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邏輯文史游

    先看一組資料。

    公元前203年,齊地平定,劉邦被圍滎陽,封韓信為齊王。

    公元前202年2月,劉邦兌現了先前的諾言,封韓信為楚王。

    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劉邦在山東定陶汜水之陽舉行登基大典,定國號為漢。

    也就是說,漢高祖稱帝后,韓信並沒有被改封。反倒是後來收到猜忌,被貶為淮陰侯。

    而漢高祖劉邦誅殺的功臣,大多是異姓諸侯王(還有陳豨)。

    王的地位高於侯。有一個問題,漢初功臣那麼多,有哪些人該被封王?難道是僅以軍功論?蕭何、張良不提,曹參攻下兩國、一百二十二縣,戰功僅次於韓信 ,分封時地位低於彭越、英布等人,這是為何?

    原因在於蕭何、張良、曹參他們的嫡系身份,劉邦沒有封他們為王的必要。而分封其他諸侯王,卻是迫於無奈。彭越、英布、張耳、臧荼這些人原非劉邦陣營人物,有幾人本來就是原先項羽分封的十九國諸侯中的一員。

    劉邦與項羽爭霸最終得勝,實在仰仗於與他們的連橫合作。韓信雖可稱是劉邦嫡系,但在韓信攻略齊地後,成為僅次於項羽、劉邦的第三大勢力。在楚漢相持的形勢下,韓信的立場左右著戰爭的結局,齊、楚之立更是他以手中兵權要挾劉邦的結果(勝項羽後,劉邦馬上收回韓信的兵權)。

    盜匪劫掠之後,參與者都要分一杯羹,這是常理。軍功階層或王或侯,也是歷朝歷代馬上得天下後的必然秩序。

    嚴格來說異姓王根本不是劉邦的“臣”,在劉邦眼裡他們和項羽沒什麼區別,只是大家先聯合起來幹掉一家最大的,諸侯的實力和心態不會因為劉邦自己稱個帝就改變的,所以諸侯眼裡劉邦還是那家最大的,不知道又什麼時候聯合起來也把他幹掉了。

    拿韓信來說,他強迫劉邦封其為假齊王,又在約定共討項羽時失期不至,直到劉邦正式宣佈把齊地分封給他時(前面只是假齊王,也就是代理齊王)才領兵助戰,早就犯了劉邦的忌諱,更不要說他後來的確造反了。可以說在韓信逼迫劉邦封他為王時,劉邦殺心已起,他終究是難逃一死的。

    所以,韓信之流的悲劇,一定程度上是他們咎由自取。當然,劉邦剷除異姓王,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以實現漢朝的長治久安,這也符合歷史發展的潮流。

    劉邦的軍隊是一統時的百戰之師,戰力並不差,卻被圍在白登山。當時的匈奴正直大一統最強大的時候,就算韓信去了,步兵對騎兵,天生劣勢,勝負兩兩。最好的結果就是複製唐朝一樣的結果,草原打打滅滅,殺了一批又一批。在冷兵器時代,草原的歷史依然不變。

  • 2 # 藍瞳之言

    人是矛盾的。一方面看不起草原蠻夷,想殺雞儆猴,但論軍隊戰力確實比不上人家;一方面又害怕別人建功立業,威信更甚。在這種矛盾之下,會抱有僥倖心理,也許以多欺寡可以彌補戰力上的不足,於是劉邦帶了40萬去打匈奴……

  • 3 # 煙雲吐秀

    一,公元前二十一世紀至公元前十七世紀,大禹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都城在陽城(今河南登封)。夏朝的建立,標誌著中國若干萬年的原始社會基本結束,數千年的階級社會從此開始,它的誕生成為中華文明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匈奴的祖先也是夏后氏的後代,叫淳維。也就是說,匈奴和中原人是同一個祖先,從本質上是一家人,只是後來由於生存的地理條件不同,農耕和遊牧的文化發展差異,在生存空間和生存資源上引發出的矛盾和衝突。

    二,劉邦處理與匈奴的問題,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一開始是看不起匈奴,稱帝后,首先派去解決匈奴問題的是韓王信(不是韓信),此人各方面都不太行,其實當時劉邦手下虎狼之將多了去了,派個這樣的人去,說明劉邦根本沒太把匈奴當回事。結果,韓王信去了,自己也不高興,沒多久降了匈奴。第二階段,這時,劉邦看事越搞越大,自己帶隊出馬,大戰一場。如果各位看官細看史書,劉邦稱帝后的各種平叛,基本上都是劉邦親自帶隊,不假別人之手,他還是不太放心手下幫人。但結果是劉邦大敗逃了回來。第三階段,硬的不行,採用和親路線,原本都是一家人,還是有共同語言的地方。相互結為兄弟,實行和親政策,匈奴有了收斂,一直到劉邦去世。從三個階段來看,韓信都不在劉邦的計劃之內。

    三,再說韓信吧,劉邦有一段著名的話是這樣說的:“講到運籌謀劃於帷帳之中,而能謀決勝利於千里之外,我不如張子房。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供給糧餉,使運輸道路暢通無阻,我不如蕭何。統領百萬大軍,戰必勝,攻必克,我不如韓信。”表面上看,是很謙虛,但也可以解釋為是給這三個人的警告。蕭何立馬貪汙,被報到劉邦處,劉邦哈哈大笑,此人不會謀反。張良不要封王,給個侯就行,封戶30000不要,給個3000就行,並立馬隱出江湖。而韓信則大不一樣,帶著人馬在封國楚地四處串聯。就當時的情況,對於劉邦來說,處理朝內穩定的事要比處理匈奴的事重要得多,所以他不會給韓信帶兵的機會,而且還要想辦法除掉他。

  • 4 # 張先生筆記

    個人覺得有兩點:

    一是韓信不想去,怕劉邦把自己當槍使,和匈奴作戰損失實力。

    二來劉邦也心裡沒底,不敢把軍權交給韓信,殺個回馬槍就不好玩了。

  • 5 # 風wefly

    白登之圍時,韓信己被解除兵權,貶為淮陰侯閒居京中(實則軟禁)。解除韓信兵權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因為韓信曾被劉邦拜為大將軍(當時劉邦是漢王,大將軍就相當於天下兵馬大元帥),可以說漢帝國善戰之師皆出於韓信門下。軟禁韓信採用的是陳平奇計“偽遊雲夢澤”,韓信在漢軍中己達神話的地步,好不容易控制住,怎麼可能再給韓信兵權。一旦給韓信機會再次掌兵,哪怕數萬人,天下無人可敵!

  • 6 # 馭風者520

    就算是派韓信去擊匈奴,沒有大批騎兵,也很難有大的戰果,戰勝匈奴容易,追不上才是短板,萬一失敗會損失慘重。關鍵是收了韓信兵權費的九牛二虎之力,怎麼敢冒險呢?萬一韓信真的反了,沒有人是他對手啊。

  • 7 # 回眸不在笑

    那時候韓信已經被殺了好吧,劉邦邀韓信一起的是陳希叛亂好不?韓信託病不去,之後劉邦平叛後回來韓信已經被劉邦殺了好不?白登之圍的時候估計韓信墳頭都長草了,出什麼徵啊?提這些歷史問題都時候嚴謹一點好不?別光搞出笑話。

  • 8 # 龍飛東海

    劉邦不是不派韓信去打匈奴,劉邦是不放心韓信,是要韓信在自己的身邊監督韓信去打匈奴,這樣韓信不樂意也就不去了,那麼韓信要單獨領導兵去打匈奴劉邦邦又不同意,一直就這麼耗著,後來韓信被殺,劉邦死了,無人抗擊匈奴,漢文帝,漢景帝只有和親這條路了。直到漢武帝時期才重創匈奴。

  • 9 # 小愛情人

    人家韓信就不想把守邊疆,劉邦最初的意思是吧韓信留在北邊封王,抵禦匈奴,可人家韓信拒絕,這人要是去了他的價值那肯定會被找機會整死,而且韓信還那麼有威脅力的人,留著會寢食難安的。

  • 10 # 愛易理愛國客家人乙乙

    第一,解釋一件事,韓信實際上是被人神化了,本事並不是那麼大。其真實才能,只是對訓練軍隊有專業技能。軍事指揮作戰能力一般。所以和匈奴作戰他並不適合。說劉邦天下是韓信打來的,這裡面水份太多。

  • 11 # 愛佳佳16

    韓信軍事才能非凡,但是卻不能讓劉邦放心,攻齊的時候,根本不聽劉邦部署。功高震主,君臣猜忌,劉邦對他不敢用,飛鳥盡,良弓藏,劉邦不傻,定是要把韓信藏了,不能讓他威脅自己的統治。如果韓信領兵打擊匈奴,打贏了咋辦?功勞太大,威望過高,手裡兵權太大,再附加加上匈奴的鐵騎,誰還能打敗他?如此大的功勞,誰能控制他?

  • 12 # 兔子家門房

    匈奴只是邊患,每年冬春季節南下劫掠,後又撤回草原,對於中原王朝統治並不會造成地動山搖,大廈傾覆的危險。而韓信,作為漢大將軍,擁兵自重,脅迫劉邦分王,早已犯了劉邦之忌,項羽自刎之後,韓信已被劉邦視為心腹之患,若再讓其掌握軍隊,以其功,借其勢,若再次脅迫劉邦,劉邦是不是要和韓信平分天下?會不會最後像幹掉項羽一樣,後幹掉劉邦,韓信自己當皇帝,這對於坐天下的劉邦來說是不可容忍的。

  • 13 # 冬蟲可語於冰

    首先,匈奴勢力空前強大。始皇帝統一六國後為了防止匈奴的騷擾派蒙恬修長城抵禦,彼時強大的秦軍都未曾主動出擊攻打匈奴。數十年後中原大亂,傑出的軍事首領冒頓單于逐漸統一匈奴各部後擁30萬鐵騎並不斷入侵中原騷擾。

    其次,漢初國家實力相對而言並不佔優。楚漢之爭導致中原人口數量急劇下降,漢初經歷分裂的國家經濟面臨崩潰。西漢的首要任務是穩固一統的局面,休養生息發展經濟,根本無力發動大規模的騎兵作戰。即使後來劉邦被迫應戰,白登之戰差點喪命。

    最後,韓信的軍威不能再盛。作為漢初三傑的韓信,本就軍功最大。垓下之戰後兵權被收回,彼時劉邦是斷不可能再把軍權給韓信,要知道攻擊匈奴沒有幾十萬甲士是不可能的。楚漢之爭時韓信就有過擁兵觀望,劉邦是聰明人,肯定知道帝位的威脅來自國內而不是匈奴。

  • 14 # 史詩雜談

    登基後的劉邦忙著剪滅韓信、彭越、英布、臧荼等異姓諸侯王,再說漢朝初建,百廢待興,"白登之圍"證明了那時的大漢無法與匈奴對抗,所以和親成為了漢初漢匈關係的主線。

  • 15 # 沱江人

    這個不是劉邦留不留韓信的問題,是劉邦對韓信的忌憚實在太大了,韓信的存在,時刻威脅著漢室的江山。一個匈奴算什麼,派誰去不說滅了它,也足可以抵擋一陣。韓信則不同,不反便罷,一反就會天翻地覆,劉邦不傻,當帝王的人,不可能連這一點看不到。

  • 16 # 頂級DIY

    劉邦還是非常賞識韓信的才能的。其實韓信降封為淮陰侯,是劉邦將韓信雪藏保護起來。一方面是以韓信的秉性,怕韓信為王在封地惹出事端,威脅中央王朝。另一方面留在身邊即可以隨時監督,又可以隨時呼叫。在平時,劉邦讓韓信和張良整理歷代軍事書籍,繼續研究兵法。在有叛亂時可以和劉邦一起征討,如陳豨叛亂,劉邦就請韓信跟隨,但韓信以有病推辭了。由於韓信對降封總覺得委屈,消極牴觸,不朝不調,最後使自己走向深淵。當韓信被呂后誅殺,“且驚且憐”即表達劉邦對韓信之死的真實情感。電視劇大風歌呂后就說了,韓信背叛劉邦是三分不忍七分不敢,而劉邦要誅殺韓信是七分不忍,三分不敢。

  • 17 # 吹古說今lns二郎

    漢高祖那麼多人才,那麼多猛將,怎麼不讓韓信去打匈奴?反拿公主和財物屈辱的換取和平,漢高祖六年九月,匈奴攻打馬邑,馬邑當時是韓王信的封地,結果呢,韓王信打不過匈奴,就投降了,返回身跟匈奴合夥來攻打晉陽。這年的12月劉邦遊雲夢招來韓信,將他楚王位置拿下,封為淮陰侯,瞧見沒,把人家王爺的帽子都擼了,人家能好好跟他幹嗎?

    劉邦與韓信向來是各打各的,從來沒有兩位統帥一起出兵攻打一個地方,也就是說劉邦牽頭去了,韓信鐵定就不參與,要不聽誰的?從這個角度,劉邦也不會同韓信一起打。劉邦都已經起兵攻打了,所以就不用韓信來了。劉邦為啥把韓信降級,就因為長期以來不信任他,以前打仗沒韓信不行,現在楚霸王也被消滅了,韓信就沒啥用了,有用的話就是反作用,這傢伙起兵一反,評自己這兩下子,絕對不是他對手,所以就給他削兵權,好容易兵權也削了,職位也降了,再給他重兵打匈奴,你好說他究竟打誰嗎?劉邦眼裡韓信的威脅遠比匈奴要強。所以呢,劉邦是絕對不會讓韓信來打匈奴的。

  • 18 # 南北鎮撫司

    韓信部將陳希叛逃匈奴,要是再派韓信領兵征伐匈奴,蛟龍入海,還能再回來嗎?這問題不但侮辱了劉邦的智商,也侮辱了韓信的智商。韓信再怎麼政治上白痴,劉邦也不敢賭了。

  • 19 # yuone1238

    首先,要知道這時的韓信已經是齊王,後來被徙封楚王,已經達到人臣的至高峰,無法再繼續封賞,如果繼續封賞就是廣賜土地,這等於資養其勢力,未來未必不會釀成禍患。

    其次,韓信有過大功,但曾經憑藉功勞要挾劉邦封自己為什麼假齊王,幸虧張良勸說其中厲害,不然劉邦一時意氣,很可能就和韓信決裂了,最後大度直接封韓信為齊王,不能說這時的劉邦沒有開始懷疑韓信,也就為後來的兔死狗烹悲劇寫下了註腳。

    再次,韓信以落魄士族子弟身份求取功名,先仕項羽,常發超過自身許可權的建議,為項羽所輕,自己感覺沒有前途就當逃兵另投明主,不曾想開始劉邦根本不鳥他,多虧蕭何從中斡旋,發現韓信是不世出的將才,才極力推薦給劉邦,幾次三番,劉邦終於接受,正式拜其為大將,對其推心置腹,衣食同級,徹底降服了韓信,韓信正是秉持這一份感恩之心才沒有背叛,也正是因為這份忠義才使他輕易相信劉邦,進而落入呂后和蕭何的圈套,被殺害。

    總之,韓信的軍事才能是一把雙刃劍,當時除了劉邦沒有人能降服他,和朱元璋的心思一樣,他也想給子孫留個太平世界,所以必須防患於未然,先下手為強,不然等到韓信起兵造反,天下就會大亂,到時誰主沉浮尚未可知,所以韓信必須死,為了漢朝天下安寧,他必須死。

  • 20 # 所以然者

    不能派韓信其實劉邦是有難言之隱的,第一,因為賁賀告發韓信造反事件,兩人關係已經惡化了,派韓信帶兵譁變的風險太大;第二,韓信說劉邦將兵不過十萬,出於自尊心劉邦也不會再去找他,反而會找機會證明給他看;第三,韓信被降為淮陰侯之後意常央央,即使不想造反,也不會再幫劉邦了;第四,那個時期劉邦正在努力的收回軍隊,不只是諸侯王的,其他嫡系將領也都被解除了兵權,不想再把兵權假手他人,更別說有過節的韓信;第五,由於秦朝對匈奴戰果太輝煌,有輕敵心理。他不清楚匈奴的實力,婁敬再三警告他都不聽,說明他認為匈奴很好對付,隨便把隊伍開上去就勝了,更用不著韓信。所以劉邦就自己帶小弟殺出去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脫落的牙齒可固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