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魏青衣

    這是一種極其典型的,用現代人的眼光看待歷史的做法。

    在現代人看來,之所以會出現新舊政權更替時政局不穩的問題,原因全都出在了舊皇帝沒有提前退位,而是等到去世才退位。

    雖說老皇帝去世以後才退位的確為政局不穩埋下了禍患,但老皇帝真的能提前退位,將皇位交給自己的兒子,並且在退位以後,幫助太子穩住局勢,最後再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嗎?當然是不可能的。

    雖然古代很少有老皇帝提前將皇位讓出去的例子,但大部分老皇帝在退位以前,也都會慢慢的栽培太子,將朝中的一些相關事務交給太子,並且培植太子的個人勢力,讓太子接手自己的小團體,或者是讓太子組建自己的小團體,以便在太子登基以後能夠迅速穩住局勢。

    可以說,老皇帝雖然沒有提前退位,但也經常有幫助新皇帝穩住局勢的,儘管很少有皇帝禪位,但實際上,禪位能夠達到的效果,很多時候,老皇帝也都提前做到了。

    再者,皇權具備唯一性,皇帝就是天下的共主,天下人可以不拜太子,但不能不拜皇帝,皇帝也絕不會容許任何人權勢超過自己。

    其實政局不穩只是一個說法,很多時候,真正導致政局混亂的反而是新皇帝與久皇帝之間的矛盾,新皇帝想要登基上位,而舊皇帝必然也會貪戀權勢,這可不像許多工作,幹久了可以退休,當皇帝更多的是享受,站在權力巔峰的感覺也不是每個人說放手就能放手的。

    像是西漢時期的漢武帝,曾經就因為巫蠱之禍親自派遣大軍討伐了自己的太子劉據,劉據死的很冤枉,看似兩人之間是因為受到了挑撥,但真正引起禍患的原因,難道不是漢武帝與劉據關於權力的矛盾嗎?若是劉據已經能夠與漢武帝平起平坐,也不會生出巫蠱之禍。

    歷朝歷代都有類似的例子,太子為何換了一個又一個?正是因為太子的廢立全憑皇帝一人作主,太子能否登上皇位也得仰仗皇帝。

    在這樣的情況下,每一位太子,即使是父子情深,也會不自覺的防備皇帝,而皇帝也是同理,為了防止太子篡位,需要時刻防備太子,更逞論將皇位直接交給太子了。

    老皇帝即使是將皇位交給了太子,父子間的矛盾也不一定就真的消失了,乾隆在位六十年,禪位以後,又做了三年的太上皇,做太上皇的時候,乾隆難道就開始一心養老了嗎?雖然嘉慶帝已經登基上位,但掌握實權的依舊是乾隆,父子之防甚是嚴重,一直到乾隆去世,嘉慶才從乾隆那裡奪到了實權。

    況且自古人有多少壽命都不可能是自己能算到的,老皇帝也不可能知道自己什麼時間會去世,就像乾隆,自己都沒想到自己能活到八十多歲,這樣的情況下,又有誰會選擇禪位做太上皇呢?這種現代人思維的做法看似有道理,實際上卻根本無法實施。

  • 2 # 玄坤文史

    江山穩固,基業千秋萬代,可以說是自古以來的皇帝們都追求的夢想,但是對於古代的皇帝們來說,最重要的還是確保自己的權利穩固,所以歷史上就沒有幾個皇帝願意提前退位,跟何況這些皇帝也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會死,提前退位後一直活著,太上皇這個位置豈不是很尷尬嗎?

    秦始皇畫像

    在中國歷史上,也有過一些太上皇,比如李淵,李隆基,朱祁鎮,愛新覺羅·弘曆,但是我們看看這些太上皇退位後的經歷就知道,除了乾隆皇帝退位後,待遇還不錯,其他的幾位太上皇被迫退位後,過得一個比一個慘,有了這些例子的借鑑,這些古代的皇帝們自然不會隨意去考慮退位。

    公元626年,李世民發動了玄武門之變,殺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李淵這個時候正在和裴寂,蕭瑀等人在海池上泛舟,尉遲恭身穿戎甲,帶著兵丁來到李淵面前,說他是來保護李淵的,李淵等人被控制住了,身邊的大臣們開始建議李淵立李世民為太子,李淵無可奈何之下,寫下了詔書,移交了軍政大權。

    唐太宗李世民畫像

    兩個月後,李淵宣佈退位,自稱太上皇,在太極宮中隱居,李淵在太極宮生活了兩年,李世民為他修好了大安宮後,李淵才遷出了太極宮,李淵退位後,幾乎就沒有參與過任何政治活動,只在必要的時候,才參加李世民舉辦的宴會,作為太平盛世的旁觀者。

    公元635年,當了九年太上皇的李淵駕崩了,李淵這個太上皇退位後,完全移交了手中的權利,不再參與政務,儘可能的避免和朝臣們接觸,以免造成政治危機,引起李世民猜忌,所以李淵當太上皇時,根本談不上幫新帝穩定政局。

    唐高祖李淵畫像

    安史之亂爆發後,李亨在靈武登基稱帝,李隆基被迫當上了太上皇,後來李隆基回到了長安,隱居在興慶宮中。最開始李隆基有陳玄禮,高力士,和一群宮人陪伴,退休生活也還是很不錯,但後來再宦官李輔國挑撥下,高力士被流放,陳玄禮被致仕,李隆基徹底成為了孤家寡人一個,公元762年,李隆基抑鬱而終。

    李亨當太子的時候,就常常遭到李隆基猜忌,李亨這個太子當得提心吊膽,所以出現李亨登基逼李隆基退位,這似乎完全在預料之中。李亨對李隆基處處提防,馬嵬坡兵變也是李亨發動的,兩人早已關係破裂,怎麼又可能幫新皇帝穩固政權呢?

    唐玄宗李隆基畫像

    唯一能算是幫新帝穩固政權的,乾隆皇帝可能算一個,但是乾隆皇帝退位是讓位不讓權,大權還在掌握在乾隆皇帝手上的,嘉慶皇帝重要政務全要找乾隆皇帝彙報,在權臣和珅面前,嘉慶皇帝還得謹言慎行,這哪裡像是個皇帝呢?所以乾隆皇帝退位,只是形式上的退位,對嘉慶皇帝穩固政權根本就沒啥幫助。

    山無二虎,國無二君,所以涉及到政權交替時,新皇帝和老皇帝之間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國家到底誰說了算,這是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這個問題不搞清楚,別說是穩定政權了,說不定還會出現內亂,與其這樣,那還不如等老皇帝駕崩,新皇帝再來接手政權更穩妥。

    乾隆皇帝畫像

  • 3 # 張傑談史

    這個問題,其實就涉及到人與權力的關係。一般而言,權力這個東西,一般是能夠控制人,而不是被人控制。作為一個皇帝,他擁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就被權力反噬,會希望一直堅持把權力握在手裡。

    提前幾年退位,另立新君,會導致出現以下幾種情況。第一種情況,就是皇帝即使退位了,依然大權在握,導致新君壓根就沒法受到相應的訓練。第二種情況,自然就是新君因為有老君在,就會想把老君幹掉。這兩種情況都出現過,都展示了人對權力無法剋制的誘惑。

    清朝都出現過類似的情況。比如康熙二廢太子的過程中,實際上也有著太子想要謀奪更多權力的野心。而乾隆退位後的三年,嘉慶依然沒有任何實權。這兩個案例恰恰說明題主所提問題沒有辦法得以實施。

  • 4 # 達摩說

    你覺得老皇帝應該在活著的時候提前退位,帶一帶新帝,把最初這幾年平穩過渡,就可以解決政局不穩的問題。想法是好的,但實際上不可能實現。

    理由很簡單的,皇權是排他性的。

    有句話說的好,天無二日,國無二君,兩個權力中心是辦不成事的。

    朝裡這麼多大臣,拉幫結派,你爭我奪,只有一個權力中心的存在,才能把他們暫時聚攏在一起。結果這下出來兩個皇帝,一個老皇一個新帝,你讓他們聽誰的?

    所謂的大臣都算不上政治家,頂多算是一個政客,他們的政治信仰就是投機,換句話說叫自身利益最大化,所以面對兩個皇帝同時存在的局面,那就要開始站隊了。

    支援老皇帝的說,新皇帝的權力不也是老皇帝給的嗎?再說,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皇帝有自己的一套班子,一旦新皇帝掌了權,我不就完蛋了嗎?所以說啥也得抱著老皇帝的大腿,這樣才安全。

    支援新皇帝的又說了,老皇帝老了,他遲早又一天得死,新皇帝遲早要乾綱獨斷。現在不站在新皇帝一邊,等以後老皇帝死了再投靠,人家才不會待見你。所以說啥也得抱著新皇帝的大腿,這樣才有前途。

    你們大臣之間打來打去的不說,朝廷的事還要不要做了?別看皇帝坐在上頭一言九鼎,但其實還是要靠各級官員的配合和捧場,否則皇帝什麼事都做不成。所以,為什麼歷朝歷代的皇帝都那麼痛恨黨爭?一方面,拉幫結夥,皇權不易滲透;另一方面,黨爭加劇了內耗,致使朝局動盪,大家都專注於鬥爭,無人為朝廷和國家辦實事了。

    但是皇帝有辦法啊,皇帝可以兩邊利用,互相制衡,這樣朝局穩定,大家也可以做些事。不過現在的新情況是,連皇權都分裂了,兩個皇帝搞起黨爭來,又怎麼能讓大臣們不繼續爭下去,所以也就沒人辦事了。

    更何況,從個人情感上來說,誰也不希望自己大權旁落。老皇帝幾十年一言九鼎慣了,這下一退位,有事還要跟新帝商量著辦。新帝也是一樣,既然您退位了,我就是皇帝了,我得掌握實權,否則也憋屈。

    時間一長,老皇新帝遲早火併,無論誰勝,都會導致朝局更加動盪,想要再穩定下來,那就更難了。

    而且在歷史上,即便不是新帝,就算只是個太子,皇帝都要刻意提防他培植自己的勢力。但太子要辦事,自然會有自己的勢力,雙方關係一般都非常微妙和緊張,往往不是太子幹掉皇帝,就是皇帝幹掉太子。所以說,皇帝提前退位替新帝穩定政局這事兒根本不靠譜。

  • 5 # 真正鱷魚不哭

    沒有皇帝會甘心放棄最高權力。

    我們來看看歷代太上皇們的“幸福生活”吧!

    可考中國史上第一個禪讓的帝王是戰國時期“胡服騎射”的那位趙武靈王,但他的下場卻是宮變被困餓死。

    第二位是燕王噲,沒事學古人讓位丞相子之,結果燕國大亂幾乎滅亡。

    因為這兩位惡例在前,很長時間都沒人再敢作死了。

    直到南北朝時期,北魏獻文帝,北齊後主,北周宣帝都曾禪讓給未成年幼子,迴避程式禮儀以便肆意花天酒地,而以太上皇名義繼續掌握實權。這種禪讓並無實際意義。

    梁武帝也曾禪讓其子,那是在侯景叛軍大兵圧境,而他自己年過八旬精力不濟的情況下,想賭一賭換手如換刀。事實證明這又是作死,缺少經驗的梁簡文帝無力應對複雜局面,很快城破被俘,老皇帝落得餓死下場。

    唐朝先後有過四位太上皇,但只有一次真正禪讓,唐睿宗讓位其子唐玄宗。本來說得好好的“太上皇決大事皇帝決小事”,不料不久李隆基發動政變,逼死姑母太平公主,逼父親全面交權。至於玄宗自己和老祖宗高祖李淵,以及他的玄孫順宗,都是“被太上皇”,其中順宗甚至可能是謀殺後秘不發喪,虛尊太上皇以掩人耳目。

    宋朝也有幾次禪讓。宋徽宗讓位是因為金兵來犯要逃跑找人頂缸,結果形勢稍微緩和他就後悔了,急吼吼趕回汴京想翻盤,不料金兵捲土重來,把他們父子一鍋燴了。

    南宋前三帝高宗孝宗光宗都先後禪讓。其中高宗傳孝宗確有扶上馬送一程的意思,但這是因為孝宗是養子,本出太祖一支與高宗血緣相去甚遠。而高宗雖然傳位但並未完全放權——孝宗曾向養父請示,有意啟用主戰派大臣張浚,結果高宗毫不客氣懟回來:“等我死了再說吧”。

    孝宗傳光宗倒是父慈子孝,但二者很快反目,孝宗被軟禁別宮,到死都見不到兒子。歷史記載是光宗皇后進讒挑唆,但蒼蠅不盯無縫蛋,總歸是光宗對父親早有積怨。至於光宗本人禪讓,則是他病重不能理事,大臣替他作主“被太上皇”的。

    最後一個太上皇當然是乾隆,此公不過是因為當年嘴欠亂髮誓說在位年限不超乃祖康熙,怕遭天譴不得已傳位,卻仍掌握實權,嘉慶形同傀儡。嘉慶也是積怨已久,老皇帝剛死就迫不及待將其寵臣和珅查辦下獄洩憤。

    看了這些你就該明白,權力面前無父子,人心隔肚皮,禪讓風險太大。

    不獨中國如此,日本也出過不少太上皇。一部分是因為權臣愛操縱幼主,成年天皇被迫辭職“被太上皇”;另一部分則是避開禮儀,以太上皇身份掌握實權,即所謂“上皇如天皇,天皇如春宮(即東宮,指太子)”,這種情況下父子反目並不鮮見。

    歐洲中世紀一些國家國王年老後給某個兒子加冕為王,但這不是中國意義的傳位,因為老國王沒有退位,新王被稱為“共治君主”,沒有多少實權,實際地位更像中國意義的太子。

    這也是事出有因,西歐封建貴族強大,國王權力受限,新王產生要經過貴族選舉,即所謂“軍事民主制”。老王為避免死後貴族選一個他不喜歡的新王,於是利用他在位影響力,立愛子為共治君主,立下君臣名份,保證他以後能順利登基。而這種做法作用有限,如果老王硬要立貴族普遍不喜歡的兒子為“共治君主”,大家還是不買賬的。

    存在即合理,某制度看起來很美,但大家都不用,那就意味著其中存在深層問題。

  • 6 # 我是趙帥鍋

    首先,一個人能夠爬到政治頂峰,通常都是意志強大、絕不輕易認輸的人;更關鍵是,他們通常都擁有非常強烈的權力慾望。

    雖然說,人的權力慾望有強弱之分。但是,一個權力慾望弱的人,是沒有機會成為唐高祖、唐太宗、唐玄宗之類的人。因為在通往皇權的道路上,他們需要闖過無數次坎、透過無數次血與火的考驗。

    在這種背景下,如果他們的權力慾望弱,李淵就不會起兵造反,他也不會扶持李世民來制約太子李建成;而李世民也就不會與他哥哥相爭;同樣,如果李隆基的權力慾望弱,他就不會與他伯父相爭,也不會與他姑姑爭,也不會與他父親爭。

    換而言之,權力慾望弱的人肯定存在,而且很多、很多。但是這些人在第一輪海選中基本就會被淘汰出局,根本不會透過一輪接一輪的選拔、更不可能進入決賽。

    事實上,進入那個舞臺上的人,如果真的權力慾望弱,就算起點非常高,也註定只是一個平庸的人。因為那種一招不慎,就是人頭落地的舞臺,甚至是全家慘死的舞臺;如果你的權力慾望弱,對手大喊一聲,也能把你嚇死。

    這就好像,現在幾個人拿著槍對射,誰活下來,誰就得到一切。敢玩這種遊戲的人,沒有一個安善良民。安善良民面對此情此景,估計都是曹爽的想法,總而言之,我想回去當富家翁。

    從這層意義上說,那些歷史上的大人物,幾乎都是透過無數艱險、用無數血與汗、淚與痛爬上去的,你讓這些人怎麼可能輕易放棄手中的權力呢?他們通常信奉的是,只要自己一息尚存,就絕不輕言失敗;只要自己一息尚存,就要緊握手中權力。

    其次,政治人物的何去何從,並不是他個人的選擇,他的成功失敗,永遠關係著無數人的切身利益。所以即便老皇帝想提前退休,他身後的人也未必會同意。如果老皇帝身後的力量非常強大,老皇帝想退,也是無法退出的。

    最簡單而言,李世民與建成相爭之際,就算李世民想退,他身後的小弟能讓他退嗎?

    事實上,政治舞臺的上鬥爭殘酷之極,主要原因就在這裡。因為他們的相爭的,從來不是個人的利益,而是整個集團的利益。在這種背景下,即便老皇帝有妥協的意思,也會有無數人在背後鼓勵他、甚至是強迫他起來戰鬥。

    最簡單而言,當年石虎看著自己乖巧的孫子,拉著自己的手大聲的喊爺爺,石虎當場也哭的稀里嘩啦,撕心裂肺,但最終他也只能甩開孫子的小手,看著這些可愛的孫子,被人一刀砍死。

    所以,對於老皇帝來說,如果他背後的力量強大,他就是死,也得向前走,而絕沒有機會後退去死,因為他一旦退縮,就會有無數人會跟著倒黴

    當然,如果老皇帝背後的力量非常弱小,他想提前退休,小弟自然無法阻止。問題是,如果老皇帝背後的力量太弱小,那也就意味著太子隨時可以提前搶班奪權,這顯然又是老皇帝們不願意接受的現實。

  • 7 # 稼軒與詞

    這其中牽扯了很多問題,導致一般情況下皇帝不會提前退位。

    一是皇權太強大了,權利是每個人都不能割捨的東西,特別是已經手握大權的人,你把他手中的權利奪走,簡直比奪走他的生命更難,皇權的至高無上,導致沒有幾個人願意捨棄這天下主宰的權利。

    二、很多皇帝都不知道自己能活多久。我們沒有人能預測到自己還能活多久,並且古代的人壽命都不是太長,這可能導致他壯年時突然去世,那麼皇帝怎麼提前幾年退位給太子呢?沒人能預見自己還能活幾年,並且皇帝還想長生不老呢!所以如果他提前退位了,活了十年還不死怎麼辦,他想奪回權利怎麼辦,改變主意了怎麼辦?與新君政策不同怎麼辦?這是很重要的一點為什麼皇帝不提前幾年退位

    三、皇帝都有自己的班底。如果提前退位,新君想用自己的親信,就要觸碰到太上皇的親信,那麼此時就有矛盾,極易造成太上皇與皇帝反目。咱們所說的天無二日就是一個道理。

    咱們舉一些皇帝與太上皇帝的例子,及提前退位的例子。太上皇帝一共分為死後被兒子尊封的,活著時兒子尊封的,還有就是被逼退位的,和自己退位的。

    一、兒子追封或尊封的

    第一個太上皇帝是秦始皇的父親,他是死後因為秦始皇稱帝后被尊封的。第二個是劉邦的父親,他是因為劉邦奪取天下後,尊封的太上皇帝。這兩個太上皇帝都是由兒子尊封的,所以他們沒有實權,況且已經死了。

    二、被逼退位的

    不少看似是禪讓或和平方式進行,實際上皇帝卻是迫於形勢而非自願退位的,如唐高祖、唐玄宗、明英宗,宋光宗。唐高祖李淵是因為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被迫無奈,讓位給李世民,自己從此不問世事,當了八九年的太上皇。唐玄宗安史之亂時一路逃亡,而兒子在逃跑途中被立為皇帝,遙尊其為太上皇,安史之亂平定後,不問國事。還有明英宗因為被俘,又立了自己弟弟為皇帝,只能尊他為太上皇,釋放回來後被軟禁,最後奪門之變,復辟成功。

    三、主動退位的

    趙武靈王:主動退位後主管軍事,後來又想封自己的大兒子為王,趙惠文王不願意,其臣子把大兒子殺了,把趙武靈王圍困沙丘,最後活活餓死。

    宋徽宗:因為金兵快打到京城,自己禪位給兒子宋欽宗,跑到了長江以南,後來金人退了以後,宋徽宗又回到開封,回來以後他就與兒子宋欽宗關係不和睦,可惜沒多久父子二人就被金兵俘虜。

    乾隆皇帝:乾隆皇帝是因為自己年輕時曾說:不能超過康熙皇帝的在位時間。當上六十年皇帝后禪位給嘉慶皇帝,自己稱太上皇,可是依然訓政,依然掌控軍國大事。

  • 8 # 均是天涯淪落人

    自古以來大家都相信的便是“天無二日,民無二主”因為只有一個做主的人,便會擁有很強大的凝聚力,而當擁有兩個做主的人,凝聚力便會開始分散,這樣的情況對於一個王朝而言是影響極其惡劣的。

    自古以來皇權的傳承是最為殘酷的,因為繼承皇位便意味著其具有了至高無上的權利,因此這是每一個擁有皇室子弟都想要爭奪的,而老皇帝對於這樣的爭奪是支援的,因為只有在彼此的不斷明爭暗鬥之中,才能選擇出最優秀的繼承者,從而帶領王朝走向更大的輝煌。

    在對皇位的爭奪中,每一個人所選擇的方法都不相同,因此不到最後一刻,誰都沒辦法確定真正的繼位者是誰。過早地指定繼位者很容易其生出驕橫之心從而不利於其成長,一個不合格的繼位者對於一個統治者而言,絕對是不能接受的,同時過早地指定繼位者,很容易使其他人進行鋌而走險,最終釀成悲劇,這樣結果不利於朝局的穩定,自然不符合皇帝的考量。

    權利對於每個人都極有誘惑力,一個長久執掌權利的人,自然不願意將權利進行分散,而新繼承皇位的人為了表現自身的權威,對權利的需求是極其迫切的,這樣的矛盾是極其難調和的,最終很容易造成骨肉相殘,因此為了避免出現這樣的慘劇,皇帝才不願意在身體康健之時指定繼承者,自己退位然後加以指導。

  • 9 # 南朝居士

    你覺得把威脅皇權的人清理出局就行了吧?

    問題是,老皇帝自己有時候面對大臣、貴族的時候,都沒有一點辦法,只能聽天由命,比如最近魏晉南北朝的皇帝,你讓他讓位給太子,有什麼用呢?

    即使老皇帝有辦法收拾那些有威脅的臣子貴族,也知道誰是威脅,並且清理出局了,那些留下來的大臣裡,很快也會成長為新的威脅,

    李世民去世前把威脅清理了,結果呢?他的小舅子長孫無忌才是最大的威脅,長孫無忌是他最忠實的盟友,是他留下來輔政的,卻差點篡位了。

    劉徹把威脅都清理出局了,霍光又是新的威脅,在劉徹活著的時候,霍光自然老老實實的,但他死後,霍光也成了權臣。

    老皇帝留下來輔政的大臣,大多都是他們信任的人,但是輔政大臣最後都是威脅,要麼小皇帝成年把他們清理了,要麼他們翻身做主人,改朝換代。

    像曹魏、西晉、東晉、五代十國的大臣,基本都是威脅,欽定的輔政大臣也是威脅,你怎麼清除?

    皇權衰弱的時候,所有重臣都是威脅,你怎麼清除呢?不說你有沒有辦法清理他們,即使有,你把他們都清理了,其他不是威脅的人也會成為新的威脅。

    退一萬步,老皇帝把威脅清理了,太子也很厲害,皇帝和太子的矛盾就不可調和了。

    你不要以為古代皇帝都是傻子,你能想到的他們都想到了,培養太子和傳位太子並沒有太大區別。

    趙武靈王傳位太子趙惠王了,趙惠王主國政,自己做趙主父,主軍事,這樣沒多久,太子就成了威脅,他想用公子章制衡趙惠王,結果趙惠王給他來個政變,把他餓死了。

    唐睿宗李旦傳位給太子了,結果呢?玄宗嫌他是個威脅,直接發動政變,把他軟禁了。

    石虎沒有傳位給太子,但是他培養太子,結果呢?父子矛盾不可調和,太子想提前接班了,他只有吧太子弄死了,

    李世民培養太子了,結果呢?太子想提前接班,他就把太子廢了。

    傳位給太子了,你如果主持政治,就跟太子有矛盾,不主政,那就沒有意義了。

    周星馳電影《一本漫畫闖天涯》裡,黑老大為了自己兒子能接班,親手把自己的心腹清理出局,剛準備傳位的時候,自己兒子把他殺了,說一句“其實你才是我最大的障礙。”。

    其實在皇權衰弱的時候,威脅皇權的並不是某一個人,而是一個團體,或者說幾乎所有人都是威脅,即使你把最大的威脅清理了,還會有新的威脅,你殺不完的。

    每個皇帝都想培養太子,但是培養了太子,太子又成了新的威脅,最後不是被太子清理了,就是把太子清理了。

    當然,還有個問題就是,誰擁有權力都不會放手的,李嘉誠92歲了,去年才退,而且還在幕後遙控,你要是做皇帝了,能放手權力?

    沒擁有過權力的人,永遠不知道權力的誘惑。

  • 10 # 歷史時燒錄

    人的命數是難以預測的,誰能活多大歲數誰都不知道,所以提前退位是提前多少?若按一定歲數提前退位,這個年齡是多少?不惑、半百、耳順、花甲、古稀?而有的皇帝活三十,有的四十,有的五十,有的六十。而每個皇帝登基時的年齡又各不相同,有的幾歲,有的十幾歲,有的二十幾歲,有的三十幾歲,甚至有的四十幾歲。所以不好統一規定,而一但無法統一規定,便無法執行,就形成不了統一的制度。這樣的話長久必亂。

    二、人心不可量

    除了皇帝本身的意願外,如果存在太上皇,群臣的心思又會如何呢?是效忠太上皇還是效忠新皇?若效忠太上皇,新皇怎麼想?若效忠新皇,太上皇怎麼想?一朝天子一朝臣,不被寵了的老臣會不會找太上皇抱怨,老皇定的一些東西若被新皇推翻了,老皇帝會不會發怒。而新皇又會不會考慮到老皇帝?等等問好,實在是難以解決。

    三、貪心不可除

    小編認為貪心不可除這點是皇帝不提前退位幫助新皇穩定政局最大的原因。在古代,無論哪個皇帝,活了多久都沒有自願讓出皇位的,每個人都有貪心,都想要權力,尤其是這種至高無上的權力。畢竟這是實打實的權力,有了他便可說一是一,這種感覺是會讓人上癮的,不是說不要就能夠想不要的。

    人越到老,越怕死,尤其是有能力的人。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到了晚年均追求長生之術,以術能夠長生不老,想永遠享受皇帝的待遇,何有棄位讓賢的想法呢!而且人越到老,越容易糊塗,越容易抓住稻草不放,而這顆稻草就是權力。皇帝老了,身體和身心都漸漸的力不從心了,就會感到害怕,害怕就會起疑心,生怕別人惦記自己的皇位。所以就會牢牢的抓住權力,更別說退位了。

    而新皇也不會容忍太上皇長時間的存在的,如果存在太上皇,自己的權力肯定會受到制約,自己不能為所欲為,實施自己的報復,二者互不相容,所以很難實現太上皇提前退位幫助新皇穩定局面的狀況。

    總結:綜上,太上皇提前退位幫助新皇穩定政局說起來容易,但是是很難實施的。自古最是無情帝王家,皇帝殺兒子,皇子殺老子,手足相殘比比皆是。在帝王家,無限的權力面前,親情不是最重要的。誰都想當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而當上了皇帝便想一直當下去,越久越好,所以根本就不會有想提前退位的想法!

    你們如何認為呢?

  • 11 # 天天故史匯

    古代進行政權更替,為什麼皇帝不提前退位,扶新帝上馬走一程,以維持政局的穩定呢?

    新老皇帝的衝突

    古代皇權更替時,常常出現政局動盪,但這些動盪,很多就是由新帝和老皇帝之間引起的。最著名的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了。

    李世民為了登基稱帝,發動玄武門之變,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逼迫李淵退位為太上皇,自己成為了後來的唐太宗。還有類似的南北朝時宋文帝劉義隆被太子所殺,西漢時衛太子劉據的失敗兵變等等。這些都是新帝或者說準新帝和皇帝之間的衝突,而這些發生在兩者之間的衝突會引發的政局變動,就算新上來的皇帝能夠尊稱老皇帝為太上皇,但此時的太上皇再也不會碰觸到權利,否則就會是景泰帝尊稱明英宗為太上皇,但沒多久就被太上皇趕下臺,爆發奪門之變,最終成為一個悲劇了。

    這是不正常的權力交接情況。雖然新帝上位,老皇帝退位,但因為兩者之間的政治對立,所以老皇帝不會幫助新帝穩定政局,相反老皇帝已經成為新帝的一個政治隱患,新帝還要防著老皇帝,以免被老皇帝趕下臺。

    權利的唯一性

    權利這種東西,決定了一個集團只能有一個統治中心,老皇帝退位幫助新帝穩定政局這種情況就是兩個中心了,這是違背規律的。這種情況在歷史上有過慘痛教訓,後來的皇帝也就不會這麼做了。

    話說戰國中期,赫赫有名的趙武靈王透過胡服騎射將趙國變為當時數一數二的軍事強國。時間長了,趙武靈王感覺有點分身乏術,就想到了讓太子即位主政,自己專心軍事對外擴張的主意,他讓趙惠文王即位,自己稱主父。時間過得很快,不出幾年,趙惠文王乾的很好,趙國政壇上的臣子都圍繞著趙惠文王轉,趙武靈王自感失去權利,就挑撥之前的廢太子公子章挑戰趙惠文王的權利,自己想漁翁得利,重回權利中心。結果就是公子章和趙惠文王鬥法失敗,趙武靈王自己被圍直至餓死。

    出現了這一鮮活的案例,後續的君主對於當太上皇這件事就比較謹慎了。清朝時乾隆皇帝以不能超越康熙為由退位為太上皇,但此時的乾隆仍然掌握大權。在一次接見外國使臣時,乾隆曾說自己雖然退居為太上皇,已經讓位於皇帝,但對大事還是擁有決定權。

    無奈退位

    還有一種就是老皇帝已經無法再繼續坐穩江山,只能退位的。

    唐玄宗在安史之亂後,長安被攻破,唐玄宗倉皇逃竄,在馬嵬坡,唐玄宗無奈賜死楊貴妃,楊國忠也被殺。此時的唐玄宗大失人心,不得已李隆基只能退位,自稱太上皇,立自己的兒子為唐肅宗。

    唐玄宗這種無奈退位的,雖然和新帝之間沒有衝突,但已經沒有了執政根基,對於新帝穩定政局自然也沒有了幫助。

    主動退位安分守己

    還有一種就是像宋高宗、宋孝宗一樣主動退位的。

    宋高宗趙構雖然膝蓋軟,任用秦檜,殺岳飛,但在受到金人多次南侵的驚嚇後,宣佈“倦政”退位為太上皇,立養子為宋孝宗並一直安享晚年。趙構有沒有幫助宋孝宗穩定政局不知道,但宋孝宗平凡岳飛冤案,宋高宗卻沒有反對。而宋孝宗在趙構死後不久,也主動退位,直至病逝。

    可見歷史上成為太上皇的皇帝往往要麼是被逼無奈,要麼是繼續掌握權利。而這兩種情況並不會幫助新帝穩定政局,反而會使新帝執政的隱患。而退位後不沾染權利的,往往不會對新帝執政產生什麼幫助。

  • 12 # 歲七夸父

    這個問題提的沒有多大意義,我簡單囉嗦幾句。

    如果大家對人性、古代君王的權力有基本的常識,就可以不用看我的回答了。

    古代君王,自秦始皇開始,就開始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就是對君王至高無上權力的真實寫照。

    面對這份、世界上最為廣大的權力,當皇帝,可以為所欲為,想幹嘛就幹嘛,沒有人可以阻止你;

    不當皇帝,一旦退位,就要受制於君王,做啥事都要被約束

    作為前代皇帝,雖然退位了,但畢竟還是掌過權力的君王,難免會折騰出個什麼事情,最後可能會把新皇帝給端了,所以一旦退位,新皇帝第一件事情,就是嚴密監視先前的皇帝。

    作為君王,對於這樣的下場,自然十分排斥,與其退位,不如一直做到自己死了,再讓子孫後代繼位,免得活著的時候,還要過的不舒服。

    所以,歷史上的君王,基本上都不會退位,一直做皇帝做到死,才會讓後人繼位,其中一個很關鍵的因素,就如我前面所說的,對皇帝至高無上權力的貪戀,註定了皇帝絕不會退位。(太上皇與皇帝 劇照)

    即使退位,皇帝大權,依然掌握在自己手中,新皇帝依然是臣子,徒有皇帝名號。

    最典型的,就是南宋開國皇帝宋高宗趙構,與養子宋孝宗趙昚(shen,第四聲)的關係。(趙構 劇照)

    紹興三十二年,趙構退位,做起了太上皇,養子宋孝宗趙昚繼位。

    趙昚雖然有皇帝之位,但無皇帝實權,凡事都要向趙構稟告,自己整天提心吊膽,生怕趙構撤了自己的皇帝之位。(趙昚此後趙構 劇照)

    就這樣,趙昚坐著皇帝的位子,小心翼翼伺候著太上皇趙構。過了25年,趙構死了,趙昚的皇帝位子才坐穩,南宋終於迎來新的局面。

  • 13 # 並源垚燕

    一山不容二虎,一國不容二主。

    封建社會是高度集權制的社會,權力的頂峰只能有一人。如果皇帝在有生之年主動讓給繼承人,勢必在朝廷出現兩股勢力,不利於中央集權,更會引發權力之爭,會危脅到政權的穩定。

    何況,一個在塔尖俯視慣的人,讓他離開塔尖把位置讓出來,由俯視變仰視,嚐到權力甜頭的君王無論如何也難做到。

    事實上,縱觀歷史,這種扶上馬送一程的做法並不可取。趙武靈王就提供了父讓位子的典型案例,自己退位做主父,兒子上位做國君,結果引發政變,落得個自己活活被餓死的下場。

  • 14 # 不在乎啊

    問題的癥結出在權力的來源上,皇帝憑什麼是你當?中國自古以來是槍桿子了裡出政權,誰能殺掉所有的競爭者誰當皇帝,一旦當上了皇帝,維護自己的權利就成為首要任務,用各種方法維護自己的執政合法性,證明自己是皇權天授,例如:埋塊石碑,天降祥瑞,相士相面,東方出了個等等。

    當萬能的權利一旦旁落他人,新舊皇權很難平衡,後果一般是死,武力得來的權利也會帶來武力推翻,無限制的權利帶來的是所有人的窺伺,即便新皇沒有殺心,新皇帝也會因為害怕 舊皇以為新皇擔心舊皇會沾染權利,而剷除任何有一絲一毫危及權利的可能。

    看那些因為拆遷導致的父子、兄弟之間的反目成仇,一套房子都能六親不認,更別說皇位了。

  • 15 # 秋媚讀史

    皇帝象徵著至高無上,皇位是所有人夢寐以求的職業,皇權代表著獨斷專行。太上皇表面上看無比尊榮,除了乾隆這種個例,其餘的都是華而不實。退位讓賢的皇帝,往往都是迫不得已,李淵和李隆基大勢已去,他能不讓嗎?宋徽宗面對大軍壓境,是為了推卸責任而讓位;至於乾隆,只怕是自己年輕時吹的牛吹大了,君無戲言,只好到點下車,不過也是退而不休。

    在封建社會,即使貴為皇帝,生命安全都得不到充分保障,更別說太上皇。

    人在當皇帝的時候,總會得罪一部分利益集團。這些人對皇帝懷恨在心,時刻找機會刺殺,比如秦始皇就被荊軻和張良刺殺過。退位之後,安全防護級別自然會降低,仇家找上門難以應對。

    皇帝與太子是父子關係,也是君臣關係,天生就有矛盾。在皇位面前,親情淡薄,皇子為了上位會不擇手段,李世民和楊廣就是案例。

    對於太子的活動,皇帝會時刻保持警惕。一般情況下,皇帝隨時可以壓制太子,覺得太子不行還能隨時換人,比如漢景帝就廢了劉榮,康熙、李隆基也廢過太子。如果當了太上皇,就再也沒有機會換人。

    皇權時代,天無二日,國無二君,所有事情只能一個人拍板。皇帝在位的時候,有一幫自己的嫡系,當了太上皇,原班人馬聽誰的話?新皇帝面對太上皇的干涉,如何應對?穩定政局是新皇帝的事,太上皇跑過來幫助只會讓大臣手忙腳亂,也會加深與皇帝的隔閡。

    當皇帝的人,習慣了被大臣前呼後擁,就不會面對人走茶涼;習慣了指點江山,就不甘心孤苦伶仃;習慣了任性地使用權利,就不會遵守清規戒律。

    皇帝擁有的存在感、安全感、自豪感、榮譽感,不是太上皇能夠比擬的。除了宋高宗等個別人,沒有誰願意接受這種角色轉換。

    人性都是無止境的,沒當皇帝的想過把皇帝癮,當了皇帝的就幻想成仙。有些皇帝不僅不想退位,還幻想著長生不老,比如秦始皇到處尋找長生不老的靈丹妙藥。

    皇帝在自己的生前,就會用各種形式對身後的權力交接做出佈局,比如立太子,太子就是皇帝去世後的法定繼位人;立遺詔;秘密建儲。大臣每天歌頌“英明神武”,會讓皇帝對自己的安排顯得更加自信。

    皇位是能者居之,如果新皇帝上位連穩坐龍椅的能力都沒有,那如何治國理政?乾脆像建文帝一樣優勝劣汰算了。

  • 16 # 正說清代十二朝

    首先,在中國歷史上出現過主動禪位,幫助新帝穩固政權的帝王,那就是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曆。除此之外,再無主動讓出皇權的帝王,對此種情況的出現,個人認為原因有三:

    1、自古以來,封建王朝的帝王對於皇權維護、皇帝權威的保持和維護是最為關注和最為不惜手段的。為了皇權,皇帝們不惜動手處死親生子女,不顧親情、感情、友情,將“無情最是帝王家”這句話展現的淋漓盡致。在當時,皇權是不容挑戰和褻瀆的,哪怕是身體條件已經不再允許,哪怕皇帝年事已高,無法行駛皇帝權力。主動退位,不可能的,這輩子都不可能主動退位。當然,乾隆皇帝是一個例外。

    2、從歷史經驗看,除了主動禪位,依然手握朝政大權的乾隆皇帝,中國歷史上所有被迫退位或者被逼成為太上皇的皇帝們不是被圈禁就是被百般凌辱,下場無一例外都不得善終。作為一代帝王,皇帝們對於歷朝歷代的經驗教訓再熟悉不過,他們知道如果主動讓位後,等待自己的就是悲慘、淒涼的下場,所以寧願冒著死後被“篡位奪權”的風險,也斷不會主動讓位。

    3、皇帝主動退位,真就能對新皇有好處嗎?如果皇帝主動退位,也會像乾隆皇帝那樣牢牢地掌控朝政大權,也會繼續對自己的寵臣仰賴和信任,這也間接的導致了朝中黨派勢力的養成和對新皇權威的嚴重挑戰。朝臣們也要在太上皇和新皇帝之間選擇站位和政治倒向,選擇好了還行,如果選擇不當,定會造成朝局動盪甚至皇帝手下無人可用,無人可信的尷尬局面。這對於新皇帝把控朝政和掌握朝廷局面並沒有任何好處,從乾隆皇帝主動退位後,乾隆皇帝寵臣和珅被稱為“二皇帝”就能看出端倪。

    綜上所述,皇帝不會選擇主動退位,哪怕已經無法正常行使皇權,這對於皇帝而言關乎皇權、威望和對朝局的理性考慮。

  • 17 # 國史記聞

    中國歷史上為了替繼任皇帝穩定政局而提前退位的皇帝倒還真有,但是大部分結局都不怎麼樣,其根本原因就是在於老皇帝並不僅僅是靠著自己的個人魅力來支撐整個王朝的發展,而是在於建立完善的制度以及安排合適的王佐之才。

    選擇退位以穩定新君統治的帝王,國史君(國史通論)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趙武靈王了。趙武靈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98年)五月趙武靈王將王位傳給了自己寵愛了太子趙何,自稱主父,趙何便是趙惠文王。但是趙武靈王退位不讓權啊,實際上他依然是趙國的最高統治者,擁有最高政治權和軍事權(吞併中山國、征服樓煩騎兵都是在他退位之後完成的),最終他又犯糊塗,覺得廢太子章太可憐了,於是封趙章為安陽君甚至要封他為代王,這就給趙國的內亂埋下了種子。趙武靈王最終在沙丘政變中被餓死,趙國也陷入混亂之中。

    主動退位的太上皇一般都是退位不讓權(後世還有宋高宗趙構、清朝的乾隆等),所以他們退不退位都對繼任的皇帝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幫助——當兒皇帝和當太子又有什麼區別呢?

    被動退位的太上皇就有很多了,他們退位的目的都不是為了穩定繼任皇帝的政權,而是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最典型的就是唐高祖李淵了。

    所以,老皇帝退位以輔助新皇帝穩定政局並不是一個高明的辦法,最高明的就是建立完善的制度,安排合適的王佐之才,讓大臣或者諸侯王們不敢反、不想反、不能反,其中最典型的應該就是劉徹、劉備、孫策等人的臨終託孤。而明太祖朱元璋靠誅殺有能力的功臣來給孫子朱允炆鋪路的方式就顯得低一個等級了。

  • 18 # 小小小百科全書

    歷朝歷代之所以每每在皇權更迭的時候都會出現動亂紛爭就是因為皇權誘人心。總有人不顧一切代價想要搏一把。但如果真的可以由皇帝扶太子上馬送一程的話。那麼皇權交替就會免於流血了。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每一個皇帝都中了“權力之毒”。他們都是不到生命的最後一刻絕對不會放棄皇權。不過想想也可以理解。畢竟在古代封建社會。整個天下都是皇帝的。皇帝就好像是神一般無所不能。皇權在握就可以為所欲為。一但權力喪失那麼他們和常人也沒什麼區別 。所以沒有皇帝願意放棄皇權。

    而且皇帝禪位兒子也有過一個很不好的先例。而這個不好的先例就是胡服騎射的趙武靈王開的先例。趙武靈王是戰國中後期趙國的君王。趙武靈王在位時,推行“胡服騎射”政策,趙國也因此變得更加強大。甚至力壓秦國。之後趙國滅掉了中山國,降服了樓煩和林胡二族。開闢了雲中、雁門、代三郡之地,修築趙國長城防禦外敵。在公元前299年也就是趙武靈王二十七年,趙武靈王傳位於王子何,自己自號主父,也就類似於太上皇的意思。但趙武靈王的退位並不徹底。他所謂的退位就是把國家權力一分為二。趙武靈王自己主持軍事建設和對外戰爭。而把國內政治、經濟事務則全部交給他的兒子繼承人趙何負責。這就使得趙國權力出現了分裂。

    原本趙何把趙國治理的很好。但不知道趙武靈王哪根筋搭錯了。他貿然的又把廢太子章重用了起來。讓廢太子章跟隨自己南征北戰。隨著廢太子章立的功勞越來越多,他又動起了爭奪王位的想法。而趙武靈王不知為何也想封廢太子章為代之之主。也就是封他為代王。趙武靈王這麼做簡直就是要趙國存在兩個王。趙何自然不願意接受這個要求。所以平穩的趙國出現了動亂。趙武靈王也被困沙丘平臺活活餓死。一代君王落的如此悲慘下場也著實嚇住了許多想要禪讓的君王。

    實際上趙武靈王之死也屬於咎由自取。一方面他禪讓不夠徹底。等於把皇權和他兒子共享。但是他還任意插手國事,這就導致趙國形成了雙重領導的局面。後來趙武靈王又想立廢太子章為王。這就擺明了是想要分割趙國把趙國分裂。趙何自然不會答應。雙方談不攏就只能戰場上見分曉了。而趙武靈王顯然棋差一招。原本可以成為千古佳話的禪讓變成了一場鬧劇。

    除此之外也就只有三皇五帝時期才有禪讓制度了。但三皇五帝時期畢竟是屬於國天下,也就是說禪讓這一步是必須要做的。但進入封建社會就不一樣了。國天下變成了家天下。顯然政治制度都不一樣就更沒有參考價值了。而歷史上唯一的一次不全面不成功的趙武靈王禪讓又讓後世君王感到心驚膽寒。所以後世君王明知道早幾年退位幫助新皇穩定政局是很有必要的。但是他們不敢冒那個險。也不願意放棄手中的權力。說到底權力是一顆美味的毒藥,明知道毒發就會身亡,但也會忍不住去吞下這顆毒藥。

  • 19 # 外婆的小提籃

    首先古代自從皇帝制度確立後,皇帝就高踞於權力的頂峰,皇位的繼承問題更成為封建國家的核心 問題。

    中國帝位繼承的變遷大概是:嫡長子制——兄終弟及制——立子殺母制——密建皇儲制。為了確保政局穩定和皇權順利交接,歷代君主在立儲和傳位方式上都是煞費苦心!

    封建制度下社會階層的劃分是以地位和身份為主的,官高於一切,這也是為什麼古代人費勁吧啦的也要參加科考,考上了當了官了,也就出人頭地了,可見權利在封建制度中是何等的重要。而皇位是權力的最高峰,這對於有野心的人來說是不可抗拒的誘惑。

    上面提到的皇位繼承方式,無論哪一種如果繼承人死了,肯定是要重新選擇的。這就是為什麼不進行輔助制的原因,老皇帝有權利更改繼承人,但他已經不是皇帝了,年老體弱的被野心人挾持更改繼承人怎麼辦?新皇帝被害的話也要換繼承人怎麼辦?老皇帝新皇帝同時存在,權利怎麼分配呢?再說老皇帝一輩子萬人之上的,這突然間說話沒用了,這種心理落差怎麼可能會接受呢?那可是權力至上的封建社會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古錢幣的本質是字口,字口是品相的靈魂,你怎麼看?