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是否被世人低估?
5
回覆列表
  • 1 # 九點半歷史

    對於劉禪,實在有一種難以割捨的情。幾千年來,歷史的評價已讓他成為一個被士大夫所不齒,被世人嘲諷的物件。是的,他讓蜀國的績業毀於一旦,讓父輩們血灑疆場換來的江山化作烏有,但是,我卻不能不說他是一個英雄,一個五千年少有的大氣政治家。在中國人的骨子裡,有一種東西是神聖的,那便是氣節。中國人可以坦然接受“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現實,卻不可以容忍戰場之上倒戈投降,放棄廝殺。中國人的心中彷彿一個失敗者,只有在失敗來臨那一刻選擇魚死網破,或是殺身成仁才能體現其氣節的高尚,生命的偉大。劉禪,一個敗國之君,又是在大敵來臨前選擇投降的人,生長在這樣的一個把氣節看得高於一切的時代,焉有不被世人唾棄,嘲諷之理。然而,劉禪真的很偉大,如果說在敗國之前他的偉大 不能凸顯,那麼就在他敗國之時,在他呈上榜文,坐著車含淚離開江山的那一刻,他的生命卻發出了異樣的、刺痛世人眼睛的光彩。回想那段歷史:長期的征戰,已讓人民厭惡了戰爭,況且又是在鄧艾、鍾會兩路大軍的夾擊之下,而此時自己國家精銳的國防力量,卻在立志要完成諸葛遺忘的姜維的率領下,在千里之處征戰,正所謂“宗廟有倒懸之危,百姓有果卵之急”。在這樣一個嚴峻的形勢之下,是戰,是降?擺在了這位被罵作“扶不起的阿斗”面前,此刻他的肩上卻承擔一國的安危,一城百姓的生死……他選擇了投降,選擇了承擔的罵名。最終,曾經與魏、吳一起鼎立在中國大地上的蜀消失了。古往今來,每當人們念及此事,未嘗不嘲諷,唾棄他,他被人們所不齒。可是又有幾個能理解他。他也是一個儒士,難道不明白“殺身成仁”對一個土大夫是多麼的重要?不,他知道,但他更清楚自己 一個君王,一個

    君臨天下

    的王者。連年的征戰,已經讓他的臣民飽受戰火之苦,他清楚自己肩上的重擔,他不能因為自己氣節的保全,而搭上發那麼多百姓的性命。他選擇了“全國為上”,將自己深愛的江山付於他人。這是一種何等的大氣,何等的難得啊!“勝則溢美,無以復加;敗即領咎,罪不容恕”這就是歷史對一個人的評價標準,世人看不起劉禪,只因我們不瞭解他,那麼我們又有什麼理由嘲諷他呢!一位大氣的政治家

  • 2 # 雷開雲

    劉禪:蜀後主。乳名阿斗。繼父先帝劉備之位。

    樂不思蜀的典故,就出自於此人。若從全面看,但也不完全象羅貫中說的純全是個旡能的庸才。其實劉禪對琴棋書畫很有造詣的。

    但從治國安民來評判,他是一個昏君。不理朝政。荒淫酒色。聽信讒言。主要也源於他從未受苦。若要象先帝自己打江山。知道來之不易。那就是兩回事。

  • 3 # 邏輯文史游

    不裝瘋賣傻,豈能安然無恙?

    你們的寶寶劉禪執掌蜀國有41年,這是什麼概念,比吳國那位老不死的仲謀還多18年。說他是明君,那顯然得有一大批人來罵我;說他昏庸無能,但他的所作所為又“配不上”昏庸的字眼。我們之所以不喜歡他,更多的是受到了《三國演義》中他信任黃皓排擠北伐派以及著名的“樂不思蜀”事件,“扶不起的阿斗”也運用而生,但事實真如小說中那樣嗎?下面車邏輯從幾個方面來戲說一下我們的蜀後主,說完大家再來鑑定。

    一、膽敢懷疑朕智商者,斬!

    我們知道《三國演義》中有“劉備摔阿斗”這一幕,而網上有某些腦洞達人給出了更深層次的解釋,為什麼小說中趙雲能在曹軍中七進七出,是因為懷中的阿斗本就是真龍附體,冥冥之中一直在庇護趙雲。等到長坂坡救出阿斗交於劉備時,劉備摔阿斗,阿斗體內的真龍受到了驚嚇跑了出來,又俯身到了趙雲的鎧甲中,因此後期的趙雲依然是常勝將軍。我們可憐的劉禪寶寶不僅沒了護身神龍,連腦子都有點不靈光了。

    好了扯完了犢子,我可以明確告訴你,趙雲七次中出曹軍就是杜撰了,而摔阿斗那更是不可能,所以我們可以斷定,阿斗不是傻子,至少是個正常人。

    二、不僅劉禪知道自己不傻,孔明也知道劉禪不傻

    《三國志·後主傳》裡有這麼一段耐人尋味的話:

    帝王家的孩子教育水平一定得跟的上,劉備敢把“封禪永理”的大志押在劉禪也能說明劉禪的確有過人之處。長子劉封是養子,後期坑死了他二叔,被賜死,劉永和劉理又洽洽醬油了,這一點,也成了給劉禪“翻案”的一小關鍵。

    三、匡扶漢室,何人出戰?

    劉禪和臣子們的關係一直很微妙,敢於放權是阿斗的一大特點,不客氣的說,後期蜀國的氣數完全和劉禪用的人掛鉤。劉備剛去世時將劉禪交給了諸葛亮,劉禪自知要想匡扶漢室就得有待他身邊的臣子們,把大權交給相父,朕可以放寬心啦。但相父老矣,諸葛亮死前也給阿斗安排好了繼承人:

    福謝曰:“福奉天子命,問丞相百年後,誰可任大事者。適因匆遽,失於諮請,故復來耳。”孔明曰:“吾死之後,可任大事者:蔣公琰其宜也。”福曰:“公琰之後,誰可繼之?”孔明曰:“費文偉可繼之。”福又問:“文偉之後,誰當繼者?”孔明不答。眾將近前視之,已薨矣.。

    蔣琬費禕這兩人雖然屬於不願意北伐的守城派,但骨子裡還是很佩服諸葛亮的,蔣琬甚至還在眾人面前說自己確實不如諸葛亮。從蔣琬到費禕到董允,這些人都對阿斗起到了很好的督促作用,年邁的蜀國似乎稍微安穩了一些。等到這些人都去世,阿斗感受到了一種可怕的溫馨,可怕的是得力的臣子們都走了,溫馨的是自己卻感受到了一種從未有過的自由感。這時候,小鮮肉黃皓出現了,雖然和阿斗相比缺了點肉,但黃皓卻知道阿斗想要什麼,想玩什麼,今天想吃什麼。阿斗很高興,不僅給黃皓加官進爵,還讓其處理朝政之事。

    諸葛亮雖然走了,其徒弟姜維可是還在,繼丞相之遺志,討篡漢之逆賊。伯約不死,北伐不休,北伐對蜀國資源的消耗是顯而易見的,但綜合能力不足的蜀國又沒有資本和其他國家拼後期。朝堂之中反對北伐的聲音越來越多,這時候顏值擔當黃皓又站了出來,公然排擠姜維。

    姜維也不是好欺負的,見一宦官居然如此囂張,就啟奏劉禪建議將其處死,但阿斗不忍心,就讓黃皓給姜維道個歉就草草了事。當黃皓用嬌滴滴的聲音給姜維道歉時,姜維也意識到黃皓的黨羽已經遍佈朝堂了,他抬頭望了望天空,覺得有些對不起孔明。四、別打臉,我投降還不行嗎有信使來報,鄧艾鍾會領兵將兩路攻打成都,姜維聽聞立即上書劉禪命其做戰鬥準備。這是黃皓又用很孃的聲音悄悄告訴劉禪:“寶寶掐指一算,敵軍不會來”劉禪大喜,該吃吃該喝喝,也沒把這事告訴其他大臣。等鄧艾父子偷渡陰平進入蜀地時,劉禪懵了,那怎麼辦,投降還能少捱打。鄧艾也懵了:“我的四十米長的大刀剛出鞘你特麼居然投降了!”或許劉禪此時真的不想匡扶漢室了,亦或者劉禪在繼位之初就看到了自己的未來。

    劉禪投降後在洛陽參加了大型綜藝節目《演員的誕生》,並獲得了與導師司馬昭同臺對決的機會。世人都說回家好,我覺得洛陽風景也不差,火鍋吃膩了我吃吃豌豆飯也不錯。關於“樂不思蜀”事件,有人認為劉禪真的沒心沒肺,還有人認為他是在為了保全自己而裝傻。但無論怎樣,劉禪以“安樂公”的身份在洛陽活到了64歲,也算善終吧。

    五、世人接錯看我

    滾滾三國,沖走了多少英雄好漢,亂世多年,最終三家歸晉。無論內憂還是外患,當時的蜀國都拼不過歷史的潮流,或許劉禪心理也想喊出那句亡國之君想喊出的話:“再給朕500年,朕定還你個太平盛世!”

  • 4 # 獨孤29262905

    能把國家玩完的水平能咋樣?能無中生有的那是高手,劉邦朱元璋還有劉禪他爸劉備等,能把家族事業發揚光大,那也是高手,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等就是這樣的高手。但是能亡國的不是蠢貨也沒用了,劉禪崇禎都是這樣的。

    所以,他有什麼水平

  • 5 # 不忘初衷ii

    劉禪確實算不上一個昏君,只能說很一般罷了,更何況以蜀國的實力怎麼和魏抗衡,除非蜀聯吳死守還會勝算多些,但以一己之力北伐確實是不明智的選擇,而三國統一是天下大勢,雖說一定會統一,但過程可能會艱辛點,但追其結果而言,蜀國再死守幾年也很難逃出被滅的命運。

  • 6 # 那年花開YX月正圓

    不知道是羅貫中老爺子的《三國演義》誤導了眾人,還是你們自己“有恨心難平”,個個認為劉禪是“扶不起來的阿斗”。還是聽一下陳壽老先生《三國志》的評價吧“任賢相為循理之君”。

  • 7 # 崬墨鏡水

    劉備第一不是政治傻子,反而有很大的政治才能,白身到皇帝歷經多少滄桑多少生死多少算計,最後奠基川蜀江山劉備的政治謀略可謂是大智慧之人,任人用人眼光獨特,用的每人都發揮極致為後蜀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之後後蜀政治資源短缺,人才無候補之才,一人獨大,劉禪心知肚明,打窮了人用盡了,諸葛一死無人可用無資源可使已是山窮水盡之態,拿什麼和強勢的魏國吳國爭雄,而且執政29年,真傻真楞能做這麼長時間皇帝可以說是天下第一無來者了。

  • 8 # 潮水的諾言

    國人往往都喜歡怒髮衝冠,一往無前的勇士,而對審時度勢,隱忍的人不恥,所以後人那麼黑劉禪也不是什麼怪事。就像唐人街探案裡面最後王寶強說的那句話一樣!人們只希望看到自己希望看到的現實,至於真的是不是現實,誰在乎呢

  • 9 # 使用者67498973657

    劉禪能力確實不行。領導如果不行就得換領導,對領導自己而言,也是好事情。一隻羊領導老虎獅子熊,老虎獅子熊能聽羊的話?不把羊吃掉,羊就阿彌陀佛了。靠諸葛亮撐著,等於給諸葛亮做牌子用,劉禪還不如領點錢,去鄉下過好日子。

  • 10 # WDLYTT

    劉禪一點都不傻,或許準確的說他很聰明。或許用現在的話來說他是一個和平主義者。諸葛亮數次北伐沒有一次是他指使的,他不反對是出於對諸葛亮的尊重罷了!諸葛亮死後他便復興百業,人民安居樂業。最後他完全可以放手一搏,但是他卻沒有沒有讓百姓再次捲入戰爭之苦,而是選擇了獻國投降,讓自己揹負千古罵名。所以劉禪一點不傻,或許稱得上大智若愚,心繫百姓,一代明君一點都不過分!

  • 11 # 源來史這樣

    我覺得劉禪並不是一無是處,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過人之處。我們對劉禪的映像大多來自《三國演義》,但其只是一部小說,三分真七分假。我覺得我們應該客觀的來看待劉禪。首先,蜀漢在劉禪的手中滅亡,這是不爭的事實,不戰而降確實體現了其軟弱的性格。我們通常說他是軟弱無能,但我覺得他只是性格軟弱還是有一些能力的。理由如下:一、劉備有三個兒子劉永、 劉理 、劉禪但為何讓劉禪繼位,可見劉禪還是有一定的能力的。二、諸葛亮死後劉禪執掌蜀漢40年,讓蜀漢存在40年也是其能力的體現(無論從經濟 、軍師、文化、人才各方面來看蜀漢都是最弱的)。

  • 12 # 東來閣公爺

    劉禪應該是一個大善人,為了避免生靈屠炭,選擇了投降,只是違背了常規,自古以來開國皇帝和守城皇帝的爭鬥才帶來了戰亂民不寥生,不管勝者敗者都是罪人,因為他們給人類帶來了災難。劉禪起碼是一個善人,卻被嘲笑近兩千年。

  • 13 # 赤腳醫神1

    他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後主!從司馬照問他思蜀乎就可以看出來他裝的非常隱蔽憨厚和沒有任何想法,這才使他能回到原來的老家,司馬昭看到他那個樣子就放心了。這是很多人做不到的!真實的劉禪絕不會是電視劇裡的那個樣子。他就是劉備的兒子延續了他爹的基因,當初劉備在白帝城假託丞相可廢其子以續大漢基業之計使諸葛老臣孝死劉家基業。不可謂補高!

  • 14 # 絳點花千慕

    樂不思蜀或許是劉禪委屈求全的辦法,識時務者為俊傑,蜀漢作為三國裡國力最弱的,還得耗盡國力去北伐,劉禪無法忤逆相父嘴裡的先帝遺詔,只得看蜀漢國力一點點耗盡衰落,三國是一種可怕的平衡,而蜀漢著力打破這種平衡,最終率先被繼承了魏國軍力的司馬家滅國,欲速則不達或許是蜀漢滅亡的命運,而劉禪作為早已看破世事的帝王,裝慫而平安一生未必不是他在無奈中的一種求生選擇,評價古人,需站在他的時代,瞭解他的立場,才能明白他的心境如何。

  • 15 # 懷疑探索者

    先說答案,劉禪的水平不高。不是劉禪水平高,而是旁觀者想多了,是旁觀者解題的水平高。劉禪的水平確實不高。有人說,劉禪的水平高啊,是他在敵國裝瘋賣傻,所以留得一條性命。據說,蜀國被消滅之後,劉禪被俘虜後,送到洛陽城。司馬昭想試探試探他,就故意問他,你思念你的蜀國嗎?劉禪說,這裡好吃好喝的,我快活的很,想蜀國幹什麼?皇帝聽了大樂,心想,這個是一個傻子,對我沒有威脅。於是,劉禪得以保住了一條小命。有人看了這個故事,就說劉禪水平高啊,大智若愚,正是他這樣裝瘋賣傻,才保住了一條狗命。你看,李煜被俘虜後,整天哭哭啼啼,寫什麼“往事不堪回首月明中”,不是激怒了趙官家被弄死了嗎?所以說,劉禪是真正的高明,他是真正的大智若愚。其實,這種看法是一種陰謀論,是擁有這種看法的人自己“想多了”。在我看來,劉禪本來就水平不高,“樂不思蜀”,是他本人心聲的真實反應,而不是什麼大智若愚。如果劉禪本人真的那麼高明,為什麼沒有什麼抵抗,就白白的把江山社稷給讓給別人了?鄧艾鍾會疲憊之師,可用兵力不過數千,劉禪如果下令堅守,是完全可以堅守一段時間的,只要等到姜維回援,就可以包對方餃子。只不過劉禪這個人是一個軟骨頭,看見大兵來了就嚇得尿了褲子,做了一個可恥的投降派。這種人能有什麼“高水平”?要知道,劉禪的昏庸無能,是在當時流傳了很多年的,而不是後人編造的。所以,說劉禪水平高,那是你想多了。

  • 16 # 五嶽十八

    劉禪,蜀漢皇帝,劉備長子。扶不起來的阿斗這句話,是說這位皇二代懦弱無能。其實不然,帝王家的孩子無傻子,大智若愚用到劉禪身上再恰當不過。這哥們出場就不平凡,他媽甘夫人投井,他趙叔九死一生把他從百萬軍中救出,他爹把他摔到地上,後媽孫尚香又差點把他拐走,這履歷可是純正的苦難少年。長大當了皇帝,基本上是傀儡,蜀國亡國後,他被司馬氏封為安樂公,這職稱有點損人的意思。一次魏國權臣司馬昭請他K歌,就是路人粉都知道他心事那位,歌正酣,酒正熱,司馬昭問禪哥,魏國舒服嗎?禪哥忘情的回答,這比蜀國快活多了。從此樂不思蜀成了禪哥傻白甜的標籤。其實,禪哥可是為大智慧的悶騷青年。

    。劉備兒子很多,和禪哥年歲相當的就有劉永,劉理,當此亂世,他不會選個弱智的繼承人。放眼中國歷史,一哥把大權交給權臣,又能不被邊緣化的,也就劉禪。蜀漢集團被諸葛亮打理的井井有條,禪哥能認清自己的能力,擺正經營中的位置,放手給CEO幹事業,其胸懷非常人可比,和現代企業所有權經營權分離的理念一脈相承。至於不時的開個party,都是小節。

    敢於適時調整經營方向,善決斷,不拖泥帶水。當魏將鄧艾兵臨成都,鍾會攻破陽平關,他清醒的分析了敵我態勢,理智的投降了。無為的抗爭只能使自己被徹底消滅,更不為自己虛偽的尊嚴,去搭上萬千百姓生命。這種勇於割捨放棄的膽識,在經營陷入困境,調整方向,斷臂求生的坦然,不正需要我們學習嗎?

    超高情商。在司馬昭的宴會上,禪哥能說什麼呢,樂不思蜀是他最好的回答。他保全的不只是自己的生命,更有和他一起的一幫舊臣兄弟。公司都被人家兼併了,還能給你一個職位,發一份薪水就不錯了。這不僅是一種坦然,也是一份責任。禪哥都做到了。

  • 17 # 指動濟南

    三國鼎立,群英璀璨。一直以大漢純正血統自居的蜀漢,在三國中最先被滅,其原因歷來引發諸多說法。

    其實,蜀漢最先被滅,始自劉禪廢除丞相一職。

    對於劉禪,痛恨者說他昏庸、怯懦,毫無乃父一絲一毫膽氣;讚賞者說他大智若愚……而對於劉禪廢除丞相,有人認為這是他昏庸的一大證明。當然,也有人認為這是審時度勢的明智之舉。

    其實,劉禪廢除丞相,起因是諸葛亮。

    1、苦熬11年,那個礙事的相父死了

    建興十二年(234年),對於28歲青年劉禪來說,是值得紀念的日子。他一面祭奠諸葛亮:“聯用傷悼,肝心若裂。”另一面把蔣琬升為尚書令,次年開始不停加封蔣琬,從都護、假節、領益州刺史、大將軍直到大司馬。什麼都能加封,就不加封為丞相。實事上,劉禪已廢除丞相。

    為什麼?因為苦熬11年,那個礙事的相父終於死了。對!諸葛亮。17歲繼位,與其說是天子,不如說是臣子,不僅“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自己沒啥話語權,還常被相父拿來教訓,“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親賢臣,遠小人”……

    也許是諸葛亮留下來的心理陰影太重。寧肯那個位子空著,也不能再給自己找個“爹”。劉禪要獨掌朝事,大伸拳腳,一展平生抱負了。廢除丞相,就是為了獨自執政掃清一個障礙。

    2、三駕馬車,諸葛亮一直沒選好接班人

    劉禪廢除丞相,起因卻是諸葛亮。為什麼呢?因為諸葛亮生前一直沒選好接班人,也許有人說:不對啊,他選的是蔣琬啊,蔣琬之後選的是費禕。但看罷出師表,你就知道諸葛亮選出的是三駕馬車,從沒有把蜀漢大權交給任何一個人獨攬。哪三個人?蔣琬、費禕、董允。

    三駕馬車在諸葛亮之後,保證了蜀漢良好運轉。他們最大優點是,完全繼承諸葛亮衣缽,對諸葛亮的政策亦步亦趨,不超越半分。督農楊敏評價蔣琬,做事昏昏然,趕不上前人(前人,暗指諸葛亮)。蔣琬的回答是:“我確實不如前人,這有啥好說的。”

    以楊敏評價和蔣琬回答來看,蔣琬、費禕、董允的能力遠不及諸葛亮。退一步說,劉禪不廢除丞相,無論把誰推上丞相之位,都不能服眾,這才是問題關鍵。蜀漢實際存在元老派、益州派、荊州派等內部勢力,三駕馬車誰幹丞相,都沒有十足把握平衡各派力量,劉禪乾脆來個廢除丞相。

    3、無良相無良將,蜀漢憑啥不被滅掉

    三國中蜀漢最先被滅,其實始自劉禪廢除丞相。為何?原因很簡單:蜀漢末期已陷入無良相、也無良將的境地。連個先鋒都選不出來,只好把萬金油式的廖化推上去充數。劉禪廢除丞相的背後真相是:連諸葛亮倚重和培養多年的三駕馬車,都不夠格幹丞相,蜀漢人才危機無比嚴重。

    等到三駕馬車陸續死去,劉禪總算徹底擺脫諸葛亮的陰影,能夠自己說了算。從17歲的少年成為半大老頭子,劉禪四顧,滿朝沒幾個可用之人,蜀漢憑啥不被滅掉?“勇而無決”的姜維也僅是“一時雄兒”,離良將的距離還差著至少兩個鄧艾,更不要說成為良相了。

    三國中蜀漢最先被滅,始自劉禪廢除丞相,它表明蜀漢賴以生存發展的良相政治生態,已經因為無人能夠繼承而開始坍塌。

    造成這種現象的責任者則是諸葛亮。正是因為諸葛亮事無鉅細,親力親為,三駕馬車都成了匠人,而沒有成為一名優秀治國建築師,這是整個蜀漢的人才的一個側影。透過這個側影,蜀漢的亡相已開始顯現。只是,那一刻裡,沒人能夠意識到而已。

    唉!成也諸葛亮,敗也……你說呢?

    參考文獻:《三國志》、《資治通鑑》、《魏略》、《華陽國志》,感興趣者可以詳細一讀

  • 18 # 能力提升進修班

    劉禪並非一無是處。據史料記載,諸葛亮曾稱讚劉禪“智量甚大”,劉備遺詔也謙虛地說“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出自《劉備敕劉禪遺詔》。)諸葛亮還在《與杜微書》中讚賞劉禪說“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由此可見,劉禪並非如世人印象中那麼碌碌無能之輩。

    例如,面對諸葛亮窮兵黷武的北伐,劉禪從大局著眼,深知“君臣不和,必有內變”的道理,“以父事之”,直到諸葛亮去世後,劉禪才大膽對諸葛亮的政策說“不”字。不光如此,劉禪還廢除了丞相制,將權力分散。南朝史學家裴松曾評價劉禪“後主之賢,於是乎不可及”。甚至魏延叛亂被殺,後主也沒有對魏延一概否定,而是降旨曰:“既然已經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賜棺槨葬之。”到後來,楊儀被誅後,劉禪立即給魏延平了反,恢復了當初的爵位。

    還如,在降魏的問題上,劉禪的不戰而降,實際上保全了蜀國百姓的人身安全和財產,不為一己之私而傾盡全民之命。而面對司馬昭的提問時,劉禪裝憨賣傻,養晦自保,使得司馬昭放鬆了警惕,這一方面保全了自己的性命,另一方面也有利於司馬昭對於蜀國的安撫政策。難怪周壽昌在《三國志集解》這樣評價阿斗:“恐傳聞失實,不則養晦以自全耳。”真是用心良苦之計謀。

    縱觀三國,劉禪在位共計41年,是三國時期所有皇帝中在位時間最長的一個。除了最初有諸葛亮的輔佐外,劉禪還能在其他賢臣的輔助下做了30年的皇帝,這在那個群雄割據的動亂時代,不能抹殺劉禪有過人的氣量。

  • 19 # 三思堂

    劉禪水平如何,看劉備就知道啦。

    劉備空手套白狼,連曹孟德都說,天下英雄唯曹與使君爾。後來也證明了這一點,劉曹會獵漢中,曹操敗亡,為蜀漢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劉禪作為官二代,沒有繼承劉備的雄才偉略,最後被封安樂公,死在洛陽,也算善終。

    在劉備被陸遜火燒連營八百里而死後,或許劉禪守成多一些,進取少一些;自保多一些,進攻少一些,這也許就是他的生存智慧。

    三華人物多以觀天下以待時變而自勉,劉備在時變中建國,劉禪在時變中亡國,其中高下立判。

    至於劉禪水平如何?我看與孫權有一比。同為官二代,孫權熬死了劉備,劉禪也熬死了孫權 ,可謂策略選擇旗鼓相當。但,二者都比曹操後人要強,最少沒有被篡權。

    劉禪是一個機智但不勇武,守成而少進取,同時,也能認清發展趨勢的聰明人。

  • 20 # 想你的夜154273276

    當說起劉禪的時候,大家都說劉禪是阿斗,敗家,但是事實是這樣嗎?當初諸葛亮對劉禪的評價是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也就是說劉禪並不笨,然後都說沒了諸葛蜀漢就不行了,然而我沒記錯的話,沒了諸葛在劉禪的治下還存活了29年吧。

    還有,請注意一點,一蜀之大,其兵多不過十二萬,孔明所用八萬,常留四萬,以為更代。蜀之所以強者,以孔明不盡用之。及蜀之亡,尚有十萬二千。數年之間,所折者不過二萬耳。也就是說蜀國要亡的時候,兵力尚有十萬二千,也就是說在諸葛亮死後,劉禪治下兵力並沒有大幅度減少。

    鑑於諸葛亮時期基本上都是諸葛亮把持朝政,劉禪這個皇帝就像個吉祥物(這是事實不是黑),所以就不提諸葛亮時期了,就提諸葛亮死後,劉禪開始執掌的時期說起。

    首先,從劉禪執掌開始,蜀漢再無丞相(有說廢除丞相制的有說不設丞相的,總之結果就是沒人再當丞相了),把丞相變為大將軍和大司馬,開始進行分權,不再讓部下一家獨大;

    其次,曹魏太傅司馬懿發動政變,夏侯霸被迫前來投奔蜀漢,但因為不認識蜀中道路而迷路,因為山路難行,夏侯霸下馬步行走破了腳也還是找不著路。劉禪得知後立即派人前往接應。劉禪見到夏侯霸後安慰他說:“你的父親是在戰場上戰死的,不是我的先人手刃的。”劉禪又指著自己的兒子說:“這是夏侯家的外甥。”於是拜夏侯霸為車騎將軍。輕描淡寫就把仇恨瓦解了;

    然後,都說劉禪期間黃皓把持朝政,迫害忠良,臣無直言,然而尚書令樊建支援黃皓,結果什麼事都沒有,羅憲得罪了黃皓,結果後面還成為了右大將軍閻宇的部下,有大哥罩著;姜維啟奏劉禪將黃皓處死,劉禪不同意,黃皓還要向姜維這個要殺他的人謝罪(後主敕皓詣維陳謝),然後黃皓其實一直想弄掉姜維,然而最終彈劾姜維要劉禪收回兵權把兵權交給閻宇的的卻是由諸葛亮之子諸葛瞻、董厥平尚書事,實際上黃皓是一句話可以概括的,就是劉禪對姜維說的那段話:皓趨走小臣耳,往董允切齒,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其實黃皓只不過是劉禪用來制衡姜維的一個手段而已,真以為他有多大權力啊,其實從諸葛瞻那段話就知道其實劉禪的城府深得很:瞻在涪而艾已入江油,瞻日:“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進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而反?” 證明了蜀漢其實一直都是權臣在鬥,但是權臣不管如何在鬥,但是卻能由劉禪始終把控,並且對劉禪始終忠心(南中監軍霍弋請求支援,姜維在劉禪投降之後還想幫助劉禪腐國,羅憲在聽到劉禪投降之後,力抗陸抗),這不是一個無為的君主所能做到的。

    接著,就是議論最大的就是劉禪投降,大家都說劉禪擁有那麼大的優勢,為什麼要面對鄧艾投降,首先,要確定是否有那麼大的優勢,蜀漢總兵力上面說了,當時是十萬二千,東線的閻宇、羅憲鎮守方面要佔去一部分兵力,南中多年起義不斷,為了鎮守也要佔據不少兵力,姜維帶領的大軍又被鍾會給拖住了,諸葛瞻帶領的大軍在綿竹被破,也就是說蜀漢能打的武將都在外面,兵力大多也派遣在外面,那麼,本城能有多少戰鬥力呢?如果說背城一戰,難道真的要拼盡最後一兵一卒嗎?這樣對待臣民,是真的好事嗎?

    最後,可能會有不少人都認為劉禪是和平派的,不想大戰,其實這就錯了,劉禪恰恰是鷹派的,在他執政期間北伐中原的次數恰恰比諸葛時期還要多,而作為一個鷹派,好戰分子的君主來說,會是無為之人嗎?即使投降後的一句樂不思蜀,也能看出他的大智若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搖車號有什麼講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