是什麼?是自己淵博的知識,高超的教學藝術,魅力四射的人格,一絲不拘的嚴格要求。所謂嚴師出高徒強調的是教師自身的智力、功底、修養、水平、品德等方面總和在教育教學中的具體實踐,教師的內功與學生學習活動相結合,外化為學生進步超群卓絕,造就一大批出類拔萃的學生。 “嚴師出高徒”要有多方面的緣由。師傅自己有淵博的學識及出色的辦事能力,這是先決條件,必須重視因材施教,要有獨具一格的教學經驗,還要有很好的處世金針,此其一。徒弟本身要有很好的身體素質,這是學好本領的基本保障,要有鍥而不捨、積極進取的精神,還要有一定的天賦,此其二。第三是嚴格要求。這三方面緊密相聯,缺一不可。
中國有句古話叫“嚴師出高徒”,它強調的是在教育過程中嚴格要求的重要性,將嚴格要求作為教育工作中的一個重要標準,體現的是對學生極度負責的愛心,是這裡面既有對學生的要求,也有對教師的要求,二者缺一不可。當前有人誤讀“嚴師出高徒”,有人反對“嚴師出高徒”,更有人提出“嚴師出叛徒”論斷,這是一種惡搞,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教育思想的否定,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我本人並不反對對傳統的東西採取“揚棄”的態度,但問題的關鍵是,我們究竟要“揚什麼”,要“棄什麼”,不解決這個根本性的問題,必然出現錯誤的結果,對工作必然造成相當大的損失。而且,有些損失是難以彌補的,學生的教育與管理工作,就是其中的一種。當前意義下的“嚴師出高徒”,強調的是“嚴中有寬,嚴中有道,嚴中有度”,更強調“嚴在當嚴處,愛在細微中”,這是人才培養的必由之路。正如《管子﹒小向》所言:“堅中外正,嚴也”。對此,我常常有這樣的思考,這樣的“嚴格”難道真的錯了嗎?現實的教育難道真的不需要這樣的思想了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這一教育思想在中國堅持了幾千年,是婦孺皆知的育人之道,其中蘊含的思想是深刻的,耐人尋味的,這是我們優秀的教育思想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此,我深信不疑。 就當前的高等學校學生教育與管理工作而言,我覺得很有必要重申這一觀念,這不是一個可用可不用的問題,是一個必須堅持的問題,這是尊重教育規律的表現,與是否過時無關。在當今激烈競爭的人才市場上,只有學校的嚴格要求,才能培養出高水平的學生,才能在市場競爭中站有一席之地,這是我們的必由之路,尤其是對一些小的學校,更是如此。此所謂“臥薪嚐膽”的現實意義所在。也許有人會說,都什麼時候了,還談嚴師出高徒,太老土了吧,現在是二十一世紀了,都談“以人為本”了,這種思想未免太過時了。多少年來,我也不時問過我自己,為什麼就不能和別人一樣,多談談“以人為本”的學生管理?多談談領導願意聽的新鮮詞兒,做一個順民又何嘗不是一個很好的差事?幹嗎非抱著自己的觀點與別人另類呢?在經過無數次的思考後,我覺得我不能那樣做,如果那樣做的話,我的良心會使我感到不安。這是責任也好,良心也罷,總之,就是這樣一種東西迫使我不斷的堅持,即使是一個人走在路上,我也並不感到孤獨,因為我的心是火熱的,我有我的學生與我為伴。我在學生工作的實踐中曾無數次的看到:多少學生因為放任自流而被迫退學;多少學生因 為沒人要求而碌碌無為;多少學生因為缺少自制力而一事無成。每當我看見被迫退學的學生,尤其是看到他們的家長無助的眼神,我心中都會有一種莫名的自責,覺得自己是一個不稱職的教師,沒有盡到一個老師的責任。如果面對此情此景,我們還能說這樣的“以人為本”就是我們所希望看到嗎?也許你會說,這必定是典型的案例,不足為怪。我們不也有很多成功的典範嗎?現在全社會都在談“以人為本”,我們高等學校不講行嗎?是啊,此時此刻,我真的是有太多的感嘆:我們這個國家真的是經歷了太多的事情,經歷了太多一哄而上的事情,可能是以前自封太久的原因,對新鮮的東西就愛一哄而上,不問其來源、不問其本質,要麼固步自封,要麼全盤否定,要麼隨聲附和,要麼阿諛奉承,一會兒東,一會兒西。這樣的結果就是,人家好的東西沒學會,自己的東西又丟棄,永遠也形成不了自己的東西,到頭來是“竹籃打水一場空”,“賠了夫人又折兵”。如果對一項工程而言,那是浪費了資源和資金,可對教育而言,那就是浪費了學生的一生啊!千萬要不得。作為高等學校,我們要對每一種思潮都有理性的分析,更要在深刻理解其本質意義的基礎上,再做出科學的判斷,這是我們所必須承擔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如果不是這樣的話,作為高等學校,我們又與其他的機構有什麼區別呢?如果我們也採取“跟風式”的作法,做出如此不理性的選擇,那真是社會的悲哀。對於以人為本的理論在高等學校如何應用的理解和認識也應如此。何為以人為本?以人為本是現代教育的價值理想的思維原點,強調以人為本,就是最廣泛的調動人的積極因素,最充分地發揮人的創造力,最大限度的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以人為本是對人性的喚醒和尊重,真正的以人為本的教育,是能讓學生體驗美好、體驗崇高、體驗成功、體驗快樂,培養積極的生活態度、鮮明的價值判斷、豐富的思想體系。它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以人為中心突出人的發展。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發點,也是教育的歸宿,人是教育的基礎,也是教育的根本。二是以人為本關注的是人的自由、幸福、尊嚴、終極價值,尊重人的個性、人格、權益,用現代人的精神培養現代人,用全面發展的視野培養全面發展的人。三是體現人文關懷和道德情感,人文關懷和道德情感是一種博大的精神力量和感召力量,它推動人們去感受生命的過程。只有感受才會感動,才會在感動中淨化心靈,昇華人格,昇華人生,只有感動才會化為自覺的行動。當我們對以人為本理論的本質有一個全面的瞭解時,我們就會發出這樣的疑問,以人為本究竟與我們中國的優秀傳統教育有多大的區別?以人為本的理論是不是就是對學生的放縱?強調以人為本是不是與嚴格管理完全是水火不相融?如果冷靜的分析,我想對於高等學校的知識分子而言,是不難理解的,也是應該具有這樣的分析能力的,那就是在學生的教育上,“嚴師出高徒”和“以人為本”本質上都是一致的,都是為了學生的健康成長。其實,從某種程度上看,教育的方法從來都是“法無定法,殊途同歸”,“條條大路能羅馬”的道理也就在於此。在高等學校中,我們只有正確使用這一理論,才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才能實現我們的教育目標。對於高等學校的學生工作而言,如果不殺住這樣一股片面的“以人為本”的歪風,不堅持嚴格要求的教育理念,我們將損失的是一代人的幸福,如果此時我們還不警醒的話,後果難以想象………?! 師道必嚴。中國的教育有著悠久的歷史,“師道尊嚴”就是其中優秀的傳統之一。明末清初著名教育家陸世儀在《治平類.學校》中強調:“所謂師之尊,道尊也。道尊故師尊”,在他看來,所謂尊師,實際上是尊道。他強調,“師道之不立,實由舉世不知尊師”,人們對老師職業不予尊崇,自然而然使道德倫常得不到尊崇,要使道尊,必使師尊。多年來,在教育思想的不斷變化中,我們對此似乎淡忘了,過多地強調了“以人為本”,忘卻了“師道尊嚴”,這樣的結果就是對學生過多的放縱和過多的遷就,學生心中只有自己,而沒有老師,誰對學生在嚴格要求,誰就是不以人為本,同行敢於反對你,學生更敢於理直氣壯地頂撞你,你自己感到痛苦不堪。如果仔細地分析,你能說學生的這些壞毛病與老師的教育思想無關嗎?我看是我們老師自己配的藥,當然得自己將其吃下。所謂“自食其果”道理也就在於此。其實本人強調的師道尊嚴,指的是師道的嚴格,並不是說老師本身有多麼的尊嚴,老師的尊嚴是知識與人格的綜合表現,是師德高尚的必然結果,是靠老師自身的努力才能實現的;而師道的嚴格是所有學生必須恪守的,是與生俱來的,只要學校存在,師道就必須存在,否則的話,別說是教育思想難以落實,知識的傳授也難以實現,更別談知識的創新了,在這方面,只要回顧中國的教育歷史,我們有太多的經驗和太多的教訓,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在當前的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與教育的實踐中,尤其是在一些規模較小的學校裡,能理解到師道必嚴的同志已經不多了,而整天談論以人為本的人多了;與學生成為“鐵哥們兒”的老師多了,而堅持考核標準的老師少了;對學生抱怨的老師多了,而甘於奉獻的老師少了。於是一些學校就出現了下列現象:考試作弊的學生增多了;道德水準下降的學生也增多了;頂撞老師的學生增多了;違法違紀的學生也增多了。究其根本原因,我們能說與學校的師道無關嗎?為什麼二十年前沒有這樣的現象,現在卻屢屢發生?為什麼過去認為是難以啟齒的現象,現在的學生卻理直氣壯地大膽為之?也許有的同志會說,時代不同了,學生不同了,這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沒有辦法解決,更沒有人能夠解決,只能是順其自然。如果採取嚴格管理的辦法,只能是事與願違,造成更大的混亂,後果不甚收拾。嚴格管理的真經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的”。 我們強調師道必嚴,強調教育教學的嚴肅性,但我們反對那種動輒就對學生大加指責的不良惡習,也反對那種教師對學生無端的挖苦與刁難的行為,更反對那種學生們普遍認為“裝”的老師們。教育雖然是一種嚴肅的行為,但一定又不泛親切,一定要充滿愛意與溫情。有些教師本來就沒什麼水平,教學相當的一般,學術也不是很突出,那又有何理由來“裝”?“裝”什麼,我們不得而知,可能是一點可憐的自尊吧,也可能不是,我們無法去探究,也沒有必要去探究。這樣的教師一定導致學生望而卻步,這倒不是因為學生的敬畏,是因為學生的放棄,最終的結果一定是孤家寡人。這不是我們所要提倡的嚴格師道,恰恰相反,這是我們所要堅決反對的學校惡習。在高等學校的學生工作實踐中,確實存在這樣的情況,有些老師對學生所表現出的態度不是不好的問題,而是可怕的“冷漠”,這種態度傷害的不只是教育教學的效果,傷害的是青年學生的心,是一顆對生活充滿熱情、充滿希望的火熱的心,它產生的影響是深遠的,後果是十分可怕的。 我們讚賞教師嚴謹治學的態度,我們倡導教師嚴格要求的工作作風,我們鼓勵教師堅持考核標準的工作方法,我們欣賞教師脫離世俗的高雅品質,我們肯定教師不畏權貴的優良品德,這是新時代師道嚴格的真實表現,是一個學校生存的保障。可惜的是,這個問題並沒有引起我們的管理者的高度重視,至少是覺得不合時宜,不怕有人說我是杞人憂天,我怕到最後,我們還要重新找回這些東西,那樣就是教育的最大浪費,是對這一代人極不負責的表現。在這個問題上,我也遭到一些同志的非議,但我始終是旗幟鮮明,痴心不改。在我所接觸到的學生中,我從來都是講,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二者從不能混為一潭。工作時就是要嚴格求,生活中卻可以輕鬆交流,包括畢業生在內,我們從來都是以師生相稱,從沒有過稱兄道弟,但這絲毫不影響我們之間的感情,我覺得這才是正常的師生關係,是師道嚴格的結果。這可能與我的認識有關,與我的做法有關。我經常告訴我的學生,關係越好,越要嚴格要求,沒有愛,哪裡有什麼恨?恨又從何處?這可能還與我的師承有關,我的老師對我就是這樣要求,我也就自然而然地傳遞給了自己的學生。本人的這些觀點當然也一定存在著很多暇疵,我不求所有的人都贊同。但我想,只要我的這些認識能引起同仁們的警醒,從而對師道這個問題多加思考,也就達到了我最初的目的。 嚴在當嚴處,愛在細微中。在學生的教育與管理中,我並不反對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我反對的是片面的強調以人為本,反對的是對學生錯誤行為和錯誤思想的放縱。恰恰相反,我強調的地是“嚴在當嚴處,愛在細微中”。“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學校必須有一整套為實現教育目的規章制度,而且要在制度的執行中要嚴格要求,這樣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永遠立於不敗之地,尤其對一般層次的高等學校而言,當你的學校所有的條件都較薄弱的時候,你要取得超人的成績,你要培養出高水平的學生,你就別無選擇,這可能是你唯一的出路。在制度的執行過程中,我們更強調的是尊重學生身心的發展規律,強調的是對學生無微不致的關愛,要在細微處見真情,充分體現老師的高尚情操。這種關愛與對學生的嚴格要求是相輔相成的,是真正意義上的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的體現,也是對學生一生負責的責任所在。其實在過去的學生教育管理實踐中,我們有過相當多的經驗,只是在今天的學生工作實踐中淡忘了,不過只要我們現在能夠警醒,就不算太晚,因為我們並沒有走的太遠。也許有的同志會說,我愛過了,我付出了,但學生並沒有改變,我對此很傷心。我要告訴大家,嚴在當嚴處,愛在細微中,二者的關係必須處理好,二者缺一不可,這其中與你的學識,與你的品格,與你的工作方法是緊密相連的,這是教育的藝術所在。我們的老師,尤其是青年老師要用一生的時間來加以修煉,否則的話,你永遠不會成為一個受學生尊敬的好老師。 愛在細微中,愛要在細微的行動中,這不是一個理論對理論的問題,是要靠我們用行動來體現,更要靠我們用心來實現。有這樣一則關於“鐵棒與鑰匙”的寓言或許能給我們一定的啟示:一把堅實的大鎖掛在大門上,一根鐵棒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還是無法將它撬開。鑰匙來了,瘦小的身子鑽進鎖孔,只輕輕一轉,大鎖就啪的一聲打開了,鐵棒奇怪地問,為什麼我費了那麼大的力氣也打不開,而你卻輕而一舉地就把它打開了呢?鑰匙說,因為我瞭解它的心。在學校中,如果把學生比作“堅實的大鎖”,那麼開啟學生這把“大鎖”的鑰匙只能是我們的老師。高等學校的教師本身就與學生接觸的機會較少,如果我們再不能抓緊一切與學生接觸的機會,不在工作與學習中注重尊重、理解、寬容,不通曉激勵、鼓舞、喚醒,那就很難體現愛的作用。
-
3 # 吟風者
先說一下本人非常贊成,嚴師出高徒,這個做法!沒有當初老師嚴厲教導,那有你現在的遊刃有餘!
嚴師出高徒,就從最基礎的談起!記得在小學四年級的時候,遇見了一位語文老師。他是為非常嚴厲的老師,動著我們就罰站,挨批,被叫到老師辦公室吃瓜子!(吃瓜子,以前老師會用手扭學生大腿內側的肉,我們暗地裡就叫吃瓜子。當然只限男生)我們語文老師要求,寫作業不能有錯別字,有錯別字的話,這個作業要重寫十遍以上。朗讀課文不能讀錯字,如果有錯字的話,而且會讓邊上的同學指出讀錯那個字。如果這會同學指不出,也會同樣被罰站著聽課。以前真是恨死這個語文老師了,現在卻慢慢理解了老師的做法了。從小就要養成做事嚴謹細心,這將是一個很好的品質啊!
-
4 # 煙雲浩淼道
我認為嚴師出高徒這是一個辯證的關係。
有嚴師才能出高徒,沒有嚴師,即使有好的苗子也不會太過優秀。
嚴師不可或缺一,嚴師,我理解的是,好的老師,治學嚴謹,師德高尚,為人師表,什麼事情在學生面前都會以身作則,在全身心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更多的樹立一個道德榜樣的作用。德育,智育雙管齊下,再有一群人之初性本善的學生,就也不愁高徒不出了。
二,德智缺一不可。如果老師只是在學術技藝方面做到了嚴師,而沒有從德育方面去嚴格要求,再加上學生本身沒能夠從家庭社會學到應有的社會公德和道德,即使學術成就再高,對社會也難以產生應有的好的影響力。這也就是為什麼嚴師出高徒,嚴師排在首位了。
三,聖人治學。孔子有弟子七十二人,聖人教學,不可謂不嚴謹,孔子可為萬世師表,在道德,學術都是後世楷模。仍然有很多不成器的弟子,氣的孔子都有“朽木不可雕也,糞牆不可扶也”的名言
-
5 # 對玥言詩
在筆者看來,嚴師未必出高徒,若有疑問,還請您靜心屏氣,且聽我慢慢道來。
(圖:嚴師一定出高徒嗎?)
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一個人的成長與成才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是不是有“悟性”,或者是“靈性”,再說的通俗一點,那就是你是不是願意往裡“鑽”,是不是那塊“料”,對這個專業或領域是否感興趣。
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方向和領域,趙括紙上談兵,販夫走卒舞文弄墨,其下場就是南轅北轍,可想而知了。“玉不琢不成器”,首先,你要是玉,你若是頑石、朽木,最好的雕刻師也拿你沒有絲毫辦法。換句話說,你要找到最適合自己領域的嚴師,才是嚴師出高徒的重要前提,否則,再嚴的師傅也是“帶不動你呀”!
(圖:雕刻師傅在精心雕琢璞玉)
因材施教,量體裁衣人,是最複雜的存在,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怒哀樂,孩子的教育也是一樣,不能按照統一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來對待。嚴,對於有些孩子就有用,對於有些孩子則收效甚微。教育者要按照不同受教育者的特點進行教育。嚴,並不是教育者的萬能法寶,辯證的看待教育問題才是關鍵所在。
嚴,並不是絕對的嚴,毒打、體罰等暴力教育有時對於孩子反而是適得其反,但是不嚴,過於溺愛和寵溺則會縱容和怠慢孩子。只有因材施教,因人而異,一鬆一馳,張弛有度,是謂中庸。教育者才能在嚴與松之間尋求到關鍵的平衡點,才能教出真正的“高徒”。
(圖:孔子在教育中的因材施教)
嚴,是一種理念,而不是一種方式嚴,並不單單指的是管理方法和教學方式,更多的應該是個人品格和素質的嚴。
就老師或教育者而言,“學高為師,身正為範”,自己做的好,行的端,才能要求學生。嚴,不僅僅是對學生的嚴格,更是對老師自身的嚴格。
就學生或受教育者而言,嚴,不僅僅只體現在學習的方式和方法上,更重要的是品德和素質的培養,“萬事德為先”,“為學先做人”,對自身品格的嚴格要求也是為人為學的前提和保障。
(圖:嚴,並不是單純的體罰或懲戒教育)
回覆列表
嚴師出高徒,指的是師付對徒弟管得很嚴,徒弟聽師付指奌,不會三聲二意,每次都學認真,每一次都學得懂,好師帶出來的徒弟都是好徒弟,所以說嚴師出高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