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華絡健康

    這是有一定道理的。不少人以為“只吃菜、不吃飯”能減肥,糖尿病專家介紹,“事實與之相反,飯少吃了,菜吃多了,菜餚中的油和蛋白質的攝入量很高,甚至還可能超過米飯中澱粉的熱量,導致熱量超標、營養過剩。”

      我們來算一筆賬:一克油中,大約有9個熱卡的熱量;在一克蛋白質中,大約有4個熱卡的熱量;相比之下,一克米飯中,也就只有4個熱卡的熱量。因此,只吃菜、不吃飯,會導致飲食中油多、蛋白質多,熱量猛增,容易得糖尿病。

    年輕“應酬族”吃出糖尿病

      在臨床上,不乏20多歲的2型糖尿病患者,其患病原因歸根到底就是“吃”出來的。

      記者發現,不少從事銷售、市場的年輕白領“應酬族”,每天營養過剩,導致胰島素每天在過度工作。久而久之,胰島負擔過大,導致血糖不能正常控制,結果在“應酬族”中糖尿病患者明顯增多。據統計,目前本市2型糖尿病患病率為8.6%,高於全國大城市平均水平。目前,世界衛生組織已將糖尿病列為三大疑難病之一。

    注意營養配比可防糖尿病

      糖尿病專家建議,健康人群可以按照糖尿病病人食譜的營養比例來調整日常飲食。如一日三餐中的每日碳水化合物的比例為65%、蛋白質的比例為15%、脂肪的比例為25%。根據個人的身高和體重,按此比例來配製,還可預防健康人群患糖尿病。

  • 2 # 文學小博士

    朋友廣吃菜不吃飯,這樣吃飯不科學,這樣吃飯會營養不良的,菜誰然說營養豐富,但是飯裡面的營養有些菜就沒有。朋友廣吃菜不吃飯,這給生糖尿病沒有關係,不過像你這種吃法,得不了糖尿病也會得其他病的。朋友快不要瞎胡來了,飯菜一起吃身體才能夠健康,身體健康靠的就是平時的保養,你說你廣吃菜不吃飯,這樣做身體一定會生病的,從現在開始飯菜同吃保你身體永遠健康!

  • 3 # H安逸

    如果只吃蔬菜可能導致營養不良,但可以減少患糖尿病的風險。因為飯屬酸性食物,雖然酸性比肉類弱但以屬酸性食物,多吃蔬菜對防止糖尿病是有好處的。30來糖尿病越來越多,何我們的食譜變化是有關係的。30年的食譜變化可以證實人類的代謝機制,更適合的是鹼性為主的飲食。

  • 4 # 醫藥雙博頻道

    首先,糖尿病的病因很複雜:(1)可能與遺傳有關係,就是天生的某一類人群(家族聚集性)容易得。比如父母都有糖尿病,則兒女得糖尿病的機率大大增加,如果不注意飲食習慣,造成大肚子,100%會得糖尿病。(2)與飲食習慣相關。家庭的飲食習慣造就了全家人的營養狀況,比如一個好吃的家庭,天天做很多油炸、高糖(大量飲用可樂)、高熱量的食物,家庭成員每次都吃的飽飽的,造成能量過剩,體型偏胖。而肥胖是造成胰島素抵抗(就是胰島素不敏感了,需要身體分泌更多的胰島素來維持正常生理活動,造成胰島細胞過早衰竭)的最主要的誘因。(3)某些型別的糖尿病還與病毒感染有關。等等。

    其次,造成血糖迅速升高的主要原因是“飯”,包括米飯、麵食等等富含澱粉的物質。澱粉在體內分解為“二糖(如蔗糖)”,然後進一步分解為“單糖(如葡萄糖)”,最終是血液中的葡萄糖升高,如果葡萄糖過高(空腹>7.8,餐後>11.1),而胰島素不能有效地降低血糖,就會造成糖尿病。

    再次,蔬菜和瘦肉(低脂肪)在體內分解為纖維素、蛋白質、多肽或氨基酸,這些物質很難透過一系列的體內變化,合成葡萄糖。所以,我們的飲食中多吃蔬菜和低脂肪肉類,確實不會導致血糖顯著升高。如果長期不吃“澱粉”,只吃蔬菜和瘦肉,我們體內會出現“葡萄糖”的缺乏,短期的葡萄糖缺乏,可以由肝糖原或肌糖原分解為葡萄糖,供應重要的臟器,如心臟和大腦,但是長期這樣缺乏葡萄糖,則會帶來危害,無論是糖尿病患者,還是健康人。

    最後,如果具有糖尿病的家族易感基因,或者被病毒感染導致的糖尿病,即使生活中“光吃菜不吃飯”,也會得糖尿病的。而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飲食上沒有絕對不能吃的東西,而是一定要在合適的時間,適量的進食。

    總之,無論是健康人,還是糖尿病患者,多吃蔬菜和蛋白質,少吃澱粉或高糖食物是一種健康的飲食習慣。“光吃菜不吃飯”不會“更易得糖尿病”,但是這種做法不夠科學。如果“多吃菜少吃飯”,反而不易得糖尿病。

    (劉藥師)

  • 5 # 與糖尿病同行

    根據食物熱量計算來看,1克油大約有9熱卡的熱量;在1克蛋白質中,大約有4熱卡的熱量;相比之下,1克米飯中,也就只有4熱卡的熱量。

    如果長期只吃菜不吃飯,會導致飲食結構中油多、蛋白質多,從攝入的食物熱量角度計算,體內熱量猛增,在不進行有效體育運動的情況下這類人群就容易得糖尿病。

    如果“光吃菜不吃飯”這種情況長期持續下去,會導致兩種情形:

    第一,由於主食攝入不足,身體獲得的總熱量少,無法滿足機體代謝需要,只能分解體內脂肪和蛋白質補充能量,可能導致飢餓性酮症,長期這樣不利於體內胰島素作用的發揮,可能會引起胰島素抵抗。

    第二,如果主食沒吃容易餓,在兩餐之間可能會靠吃一些零食來填飽肚子。大部分零食中熱量高,這樣間歇性補充食物會導致肥胖,導致高血糖。

    所以,對於健康人群而言,注意飲食結構中營養配比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預防糖尿病,例如,一日三餐中的每日碳水化合物的比例為65%、蛋白質的比例為15%、脂肪的比例為25%。建議根據個人的身高和體重,按此比例配餐。

  • 6 # 39健康網

    糖尿病是一種“生活方式病”,主要跟人們久坐少動、不正確飲食方式有關,雖然它們確實能刺激味蕾,但給身體帶來的負面影響卻是很深遠的。

    糖友飲食原則一:少食多餐

    每餐控制好進主食量,可減少餐後胰島的負擔,也能減緩血糖上升速度,避免餐後血糖升高;

    不過減少進食量後必然存在“易餓”的問題,這時可以考慮在兩餐間進行一次加餐,這樣既可避免餐前出現低血糖,還能充當一個緩衝的角色,防止主餐進食過多。

    建議:每天總的進食量和熱量不變,可把正常的3餐劃分為4-5餐。

    糖友飲食原則二、一定要吃早餐

    美國曾經對29206名男性進行調查研究發現,不吃早餐會增加罹患糖尿病的風險。

    此外,不吃早餐還可引起急性胰島素抵抗。研究人員表示,1天不吃早餐就會引起這種反應,如果經常如此,還可能引起更嚴重的代謝紊亂,如胰島素抵抗,嚴重可發展為2型糖尿病。

    研究也發現,不吃早餐的糖尿病人空腹胰島素水平偏高,這樣糖尿病患者就會容易餓,午餐也容易吃多,導致餐後血糖上升。

    專家建議,糖友早上可以先生低升糖指數的食物來維持餓腹感,同時搭配牛奶或雞蛋,為身體補充各種營養物質。

    糖友飲食原則三、可以適當吃水果

    很多糖友擔心水果太甜,食用會引起血糖升高,所以平時都對水果說no。專家指出,糖友吃水果未嘗不可,只是要遵循4個規律:

    ❶血糖控制理想

    當糖友空腹血糖控制在7.8mmol/L以下,餐後血糖低於10mmol/L時,糖化血紅蛋白小於7.5%,可適當吃些水果。

    如果血糖控制不理想,可選擇低升糖的水果,如黃瓜、西紅柿等。

    ❷找準時間

    吃水果宜在上午10點、下午3點或睡前1小時吃,這樣可避免一次性攝入過多碳水化合物而加重胰腺負擔。

    尤其要避免餐前和餐後馬上吃水果。

    ❸選擇糖量較低水果

    糖友吃水果一定要選擇升糖指數較低的,蘋果 、橘子、獼猴桃、黃瓜等含糖量較低;而香蕉、紅棗、荔枝、菠蘿、葡萄等含糖量較高,最好別吃。

    ❹吃水果要控量

    醫生建議,糖友每天最多可食用200克水果,同時應減少半兩主食,才能使一天總熱量保持不變。

    糖友吃飯順序有講究:蔬菜→主食→肉類→湯

    美國康乃爾大學醫學院曾把11名2型糖尿病患者的飲食順序做了調整後,發現血糖和胰島素都有顯著變化。

    研究人員表示,如果吃碳水化合物之前,先吃蔬菜類、蛋白質食物,血糖和胰島素濃度都會較低。

    對於飲食順序對血糖的影響,北京醫院營養科營養師李長平也給出了他的建議。

    他認為,糖友正確的進餐順序應該是:蔬菜→主食→肉類→湯。

    這樣的進餐順序可以幫患者控制食量,因為先吃粗纖維蔬菜,這樣能減少飢餓感,主食的攝入量也相對減少了;

    由於之前已經吃了主食和蔬菜,肉類的攝入也會減少;

    最後,他強調說,改變進食順序並不代表改變飲食結構,各營養物質的攝入量還要控制在標準中,這樣才能維持正常的身體活動。

    糖尿病患者的主食一般以米飯和麵食為主,但是粗雜糧中的無機鹽、維生素含量高,膳食纖維多,因為膳食纖維可以促進血糖降低,所以糖尿病患者或者高血糖患者可以選擇,如燕麥、麥片、玉米麵等。

  • 7 # 醫聯媒體

    飲食是糖尿病患者需要格外注意的一個問題,就目前的醫療技術水平而言,還無法治癒這一疾病。而為了更好防止糖尿病的病發,有些人在日常的飲食中,光吃菜而不吃飯,想以此避免餐後血糖升高。這一做法究竟科學嗎?

    由於蔬菜和瘦肉等在體內會分解為纖維素、蛋白質、多肽或氨基酸等,而這些物質的確很難透過一系列的體內變化,最終合成葡萄糖。因而,在日常的飲食中,大家多吃蔬菜和低脂肪肉類,確實不容易出現導致身體血糖顯著升高情況的發生。

    但是如果長期不吃“澱粉”,而只吃蔬菜和瘦肉,此時體內就會出現“葡萄糖”的缺乏,一般情況下,短期的葡萄糖缺乏,不會有什麼危害產生。但是長期缺乏葡萄糖的話,勢必會給身體帶去危害,葡萄糖是人體的能量的主要供給者,短期是出現低血糖、暈厥甚至休克。長期慢性缺糖可導致面黃肌瘦,身體瘦弱。

    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在飲食上其實並沒有絕對不能吃的東西,而是應當要在合適的時間,適量進食,才是比較健康的。

    由此看來,多吃蔬菜和蛋白質,少吃澱粉或高糖食物其實是一種健康的飲食習慣。但是“光吃菜不吃飯”這一做法,顯然是不夠科學。大家可以嘗試“多吃菜少吃飯”,反而會更加有利於身體的健康。

    指導專家:任正新,主治醫師,河西學院附屬張掖人民醫院全科。

    擅長:從事全科醫學臨床工作21年,診治範圍包括糖尿病、冠心病、婦兒常見病以及日常體檢綜合分析和處理。

  • 8 # 糖人健康網

    主食就像一把雙刃劍,吃太多了容易得糖尿病,不吃也容易得糖尿病,這些都是有科學根據的。

    臨床研究證明,主食吃得太少或不吃主食,會促使機體本能地進食更多蛋白質和脂肪。而這種低碳水高蛋白高脂肪的飲食模式,會導致體內代謝紊亂,增加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多種慢性病的風險,還會給肝腎造成代謝負擔。

    長期不吃主食或主食進食量過少,體內碳水化合物攝入不足,會導致胰島功能下降,胰島素的敏感性也會下降,對葡萄糖的代謝能力就會減弱。這種情況長期發展下去,即便恢復到了正常的飲食,而胰島素分泌滿足不了身體要求,也會漸漸地發展為糖尿病。

    對於已經患有糖尿病的人來說,不吃主食更是萬萬不可取的。當碳水化合物攝入不足是,身體就會分解體內的脂肪來供能,導致酮體產生,嚴重時可發生酮症酸中毒。

    所以無論是普通人還是糖尿病人,都需要吃主食,具體的食量因人而異。主食有科學的計算方法,但也有簡單的感覺判斷方法,即吃得個六七分,下一口可以吃也可以不吃,這個時候停止進食即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16騎士隊怎麼就逆轉拿了總冠軍,當時勇士氣勢如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