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清奎1231
-
2 # 歸心之旅
因為喜悅就是我們本來的樣子,只是我們忘記了。當你冥想的時候,停止了思想,只在感受裡,你就會非常容易的憶起並回到你本來的樣子。就是喜悅,是和平。是無條件的愛。
-
3 # 老胡早說
首先恭喜你,證明你有靈性。這是非常玄妙的事情,我不想透過科學來解釋,科學是有邊界的而現實有很多東西還麼有邊界的,只需要堅持練習,會得到大歡喜。
-
4 # 加勒比海盜的書法攝影
冥想中為什麼會出現喜悅?
答:這是“法喜,禪樂”,是修持正確的現象,到了初禪,二禪才有的。我修練的時候也有,臉上會露出微笑
-
5 # qianyuming12345
冥想中不只是會出現喜悅,大家見過五佰羅漢嗎?還有佛教中的那些菩薩,形態各異。這些都是告訴我們,心的修行有無數種幻象,意識可出現無數的組合,這也是世界為什麼那麼豐富多彩。無論喜悅,恐懼,憤怒,憂愁,悲傷,都是冥想練習初期的正常體驗,靜心堅持練下去,就會進入無我的空靈境界,那才是冥想的善果。
-
6 # 傘30
謝謝邀答。一說到冥想就給人一種很玄幻,很神秘的感覺。個人覺得,冥想就是讓人身心,思想、脫離塵囂;讓大腦進入自我平靜的狀態,在冥想中拋棄情緒,煩惱、在皆空中讓生命最高境界:真、善、美迴歸你的身體裡。透過在打坐,冥想過程中讓全身心放鬆,靜止,把你的各種慾望都拒絕在潛意識之外,只讓你的心和自己靈魂在交流。一切喜悅源於有愛,這個愛就是人之初最原始的愛。在冥想中,讓一個人迴歸純真。
-
7 # 喜茶Nellie
冥想如果是痛苦的過程,那就是與目標背道而馳,首先要明白冥想追求怎樣的效果,是追求心靈平和,還是解決生理失衡而實現康復的手段,同時,冥想具有神秘性吸引具有好奇心的人一探究竟,究竟什麼是冥想呢,而且為啥會出現喜悅的感覺?好吧,我們暫時把體驗冥想的人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想解決身心解放的人,想透過冥想喚起靈活性,初體驗就是感覺不錯,但不能堅持,滿腦子想法亂竄,落座十分鐘好像一小時那麼久,好吧,一定堅持,堅持下去變為第二類,心比較安定了,但直立久坐感覺手腳麻,於是心情變成和痠痛做鬥爭,如果堅持再堅持,變為第三類,那就是逐漸進入境界,從外圍進入冥想的核心,這時候身心靈全然被喚起,體驗自內而發的平和,舒緩,敏感人群會感受面板呼吸,無焦慮,無壓力,只有輕鬆和舒適,更重要的是頭腦異常清晰,渾身感覺飽滿,像有無窮力量一樣,身輕,心輕,散發的愉悅才是冥想達到的效果!
世界很過名人巨賈都是冥想的忠實粉,喬布斯在冥想中決定用蘋果做標識,成立了蘋果公司!
-
8 # 東方長嘯
冥想,是在沉思中冥想,是在靜默中冥想,是在“無我”中冥想,是在意念中靈魂出竅般的脫離了現實社會,進入另一個世界、另一個境界-冥想境界,這個境界是精神的,不是物質的,“物質”界在“欲”的驅使下,帶給了人無限的憂愁與煩惱,這種憂愁與煩惱沁、侵入人體的精神,起到摧毀作用,表現在肌體的臟腑和面板,叫做疾病,而冥想可以瞬間的擺脫和釋放肌體病態的素。重要的是否能夠進入冥想境界,境界不是誰都可以進去的,那是與佛對話的仙境!
-
9 # 米八俠
冥想給我帶來了什麼,曾經背後的當子有多重 上有老下有小 各種房奴車奴 腦子裡想著亂七八糟瑣事 可想而知 壓力有多大 工作效率又下降 我有幸的知有了冥想這個方法 坐在那放空了自己 專注於現在了感覺 我必須讓自己放空腦袋裡的雜念 純粹更好的去生活 更好效率的去工作! 喜悅就會無處不在!
-
10 # 覺心悅境
冥想會讓人:
不被過去的痛苦困擾,對未來的不確定性不產生焦慮 ,會讓人享受當下。尤其有優美的指導語和美輪美奐的音樂引領,常常會讓人產生髮自內心的喜悅感。
但不要認為冥想就一定會產生喜悅,那樣會讓你總想找“喜悅”的感覺,從而就很難專心冥想了。
喜悅感覺一定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不是追求來的,不是控制出來的。
祝你快樂幸福。
-
11 # 林森三木杬
我理解冥想是正念及覺悟空性過程,我們眼前看似真切的生活實際上就是一個夢幻,既是虛幻的、又是無常的,眾生沉睡在夢裡,在無明和煩惱所製造的幻象中輪迴生死、感受痛苦、無法解脫。而諸佛就是已經徹底覺醒的人,破除了無明的幻覺,超越了快樂和痛苦,超越了二元對立的境界,獲得了究竟的大光明與大安樂。
-
12 # 雪兔的碎念
其實這就是佛法中說到的四念住中的受念住。你感受到了自己的情緒,或者說是觀察到了自己的情緒,超級棒。
佛法住的四念住分別是
1. 觀身:身念住 Physical states。身體感受有三種:愉悅的,不愉悅的,中性的;
2. 觀受:受念住 Mental states。情緒感受有三種:滿足的,不滿足的,中性的;
3. 觀心:心念住 Mind states。大腦狀態有兩種:有內容,沒有內容;
4. 觀法:法念住 Objects of senses。大腦的處理物件,最主要的是五感和第六感。前三種是向內探究,而第四種是我們與現實的關係,以及事物生滅發展的自然規律。
身、受、心、法都可以做為冥想觀察的物件,所以喜悅的情緒也不例外。其實冥想中也會感受到痛苦,悲傷等等各類情緒,我就有在冥想中觀察到自己悲傷、憤怒、痛苦的情緒,情緒就像水一樣,是流動的,此刻我看到了這樣的情緒,也許下一刻它就不存在了。
加油!
-
13 # 婚戀教頭alian老師
哈嘍!我是alian老師!最近我也在學習冥想!分享一下我的心得!冥想從“調身”、“調息”到“調心”,最後才能達到入定的終極境界!先解釋你為什麼感覺快樂,其實道理很簡單,當我們練習冥想的時候,即使你是初學者,只要你的思維關注點從自身的情緒上移開了,平日裡帶給你焦慮、煩躁等不良情緒,自然不會浮現,人沒有了這些負面情緒,壓力激素水平會驟然下降,自然會心裡放鬆舒暢!
但是,可但是,我說重點嘍!難道真正入定的境界就是“無慾”和“無我”嗎?No!不存在,也不現實,世上本無絕對,人的本我決定了本性的存在,舉例說明:一個正在冥想的大師,身體正常的男性,遇到一個身材極其火辣,穿著很是性感的妙齡美女慢慢經過,他會入定自若無動於衷嗎?我不相信!所以,我表達的是我們要始終承認和尊重本我及本性,不要刻意的使用各種方法去打壓它,消減它,它也正是體現了人存在的理由和特性。冥想的目的並不是練習到“無我”狀態,它只是釋放壓力,調整自我情緒狀態的一項運動和方法。
-
14 # 職場沐心人
冥想可以讓我們把煩亂的思緒拋開,迴歸到當下,一個人發自內心的喜悅也是來自平靜的狀態。
這樣說,也不一定能感受到這樣的喜悅,那我們不如,用一個小方法試一下,自己體驗才是對於你正確的答案。
接下來,請輕輕的閉上眼睛,連續做三次深呼吸,然後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感受一下空氣從鼻腔進入身體,是一種什麼感覺。
就這麼簡單的一個嘗試,你可以試一試。
-
15 # 小小蘋果頻道
“你不要因為我說了冥想會起作用而去冥想。”
冥想中不僅會出現喜悅,還有同情,委屈和憤怒;更有平靜、接納和慈悲。。。
冥想植根於世界上幾乎所有主要宗教的禪修練習中。冥想中蘊含著奇妙的方法,這種方法能帶出人心中的善良,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修習善良反過來也會促進你的冥想。善良使心靈變得更柔軟、更具適應性、更易於修習。
隨著練習的深入,它會為你創造出一種少評判、更開放的思維模式,從而更從容的面對生活。可以說,“喜悅”只是冥想者內心浮現出的千百種微妙情緒之一。
在眾多推崇冥想的世界公眾人物中,《原則》一書的作者瑞達利歐,曾說過這樣一段話:
冥想在我的生活裡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冥想影響了我,它讓我意識到,個人微不足道。個體只是微小的一部分,如果不能克服自我迷戀,那麼你永遠不會得到滿足,你永遠不會自由。關於冥想的研究從未停止,而神經成像等技術的發展,讓科學家可以深入瞭解冥想期間大腦會發生什麼變化。下圖為讀者解釋了在專注冥想期間,大腦發生的各種事件以及被啟用的特定大腦區域。
透過磁共振成像技術,科學家發現,相對於對照組而言,20個經驗豐富的專注冥想者的前額葉皮層(布羅德曼9區和10區)和腦島的體積都更大一些(見下圖)。這些區域負責處理注意力、感覺資訊以及身體內部感覺。
最初的時候人們認為,在進行冥想時,只是大腦活動發生了變化,但是多項研究已經表明,大腦結構本身也發生了變化,這一過程被稱為“神經可塑性”。因此,正如鍛鍊身體會使某塊特定肌肉變得更厚實、更結實,用冥想對心靈進行訓練會使大腦中與幸福快樂相關的區域變得更加“厚實”“結實”。
周圍環境沒有絲毫改變,但冥想者透過調整自己的精神狀態以達到內心充實的境界。這是一種可以影響大腦功能及其物理結構的體驗。從研究中收集到的證據顯示,冥想可以使大腦的某些神經迴路重新連線,這不僅會對精神和大腦產生有利影響,還會惠及全身。
其中,正念冥想有利於緩解焦慮和抑鬱症狀,還能改善睡眠質量。冥想訓練優於安慰劑,並且相對於那些標準的抗抑鬱劑維持治療來說,冥想訓練在一定程度上能防止抑鬱症復發。
透過仔細監測和觀察自己在難過和擔憂時的想法和情緒,抑鬱症患者可以在負面想法和情緒自行萌發時,透過冥想對這些情緒進行管理,從而減少對痛苦的強迫性回想(rumination)。
譬如說,在抑鬱的時候我們反反覆覆覺得自己很失敗,會想出所有的例子來證明自己很失敗。但是在正念認知療法裡面,會讓你瞭解到,念頭只是個念頭,它不代表事實。
在正念認知療法裡,這個念頭常被比喻成河流裡漂著的樹葉,你站在河岸邊,看這個念頭來,看這個念頭去,而不要掉入河裡去。
1980年,當時還在英國牛津大學任職的臨床心理學家約翰·蒂斯代爾(John Teasdale)和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津德爾·西格爾(Zindel Segal)研究表明,對於已經發作過至少三次抑鬱症的患者來說,當再次發生嚴重抑鬱症後的一年內,進行為期六個月的正念冥想訓練並輔以認知療法,可以將抑鬱症復發的機率降低約40%。
總之,冥想的關鍵在於它是很難量化或者評判的。這也告訴我們,不要帶著“目的心”去計劃一段冥想,不要期待這一次的“體驗”必須要優於上一次,在冥想中,不存在什麼好的冥想或者壞的冥想,只有覺醒和不覺醒、分心和不分心之說。
因此,不要比較——冥想就是它此刻的樣子。相信你自己的體驗,不要光依賴別人的觀點。這會使冥想變成你生活中現實的一部分。
當今世界充滿焦慮、喧囂、不確定,而人與人之間,也會因為各種利益、慾望而充滿競爭、敵意、疏離。在學習了正念冥想之後,我們可以如實地觀照這些現象,並作出愛意的迴應。
而慈心練習可以幫助我們有意地培育一份廣大的慈愛之心,藉助文字、影象和感受來激發一份美好的慈愛友善之情,減輕我們內心的焦慮和恐懼,增強人與人之間的聯結。
這份慈心從自身出發,逐漸擴充套件到更廣大的人群,直到世間所有的生命。在練習中,我們會重複一些話語,而每一句話中,我們都表達了一份誠摯的意圖,並在我們的心田播下愛意的種子。
接下來我們就來一起做慈心練習吧!
首先,請採取一個舒適而又警醒的坐姿。微微地閉上眼睛,作三次深呼吸,深深地吸氣,緩緩地吐氣,讓身體放鬆,讓心柔軟。
你也可以想像一個巨大的微笑,從你的眼角,擴充套件到嘴邊,到心口,到整個身體,都在微笑,甚至讓這個微笑一直從你身體延伸到天際。感受這份身心的開放。
自然溫和地呼吸,然後在心裡默唸以下這些經典的話語。
先把慈心傳送給自己,從自身開始,因為如果你不能很好地愛自己的話,幾乎不可能去很好地愛他人。
願我平安。願我健康。願我幸福。願我自在。 願我被慈心所充滿。默默地重複這些話語。
願我平安。願我健康。願我幸福。願我自在。願我被慈心所充滿。當你重複這些話語的時候,你可以在腦海裡想象你此刻的模樣,並把自己抱持在這份慈心中。
有時候,我們不習慣給自己送上美好的祝願,那麼,可以想象你自己是一個年幼的孩子,想象有一個無條件愛著你的人在向你傳送這份美好的祝願。
重複這些話語,讓它所激發的感受遍佈你的身心。你可以在幾天、幾周甚至更長的時間裡,只做這個針對自己的慈心的練習,直到這份對自己的慈心增長。然後開始對他人的慈心練習。
-
16 # 弗學漫話
冥想一般是現代西方的說法,我們中國常稱為靜坐或打坐,多是沿用了道家的說法,佛教也稱為坐禪,也稱為靜慮,或定慧雙修等等。
要說明冥想中為什麼會出現喜悅,就要明白整個修為過程的次第,在哪個次第上的喜悅,不妨多說幾句。
追求上表面看上去,名稱很多,各家也有各家入門方法,這個也很正常。條條大道通羅馬嗎。
但其背後的機理和體驗在初級階段相差不大,關鍵是看所追求的目標,譬如道家的靜坐遵循的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此追求健康和長生不老;而佛家所追求的是定慧雙修以達到生死解脫。冥想也不外乎在上述兩個目標的含蓋之中。雖然在追求的終極目的上不同,但都是超越生命和精神,以獲取超越人生最美妙的體驗。
方法和層次上無論冥想、靜坐、禪定,都首先體現在一個靜字上,只有靜了才能進行後面的深入性的修為和實證上。叫甚深冥想也好,定慧雙修也罷,或者煉神還虛,追求的最終目標也就是精神層的提升,當然不同派別視精神層次的追求有不同的說法,佛法講究竟不究竟或了義不了交的問題。那是達到高層次才能探討的問題。
在入靜的問題上,現代人採取的方法也很多,但大多數採用的方法是數,並配合出入息。在說這個問題,我們總要從某一個派別上選一個特例,不然無從入手。比如說佛法上入靜方法是最為人熟知的,並且可相通到其他派別。
說到入靜的入門的數,這也要依人而定,慧根好的不一定就要數,也可以隨,或者上來就可以止。這就佛家的入靜的三個方法:數、隨、止。
數也好,隨也好,止也行,達到靜了就好。這些基礎想必大家都明白了。但要達到止的程度也不容易,我們從十四特勝的角度來說明這個問題。
其實這些概念或方法的提出,只是不變的變化花樣去適合不同的人,十四特勝和數、隨、止、觀、轉、還的六妙法門相通,那和四念處也相通,就像一個人,見不同的人穿了不同的衣服罷了,你有一雙慧眼就看出來了。
佛家的切入點是觀出入息,即觀息法。這種方法在《增壹阿含經.卷第七.安般品第十七之一》有段佛陀對於出入息的描述。
出入息分為出息和入息,初學的人一下子觀不完,不容易做到,於是在十四特勝在把它分開,第一步只入息,達到靜;做到了,再觀出息,再達到了靜。兩步做好了,合成便成了觀出入息即“觀息長短”,你看,說的那麼神秘,一下子就完成了三個步聚了。當然在練習上可不是這樣三言兩句就完成了。
但在第三步的“觀息長短”上,不是名稱說的那麼輕巧:
心靜是第一層次,出入息要勻、長、細,這樣隨著這樣息,心就靜下來了。
然後要達到心定,功夫入一層。心靜到一定程度,你細心體會下,那樣個息慢慢地不那麼長了,變成短的了,只需要那一點點就夠身體需要的,這種程度說明心定下來了,就是說心定下來情況就變化了,出入息短了反而是心念更細,心更加靜,靜的要定了,相反息長了反而是心不定了,心念粗了。如《釋禪波羅密次第法門》卷七說:“短中覺長則定細,覺長中而短是粗者。得此定時,覺悟無常,轉更分明,證欲界定,故名亦愛”
你看到了第三步就有可能達到欲界定,但是這個欲界並不是所有人都經歷的,有些人就不經過欲界定。
這裡有個很關鍵的地方,隨,《釋禪波羅密次第法門》上或者後來的《六妙法門》,都是心念隨出入息的上下的來回,但有些人做不來,一來一回哪裡還有靜得了,所以《清靜道論》就反對這個隨,這經認為“隨”更應該理解為“觸”,出入息在經過鼻前端時,對身有觸,觀這個觸才能入靜,入定,也就是明靜而住。這和《阿含經》的“系意鼻端”倒是相通的。
到了第四步“觀息遍身”,為什麼要觀息遍身,因為心越來越靜了,越來越定了,出入息越越少了,以至到了一段時間無出入息(止),即到了內息階段,身體如雲如影了。此時可得未道地定。於定中無所依、知空不空、過明時不執著,過暗時(無所知覺)則棄之。
喜悅之後到了第五步“除諸身行”,就是在未到地中,入定的程度加深,會出現一些反應,除心念外,初動有身,後來有時身體和周圍壞境都感知不到,這時也會出現“喜悅”。也就是十境界中的第四種境界“喜”,和第五境界“樂”,這是宇宙中的極微物質與身體之極細微質相互作用的結果,但是不是這個境界,一般可以透過十六觸去判斷,禪觸發生時,均有十種善法眷屬隨同發生。如果在未到地定中,證得禪觸的一些現象,初禪生髮之相也就不遠了。
前五步,從四念處來說,還沒有離開身體,就是說只是四念處的“身念處”。
這裡還有個問題,是不是喜悅了,就至少達到了這個程度,也不一定,對於初入靜坐的人,也有可能生出一觸境來,也有可能產生一定的喜悅程度,但不一定是禪觸。還是需要十六觸境進行判別。還有一個判定,什麼叫除身行?身行,就是我們這個身體在這個世界的所有種種行為(惡的善的),入初禪後,心眼開明,再返光回照(道家叫返觀內照),看到我們這個身內諸物都不幹乾淨,去除了貪著肉身的一種心理認識和活動。
還有的在冥想中出現喜悅,在理深一層裡出現的,如接下來到了第六步聚的“受喜”和第七步聚“受樂”,就是說在修到禪時會出現五支,其中受喜受樂是這五支中的兩支,判斷這個喜悅,除了上面的十善法和十六觸的判定外,還要五支相印證,才知道是不是到了這個喜悅的程度。
這個“受喜”“受樂”對應於四念處的“受念處”。
但是有一點,這個十六觸並不一定全部出現,有的人是具足的,有的人就不是具足的。
總之,喜悅的名堂很多,在十四特勝的第9步聚裡還有“心作喜”,屬於四念處的“心念處”了,都有階段性的判定標準,這屬於二禪了。還有十一步聚的“心作解脫”,其中的五種功德中也有“樂”,所以光只講這個喜悅,是很難判定哪個層次。 -
17 # 壹善清瀾
沒有雜念,五蘊皆空,當我們在潛意識連線時,給你一些咋明感覺時,當然喜悅。說回來,我們冥想時候不應該追求某些特別的感受,追求就產生執念。
-
18 # 文創園地
冥想的意義在於清除雜念,迴歸到本心,對身體和思想的瞭解更加清晰。
一開始冥想是有困難的,因為容易受很多幹擾,但是慢慢地摒除了雜念之後,會進入一種澄澈清明的境地。人在紅塵中受各種俗事的煩擾,困苦不堪,心裡得不到寧靜,在進入冥想之後得以暫時擺脫。
在一片清靜祥和中,安於本身,感受存在。在一片淨土中,油然而生赤子之心,好像乍臨人世,單純無累。
無論誰置身這一方淨土中,都會欣欣然,生出喜悅之情。冥想所帶來的正能量正在於此吧,它喚醒人生命中最原始的最基本的幸福感。
沒有負累,放下欲求,隻身在意識的漭荒草原上自由奔跑。忙忙碌碌的人世,這樣肆意的休憩,在現實中恐怕很難尋覓。
冥想,是一種對自己的關懷。當疲憊失神的眼睛輕輕閉上,任憑意識流奔騰而過,只需靜靜端坐。再次睜開眼睛,那些清靜讓人彷彿得到新生。
-
19 # 周校長帶你做通航
冥想中被音樂或導師的引導,會想到喜悅的事情,啟用喜悅中樞。
-
20 # 常行居士
冥想就是把思想集中起來,一旦把思想集中起來,幸福就產生了。
回覆列表
因為為三
一是閉上眼睛了,看不見煩惱了
二是坐著不動了,碰不到煩惱了
三是排除雜念了,念頭沒煩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